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声声慢》教学设计一、单元分析《声声慢》是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九课的一首词,第九课编选的三首都是宋词。前两首分别是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均属豪放派诗作,而《声声慢》虽然诗风不同,属婉约派,但入选本单元的诗词都寄寓作者对社会的思考和人生的感悟。教学本单元诗作时,可以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通过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深入理解作品。学习本词,还可以与前两首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的作品做比较,使学生了解完全不同的两种词风,进一步体会三位词人不同的创作风格。二、选文分析本词是李清照后期的代表作,被后人誉为“千古绝唱”。在这首词中,国破家亡的忧愁苦闷、人物内心的波澜皆由朴素清新的语言不动声色地表达出来。全词通篇写“愁”却不见“愁”字,这种借外物渲染情绪的写法值得关注。同时,其叠字手法的运用也是重点学习内容,借此可以看到词人渐次深入的情感世界。三、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接触过部分唐宋词,已经学过李清照前期的代表作,如《如梦令》、《一剪梅》等,也接触过其它抒写“愁绪”的作品。当时的学习要求只是读一读,背一背,了解大意,体会情感而已。进入高中阶段,这种要求显然是不够的,不能只局限于某一篇作品、某一位作家,而要把他们放在整个宋词的发展脉络中观照、比较他们的地位和作用,借助语言表达、表现手法、风格特征的差异来探讨词人在表达情感上的不同,从而把握词人的生命态度和深邃的心灵世界,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鉴赏作品的思想和艺术价值。四、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体会叠字中包含的情感与递进层次。 2、学习诗人借外物渲染情绪的写法,学会抓住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情感。 3、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体会李清照夫亡家破、饱经忧患的哀愁。五、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诗人借外物渲染情绪的写法,学会抓住诗歌意象去品味诗歌情感。 2、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体会李清照夫亡家破、饱经忧患的哀愁。六、教学方法 诵读法、情感体验法、探究学习法、对比阅读法七、课时安排 一课时八、教学过程(一)初读,感知“愁”情1.创设情境,歌曲导入。引入李清照前期代表作《如梦令》和《点绛唇》(学生回忆朗读,配有短小欢快的音乐)问:从《如梦令》和《点绛唇》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见到一个什么样的清照呢?明确:开朗活泼快乐。小结:是的,因为少女时代的清照是快乐幸福的,所以她写出了清新明快的词作。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时代的变迁,物是人非,沧海桑田,李清照在后期却写出了与《如梦令》和《点绛唇》风格截然不同的一首词——《声声慢》。这首词被誉为“千古绝唱”。下面,我们先一起来读读这首词。2.初读全文,理解大意。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并看注释疏通词义。3.找诗眼。问:这首词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关键字是哪一个?明确:愁。4.定基调。明确:哀婉、凄凉、愁苦。(二)研读,品味“愁”心1.体会愁情,感受叠词的音乐美(1)指名朗读,要求读出愁情。 提示:语速要缓慢,表情感的词要读出重音,注意断句,感情要带出浓浓的愁绪。(2)请找出词中运用叠词直接抒发“愁情”的句子。清照起笔就哭诉道:“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一问:寻觅什么? 明确:往昔快乐生活,并不是生来如此孤独愁苦,她也有过快乐生活。二问:为何要寻觅?引导:人在什么情况下会追忆往昔生活?说说生活体验。三问:可以调换?明确:不可以,感情逐层深入:动作——身体——心理四问:叠字可以改为单字?举例体会:“庭院深深深几许?”“唧唧复唧唧”明确:叠字使情感更浓厚。(3)小结:“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在表达情感上的不同以及连用7个叠词的表达效果:一是直接抒情,极有层次地表达了词人在遭受重创巨痛后的愁苦的心情,为全词渲染了一种的悲凉的氛围,奠定了哀婉、凄凉、愁苦的感情基调。二是增强词的音韵效果,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2.品味愁景,感受意象的绘画美(1)引入《读你》分析。秋风萧瑟,梧桐婆娑,这样的黄昏,更适合读你。再读你,如花落满地,冷冷凄凄。如何寻觅,那些笑靥如水的日子?如何承受,那些痛彻心扉的生死别离?风住尘香,物是人非,再读你,在《声声慢》的( )中,读到了你满纸悲戚。(2)思考:能否在空白处填入适合的意象,并试着说明理由。①淡酒一问:酒为何体现愁情?明确:诗人常借酒消愁,释放愁绪。二问:“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这三句的借酒消愁与“三杯两盏淡酒”的借酒消愁相同吗?明确:不同,前三句是李清照少女时期或新婚前后的作品,而《声声慢》是她晚年时期写的,这不是同一种愁。三问:为何不改成浓酒?明确:“酒”前加了一个修饰词“淡”,不是酒淡,而是思人的愁之深。酒力压不住愁情,所以她感觉到酒太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②晚风一问:晚风一般都渲染怎样的氛围?明确:渲染一种悲凉的氛围,用环境的寒衬托内心的冷,会有一种愁的情绪。二问:你能够想象一下当时的画面吗?明确:李清照拿着一个酒杯,然后倚在门廊的柱子上,一只手紧紧抓住衣角,然后晚来的风把门帘吹起,传来尖啸的风声,词人通过门帘吹起透过的光看外面被风吹乱的景。小结:势单力薄的词人力不从心,一阵紧似一阵的急风,愁绪一点都减不掉,写出词人独居生活的凄惨。③过雁一问:旧时相识雁,为什么作者看到会正伤心?明确:因为雁是从北方来到南方,但雁可以回到北方,而自己却只能客居江南。并且“雁”是传递信息的使者,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这是李清照早年的诗句,那时,赵明诚还活着,他们可以互寄情思,而如今大雁依旧,收信的丈夫却不在人世,所以看到大雁睹物思人,不禁伤心。二问:在明代有一位多事之人,他非常欣赏李清照,说李清照是古今第一才苑,他说这首词非常好,可是这个“却”字不好,改成 “因为”的“因”就好理解了。那么“雁”从北方来,从故国来,睹物思人词人伤心,是否用“因”效果比较好?明确:“却”比“因”好。如果是“因”的话,她看见了旧时相识的大雁,所以她才伤心;而如果用“却”的话,她已经很伤心了,她看到了大雁,然后她又想起了她丈夫的往事,她丈夫去世了,更使她的愁思更加的深,这样有一个层次感。三问:雁过也,又写出了一种怎样的愁情呢?明确:本来“雁过”就已经伤心了,但是“却”有一个转折,是一种物是人非的惆怅,大雁的飞过激起女主人公的离群丧偶之感,增添了它的空寂和绝望,“却”字之后带给我们的是更深的愁,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悲痛和对丈夫的悼念。指导朗读:抬头看见一只大雁从天空中飞过,这情景和以前多么相似,词人浮想联翩,曾经托着远方的思念,寄来书信,而今丈夫却已亡故,请大家在“却”字之后稍作停顿,读出物是人非的惆怅。④黄花一问:满地的黄花为什么能触动词人的愁思?明确:因为黄花它是秋天的花,带给人凄凉的感觉。二问:你从哪些字眼感受到这个地方的黄花有凄凉的感觉呢?明确:“堆积”,“憔悴损”。黄花凋零了,连同枝叶倒在一起,堆积在一起,并且损,代表程度很深,透过这些字能感受到一种凄凉的感觉。三问:“如今有谁堪摘”说明什么?明确:说明她在回忆。她想起以往丈夫在世的日子多么美好,诗词唱和,整理古籍,可现在只剩下老妇人一人在受着这无边无际的孤独的煎熬。想起当年她和她丈夫也是在秋天共同摘过菊花,但现在她丈夫去世了,只能她一个人看着这残败的菊花,所以内心十分愁苦。小结:是如今与过去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李清照此时孤寂的心境。菊花盛开,然而却堆积无人去摘,在风雨中显得如此憔悴,表达了词人自叹自怜的悲愁情感。⑤梧桐、细雨一问:能说说梧桐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明确:古人有诗云:如此无聊闲院落,是谁窗外种梧桐“,古代诗词中多用梧桐,它是一种悲怆凄婉的寄寓,所以读到这有一种凄凉悲伤的感觉。二问:能不能具体分析一下“细雨”是怎么表现愁的?明确:“细雨”的特点就是细细密密,能够表现词人心中细细密密的愁丝。雨滴梧桐,却敲碎人心,是哀伤﹑愁丝的象征。三问:“到黄昏、点点滴滴”,这点点滴滴打在心头,是什么滋味?明确:细雨梧桐的意象,在点点滴滴的声音中承载着愁绪。这一句以声衬情,雨点打在梧桐叶上,啪啪地响着,一直到黄昏都没停,在凄苦的作者听来却又像打在自己的心上。一滴滴,一声声,是那么强烈,它敲击着、震颤着作者的心扉,简直让作者不能自抑!小结:“梧桐雨”本身又是一个典故,它的使用,还渲染了另一番情趣。在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有“秋雨梧桐叶落时”的名句,意在刻画唐明皇思念死去的宠妃杨贵妃而不可得,凝视秋雨敲打梧桐叶落而触景伤情,这是一种生死别离的情感。因而李清照运用此典故,更充分地表达了她夫死神伤的感情。(3)法国诗人克洛岱将《声声慢》改写成《绝望》,对比体会《声声慢》意象的精妙之处。 呼唤!呼唤!/乞求!乞求!/等待!等待!/梦!梦!梦!/哭!哭!哭!痛苦!痛苦!我的心充满痛苦!/仍然!仍然!/永远!永远!永远!/心!心!/存在!存在!/死!死!死!死!明确:《绝望》这首诗没有任何景与意象,只用了一些动词非常直白地抒发感情。而《声声慢》比较含蓄,用了许多中国传统意象来表达感情,一个动作、一个意象就凑成一幅画面,细腻柔婉而含蓄,因而这首词被人们称之为“婉约之首”。(4)对比分析《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感受本词作为“婉约之首”的风格特点。明确:婉约派为中国宋词流派。婉约,即婉转含蓄。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感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三首诗同为宋词,但《念奴娇·赤壁怀古》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多用典,两首词情感的表达均豪放悲壮,而《声声慢》以朴素清新的口语入词,通篇写愁,徘徊低迷,婉转凄楚,因外物而触发的内心愁绪绵延不绝,被称为“婉约之首”。3.分析愁因当清照沉浸在这种冷清凄美的意境中不能自拔之时,她发出了绝望地呼告:“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确,“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已经不单单是一个“愁”字可以概括得了的。让我们突破诗词的显性层面,进入到作者苦闷,复杂的心灵,看看作者为何而生愁?到底命运在清照身上刻下了哪些烙印呢,让时间老人来告诉我们答案吧!1127年:金灭北宋,夫妇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1129年: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八月十八日去世。1132年夏: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诉讼,与张汝舟离婚。被判刑两年。1151-1156年:李清照没有子嗣,凄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无人知道死于何时,葬于何处。由亡国到丧失,由再嫁到离异,由入狱到悲死,可谓祸不单行、孤苦飘零呀。晚景凄凉,没有子嗣的清照就这么去了,带着一腔悲愤,悄无声息的去了,无人知道她死于何时,葬于何地。连最公正的时间老人也没有记录。问:了解这些史实之后,你能更深刻地理解李清照的愁了吧?到底《声声慢》中的愁是一种什么样的愁呢?明确:情愁--独居之寂寞 家愁--丧夫之哀 国愁--亡国之恨(三)赏读,体会意境1、教师配乐读,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在南宋,这样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秋风冷雨里,一位寡居的老人,无依无靠。她寻觅着往日的美好生活,但是遍寻不着,反而更添惆怅难耐。想凭借两盏淡酒浇去心中浓浓孤寂之愁,无奈敌不过冷冷秋风秋雨。看过去所见之景:是满地憔悴之菊,是哀戚的大雁,听到的是雨打梧桐,一滴一滴,声声滴在心里啊。这样的画面,怎一个“冷清”可以形容;这样的浓愁。又岂是一个“愁”字就能说得清的!” 2、指导朗读: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读两次,读出不同重音)唐圭璋在《唐宋词简释》这么写道:“自庾信以来,诗人写愁,多半极言其多。这里却化多为少,只说自己思绪纷茫复杂,仅用一个“愁”字如何包括得尽,而词中句句皆现愁。”我们要读出愁的深沉:这不是“愁”所能概括,那么是辛酸?是凄苦?是煎熬?是痛苦?是伤心?是哀怜?真是说不清、道不明啊!(重读“愁”)我们要读出愁的复杂:这已经不是“一个”所能表明,愁境遇艰辛,愁物是人非,愁韶华已逝,愁度日如年……说不尽,道不完!(重读“一个”)(四)扩读,拓展“愁”情清代沈谦赞叹道:“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因此有“词家二李”之说。清代王士嫘将李清照(号易安居士)与辛弃疾(字幼安)并称为“济南二安”。我们仔细看李清照国亡南渡、夫死孀居阶段的词,就会发现那简直就是一个愁的天地,就是一个愁的牢笼,可说是愁云惨淡,愁肠百结。老师读题目,同学们读词句:悼亡凄惨的《临江仙》: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感时伤身的《永遇乐》:如今憔悴,风鬓雾鬓,怕见夜间出去。思乡借醉的《菩萨蛮》: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愁苦无眠的《添字采桑子》: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愁,不仅重得载不动,浓得化不开,也多得数不清,广得没有边。即使浩荡的历史长河也装不下她的无限忧愁——千年之下的我们不还被她的愁情深深感染、感动吗?因为词人有一颗“愁”心,所以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就都带有了愁的色彩,从而无物而非愁,无时而不愁啊!可见,“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已决非平常愁情,实在是词人无比悲愁的人生最痛苦的哀叹所以,在这概括性的语句中,也有“形象”,那就是无限凄惨的词人本身!(五)写作,勾勒“愁”情愁是抽象的情感。而词人李清照把抽象的愁化作了秋风冷雨,化作了两盏淡酒,化作了南飞的大雁,化作了满地的落菊,化作了梧桐和细雨……把抽象的情感化作了具体的意象。联系我们自己,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我们也有万般情感,何不也用自己的生花妙笔,通过具体的意象去勾勒,去表达呢?也许一不小心,一个大文豪就诞生了。(六)结束语最后,我想化用南渡词人辛弃疾的词句,对风华绝代却命运凄惨的李清照掬一把心酸的敬仰的泪水——“更几番风雨能消?!”李清照,你无限的悲愁,要经历几番风雨才能消解?李清照,你绝代的才情,又岂是几番风雨所能消磨!让我们齐声背诵《声声慢》,在诵读声中送别清照!(七)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