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标要求】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素养目标】1.立足于历史观念,了解汉至隋唐选官制度的演变,多角度对科举制的作用作出历史解释。2.了解三省六部制的发展脉络、运作方式以及特点,辩证评价三省六部制。3.通过史料实证认识两税法相对于之前的赋税制度的创新之处,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实行两税法是国家根据当时的形势作出的决策。【学习目标】1.认识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2.运用时空定位,了解汉代、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选官制度、中央官制和赋税制度的变化。3.通过史料分析,比较汉、魏晋南北朝与隋唐时期的制度,分析隋唐时期制度的创新之处。4.通过感受古代的政治智慧及其对后世的借鉴作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培养历史自豪感和使命感。【本课要旨】1.从察举制到科举制,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开和公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2.三省六部制较好地处理了分割相权、减少决策失误与提高行政效率的关系,标志着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成熟。3.两税法是赋税制度史上的转折点,它标志着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过渡到以土地财产多少为主,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大变革和进步。【时空坐标】【知识体系】一、选官制度(一)九品中正制1.创立:曹魏时期。2.内容: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3.沿革:选官标准从初创时期的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4.影响: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二)科举制1.背景:随着士族的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2.产生与发展(1)隋朝建立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2)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3.意义:科举制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读教材P38“历史纵横”:[设问] 根据史料,归纳九品中正制产生的原因及意义。[提示] 原因:汉末社会动荡,察举制无法推行;察举制的弊端;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意义: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读教材P39“学思之窗”:[设问] 根据史料,归纳隋唐科举制的主要特点。“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反映了科举制怎样的本质作用?[提示] 特点:不断发展和完善;分科取士,进士科最重要。本质作用:加强了思想控制。[构图解史]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思维点拨]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1)主要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以才学为主。(2)选拔方式从推荐到考试,渐趋严密、科学。(3)标准逐步趋向公开、公平、客观。(4)历代选官制度在执行初期大都起到了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后期逐渐影响和阻碍社会的发展。二、三省六部制(一)历史沿革1.雏形始现: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它们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2.确立完善: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隋唐时期,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二)运行机制1.职能(1)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2)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3)尚书省负责执行。2.机构(1)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2)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改称中书门下。(三)深远影响1.政事堂的设立,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2.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误区警示] 三省制主要规范运作于唐朝前期,唐朝后期三省合一,办公场所政事堂改名为中书门下,反映了中枢运行机制的异化,三省权力牵制机制削弱,也反映了以程序分权为代表的三省制名存实亡。三、赋税制度(一)租(庸)调制:魏晋——唐前期1.沿革(1)魏晋时期,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2)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规定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3)唐初,开始实行租庸调制。①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21至59岁的成年男子。②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2.意义(1)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2)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二)两税法:唐朝中后期1.原因(1)客观上: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降。(2)主观上:为了解决财政困难。2.提出: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3.内容(1)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2)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4.意义(1)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2)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图示解史] 租庸调制[辨析比较] 均田制和租庸调制(1)区别:均田制是土地分配制度,租庸调制则是赋税政策,二者定义不同,适用范围不同,沿革历史时期不同。(2)联系:租庸调制以均田制为基础和存在的依据,同时也正是由于均田制没有真正得到贯彻而使得租庸调制在中唐之后为两税法取代。【深化拓展】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时代 选官制度 措施 标准夏、商、西周 世官制 亲贵合一、世代相传 血缘、姻亲春秋、战国、秦 军功爵制 养士、军功、客卿 才能汉代 察举制 察访人才、举荐做官 品德三国两晋 南北朝 九品 中正制 品第士人、按品授官 门第隋唐至明清 科举制 分科考试以成绩优劣定取舍 才学发 展 趋 势 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选官原则——逐步制度化、公开、公平、客观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的素质不断提高主要启示——公开公正、德才兼备、考试录用2、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及评价(1)特点相权 三分 中书省起草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这样既能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行政效率职权 分明 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从起草(中书省)、审核(门下省)至执行(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加强 皇权 分散了宰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互相牵制;同时,将尚书省权分六部,推动了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节制 君权 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的不足(2)评价①三省六部制是一套较为完备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防止个人权力过分膨胀,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②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使封建中央集权制度更加完善,为此后历代王朝沿用。③随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恶性的发展或朝政腐败,权力失去制约和平衡,三省六部制也就失去了维护封建统治的积极作用。3、两税法的积极性和局限性(1)积极性: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有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缓和社会矛盾;两税法扩大收税对象,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两税法“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即依照财产多少,按照纳税人负税能力大小征税,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有利于改变贫富不均的现象,相对地使税收负担比较公平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广大贫苦人民的税收负担;由“舍地税人”向“舍人税地”的方向发展,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两税法以货币为主要征税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2)局限性:两税中户税部分的税额是以钱计算,因市面上钱币流通量不足,农民不得不贱卖绢帛、谷物或其他产品以交纳税钱,增加了农民负担;两税法下土地合法买卖,土地兼并更加盛行,土地集中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4、唐初政事堂的设置的积极作用从政事堂形成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及其分合应变的斗争事实可知,封建统治者利用政事堂这个权力舞台,其目的很清楚,是在更大的范围内,更有效地集中统治阶级的意志,把君主个人专制与宰相集体议决这种对立面的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从而更加强化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从政事堂制度的形成过程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封建统治者正是为了使他们“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消灭,就需要有一个表面上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于是,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构的政事堂,便从控制矛盾和冲突的需要中产生。太宗朝的贞观之治之所以出现,极其重要的一条原因是唐太宗整顿了国家机构,改革了各项政治制度,建立起“皇权专制——三省分权——政事堂集议”三者结合的中央集权新体制。5、科举制的推行具有很大的负面效应首先,它使得学校体系此后就和选官制度牢牢地捆绑在一起,学校成了科举制的附庸。这种情况,使得从隋唐已经开始的学科分化和技术学习专门化、系统化的趋向被遏制,知识学习被限制在文字、文字书写、文学和道德层面上。其他专业知识则退回到了师徒相传的作坊阶段,使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受到了影响,以至于长期无法进化。其次,科举制虽然强化了官僚制,但也使得人才都被行政体系吸走,影响了社会整体发展。再次,科举制虽然推动了人们的向学风气,但也极大地催生了官本位文化的生长。6、两税法相比于租庸调制的变化及影响两税法改变了租庸调固定的收税模式“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货币成为税收的主要方式。政府征发徭役也以“和雇”为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同时,唐后期一些统治者也认识到商业和手工业在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甚至将其与农业同等看待。赋税内容不再是原来硬性规定的“租”“调”之属,而是货币化了,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对国家的依附。农民为完成国家赋税和养家糊口,扩大了以农业为主体的多种经营,部分失去土地的农民也弃农经商,或靠佣工出卖劳动力维持生计。农民从事多种经营,促进了唐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本课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