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析文本、把脉搏、促升格课件(32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2届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析文本、把脉搏、促升格课件(32张PPT)

资源简介

(共32张PPT)
析文本、把脉搏、促升格
——架起信息类题和作文的桥梁
(一)高考真题
2021年新高考Ⅰ卷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嵇康诗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一句,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2021年新高考Ⅱ卷 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4分)
互联网上,有年轻人为炫耀技术故意在网络植入病毒,导致病毒传播。请根据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6分)
2020年新高考Ⅰ卷 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历史地理学下一个简要定义。(4分)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分)
2020年新高考Ⅱ卷 如何理解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分)
2021年全国甲卷 文中画横线句子中“其他几个因素”指的是什么 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 6 分)
2021年全国乙卷 在促进粮食增产方面,临朐县山区与安义县江下村有哪些相同经验?请概括说明。(6分)
三、主观题
(二)2021年模拟精题
八省联考 4.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说明。(4分)
5.有人认为,在对待人工智能的态度上,材料一和材料二截然相反。你是否同意?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揭阳一模 4.简要说明材料二是如何对“中医药走进中小学”逐步展开论述的。(4分)
5.就中医的出路问题,材料一与材料二分析的重点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广州一模 4.两则材料都围绕“田野作业”展开论述,但目的各不相同,请分别说明。(4分)
5.如何理解文中两个画横线句子的作用 请分别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甲】这一变化并不意味着中国人类学者自废武功。【乙】我说“人还在”,我的意思是人们从历史中走出来吗
深圳一模 4.在讲好中国故事方面,我国还存在哪些不足?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概括。(4分)
5.讲好一个故事需要考虑三种主体,请据此分析材料三中李子柒案例值得借鉴之处。(6分)
三、主观题
主观题题型
论据的类型和作用
论证方法及作用
分析论证结构
分析论证思路
探究性思考
下定义
分析论证特点
论述类文本的基本特征
一、必备知识
(摸底考试)4.请给材料二第一段的论据分类,并简要分析它们的作用。(4分)
★★★……是事实/道理论据,意在论证/说明/证明……
三、主观题 (三)命题角度及突破技巧 1.论据的类型和作用
农耕需要与自然高度配合。关于古代自然资源开发产生的环境问题,我们从史实中可知的是,商代就是因为过度开发,出现了环境问题,进而不断迁都,商王盘庚最后将都城定在殷,即现在的安阳。延及春秋战国时期,问题可能就更为明显了,孟子指出,齐国东南的牛山之所以“童山濯濯”,即因过度的采伐和放牧,所以当时的诸子,已经有人对此提出警告。原始哲学“天人合一”思想开始产生,农业生产要兼顾天、地、人之间的关系的思想体系初步形成。如《荀子·天论》中就有“夫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是谓之能参”。“参”的意味是要求协调,这是将天、地、人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系统,强调三者的各自作用,只有各尽其职,相互配合,方能达到合理的状态。
(摸底考试)4.请给材料二第一段的论据分类,并简要分析它们的作用。(4分)
4.①商代迁都和齐国东南的牛山“童山濯濯”均为事实论据,意在论证农耕需要与自然高度配合。
②引用的《荀子·天论》中的话是道理论据,意在说明原始哲学“天人合一”思想开始产生,农业生产要兼顾天、地、人之间的关系的思想体系初步形成。(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是事实/道理论据,意在论证/说明/证明……
三、主观题 (三)命题角度及突破技巧 1.论据的类型和作用
4.(5张试卷中有此题)两则材料都引用了数据,请任选一处说明引用数据的作用。(4分)
材料一第二段:
慕课,即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结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总结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大规模在线教育的经验,利用信息技术更新教育理念、变革教育模式。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正是本次世界慕课大会的背景之一。2020年,面对疫情,教育部依托前期慕课建设积累及在线教育形式,发动全国所有高校成功实施了世界高等教育史上最大规模的在线教学实践。今年春季学期,全国所有普通本科高校全部实施在线教学,108万教师开出110万门课程,合计1719万门次;参加在线学习的大学生达2259万人,合计35亿人次;教师在线教学认可度达80%,学生在线教学满意率达85%……大会上,中国慕课与在线教育的抗疫成绩单引发广泛关注。
①材料一第2段引用全国普通高校教师数、课程数、在线学习人数及教学认可度、满意率,证明中国慕课与其他在线教育在抗疫中的巨大成绩。②真实、科学、直观,更具说服力。
行文脉络(行文思路):实际上就是“列提纲”。
回答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把全文分好层次,概括写作内容,依次回答即可。
【2020年新高考1卷】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分)
①首先对历史地理学进行溯源,以古代地理文献引出传统的沿革地理;
②进而将沿革地理与历史地理学对比,指出历史地理学依托现代科学;
③按年代介绍我国历史地理学在现代以来的发展,以及改革开放后取得的巨大成就。
[金太阳9月联考]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思路。(6分)
策略:读懂大意,梳理层次,概括内容,分点作答。
①首先由文学作品比历史著作更让人了解社会的现象引出观点:文学中虚构的真实有时比现实的真实更鲜活,更可靠。
②然后阐释小说家笔下的真实,可以为历史补上许多细节和肌理,历史的真实有时需要借助文学的真实来强化。
③最后指出文学把历史的真实放大或再造了,世人愿意把它当作信史来看。(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对话命题者之设题: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2021新高考卷I)
【参考答案】
①材料一围绕莱辛《拉奥孔》提出的“诗画异质”观,从缘由、推论到结论,纵向展开,引述其观点,并结合作者个人的理解,以举例、引证的方法加以阐释;
②材料二点出莱辛“诗画异质”的核心观点后,以札记形式列举中国古人关于诗画关系的相关讨论,与莱辛观点形成照应。
三、主观题 (三)命题角度及突破技巧 2.分析论证思路(行文脉络)
论证思路VS行文脉络
【2021年新高考Ⅰ卷】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2020年新高考Ⅰ卷】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分)
①材料一围绕莱辛《拉奥孔》提出的“诗画异质”观,从缘由、推论到结论,纵向展开,引述其观点,并结合作者个人的理解,以举例、引证的方法加以阐释; ②材料二点出莱辛“诗画异质”的核心观点后,以札记形式列举中国古人关于诗画关系的相关讨论,与莱辛观点形成照应。 ①首先对历史地理学进行溯源,以古代地理文献引出传统的沿革地理;
②进而将沿革地理与历史地理学对比,指出历史地理学依托现代科学;
③最后按年代介绍我国历史地理学在现代以来的发展,以及改革开放后取得的巨大成就。
思路指思考的条理和脉络,论证思路一般是指为阐述自己的观点,按照一定条理加以解释和证明的过程,在解释和证明的过程中往往会运用某种论证方法。 行文脉络是行文思路的外在表现,指作品的整体构思(谋篇布局)、行文线索以及段落的安排与段落间的关系,也就是文章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地表达思想感情的路径、脉络。
三、主观题 (三)命题角度及突破技巧 2.分析论证思路(行文脉络)
论证思路
题型一:请简要分析材料x的论证思路。 题型二:材料x是如何逐步展开论述的?(如何就···展开论证?)
【2021年新高考Ⅰ卷】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材料结构或为开篇提出论证观点(提出问题),然后就中心论点进行分析,最后总结,解决问题;材料结构或为以“话题对象”为中心层层推进式,则略等同于行文思路。
答 题 步 骤 1.提出问题 ①通过写……的事例(或趣事、典故、传说、名言),提出……的论点(设问)(或引出论题)②直接提出……的论点(或引出…的论题) 【2021年揭阳一模】4.简要说明材料二是如何对“中医药走进中小学”逐步展开论述的。(4分)
【高二语文阅读竞赛·阅读训练1】4.试简要说明材料二是如何对“天下情怀”展开论证的。(4分)
2.分析问题①用……的事例(典故、传说、寓言等或引用名言)从正面(或反面)论证论点;②从几方面论证论点。(当有分论可以用这个格式)
3.解决问题①得出…的结论②总结全文③归纳论点④发出号召、提出希望等。 与论证思路相比,题干通常先言明中心论点,只需在已知中心论点/话题对象的基础上就行文思路、论证结构、论证方法分点作答。
规范答题:1.最好用上连词:首先,然后,接着,最后。2.不能只答纲目,要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4.材料一是如何围绕审美的“心理距离”逐步展开论述?请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
(1)首先,由时空“距离”的概念引出审美“心理距离”的概念;
(2)其次从创作者的角度,运用例证法和引证法,具体阐释审美“心理距离”的意义;
(3)接着又从欣赏者的角度论述审美“心理距离”存在“内在矛盾”,并提出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是“不即不离”;
(4)最后指出,要获得“不即不离”的审美“心理距离”,与审美客体有关,也与审美主体的思想文化修养相关。
(每点1分,意思答对即可)
【2021年新高考Ⅰ卷】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①材料一围绕莱辛《拉奥孔》提出的“诗画异质”观,从缘由、推论到结论,纵向展开,引述其观点,并结合作者个人的理解,以举例、引证的方法加以阐释;
②材料二点出莱辛“诗画异质”的核心观点后,以札记形式列举中国古人关于诗画关系的相关讨论,与莱辛观点形成照应。
类 别 阐 释
总分式 论证层次之间是总说和分说的关系。总分式结构先总说后分说,总说提出中心论点,分说横向分解论点,论证中心。总分式一般有“总—分—总”“总—分”等形式。
递进式 文本在论述中心论点时,并不只是停留在一个层面上,后文的论证是在前文论证的基础上进行的,前后之间是逐层推进、逐步深入的关系。递进式结构中各个层次、段落之间的前后顺序有内在的紧密联系,不能随意变动。
并列式 在论述过程中,从不同的角度或层面分解出几个分论点,共同来阐述文章的中心论点。各个分论点平行列举,各个阐述。并列结构的语言标志有“一方面”“另一方面”,或“其一”“其二”等。
对照式 在论证过程中,将一正一反的两种看法或论据加以对照比较,或明辨是非,或突出其中一个方面。对照式,可以是正反观点的对比,也可以是正反论据材料的对比。论述类文本全文采用正反对照式论证结构的不多见,一般是相邻两段之间或主体段落内部的正反对照。
核按钮P5
三、主观题 (三)命题角度及突破技巧 3.分析论证结构
“晒文化”是一种新型文化现象,它是指个体以自媒体为主要媒介,将自己的生活日常、态度心情通过网络分享给他人,与人共享自已生活体验和情绪感受的文化心理和行为。我们应辩证看待“晒文化”, 它有利有弊,就是一把“双刃剑”。
有“利”的一面,网络“晒文化”有助于缓解个人压力。当前,互联网在我国已经走进千家万户,随着自媒体的出现,群众开始成为信息发布者,不仅丰富了信息面,也达到了放飞自我的目的。对晒客而言,“晒”弥补了内心的缺陷,获得了被关注的满足感。看客通过看帖,分享了解到世界不同的事物,既能降压,也能放松心情。另一方面,网络“晒文化”有助于知识传播。网络“晒文化”秉承共享的精神,晒客更乐于将自己的心境、经历、收获在网络中进行分享,使知识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在网络“晒文化”中,晒客通过分享获得点赞和评论,增强了分享的动力,看客通过观看和学习,掌握了更为多元的知识,两者都分别获得了进步。
有“害”一面,晒客个人“晒”的文化内容并非都积极向上。晒客将自己的喜欢的内容进行分享,其中蕴藏着晒客自已的价值观,一旦看客对晒客的内容产生认可,自身的价值观也会受其影响,发生变化。同时,“晒”文化没有固定规则,是一种极为自由,甚至是一种戏剧性的表达,有的没有边际的语言和嬉笑怒骂,拆解了语言的优雅与神圣。时间一长,会让青年沉溺在小天地无法自拔,过分关注“及时满足”, 忽略了学习与工作的价值。
进一步说,网络“晒”文化可能给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比如网络“晒”文化中所传播的消极和低俗的内容,朋友圈内充满抱怨批判的消极内容,可能会给朋友带来潜移默化的消极影响。还有一些“晒客”以分享低俗的不雅的内容来吸引眼球,牟取利润。由于自媒体的受众面广,外加多级传播形式,负面内容由个人覆盖到多人,这类内容的传播容易给社会,尤其给青少年带来极大的不良影响。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结构层次。(4分)
①材料二结构层次是:总分式。第一段是总说,第二、三、四段是分说。(2分)
②第一段是总说。由“晒文化”的定义提出“晒文化”有利有弊的观点。(1分)
③第2段与3、4段用正反对照来谈“晒文化”对个人的影响,对社会的影响。(1分)。
【2021年新高考Ⅱ卷】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4分)
文本采取了总分式论证结构。
①首先指出制定和遵守相应的网络规则的必要性;然后亮出观点,引导青年们树立文明的网络行为观,无疑有助于网络行为失范的校正和网络空间的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
②接着从“底线意识”的角度论述“五不”的内容;
③再从“基准意识”的角度论述“等效意识”“反身意识”“价值意识”和“契约意识”的具体内容。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文章开头先指出制定和遵守相应的网络规则的必要性,“为保证网络空间的有序,制定和遵守相应的规则是必要的。不仅如此,网络空间还需要每个人对网上的其他人给予应有的尊重”;
接着从青年人的角度提出论点,“由于青年是网民的主体,其网络行为对网络空间的文明状况有极大影响,因此引导他们树立文明的网络行为观,无疑有助于网络行为失范的校正和网络空间的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
然后从“不能做什么”的底线意识角度论述“五不”的具体内容,“归纳学术界对网络失范行为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五不’来认识网络行为的底线要求,或以此作为网民尤其是青年们文明上网的负面清单”,这“五不”分别为“不伤害”“不偷盗”“不造假”“不浪费”“不盲从”;
接着从“能做什么”基准意识角度论述“等效意识”“反身意识”“价值意识”和“契约意识”的具体内容。
可见文本采取了总分式论证结构,层次清晰,逻辑严密。
答题方法
从这道高考典型题目可以看出,解答论证结构类题目,有以下得分点:
一是论证结构是什么,首先要回答出来。层进式、对照式、总分式、并列式中的哪一种,给出明确答案。
二是对这种结构进行解读。“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内容要讲明白。特别是文章的主体本论部分,信息不能遗漏。
三是注意可以用“首先”“然后”“继而”“再”“接下来”“最后”这些词语连接起来,体现文章论证思路。
四是要研读文本,能概括出主要信息,能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
类 别 阐 释
举例论证 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文本中的观点(中心论点或分论点),可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道理论证 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运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以及被人们公认的科学原理、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观点,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使论证更有力度。演绎、归纳都属于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 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可以辨明是非利弊,达到否定错误论点、阐明正确论点的目的,让人印象深刻。
类比论证 通过将已知事物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这种论证方法通过比较客体事物的与主体事物的相同特点,把客体事物的性质类推到主体事物上,由此揭示出主体事物具有与客体事物同样的性质,从而达到证明论点的目的。类比论证和对比论证统称为比较论证。
比喻论证 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比喻论证往往能新颖别致、生动形象地论证文本的观点(中心论点或分论点),使文章浅显易懂,易于被理解和接受。
因果论证 通过分析事理,揭示此事物与彼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证明论点。因果论证可以用因证果,或以果证因,还可以因果互证。
假设论证 假设材料中能产生某种结果的条件不存在,将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假设论证的一般方法是:叙正面事例从反面假设推论,叙反面事例从正面假设推论。
引用论证 引用他人科学或权威的观点,以支撑自己的观点。
数据论证 列出客观、实证的数据,以支撑自己的观点。
论述文五种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1. 举例论证:通过典型事例加以论证,从而具体有力地证明论点,增强文章说服力。
2.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有力或更有吸引力。
3.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4.对比论证:通过正反的对比论证让论点更鲜明。
5.引用论证: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论证方法都是为论证观点而服务。
【2021年八省联考】4.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说明。(4分)
①对比论证。将文学与一般娱乐、好作家与“文匠”、人与电脑或机器人进行对比;
②举例论证。以生活中很多日常现象为例,论证人类具有的特殊能力;
③比喻论证。把人类的心领神会比喻为“像对付一个趔趄或一个喷嚏那样自然”。
【2020烟台一模】4.材料三在说理时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请简要举例说明。(4分)
①对比论证法。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将孙犁与一般小说家的创作方法进行对比,说明他重在发掘人物的灵魂美、人情美,使人物形象富有诗意。
②引证法。引用叶圣陶先生的话来指出小说意境常常借助场景来营造。
③例证法。运用《荷花淀》里水生嫂听说丈夫要随队出征时手指震动了一下的细节,论证孙犁善用白描手法表达丰富意味。
引用论证法
即引用诗词名句、名人名言或名人的观点等作为论据,引经据典地分析问题、说明道理的论证方法。
引用论证可以增强文章说服力和文采,使论证更有力:
(1)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文献资料,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2)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科学家与艺术家经常生活在不可捉摸的境地。这两种人必须经常把新的和已经知道的东西协调起来,并且为在混乱当中建立新的秩序而奋斗。在工作和生活中他们应互相帮助并帮助一切人。他们能铺平沟通艺术与科学的道路,并且用多种多样、变化多端、极为宝贵的全世界共同的纽带把艺术和科学同整个广阔的世界联系起来。”“争取做到这些,不是轻而易举的。我们面临的时刻是严峻的,但我们应该保持我们美好的感情和创造美好感情的才能,并在那遥远的不可理解的陌生地方找到这个美好的感情。"
在科学家和艺术家的心目中,大概是孕育智慧的最终本源。人的心灵一旦就入浩渺无垠的宇宙时空中,一切理性的美,情感的美,力量的美,即会荡起无限的波澜。人类在冥思中静悟,在亶切斐兰建聲箜专发现,在诚实的实验中证实,在生命主专中感受善奏和美丑。天意与人意相连,催人至理,引人幻想,若将渺小融于宏大必给人意志;将人情化为天地之情,必给人大美和壮美,大可腾至天宇,小则入乎精微。艺术与天合气、与地合理,与人合情,艺术乐仁乐静自在心通天宇。故贝多芬讲:“打进心坎的艺术来自天。”《乐记》云:“圣人作乐以应天。”石涛说:“天能授人以画",“大知而大授,小知而小授也。”
片断事例:(刘巨德《心通天宇的艺术与科学》)
引文放在文章开头以引出论题,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引文作为理论论据,增强文章论证的说服力;
引用经典诗文,可增强文采,使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论证特点
论证特点所包括的内容要广泛一些,如文章结构特点 、论证语言特点、论证方法、论证思路等,作答时要依据材料内容实际,从以上几个方面思考。
答 题 角 度 1.论点提出的角度:是否准确、新颖、独到。
2.论点提出的位置和方法:①标题旗帜鲜明,读者一目了然;②开篇开门见山亮观点;③设问开篇,提出论题,论证深刻。
3.论据特点:①例证突出时:例证丰富/典型新颖,论证有力;②以说理见长时:长于说理,逻辑严密。
4.论证方法:正反对比、因果论证、事例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假设论证……
5.论证方式:①立论(提出自己正确的观点);②驳论(指出别人的论点是错误的,提出自己正确的观点);③立论驳论相结合,先破后立,先立后驳
6.论证结构:总分式、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
7.论证语言:语言严谨、逻辑严密、生动形象、浅显通俗……
三、主观题 (三)命题角度及突破技巧 5.分析论证特点
【海南省新高考2020届高三线上诊断性测试】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 请简要说明。(4分)
①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论证思路清晰。先指出共享经济存在的问题,再提出观点,然后论证并指出其意义。
②采用举例论证、假设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增强说服力。如网约车的例子论证了这些“共享模式”是通过增量服务释放了潜在需求;用“倘若共享成色更浓一些,比如对顺风车、拼车、合租等优化闲置社会资源的方式”进行假设论证等,从而推导出这样做的好处。
【2020淄博一模】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1)论证结构清晰严整。作者通过不同发展阶段的分析,论述了黄河文明的发展与特点,结构清晰明了,整齐严谨。
(2)论证语言严谨。作者为使论证严谨,有说服力,采用了大量的数据与历史史实。
(3)论证方法多样,采用了引证法、例证法、对比论证等,通过列举大量的事例与史实,引用习总书记讲话,使论证更明晰有力。
【2020滨州二模】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观点鲜明。
②全文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严谨周密。
③运用了例证法,论据典型,有说服力。
复习建议:从一道题到一类题
1.分析文章的行文脉络。
2.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
3.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4.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
5.文章围绕“XXX”话题 如何逐步展开论述
6.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
7.分析文章的论证特点(论证方法+论证结构+论证语言)。
命题思维:围绕论述文的文体特征来命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