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题3 黄石市下陆区2020七上语文期末真题 【2021秋七上语文期末复习必练卷】ppt+原卷版+答案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真题3 黄石市下陆区2020七上语文期末真题 【2021秋七上语文期末复习必练卷】ppt+原卷版+答案版

资源简介

(共36张PPT)
真题演练——实战
武汉市武昌区2020七上语文期末真题
黄石市黄石港区2020七上语文期末真题
黄石市下陆区2020七上语文期末真题
黄石市大冶市2020七上语文期末真题
黄石市阳新县2020七上语文期末真题
预测模拟——突破
期末模拟试卷1
期末模拟试卷2
2021年秋七年级语文期中期末复习必刷卷
专题训练——聚焦
专项1 名著阅读(一)
专项2 名著阅读(二)
专项3 名著阅读(三)
专项4 综合性学习
专项5 古诗文名句默写
专项6 文言文对比阅读
专项7 课外文言文阅读
专项8 古诗词阅读鉴赏
2021年秋七年级语文期中期末复习必刷卷
真题3 黄石市下陆区
真题3 黄石市下陆区2020七上语文期末真题
时间:120分钟分数: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共22分)
初中语文课本为我们打开一扇文学之门,开启一段学习之旅。旅途中,我们吟冬诵春赏四季,游山历水看八方。杨柳清风带春来,我们闻到了酝酿在空气里的泥土气息;学习白求恩精神,我们知道了对工作不能( );徜徉动物世界,我们见识了研究动物行为科学家的( );遥望piāo miǎo的天上街市,我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吟诵“夜阑卧听风吹雨”,我们读到了诗人的爱国rè chén……
语文学习的天地非常广阔。我们既可以探访历史,________;又可以走进自然,________;还可以体察亲情,________;更可以了解社会,________。
语文之旅,让人欣喜,让人着迷。通过语文学习不仅是培养我们的生命意识,更落地于知识的习得,使我们拥有强大的精神世界来抵御人生无处不在的暗礁激流。同学们,相约读书写作,奔赴诗意的语文之旅,尽情畅游语文世界吧!
1.下列依次给这段文字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B)(2分)
A.酝酿(niànɡ)徜(tǎng)徉B.酝酿(niàng)徜(cháng)徉
C.酝酿(liànɡ)徜(cháng)徉D.酝酿(liàng)徜(tāng)徉
2.这段文字拼音处对应的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D)(2分)
A.飘渺热诚B.飘邈热忱
C.缥渺热诚D.缥缈热忱
3.在文段括号内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C)(2分)
A.瞻前顾后怪诞不经B.拈轻怕重荒谬绝伦
C.拈轻怕重怪诞不经D.瞻前顾后荒谬绝伦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C)(2分)
A.语文学习不仅是培养我们的生命意识,而且落地于知识的习得,使我们拥有强大的精神世界来抵御人生无处不在的暗礁激流。
B.通过语文学习不仅是知识的习得,而且落地于培养我们的生命意识,使我们拥有强大的精神世界来抵御人生无处不在的暗礁激流。
C.语文学习不仅是知识的习得,更落地于培养我们的生命意识,使我们拥有强大的精神世界来抵御人生无处不在的暗礁激流。
D.语文学习不仅是培养我们的生命意识,更落地于知识的习得,使我们拥有强大的精神世界来抵御人生无处不在的暗礁激流。
5.依次填入上文横线处的句子,恰当的一项是(C)(2分)
①观赏世间美景②享受温暖盛宴③感受风云变幻
④品味人世百态
A.①③②④B.④①③②C.③①②④D.③②①④
6.少年正是读书时,我校“亲近文学,走进经典”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你所在的班级为分享读书心得,准备组织开展“读书汇报会”。(共4分)
(1)班委会向同学们征集宣传语,才思敏捷的你写下了这样一条:(2分)
示例:品读百家经典,品悟百味人生。
(2)主持人在认真准备开场白,热心肠的你替他拟写了这样一段:(2分)
示例: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本好书,不仅会带给我们美好的阅读感受,还会在不知不觉中滋润我们的心灵,塑造我们的人格。今天,让我们齐聚一堂,亲近文学,走进经典。
7.根据语境及提示,填写古诗文名句。(8分)走进七年级丰富多彩的诗文世界,我们惊奇地发现:诗中有景,李白夜发峨眉山,看到了“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宁静
之美;诗中有情,李商隐夜雨寄北,想象“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表达深深的思念之情;诗中有理,王湾
《次北固山下》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极富哲理,揭
示了自然界新旧交替的规律;文中亦寓理,《诫子书》通过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从反面强调学习和立志的重要性。
7.根据语境及提示,填写古诗文名句。(8分)走进七年级丰富多彩的诗文世界,我们惊奇地发现:诗中有景,李白夜发峨眉山,看到了“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宁静
之美;诗中有情,李商隐夜雨寄北,想象“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表达深深的思念之情;诗中有理,王湾
《次北固山下》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极富哲理,揭
示了自然界新旧交替的规律;文中亦寓理,《诫子书》通过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从反面强调学习和立志的重要性。
二、古诗文阅读(共1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共10分)
【甲】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乙】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①一足,信乎 ”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乐正②。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节选自《吕氏春秋》,有删改)
【注解】①夔:我国见诸记载最早的音乐家,以精通音乐著称。②乐正:古代官名,负责音乐事务地位的官员。
8.下列对文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D)(2分)
A.宋君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是因为宋君不太相信穿井得一人的事情。
B.【甲】文叙事简洁、层次清楚,特别是中间“国人道之”,可让读者想象出整个都城的好事者以讹传讹的情况。
C.舜任命夔做乐正,让他用音乐向老百姓传播教化。
D.孔子说:“音乐是天地间的精华,国家治乱的关键,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和谐,而和谐是音乐的根本。”
8.下列对文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D)(2分)
A.宋君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是因为宋君不太相信穿井得一人的事情。
B.【甲】文叙事简洁、层次清楚,特别是中间“国人道之”,可让读者想象出整个都城的好事者以讹传讹的情况。
C.舜任命夔做乐正,让他用音乐向老百姓传播教化。
D.孔子说:“音乐是天地间的精华,国家治乱的关键,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和谐,而和谐是音乐的根本。”
9.乙文中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2分)
A.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
B.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
C.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
D.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1)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听到这样的传闻,还不如不听。
(2)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所以说“一个夔就够了”,不是“夔只有一个脚”。
9.乙文中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2分)
A.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
B.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
C.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
D.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1)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听到这样的传闻,还不如不听。
(2)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所以说“一个夔就够了”,不是“夔只有一个脚”。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1~12题。(共5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B)(2分)
A.题目中的“左迁”指降职,李白听说好友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于是写了这首诗。
B.首句写“杨花落尽”和“子规啼”,点明时令,融情于景,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
C.第二句中“过五溪”三字看似平淡,其实是写出了龙标的荒远和李白对友人的同情。
D.全诗就事写景,借景抒情,十分恰切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切,从而使这首诗成为友情诗中的名篇。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1~12题。(共5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B)(2分)
A.题目中的“左迁”指降职,李白听说好友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于是写了这首诗。
B.首句写“杨花落尽”和“子规啼”,点明时令,融情于景,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
C.第二句中“过五溪”三字看似平淡,其实是写出了龙标的荒远和李白对友人的同情。
D.全诗就事写景,借景抒情,十分恰切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切,从而使这首诗成为友情诗中的名篇。
1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郞西”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3分)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把明月当成知心人,让明月把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担忧带到夜郎西,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心和牵挂。
三、现代文阅读(2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共10分)
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毛色是花白的,但并不好看,又很瘦。它伏着不去。我们如不取来留养,至少也要为冬寒与饥饿所杀。张妈把它拾了进来,每天给它饭吃。但大家都不喜欢它,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玩游,好像是具着天生的忧郁性似的,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如此地,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它渐渐地肥胖了,但仍不活泼。大家在廊前晒太阳闲谈着时,它也常来蜷伏在母亲或三妹的足下。三妹有时也逗着它玩,但并没有像对前几只小猫那样感兴趣。有一天,它因夜里冷,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
春天来了,它成了一只壮猫了,却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地伏着,吃得胖胖的。
这时,妻买了一对黄色的芙蓉鸟来,挂在廊前,叫得很好听。妻常常叮嘱着张妈换水,加鸟粮,洗刷笼子。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妻道:“张妈,留心猫,它会吃鸟呢。”
张妈便跑来把猫捉了去。隔一会儿,它又跳上桌子对鸟笼凝望着了。一天,我下楼时,听见张妈在叫道:“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板上都是血。是什么东西把它咬死的?”
我匆匆跑下去看,果然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像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妈要小心了。张妈!你为什么不小心?!”
张妈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找了半天,却没找到。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三妹在楼上叫道:“猫在这里了。”
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我心里还愤愤的,以为惩戒得还没有快意。
隔了几天,李妈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13.为什么“我”会说“一定是猫,一定是猫!”?找出最恰当的一个答案。(C)(2分)
A.因为“我”亲眼看见了猫咬鸟。
B.因为“我”不喜欢这只猫。
C.因为“我”本来就不大喜欢这只猫,加上它常对着鸟笼凝望。“我”从主观上认定是猫吃了鸟,所以“我”肯定地说:“一定是猫”。
D.因为猫会吃鸟。
13.为什么“我”会说“一定是猫,一定是猫!”?找出最恰当的一个答案。(C)(2分)
A.因为“我”亲眼看见了猫咬鸟。
B.因为“我”不喜欢这只猫。
C.因为“我”本来就不大喜欢这只猫,加上它常对着鸟笼凝望。“我”从主观上认定是猫吃了鸟,所以“我”肯定地说:“一定是猫”。
D.因为猫会吃鸟。
14.文中第三只猫“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
①来历卑微,是一只捡来的流浪猫;②本性不活泼,不喜欢玩游;③我们一家对它不感兴趣不在意;④日渐长胖的体型和被火烧脱的毛皮,使它更加难看;⑤不捉老鼠,终日懒惰地趴着。
15.本文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有什么好处?(2分)
文中的“我”是三只猫的主人,“我”喜欢前两只猫,厌恶第三只猫。“我”既是前两只猫的悲剧的目击者,又是后一只猫悲剧的主要制造者。这样,作者容易借“我”之口,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便于揭示文章的主题思想,引起读者的共鸣。
16.你认为文中的“三妹”是否是一个真正爱猫的人 请说明理由。(3分)
示例:不是。因为从对待三只猫的态度上看,三妹主要是喜欢猫给她带来的欢乐和喜悦,而当面对不漂亮、弱小的,忧郁的不讨人喜欢的第三只猫,并没有表现出怜悯和喜欢。她喜欢猫是从自我需要出发,感情用事,并不是真正爱猫的人。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共15分)
回家去问妈妈
毕淑敏
①那一年游敦煌回来,兴奋地同妈妈谈起戈壁的黄沙和祁连的雪峰。我说到丝绸之路上僻远的安西,哈密瓜汁甜得把嘴唇粘在一起……一直安静听我说话的妈妈,淡淡地插了一句:“在你不到半岁的时候,我就抱着你走过安西。”我大吃一惊,从未听妈妈谈过这段往事。
②妈妈说,你生在新疆,长在北京,难道你是飞来的不成 以前我一说起带你赶路的事,你就嫌烦,说知道啦,别再啰唆。
③我静静地倾听妈妈的描述,才知道我在幼年时曾带给母亲那样的艰难,才知道发生在安西的感动源远流长。突然意识到,在我和最亲的母亲之间,潜伏着无数盲点。
④我们总觉得已经成人。母亲只是一间古老的旧房,她给我们的童年以遮蔽,但不会再提供新的风景。我们急切地投身外面的世界,寻找自我的价值,全神贯注地倾听上司的评论,字斟句酌地印证众人的口碑,反复咀嚼朋友随口吐露的点滴印象,甚至会为恋人一颦一笑的含义彻夜思索……我们极其在意世人对我们的看法,恰恰忘了,当我们环视整个世界的时候,总有一双微微眯起的眼睛,始终在背后凝视着我们。母亲默默地关注,就像手艺精湛的老艺人,不厌其烦地打磨描绘她们制造的精品。于是我们厌烦了,不客气地说,老提那些过去的事,烦不烦呀 从此,母亲就真的噤了声。
⑤蓦然回首,才发现自己远远没有长大。我们幼年的顽皮、成长的艰辛、与生俱来的弱点、异于常人的秉赋……从小到大最详尽的档案,每一次失败与成功的记录,都贮存在母亲宁静的眼中。我们曾经满世界地寻找真诚,却不知最想要的真诚就在母亲那里。
⑥我们像一本没有结尾的书,每一个符号都是母亲用血书写。我们还未曾读懂,著者已撒手而去。从此我们面对书中的无数悬念和秘密,无以破译。我们流落世间,成为飘零的红叶。
⑦趁老树虬曲的枝丫还郁郁葱葱,让我们赶快跑回家,去问妈妈。
⑧一定要赶快啊!生命给我们的允诺并不慷慨,两代人命运的云梯衔接处,时间只是窄窄的台阶。从我们明白人生的韵律,距父母还能明晰地谈论以往,并肩而行的日子屈指可数。
⑨给母亲一个机会,让她重温创造的喜悦;给儿女一个机会,让我们深刻洞察尘封的记忆。
17.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
A.第③段中的“盲点”指“我”和妈妈之间因缺乏沟通交流而感情淡薄。
B.作者情由事起,理在情中,能够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和震撼,并能给读者以启迪。
C.“回家去问妈妈”,题目的含义是:倾听妈妈讲述我们过去的事情,和她一起回味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D.第⑤段画线句中的“宁静”一词,写出了母亲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我们的成功或失败的记录,在母亲眼中,都是醉人的风景。
17.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
A.第③段中的“盲点”指“我”和妈妈之间因缺乏沟通交流而感情淡薄。
B.作者情由事起,理在情中,能够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和震撼,并能给读者以启迪。
C.“回家去问妈妈”,题目的含义是:倾听妈妈讲述我们过去的事情,和她一起回味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D.第⑤段画线句中的“宁静”一词,写出了母亲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我们的成功或失败的记录,在母亲眼中,都是醉人的风景。
18.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这件事引发了作者哪些感悟 (3分)
事件:“我”游敦煌回来,和母亲交谈,意外得知母亲曾抱着“我”走过安西的往事。感悟:①我们极其在意世人的看法,却忽视、厌烦了母亲。②母亲是最了解我们的人,最想要的真诚就在母亲那里。③趁母亲健在,抓紧时间和母亲沟通交流。
19.按要求回答问题。(共6分)
(1)如何理解第④段中画横线句子的含义?(3分)
母亲只是一间古老的旧房,她给我们的童年以遮蔽,但不会再提供新的风景。
曾经呵护我们的母亲已经落伍了(母亲只能在我们童年时给我们以呵护)不能再给我们新的启迪和支持,这是我们对母亲的浅薄认识(这是我们急切地投身外面的世界,寻找自我价值的原因)。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④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3分)
母亲默默地关注,就像手艺精湛的老艺人,不厌其烦地打磨描绘她们制造的精品。
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母亲关注我们比喻成老艺人打磨描绘精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对我们的耐心培育。
20.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⑦段在文中的作用。(3分)
本段起过渡作用,承接上文的感悟,引出下文的劝告;紧扣文题,呼吁人们抓紧时间与父母交流。
四、名著阅读(8分)
阅读下面的《西游记》选段,回答问题。(共8分)
却说那人用手搀着行者道:“我也知道你的本事,我也闻得你的英名,只是你今番越理欺心,纵有腾挪,脱不得我手。我就和你讲到西天,见了你那佛祖,也少不得还我人参果树。你莫弄神通!”行者笑道:“你这先生,好小家子样!若要树活,有甚疑难!早说这话,可不省了一场争竞?”那人道:“不争竞,我肯善自饶你?”行者道:“你解了我师父,我还你一颗活树如何?”那人道:“你若有此神通,医得树活,我与你八拜为交,结为兄弟。”行者道:“不打紧,放了他们,老孙管教还你活树。”那人谅他走不脱,即命解放了三藏、八戒、沙僧。
21.下列有关《西游记》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B)(2分)
A.《西游记》是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作者是吴承恩,明代小说家。小说蕴含着人必须经历艰难才能最终获得幸福成功的人生真谛。
B.《西游记》中的猪八戒又叫猪悟能,原为管理天界三军的天蓬元帅,获罪下凡,误投猪胎,曾占山为妖,后经太白金星点化,保唐僧取经,得成正果。
C.《西游记》中的孙悟空,酷爱自由,敢于反抗,充满斗争精神,为唐僧西天取经立下了汗马功劳。
D.《西游记》善于塑造人物,无论是取经师徒,还是各路妖魔人物,都个性鲜明,令人难忘。
21.下列有关《西游记》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B)(2分)
A.《西游记》是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作者是吴承恩,明代小说家。小说蕴含着人必须经历艰难才能最终获得幸福成功的人生真谛。
B.《西游记》中的猪八戒又叫猪悟能,原为管理天界三军的天蓬元帅,获罪下凡,误投猪胎,曾占山为妖,后经太白金星点化,保唐僧取经,得成正果。
C.《西游记》中的孙悟空,酷爱自由,敢于反抗,充满斗争精神,为唐僧西天取经立下了汗马功劳。
D.《西游记》善于塑造人物,无论是取经师徒,还是各路妖魔人物,都个性鲜明,令人难忘。
22.选段中的那人是《西游记》中的哪一位人物 孙行者后来怎么救活了人参果树 (3分)
“那人”是镇元大仙。孙悟空请来观音菩萨,菩萨用净瓶底的“甘露水”救活了人参果树。
23.结合文段,说说你眼中的孙悟空。(3分)
根据孙悟空说的话“若要树活,有甚疑难!”“放了他们,老孙管教还你活树。”等,可以看出孙悟空是一个有自信、有能力、有情有义,时刻把师父和师弟们的安危放在心上的人。
五、作文(5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在我们的生活中,美就如路边的野花,在淅沥沥的春雨中轻轻摇曳,在轰隆隆的夏雷中静静绽放,在哗啦啦的秋叶中顽强盛开,在白皑皑的冬雪中傲立枝头。用心体味你的生活,在惊喜中你会发现——美悄然绽放在我们生活的路上……请以“美,悄然绽放”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1)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
(2)要突出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不得抄袭;
(3)不少于600字;
(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真题3 黄石市下陆区2020七上语文期末真题
时间:120分钟分数: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共22分)
初中语文课本为我们打开一扇文学之门,开启一段学习之旅。旅途中,我们吟冬诵春赏四季,游山历水看八方。杨柳清风带春来,我们闻到了酝酿在空气里的泥土气息;学习白求恩精神,我们知道了对工作不能( );徜徉动物世界,我们见识了研究动物行为科学家的( );遥望piāo miǎo的天上街市,我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吟诵“夜阑卧听风吹雨”,我们读到了诗人的爱国rè chén……
语文学习的天地非常广阔。我们既可以探访历史,________;又可以走进自然,________;还可以体察亲情,________;更可以了解社会,________。
语文之旅,让人欣喜,让人着迷。通过语文学习不仅是培养我们的生命意识,更落地于知识的习得,使我们拥有强大的精神世界来抵御人生无处不在的暗礁激流。同学们,相约读书写作,奔赴诗意的语文之旅,尽情畅游语文世界吧!
1.下列依次给这段文字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B)(2分)
A.酝酿(niànɡ)徜(tǎng)徉B.酝酿(niàng)徜(cháng)徉
C.酝酿(liànɡ)徜(cháng)徉D.酝酿(liàng)徜(tāng)徉
2.这段文字拼音处对应的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D)(2分)
A.飘渺热诚B.飘邈热忱
C.缥渺热诚D.缥缈热忱
3.在文段括号内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C)(2分)
A.瞻前顾后怪诞不经B.拈轻怕重荒谬绝伦
C.拈轻怕重怪诞不经D.瞻前顾后荒谬绝伦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C)(2分)
A.语文学习不仅是培养我们的生命意识,而且落地于知识的习得,使我们拥有强大的精神世界来抵御人生无处不在的暗礁激流。
B.通过语文学习不仅是知识的习得,而且落地于培养我们的生命意识,使我们拥有强大的精神世界来抵御人生无处不在的暗礁激流。
C.语文学习不仅是知识的习得,更落地于培养我们的生命意识,使我们拥有强大的精神世界来抵御人生无处不在的暗礁激流。
D.语文学习不仅是培养我们的生命意识,更落地于知识的习得,使我们拥有强大的精神世界来抵御人生无处不在的暗礁激流。
5.依次填入上文横线处的句子,恰当的一项是(C)(2分)
①观赏世间美景②享受温暖盛宴③感受风云变幻
④品味人世百态
A.①③②④B.④①③②C.③①②④D.③②①④
6.少年正是读书时,我校“亲近文学,走进经典”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你所在的班级为分享读书心得,准备组织开展“读书汇报会”。(共4分)
(1)班委会向同学们征集宣传语,才思敏捷的你写下了这样一条:(2分)
示例:品读百家经典,品悟百味人生。
(2)主持人在认真准备开场白,热心肠的你替他拟写了这样一段:(2分)
示例: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本好书,不仅会带给我们美好的阅读感受,还会在不知不觉中滋润我们的心灵,塑造我们的人格。今天,让我们齐聚一堂,亲近文学,走进经典。
7.根据语境及提示,填写古诗文名句。(8分)走进七年级丰富多彩的诗文世界,我们惊奇地发现:诗中有景,李白夜发峨眉山,看到了“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宁静之美;诗中有情,李商隐夜雨寄北,想象“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表达深深的思念之情;诗中有理,王湾《次北固山下》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极富哲理,揭示了自然界新旧交替的规律;文中亦寓理,《诫子书》通过“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从反面强调学习和立志的重要性。
二、古诗文阅读(共1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共10分)
【甲】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乙】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①一足,信乎 ”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乐正②。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节选自《吕氏春秋》,有删改)
【注解】①夔:我国见诸记载最早的音乐家,以精通音乐著称。②乐正:古代官名,负责音乐事务地位的官员。
8.下列对文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D)(2分)
A.宋君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是因为宋君不太相信穿井得一人的事情。
B.【甲】文叙事简洁、层次清楚,特别是中间“国人道之”,可让读者想象出整个都城的好事者以讹传讹的情况。
C.舜任命夔做乐正,让他用音乐向老百姓传播教化。
D.孔子说:“音乐是天地间的精华,国家治乱的关键,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和谐,而和谐是音乐的根本。”
9.乙文中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2分)
A.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
B.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
C.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
D.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1)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听到这样的传闻,还不如不听。
(2)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所以说“一个夔就够了”,不是“夔只有一个脚”。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1~12题。(共5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B)(2分)
A.题目中的“左迁”指降职,李白听说好友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于是写了这首诗。
B.首句写“杨花落尽”和“子规啼”,点明时令,融情于景,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
C.第二句中“过五溪”三字看似平淡,其实是写出了龙标的荒远和李白对友人的同情。
D.全诗就事写景,借景抒情,十分恰切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切,从而使这首诗成为友情诗中的名篇。
1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郞西”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3分)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把明月当成知心人,让明月把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担忧带到夜郎西,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心和牵挂。
三、现代文阅读(2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共10分)
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毛色是花白的,但并不好看,又很瘦。它伏着不去。我们如不取来留养,至少也要为冬寒与饥饿所杀。张妈把它拾了进来,每天给它饭吃。但大家都不喜欢它,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玩游,好像是具着天生的忧郁性似的,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如此地,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它渐渐地肥胖了,但仍不活泼。大家在廊前晒太阳闲谈着时,它也常来蜷伏在母亲或三妹的足下。三妹有时也逗着它玩,但并没有像对前几只小猫那样感兴趣。有一天,它因夜里冷,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
春天来了,它成了一只壮猫了,却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地伏着,吃得胖胖的。
这时,妻买了一对黄色的芙蓉鸟来,挂在廊前,叫得很好听。妻常常叮嘱着张妈换水,加鸟粮,洗刷笼子。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妻道:“张妈,留心猫,它会吃鸟呢。”
张妈便跑来把猫捉了去。隔一会儿,它又跳上桌子对鸟笼凝望着了。一天,我下楼时,听见张妈在叫道:“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板上都是血。是什么东西把它咬死的?”
我匆匆跑下去看,果然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像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妈要小心了。张妈!你为什么不小心?!”
张妈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找了半天,却没找到。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三妹在楼上叫道:“猫在这里了。”
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我心里还愤愤的,以为惩戒得还没有快意。
隔了几天,李妈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13.为什么“我”会说“一定是猫,一定是猫!”?找出最恰当的一个答案。(C)(2分)
A.因为“我”亲眼看见了猫咬鸟。
B.因为“我”不喜欢这只猫。
C.因为“我”本来就不大喜欢这只猫,加上它常对着鸟笼凝望。“我”从主观上认定是猫吃了鸟,所以“我”肯定地说:“一定是猫”。
D.因为猫会吃鸟。
14.文中第三只猫“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
①来历卑微,是一只捡来的流浪猫;②本性不活泼,不喜欢玩游;③我们一家对它不感兴趣不在意;④日渐长胖的体型和被火烧脱的毛皮,使它更加难看;⑤不捉老鼠,终日懒惰地趴着。
15.本文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有什么好处?(2分)
文中的“我”是三只猫的主人,“我”喜欢前两只猫,厌恶第三只猫。“我”既是前两只猫的悲剧的目击者,又是后一只猫悲剧的主要制造者。这样,作者容易借“我”之口,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便于揭示文章的主题思想,引起读者的共鸣。
16.你认为文中的“三妹”是否是一个真正爱猫的人 请说明理由。(3分)
示例:不是。因为从对待三只猫的态度上看,三妹主要是喜欢猫给她带来的欢乐和喜悦,而当面对不漂亮、弱小的,忧郁的不讨人喜欢的第三只猫,并没有表现出怜悯和喜欢。她喜欢猫是从自我需要出发,感情用事,并不是真正爱猫的人。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共15分)
回家去问妈妈
毕淑敏
①那一年游敦煌回来,兴奋地同妈妈谈起戈壁的黄沙和祁连的雪峰。我说到丝绸之路上僻远的安西,哈密瓜汁甜得把嘴唇粘在一起……一直安静听我说话的妈妈,淡淡地插了一句:“在你不到半岁的时候,我就抱着你走过安西。”我大吃一惊,从未听妈妈谈过这段往事。
②妈妈说,你生在新疆,长在北京,难道你是飞来的不成 以前我一说起带你赶路的事,你就嫌烦,说知道啦,别再啰唆。
③我静静地倾听妈妈的描述,才知道我在幼年时曾带给母亲那样的艰难,才知道发生在安西的感动源远流长。突然意识到,在我和最亲的母亲之间,潜伏着无数盲点。
④我们总觉得已经成人。母亲只是一间古老的旧房,她给我们的童年以遮蔽,但不会再提供新的风景。我们急切地投身外面的世界,寻找自我的价值,全神贯注地倾听上司的评论,字斟句酌地印证众人的口碑,反复咀嚼朋友随口吐露的点滴印象,甚至会为恋人一颦一笑的含义彻夜思索……我们极其在意世人对我们的看法,恰恰忘了,当我们环视整个世界的时候,总有一双微微眯起的眼睛,始终在背后凝视着我们。母亲默默地关注,就像手艺精湛的老艺人,不厌其烦地打磨描绘她们制造的精品。于是我们厌烦了,不客气地说,老提那些过去的事,烦不烦呀 从此,母亲就真的噤了声。
⑤蓦然回首,才发现自己远远没有长大。我们幼年的顽皮、成长的艰辛、与生俱来的弱点、异于常人的秉赋……从小到大最详尽的档案,每一次失败与成功的记录,都贮存在母亲宁静的眼中。我们曾经满世界地寻找真诚,却不知最想要的真诚就在母亲那里。
⑥我们像一本没有结尾的书,每一个符号都是母亲用血书写。我们还未曾读懂,著者已撒手而去。从此我们面对书中的无数悬念和秘密,无以破译。我们流落世间,成为飘零的红叶。
⑦趁老树虬曲的枝丫还郁郁葱葱,让我们赶快跑回家,去问妈妈。
⑧一定要赶快啊!生命给我们的允诺并不慷慨,两代人命运的云梯衔接处,时间只是窄窄的台阶。从我们明白人生的韵律,距父母还能明晰地谈论以往,并肩而行的日子屈指可数。
⑨给母亲一个机会,让她重温创造的喜悦;给儿女一个机会,让我们深刻洞察尘封的记忆。
17.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
A.第③段中的“盲点”指“我”和妈妈之间因缺乏沟通交流而感情淡薄。
B.作者情由事起,理在情中,能够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和震撼,并能给读者以启迪。
C.“回家去问妈妈”,题目的含义是:倾听妈妈讲述我们过去的事情,和她一起回味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D.第⑤段画线句中的“宁静”一词,写出了母亲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我们的成功或失败的记录,在母亲眼中,都是醉人的风景。
18.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这件事引发了作者哪些感悟 (3分)
事件:“我”游敦煌回来,和母亲交谈,意外得知母亲曾抱着“我”走过安西的往事。感悟:①我们极其在意世人的看法,却忽视、厌烦了母亲。②母亲是最了解我们的人,最想要的真诚就在母亲那里。③趁母亲健在,抓紧时间和母亲沟通交流。
19.按要求回答问题。(共6分)
(1)如何理解第④段中画横线句子的含义?(3分)
母亲只是一间古老的旧房,她给我们的童年以遮蔽,但不会再提供新的风景。
曾经呵护我们的母亲已经落伍了(母亲只能在我们童年时给我们以呵护)不能再给我们新的启迪和支持,这是我们对母亲的浅薄认识(这是我们急切地投身外面的世界,寻找自我价值的原因)。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④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3分)
母亲默默地关注,就像手艺精湛的老艺人,不厌其烦地打磨描绘她们制造的精品。
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母亲关注我们比喻成老艺人打磨描绘精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对我们的耐心培育。
20.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⑦段在文中的作用。(3分)
本段起过渡作用,承接上文的感悟,引出下文的劝告;紧扣文题,呼吁人们抓紧时间与父母交流。
四、名著阅读(8分)
阅读下面的《西游记》选段,回答问题。(共8分)
却说那人用手搀着行者道:“我也知道你的本事,我也闻得你的英名,只是你今番越理欺心,纵有腾挪,脱不得我手。我就和你讲到西天,见了你那佛祖,也少不得还我人参果树。你莫弄神通!”行者笑道:“你这先生,好小家子样!若要树活,有甚疑难!早说这话,可不省了一场争竞?”那人道:“不争竞,我肯善自饶你?”行者道:“你解了我师父,我还你一颗活树如何?”那人道:“你若有此神通,医得树活,我与你八拜为交,结为兄弟。”行者道:“不打紧,放了他们,老孙管教还你活树。”那人谅他走不脱,即命解放了三藏、八戒、沙僧。
21.下列有关《西游记》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B)(2分)
A.《西游记》是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作者是吴承恩,明代小说家。小说蕴含着人必须经历艰难才能最终获得幸福成功的人生真谛。
B.《西游记》中的猪八戒又叫猪悟能,原为管理天界三军的天蓬元帅,获罪下凡,误投猪胎,曾占山为妖,后经太白金星点化,保唐僧取经,得成正果。
C.《西游记》中的孙悟空,酷爱自由,敢于反抗,充满斗争精神,为唐僧西天取经立下了汗马功劳。
D.《西游记》善于塑造人物,无论是取经师徒,还是各路妖魔人物,都个性鲜明,令人难忘。
22.选段中的那人是《西游记》中的哪一位人物 孙行者后来怎么救活了人参果树 (3分)
“那人”是镇元大仙。孙悟空请来观音菩萨,菩萨用净瓶底的“甘露水”救活了人参果树。
23.结合文段,说说你眼中的孙悟空。(3分)
根据孙悟空说的话“若要树活,有甚疑难!”“放了他们,老孙管教还你活树。”等,可以看出孙悟空是一个有自信、有能力、有情有义,时刻把师父和师弟们的安危放在心上的人。
五、作文(5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在我们的生活中,美就如路边的野花,在淅沥沥的春雨中轻轻摇曳,在轰隆隆的夏雷中静静绽放,在哗啦啦的秋叶中顽强盛开,在白皑皑的冬雪中傲立枝头。用心体味你的生活,在惊喜中你会发现——美悄然绽放在我们生活的路上……请以“美,悄然绽放”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1)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
(2)要突出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不得抄袭;
(3)不少于600字;
(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真题3 黄石市下陆区2020七上语文期末真题
时间:120分钟分数: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共22分)
初中语文课本为我们打开一扇文学之门,开启一段学习之旅。旅途中,我们吟冬诵春赏四季,游山历水看八方。杨柳清风带春来,我们闻到了酝酿在空气里的泥土气息;学习白求恩精神,我们知道了对工作不能( );徜徉动物世界,我们见识了研究动物行为科学家的( );遥望piāo miǎo的天上街市,我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吟诵“夜阑卧听风吹雨”,我们读到了诗人的爱国rè chén……
语文学习的天地非常广阔。我们既可以探访历史,________;又可以走进自然,________;还可以体察亲情,________;更可以了解社会,________。
语文之旅,让人欣喜,让人着迷。通过语文学习不仅是培养我们的生命意识,更落地于知识的习得,使我们拥有强大的精神世界来抵御人生无处不在的暗礁激流。同学们,相约读书写作,奔赴诗意的语文之旅,尽情畅游语文世界吧!
1.下列依次给这段文字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B)(2分)
A.酝酿(niànɡ)徜(tǎng)徉B.酝酿(niàng)徜(cháng)徉
C.酝酿(liànɡ)徜(cháng)徉D.酝酿(liàng)徜(tāng)徉
2.这段文字拼音处对应的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D)(2分)
A.飘渺热诚B.飘邈热忱
C.缥渺热诚D.缥缈热忱
3.在文段括号内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C)(2分)
A.瞻前顾后怪诞不经B.拈轻怕重荒谬绝伦
C.拈轻怕重怪诞不经D.瞻前顾后荒谬绝伦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C)(2分)
A.语文学习不仅是培养我们的生命意识,而且落地于知识的习得,使我们拥有强大的精神世界来抵御人生无处不在的暗礁激流。
B.通过语文学习不仅是知识的习得,而且落地于培养我们的生命意识,使我们拥有强大的精神世界来抵御人生无处不在的暗礁激流。
C.语文学习不仅是知识的习得,更落地于培养我们的生命意识,使我们拥有强大的精神世界来抵御人生无处不在的暗礁激流。
D.语文学习不仅是培养我们的生命意识,更落地于知识的习得,使我们拥有强大的精神世界来抵御人生无处不在的暗礁激流。
5.依次填入上文横线处的句子,恰当的一项是(C)(2分)
①观赏世间美景②享受温暖盛宴③感受风云变幻
④品味人世百态
A.①③②④B.④①③②C.③①②④D.③②①④
6.少年正是读书时,我校“亲近文学,走进经典”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你所在的班级为分享读书心得,准备组织开展“读书汇报会”。(共4分)
(1)班委会向同学们征集宣传语,才思敏捷的你写下了这样一条:(2分)
示例:品读百家经典,品悟百味人生。
(2)主持人在认真准备开场白,热心肠的你替他拟写了这样一段:(2分)
示例: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本好书,不仅会带给我们美好的阅读感受,还会在不知不觉中滋润我们的心灵,塑造我们的人格。今天,让我们齐聚一堂,亲近文学,走进经典。
7.根据语境及提示,填写古诗文名句。(8分)走进七年级丰富多彩的诗文世界,我们惊奇地发现:诗中有景,李白夜发峨眉山,看到了“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宁静之美;诗中有情,李商隐夜雨寄北,想象“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表达深深的思念之情;诗中有理,王湾《次北固山下》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极富哲理,揭示了自然界新旧交替的规律;文中亦寓理,《诫子书》通过“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从反面强调学习和立志的重要性。
二、古诗文阅读(共1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共10分)
【甲】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乙】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①一足,信乎 ”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乐正②。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节选自《吕氏春秋》,有删改)
【注解】①夔:我国见诸记载最早的音乐家,以精通音乐著称。②乐正:古代官名,负责音乐事务地位的官员。
8.下列对文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D)(2分)
A.宋君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是因为宋君不太相信穿井得一人的事情。
B.【甲】文叙事简洁、层次清楚,特别是中间“国人道之”,可让读者想象出整个都城的好事者以讹传讹的情况。
C.舜任命夔做乐正,让他用音乐向老百姓传播教化。
D.孔子说:“音乐是天地间的精华,国家治乱的关键,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和谐,而和谐是音乐的根本。”
9.乙文中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2分)
A.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
B.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
C.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
D.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1)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听到这样的传闻,还不如不听。
(2)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所以说“一个夔就够了”,不是“夔只有一个脚”。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1~12题。(共5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B)(2分)
A.题目中的“左迁”指降职,李白听说好友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于是写了这首诗。
B.首句写“杨花落尽”和“子规啼”,点明时令,融情于景,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
C.第二句中“过五溪”三字看似平淡,其实是写出了龙标的荒远和李白对友人的同情。
D.全诗就事写景,借景抒情,十分恰切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切,从而使这首诗成为友情诗中的名篇。
1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郞西”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3分)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把明月当成知心人,让明月把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担忧带到夜郎西,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心和牵挂。
三、现代文阅读(2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共10分)
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毛色是花白的,但并不好看,又很瘦。它伏着不去。我们如不取来留养,至少也要为冬寒与饥饿所杀。张妈把它拾了进来,每天给它饭吃。但大家都不喜欢它,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玩游,好像是具着天生的忧郁性似的,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如此地,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它渐渐地肥胖了,但仍不活泼。大家在廊前晒太阳闲谈着时,它也常来蜷伏在母亲或三妹的足下。三妹有时也逗着它玩,但并没有像对前几只小猫那样感兴趣。有一天,它因夜里冷,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
春天来了,它成了一只壮猫了,却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地伏着,吃得胖胖的。
这时,妻买了一对黄色的芙蓉鸟来,挂在廊前,叫得很好听。妻常常叮嘱着张妈换水,加鸟粮,洗刷笼子。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妻道:“张妈,留心猫,它会吃鸟呢。”
张妈便跑来把猫捉了去。隔一会儿,它又跳上桌子对鸟笼凝望着了。一天,我下楼时,听见张妈在叫道:“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板上都是血。是什么东西把它咬死的?”
我匆匆跑下去看,果然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像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妈要小心了。张妈!你为什么不小心?!”
张妈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找了半天,却没找到。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三妹在楼上叫道:“猫在这里了。”
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我心里还愤愤的,以为惩戒得还没有快意。
隔了几天,李妈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13.为什么“我”会说“一定是猫,一定是猫!”?找出最恰当的一个答案。(C)(2分)
A.因为“我”亲眼看见了猫咬鸟。
B.因为“我”不喜欢这只猫。
C.因为“我”本来就不大喜欢这只猫,加上它常对着鸟笼凝望。“我”从主观上认定是猫吃了鸟,所以“我”肯定地说:“一定是猫”。
D.因为猫会吃鸟。
14.文中第三只猫“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
①来历卑微,是一只捡来的流浪猫;②本性不活泼,不喜欢玩游;③我们一家对它不感兴趣不在意;④日渐长胖的体型和被火烧脱的毛皮,使它更加难看;⑤不捉老鼠,终日懒惰地趴着。
15.本文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有什么好处?(2分)
文中的“我”是三只猫的主人,“我”喜欢前两只猫,厌恶第三只猫。“我”既是前两只猫的悲剧的目击者,又是后一只猫悲剧的主要制造者。这样,作者容易借“我”之口,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便于揭示文章的主题思想,引起读者的共鸣。
16.你认为文中的“三妹”是否是一个真正爱猫的人 请说明理由。(3分)
示例:不是。因为从对待三只猫的态度上看,三妹主要是喜欢猫给她带来的欢乐和喜悦,而当面对不漂亮、弱小的,忧郁的不讨人喜欢的第三只猫,并没有表现出怜悯和喜欢。她喜欢猫是从自我需要出发,感情用事,并不是真正爱猫的人。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共15分)
回家去问妈妈
毕淑敏
①那一年游敦煌回来,兴奋地同妈妈谈起戈壁的黄沙和祁连的雪峰。我说到丝绸之路上僻远的安西,哈密瓜汁甜得把嘴唇粘在一起……一直安静听我说话的妈妈,淡淡地插了一句:“在你不到半岁的时候,我就抱着你走过安西。”我大吃一惊,从未听妈妈谈过这段往事。
②妈妈说,你生在新疆,长在北京,难道你是飞来的不成 以前我一说起带你赶路的事,你就嫌烦,说知道啦,别再啰唆。
③我静静地倾听妈妈的描述,才知道我在幼年时曾带给母亲那样的艰难,才知道发生在安西的感动源远流长。突然意识到,在我和最亲的母亲之间,潜伏着无数盲点。
④我们总觉得已经成人。母亲只是一间古老的旧房,她给我们的童年以遮蔽,但不会再提供新的风景。我们急切地投身外面的世界,寻找自我的价值,全神贯注地倾听上司的评论,字斟句酌地印证众人的口碑,反复咀嚼朋友随口吐露的点滴印象,甚至会为恋人一颦一笑的含义彻夜思索……我们极其在意世人对我们的看法,恰恰忘了,当我们环视整个世界的时候,总有一双微微眯起的眼睛,始终在背后凝视着我们。母亲默默地关注,就像手艺精湛的老艺人,不厌其烦地打磨描绘她们制造的精品。于是我们厌烦了,不客气地说,老提那些过去的事,烦不烦呀 从此,母亲就真的噤了声。
⑤蓦然回首,才发现自己远远没有长大。我们幼年的顽皮、成长的艰辛、与生俱来的弱点、异于常人的秉赋……从小到大最详尽的档案,每一次失败与成功的记录,都贮存在母亲宁静的眼中。我们曾经满世界地寻找真诚,却不知最想要的真诚就在母亲那里。
⑥我们像一本没有结尾的书,每一个符号都是母亲用血书写。我们还未曾读懂,著者已撒手而去。从此我们面对书中的无数悬念和秘密,无以破译。我们流落世间,成为飘零的红叶。
⑦趁老树虬曲的枝丫还郁郁葱葱,让我们赶快跑回家,去问妈妈。
⑧一定要赶快啊!生命给我们的允诺并不慷慨,两代人命运的云梯衔接处,时间只是窄窄的台阶。从我们明白人生的韵律,距父母还能明晰地谈论以往,并肩而行的日子屈指可数。
⑨给母亲一个机会,让她重温创造的喜悦;给儿女一个机会,让我们深刻洞察尘封的记忆。
17.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
A.第③段中的“盲点”指“我”和妈妈之间因缺乏沟通交流而感情淡薄。
B.作者情由事起,理在情中,能够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和震撼,并能给读者以启迪。
C.“回家去问妈妈”,题目的含义是:倾听妈妈讲述我们过去的事情,和她一起回味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D.第⑤段画线句中的“宁静”一词,写出了母亲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我们的成功或失败的记录,在母亲眼中,都是醉人的风景。
18.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这件事引发了作者哪些感悟 (3分)
事件:“我”游敦煌回来,和母亲交谈,意外得知母亲曾抱着“我”走过安西的往事。感悟:①我们极其在意世人的看法,却忽视、厌烦了母亲。②母亲是最了解我们的人,最想要的真诚就在母亲那里。③趁母亲健在,抓紧时间和母亲沟通交流。
19.按要求回答问题。(共6分)
(1)如何理解第④段中画横线句子的含义?(3分)
母亲只是一间古老的旧房,她给我们的童年以遮蔽,但不会再提供新的风景。
曾经呵护我们的母亲已经落伍了(母亲只能在我们童年时给我们以呵护)不能再给我们新的启迪和支持,这是我们对母亲的浅薄认识(这是我们急切地投身外面的世界,寻找自我价值的原因)。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④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3分)
母亲默默地关注,就像手艺精湛的老艺人,不厌其烦地打磨描绘她们制造的精品。
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母亲关注我们比喻成老艺人打磨描绘精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对我们的耐心培育。
20.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⑦段在文中的作用。(3分)
本段起过渡作用,承接上文的感悟,引出下文的劝告;紧扣文题,呼吁人们抓紧时间与父母交流。
四、名著阅读(8分)
阅读下面的《西游记》选段,回答问题。(共8分)
却说那人用手搀着行者道:“我也知道你的本事,我也闻得你的英名,只是你今番越理欺心,纵有腾挪,脱不得我手。我就和你讲到西天,见了你那佛祖,也少不得还我人参果树。你莫弄神通!”行者笑道:“你这先生,好小家子样!若要树活,有甚疑难!早说这话,可不省了一场争竞?”那人道:“不争竞,我肯善自饶你?”行者道:“你解了我师父,我还你一颗活树如何?”那人道:“你若有此神通,医得树活,我与你八拜为交,结为兄弟。”行者道:“不打紧,放了他们,老孙管教还你活树。”那人谅他走不脱,即命解放了三藏、八戒、沙僧。
21.下列有关《西游记》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B)(2分)
A.《西游记》是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作者是吴承恩,明代小说家。小说蕴含着人必须经历艰难才能最终获得幸福成功的人生真谛。
B.《西游记》中的猪八戒又叫猪悟能,原为管理天界三军的天蓬元帅,获罪下凡,误投猪胎,曾占山为妖,后经太白金星点化,保唐僧取经,得成正果。
C.《西游记》中的孙悟空,酷爱自由,敢于反抗,充满斗争精神,为唐僧西天取经立下了汗马功劳。
D.《西游记》善于塑造人物,无论是取经师徒,还是各路妖魔人物,都个性鲜明,令人难忘。
22.选段中的那人是《西游记》中的哪一位人物 孙行者后来怎么救活了人参果树 (3分)
“那人”是镇元大仙。孙悟空请来观音菩萨,菩萨用净瓶底的“甘露水”救活了人参果树。
23.结合文段,说说你眼中的孙悟空。(3分)
根据孙悟空说的话“若要树活,有甚疑难!”“放了他们,老孙管教还你活树。”等,可以看出孙悟空是一个有自信、有能力、有情有义,时刻把师父和师弟们的安危放在心上的人。
五、作文(5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在我们的生活中,美就如路边的野花,在淅沥沥的春雨中轻轻摇曳,在轰隆隆的夏雷中静静绽放,在哗啦啦的秋叶中顽强盛开,在白皑皑的冬雪中傲立枝头。用心体味你的生活,在惊喜中你会发现——美悄然绽放在我们生活的路上……请以“美,悄然绽放”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1)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
(2)要突出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不得抄袭;
(3)不少于600字;
(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