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法律与生活第1课 在生活中学民法用民法同步测试(Word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1-2022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法律与生活第1课 在生活中学民法用民法同步测试(Word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1课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1.民事法律关系就是由民法调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下列属于民事法律关系的是( )
①A建筑公司要求B市政府付清某公共工程的尾款
②市场监管局对刷单、炒信的某网店处以500元罚款
③甲答应乙一起去超市购物后反悔,乙要求甲履行承诺
④即将参加高考的小辉要求邻居小清不要在午休时间弹琴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王某和李某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一次,王某因做生意资金不够,便向李某借了2万元,并说好一年后一定归还。可是,后来王某做生意亏本无力偿还债务,李某碍于情面也没有要求王某还钱。一晃五年过去了,若李某对此事提起诉讼的话,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向他人追究法律责任,一定要出示证据
B.法院不再支持李某要求保护权利的主张
C.法院会为李某讨回借款
D.王某在法院的要求下返还借款
3.社会是由不同成员组成的,社会成员之间就可能形成各种利益冲突。对于民法规定民事活动应遵循的原则的原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主要是为了保护私人利益
B.重点是为了保护集体利益
C.旨在确保各成员合理合法地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调整各方之间的利益关系
D.关键是为了协调公共利益
4.某网络音乐直播平台主播向其粉丝索要“打赏”。13岁的中学生小S在不足两个月的时间里,将妈妈微信钱包中的5万元陆续转账给该主播。对此事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A.网络主播公开向粉丝索要财物,构成诈骗罪
B.家长疏于对未成年人的监护,只能承担损失
C.小S与主播是自愿交易,愿打愿挨,无可厚非
D.小S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家长可通过法律渠道追回钱款
5.民法典系调整人民群众、各行各业社会生活与经济生活的基本法,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其颁布施行应成为全面加强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契机。关于民法与民事法律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诚信等原则
②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③民事权利和义务是相互独立、互不干涉的
④民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核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民法是民事权利的审言书,民事主体在进行民事活动时应当遵循相应的基本原则。以下关于日常生活中违反民法基本原则的行为的判断,错误的是( )
A.李某在朋装市场中询问一件衣朋的价格之后,摊主强迫其贩买——违反了自愿原则
B.张某知道他手中的一幅名画是假货,但是当作真迹卖给王某——违反了诚信原则
C.王某经常在住宅中和朋友聚会至深夜,大声播放音乐——违反了守法和公序良俗原则
D.陇某在市场卖菜,有缺斤短两的行为——违反了绿色原则
7.小刘今年12周岁,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小提琴演奏家,周末经常参加演出,平均月收入超过2000元。某日,一演出公司打电话给小刘请其后天参加演出,小刘表示同意,但是其父母并没有同意。但小刘却把此事忘了,未能按约参加演出,给对方造成了5000元的经济损失。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刘可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B.小刘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C.小刘的父母应承担赔偿责任 D.小刘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8.在某市农村文化礼堂巡回演出中,赵某拍摄到演员马某的剧照并制成表情包,配上“黑不溜秋土包子”的侮辱性文字,发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上,导致他人对马某的挖苦、嘲讽。赵某侵犯了马某的( )
①名誉权②身份权③隐私权④人格权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9.现代社会,数据已成为一种重要生产资料和宝贵资产。这其中,个人网络行为信息,因其能够转化为潜在消费行为的数据资源,更加具有稀缺性和经济价值,也成为各类网站和手机应用追逐的对象。为强化大数据时代的个人信息保护,民法典规定企业对涉及个人信息的数据收集应取得本人明确同意,同时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强化个人信息保护是保障公民隐私权的体现
②大数据时代,公民的名誉权容易受到侵犯
③民法典的颁布能够确保推动我国的法治建设
④民法典实施可以减少侵害公民合法权利行为发生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0.2021年8月2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个人信息保护法》。这是中国首部针对个人隐私保护的法律,该法释放出了国家决心整治市场侵害个人隐私行为的信号,标志着我国网络数据法律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对此理解正确的有( )
①国家在立法方面对任何公民一律平等
②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保护公民合法权益
③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具有真实性
④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不受干涉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1.朱某和郑某是同乡,也是同到某市推销眼镜的个体户。两人在摆摊经营中,为摊位发生争执,相互辱骂,经市场监管部门协商解决。郑某自认为受辱甚大,蓄意报复。因此,以同乡人的名义向朱某的父亲发送短信。假称朱某已故,火速来某市。朱某的父亲收到短信后,全家悲痛,积极安排后事;朱某的两个弟弟赶到某市后,见朱某无恙,始知受骗,虚惊一场。为此,朱某起诉到法院,要求郑某赔偿精神损害和经济损失。本案中,郑某( )
A.侵犯了朱某的姓名权B.侵犯了朱某的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
C.侵犯了朱某的隐私权D.侵犯了朱某的名誉权
12.上海市某法院在受理被执行人陆其等民间借贷纠纷一案中,依法冻结了陆某的银行账户。之后,陆某要求法院解除账户冻结,但被依法驳回。为此,陆某捏造事实,通过微博无端指责法院判决不公,并称“执行干警小张与申请执行人小刘存在不正当关系”。本案中( )
①陆某侵犯了法院的名誉权②陆某侵犯了小张和小刘的隐私权
③陆某应在法院范围内赔礼道歉④陆某应当向小张和小刘赔礼道歉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3.2021年1月15日,在某出行平台从事网约车服务的司机唐某驾驶小汽车停在路上,车内乘客徐某开启车门准备下车时不慎将刚好经过的电动车行驶人张某撞伤,致使张某门牙断裂,电动车损坏。本案中(  )
①张某的健康权、身体权受到侵害
②司机唐某和乘客徐某应对张某承担违约责任
③张某可以要求侵权人停止侵害
④该出行平台与唐某、徐某之间均存在债权债务关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4.当前人脸识别技术广泛应用于安保、移动支付、公司管理等领域,但“人脸”属于个人敏感信息,受法律保护。民法典规定,收集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不得过度处理,并遵循征得该自然人或者其监护人同意;公开处理信息的规则;明示处理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双方的约定。下列符合这一规定的是( )
①某售楼处安装人脸识别系统收集看房者个人信息用于售楼宣传
②某地公安机关在明星演唱会上利用人脸识别技术抓到通缉逃犯
③某市野生动物世界拒绝无加录人脸识别信息的原年卡用户入园参观
④某市物业管理条例规定物业不得强制业主通过人脸识别方式使用共用设施设备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5.张某到超市购物结账后被工作人员以怀疑偷窃为由强行带入防损部,交由一名服务员盘查。在此期间,服务员对张某进行开包检查,经查后无偷窃现象,但却要张某承认偷窃行为,一个小时后张某才得以离开超市。下列对该案件分析正确的是( )
A.超市侵犯了张某的隐私权
B.张某的偷窃行为属于刑事法律关系
C.超市限制了张某的人身自由
D.超市无权对张某进行盘查,应承担违约责任
二、材料分析题
16. 材料一 26岁尚未结婚的宁波人孙某,有一天发现自己莫名其妙地成了“丧偶男”。原来,喜欢练跆拳道的他,几年前拍摄的一组很有“男人味”的照片被人盗用,做成某征婚交发网站的个人头像。孙某忍无可忍,决定在网上发帖,发动“人肉搜索”,寻找盗用自己照片的网名叫“真心英雄”的男子。
(1)“真心英雄”侵犯了孙某的什么权利?
(2)孙某应该怎样解决此问题?
材料二 微信朋友圈指的是腾讯微信上的一个社交功能。王某深夜在微信朋友圈发布离婚声明,称“无法容忍恶意背叛婚姻、破坏家庭”,声明中指出妻子马某与宋某存在婚外不正当两性关系,严重伤害了婚姻、破坏了家庭。过了两天,马某委托律师到相关法院立案,起诉王某,称王某侵犯其名誉权,要求王某删除微信相关内容。
(3)王某究竟有没有侵犯马某的名誉权?
17. 小林在放学回家路上捡到一只皮包,包里装有票据和现金。小林和父母商量后,准备第二天交给老师处理。当晚,电台播出一则寻物启事,是失主声明,若有人归还拾到的皮包,愿以500元酬谢。小林心想,自己捡到的皮包可能就是这位失主的。当小林准备把皮包归还给失主时,他的父母认为应当向失主收取500元钱,可他觉得如果收钱就不是拾金不昧了。
思考:请从法律和道德两个层面,评析事例中小林及其父母的观点。
试卷第2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1页
1.B2.B3.C4.D5.A6.D7.D8.B9.B10.C11.D12.B13.B14.C15.C
16.(1)“真心英雄”未经孙某同意,使用其肖像,用于网站广告,侵犯了孙某的肖像权。
(2)孙某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解决此问题。①孙某应先收集证据,证明自己从未在该网站注册会员,更没有公布照片、个人资料进行交友。②向公安机关报案,由公安人员查找原帖,或者通过IP地址寻找“真心英雄”,让其撤换孙某的头像、照片并道歉。③孙某也可以直接到人民法院起诉该网站和“真心英雄”,要求停止侵权行为,并依法赔偿损失。
(3)王某属于利益相关方,如果所说内容属实,未使用偏激和侮辱他人的语言,就不存在侵害对方名誉权的问题,反之则侵害了对方的名誉权。
17.①从法律层面讲,小林应该把皮包包括票据和现金归还失主。但失主声明,若有人归还拾到的皮包,愿以500元酬谢。这是失主与拾皮包者的契约。因此,小林的父母认为应当向失主收取500元钱的观点也是合法的。②从道德层面上讲,我国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我国民法不仅体现法治理念,而且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事法律规范,大力弘扬传统美德和社会公德。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维护公序良俗。拾金不昧是我国传统美德,是我国道德所提倡的。因此,小林认为不收500元钱的观点也是我国道德大力提倡的,是正确的。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