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1-2022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教案

资源简介

学科 政治 时间 2021年 月 日
课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章节 必修一第二课第一框
学情 分析 高一学生对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前初中历史有接触过,整体内容都有涉及,所以对知识点理解来说不算困难,但学生可能对近代史的了解没有形成完整的时间链,并不能从零散只是中感悟为什么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最终为什么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教学 目标 1.政治认同: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明确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帮助学生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 2.科学精神:理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弘扬科学精神,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坚持毛泽东思想。 3.公共参与:学生通过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理想,用于担当社会责任。搜集材料,论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
教学 重点 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的原因,中国革命的两个步骤
教学 难点 新民主主义革命“新”的体现
教学 思路 探索复兴之路——新民主主义革命
教学 方法 启发式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教师环节 学生环节 设计意图
一、导入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这场持续了两年多的战争,以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的签订而宣告结束。近代中国的屈辱历史由此开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中国成为列强环伺、蚕食的猎物。 “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谭嗣同的这首七绝诗,道尽了家国倾覆、民族沦亡的悲怆。中国近代史的书页上,记录着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探求救国之路的足迹,也定格下他们或孤寂落寞、或慷慨赴死的背影。 今天我们一起回顾所学近代史,一起探究是怎么样的民族危机使青年谭嗣同发出“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最后宣武门菜市口英勇就义。 (运用诗句导入,世间没有什么事物能抵偿春天的愁苦,应当面对苍天一哭而休。四亿人民啊一起痛哭吧,辽阔的远方哪里还有中国的疆土 衔接导入,引入思维连贯
二、讲授新课 (一)悲怆的历程:近代中国探索复兴之路 1.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探究与分享一:结合诗句回顾初中历史知识,谈谈中国是如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近代中国人又做了哪些努力? 教师总结: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被迫打开国门,屈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但是此时的人们并没有进一步去反思军事的失败依然沉浸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以革职查办虎门销烟英雄林则徐换取求和。 求和换来的是私欲膨胀的要求进一步扩大中国市场,借口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在民族危机加深洪秀全创立太平天国,主张建立一种绝对平均主义的社会,但由于这种主张脱离当时社会状况,加之后期领导人之间相互的猜忌,以及沉迷与享乐运动不可避免的失败,虽然颁布了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资质新编》但由于自身的弊端加之中外是的联合绞杀下走向灭亡,但他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 洋务派在鸦片战争中开始意识到中西军事的对比,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科技。 甲午战争的爆发宣告了洋务派单独学习西方科技是走不通的,所以一部分人觉得不仅要学习西方科技还需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百日维新宣告了失败,在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的背景下农民阶级掀起了义和团运动,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随着八国联军侵华中国完全被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部分进步人士觉得要救国只能靠推翻封建统治根基,清政府虽做了新政试图挽救封建统治,但是难以阻挡革命发展形势,孙中山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旧民主主义道路失败证明了: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2.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 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都进行了复兴道路的实践,农民阶级主张建立一个无处不均匀无处不保暖的绝对平均主义社会由超越当时生产状况无法实现,后期尝试资本主义方式的页最终失败;地主阶级主张学习西方科技,不改革政治制度,维新派主张改良主义,革命派主张推翻封建君主专制。 拓展: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的原因 历史传统中国的封建社会长达两千多年,具有比其他任何国家都要坚固的封建基础;中国封建势力中的顽固派不愿意走资本主义道路外来阻力帝国主义为把中国变为它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维护其在华特权,不允许中国通过走资本主义道路强大起来,成为自己的竞争对手内在局限中国的封建势力同帝国主义相勾结,严重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十分弱小,并且与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的特点,不能承担起领导中国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使命
长夜难明赤县天,风雨如磐暗故园。历经了半个多世纪的奋斗,中国仍旧没找到那条救国救民的道路。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究竟在哪里,那个带领中国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先进力量,又将如何揭开历史的新序幕呢? 探究与分享二:结合22页探究分享谈谈中国先进分子接触、了解、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历史进程。 (二)伟大的征程—新民主主义革命 (1)背景: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先进分子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真理中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 (2)标志: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五四运动的意义:五四运动,以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追求救国强国真理的进步性、各族各界群众积极参与的广泛性,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3)中国共产党诞生 南陈北李,相约建党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以毛泽东的诗导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诞生:1921年,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从此,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 作用: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逐步探索出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经过28年浴血奋战和顽强奋斗,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经历了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这四个阶段后,终于在1949年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含义 无产阶级领导(中国共产党)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民主革命。 特点(三个新):一是就领导权来说,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是资产阶级领导的,而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这一点具有决定性意义;二是就革命前途来说,不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和资本主义制度,而是建立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并最终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三是就所属世界革命范畴来说,他已不属于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而是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资产阶级:资产阶级是根据一些经济学思想学派,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为社会所做的阶级划分中的富有阶级之一。占有生产资料,使用雇佣劳动,榨取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阶级。 无产阶级:无产阶级,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中的雇农。
在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指没有生产资源、靠出卖劳动力为生被雇佣的劳动者阶级。在社会主义社会,政治上,无产劳动阶级已摆脱了被剥削、被压迫的地位,成为掌握国家政权的领导阶级。注意,“产”指的是生产资料,而非私有财产,无产指的是无生产资料。 4. 中国革命的两个步骤 (1)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社会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社会主义的社会。 (2)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两个革命阶段互相衔接。 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使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 三、课堂小结 红船,高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风帆,乘风破浪,沿着井岗峰顶、遵义城关、延安宝塔、西柏坡上的灯标远行,把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串联成一副动人心魄大潮行舟图。 四、作业设置 小本一课一练 五、教学板书 【学生】 分享:近代史屈辱历程 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加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此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洋务派运动;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民族危机加深,义和团运动爆发,八国联军侵化,清末新政,孙中山辛亥革命 近代人士前仆后继的努力: 【设计意图】让学生掌握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即空想社会主义及其局限性。 【设计意图】:让学生掌握科学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历史条件和理论基石。 V
教学 反思 本课与历史结合度较高,但是在讲解中不能面面俱到,因此学生理解有层次,对于历史知识较好的学生来说理解较容易,而对于历史知识较差学生来说理解较困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