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八年级物理苏科版7.1《走进分子世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活动了解分子模型的主要内容,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对分子大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2.通过实验探究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主要内容,体会分子世界的物理性质,并能从微观分子运动的角度定性地解释一些物理现象;3.初步了解纳米科学技术,知道纳米材料的一些奇特性质及潜在的重要应用前景。【学习重点】分子动理论的内容【学习难点】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实验器材】素描炭笔、放大镜、一端封闭的玻璃管、水、酒精、红墨水、烧杯、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展示章导图)面对宇宙万物,人们从没停止过探索。世界万物是由什么组成的?它们有最小的结构吗?眨着眼的小星星是什么精灵?滋润万物生长的太阳会不会熄灭?春天到处鸟语花香,你想过没有,花香怎么会跑到你的鼻子里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向物质世界的两极进军,今天我们首先走进分子的世界。二、目标展示: 展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见导学案》三、课内预习导航:1.科学家把能保持物质 的最小微粒称为分子,一般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 m。2.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是:(1)物质是由大量 组成的,分子间有 ;(2)分子处在永不停息的 中;(3)分子间不仅存在 力,而且还存在 力。3.通过阅读“生活 物理 社会”,查阅相关资料,谈谈你对纳米材料的认识。 四、互动突破:(一)分子动理论1.分子模型活动7.1 选择一种模型做一做:用素描炭笔(美术课上用的)在纸上画一条线,再用老师提供的放大镜或低倍显微镜进行仔细观察,你会看到什么现象?看一看:向一端封闭的玻璃管中注水至一半位置,然后再注入酒精直至充满。封闭管口,将玻璃管反复翻转,使水和酒精充分混合,观察液面的位置。混合后水与酒精的总体积 (大于/等于/小于)混合前水与酒精的体积之和。议一议:以下是关于物质微观结构的三种模型。你认为:哪种模型能够解释上述活动中看到的现象?请选择一种模型,并尝试解释。模型1 物质是由微观颗粒组成的,各个颗粒紧靠在一起,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连续体;模型2 物质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的,颗粒之间有空隙;模型3 固体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的,液体是连成一片的,固体微粒可以挤在液体中。【点拨】科学家们发现,物质是可分的,许许多多的现象都能用物质的微粒模型来解释。他们把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称为分子;且分子很小,一般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小结: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它们之间有空隙。2.分子的运动活动7.2 收集分子运动的证据看一看:在清水中滴几滴红墨水,过一会儿,你会看到什么现象?想一想:你看到的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生活中还有哪些证据支持你的猜想?小结:大量实验证明,分子处在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中。【点拨】能够证明分子运动的证据是扩散现象(不同物质相互接触时,分子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并且温度越高,分子扩散得越快。3.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活动7.3 收集分子间存在吸引力的证据猜一猜:将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相互紧压后,它们会粘在一起吗?看一看:你看到了什么现象?想一想:这一结果能否证实分子间存在吸引力?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也可以证实分子之间存在吸引力?议一议:既然分子间有空隙,且分子间存在吸引力,那么我们就应该很容易压缩任何物体。但事实上,固体和液体却很难压缩,这说明分子间不仅存在吸引力,而且还存在什么力?小结:大量的事实和研究证明,分子间不仅存在吸引力,而且还存在排斥力。且这两种力在分子间同时存在。(二)用分子模型解释固体、液体、气体的性质阅读课本P26“读一读”,说一说:固体、液体、气体性质有什么不同?试用分子模型进行解释。(三)纳米材料阅读课本P27“生活 物理 社会”,谈一谈:什么是纳米材料?它具有哪些特殊性能?五、总结提升: 想一想:在本节课学习中,还有哪些疑问? 六、当堂训练:1.两滴露水靠近时,能自动结合成一滴较大的水滴,这一事实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着 ;物体不能无限地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 ;一匙糖加入水中,能使整杯水变甜,说明分子 。2.用图中的装置演示气体扩散现象,其中一瓶装有密度比空气大的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另一瓶装有空气。为了有力地证明气体发生扩散,装二氧化氮气体的应是 (选填“A”或“B”)瓶。抽去玻璃板后,根据 现象可知气体发生了扩散。3.下列现象中,能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A.春天:春江水暖鸭先知 B.夏天:满架蔷薇一院香C.秋天:数树深红出浅黄 D.冬天:纷纷暮雪下辕门4.从分子模型的观点看,物体受热膨胀的原因是 ( )A.物体内各分子的体积变大 B.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加剧,运动范围增大C.物体各分子间挤进了空气分子 D.分子间斥力增大,分子间距增大5.打碎的玻璃靠在一起不能“破镜重圆”,其原因是 ( )A.分子间的作用力因玻璃被打碎而消失 B. 玻璃表面太光滑C.玻璃的分子之间只有斥力而没有引力D.碎片间的距离大于分子发生相互吸引的距离 七、课后作业 见《课时作业本》 【教学后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