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单元复习与提升练习姓名________班别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__思维导图复习提升训练一、选择题1.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下列燃料中最理想的是( )A.天然气 B.氢气 C.酒精 D.乙醇汽油2.下列公共标志与消防安全有关的是( )A.①④⑤ B.②③④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3.保护地球、防止环境污染是我们的重要职责,合理利用资源是保护地球的重要途径,下列关于资源利用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减少煤炭资源的过度开采 B.为方便出行,提倡多开私家车C.倡导“低碳生活”,绿色出行 D.积极开发太阳能4.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变化之一。下列关于燃烧的说法正确的是( )A.物质燃烧时一定有火焰产生B.人类获取能量的方式只有通过燃料的燃烧C.只要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足够高,可燃物就可以燃烧D.已知:3Mg+N2Mg3N2,说明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5.2019年我国防灾减灾日的主题为“提高灾害防治能力,构筑生命安全防线”。 下列认识和做法符合主题要求的是( )A.如果电器着火,迅速切断电源B.如果室内起火,迅速打开所有门窗通风C.如果夜间发现液化气泄漏,开灯进行检查D.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携带酒精6.火灾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的重大损失.应用化学知识能有效预防和控制火灾发生.下表中灭火实例和灭火原理解释不正确的是( )灭火实例 灭火主要原理A 酒精灯翻倒在桌上着火,用湿抹布盖灭 降低可燃物温度、隔绝空气B 住宅失火时,消防队员用水灭火 降低可燃物着火点C 炒菜油锅着火时,用锅盖盖灭 隔绝空气D 扑灭森林火灾时,设置隔离带 可燃物与燃烧物隔离7.以下获取氢气的途径中,从绿色能源的角度看,较有发展前途的是( )①电解水 ②利用太阳能分解水 ③使用高效催化剂分解水 ④水煤气法:C+H2O(气)CO+H2 ⑤热裂法:CH42H2+CA.②③ B.④⑤ C.①②④ D.③④⑤8.某气体由氢气、一氧化碳、甲烷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点燃该气体后,在火焰上方罩一冷而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出现水雾;把烧杯迅速倒转过来,注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下列对气体组成的推断不正确的是( )A.可能三种气体都存在 B.可能只有氢气C.可能是甲烷和一氧化碳的混合气体 D.可能只有甲烷二、非选择题9.将物质:①煤、②石油、③天然气、④氢气、⑤一氧化碳、⑥二氧化碳、⑦乙醇填入相应的空格中(填序号)。(1)属于混合物的是 。(2)属于化石燃料的是 。(3)能造成温室效应的是 。(4)点燃之前必须检验纯度的是 。(5)能用粮食发酵制取的是 。10.能源的开采、开发、储存和综合利用是目前世界各国科学家研究的重大课题。(1)将石油加热炼制,利用石油中各成分的 不同,将它们分离,可得到的产品之一是。请另举一例利用此原理的工业生产过程: 。(2)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为甲烷(CH4),天然气在空气中充分燃烧时的化学方程式为 。为了保证安全,燃气公司要求在如图位置安装天然气泄漏报警器,请分析其中的理由: 。(3)火力发电是造成大气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某发电厂在向煤中掺入生石灰(CaO)用来吸收SO2,高温下生成亚硫酸钙(CaS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11.如图1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实验过程:①通入N2,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a、b中均无明显现象;②熄灭酒精灯,立即改通O2,a中无明显现象,b中红磷燃烧。(1)实验过程②中,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2)实验过程②中,对比a、b中的实验现象,可知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3)该实验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证据是 。(4)有高低不同的燃着的蜡烛罩上玻璃杯后(如图2),看到的现象是高蜡烛先熄灭。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发:从发生火灾的楼房中逃离,正确的方法是 。A.用毛巾捂住鼻子 B.成站立姿势跑出C.沿墙角迅速爬向门外 D.打开窗户跳出12.利用化学反应2Na+H22NaH可实现氢气的存储,计算230 g金属钠最多可吸收氢气的质量。参考答案1 2 3 4 5 6 7 8B A B D A B A B9.(1)①②③ (2)①②③ (3)⑥ (4)③④⑤ (5)⑦10.(1)沸点 汽油 液化空气制取氧气、氮气(2)CH4+2O22H2O+CO2 甲烷的密度比空气小(3)CaO+SO2CaSO311.(1)4P+5O22P2O5(2)温度达到着火点(3)步骤①中b通N2,不燃烧;步骤②中b通O2,燃烧(4)AC12.解:解:设230 g金属钠最多可吸收氢气的质量为x。2Na + H2 2NaH46 2230g xx=10g答:230g金属钠最多可吸收氢气的质量为10g。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