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8张PPT)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历史专题复习
一、考点解读
识记:知道元朝的统一。
识记:知道西藏在元代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识记: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的建制;
识记:知道清朝对西北边疆的巩固;
理解:初步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
理解:认识台湾、西藏、新疆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民族关系
民族关系
民族关系是指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各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语言等方面的相互关系
中国古代史中如:匈奴、吐蕃、鲜卑、契丹、蒙古……
民族关系
秦 七上第9课
汉 七上第14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 七上第17课、第19课
唐 七下第3课
宋 七下第7课、第8课
元 七下第10课、第11课
清 七下第18课
二、夯实基础——概念解释
中国古代史——民族关系
二、夯实基础——历代民族关系的基本史实
要求:请结合课本或提纲,完成以下表格,落实基础知识。
民族关系
秦 七上第9课
汉 七上第14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 七上第17课、第19课
唐 七下第3课
宋 七下第7课、第8课
元 七下第10课、第11课
清 七下第18课
中国古代史——民族关系
二、夯实基础——历代民族关系的基本史实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辽宋夏金元
明清
北击匈奴;汉武帝派张骞出西域;公元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标志着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第一次民族大交融的高潮;北魏孝文帝改革;在经济、政治、文化、心理汉化民族交融的表现。
唐太宗实行开明民族政策,被尊称为“天可汗”;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唐蕃和亲促进吐蕃经济、社会的发展,增进汉藏友好关系。
第二次民族大交融的高潮。辽和北宋的和战,“澶渊之盟”;西夏与北宋订立宋夏和议;金灭辽及北宋;金与南宋对峙;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忽必烈建立元,元灭南宋,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性统一王朝;元朝在西藏地区设置宣政院,西藏正式归属中央直接管辖;元朝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西藏地区,确立了中央政府对历代达赖和班禅的册封制度,并设置驻藏大臣,大大加强中央对西藏的管辖;新疆地区,康熙平定准噶尔叛乱,乾隆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立伊犁将军,管辖新疆地区。
北魏孝文帝改革
(理解:初步理解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
1.背景:4世纪后期鲜卑拓跋部建立北魏,439年北魏统一北方,鲜卑拓跋部仍保持鲜卑的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
2.措施
(1)494年迁都洛阳;(2)推行汉化措施
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通汉婚(与汉联姻)。
3.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为中华民族注入新的活力。
二、夯实基础——中央政府对边疆的管理(措施/机构)
西北地区(新疆):
西南地区(西藏):
东南地区(台湾):
二、夯实基础——中央政府对边疆的管理(措施/机构)
西北地区(新疆):
西汉 西域都护府
清朝 康熙平定准噶尔叛乱、乾隆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
西南地区(西藏):
唐朝 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和亲
清朝 册封达赖、班禅,设立驻藏大臣
东南地区(台湾):
元朝 设澎湖巡检司
清朝 郑成功收复台湾;1684年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历史时空】
1.【2020福建中考】5世纪末,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采用汉族官制、律令。此
举( )
A.促进了民族交融 B.确立了三国鼎立局面
C.加快了江南地区开发 D.实现了南北方的统一
2.【2020菏泽中考】1271年,他接受汉族儒臣的建议,改国号为元。“他”是
( )
A.耶律阿保机 B.完颜阿骨打
C.铁木真 D.忽必烈
巩固练习
3.【2019青岛中考】元朝正式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辖权。当时掌管西藏军民各
项事务的机构是( )
A.宣政院 B.台湾府 C.伊犁将军 D.驻藏大臣
A
D
A
三、能力提升——论从史出
请根据以上表格内容,概括民族交融的几种基本途径。
1.民族间的战争
2.民族迁徙
3.少数民族的封建
化、汉化改革
4.杂居通婚
5.中央政府实行
的相关政策
三、能力提升——论从史出
根据以上表格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特点。
1.虽有战争,但是和平交往是中国古代民族之间关系的主流。
2.以汉族文化为主体,各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 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三、能力提升——论从史出
1.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
2.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流;
3.民族团结是社会安定、国家繁荣的必要条件。
根据以上表格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你对我国古代民族交融的认识。
【中考真题】
1.(2019·济南中考真题) 民族关系在中国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底,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原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摘编自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1)据材料一概述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材料体现了改革中的哪些措施?(不得照抄原文)
原因:学习中原汉族先进文化,改变鲜卑族的旧习俗。措施:迁都洛阳;学汉语。
材料二 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办法。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真心相待,与他们建立了深厚感情,赢得了他们的爱戴。他与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建立了亦君亦友的关系,既是国君,又是朋友。由此保证了民族关系良性运行。——摘编自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
(2)阅读材料二,据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成熟办法”。举出唐太宗“赢得了他们的爱戴”的史实。
办法:民族平等,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史实: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首领尊奉唐太宗为各族的“天可汗”
材料三 从整体来考察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规律,不难看出,既有阶段性的友好,也有阶段性的战争。在和好阶段,双方都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好局面,尽量采取一些措施以求维持较长时间的和好;在战争阶段内,也有一些谋求和好的活动。——摘编自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
(3)分析材料三,举出北宋时期“阶段性的和好”、“阶段性的战争”的事例
事例:宋太祖晚期,宋辽保持友好关系,双方互通使节;宋太宗、宋真宗时,宋辽发生战争;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维持了较长时间和和平
材料四
(4)据材料四,概括指出清朝处理民族关系的两种方式。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认识。
方式:册封少数民族首领、镇压少数民族叛乱。认识:中国古代汉族与边疆少数民族之间既有战争、又有和平,其中和平是主流。
2.归纳概括
材料:
春秋时期,由于各族交流频繁,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融合的高潮;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第二次民族融合的高潮;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三次民族融合的高潮时期
(2)民族融合是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材料中反映了促成这种趋势的基本因素有哪些?(只填选项符号________)
①世袭制的推行 ②各民族间的长期交往 ③统治阶级的改革
(1)总结我国古代历史上出现民族大融合的三个高峰时期
(3)你对民族关系有何看法?
②③⑤⑥⑨
④设立管理机构 ⑤实行“和亲”政策 ⑥少数民族的内迁 ⑦海外贸易频繁 ⑧确立“册封”制度 ⑨民族政权间的战争 ⑩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和是民族关系的主流,战是短暂的,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3.(2019·东营中考模拟)依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迁都以前,孝文帝就进行了改革,迁都后改革措施包括: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 ——七上《中国历史》
(1)孝文帝采取的这些改革措施作用是什么
促进了民族融合
材料二: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北方各族和西域的首领尊奉他为各族的“天可汗”。
——七上《中国历史》
材料三:元世祖仿效汉法进行改革,促进了民族关系的发展。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已同汉族没有什么差别……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 ——七上《中国历史》
(2)分别写出唐朝和元朝时期民族融合的一则事例
唐朝:文成公主入吐蕃嫁给松赞干布(若答出金城公主嫁到吐蕃也可得分)
元朝:形成新的民族——回族。(仅答回族二字不得分)
材料四:清政府在伊犁、盛京、吉林、黑龙江、乌里雅苏台五个将军辖区,西藏、西宁两个办事大臣辖区,在中央设理藩院,
政府设机构加强对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写出“政府设机构”或“加强管辖”都可得分)
掌管少数民族事务,在清朝辽阔的疆域上,生活着汉、满、蒙、回、藏等五十多个民族,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加强。
——七上《中国历史》
(3)从材料上看,与北魏、唐朝和元朝相比,清朝民族关系的发展有什么特点
(4)上述材料反映的四个时期中,我国民族关系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5)各民族的融合与民族关系的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统治者的重视和实行恰当的民族政策
加强了各民族间经济文化联系,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使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其他答案符合主要题意也可得分)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