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大家排好队 教案(共2课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大家排好队 教案(共2课时)

资源简介

第11课 大家排好队
教学目标
1. 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帮助学生了解排队的基本行为规则,感受集体活动中秩序的重要性。
2. 通过观察、调查等实践活动,知道哪些地方、哪些情境下需要排队,了解每月的11日是“自觉排队日”。
3. 养成遵守规则排队的好习惯和懂礼让的善良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排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能遵守排队规则。
难点:在生活中,养成养成遵守规则排队的好习惯和懂礼让的善良品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一:排队初体验
1. 活动:大家一起拿玩具。
(1)课前准备不同的玩具,放在讲台桌上。
(2)导入: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有趣的小玩具,谁愿意玩,可以自己来拿。(教师不做要求,让学生按照日常的方式拿玩具,教师依据具体情况进行教学。)
(3)提问:大家认为刚才同学们拿玩具时的秩序怎么样?
教师预设学生可能会出现下面两种情况。
情况1 :学生排着队,有序走上讲台,一人拿一个玩具。
情况2 :学生不按秩序,争抢着走上讲台拿玩具,有的多拿,有的少拿。(一旦发现有拥挤现象,教师及时制止,让学生回到自己的座位,保证学生的安全。)
2. 针对不同的情况进行交流。
(1)你们为什么能又快又好地拿到玩具呢?你们的秘诀是什么?
(2)刚才拿玩具的时候,你的感觉怎么样?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
3. 讨论:你更喜欢哪一种领取玩具的方式,为什么?
4. 活动:学生第二次拿玩具。
5. 评价:这次拿玩具的秩序如何?请夸夸身边的同学。
6. 小结:大家一起拿玩具的时候,需要排好队,现场有秩序了,就会很方便地拿到玩具。
【设计意图】
本活动在学生不清楚规则的情况下,领取任务。针对任务的完成情况,教师预设学生会出现两种情况。然后,根据学生呈现的真实状态进行引导。
活动二:还是排队好
1. 教师提问:请大家回忆一下,在你的生活中哪些地方要排队?
2. 教师展示图片: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呈现一些排队的图片,如超市购物、进出校门、地铁安检、学校卫生间等。
3. 思考:你在什么地方、见过哪些不排队的现象?
4. 小组讨论:不排队,会怎样。
教师出示情境,学生思考。
情境1 :电影院里观影结束,众人堵在出口处,一人被拥挤跌倒在地。
情境2 :众人排队上车,一人神色慌张地边跑边喊:“糟糕!上班要迟到了!”然后硬挤到队伍最前面要插队上车。
5. 阅读案例:2015 年10 月,某小学由于学生下楼参加活动时,没有排队,发生拥挤踩踏事件,造成1 名学生死亡,12 名学生受伤。
6. 讨论:是什么造成这个惨痛的事件?从中你受到哪些启示?
7. 小结:有序排队,不仅为了有秩序,更重要的是在危急时刻能保护我们的生命安全。
【设计意图】
本活动引导学生根据情境讨论不排队的后果,帮助学生调取生活经验获得充分的感受。
另外,本活动借用真实事件的描述,让学生知晓因不排队而带来的危险,从而受到警示。
第二课时
活动一:哪里要排队
1. 展示图片(教材第44 页内容):学生观察图片,和同桌一起对图中的排队现象进行交流,说说图中的同学在排队做什么事情。
2. 教师提问:在学校里,哪些地方也要排队?
3. 小组讨论:每个小组选择学校中的1—2 处场所,说说在这个场所中,为什么要排队。如果不排队,是否可以。如上下楼梯时、在饮水机处打水喝时、到操场去做操时,为什么要排队。
4. 思考:在这些场所中,如果需要提示其他同学排队时,你会说些什么?或者用
什么样的提示语提醒大家?(如上下楼梯要“靠右行走”,在阅览室借书要“按顺序借阅”等)。
5. 讨论:除了学校中的场所,还有哪些场所需要排队?(教师随学生发言,把场所名写在黑板上。)为什么?
6. 小结:生活中,很多公共场所都需要排队。有序排队能够有效地避免混乱的发生。
【设计意图】
本活动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熟悉的生活场景展开想象,并通过对学校不同场所排队的重要性的分析,思考不排队会带来的后果,为下一步学习如何排队进行铺垫。
活动二:怎样排队好
1. 导入:请学生阅读教材第45 页的内容,说说图中发生了什么事情。
2. 小组讨论:
(1)演一演: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情境,演一演你会怎样做。
(2)评价:对同学的表演进行评价,评一评他们表演的做法好在哪里?你还有什么好的建议?
每个情境引导学生讨论出如下基本要点:
要点1 :排队时人人都要排队,这样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危险。
要点2 :先到排前面、后到排后面,排队要遵循先来后到的公平原则。
要点3 :两个人也要排队,这样更加体现了秩序;遵循“一米线”的规定,让人与人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是尊重他人隐私的一种表现。
要点4 :迟到不是插队的理由,如确实情况紧急,需要征得排在前面所有人的同意。
3. 小结:排队是有一定要求的,不同的地方排队还会有一些细致的规则。
【设计意图】
本活动出示了四种情境,引导学生处理排队时出现的问题,活动中既有独立思考,也有小组讨论,还有班级交流。教师通过学生思维的碰撞,将学生的学习引导到活动目标上。
活动三:排队有智慧
1. 导入:学生阅读教材第42—45 页绘本故事《守规则,懂礼让》,理解内容。
2. 小组活动:每个小组选择一种方式学习绘本故事,如讲故事、演情境、续编故事。
3. 讨论:排队时要有规则、有秩序,但是为什么有些时候可以不这样做呢?
4. 齐读排队歌:
小朋友,要记牢,公共场所排队好。不拥挤,效率高,先来后到不吵闹。老弱小,病残孕,互相谦让有礼貌。文明排队品德好!
5. 教师补充:北京市政府2007 年1 月18 日提出一项倡议,即将每月11 日确定为自觉排队日,意为两人以上就应像“11”一样有序排列。排队看似是一个简单的个人行为,却体现着社会成员的价值认同,是一种文明的体现。
6. 小结:在遇到特殊情况时,不能僵化地执行规则,在遵守规则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实际情况,懂得尊老爱幼,有体恤人的情怀。排队,对每个人都是平等和公平的,同时它也能体现出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的文明素养。
【设计意图】
本活动呈现了生活中不同的排队情况,是本课的延伸和补充。这些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活生生的例子,可以启发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反思生活,帮助学生理解遵守排队规则与礼让特殊人群的关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