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非连续性文本顾颉刚《起兴》阅读练习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幼读朱熹研究《诗经》的著作《诗集传》,心中很疑惑:雎鸠是情挚而有别的,君子与淑女是像它们的,那么这明明是“比”而不是“兴”了。朱熹所下的赋、兴、比的界说,是“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其所咏之词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赋和比都容易明白,惟独兴却不懂得是怎么一回事。看《诗集传》中他所定为兴诗的许多篇,还是一个茫然,朱熹自己审定的许多兴诗,不但不足以证明他的界说,反与赋、比两类相混,这如何可以使得我们明白呢?数年来,我辑集了些歌谣,忽然在无意中悟出兴诗的意义。如“阳山头上花小篮,新做媳妇多许难”,我们很可看出起首的一句和承接的一句是没有关系的。新做媳妇的难,不在于阳山顶上有了一只花小篮。它们所以会得这样成为无意义的联合,只因“篮”与“难”是同韵,若开首就唱“新做媳妇多许难”,觉得太突兀,站不住,不如先唱了一句“阳山头上花小篮”,于是得了陪衬,有了起势了。至于说阳山乃为阳山,是苏州一带最高的山,容易望见,所以随口拿来开个头,倘使唱歌的人要唱“新做媳妇多许好”,便自然先唱出“阳山头上一丛草”了。古乐府中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也一样,这句话原与下边一点没有关系。只因若在起首就说“十三学织素”,觉得率直无味。加上了“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一来是可以用“徊”字来起“衣”“书”的韵脚,二来是可以借这句有力的话来作一个起势。我们懂得了这一个意思,于是“关关雎鸠”的兴起淑女与君子便不难解了。作这诗的人原只要说“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但嫌太单调了,太率直了,所以先说一句“关关雎鸡,在河之洲”,它的最重要的意义,只在“洲”与“逑”的协韵,至于雎鸠的“情挚而有别”,淑女与君子的“和乐而恭敬”,原是作诗的人所绝没有想到的。八百年前的郑樵,他早已见到这一层,他在《读诗易法》中说:“‘关关雎鸠’,……是作诗者一时之兴,所见在是,不谋而感于心也。凡兴者,所见在此,所得在彼,不可以事类推,不可以理义求也。”他对兴的解释是极确切的。 在苏州的唱本中有两句话,写尽了歌者的苦闷和起兴的需要: 山歌好唱起头难,起仔头来便不难。 (摘编自顾颉刚《起兴》) 材料二: 颉刚兄,关于兴诗,弟有三个意见。 《诗大序》及《毛诗传》所谓“兴”,似皆本于《论语》中“诗可以兴”一语。其义殆与我们所谓“联想”相似。《毛诗传》里说兴诗,太确切,太粘滞,简直与比无异,或是为开示来学之故。其实照《诗大序》《毛诗传》,兴确是比之一种,不过涵义较为深广罢了。《文心雕龙》说,“比显而兴隐”,正是这个道理。早期的歌谣若有艺术可言,兄所说的“起兴”必是最主要的。说“起兴”一名可借以说明古今歌谣的起句的确切的价值与地位则可,说所谓兴诗的本义应该如此也可;说“兴”之一名原义应该如此,那就还待商榷了。 就兄所说的“起兴”,弟略有想补充之处。兄以“山歌好唱起头难”来说明“起兴”的必要,是不错的,但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弟以为由近及远是一个重要的原则。所歌咏的情事往往非当前所见所闻,这在初民许是不容易骤然领受的,于是乎从当前习见习闻的事指指点点地说起,这便是“起兴”。又因为初民心理简单,不重思想的联系而重感觉的联系,所以“起兴”的句子与下文常是意义不相属,即是没有论理的联系,却在音韵上(韵脚上)相关连着。如《吴歌》“阳山头上花小篮,新做媳妇多许难”,“阳山”与“篮”皆习见之物,以兴主文的“新做媳妇”一名;这里不但首句与次句不相联贯,即首句上下截亦显系凑成,毫无理解,可是首句韵字“篮”与次句韵字“难”,音韵近似,便可满足初民的听觉,他们便觉得这两句是相连着的了。这种“起兴”的句子多了,渐渐会变成套句。这因此种句子唱得久了,流行得广了,要唱新歌的人也可借用;省得还要另起炉灶,另找习见习闻的事物编成句子——那究竟费力呀。反正只须跟着韵就行;唱惯了的句子倒更容易入于耳、出于口,更容易发生效用。这起兴句的韵脚之重要,决不下于全句的内容。四言意少,常以两句起兴,韵可在次句;七言歌谣,起兴常只一句,所以必有韵。 另,诗有赋比兴之分;其实比兴原都是赋,因与下文或涵蕴的本义的关系,才有此种区别。赋是直说;比是直说此事以譬彼事,而彼事或见于文中或否;兴是直说此事以象征彼事——或用兄说,直说此事,任意引起他事。无论比兴,所直说的“此事”,原来必是当前习见习闻的事物。墨子论譬,说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这正是比兴的作用;至于后来因艺术之美而用比,则当另论。所以比兴与赋并无绝对的分别,只是说诗者的一种方便。相信关于《诗经》及歌谣有许多难解难分的麻烦问题,是从这里起来;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便是关于这方面的一个聪明的转语,其实是“以不了了之”。 (摘编自朱自清《关于兴诗的意见——致顾颉刚》)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朱熹认为,《关雎》一诗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来引出下句,是比而非兴。 B.顾颉刚认为,兴诗首句因韵脚而对后文起了陪衬作用,其实在内容上没有关系。 C.郑樵认为,起兴句是创作时偶然所得的,作者并没有考虑它与下句的意义关联。D.朱自清认为,民歌中一些起兴的句子因朗朗上口、传唱久远,渐渐会变成套句。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朱熹对兴诗的界说与举例不能令人信服,说明《诗集传》的学术价值不高。 B.朱自清并不认同顾颉刚对“兴诗”的看法,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C.曹操的《短歌行》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起兴,表达了对人才的渴慕。 D.一些学者常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为托辞,朱自清对此持批评的态度。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顾颉刚“起兴”观点的一项是(3分) A.简单地说,兴就是把看到听到嗅到尝到碰到想到的事物借来起一个头。 B.兴,从其起源上看,在性质上并非属于形式的范畴,而属于内容的范畴。 C.《采苓》首章以“采苓采苓”起,下章以“采苦采苦”起,乃“韵换而无意义,但取音节相谐”。 D.《王风》以“扬之水,不流束薪”赋戍甲之劳;《郑风》以“扬之水,不流束薪”赋兄弟之鲜。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5.广东地区很多内容迥异的童谣都以“月光光,照地堂”作为起首一句。请结合材料中朱自清的观点,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一)(9 19 分) 1.(3 分)A 2.(3 分)D 3.(3 分)C 4.(4 分) ①材料一围绕“兴”的理解,从质疑、思考、推论到结论,纵向展开,通过引用歌谣的例证,逐步提出自己对“兴”的新解,并通过引证的方法加以确证;②材料二开门见山提出自己对材料一有三个意见,进而横向展开,分点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以引用、举例等方法加 以阐释。 [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5.(6 分) ①朱自清认为“起兴”即是从“当前习见习闻的事”说起,“月光光,照地堂”是常见之景,便被用于起兴;②他又认为“与下文常是意义不相属”“却在音韵上相关连”的“起兴”句子多了,“会变成套句”,“月光光,照地堂”成了“套句”,便出现在语音相近但内容迥异的广东各地童谣上。 [每点 3 分。意思对即可。]非连续性文本《中国快递包装废弃物产生特征与管理现状研究报告》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近年来,我国快递行业在电子商务的带动下呈现井喷式发展,快递行业的相关环保问题也日渐突出。 (数据来源:中人民共和国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经初步估算,我国快递业每年消耗的纸类废弃物超过900万吨,塑料废弃物约180万吨,并呈快速增长趋势。在特大型城市中,快递包装的垃圾增量已占生活垃圾总量的93%.由于回收难度大、再生利用成本高、利润不足等,快递塑料泡沫箱回收率仅为70%~80%.快递塑料包装袋因回收价低,且粘贴了塑料胶带和运单,现有回收渠道无法处理,最终会和生活垃圾一起被焚烧或填埋。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快递业仍将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快递包装废弃物将不断增加,给生活垃圾治理带来严峻挑战。 (摘编自《中国快递包装废弃物产生特征与管理现状研究报告》) 材料二: 当前亟须构建针对快递包装等低值可回收物的长效治理机制,通过对快递包装“绿色化、循环化”改造,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妥善解决快递过度包装问题,已成为行业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快递包装既要保障商品安全,又要避免浪费。为了在二者中寻求平衡点,物流配送企业应加大与包装生产企业、科研院校等合作力度,加强产学研衔接,促进快递包装产品、技术、模式的创新和应用,探索研发更绿色环保、可循环使用的包装材料,提升包装的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用数字化技术实现高效环保的包装。 (摘编自罗珊珊《快递过度包装不可取》) 材料三: 2021年3月12日,《邮件快件包装管理办法》正式施行,明确了包装选用要求,包括建立实施包装物管理制度、按规定使用环保材料、包装减量化措施等,同时鼓励寄递企业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和回收流程,对包装物进行回收再利用。 立足于绿色发展的长远需要,政府应构建完善的回收利用体系,实现快递包装回收的正规化管理和市场化驱动。可从包装源头规定材质使用标准,提升包装环保等级;要求商家统一使用环保材料、可降解材质制成的快递包装,建立符合标准的快递包装生产厂家信息库;出台快递包装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使快递企业承担其产品回收、循环利用和最终处置责任;加强市场管理,严格控制材料来源。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探索“互联网+回收”路径。依据平台数据,核算企业应当享受的补贴,拓宽快递包装回收体系的利润空间,以调动商家和快递企业推行绿色包装的积极性。 此外,消费者要自觉抵制过度包装行为,加快形成绿色消费理念,增强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让简包装、材料循环利用成为新风尚。 (摘编自杜欢政、樊亚男、许元荣、宋淑苇《快递包装如何实现绿色化循环化》) 4.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内快递业务量自2016年至2020年持续增加,全年快递业务量均已超过300亿件,快递行业出现了井喷式发展。 B.2017年以来,我国快递业务量的增速逐年放缓,增长率处于下降趋势,可见我国快递业尚未保持高速增长态势。 C.2020年我国快递业务量达到833.6亿件,比2019年增加了近200亿件,这意味着快递包装废弃物产量不断增加。 D.我国快递业务量持续增多,会消耗资源,妥善解决快递过度包装的问题,已成为快递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包装回收难度大、再生利用成本高、再生料利润不足等,这些是塑料泡沫箱回收率仅七八成,快递包装无法全部回收的主要因素。 B.过度包装的现象普遍存在,且未充分使用环保材料、可降解材质的包装,这不仅使包装废弃物大量产生,且给包装治理带来巨大压力。 C.政府出台相关文件,可以规范快递包装材料的标准,提升包装环保等级,又能实现包装回收的正规化管理,发挥政府的主导职能。 D.只有探索“互联网+回收”的新型回收路径,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拓宽企业的利润空间,才能使快递包装从生活垃圾中分离出来。 6.我国快递包装如何实现绿色化、循环化?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相关内容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2)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相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解答时要认真分析,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解答】(1)B.“逐年放缓,增长率处于下降趋势”错误,2020年增长率为31.2%,较2019年有所提升。“尚未保持高速增长态势”错误,材料一的相关表述是“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快递业仍将保持高速增长态势”。 故选:B。 (2)D.“只有……才”错误,从材料三来看,第二段“立足于绿色发展的长远需要,政府应构建完善的回收利用体系,实现快递包装回收的正规化管理和市场化驱动……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探索‘互联网+回收’路径……”,“可”说明这里列举的是一些做法,是充分条件,并不是必要条件。 故选:D。 (3)材料二提出解决过度包装问题 建议,如“为了在二者中寻求平衡点,物流配送企业应加大与包装生产企业、科研院校等合作力度,加强产学研衔接,促进快递包装产品、技术、模式的创新和应用,探索研发更绿色环保、可循环使用的包装材料,提升包装的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用数字化技术实现高效环保的包装”,这是建议企业要和科研院校合作,借助数字化技术。 材料三第二段对政府提出要求,“立足于绿色发展的长远需要,政府应构建完善的回收利用体系,实现快递包装回收的正规化管理和市场化驱动”,政府要出面构建完善的回收利用系统。 材料三最后一段对消费者提出要求,“此外,消费者要自觉抵制过度包装行为,加快形成绿色消费理念,增强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让简包装、材料循环利用成为新风尚”,消费者要抵制过度包装。 答案: (1)B (2)D (3)①相关企业应加大与科研院校等合作的力度,加强产学研衔接,用数字化技术实现高效环保的包装。②政府应进行绿色包装顶层设计,构建完善的回收利用体系,实现回收的正规化管理和市场化驱动。③消费者要自觉抵制过度包装行为,加快形成绿色消费理念,让简包装、材料循环利用成为新风尚。 【点评】阅读社会科学类非连续性复合文本,首先,应梳理文本的结构,辨析清楚文本一共由几部分组成;其次,要根据材料的出处,从标题要素入手,整体把握各则材料的大致内容;最后,聚焦图表中的数据、报告中的结论、评论中的观点等关键信息,多元组合,整体把握非连续性文本的核心要义。有些文段没有明显中心句,必须对几个互有关联的句子进行意义整合,进而明确文本的主要观点。非连续性文本《韵:建筑与音乐艺术的相通性》,有删改)阅读练习及答案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艺术创作中,往往有一个重复和变化的问题:只有重复而无变化,作品就必然单调枯燥;有变化而无重复,作品就容易陷于散漫凌乱。在“有持续性”的作品中,这一问题特别重要。我所谓“持续性”,有些是时间的持续,有些是在空间转移上的持续。但是由于作品或者观赏者由一个空间逐步转入另一个空间,所以同时也具有时间的持续性,成为时间、空间的综合的持续性。音乐就是一种时间持续的艺术创作。我们往往可以听到在一首歌曲或乐曲从头到尾持续的过程中,总有一些重复的乐句、乐段——或者完全相同,或者略有变化,作者通过这些重复而取得整首乐曲的统一性。音乐中的主题和变奏也是在时间持续的过程中,通过重复和变化而取得统一的另一例子。在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中,我们可以听到持续贯串全曲的、极其朴素明朗的“鳟鱼”主题和它的层出不穷的变奏。但是这些变奏又“万变不离其宗”——主题。水波涓涓的伴奏也不断地重复着,使你形象地看到几条鳟鱼在这片伴奏的“水”里悠然自得地游来游去嬉戏,从而使你“知鱼之乐”焉。舞台上的艺术大多是时间与空间的综合持续。几乎所有的舞蹈都要将同一动作重复若干次,并且往往将动作的重复和音乐的重复结合起来,但在重复之中又给以相应的变化;通过这种重复与变化以突出某一种效果,表达出某一种思想感情。重复与变化的统一,在建筑形象的艺术效果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古今中外的无数建筑,除去极少数例外,几乎都以重复运用各种构件或其他构成部分作为取得艺术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就举首都人民大会堂为例。它的艺术效果中一个最突出的因素就是那几十根柱子。虽然在不同的部位上,这一列和另一列柱在高低大小上略有不同,但每一根柱子都是另一根柱子的完全相同的简单重复。至于其他门,窗、檐、额,等等,也都是一个个依样葫芦。这种重复却是给予这座建筑以统一性和雄伟气概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它的形象上最突出的特征之一。翻开一部世界建筑史,凡是较优秀的个体;建筑或者组群,一条街道或者一个广场,往往都以筑物形象重复与变化的统一而取胜,说是千篇一律,却又千变万化,每一条街都是一轴“手卷”、一首“乐曲”。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统一在城市面貌上起着重要的作用。(摘编自梁思成《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材料二:建筑主要属于空间艺术,音乐则属于时间艺术,二者之间区别明显。然而,将建筑与音乐相联作比,完全成为人们艺术审美的共识。在西方,文学家歌德、哲学家谢林、音乐大师贝多芬等人,都将建筑比作“凝固的音乐”。中国建筑又何尝不是具有浓郁的音乐美感。北京天坛祈年殿的藻井天花,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的如意斗拱,显示出建筑构图上的连续的节奏感和韵律美;西安大雁塔的层层叠叠,广东开平风采堂的立面构图,展示了建筑的渐变的节奏和韵律美;北京故宫建筑群的三重空间组合,起伏跌宕、层层推进,给人一种一波三折、一唱三叹的感受,传达出起伏的节奏和韵律美;苏州园林的“体宜因借”,徽州民居的白墙黑瓦,表现的是一种错落有致的节奏感和韵律美。中国建筑无论宫殿、寺庙,还是园林、民居,注重的并非单体的高大,而是群体的宏伟;追求的不是纯空间的凝固的音乐,而是在时间中展开,在时间的流动中呈现自我的旨趣和品格。 建筑与音乐艺术的共通性,最根本的在于建筑所具有的音乐般的韵律和节奏感。在建筑中,一柱一窗的连续重复,好像2/4拍子的乐曲,而一柱二窗的连续重复排列,就好比3/4拍子的“蓬恰恰,蓬恰恰”的华尔兹圆舞曲了。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曾说过,几乎所有的建筑物,无论在水平方向或者在垂直方向上,都有它的节奏和韵律。如果说,空间是建筑的本质,空间的组合创造是建筑设计的灵魂,那么,空间组合所蕴含的节奏和韵律往往成为激发人们建筑审美情思的最主要因素所在。王振复先生曾论述道:“优秀的建筑,由于成功地处理了建筑个体的各部分之间,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以及个体、群体同周围环境之间的比例尺度,像一部成熟的乐曲,既千变万化、波澜起伏,又浑然一体、主题鲜明。这里有主旋律与副旋律、高潮与铺垫、独奏与合奏、领唱与和声。既有气势磅礴的交响乐、进行曲,又有缠绵悱恻、情切切的恋歌和清晰愉快的田园小唱。” 建筑的节奏和韵律还表现为建筑内部空间之韵。一座建筑的内部由许多室内空间组合而成,空间的形状、大小、明暗、开合等变化万千而又整体和谐,人们在建筑审美时,从一个空间到另一个空间,步移景异。一方面保留着对前一个空间的记忆,另一方面又怀着对下一个空间的期待,从而充分显露出建筑艺术的空间理性的时间化特征。也就是说,人们只有置身于空间序列的时间流变中,才能真正感受和体悟建筑艺术之神、之韵。如中国古代的院落式民居,其空间序列清晰有致,有前序、有发展、有高潮、有结尾,真所谓“庭院深深深几许”意蕴丰富,韵味无穷。 (节选自《韵:建筑与音乐艺术的相通性》,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重复和变化的关系会带来“有持续性”作品单调枯燥、散漫凌乱等问题。 B.重复运用各种构件是古今中外所有建筑取得艺术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 C.西安的大雁塔、北京的故宫建筑群及徽州民居的白墙黑瓦均展示了建筑的韵律美。 D.人们将建筑与音乐作比,主要因为它们具有可以领略的韵律和节奏感。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以舒伯特《鳟鱼》五重奏为例证明重复和变化易使音乐的主题和变奏取得统一。 B.首都人民大会堂以简单重复的几十根柱子让其体现统一性和雄伟气概。 C.梁思成认为无论在水平方向或者在垂直方向上,建筑物都有其节奏和韵律。 D.只要置身于空间序列的时间流变,就可感受中国古代的院落式民居建筑艺术之韵。 3.下列各项中,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利用树木、船只及无尽的瓦陇重复排列取得画面的统一性。 B.李公麟的《放牧图》以无数匹马的重复、几笔线条的山坡及疏落的孤树体现匠心所在。 C.华尔兹圆舞曲以连续排列的节拍而体现优美、情绪热烈、欢快的动作性美感。 D.四合院以庭院的数量、形状及木构建筑的式样、材料、色彩等达到千变万化的效果。 4.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说明。 5.梁思成说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1.B 2.A 3.C 4.①举例论证,以祈年殿、隆兴寺、西安大雁塔等建筑为例论证中国建筑具有浓郁的音乐美感;以中国古代院落民居论证建筑的节奏和韵律还表现为建筑内部空间之韵。(举一例即可)②比喻论证,用音乐的节拍比喻柱、窗的连续重复,生动形象地论证了建筑具有音乐的韵律和节奏感。③引用论证,引用梁思成和王振复的评论,论证建筑与音乐艺术的共通性。 5.①“拘束性”即建筑发展历史上长期积淀下来、为人们所遵守的基本思路和传统模式,如建筑的重复、反复出现等千篇一律;②“灵活性”强调设计和修建过程中建筑师们可以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如重复之中,又有千变万化的出现,汲取音乐的节奏和韵律的特点等。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重复运用各种构件是古今中外所有建筑取得艺术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错,原文信息是“古今中外的无数建筑,除去极少数例外,几乎都以重复运用各种构件或其他构成部分作为取得艺术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选项表述绝对。 故选B。 2.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不同材料理解作者观点的能力。 B.“以简单重复的几十根柱子让其体现……”错,原文信息是“就举首都人民大会堂为例。它的艺术效果中一个最突出的因素就是那几十根柱子……这种重复却是给予这座建筑以统一性和雄伟气概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它的形象上最突出的特征之一”,可见选项说法绝对,以偏概全,只是一个重要因素。 C.“建筑物都有其节奏和韵律”错,范围扩大,原文信息是“梁思成曾说过,几乎所有的建筑物,无论在水平方向或者在垂直方向上,都有它的节奏和韵律”,选项表述绝对。 D.“只要……就可感受中国古代的院落式民居建筑艺术之韵”错,原文“人们只有置身于空间序列的时间流变中,才能真正感受和体悟建筑艺术之神、之韵”,选项改变了句子关系,表述绝对。 故选A。 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和论据的能力。 C.“体现优美、情绪热烈、欢快的动作性美感”错,原文信息是“建筑与音乐艺术的共通性,最根本的在于建筑所具有的音乐般的韵律和节奏感……就好比……华尔兹圆舞曲了……都有它的节奏和韵律”,可见华尔兹圆舞曲以连续排列的节拍强调节奏和韵律的重要性。非连续性文本常亮《在交流、碰撞与融合中发展》阅读练习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中华民族是个注重和谐、和睦的民族,中国文化自古“贵和”。孔子明确提出了“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而不同”的理论思考首先在于强调和睦相处,“和”的起点在于“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和为贵。其次,其强调只有以“不同”为前提,始终保持个体间、民族间、国家间的差异,“和”才具有真正的内涵和意义。人们因为“不同”,才需交流、认同;唯有和谐,才能沟通,以善意回应善意,互利才能归于双方。再次,强调“和”的本义并非绝对的同一,凡事必缘理而不径绝,“和”也是有原则的。《礼记·中庸》倡导“和而不流”,就是强调与人相和而不随波逐流、同流合污。最后,在“不同”下求“和”道,即用中庸之道来防止冲突和斗争激化,促成矛盾的转化和解决,使各方达到协调与均衡。儒家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作为中华文化之精粹,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绵延五千年,固然有着众多原因,但不得不说“和而不同”的精神是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和而不同”思想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是汉民族不断与其他少数民族融合的结果。中华民族经过多次迁徙、融合,在保持各民族丰富多样性的前提下结成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中华民族这种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正是“和而不同”精神的典型体现。同样,“和而不同”思想也是作为中华民族主体的汉族不断发展壮大的文化动因。汉族在历史进程中的每一次发展都离不开与其他民族的交汇融合,正是“和而不同”的精神,促进了今天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华大家庭的形成和发展。“和而不同”思想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中华文化是在不断的民族融合过程中被创造出来的。秦汉帝国建立后,以华夏文化为主体加速吸收、融合、同化周边少数民族的文化成果,最后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延续至今的中华文化。 (摘编自黎昕《儒家“和而不同”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材料二: 汉唐以后,与世界文化交流增多,中国文化以宽容的心态对待各种外来文化,在保持自身文化内核的基础上,不断吸收、融合外来文化,进一步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和而不同”思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当今时代,儒家的“和而不同”思想无论对中国还是对世界都仍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坚持“和而不同”将有助于人们正确看待和处理不同国家、民族、宗教、文明之间的关系,为世界文化共存、避免战争、取长补短、互相促进提供价值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坚持“和而不同”将有利于促进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坚持“和而不同”还将有利于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面对一个多元并存、差异显著的社会,只有坚持“和而不同”,全体人民才能各尽其能、各得其所,世界万千群类也才能维系至天长地久。 (摘编自常亮《在交流、碰撞与融合中发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文化“贵和”,中华民族注重和谐,是因为中国人自古就遵从孔子提出的“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 B.“和而不同”必须有“不同”的存在,因为“不同”,人们才需要交流、认同,“和”才具有真正的内涵和意义。 C.以“中庸之道”来防止冲突和斗争激化,能够化解矛盾,使各方达到协调与均衡,从而实现目标和利益的一致。 D.“和而不同”思想促进了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大家庭的形成和发展,是汉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动因。 答案:B(A.“是因为中国人自古就遵从孔子提出的‘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强加因果。C.“从而实现目标和利益的一致”于文无据。D.“是汉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动因”,言过其实,文章只是说“‘和而不同’思想也是作为……的文化动因”)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则材料分别论述了“和而不同”的内涵,“和而不同”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在当今时代的现实意义,层次清晰。 B.材料一中,作者举《礼记·中庸》倡导“和而不流”为例,是为了证明“和”,强调和睦相处,“和”的本义并非绝对的同一。 C.材料一第二段在论述时先提出总论点,具体论证时既有理论论证,又有事实论证,符合人们的认知过程和思维习惯。 D.材料二既写了“和而不同”在国家之间、民族之间的意义,也写了其对国家、社会的意义,体现了作者思维的严密。 答案:B(文章列举《礼记·中庸》倡导“和而不流”的例子,只是为了证明“和”的本义并非绝对的同一,不是“为了证明‘和’,强调和睦相处”)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体现“和而不同”所蕴含的哲理的一项是(3分) A.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郑语》) B.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鲁迅《拿来主义》) C.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 D.不以先进略后生,不以上官卑下吏。(王安石《谢王司封启》) 答案:D(“不以先进略后进,不以上官卑下吏”强调的是不倨傲,不自骄,平等待人。先进:前辈。略:忽略。后生:后辈。卑:看不起。) 4.请简要概括“和而不同”中“和”的内涵。(4分) 答案:①凡事以和为贵,强调和睦相处;②“和”要以“不同”为前提,始终保持个体、民族、国家之间的差异;③“和”的本义不是绝对的同一,“和”也要讲原则;④“和”要用中庸之道防止冲突和斗争激化。(每点1分) 5.请结合材料,简述“和而不同”思想的重要意义。(6分) 答案:①“和而不同”思想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②“和而不同”思想是汉族不断发展壮大的文化动因; ③“和而不同”思想有助于正确看待和处理不同国家、民族、宗教、文明之间的关系; ④“和而不同”思想有利于促进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⑤“和而不同”思想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补:“在保持自身文化内核的基础上,不断吸收、融合外来文化,进一步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非连续性文本《中国快递包装废弃物产生特征与管理现状研究报告》阅读练习及答案.doc 非连续性文本《韵:建筑与音乐艺术的相通性》,有删改)阅读练习及答案.doc 非连续性文本常亮《在交流、碰撞与融合中发展》阅读练习及答案.doc 非连续性文本顾颉刚《起兴》阅读练习及答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