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木兰诗》教学设计【学情文本定位】《木兰诗》是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课文“思考练习”这样要求:复述这首诗的故事情节,背诵全诗;翻译下列句子,注意上下句的意思是互相交错、补充的;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的部分,看看这些句子各有什么句式特点,从诗中再找出一些类似的句子;讨论:一千多年来,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原因是什么 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进行了上册以及本册一单元中古诗文的学习,积累了初步的古诗文阅读经验,能够初步感知学习古诗文的方法,但阅读理解古诗文能力毕竟有限,因此,学习本课时要加强文言词语的积累,以丰富词汇;加强文章的诵读,以培养语感。本文作为北朝民歌,学生第一次接触,还比较陌生,因此,有必要引导学生认识北朝民歌的特点。花木兰替父从军的形象在民间耳熟能详,学生并不陌生,但是作为一个鲜活生动的课文形象,又应该如何准确定位呢?因此,要引导学生根据文本对人物形象分析,这是很重要的。还要针对七年级学生的特点,激励他们的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的审美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对民歌中人物形象的理解程度。 【设计理念】《木兰诗》是各种教学版本的经典,再次编入统编教材,可见这首诗歌的重要性。因此,教学本课时,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这首北方的乐府民歌特点;其次要让学生能够复述诗歌内容,从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奔赴战场,到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再次要让学生尝试分析人物形象,不再受限于固有的“女英雄”形象的定势,学会根据文本准确分析人物的能力。同时,还应让学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学习诗歌的文化意趣,了解这首诗明朗刚健、质朴生动、浓郁的民歌情味,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经典的热爱,帮助学生习得古诗文鉴赏的技能,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操。 【目标定位】基于对课文和学情的认识,依照新课标要求,确定本课三维目标如下:①熟读并背诵全诗,能结合注释、工具书了解故事的大意。②学习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体会互文、排比、顶真、复沓、对偶等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③把握木兰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她聪敏智慧、有所担当的性格和不慕荣华富贵的品格。 【文本特色解读】围绕《木兰诗》的解读很多,大多都统一于对木兰人物形象的分析上来,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木兰究竟是怎样一个人物形象?英雄,女扮男装的女英雄,或另有解读的空间,这是大大值得探究的问题。另外,围绕文本体裁的特点解读文本、分析人物也是不容忽略的重要方面,因为,脱离了文本分析的任何解读必将陷入空洞的、主观的判断中去,结果会大相径庭。先从民歌体裁谈起。北朝民歌是指南北朝时期,北方文人所创作的作品,内容丰富,语言质朴,风格粗犷豪迈,属于乐府诗的一种,传世之作约六十多首,以《敕勒歌》最为有名。北朝民歌以质朴刚健、富有力感见长,少有南方民歌的温婉柔美特点。内容上也以反映北方民族生活和自然风光为主,气魄豪迈、意境高远。诗歌形式以五言四句诗为主,间以七四言诗杂之。诗歌常用比兴的手法,和互文、排比、顶真、复沓、对偶等修辞。由此来审视《木兰诗》,就会感到这首诗完全符合北朝民歌的特点。这首诗具有浓郁的民歌特色。全诗描写了木兰从军前后的传奇故事,极富浪漫色彩。繁简安排极具匠心,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几乎都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诗中以人物问答来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以众多的铺陈排比来描述行为情态,神气跃然;以风趣的比喻来收束全诗,令人回味。这就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木兰诗》运用了比兴的手法,颇似北朝民歌《折杨柳》中的一首,前面六句是“敕敕何力力,女子当窗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开头六句用的就是《折杨柳》这六句。古代民歌往往用同样的起兴、比喻,有的词句相近甚至相同,因为口耳相传,词句相同,容易记忆。再从这首民歌中好多具有北方代表性的称谓,看得出这首北方民歌的特点,如“可汗”与“天子”,“可汗”是古代西北民族对君主的称呼,“天子”是封建社会汉族对君主的称呼。可是在这首诗中“可汗”却成了“天子”的同义词,这是为什么呢?这只能看做在《木兰诗》时代汉语里已有了外来语的成分。否则木兰去时是应“可汗”之征,而归来却受“天子”之赏,那不是前后矛盾了吗?由于木兰诗出自北朝,而木兰是北朝人氏,便可以考证出木兰并非汉人可能性极大,其君主自然也是北朝少数民族割据政权领袖,而南北朝又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那么最有可能的一种假设就是:北朝的少数民族政权领袖受汉文化影响也乐于接受“天子”这个称呼。还有,颇具民歌特色的虚指,在诗歌中也有所体现。“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东市买骏马”等句中的“东、南、西、北”便都是虚位而非实指。这里只是夸张地来形容木兰出发前做准备的紧迫情况,照实来讲反而不合情理。下文的“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的“东”和“西”也是虚位,照实来讲就不通了。这些方位词的连用,很多是为了造成某种气氛,而非实指。这种“虚位”也和上面所谈的“虚数”一样,是古汉语中的一种习惯上的法则。分析这首民歌的特点,将为分析人物打下体例格式的基础,否则,对木兰的形象分析就会有隔空分析之嫌。那么,木兰究竟是不是民间传说中的“女英雄”形象呢?让我们结合文本的分析,去试图找到更加确切的解读理由。按照“一字立骨”的解读思路,我以为,对于木兰形象的准确定位应该是“不知木兰是女郎”中的“女郎”。理由如下: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诗以“唧唧复唧唧”的织机声开篇,展现“木兰当户织”的情景。也有学者认为,这个开头很可能也是“敕敕何力力”,经后人改为“唧唧复唧唧”的。“敕敕何力力”没有什么具体意义,像“呀呵嗨”“呀唯子哟”一样,是表声的字。然后写木兰停机叹息,无心织布,不禁令人奇怪,引出一问一答,道出木兰的心事。木兰之所以“叹息”,不是因为儿女的心事,而是因为天子征兵,父亲在被征之列,父亲既已年老,家中又无长男,于是决定代父从军。从这段可以得出木兰作为一个“女郎”勤于织布等女红的生活状态,和作为家中年级稍长的女儿,在重大家庭事件上的担当品性。第二段,写木兰出征前的准备和奔赴战场的过程。“东市买骏马……”四句排比,写木兰紧张地急切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句子错落有致,富有美感。由此看得出木兰对此事的非常重视。奔赴战场的过程只用了两天就走完了,显然是用夸张的手法来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其中写“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之声,还衬托了木兰作为“女郎”的小儿女思亲之情。第三段,简写木兰十年征战生活。“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又运用夸张的修辞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往战场的过程。北方传来“金柝”的鸣响,寒光照射着身上冰冷的“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将士们十年征战,历经一次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表面上看,这是最能表现木兰战争生活的地方。可是又何其少啊,即是这样,没有一个地方明确写出了木兰纵马驰骋、横刀立马的英雄形象,这是为什么呢 难道有更加突出木兰英雄的地方?难道这是一种隐性的写法?让读者去想象木兰英雄,或是艺术化的构思需要。我则不以为然,因为,正面写战争的寥寥两句,并不能塑造出一个女英雄的形象来。我们且从后面几段读下去。第四段,写木兰还朝辞官。先写木兰朝见天子,然后写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再说到木兰辞官不就,愿意回到自己的故乡。“木兰不用尚书郎”而愿“还故乡”,一问一答,相对于战争的写法,此处何其详细。当然,这样写显然是木兰不愿暴露自己是“女郎”的秘密,和她对家园生活的眷念。但是,由此我们也可以知道,木兰作为一个凯旋的“英雄”,并没有沉浸在邀功请赏上,反而表现出一个“女郎”天性中的女儿真性情。第五段,写木兰与家人团聚。先以父母姊弟各自符合身份、性别、年龄的举动,描写家人欢迎木兰归来的场面,展现出浓郁的一家亲情;再以木兰一连串回归的表现,完全表现出一个“女郎”对家人的亲情,对故居的喜爱,对“女郎”妆扮的兴趣,一副天然的女儿情态洋溢在字里行间。最后作为故事的结局和全诗的高潮,是恢复女儿装束的木兰与伙伴相见的场面,突出了木兰作为“女郎”的羞怯与机智。第六段,用比喻作结。用双兔在一起奔跑,难辨雌雄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多年未被发现的机智突显出来,诙谐幽默,妙趣横生。综上,诗中详略安排得当,一,二,三,六段详写木兰“女郎”表现和情态,四,五段略写战场上的过程。显然,突出的是木兰作为“女郎”的勤劳,担当,机智,质朴的儿女情怀。通过以上解读可知,这首诗塑造的木兰并不是民间传说中的“女英雄”’形象,而是一个勤劳质朴又机智淳厚、活泼爱美,热爱亲人、不慕高官厚禄的“女郎”。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为什么人们喜欢木兰的形象,是因为在她的身上集中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和淳朴的优秀品质,是一个深深扎根在中国北方广大土地上的有血有肉、有人情味的“女郎”形象。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她的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有所担当而又不慕高官厚禄的品质,表现出淳朴和高洁的情操。 【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歌曲导入播放河南豫剧《花木兰》“刘大哥讲话理太偏”,看后,让学生说一下你心目中的木兰是什么形象。学生谈完后,教师总结引导:花木兰在民间是一个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巾帼英雄,那么,花木兰姓“花”吗?她是怎样一个英雄呢?这个唱段中花木兰的原型究竟是谁呢?下面让我们一同走进《木兰诗》,认识一下真实的花木兰。第二环节:破题《木兰诗》中的“木兰”是谁?“诗”是怎样的诗歌样式?“一字立骨”是那句?明确:“木兰”诗女主人公;“诗”指北方民歌,也称乐府诗,以五言为主,常于叙事,善于比兴,具有鲜明的民歌特点。“不知木兰是女郎”中的“女郎”是立骨字。第三环节:朗读,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让学生将课本注释中带拼音的生字在原文中注音,然后尝试读课文。如:军帖(tiě)可汗(kèhán)朔(shuò)气传金柝。读出节奏。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学生朗读。其他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读完之后纠正字音。教师范读。要求注意听出朗读的语气、语调、语速、节奏。5.以小组为单位分段齐读诗歌。第四环节:默读,读通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诗意。学生释疑解惑。进行小组交流。教师检查投影。4.学生复述每节内容,整体把握故事情节。第五环节:诵读,读出情感提示:诵读时应该运用什么样的语速、语气、语调?学生分小组试读。小组展示并互相评价。老师引领学生根据内容确定朗读的情感。第一段:代父从军——沉思平缓。第二段:出征准备——紧张急促。第三段:十年征战——慷慨激昂。第四段:还朝辞官——愉悦轻松。第五段:还乡团聚——欢快柔美。第六段:双兔为喻——诙谐风趣。第六环节:再读,读懂人物让学生思考:木兰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用一句话“读了课文,我认为木兰是一个﹍﹍的人”来总结木兰的形象2.师生共同讨论后明确:木兰是一个勤劳善良,聪明机智,淳厚质朴,不贪图名利,有所担当的古代“女郎”。第七环节:跳读,理解特点详略得当的安排。①跳读第四自然段和第六自然段,思考作品详略安排的用意。②师生共同讨论后明确:本课紧紧围绕“木兰是女郎”这一核心,更突出了她的女儿情怀。因此,详写木兰战争前准备和凯旋归乡的场面。而对十年征战生活则寥寥数语、一笔带过。突出了木兰极富传奇色彩的动人形象。多种修辞的运用。①跳读第三、六段,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详写征战前后的过程?②师生共同讨论后明确:复沓:如“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八句。排比:如“爷娘闻女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六句。互文:如“东市买骏马……北市买长鞭”,“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顶真: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等。对偶:如“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等。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诗歌语言欢快,富有动感,充分体现了北方民歌通俗上口,易于传诵的特点。最后齐读,体会修辞运用的效果。第八环节:默读,尝试背诵提示方法:按照征战前、后,以及最后的赋来记忆。第九环节:讨论,畅谈感想思考:学完本文,我们应该从木兰身上学习什么?老师引领总结:学习木兰身上勤劳勇敢、淳朴智慧、淡泊名利的优秀品质。也要学习木兰体谅父母,分担家务,对家庭负责的人生态度。附:板书设计(略) 【教后反思】对切入点的选择,实际上就是教师对如何走进文本、解读文本、完成教学目标的选择,也是教师教学理念的外在表现。《木兰诗》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经典民歌,可圈可点之处实在太多,课堂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根据本课时的设计理念,木兰可亲可敬的“女郎”形象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因此,把“通过课文原句,找出人物形象”确定为本次教学的核心目标,这也是本次教学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我认为这个切入点和突破口找的得比较好。注重朗读,适当的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朗读的语调、语速、情感方面,我都认真点评、引导、分析,学生的朗读比较理想。 【名师点评】这是一节精心设计得很成功的展示课,给了我许多的启示:第一,思路清晰。从张老师设计的教案可以看出,这节课简洁流畅,清晰条理,重点突出。第二,重视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真正体会北朝民歌的语言的魅力。张老师对朗读指导细致具体。如:读第一节一共读了4遍,每一遍都有不同的要求。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一次比一次读的有感情。第三,主问题设计精准,促进教学对话的纵深推进。围绕主问题木兰是个“女郎”一字立骨,张老师精心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1.提起花木兰,可以是家喻户晓、老少皆知,那么木兰在人们心中是个什么形象?2.请同学们讨论一下怎样读出每节的情感;3.题目中的“诗”是一种什么样的体裁?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诗歌内容。5.为什么详细写征战前后,略写战争过程?6.她不但在织布,还在叹息,根据诗歌展开联想和想象,木兰边织布,边停下来叹息,如果你是木兰,心里在想什么?……这些问题的设计环环相扣,为引导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也使学生对木兰形象的认识越来越有深度。第四,教态亲切自然,调控课堂的技巧很高,善于根据学情的变化适时调整学习状态,课堂生成了好多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有所得。但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课文对民歌的剖析还不够深入,课堂学习还应该有更深入的延伸,修辞的学习处理稍显仓促,希望有所改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