部编版必修上册《乡土中国》 《长老统治》课件(15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版必修上册《乡土中国》 《长老统治》课件(15张PPT)

资源简介

(共15张PPT)
长老统治
学习内容
略读要点:
(勾画圈点)要义概览/思维导图
精读指导:
批注点评(利用读本)
相关概念理解
社会继替:社会成员新陈代谢的过程。
教化权力:发生于社会继替的过程中,同爸爸式的权力(或称长老权力),是为了被教化者,而不是为了统治关系。
长老统治:在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中,有一种教化权力(长老权力)与“横暴权力”和“同意权力”并存,它既非民主又异于不民主的专制,难以用民主或不民主的尺度来衡量,这种统治叫“长老统治”。
第11篇 长老统治
主旨:指明在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中,与“横暴权力”“同意权力”并存的还有教化式的权力,中国政治性质用民主或不民主形容都是不合适的,于是作者使用了“长老统治”一词。
摘要:社会中的规律是要人遵守的,规律的内容是要人明白的,这就有了教化式权力的出现。教化式权力虽然在亲子关系中表现最明显,但并不局限于亲子关系。扩大到成人之间的关系必须得有个假定的文化,而年长者握有强制年幼的人的教化权力。
第11篇 长老统治
第11章
1、“爸爸式权力”具有什么特征
教化
思考与探讨
2、第一段中,这个“谜”是指什么
乡土社会中,各种“权力”相互补充,相互制约,维系着社会的存在与延续。
3、如何理解第3段最后一句“强制发生了权力”的含义?
社会强制人必须服从社会中的规律,个人不可违抗。
思考与探讨
4、为什么说“教化”是“损己利人”的工作
担负培养人的责任,除了精神上的安慰外,物质上没有什么好处。
5、第6段中“性质上严父和专制君王究竟是不同的”,这个“不同”表现在哪些方面?
思考与探讨
所不同的是,教化过程是代替社会去陶炼出合于在一定的文化方式中经营群体生活的分子。担负这工作的,一方面可以说是为了社会,一方面可以说是为了被教化者,并不是统治关系。
6、第10段最后一节中“这种社会”是怎样的社会 为什么“这种社会离乡土性也远了”
思考与探讨
文化不稳定的社会。乡土性主要包括安土重迁,重视礼俗、孝悌、长老有序等。文化不稳定,一是断裂不延续传统,二是多种文化的冲撞不融合,旧的文化规则被破坏,新的文化规则未建立,于是,一方面丧失传统,另一方面“无所适从”。
第6篇笔记问题:
自主思考(通过阅读并分析原文,整理答案并抄在笔记本上)
1、教化权利的扩大和缩小与什么有关?
2、在乡土社会中,长老是怎样发挥作用的?
3、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由哪些部分构成 为什么
1、教化权利的扩大和缩小与什么有关?
与文化传统的是否稳定有关。当文化传统稳定时,教化权力就会扩大,甚至可以扩大到成人之间;当文化不稳定时,传统的办法并不足以应付当前的问题时,教化权力必然跟着缩小,缩进亲子关系、师生关系,而且更限于很短的一段时间内。
2、在乡土社会中,长老是怎样发挥作用的?
长老统治下,权力并不是政治性的,因为长老并非由官方任命,其权力也并非由全体公民赋予。长老的权力是教化性(文化性)的,也就是说,是乡土社会在长期的生活中约定俗成的结果。长老统治介于专制统治与民主统治之间,它比民主统治要“专制”,但又比专制统治要“民主”。因为长老统治是用个人性的权威来裁决社会事务的,它不需要与其他成员协商;但长老统治也并非空穴来风,它仍然需要乡土社会成员默认遵行。
3、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由哪些部分构成 为什么
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由横暴权力、同意权力、教化权力等构成。因为这些权力能够稳定社会,相互补充,相互支持,相互融合,维系社会的稳定与延续。
第11篇 研读专题参考
研读专题参考:
1 、浅探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城镇是否仍然存在长老统治
2、浅谈“长幼秩序”社会规则中的“亲属原则”
3、浅探“长老统治”的教化特征
有关同学写800字以上的成小论文,抄在笔记本上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