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光源 光的传播》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光源 光的传播》是初中物理光学部分的重要内容,是学习光的反射和折射的重要基础,是一节集物理概念、现象、规律于一体的课。因此,能否通过这节课激发出学生学习光学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思考、归纳总结的能力及探究创新的意识,就成为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小学自然课及生活经验懂得了一点光的知识,较熟悉光在空气中的传播情况,但对于光在水中和玻璃中的传播并不清楚;对光源及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不能准确理解,做好这方面的实验很关键。教学目标:1、理解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通过对光沿直线传播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不能绝对化地理解科学规律。2、通过介绍墨子在光学中的贡献,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3、了解光在社会生活与生产中的一些应用。4、通过讨论“光传播的是什么”,了解光是传播能量和信息的重要载体。5、了解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教学重点: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教学难点:组织关于“光总是沿直线传播吗”这一问题的探究活动。教学准备:教师用:激光笔、蚊香一盘、火柴一盒、矿泉水瓶一个、钉子四只、泡沫板一块、光屏一个。学生小组用:蜡烛八只、用易拉罐自制的小孔成像装置八套、平面镜块块、玻璃砖八块。课件。教学过程:一、发散思考 引入新课师:我们生活在有声的世界里,同时也生活在有光的世界里,因为有了光自然界才绚丽多彩;因为有了光,我们的生活才充满温暖,关于光,你想知道哪些与之有关的问题呢?(设计意图:由上章的声现象,自然地过渡到光现象。通过这一发散问题来引入新课,并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二、合作探究 学习新知1.光源师:大家想一想,光是从哪里发出来的呢?学生例举光源。(预设:学生若说出月亮,让大家讨论,若没说出教师指出。)(设计意图:认为月亮是光源是一些学生的错误认识,在此提出也为后面日食和月食的讲解做铺垫。)2.探究:光总是沿直线传播吗?(1)探究并观察光在空气中传播的径迹。师演示:出示一激光笔,并按下开关,发出的红光照在黑板上。问题:激光笔发出的光照在了黑板上,它传播的径迹是怎样的?如何能观察到?强调:激光直射入眼睛时,会对眼睛有损伤,请不要用激光直射自己或他人的眼睛。学生实验观察,并展示。师演示:用矿泉水瓶收集蚊香冒出的烟,并用激光笔照射。(设计意图:教师演示这一实验为学生探究显示光在水中传播的径迹提供思路。)(2)探究并观察光在水中传播的径迹。(3)探究并观察光在玻璃中传播的径迹。学生将观察到的光传播的径迹画出来,教师引导如何表示它传播的方向,从而引入光线。并强调这是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模型法。(4)观察光在密度不均匀的糖水中传播(如图)的径迹。学生总结以上实验的结论: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5将激光束射到桌面、平面镜等物体上,观察并画出光传播的径迹。(6)将激光束射向玻璃,观察并画出光在空气及玻璃中传播的径迹。教师总结以上两实验结论:光在两种介质的交界面发生偏折。(设计意图:在此没有提出教材中所说的“反射和折射”,而是将“反射和折射”概括成“偏折”,目的是降低本节的难度,突出本节的重心。)三、开拓视野 学以致用1.光沿直线传播解释现象。(1)小孔成像活动:观察小孔成像现象。引导学生分析成倒立的像的原因,教师板画。介绍早在2000多年前《墨经》中记载了小孔成像的实验。渗透爱国主义教育。(2)影子的形成引导学生解释影子是如何形成的。活动:手影游戏练习:如图所示的“日晷”是一种计时工具,它是根据_____ 的道理制成的。如果阴影是由短而长,则表示时间为 (填“上午”或“下午”)。“一寸光阴一寸金”就是由此而来的。(设计意图:拓展知识,渗透德育。)(3)日食、月食的成因2.光沿直线传播解决实际问题。活动:排钉子。不用直尺将四根铁钉插入泡沫板上,使它们排在一条直线上。(设计意图:激发兴趣,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排钉子进而过渡到排队。)学生例举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教师补充:射击三点一线、木匠师傅看木板是否刨平、激光准直,激光测距等。3.光传播的是什么?投影教材图4-1-7,学生观察分析得出:光传播能量和信息。4.光传播的速度情境引入:雷声和闪电在同时同地发生,但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说明什么问题?讨论题:如果光的传播速度为3m/s,我们的生活将变成怎样 请举两个生活事例并加以说明。(设计意图:由发生雷电这一现象引入光速,通过设置讨论题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四、激励总结、反思提高学生回味这节课,并提出疑问。教师激励。作业:自制针孔照相机并探究小孔成像所成像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板书设计:光源 光的传播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在两种介质的交界面发生偏折2.光传播能量和信息3.光速真空中:c=3×108m/s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