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考点:辛弃疾词作解读与适应性专练 学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2届高考考点:辛弃疾词作解读与适应性专练 学案(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2届高考考点:辛弃疾词作解读与适应性专练
考点:
1. 辛弃疾《鹧鸪天·离豫章别司马汉章大监》
2. 辛弃疾《满江红 汉水东流》
3. 辛弃疾《鹧鸪天 徐衡仲惠琴不受》
4. 辛弃疾《临江仙》
5. 辛弃疾《菩萨蛮 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
6. 辛弃疾《汉宫春·会稽秋风亭观雨》
7. 辛弃疾《定风波·暮春漫兴》
【考点研究】
一、辛弃疾作品风格特点
辛弃疾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他创作的诗词一般都豪放大气,充满爱国情怀,但是又饱含怀才不遇的惆怅。他的词以豪放著名,取材十分广泛,内容也十分丰富,大多诗词都悲壮激昂,体现出他豪爽的英雄本色。
辛弃疾作品之所以充满豪放之情的原因,与他所生活的时代有很大的关系,辛弃疾出生于金国,在他出生之时北方就以沦陷金人之手,而宋朝积贫累弱,他想要上战场报效国家,却又怀才不遇,“归正人”的尴尬身份也阻拦着他仕途的发展。
与此同时,辛弃疾也还不断亲眼目睹同胞们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都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因此他就有着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他的作品在苍凉悲怆的基础上,同时又充满着大气磅礴和浓烈的爱国情怀。
二、辛弃疾作品用典特点
(一)辛弃疾词借用历史典故来寄托他血洗国耻、恢复中原的情怀
辛弃疾对北宋的升平、南宋的衰弱体会较深,这使他忧国伤时。加之辛弃疾的雄才大略使奸佞们侧目而视,“年来不为众人所容,顾恐言未脱口而祸不旋踵”(辛弃疾《论盗贼札子》),只好把眼光投向历史。他在《永遇乐·千古江山》中写道:“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他愿像刘裕当年削内乱收复黄河以南广大故土那样恢复中原统一祖国。
(二)辛弃疾词借用历史典故来批判讽刺南宋苟安政治
在南宋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对一位关心国事民情、立志雪洗国耻恢复中原的志士来说,与其直接批判南宋投降国策,不如借古讽今,委婉曲折地表达对南宋苟安王朝的怨恨。
辛弃疾尤以《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称著于世。词云:“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列举历史上陈皇后失宠之事,寄托他壮志难酬的怨恨。“蛾眉曾有人妒”不应只看作自古就有的忠奸之争,而应包括北人南归遭受猜忌的内容。“玉环飞燕皆尘土”,是对当权者妥协投降国策的诅咒。作者急切报国,不为朝廷所容。全词曲折抒情,引人入胜。
(三)辛弃疾词借用典故来曲折抒发英雄失意的清愁
辛弃疾从小经历了人生的不幸和民族屈辱的痛苦。他是北方人,是典型的沦亡者,可谓“国耻家仇”集于一身,形成了“北伐抗金,恢复中原”的爱国情结。南归后,在当时苟安国策下,这位抗金志士竟受猜忌排斥,金剑沉埋,报国无门,时时处于“孤危”的境地,胸中时时萦绕着对国势的忧虑之情,便借典故曲折抒发。
辛弃疾在《卜算子·千古李将军》中写道:“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李蔡为人在中下,都是封侯者。”“飞将军”李广与匈奴作战七十余次,英名远传,终不得封侯。借李广生平遭遇道出他心中的不平。
辛弃疾对国家和民族的忧患,对统治阶级投降主义路线的批判讽刺,对他壮志难酬满腔怨恨的抒写,正是通过灵活、多变、巧妙、独特的用典形式,真实、生动地表现出来,从而使辛词具有生动深厚的现实内容,高扬着爱国的时代强音,成为后世传诵的篇章。
【考题对接】
一、辛弃疾《鹧鸪天·离豫章别司马汉章大监》
鹧鸪天·离豫章别司马汉章大监辛弃疾聚散匆匆不偶然,二年遍历楚山川。但将痛饮酬风月,莫放离歌入管弦。萦绿带,点青钱,东湖春水碧连天。明朝放我东归去,后夜相思月满船。
【注释】作者此前在江西、湖北等地任职,调动频繁。词中“青钱”指荷叶。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词的首句点题,道出离别已成为常态,次句说明近年行迹,照应“匆匆”二字。
B.词中以“绿带”“青钱”比喻湖水荷叶,生动传神;用动词“萦”“点”更激活了词句意境。
C.词的结句“后夜相思月满船”借助月光写相思,是我国古典诗词中一种常见的写法。
D.词的上片于叙事中抒发了相思之情,下片于写景中抒发了离别之情,可谓妙合自然。
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辛词说:“幼安之佳处,在有性情,有境界。”简析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性情,具有怎样的艺术风格。(6分)




一、辛弃疾《鹧鸪天·离豫章别司马汉章大监》【答案】
1.D【解析】对这首词上下片所抒发的情感的理解有误。应该是:词的上片于叙事中抒发了离别之情,下片于写景中抒发了相思之情。)
2.(1)性情:①面对离别,词人没有黯然伤感,而是直面聚散匆匆的人生,表现出洒脱、豪放的性情;②他也留恋豫章的山水,留恋故人,却将这柔情隐藏在潇洒的挥手之中,含而不露。(每个要点2 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2)艺术风格:意象鲜明、真切自然(1分),明快俊逸、流丽婉转(1分)。(意思答对即可给分。)
【注释】
二年:即淳熙三年到四年。
风月:指美好景色。
莫放:莫唱,莫奏。管弦:泛指乐器。
萦(yíng)绿带:绿水环绕似带。
点青钱:密密荷叶如青钱点缀水面。
东湖:名胜之地,在今江西南昌东南。
【译文】
我们的团聚与分散太匆促了,但这不是偶然的,我在这两年里调动了四次,几乎走遍了楚地的山山水水,都是被他们捉弄的。让我们开怀喝个痛快,借酒来酬谢这里的风月景色和友人们的关怀吧!不要把离别的歌曲谱在管弦里唱出来,叫我听见伤心。
看这绿水的江河,像带子萦回弯曲,荷花叶子,圆圆点点的像青钱,布满了池塘。东湖里的春水,碧绿清澈,与湛兰的青天连一起。明天早晨我就要放棹东归去了,后夜月光满船的时候,正是我孤独的一个人在思念你们的时候。
【赏析】
此词与《水调歌头·我饮不须劝》作于同一时期,其主旨相近,但又侧重于抒发别情和对被频频调动的不满。同时因为是用小令写作,风格也特别含蓄蕴藉,体势既整饬又流美。两年之内,作者因频繁调动而心情十分抑郁,险恶的宦海风波,使作者无法实现恢复中原的壮志。现在又值与友人别离之际,更觉难以为怀。起韵借聚兴感,直中藏曲,表达了作者对于被频繁调动的牢骚不满情绪。
  起首二句,借聚散兴感,直中藏曲,吐露自己对于被频繁调动的牢骚不满情绪。作者从淳熙三年到五年的短短二年时间内,先后被调动四次,匆匆来往于今江西、湖北等地,简直疲于奔命,来不及有所建树。对此,作者以一切“二年遍历楚山川”作出形象的概括。作者被频繁调动的原因是未加明说,只以“不偶然”来点出隐情,更耐人寻味。“不偶然”,就是必然,作者已经体会出了被频频调动的必然性。迫思以往经历,作者不能不想起,在作者当年“旌旗拥万夫”来归时,南宋统治者立即解除了作者的武装,而已将作者部下的万余义军当作流民疏散安置到推南各州县;作者也不能不想起,此后作者一直没机会担任军事工作,只能滞留在地方官(偶尔也作京官)的位置上,而且常被调来调去,难以安顿和筹划建树。想起这些,作者不能不感到南宋统治者对作者这样一个赤心来归的爱国者的防备和猜忌,也令作者感到特别痛苦和不满。作者曾经自呼为“江南游子”,作者曾经叹息过只能醉吟风月,作者曾经以酒消愁,都是为此。因此,这里的“不偶然”一语,包含无限悲愤。下两句,忽然一转,转到饯别的宴会上来,写作者只愿意和朋友一起为了美丽的风光而畅饮,而不愿让离别的歌曲深化作者的别离之愁。这在章法上,是切合题面。而细味其意,其中仍含着无计可施、只得自我排遣的愁情。意脉似断未断。
  下片起句,承上文的“酬风月”而来,写饯别处的东湖美景如画,实是表达对于豫章的依依眷恋之情。“绿带”、“青钱”用以状流水、荷叶之貌,涉笔成趣;“萦”字、“点”字,赋活了景物,而又似信手拈来。“春水碧连天”,以夸张的笔触,显示出作者对于此地风光的无比喜爱之倩。结尾两句,想象别后殷切思念朋友的情境,妙在情景交融。尤其是“后夜相思月满船”之语,写境不隔,写情浓郁,简直是妙手偶得的佳句。
二、辛弃疾《满江红 汉水东流》
满江红 汉水东流①辛弃疾汉水东流,都洗尽,髭胡膏血。人尽说,君家飞将,旧时英烈。破敌金城雷过耳,谈兵玉帐冰生颊。想王郎,结发赋从戎,传遗业。腰间剑,聊弹铗。尊中酒,堪为别。况故人新拥,汉坛②旌节。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③休重说。但从今,记取楚楼④风、庾台⑤月。
【注释】①本词为辛弃疾南归后任江陵知府,送友人前往汉中前线任军职所作。②汉高祖在汉中筑坛拜韩信为大将。③枚乘《七发》:“皓齿蛾眉,命曰伐性之斧。”④楚楼:见宋玉《风赋》中楚王语“快哉此风”。⑤庾台:东晋庾亮为荆州刺史时偕部属登斯楼赏月。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篇感情基调与苏轼的“大江东去”句异曲同工,“洗尽”二字指金军残杀百姓的血污已随时间的流逝消散殆尽。
B.“破敌金城”二句承前句展开,追忆朋友先人的伟大功业,“雷过耳”“冰生颊”生动再现了征战时的壮烈慷慨。
C.下片写自己无物可送,只能以杯中之酒为朋友送行;最后三句叮嘱友人不要忘记二人吟风赏月的这段友谊。
D.辛词长于用典,下片化用战国冯谖遇冷不平、弹铗而歌,东汉马援马革裹尸及枚乘诗句等典故,意蕴颇丰。
2.有评论者称“此词充满贺友人军职升迁之喜,全无哀婉伤感之意”,你是否认同这种看法?试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辛弃疾《满江红 汉水东流》【答案】
1.A【解析】开篇感情基调与“大江东去”异曲同工有误,其意在表达对人们敌情观念薄弱、忘记战争的叹息。
2.不认同。①这首词的确有贺友人军职升迁之喜,多处表达对友人年轻有为的赞美和继承先人遗业再建新功的鼓励之意,但并非全无哀婉伤感之意。②上片前三句反义用语,写战争过去,人们便淡忘了曾经的血腥(或敌情意识就淡薄了),道出作者心里的不平(悲哀、叹惋等)。③下片作者以战国冯谖自喻,由友人写到自己,表达作者勇无所施、报国无门的愤懑。④末尾三句虽是叮嘱,也暗含期望友人帮助自己去前线杀敌之意,愤懑与不平隐含其中(写离别伤感亦可)。(答出三点,意思对即可)
【注释】
汉水:长江支流,源出陕西,流经湖北,穿武汉市而入长江。
髭(zī)胡:代指入侵的金兵。膏血:指尸污血腥。
飞将:指西汉名将李广。他善于用兵,作战英勇,屡败匈奴,被匈奴誉为“飞将军”。《史记·李将军列传》:“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人右北平。”
金城:言城之坚,如金铸成。雷过耳:即如雷贯耳,极言声名大震。
玉帐:主帅军帐的美称。
结发:即束发。古代男子二十岁束发,表示成年。从戎:从军。
弹铗:敲击剑柄。
汉坛旌(jīng)节:暗用刘邦筑坛拜韩信为大将事。
马革裹尸:用马皮裹卷尸体。
蛾眉:女子修长而美丽的眉毛,代指美女。
楚楼:即兰台。
裴台:一称南楼。东晋庾亮为荆州刺史时,曾偕部属登斯楼赏月。
【译文】
汉水滔滔,向东流去;它冲净了那些满脸长着胡须的敌人嘴上沾着人民的膏血。人们都说:当年你家的飞将军,英勇威列地打击敌人。攻破敌人坚固的城池的时候,迅速勇猛,像迅雷过耳那么快;在玉帐里谈论兵法或者是研究战术的时候,态度激昂兴奋,语言慷慨激烈,两颊都结了冰。回想王郎,你才到结发的年令,就从事戎马生活。继承着先人的事业。
我腰里悬挂的宝剑没有用了,只有在无聊的时候,把它当作乐器,弹着剑柄唱唱歌。今天拿着酒杯,喝着酒为你送别。况且这是我的好朋友你,又是重新被任用,你簇拥旌节的仪仗,登上了拜将坛,封你为统率大军的将军。你是大丈夫男儿汉,应当把马革裹尸当作自己的誓言,为了消灭敌人,为国捐躯是最光荣的。有些人,贪图安乐,迷恋女色,是自伐生命,应以为戒,再也不要说它了。从今后,要牢牢记住:咱们在楚楼、裴台吟风赏月的这段友谊。
【赏析】
这首词是一首送别之作,因为友人军职升迁是一件大喜事,所以此词全无哀婉伤感之情,通篇都是对友人的赞扬与鼓励,只是最后提醒友人不要忘记知音好友,一点即止。
  上片写战争过去,人们的战争,敌情观念薄弱了,“髭胡膏血”都被汉水洗净了,这是一句反义用语,道出了作者心里的不平。接着用“人尽说”回忆王君的“归时英烈”。下片的过片与上片的开头遥相照应。既然没有战争了,刀剑就应入库了。腰间剑,聊弹铗;尊中酒,堪为别——前两句由友人写到自己,以战国时的冯谖为喻,表达作者勇无所施、报国无门的愤懑。后两句表达自己对送行友人的歉意,言自己无物可送,只能用杯子之酒为别去的朋友送行。
  况故人新拥、汉坛旌节——“汉坛”,汉高祖刘邦曾在汉中筑坛拜韩信为大将。这两句言朋友官职地位之重,言外之意,朋友处此重位,定能像当年的韩信一样一展抱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国立功。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这两句承上,前句用东汉马援之典。后句化用枚乘《七发》中“皓齿蛾眉,命曰伐性之斧”语句,是说贪恋女色,必当自残生命。词人认为男儿应当立誓以马革裹尸死在沙场而还,至于那些沉溺酒色自戕生命之行再也休提,以此激励友人要以杀敌报国为务,勿沉溺于男女私情而堕了青云之志。
  但从今,记取楚台风,裴台月。——引用战国宋玉和东晋庾亮的典故。以此劝诫友人:不要忘记咱们在楚楼、裴台吟风赏月的这段友谊。全词激昂沉郁,愤懑与不平隐含在曲折之中。
三、辛弃疾《鹧鸪天 徐衡仲惠琴不受》
鹧鸪天 徐衡仲惠琴不受①辛弃疾千丈阴崖百丈溪,孤桐枝上凤偏宜。玉音落落虽难合,横理庚庚定自奇。人散后,月明时。试弹《幽愤》泪空垂。不如却付骚人手,留和《南风》解愠诗②。
【注释】①此词作于淳熙十一年,辛弃疾退居带湖赋闲的第三个年头。②舜弹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上片“千丈”句,写凤凰栖息的梧桐孤危的生长环境,意在突出琴的不凡。
B.上片“玉音”“横理”两句,描写琴声高卓不合流俗,琴身断纹横理高古名贵。
C.下片“人散后”三句,描写词人月下试弹的琴声让退居赋闲的自己泪流不止。
D.下片“不如”两句,借“南风解愠”的典故,重在劝勉友人多做有益百姓的事。
2.本词下片是如何由个人的小境界上升到心怀天下的大境界的?试简析。(6分)




三、辛弃疾《鹧鸪天 徐衡仲惠琴不受》【答案】
1.D【解析】D项,借“南风解愠”的典故,重在劝勉友人多做有益百姓的事,说法有误。作者重在抒发自己虽不被朝廷重用,但仍心念百姓,而不是重在劝勉友人。
2.下片前三句,写“人散后”,词人独自在明月下弹琴,勾起了自己不为世所用的悲愤之情,这里词人只是为个人的际遇鸣不平,是一种个人的小境界。“不如却付骚人手”,词意一转,由己而人,用舜弹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的典故,表达了词人希望友人弦歌于广众,以解民之愠,阜民之财的愿望。这样,就跳出了计较一己之得失的小境界,上升到了心系万民的大境界。
【注释】
①约作于淳熙十一年(1184),时稼轩罢居上饶。徐衡仲:徐安国字衡仲,号西窗,上饶有名的孝子,《上饶县志·孝友传》中有他的传。后为岳州学官,迁连山县令。惠琴:赠琴。  咏物抒情。上片咏物为主,寓情于物。起处描绘孤桐,言其处境清幽,质地高洁,为先声夺人之笔。继之赋琴,言其纹理奇特,不同凡响,从而象征琴主品性之高洁与孤傲。下片以抒情为主,却也情不离物,扣住题面,说明何以“惠琴不受”。人散月明,一曲《幽愤》,徒增悲恨,不若付于骚人,以期唱和《南风》。
  ②“千丈”两句:孤桐傍崖临溪而生,最宜凤凰栖息。意谓此琴系桐木做成。按:古人以桐木制琴为贵。郭璞《梧桐赞》:“桐实嘉木,凤凰所栖,爰我琴瑟。”阴崖:太阳照不到的悬崖。孤桐:南朝宋谢惠连《琴赞》:“峄阳(峄山之阳,在今山东邹县)孤桐,裁为鸣琴。”凤偏宜:传说凤凰非梧桐不栖。
  ③“玉音”两句:言琴的声音、纹理都很奇特。玉音:指琴音。落落难合:原形容事情邈远,很难实现,后亦形容为人孤僻,不易合群。此取后义,形容琴声独特,与诸音不谐。落落,孤独貌。横理庚庚:琴身的木质呈现出横向的纹理。庚庚:横貌。
  ④“人散”三句:谓琴之于我,惟弹《幽愤》之曲。幽愤:指嵇康所作《幽愤诗》,见前《水调歌头》(“君莫赋幽愤”)注②。
  ⑤“不如”两句:不如将琴留给你自己,好与《南风》诗唱和。付:付与。骚人:原指屈原,后则泛称诗人。此指徐衡仲。留和:留待唱和。南风解愠(yùn远)诗:相传舜曾作《五弦琴歌》。《尸子》:“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文选·琴赋》注引《孔子家语》说:“舜作《五弦琴歌》曰:‘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解愠:解除愤怒。
四、辛弃疾《临江仙》
临江仙辛弃疾老去浑身无着处①,天教只住山林。百年光景百年心。更欢须叹息,无病也呻吟。 试问浮瓜沉李②处,清风散发披襟。莫嫌浅后③更频斟。要他诗句好,须是酒杯深。
【注释】①老去句:语本苏轼《豆粥诗》“我老此身无着处,卖书来问东家住”。②浮瓜沉李:语本魏文帝《与吴质书》“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后以“浮瓜沉李”形容夏天消暑行乐生活。③后:略似今日口语中之“啊”。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篇点明自己年老体衰,闲居山林,奠定全篇基调;“无着处”,正话反说。
B.两个“百年'间隔反复,照应上文之“老去”,寓示自己一辈子被荒废。
C.下片开头两句写夏日行乐,表达对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归隐生活的向往。
D.本词语言明白如话,笔调轻松,言浅意丰,令人寻味不已。一些语句成为成语。
2.本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回答。(6分)




四、辛弃疾《临江仙》【答案】
1.C【解析】C不是向往,此时作者已是退居生活;“浮瓜沉李”“散发披襟”这是试图摆脱“叹息”“呻吟”之愁苦心绪的自我解脱、寻找欢乐的尝试。
2.①对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空老山林的感伤;②试图排解退居的无聊生活的故作旷达、乐观的感情。(结合具体诗句回答,每点3分)
【解析】“老去浑身无着处”点明自己年老体衰,闲居山林,“百年光景百年心”寓示自己一辈子被荒废,从表达出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空老山林的感伤之情;诗歌的下片主要写自己的现状,表达出试图排解退居的无聊生活的故作旷达、乐观的感情。
【赏析】
《临江仙·老去浑身无著处》,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抒情词。上片话闲居山林之心态,愤懑抑郁之情甚明。下片语狂放无羁之诗酒生涯,惟以此排忧遣愁。
五、辛弃疾《菩萨蛮 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
菩萨蛮 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辛弃疾青山欲共高人①语,联翩万马来无数。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白鸥,一身都是愁。
【注释】①“高人”,指叶衡,即叶丞相,南宋主战派官员,对作者有知遇之恩。
1.下列对词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青山”一句是说青山想同叶衡说话,表明词人此时此刻有攀附丞相之意。
B.“烟雨”两句写烟雨弥漫凄迷,无情地阻断了青山的脚步,使其无法前来。
C.“人言”二句是词人借用人们的一种说法,说人的头发因为愁苦可以变白。
D.结尾两句用拟人化的手法调侃,如果愁苦能催白头发,那沙鸥就一身是愁。
2.白居易《白鹭诗》云:“人生四十未全衰,我为愁多白发垂。何故水边双白鹭,无愁头上也垂丝 。”后人评价说,“白诗言愁显,辛词言愁晦。”请结合诗句简要说说你对这一说法的理解。(6分)




五、辛弃疾《菩萨蛮 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答案】
1.A【解析】首句化用苏轼词句,这里“青山”喻己;叶丞相对自己有知遇之恩,词人对其怀有感恩之情,并不能体现出攀附之意。
2.示例一:白诗直接抒情,一二两句说虽然自己刚到四十,身体还没有完全衰老,但因为愁多苦闷,已然满头白发了,感叹年华易老;辛词间接抒情,上片用青山作类比,含蓄地表达了词人想得到赏识而不得、想报效国家而不得的愁苦。
示例二:两诗虽然都借动物来写愁,白诗相对直白,辛词更加隐晦。白诗三四两句无疑而问,说你白鹭没有愁苦为什么满头垂丝,借此说明自己是因为愁苦而满头白发,这就比较直接;辛词下片借调侃沙鸥浑身都是愁,用轻松诙谐的方式,含蓄地写出了词人的愁苦,愁苦更加隐晦。
【注释】
叶丞相:即叶衡,字梦锡,婺州金华人。叶衡于淳熙元年(1174)冬始入京拜相。此称丞相,应该是后来追加的。
青山欲共高人语:苏轼《越州张中舍寿乐堂》:“青山偃蹇如高人,常时不肯入官府。高人自与山有素,不待招邀满庭户。”高人:高雅的人。联翩:接连不断的样子。
低回:徘徊不进的样子。
【译文】
青山有意要同高雅之人交谈,像万马奔腾一样接连而来。却在烟雨中徘徊,迟迟不能到达。
人们都说头上的白发是因为愁苦所致。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我不禁要拍手嘲笑那些浑身白色的沙鸥,它们岂非浑身都充满了愁绪啊。
【赏析】
上阕写赏心亭的所见所感。赏心亭,据《景定建康志》,“在(城西)下水门之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览之胜。”开头两句由写山到写人,紧紧扣住了题目。苍翠的群山仿佛有意要同高雅的人交谈,他们联翩而来络绎不绝,有似万马奔腾.它们在茫茫的烟雨中迷了路,徘徊起来,眼看着临近了,却终于没能到达跟前.暗示着自己虽有才却不得施展,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报国无门。高人即叶衡。青山有情,高人难遇。而今斯人一登上赏心亭,那逶迤的青山有不知有多少心里话要向他倾诉呵。其势如万马奔腾,接连不断。不说人之眺山,而说山之就人,这就把静景写活了。不仅如此,而且对突出人物也有很好的映衬作用。词里叶衡的高大形象进行了,描绘因为叶衡是一位很有才干的主战派官员。《宋史·叶衡传》说他“得治兵之要”。叶衡对作者极为赏识,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即是对叶衡推荐的 ,以后又向朝廷极力推荐他“ 慷慨有大略”。对于这样一位“经纶手”,加之有知遇之恩,词人对此十分感激。三、四两句借烟雨之景,转突兀奇崛之笔而为低徊宛转之波,充分表现了无限的怅惘,无穷的感慨,可以说是寄托遥深。叶衡主战,因而不能不受到主和派的反对,他收复失地的大计遇到了极大的阻力,词人也就由希望变成了失望。那逶迤的青山既然象万马奔腾而来,象冲锋陷阵的铁骑。词人渴望能挥戈跃马驰骋疆场,可是转眼之间又烟雨迷蒙,遮住了青山,而无数青山也只象是万马在烟雨中低徊不前 。“望来终不来”写盼望之切而失望之深 。不说愁,而愁极深;虽极感慨,仍以蕴藉出之。
  下阕,由眺望青山之怅惘陡转而为揶揄沙鸥之诙谐,但曲断意不断,其脉络仍清晰可见。虽着笔轻快,实则发自积郁。人们都说头发总是由此愁闷变白的。“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水上的沙鸥通体皆白,岂不是一身都是愁吗 ?词人故意发此狂想,而且拍手笑之,似乎把上阕歇拍低徊沉郁的气氛一扫而光了;然而仔细体味,就会察觉到那贯穿全词的“愁 ”字并消失,或者说词人极力排遣这如烟雨一般的无尽的愁思,是感情上的挣扎,而非心灵上的解脱。人之发白并不完全由于人心之愁;而沙鸥通体皆白 ,是其自然特征,与愁没有关系。词人故意造成逻辑上的错误,说得越幽默洒脱 ,反而越使人感到强自解愁而又不能解的痛苦,借说鸟与愁无关,实说愁与人甚切。人愁是实,鸟愁是虚 ,“一身都是愁”的是鸟还是人,不必拘泥于字句的解释而自晓。故“拍手笑沙鸥 ”,一纵即逝;而“一身都是愁 ”,却如电影上的“慢镜头”在观众视野里由快放慢了。实际上“一身都是愁”是与“烟雨却低徊,望来终不来”暗中息息相关的。尽管词笔回荡曲折,然而透过层澜,仍可以看清。白居易《白鹭诗》云 :“人生四十未全衰,我为愁多白发垂。何故水边双白鹭,无愁头上也垂丝 。”辛词盖本于此。白诗言愁显 ,辛词言愁晦 ,其言愁一也。但辛词多了“拍手笑”一层意思。不过就其形象来看,辛词较之白诗更加绘声绘色;就其感情来说,则更加挚浓深切。参阅作者同年在建康所作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充满了激愤忧愁。以至于“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胸中积郁如此,则登赏心亭之所见所感都无非“献愁供恨”而已。由此可见,在《菩萨蛮》之中亦饱含着词人之愁,英雄之泪。某些喜剧会使有心的观众在笑声中情不自禁地掉下热泪。笑和眼泪,就是似乎矛盾却又融合无间的。
六、辛弃疾《汉宫春·会稽秋风亭观雨》
汉宫春·会稽秋风亭观雨(宋)辛弃疾①
亭上秋风,记去年袅袅,曾到吾庐。山河举目虽异,风景非殊。功成者去,觉团扇②、便与人疏。吹不断,斜阳依旧,茫茫禹迹都无。
千古茂陵词③在,甚风流章句,解拟相如。只今木落江冷,眇眇愁余。故人书报,莫因循、忘却莼鲈。谁念我,新凉灯火,一编太史公书。
【注释】①写作此词时,作者64岁,在闲置多年后,刚被任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
②团扇∶圆形扇,夏用秋弃。
③茂陵词∶汉武帝刘彻著《秋风辞》,有“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之句。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篇写去年秋风到吾庐,既是写自己的身份和境遇的变化,也象征着南宋政权的衰落。
B.秋风、斜阳、落木、冷江,萧索的意象为全词笼上悲凉的氛围,烘托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C.词中写大禹、汉武这些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有对英雄的景仰,也有英雄不在的慨叹。
D.词中运用了几个典故,情切意合,巧妙自然,意蕴深婉沉厚,决无“掉书袋”的弊病。
2.这首词表达的情感十分丰富,试作概括分析。(6分)


六、辛弃疾《汉宫春·会稽秋风亭观雨》【答案】
1.A【解析】属于过度解读。
2. ①悲秋;②国土沦丧的悲愤;③功成被弃、壮志难酬的愤慨;④归隐而又不甘的彷徨。
【注释】
袅袅:微风吹拂。
团扇:圆形的扇子。
禹迹:相传夏禹治水,足迹遍于九州,后因称中国的疆城为禹迹。
茂陵词:指汉武帝的《秋风辞》。茂陵,汉武帝的陵墓,这里指汉武帝刘彻。
甚:真。风流:文采美,韵味浓。
解拟:能比拟。相如:汉代辞赋家司马相如。
眇眇:远望貌。愁余:使我愁苦。
书报:来信说。
因循:拖延,延误。
蓴(chún)鲈:咏思乡之情、归隐之志。
太史公书:即司马迁的《史记》。
【译文】
秋风亭上的秋风姗姗吹过,拂拭着我的脸;记得它去年曾到过我的家。我抬头观望,这里的山河与我家里的山河形状虽然不一样,但人物风情却很相似。功成的人走了,我觉得到了秋天气候变冷,团扇也被人抛弃了。斜阳与过去一样,秋风是吹不断的;野外一片茫茫,古代治水英雄大禹的功绩和遗迹一点也没有了。
一千多年前汉武帝刘彻写的《秋风辞》,真是好的诗章,美妙的词句,可以称得上千古绝唱,到现在人们还在传诵着它。怎么有人说那是模仿司马相如的章句呢?现在树叶落了,江水冷了,向北方望去,一片茫茫,真叫我感到忧愁。朋友来信:“催我赶快回家,不要迟延,现在正是吃蒪羹鲈鱼美味的时候。”有谁会想到我,在这个秋夜凄凉的时候,独对孤灯,正在研读太史公写的《史记》呢?
【赏析】
起句化用《九歌·湘君》“袅袅兮秋风”句。“山河举目虽异”二句,是用《世说新语·言语》中典故。东晋时南渡士大夫常到新亭聚游饮宴,周侯中坐而叹,说:“风景不殊,正自有河山之异”。皆相视流泪。作者登秋风亭时与东晋士大夫有同感,看到风景依旧,山河破碎,西风苍凉,因而无限感慨。以下“功成者去”二句也连用典。《战国策·秦策》:“蔡泽谓应侯日:‘四时之序,成功者去’。”“团扇”句出自《汉书·外戚传》,载班婕妤《怨歌行》:“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这二句作者借以对宋廷排挤抗金爱国将领的作法表示不满。接下去作者看到,秋风中夕阳西下,可是当年大禹治水的遗迹已茫茫不见,无处寻觅了。据《史记·夏本纪》载,舜、禹时,洪水滔天,大禹与众决九川而致四海,天下为治,大禹即帝位后,东巡狩,至会稽而崩,至今绍兴会稽山有禹陵、禹庙。明末陈子龙曾有诗句:“禹陵风雨思王会,越国山川出霸才。”(《钱塘东望有感》)思念大禹的功迹,哀叹明之将亡。辛弃疾言外之意也是追忆大禹拯救陆沉的勋业,慨叹南宋无英雄人物能力挽狂澜。
  下片依然在怀古,又提及历史上一位英雄君主。汉武帝巡行河东时作有《秋风辞》,说:“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辛弃疾在秋风亭上联想《秋风辞》,不仅只是节令上的偶合。他借以缅怀汉武帝为抗击匈奴、强盛帝国所作的杰出功绩。这三句表面是说,汉武帝传颂千古的风流辞章,足可以与司马相如的辞赋媲美。这里似是赞扬汉武的文采,实是歌颂他的武略,暗指宋廷的懦弱无能。以下亦用《九歌》句:“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嫡娟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作者用此怅望江南半壁河山,缅怀大禹、汉武帝,情绪依然十分愤慨。以下句意一转,说:朋友们来信劝告我,不要留恋官场而忘记归隐。“莼鲈”用东晋张翰因秋风起思归故乡的典故,这里以友人来信的口气说出,还是弃官退隐吧。这是作者回顾历史以后,面对冷酷的现实所产生的心理矛盾。结尾却并不回答朋友,只是说:谁曾想到在这清凉的秋夜,我正挑灯攻读太史公书。《史记》其中一系列爱国英雄的纪传,如廉颇、李广等,效命疆场、威震敌胆且晚年倍受压抑,悲愤壮烈,曾深深激动辛弃疾夜读之心。这时辛弃疾64岁,其老骥伏枥之志不衰。
  词中运用典故描绘秋天景象,并表现了怀念北方的爱国思想和在政治上遭受打击的悲凉情绪。篇末通过对友人的答话,表现自己不甘心于长期退隐,而积极关心政治,准备有所作为。
七、辛弃疾《定风波·暮春漫兴》
定风波·暮春漫兴①辛弃疾
少日春怀似酒浓,插花走马醉千钟。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瓯香篆②小帘栊。
卷尽残花风未定,休恨,花开元自要春风。试问春归谁得见?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
【注释】①此词是辛弃疾被罢官后闲居带湖所做。②香篆:篆字形的盘香。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是宋朝的爱国词人,他的词承豪放一脉,清健雄奇,本词就是一例。
B.上阕侧重抒情,在“茶瓯香篆小帘栊”冠以“唯有”二字,最见精妙,诗人仿佛除此之外什么都不关心。
C.下阕词人转笔绘景,“卷尽残花风未定”原是词人透过“小帘栊”所见,风卷残花的景象引出后面的感情。
D.全词情景交融,回环扣合,以喻开篇,赋春以性灵,以老少张目,寓情于景,自见机杼。
2.鉴赏上阕的表现手法。




3.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七、辛弃疾《定风波·暮春漫兴》【答案】
1.A【解析】“本词就是一例”说法有误,本词风格应为婉约,不是豪放。
2.上阕运用了比喻、对比(反衬)的手法。用“酒浓”比喻“少日春怀”,以“病酒”比喻“老去逢春”,用“少日”与“老去”作对比,用“少日逢春”的狂欢反衬“老去逢春”的孤寂,表达了诗人仕途失意的落寞与凄凉。
3.①结合“老去逢春如病酒”可知作者为年老体衰、仕途失意感到落寞凄凉;②结合“试问春归谁得见”可知表达了为春天即将逝去的伤春、孤寂之情;③结合“卷尽残花风未定,休恨,花开元自要春风”可知表达了自我开导消解愁怨的乐观豁达之情。
【注释】
暮春:春末,农历三月。
漫兴:漫不经意,兴到之作。
少日:少年之时。
插花:戴花。
走马:骑马疾走。
钟:酒杯。千钟极言粮多。古以六斛四斗为一钟,一说八斛为一钟,又谓十斛为一钟。
病酒:饮酒沉醉。
茶瓯:一种茶具。
香篆:指焚香时所起的烟缕。
茶瓯(ōu):茶罐。
香篆(zhuàn):篆字形的盘香。
帘栊:挂有帘子的窗户。亦作“ 帘笼 ”。窗帘和窗牖。也泛指门窗的帘子。
残花:将谢的花;未落尽的花。
元自:原来,本来。
飞燕:飞翔的燕子。
【译文】
少年之时,春天游玩的兴致比那美酒还浓烈,插花、骑马疾驰,醉倒于美酒中。年老之时一到春天就像因喝酒过量而感到难受一样,而今只能在自己的小房子里烧一盘香,喝上几杯茶来消磨时光。
春风把将谢的花全都卷走后还是没有停息。可是我不恨它,因为花儿开放需要春风的吹拂。想问一下,有谁能看见春天离去呢?是那飞来的燕子,在金色的夕阳中与春相遇。
【赏析】
 这首词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闲居带湖之作。上情下景,情景交融。上片以少年春意狂态,衬托老来春意索然。下片风卷残花,当悲,但以“休恨”开解;“花开元自要春风”,一反一正,寓意颇深,耐人寻味。春归无迹,但飞燕却于来时夕阳中相见,则于迷惘惆怅间,掠过一缕欣慰情思。
  此词分上阕与下阕。
  上阕以“少日”与“老去”作强烈对比。“老去”是现实,“少日”是追忆。少年时代,风华正茂,一旦春天来临,更加纵情狂欢,其乐无穷。对此,只用两句十四字来描写,却写得何等生动,令人陶醉!形容“少日春怀”,用了“似酒浓”,已给人以酒兴即将发作的暗示。继之以“插花”、“走马”,狂态如见。还要“醉千锺”,那么,连喝千杯之后将如何颠狂,就不难想象了。而这一切,都是“少日”逢春的情景,只有在追忆中才能出现。眼前的现实则是:人已“老去”,一旦逢春,其情怀不是“似酒浓”,而是“如病酒”。同样用了一个“酒”字,而“酒浓”与“病酒”却境况全别。
  什么叫“病酒”?冯延巳《鹊踏枝》词说:“谁道闲情抛弃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敢辞镜里朱颜瘦。”
  “病酒”,指因喝酒过量而生病,感到很难受。“老去逢春如病酒”,极言心情不佳,毫无兴味,不要说“插花”、“走马”,连酒也不想喝了。只有呆在小房子里,烧一盘香,喝几杯茶,消磨时光。怎么知道是小房子呢?因为这里用了“小帘栊”。“栊”指窗上棂木,而“帘栊”作为一个词,实指窗帘。挂小窗帘的房子,自然大不到那里去。
  过片“卷尽残花风未定”,有如奇峰突起,似与上阕毫无联系。然而仔细寻味,却恰恰是由上片向下片过渡的桥梁。上阕用少日逢春的狂欢反衬老去逢春的孤寂。于“茶瓯香篆小帘栊”之前冠以“唯有”,仿佛除此之外什么都不关心。其实不然。
  下阙写道他始终注视那“小帘栊”,观察外边的变化。春风不断地吹,把花瓣儿吹落、卷走,而今已经“卷尽残花”,风还不肯停,春天就会随之破败,如此看来,诗人自然是恨春风的。可是接下去,又立刻改口说:“休恨!”为什么?因为:“花开元自要春风。”当初如果没有春风的吹拂,花儿又怎么能够开放呢?在这出人意外的转折中,蕴含着深奥的哲理,也饱和着难以明言的无限感慨。春风催放百花,给这里带来了春天。春风“卷尽残花”,春天就要离开这里,回到别的什么地方去了。
  “试问春归谁得见?”这一句问得突然,也令人感到难于回答,因而急切地期待下文。看下文,那回答真是“匪夷所思”,妙不可言;离此而去的春天,被向这里飞来的燕子碰上了,她是在金色的夕阳中遇见的。古典诗词中的“春归”有两种含义,一种指春来,如陈亮《水龙吟》:“春归翠陌,平莎茸嫩,垂杨金浅。”一种指春去,其例甚多,大抵抒发伤春之感。
  诗词中的“春归”有两种含义。一种指春来,如陈亮《水龙吟》:“春归翠陌,平莎茸嫩,垂杨金浅。”
  一种指春去,其例甚多,大抵抒发伤春之感。
  辛弃疾的名作《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亦不例外。而这首《定风波》却为读者打开广阔的想象领域和思维空间,诱发人们追踪春天的脚步,进行哲理的思考,可谓另辟蹊径,富有独创精神。
  把春天拟人化,说她离开这里,又走向那里,最早似乎见于白居易的《浔阳春·春生》:“春生何处暗周游?海角天涯遍始休。先遣和风报消息,续教啼鸟说来由。展张草色长河畔,点缀花房小树头。若到故园应觅我,为传沦落在江州。”
  黄庭坚的《清平乐》,则遵循这种思路自制新词:“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王观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构思也很新颖:“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辛弃疾《定风波》的下阕和上述这些作品可谓异曲同工,其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也是显而易见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