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愚公移山》 过关练习(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4《愚公移山》 过关练习(含答案)

资源简介

《愚公移山》过关练习
一、文学常识
《愚公移山》是中国古代寓言故事,选自《 》,作者是战国时的 。列子,名御寇。 学派著名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寓言家和文学家。有《愚公移山》、《杞人忧天》、《两小儿辩日》、《纪昌学射》等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
二、词语解释
方七百里 方:
高万仞 仞:
河阳之北 河阳:
年且九十 且:
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 惩: 塞:
出入之迂也 迂:
聚室而谋曰 聚室: 室:
吾与汝毕力平险 毕力平险: 毕:
指通豫南 指:
达于汉阴 汉: 阴:
杂然相许: 杂然: 许:
其妻献疑曰 献疑:
以君之力 以: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曾:
损: 丘:
如太行、王屋何 如……何:
且焉置土石 焉: 置:
杂曰 杂:
投诸渤海之尾 诸: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遂: 荷: 夫: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京城: 孀妻:
遗男:
始龀(chèn): 龀:
寒暑易节: 易: 节:
始一反焉 反: 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叟:
甚矣,汝之不惠 惠: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一毛:
其如土石何 其:
北山愚公长息曰 长息:
汝心之固 固:
固不可彻 彻:
虽我之死 虽: 之: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穷匮:
何苦而不平 苦:
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
操蛇之神闻之 操:
惧其不已也 已:
帝感其诚 感: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负:
一厝朔东 厝(cuò):
无陇断焉 陇断: “陇”: 断:
三、句子翻译
1.如太行、王屋何?
译:
2.且焉置土石?
译:
3.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译:
4.甚矣,汝之不惠!
译:
5.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译:
6.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译:
7.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译:
8.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译: 四、文意理解
1.下面两人说的话,在表达的意思和情感上有无异同 请作简要说明。
①愚公妻:“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
②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
(1)意思上的相同点:
(2)情感上的不同点:
2.愚公之妻与智叟对愚公移山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请加以比较,说说有什么不同之处。
3.实现中国梦,任重而道远。从愚公的身上,我们可以汲取哪些精神营养?
4.文中将愚公率领子孙们决心挖山不止的壮举与智叟 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并主要运用 的描写手法来表现情节内容,塑造人物形象。
5.在你所熟知的古代寓言、神话故事中,还有哪些与《愚公移山》的意义相同?请写出故事的题目,不少于2个。
6.第二段可分为三层,请用文中语句写出二、三层大意。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7.本文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赞同愚公的做法?为什么?
寓意:
赞成:
不赞成:
8.从课文学习中知道, “阴”“阳”二字在和山水名称相连时,多指和山水相关的方位,如“河阳”“汉阴”等。我国很多城镇名称就是这样形成的。请分别写明下列城市所处山水的位置。
⑴江(长江)阴 ⑵洛(洛河)阳
⑶衡(衡山)阳 ⑷华(华山)阴
9.你从“愚公移山”这则故事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10.本文语言简洁,但又不失生动,请以“始龀,跳往助之”为例作简要分析。
11.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愚公移山得到支持的根据。
12.作者在叙述愚公移山的过程中,写小孩“跳往助之”的用意是说明      ,写愚公与智叟辩论的作用是 。
13.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愚公的“移山”行为?
14.流行歌曲《愚公移山》中这样唱道:“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请谈谈你对愚公“开路”精神的理解。
15.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讲的是愚公移山的原因。
B.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愚公”,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C.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这个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和智叟的无情嘲笑。
  D.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包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颂扬。
16.下列句子编成四组,全部表现愚公移山决心的一组是(  )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吾与汝毕力平险。
 (3)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5)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6)帝感其诚。
A.(1)(3)(4)(5) B.(1)(2)(4)(6)
C.(2)(3)(5)(6) D.(2)(4)(5)(6)
17.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顽强毅力。
B.河曲智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因而嘲笑愚公自不量力,太不聪明了。
C.文中写“太行”、“王屋”二山“高万仞”,始用夸张的手法写两山的高大,意在衬托愚公形象的高大。
D.“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既表明愚公的事业受到众人的拥护,也是为了和下文的智叟形成强烈的对比,加强了讽刺的艺术效果。
18.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赞扬了以愚公为代表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宏伟抱负,批判了智叟那种不求进取,知难而退,故步自封的消极思想。
  B.作者除用智叟这个人物与愚公进行对比外,还用遗男“相助”、山神“求告”、天帝“感动”等情节来衬托愚公,从而使愚公形象更加丰满、高大。
  C.智叟从静止的观点出发,认为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反对移山;而愚公从发展的观点出发,认为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所以坚持移山。
  D.文章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虽然增强了艺术效果,但也宣传了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这是应该批判的。
19.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愚公之妻“献疑”,智叟“笑而止之”,这可看出两人都坚决反对愚公移山。
B.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可见愚公移山受到众人拥护。
C.文章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D.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2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这个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和智叟的无情嘲笑。
  B. 愚公在对智叟进行反驳时,信心百倍,理由充足,以“人无穷”而“山有尽”的道理,说得智叟哑口无言,无力回击。
  C. 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 “愚公 ”,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D. 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包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颂扬。
五、课外延伸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习题。
赵将马服君赵奢之妻,赵括之母也。秦攻赵,孝成王使括代廉颇为将。将行,括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日:“何以 ”曰:“始妾事其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赐币帛,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尽藏之;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王以为若其父乎 父子不同,执心各异。愿勿遣!”王曰:“毋置之,吾计已决矣。”括母曰:“王终遣之,即有不称,妾得无随乎 ”王曰:“不也。”
括既行,代廉颇三十余日,赵兵果败,括死军覆。王以母先言,故卒不加诛。
(节选自清代吴敏树《书谢御史》)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使括代廉颇为将 使:
(2)赵兵果败,括死军覆 覆:
(3)即有不称,妾得无随乎 称:
(4)故卒不加诛 故: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且焉置土石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B.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括母上书言于王曰
C. 尽以与军吏、士大夫 王以母先言,故卒不加诛
D. 始龀,跳往助之 王终遣之
3. 用“/”给下面的语句划分节奏,划两处。
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吏无敢仰视之者
4. 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1)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
译:
(2)王以母先言,故卒不加诛。
译:
5. 本文描写了一位有德有识的母亲。她上书推辞儿子为将,说明她深明大义,有自知之明;她能看出儿子和丈夫的差别,说明她 (答出一点即可);她讨得“无随”的承诺,说明她 (答出一点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习题。
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②,何如?”富者曰:“子何恃③而往?”曰:“吾一瓶④一钵⑤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⑥不如蜀鄙之僧哉?
《蜀之鄙有二僧》
注释:①鄙:边境。②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在今浙江定海县东的海上。③恃:凭借。④瓶:水瓶。⑤钵:和尚用来盛饭食的器皿。
1. 解释加点的词。
(1)贫者语于富者曰 语:
(2)子何恃而往 子:
(3)越明年 越:
(4)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顾:
2. 翻译句子。
 (1)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译:
(2)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译:
本文与《愚公移山》告诉我们一个共同的道理是什么? 
 
4. 有人说:“愚公真的很愚。大山挡了路,自己去挖山本来就傻,为什么还叫子子孙孙去吃这苦头呢?绕山开路或者干脆搬家不就行了吗?”对此,你怎么看? 
《愚公移山》过关练习参考答案
一、文学常识
《愚公移山》是中国古代寓言故事,选自《列子·汤问》,作者是战国时的列御寇。列子,名御寇。道家学派著名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寓言家和文学家。有《愚公移山》、《杞人忧天》、《两小儿辩日》、《纪昌学射》等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
二、词语解释
方七百里 方:方圆,指面积
高万仞 仞: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河阳之北 河阳:黄河北岸 (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阳)
年且九十 且:副词,将近
面山而居 面对着山居住,即住在山北
惩山北之塞 惩:苦于 塞:阻塞
出入之迂也 迂:曲折、绕远
聚室而谋曰 聚室:集合全家来商量 室:家
吾与汝毕力平险 毕力平险: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 毕:尽,全
指通豫南 指:直
达于汉阴 汉:汉水;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阴
杂然相许:纷纷表示赞成 杂然:纷纷地 许:赞同
其妻献疑曰 献疑:提出疑问
以君之力 以:凭借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曾:副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也……”,常与“不”连用 损:削减 丘:土堆
如太行、王屋何 如……何:把……怎么样
且焉置土石 焉:疑问代词,哪里 置:安放
杂曰 杂:纷纷,都
投诸渤海之尾 诸:兼词,“之于”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遂:于是,就 荷:肩负,扛 夫:成年男子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用箕畚装土石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京城:复姓 孀妻:寡妇 遗男:死了父亲的男孩
始龀(chèn):约七八岁。龀:换牙
寒暑易节:冬夏换季,指一年的时间 易:更替 节:季节
始一反焉 反:通“返”往返 焉:语气词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叟:老头
甚矣,汝之不惠 惠:同“慧”,聪明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一毛:一草一木,地面所生的草木,这里指山的一小部分
其如土石何 其: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北山愚公长息曰 长息:长叹
汝心之固 固:顽固
固不可彻 彻:改变
虽我之死 虽:即使 之:用在主谓之间,无实意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穷匮:穷尽
何苦而不平 苦:愁
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
操蛇之神闻之 操:持,拿
惧其不已也 已:停止
帝感其诚 感:被感动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负:背
一厝朔东 厝(cuò):同“措”,放置
无陇断焉 陇断:山冈阻隔 “陇”:通“垄”,高地。断:隔绝
三、句子翻译
1.如太行、王屋何? 译: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
2.且焉置土石?译:况且往哪里放置土石呢?
3.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译: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4.甚矣,汝之不惠!译:你也太不聪明了!
5.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译:于是(愚公)带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成年男子(上了山),凿石头挖山,用箕畚(装石头、土块)运到渤海岸边。
6.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译: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
7.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译:你的心(思想)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8.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译:凭着(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力气,连山上的草木都不能除掉,又能把这些土石怎样呢?
四、文意理解
1.下面两人说的话,在表达的意思和情感上有无异同 请作简要说明。
①愚公妻:“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
②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
(1)意思上的相同点:都是对愚公移山这件事的怀疑。
(2)情感上的不同点:愚公妻是关心。智叟是嘲讽。
2.愚公之妻与智叟对愚公移山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请加以比较,说说有什么不同之处。
不同一:出发点不同。其妻是在“杂然相许”的前提下“献疑”,一个“献”字表明她对愚公的关心;智叟不是提出疑问,“笑而止之”是对愚公的否定,“甚矣,汝之不惠”更加强了否定的意思。不同二:语气不同。两人虽然都用了反问的句式,但其妻的语气是委婉的,智叟的语气是刻薄的。如“以君之力”与“以残年余力”相比,前者是委婉的提醒,后者则带有不敬之意;“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与“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相比,前者是一种担心,后者则是一种嘲讽。
3.实现中国梦,任重而道远。从愚公的身上,我们可以汲取哪些精神营养?
敢想敢干(不安于现状);团结合作(广泛依靠群众);有坚忍不拔的毅力;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做事不畏艰险。
4.文中将愚公率领子孙们决心挖山不止的壮举与智叟 嘲讽、怀疑 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并主要运用 语言、动作 的描写手法来表现情节内容,塑造人物形象。
5.在你所熟知的古代寓言、神话故事中,还有哪些与《愚公移山》的意义相同?请写出故事的题目,不少于2个。
示例:夸父逐日 精卫填海等
6.第二段可分为三层,请用文中语句写出二、三层大意。
第一层:面山而居 第二层:聚室而谋 第三层:叩石垦壤
7.本文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赞同愚公的做法?为什么?
寓意: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赞成:因为遇到困难一味退缩是不会成功的,只有坚持奋斗才能成功。
不赞成:因为当遇到靠自己的能力不能解决的困难时,学会放弃,另找其它的办法,就不会钻死胡同,陷入困境。
8.从课文学习中知道, “阴”“阳”二字在和山水名称相连时,多指和山水相关的方位,如“河阳”“汉阴”等。我国很多城镇名称就是这样形成的。请分别写明下列城市所处山水的位置。
⑴江(长江)阴在长江南岸 ⑵洛(洛河)阳 在洛水北岸
⑶ 衡(衡山)阳在衡山南面 ⑷华(华山)阴 在华山北面
9.你从“愚公移山”这则故事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要点:①做事要有恒心,要不畏艰难险阻。②做事要发挥集体的力量。③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④对不同意见要以理服人。⑤有志者事竟成。……
10.本文语言简洁,但又不失生动,请以“始龀,跳往助之”为例作简要分析。
寥寥六字,把一个邻家小孩积极参与挖山的动作、神情写活了。作者不直接写孩子小,而是用“始龀”这一典型特征来表现他的幼小,孩子天真、可爱的样子跃然纸上。“跳往助之”中只一个“跳”字,就把孩子兴奋得跳来跳去的那种稚气生动地描摹了出来。这样就大大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
11.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愚公移山得到支持的根据。
示例:众人“杂然相许”,并纷纷献计献策,表明他们是坚决支持愚公移山的;此外,邻人刚刚七、八岁的孩子也跑来帮忙,说明愚公移山之举深得人心。
12.作者在叙述愚公移山的过程中,写小孩“跳往助之”的用意是说明愚公移山的行为得人心,写愚公与智叟辩论的作用是突出愚公移山意志之坚。
13.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愚公的“移山”行为?
愚公移山体现了坚韧不拔的精神,这种精神可以鼓励人们战胜工作中的困难。因此,愚公精神永远有价值,有意义。
14.流行歌曲《愚公移山》中这样唱道:“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请谈谈你对愚公“开路”精神的理解。
挖山不止的顽强意志,排除非议的坚定信心。
【选择题】
15.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讲的是愚公移山的原因。
B.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愚公”,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C.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这个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和智叟的无情嘲笑。
  D.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包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颂扬。
16.下列句子编成四组,全部表现愚公移山决心的一组是( D )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吾与汝毕力平险。
 (3)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5)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6)帝感其诚。
A.(1)(3)(4)(5) B.(1)(2)(4)(6)
C.(2)(3)(5)(6) D.(2)(4)(5)(6)
17.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顽强毅力。
B.河曲智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因而嘲笑愚公自不量力,太不聪明了。
C.文中写“太行”、“王屋”二山“高万仞”,始用夸张的手法写两山的高大,意在衬托愚公形象的高大。
D.“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既表明愚公的事业受到众人的拥护,也是为了和下文的智叟形成强烈的对比,加强了讽刺的艺术效果。
18.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D ) 
  A.文章赞扬了以愚公为代表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宏伟抱负,批判了智叟那种不求进取,知难而退,故步自封的消极思想。
  B.作者除用智叟这个人物与愚公进行对比外,还用遗男“相助”、山神“求告”、天帝“感动”等情节来衬托愚公,从而使愚公形象更加丰满、高大。
  C.智叟从静止的观点出发,认为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反对移山;而愚公从发展的观点出发,认为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所以坚持移山。
  D.文章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虽然增强了艺术效果,但也宣传了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这是应该批判的。
19.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A.愚公之妻“献疑”,智叟“笑而止之”,这可看出两人都坚决反对愚公移山。
B.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可见愚公移山受到众人拥护。
C.文章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D.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2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A. 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这个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和智叟的无情嘲笑。
  B. 愚公在对智叟进行反驳时,信心百倍,理由充足,以“人无穷”而“山有尽”的道理,说得智叟哑口无言,无力回击。
  C. 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 “愚公 ”,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D. 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包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颂扬。
五、课外延伸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习题。
赵将马服君赵奢之妻,赵括之母也。秦攻赵,孝成王使括代廉颇为将。将行,括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日:“何以 ”曰:“始妾事其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赐币帛,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尽藏之;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王以为若其父乎 父子不同,执心各异。愿勿遣!”王曰:“毋置之,吾计已决矣。”括母曰:“王终遣之,即有不称,妾得无随乎 ”王曰:“不也。”
括既行,代廉颇三十余日,赵兵果败,括死军覆。王以母先言,故卒不加诛。
(节选自清代吴敏树《书谢御史》)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使括代廉颇为将 使:派
(2)赵兵果败,括死军覆 覆:覆灭
(3)即有不称,妾得无随乎 称:称职
(4)故卒不加诛 故:所以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D )
A. 且焉置土石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B.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括母上书言于王曰
C. 尽以与军吏、士大夫 王以母先言,故卒不加诛
D. 始龀,跳往助之 王终遣之
3. 用“/”给下面的语句划分节奏,划两处。
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吏无敢仰视之者
4. 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1)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
译:他父亲当时做(是)大将,用自己的俸禄供养的食客(谋士)要以“十”这个数目来计算,所结交的朋友要以“百”这个数目来计算。
(2)王以母先言,故卒不加诛。
译:赵王因赵括的母亲有言在先,所以最终没有加罪于她。
5. 本文描写了一位有德有识的母亲。她上书推辞儿子为将,说明她深明大义,有自知之明;她能看出儿子和丈夫的差别,说明她考虑问题周到,观察细致入微(答出一点即可);她讨得“无随”的承诺,说明她见识深远、处事周密(答出一点即可)。
【参考译文】
赵国的大将、封为马服君的赵奢的妻子,是赵括的母亲。这一年秦国攻打赵国,赵孝成王命令赵括代替廉颇为大将。将要出征,赵括的母亲呈上书信向赵王诉说道:“赵括不可以被任命大将。”赵王问道:“这是为什么呢?”赵括的母亲说:“原先我侍奉赵括的父亲时,孩子的父亲当时身为大将。他用自己的奉禄供养的食客要以‘十’这个数目来计算;他所结交的朋友要以‘百’这个数目来计算;国王和王室贵族赐赠的钱财丝绸,他全部都把它们分给军吏、士大夫;从接受出征命令的日子起,就不再过问家中私事。现在赵括一日作了大将,面向东接受军吏的拜见,军吏中没有敢于抬头亲近地看他的人;赵王所赐赠的金钱丝绸,他回家后也全部收藏起来;况且每天寻找可买的合宜的田地房屋,总想扩充自己的私有。国王您认为他像他的父亲吗?父亲、儿子思想感情有着不同。我希望国王不要派遣赵括为大将领兵出征了吧!”赵王说:“作为赵括的母亲,你还是放下这事不要管了吧,我的计划已经决定了。”赵括的母亲说:“国王您最终还是要派遣他为将,那么如果有了不称大将职责的情况发生,我这个老妇人能够不随着受处罚吗?”赵王说:“不会连累你的。”
赵括既已领兵出征,代替廉颇才三十多天,擅自进攻,赵军果然大败,赵括战死而赵军倾覆。赵王因赵括的母亲有言在先,所以最终没有加罪于她。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习题。
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②,何如?”富者曰:“子何恃③而往?”曰:“吾一瓶④一钵⑤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⑥不如蜀鄙之僧哉?
《蜀之鄙有二僧》
注释:①鄙:边境。②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在今浙江定海县东的海上。③恃:凭借。④瓶:水瓶。⑤钵:和尚用来盛饭食的器皿。
1. 解释加点的词。
(1)贫者语于富者曰 语:对……说
(2)子何恃而往 子:您
(3)越明年 越:到了
(4)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顾:难道
2. 翻译句子。
 (1)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译: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到过南海的这件事告诉富和尚。
 (2)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译:一个人树立宏伟大志,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
3. 本文与《愚公移山》告诉我们一个共同的道理是什么? 
  有志者事竟成。
4. 有人说:“愚公真的很愚。大山挡了路,自己去挖山本来就傻,为什么还叫子子孙孙去吃这苦头呢?绕山开路或者干脆搬家不就行了吗?”对此,你怎么看? 
  愚公并未采取绕山开路或搬迁家园的有效方式,而是教导子孙完成自己未尽事业,是在传递一种愚公精神,把“愚”和“智”作对比,告诉人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的事情,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
【参考译文】
  四川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其中一个富裕。穷和尚对有钱的和尚说:“我想要到南海去,你看怎么样?”富和尚说:“您凭借着什么去呢?”穷和尚说:“我只需要一个盛水的水瓶一个盛饭的饭碗就足够了。”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要雇船沿着长江下游而(去南海),尚且没有成功。你凭借着什么去!”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到过南海的这件事告诉富和尚。富和尚的脸上露出了惭愧的神情。
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达了。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
六、《愚公移山》的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七、《愚公移山》的译文
传说中的太行、王屋两座山,周围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家人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太不聪明了,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思想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此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