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0张PPT)导入新课一曲中国梦把我们带回了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难忘岁月。当鸦片战争开启中国近代史后,中华儿女就有一个梦想,一个民族复兴的梦想。总书记在参观《民族复兴》展览时强调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实现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振兴民族工业、改善人民生活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所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去感受一下,近代以来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导入新课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学习目标知道张謇兴办实业的背景和影响。掌握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阶段、原因和特征,初步认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曲折性。知道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的史实及影响。了解辛亥革命后剪发辫、易服饰、改称谓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新课讲授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2.发展甲午中日战争后(1895年后)原因外国人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的刺激状元实业家张謇回乡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许多中国人走上了“实业救国”的道路。相关史事:张謇[jiǎn]是江苏南通人,清末状元。甲午战败后,他抱着“实业救国”的思想,创办大生纱厂,获利颇丰。除纱厂外,张謇还创办了垦牧公司、轮船公司、面粉厂、油料厂和冶铁厂等产业。他把挣来的钱用于兴办文化和公益事业,创立了学校、图书馆、博物苑、气象台、医院、公园和剧场等机构,有些在国内还是首创的,如1905年创办的南通博物苑就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张謇在江苏南通创办的大生纱厂如何评价张謇的“实业救国”主张?在近代,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压迫是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只有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才能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开辟道路,因此,“实业救国”的方案是行不通的。张謇出于爱国热情,主张兴办实业,与列强进行“商战”,发展社会生产,这是改变旧中国贫穷落后局面所必需的,是爱国的、进步的。3.“短暂的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4—1918)原因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各种实业团体纷纷出现,人们相继投资设厂,海外华侨也回国创业。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内因:外因:4.萧条发展20世纪二三十年代原因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代表:荣氏兄弟、卢作孚、侯德榜等著名企业家。5.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特点材料:19世纪60年代和20世纪初我国轻重工业所占比重图特点1:轻工业多、重工业少纺织业面粉业地区分布特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分布图沿海、沿江多,内地少总体特征:比较落后、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差;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重工业薄弱等特征18401860188019001920近代前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示意图萌芽和艰难发展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再度受挫凋谢萎缩你能以荣氏企业为例,说说近代民族工业兴衰的社会原因吗?西方列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再度受挫。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工业受到摧残。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发动内战,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使中国民族工业陷入绝境。问题思考二.社会生活的变化1.近代交通事业的发展美国人富尔顿发明的轮船英国人斯蒂芬森发明的火车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发明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促进了商品的流通。中国近代以前的交通工具轮船火车电车汽车飞机近代交通工具的出现2.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变化溥仪剪辫装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以后,孙中山通令全国各地男子掀起剪辫子民国初年发式变化的实质:从清朝初年的强令剃发留辫到民国时期颁布“剪辫令”,表面上是发式的变化,实质是中国从封建专制向民主共和、从生活封建化到生活近代化的转变。辫子的剪除,不仅具政治革命意义,还具有深刻的社会主义,对社会生活的变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劝禁女子缠足废除跪拜礼,改称谓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的称谓,代之以“先生”易服饰马褂清官服西装中山装清朝旗袍民国旗袍新式风俗西餐西式蛋糕洋酒文明结婚集体婚礼剪发辫 强令男子剪掉辫子,劝禁女子缠足易服饰 穿中山装、西服、旗袍成为时尚改礼节 废除跪拜礼,代之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的称谓,代之以“先生”称呼。习洋俗 西餐、西式蛋糕、洋酒、洋烟、洋布在沿海流行,时装,烫发流行社会风俗的变化3.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沿海地区的变化大于内陆地区的变化;东南各省的变化大于西北各省的变化;大中城市的变化大于广大乡镇的变化;受过教育和教育程度较高的民众变化大于没有受过教育或教育程度较低的民众变化。不平衡总体来看,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呈现出新旧并呈、多元发展的特征。课堂小结发展:甲午战争后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民族工业发展社会生活变化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萧条:20世纪二三十年代风俗习惯的改变新式交通的出现短暂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新式婚丧礼节的出现社会生活变化特点随堂练习1.甲午战争后,提出“实业救国”口号的人是( )A.张之洞 B.张謇 C.荣宗敬 D.范旭东2.张謇在创办第一家工厂时,引起了轰动。原因是( )①张謇的身份和他的举动按当时的社会观念看,反差太大 ②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开办工厂是风险很大的事情 ③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在当时是新生事物 ④为了取得广告效应,张謇事先做了大量宣传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BA3.下列关于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我国民族工业的萌芽出现在明末清初B.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高潮出现在抗战期间C.抗战结束后,民族工业得到迅速的恢复D.辛亥革命后,国内出现了兴办民族工业的热潮4.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得到短暂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①北洋政府加大了对民族工业的扶植力度 ②辛亥革命扫除了民族工业发展的一些障碍 ③帝国主义国家无暇顾及,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掠夺 ④民族企业家找到了快速发展的途径 ⑤民族工业通过军火生意积累了发展的资本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②③ D.③④⑤DC5.下列哪项不是交通通讯变化带来的影响( )A.促进了商品的流通B.便于百姓之间的沟通C.利于信息的传达D.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D6.下列有关社会习俗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B.取消“老爷”、“大人”之类的称呼,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称呼C.在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是有限的D.在社会习俗方面,传统的习惯势力已经消失了D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2.知道近代以来中国人在衣、食、住、行生活的变化;3.分析理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特点和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视频——《中国梦》一曲中国梦把我们带回了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难忘岁月。当鸦片战争开启中国近代史后,中华儿女就有一个梦想,一个民族复兴的梦想。总书记在参观《民族复兴》展览时强调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实现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振兴民族工业、改善人民生活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所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去感受一下,近代以来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教师讲述: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是指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的民办资本主义机器工业。(展示课件)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阶段。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主要的发展阶段有:甲午战争后、辛亥革命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国民党时期。教师出示:《张謇》《大生纱厂》提问:张謇原来的人生目标是金榜题名,后来为什么又转向办实业,创办大生纱厂?张謇[jiǎn]是江苏南通人,清末状元。甲午战败后,他抱着“实业救国”的思想,创办大生纱厂,获利颇丰。除纱厂外,张謇还创办了垦牧公司、轮船公司、面粉厂、油料厂和冶铁厂等产业。他把挣来的钱用于兴办文化和公益事业,创立了学校、图书馆、博物苑、气象台、医院、公园和剧场等机构,有些在国内还是首创的,如1905年创办的南通博物苑就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在近代,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压迫是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只有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才能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开辟道路,因此,“实业救国”的方案是行不通的。张謇出于爱国热情,主张兴办实业,与列强进行“商战”,发展社会生产,这是改变旧中国贫穷落后局面所必需的,是爱国的、进步的。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在纷纷在华开办工厂,实业家张謇积极发展本国工商业,以抵制列强对中国的剥削,以挽回中国的利益。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出现“短暂春天”的原因有哪些?(展示课件)①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主义,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除了障碍;②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③各种实业团体和个人、海外华侨纷纷投资创业;④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迅速。教师提问: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战后继续发展,但到了20世纪30、40年代却为什么陷入了萧条?教师总结: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受到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外,还受到官僚资本主义的摧残。6.教师展示材料:19世纪60年代和20世纪初我国轻重工业所占比重图请同学们根据材料,说一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轻工业多、重工业少教师展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分布图,提问:请同学们依据图片分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分布特点?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发展较小。教师提问:还有其他的特点吗?总体发展滞后,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差等。教师强调: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从诞生起就深受殖民主义和封建主义,以及后来的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造就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的发展特点。7.问题思考:你能以荣氏企业为例,说说近代民族工业兴衰的社会原因吗?西方列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再度受挫。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工业受到摧残。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发动内战,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使中国民族工业陷入绝境。目标导学二:社会生活的变化1.教师讲述:近代交通运输业的飞跃离不开两次科技革命的推动。英国和美国走在世界的前列,发明了以蒸汽机为动力的火车和轮船,之后又出现了电车、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当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国门后,西方科技文化伴随着侵略也大量传入中国,包括火车和轮船在内的近代化的产物也进入中国,逐渐取代了中国传统交通工具轿子、马车和旧式帆船。(展示课件)2.常言道:“要想富,先修路”,请同学们结合教材,说一说传入中国的新式交通工具有哪些?给人们带来了哪些便利?新式交通工具有: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促进了商品的流通,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同时也便利了外国列强对中国的掠夺。教师过渡:伴随着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也开始发生了深刻变化。民国初年发式变化的实质: 从清朝初年的强令剃发留辫到民国时期颁布“剪辫令”,表面上是发式的变化,实质是中国从封建专制向民主共和、从生活封建化到生活近代化的转变。辫子的剪除,不仅具政治革命意义,还具有深刻的社会主义,对社会生活的变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完成下列表格:(展示课件)剪发辫 强令男子剪掉辫子,劝禁女子缠足易服饰 穿中山装、西服、旗袍成为时尚改礼节 废除跪拜礼,代之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的称谓,代之以“先生”称呼。习洋俗 西餐、西式蛋糕、洋酒、洋烟、洋布在沿海流行,时装,烫发流行5.教师出示:《中山装》、《旗袍》讲述:中山装和旗袍是民国时期主要服装,人们穿着中山装尽显男人本身,身穿旗袍展现女性窈窕身姿,将女人的妩媚典雅、山水韵律尽情体现,在绚丽的色彩中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6.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不平衡沿海地区的变化大于内陆地区的变化;东南各省的变化大于西北各省的变化;大中城市的变化大于广大乡镇的变化;受过教育和教育程度较高的民众变化大于没有受过教育或教育程度较低的民众变化。总体来看,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呈现出新旧并呈、多元发展的特征。三、课堂总结今天,我们沿着先人的足迹,走进了百年前的中国,目睹了我们的祖先,在中西文化的碰撞的年代,不断求新求变,创办中国自己的民族工业,改变以往社会中的陈规陋习,使得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乃至生产生活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回顾过去,细看今朝,使我们再一次感悟了:生活原本是一支不和谐的歌,有痛苦有寂寞,有幸福也有欢乐;生活同时又是一支和谐的歌,但需要你努力追求、不懈追求和奋发开拓。同学们,加油吧,期待着你不平凡的人生演绎精彩的生活!随堂练习1.甲午战争后,提出“实业救国”口号的人是( B )A.张之洞 B.张謇 C.荣宗敬 D.范旭东2.张謇在创办第一家工厂时,引起了轰动。原因是( A )①张謇的身份和他的举动按当时的社会观念看,反差太大 ②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开办工厂是风险很大的事情 ③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在当时是新生事物 ④为了取得广告效应,张謇事先做了大量宣传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3.下列关于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D )A.我国民族工业的萌芽出现在明末清初B.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高潮出现在抗战期间C.抗战结束后,民族工业得到迅速的恢复D.辛亥革命后,国内出现了兴办民族工业的热潮4.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得到短暂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C )①北洋政府加大了对民族工业的扶植力度 ②辛亥革命扫除了民族工业发展的一些障碍 ③帝国主义国家无暇顾及,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掠夺 ④民族企业家找到了快速发展的途径 ⑤民族工业通过军火生意积累了发展的资本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②③ D.③④⑤5.下列哪项不是交通通讯变化带来的影响( D )A.促进了商品的流通B.便于百姓之间的沟通C.利于信息的传达D.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6.下列有关社会习俗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D )A.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B.取消“老爷”、“大人”之类的称呼,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称呼C.在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是有限的D.在社会习俗方面,传统的习惯势力已经消失了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一战民初的民营资本蓬勃发展.mp4 张謇“实业救国”与发展教育.mp4 民国时期的上海南京路.mp4 民国社会习俗的改变—平等观念.mpg 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pptx 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doc 荣氏兄弟因何被毛主席称为“民族资本家首户”? (2).mp4 陈思思《中国梦》.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