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目标:掌握淝水之战的背景、经过和影响。知道北魏的建立与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及影响。了解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表现及影响。导入新课图片:洛阳城洛阳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隋朝大运河的中心,历史上先后有十多个王朝在洛阳建都。宋朝司马光的《过故洛阳城》中有一句诗“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胡风汉韵的民族交融的时代。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淝水之战(一)背景:1.图片展示背景:强大后的前秦,疆域辽阔。东濒大海,南抵汉水,西至龟兹,北达沙漠,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经过:苻坚率步兵60万、骑兵27万,从各地向南进发,晋军只有八万人,双方力量对比悬殊。苻坚骄傲的对部下说,我有强大的军队,文武如林,摧毁晋朝,如风吹落叶一般。他吹嘘自己的军队“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出发前,连东晋皇帝、宰相俘虏后的公馆都准备好了。晋廷宰相谢安主张坚决抵抗,沉着冷静,调度有方。最终以少胜多打败前秦。结果: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影响:淝水之战使得东晋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在南方取得了暂时的稳定,社会经济有所发展。2.讨论: 苻坚拥有八十多万兵力,却在淝水之战中失败了,这究竟是为什么?从中我们能吸取到什么经验教训?(阅读课本P93页相关材料)前秦方面:前秦军队军心不齐,内部矛盾重重;苻坚骄傲轻敌,指挥不当;前秦军队劳师远征,战线过长。东晋方面:东晋将领指挥得当;东晋军队将士在保卫江南、恢复中原的思想影响下士气高昂。经验教训:骄兵必败,只有谦虚谨慎,团结起来,顺应民意,指挥得当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3.淝水之战与学过的哪几次战役相似?目标导学二:北魏孝文帝改革(一)背景1.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原因(目的)提示:(1)4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的鲜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2)北方内迁民族出现民族融合趋势。鲜卑族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治理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3)原因:内迁的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族已无明显的区别。而鲜卑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4)目的: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发展;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三)改革措施2.【组图展示】,结合多媒体图文展示,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举措和意义。提示:(1)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都城平城,地处偏远,气候干旱,气温偏低,不利于对广大中原地区的统治和吸收汉文化制度。洛阳卧居中原,山川纵横、气候宜人、交通便利。迁都洛阳,一方面加强了同汉族地主之间的联系,有利于更好地吸收汉族文化,另一方面加强了对整个黄河流域的控制。)(2)推行汉化措施:a.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规定不再说鲜卑复合语,而须改说单音节的汉语。下令禁止在朝廷上使用鲜卑语。规定30岁以上的鲜卑官吏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鲜卑官吏要立即改,仍说鲜卑语的,一律降爵罢官。)b.以汉服代替鲜卑服c.改鲜卑姓为汉姓d.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小结:项目 措施 意义迁都 迁都洛阳 加强了与汉族的交往汉化措施 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表面看来,孝文帝改革使拓跋族丧失了自己的民族特征,但改革,使整个拓跋鲜卑彻底融入华夏文明之中,加速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大交融,使华夏民族的发展犹如滔滔江水奔流不息。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三)思考探究:比较: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异同目标导学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1.教师提问:什么叫民族交融?提示:即各个民族在交往中,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民族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相互接近,相互认同,共同发展。2.问题思考:阅读教材,分析归纳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表现、特点及影响分别是什么。提示:(1)表现:①经济: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他们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还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②政治: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③文化: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更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尤其是在民族心理上,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思想情感日益沟通,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战争是残酷的,但战争能带来文化交流民族交融的意义却是不容置疑的。南北朝时期长达160多年的对峙局面,为汉族与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以及民族与民族间的交融提供了必要的外部环境。)(2)特点: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3)影响: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3.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评价孝文帝。鲜卑族作为一个民族,已经不存在了。因此,有人认为“孝文帝的改革使一个有近千年历史的纯粹的鲜卑族及其文化和语言很快消亡,所以他是千古罪人”。但也有人认为孝文帝是一个杰出的改革家。你同意哪种观点?为什么?评价孝文帝,主要根据他的改革;评价他的改革,主要根据以下两个标准: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促进历史前进。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他顺应历史发展潮流,进行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推动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大交融。三、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到东晋和前秦之间进行的淝水之战的概况,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时间、内容及影响有了认识和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的交融。四、随堂练习1.淝水之战的交战双方是( )A.东晋—前秦 B.西晋—东晋C.前秦—西晋 D.前秦—北魏2.下列成语与淝水之战有关的是 ( )①揭竿而起 ②风声鹤唳 ③破釜沉舟④草木皆兵 ⑤斩木为兵 ⑥纸上谈兵⑦问鼎中原 ⑧退避三舍 ⑨投鞭断流A.①⑦⑧ B.②④⑨ C.③⑤⑥⑦ D.②③⑤⑧3.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的各民族之间出现了经济上的密切交往、文化上的频繁交流的现象。材料中的“现象”使得( )A.北方战乱频发 B.北方人口南迁C.民族隔阂逐渐加深 D.“胡”“汉”的观念逐渐淡薄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6张PPT)导入新课洛阳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隋朝大运河的中心,历史上先后有十多个王朝在洛阳建都。宋朝司马光的《过故洛阳城》中有一句诗“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胡风汉韵的民族交融的时代。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掌握淝水之战的背景、经过和影响。知道北魏的建立与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及影响。了解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表现及影响。学习目标目标导学一:淝水之战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投鞭止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强大后的前秦,疆域东濒大海,南抵汉水,西至龟兹,北达沙漠,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1.背景383年,苻坚以百万大军在淝水与东晋8万精兵隔岸对峙,企图一举消灭东晋,却不料大败于东晋,苻坚负伤带领残兵逃回北方。2.经过北方(前秦)南方东晋苻坚(氐族)晋孝武帝司马曜淝水之战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3.结果淝水之战使得东晋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在南方取得了暂时的稳定,社会经济有所发展。4.影响苻坚拥有八十多万兵力,却在淝水之战中失败了,这究竟是为什么?从中我们能吸取到什么经验教训?(阅读课本P93页相关材料)前秦方面:前秦军队军心不齐,内部矛盾重重;苻坚骄傲轻敌,指挥不当;前秦军队劳师远征,战线过长。东晋方面:东晋将领指挥得当;东晋军队将士在保卫江南、恢复中原的思想影响下士气高昂。经验教训:骄兵必败,只有谦虚谨慎,团结起来,顺应民意,指挥得当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淝水之战与学过的哪几次战役相似?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以少胜多①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一)背景②北方内迁民族出现民族交融趋势。汉化改革目标导学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北魏前期官员没有俸禄,收入主要还是依靠掳掠与赏赐战利品的办法,统一北方后,战争与掠夺的机会少了,于是,官员开始公开贪污受贿,搜刮百姓,霸占农民土地,农民流离失所。)“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在战争中往往驱使汉人为先锋,鲜卑骑兵在后面督阵并任意践踏汉人。背景:_____矛盾激化_____矛盾激化民族阶级目的: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发展;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三)改革措施(1)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三)改革措施(2)推行汉化措施:a.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孝文帝言: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魏书 咸阳王禧传》(三)改革措施《北魏孝文帝汉服出御图》鲜卑衣服狭而短,窄领小袖,便于骑射,汉服宽而长。汉服人比较汉服与胡服的区别?b.以汉服代替鲜卑服(2)推行汉化措施:胡汉服饰俑鲜卑服饰俑汉姓改(三)改革措施c.改鲜卑姓为汉姓(2)推行汉化措施:鲜卑姓改为汉姓 鲜卑姓 汉姓拓跋(皇族) 元独孤 刘丘穆棱 穆步六孤 陆贺兰 贺尉迟 尉(三)改革措施汉亲结想一想这种姻亲关系对北魏的统治有什么好处呢?把汉族地主和鲜卑贵族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壮大了北魏的统治力量。血统的交融,加速了鲜卑的汉化。(2)推行汉化措施:d.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孝文帝率先娶汉族大姓卢、崔、郑、王4家的女儿为妃,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族大姓,还为自己的6个弟弟都娶了汉族地主的女儿为妻。采用汉制,以孝治国汉制用汉礼学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三)改革措施用汉制: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汉礼: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比较: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异同项目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不同点 侧重点目的特点相同点 侧重富国强兵侧重制度更新、迁都和移风易俗实现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卑族的落后局面法令体现创新模仿汉制,促进汉化都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都遭到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挠,结果都取得了成功小结项目 措施 意义迁都汉化措施迁都洛阳加强了与汉族的交往。①说汉语②改汉姓 ③易服饰④通婚姻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北魏骑兵俑南北流行服饰--裤褶服目标导学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一)表现:经济上(1)内迁的各族人民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将畜牧业生产转变为农业生产。北方少数民族《狩猎图》北方少数民族《耕耙图》北方少数民族《扬场图》北方少数民族《采桑图》(一)表现:经济上(2)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还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二)表现:政治上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化文(三)表现:文化上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更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魏晋时期的北方,胡汉合舞已成为普遍风气,各兄弟民族互相交流,取长补短,推进了乐舞发展。融交汉人演奏少数民族乐器图《鲜卑人乐舞图》---鲜卑人以汉族礼仪形式的歌舞表演(四)表现:心理上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思想感情日益沟通,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五)影响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评价孝文帝。鲜卑族作为一个民族,已经不存在了。因此,有人认为“孝文帝的改革使一个有近千年历史的纯粹的鲜卑族及其文化和语言很快消亡,所以他是千古罪人”。但也有人认为孝文帝是一个杰出的改革家。你同意哪种观点?为什么?评价孝文帝,主要根据他的改革;评价他的改革,主要根据以下两个标准:一、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促进历史前进。二、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他顺应历史发展潮流,进行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推动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大交融。1.淝水之战的交战双方是( )A.东晋—前秦B.西晋—东晋C.前秦—西晋D.前秦—北魏A随堂练习2.下列成语与淝水之战有关的是 ( )①揭竿而起 ②风声鹤唳 ③破釜沉舟④草木皆兵 ⑤斩木为兵 ⑥纸上谈兵⑦问鼎中原 ⑧退避三舍 ⑨投鞭断流A.①⑦⑧ B.②④⑨ C.③⑤⑥⑦ D.②③⑤⑧B3.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的各民族之间出现了经济上的密切交往、文化上的频繁交流的现象。材料中的“现象”使得( )A.北方战乱频发B.北方人口南迁C.民族隔阂逐渐加深D.“胡”“汉”的观念逐渐淡薄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中国通史:383年淝水之战,8万东晋军是如何战胜前秦数十万大军的.mp4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doc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pptx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微课.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