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文言文《湖心亭看雪》对比阅读一.文言文阅读(共10小题)1.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段,完成问题。(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乙)庞公池岁不得船,况夜船,况看月而船。自余读书山艇子,辄留小舟于池中,月夜,夜夜出,缘城至北海坂,往返可五里,盘旋其中。山后人家,闭门高卧,不见灯火,悄悄冥冥,意颇海恻。余设凉簟①卧舟中看月小傒②船头唱曲醉梦相杂,声声渐远,月亦渐淡,嗒然③睡去。歌终忽寐, ④赞之,寻复鼾齁。小傒呵欠歪斜,互相枕藉。舟子回船到岸,篙啄丁丁,促起就寝。此时胸中浩浩落落,并无芥蒂,一枕黑甜⑤,高舂⑥始起,不晓世间何物谓之忧愁。(选自张岱(庞公池》)注释:①凉簟(diàn):凉席。②小傒:奴仆。③嗒(dā)然:悄悄地。④ :同“含糊”。⑤黑甜:黑甜香,即睡梦。⑥高舂(chōng):指日影西斜近黄香。(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①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②余拏一小舟 ③拥毳衣炉火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湖中人鸟声俱绝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B.是日更定矣 更有痴似相公者C.缘城至北海坂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D.寻复鼾齁 寻十余里,无迹(3)请用“/”给乙文中画线的句于断句。余设凉簟卧舟中看月小傒船头唱曲醉梦相杂(4)翻译下面划线句意思。①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②是日更定矣,余擎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5)《湖心亭看雪》文中写景,寥寥数语,却让人拍案叫绝。文中有关“湖上影子”的几句描写很有特点,试做具体分析。(6)张岱在庞公池赏月,在湖心亭看雪,两次“夜游”的心境有何不同?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选自《湖心亭看雪》)【乙】天地景物,如山间之空翠,水上之涟漪,潭中之云影,草际之烟光、月下之花容,风中之柳态。若有若无,半真半幻,最足以悦人心目而豁人性灵。真天地间一妙境也。“野色更无山隔断,天光常与水相连”,此是彻上彻下得真意。吾人时时以此景象注之心目,何患心思不活泼,气象不宽平!(节选自《菜根谭 闲适》,有删改)(1)解释下面画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①余拏一小舟 ②上下一白 ③得真意 ④豁人性灵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何患心思不活泼,气象不宽平!(3)【甲】文中,“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有什么表达效果?(4)【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请简要分析。3.文言文阅读。【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攀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乙】于是舟子导往。村在两山夹道中。园依山而无石,老树多极纡回盘郁之势,亭榭窗栏尽从朴素,竹篱茆舍,不愧隐者之居。中有皂荚亭,树大可两抱。余所历园亭,此为第一。园左有山,俗呼鸡笼山,山峰直竖,上加大石,如杭城之瑞石古洞,而不及其玲珑。旁一青石加榻,鸿干卧其上曰:“此处仰观峰岭,俯视园亭,既旷且幽,可以开樽矣。”因拉舟子同饮,或歌或啸,大畅胸怀。土人知余等觅地而来,误以为堪舆,以某处有好风水相告。鸿干曰:“但期合意,不论风水。”(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①余拏一小舟 ②湖中人鸟声俱绝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3)语段【甲】中划线句是怎样从感官角度表现景物特点的?请简要分析。(4)语段【甲】加点字“痴”和语段【乙】加点字“意”的内涵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乙]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然万竹中雪子①敲戛②,铮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自叹每有欲往,辄复不遂,然流行坎止③,任之而已。鲁直④所谓无处不可寄一梦也。(袁中道《夜雪》)[注]①雪子:霰,雪粒,往往在下雪之初出现,状如盐粒。②敲戛:敲打。③流行坎止:顺流而行,遇阻而止。④鲁直:即黄庭坚。(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①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白: 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更: ③是金陵人,客此 客: ④然万竹中雪子敲戛 然: ⑤鲁直所谓 谓: (2)把下列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②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3)[甲]文中 写出了西湖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乙]文中“万竹中雪子敲戛,铮铮有声”从听觉角度反衬 (4)【甲】【乙】两文都展现了文人高雅的情趣,他们的雅趣体现在哪里?请各写一点。5.阅读下面两篇文章,按要求完成小题。【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乙】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1)下面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朝晖夕阴 晖:辉映,映照B.峰回路转 回:曲折,回环C.余拏一小舟 拏:撑D.痴似相公者 似:像(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览物之情/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B.其西南诸峰/其真无马也C.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D.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野芳发而幽香(3)对上面文言文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三段短文都有写景。【甲】段层层渲染,渐次铺叙;【乙】段定点观察,突出主体;【丙】段细致描摹,生动传神。B.三段短文都用词精妙。【甲】段“衔”“吞”二字写出洞庭湖水势磅礴,【乙】段用“翼然”来表现醉翁亭的高踞之势;【丙】段的“绝”字写出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C.三段短文文字写景的表现手法各有异同。【甲】段从视觉的角度写景,而【乙】【丙】两段都调动了视觉和听觉来写景。D.三段短文文字写景的作用不尽相同。【甲】段引出了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乙】段自然过渡到“醉翁之意”,【丙】段则抒发了“感伤怀念故国之感”。(4)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②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6.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问题。【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乙】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①,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②,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选自张岱《西湖梦寻》)【注释】①雷锋:与下文“南屏”“灵石坞”都是山名。②惠因涧:山涧名。(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①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濯足于惠因涧 ③谒辨才于朝音堂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濯足于惠因涧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B.酌泉据石而饮之 先天下之忧而忧C.朝而往,暮而归 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D.醒能述以文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3)下列对选文理解或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乙】两文中,作者游览的时间都是在晚上。B.【甲】【乙】两文描绘的环境都很幽寂。C.【甲】文表现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情感和淡淡的愁绪。D.【乙】文表现了作者对美景的喜爱之情,又透露出想要隐居避世的思想。(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5)【乙】文的作者为什么会有“殆非人间之境”的感叹?请结合文段中划线处内容简要分析。7.阅读文段,完成下面的问题。【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选自《湖心亭看雪》)【乙】天启六年十二月,大雪深三尺许。晚霁,余登龙山,坐上城隍庙山门,李岕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侍。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坐久清冽,苍头送酒至,余勉强举大觥敌寒,酒气冉冉,积雪欱之,竟不得醉。马小卿唱曲,李岕生吹洞箫和之,声为寒威所慑,咽涩不得出。三鼓归寝。马小卿、潘小妃相抱从百步街旋滚而下,直至山趾,浴雪而立。余坐一小羊头车,拖冰凌而归。(选自《陶庵梦忆(卷七)》)(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①余拏一小舟 ②客此 (2)翻译下列句子。①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②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3)请找出两个语段中运用白描手法描写雪景的句子。这样写有何作用?8.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问题。【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峰,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室,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选自郦道元《三峡》)【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丙】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选自姚鼐《登泰山记》)(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②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③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④泰山之阳,汶水西流 ⑤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①常有高狼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②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驳色,而皆若偻。(3)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B.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儿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C.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D.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4)下列对三篇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是一篇著名的山水散文,结构严谨,作者用凝练生动的笔壘描写了长江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特点。B.乙文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运用叙述、描写等手法,写出了雪后西湖清新雅致的特点。C.丙文叙述了作者和友人一起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生动地描绘了泰山瑰丽的景色和日出时的壮美景象。D.三篇文章都通过写景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不同的是甲乙两文流露出了作者仕途不顺的惆怅之感。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松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选自《湖心亭看雪》)【乙】四林皆雪,登眺时见。絮起风中,千峰堆玉;鸦翻城角,万壑铺银。无树飘花,片片绘子瞻之壁①;不妆散粉,点点糁②原宪③之羹。飞霰④入林,回风折竹。徘徊凝览,以发奇思。画冒雪出云之势,呼松醪⑤茗饮之景,拥炉煨芋,欣然一饱随作雪景一幅以寄僧赏。(选自《小窗幽记》)【注释】①子瞻之壁: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一词中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之句。②糁:散开,散落。③原宪:孔子的弟子,安贫乐道,甘于淡泊。④霰(xiàn):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⑤醪(1áo):浊酒,汁渣混合的酒。(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义。①湖中人鸟声俱绝 俱: ②是金陵人,客此 客: ③徘徊凝览 凝: (2)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A.惟长堤一痕 而或长烟一空 (《岳阳楼记》)B.画冒雪出云之势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马说》)C.是日更定矣 斯是陋室 (《陋室铭》)D.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泉香而酒洌 (《醉翁亭记》)(3)将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②四林皆雪,登眺时见。(4)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欣然一饱随作雪景一幅以寄僧赏。(5)同样是赏雪,但所寄情感却有侧重,请分析甲、乙两文各表达了怎样的感情?10.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问题。【甲】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①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出自《湖心亭看雪》【乙】立塘上,见潮头一线,从海宁①而来,直奔塘上。稍近,则隐隐露白,如驱千百群小鹅擘②翼惊飞。渐近,喷沫溅花,蹴起③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怒雷鞭之,万首镞镞④,无敢先。②再近,则飓风逼之,势欲拍岸而上。看者辟易⑤,走避塘下。潮到塘,尽力一礴⑥,水击射,溅起数丈,著面皆湿。旋卷而右,龟山⑦一挡,轰怒非常,炮碎龙湫⑧,半空雪舞。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出自《白洋潮》【注释】①海宁:县名,南临杭州湾。②擘;张开。③蹴起:蹦跳。④镞(zú)镞:同“簇簇”,簇貌。⑤辟(bì)易:惊退。⑥礴:撞击。⑦龟山:即白洋山。⑧龙湫:雁荡山大瀑布。(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或短语。①人鸟声俱绝 ②雾凇沆砀 ③见潮头一线 ④擘翼惊飞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子的意思。① ② (3)乙文中“坐半日,颜始定”有什么作用?(4)下对两文有内容的分析与解读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记述了作者到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夜美景图。B.甲文“强饮三大白”与乙文“隐隐露白”的“白”都是名词“白色”的意思。C.甲文的“上下一白”与乙文的“蔽江而下”都呈现了所见之景的纯粹、壮观与热烈。D.乙文侧重展现白洋潮的壮观景象,甲文则用“痴”字展示作者天真烂漫的个性。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文言文《湖心亭看雪》对比阅读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文言文阅读(共10小题)1.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段,完成问题。(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乙)庞公池岁不得船,况夜船,况看月而船。自余读书山艇子,辄留小舟于池中,月夜,夜夜出,缘城至北海坂,往返可五里,盘旋其中。山后人家,闭门高卧,不见灯火,悄悄冥冥,意颇海恻。余设凉簟①卧舟中看月小傒②船头唱曲醉梦相杂,声声渐远,月亦渐淡,嗒然③睡去。歌终忽寐, ④赞之,寻复鼾齁。小傒呵欠歪斜,互相枕藉。舟子回船到岸,篙啄丁丁,促起就寝。此时胸中浩浩落落,并无芥蒂,一枕黑甜⑤,高舂⑥始起,不晓世间何物谓之忧愁。(选自张岱(庞公池》)注释:①凉簟(diàn):凉席。②小傒:奴仆。③嗒(dā)然:悄悄地。④ :同“含糊”。⑤黑甜:黑甜香,即睡梦。⑥高舂(chōng):指日影西斜近黄香。(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①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还 ②余拏一小舟 撑 ③拥毳衣炉火 鸟兽的细毛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A.湖中人鸟声俱绝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B.是日更定矣 更有痴似相公者C.缘城至北海坂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D.寻复鼾齁 寻十余里,无迹(3)请用“/”给乙文中画线的句于断句。余设凉簟卧舟中看月小傒船头唱曲醉梦相杂(4)翻译下面划线句意思。①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②是日更定矣,余擎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5)《湖心亭看雪》文中写景,寥寥数语,却让人拍案叫绝。文中有关“湖上影子”的几句描写很有特点,试做具体分析。(6)张岱在庞公池赏月,在湖心亭看雪,两次“夜游”的心境有何不同?【分析】参考译文:(甲)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乙)庞公池终年都不让行船,何况是夜晚行船,何况是晚上赏月行船。自从我在山艇子读书,就留下一只小船在池中,月夜,夜夜出游,沿着城池到北海坂,往返将近五里路,盘旋游荡在虎公池中。山后的人家,紧闭门高枕无忧地睡大觉,看不见灯火,静悄悄,幽静的很,心里很有点凄然。我在小船中铺设了凉席,躺在船中看月亮,小奴在船头唱着曲子,不知身在醉里梦里?声声渐远,月也渐淡,悄然睡去。歌声终结以后,我忽然睡醒了,含含糊地赞扬他的歌唱,不久又响起了鼾声。小奴也可呵欠连天,至歪斜地睡觉了,互相枕着。划船的人回船到岸,竿啄着丁丁的声音,催促我们起身就寝。这时候,我胸中浩浩落落,心中并没有半点尘世中的苦闷怒恨,睡梦中进入了美妙的境界,太阳高升才起,不知道世间愁为何物。【解答】(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①句意: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更:还。②句意:我撑着一叶小舟。拏:撑着;③句意: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毳:鸟兽的细毛。(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绝:消失/绝处。B.更:指夜间计时的单位,一夜分为五更/还。C.缘:沿着/沿着。D.寻:不久/寻找。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断句能力。文言文断句必须在理解整个句子的基础上进行。句意为:我在小船中铺设了凉席,躺在船中看月亮,小奴在船头唱着曲子,不知身在醉里梦里?故划为:余设凉簟/卧舟中看月/小傒船头唱曲/醉梦相杂。(4)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①句重要词语有: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一,全。整句的意思是:湖上弥漫着水汽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②句重要词语有:是,这;更定,初更,晚上八时左右;余。我;挐,撑船;拥,裹着;毳衣,裘皮衣服;独,独自;往,前往。整句的意思是:这一天初更以后,我划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写作手法的理解能力。从“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几句描写可知,抓住了景物在大雪覆盖中留下的“影子”的特点,妙用“痕”“点”“芥”“粒”等量词,把长堤、湖心亭、作者身处之舟、包括作者在内的舟中之人用白描的手法按照由远及近、由大及小的次序勾勒出来,如同一幅颇有意境的水墨画,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6)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作者的生平背景分析作答。写作本文时,张岱正在读书,他在山艇子读书,就留下一只小船在池中,月夜,夜夜出游,舟中看月,船头听曲,此时胸中浩浩落落,并无芥蒂,不晓世间何物谓之忧愁。可见其随性痛快与洒脱率真。而《湖心亭看雪》写与国破家亡之时,张岱独在湖心亭看雪,并借舟子之口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传达的是与众不同的闲情逸趣和淡淡的忧愁。答案:(1)①还;②撑船;③鸟兽的细毛(2)C(3)余设凉簟/卧舟中看月/小傒船头唱曲/醉梦相杂。(4)①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上下下全是白色。②这天晚上八时左右,我撑着一叶扁舟,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肚子前往湖心亭看雪。(5)这几句描写,抓住了景物在大雪覆盖中留下的“影子”的特点,妙用“痕”“点”“芥”“粒”等量词,把长堤、湖心亭、作者身处之舟、包括作者在内的舟中之人用白描的手法按照由远及近、由大及小的次序勾勒出来,如同一幅颇有意境的水墨画,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6)游庞公池时,读书时代的张岱因心中没有世事的纷扰,不知何为忧愁,在有月之夜,夜夜与仆人出去乘船赏月,听曲饮酒,互相嬉戏,可见其随性痛快与洒脱率真。后来张岱经历国破家亡,家族衰变,夜晚“独”去湖心亭看雪时,内心充满无人可解的孤独寂寞和淡淡的愁绪。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选自《湖心亭看雪》)【乙】天地景物,如山间之空翠,水上之涟漪,潭中之云影,草际之烟光、月下之花容,风中之柳态。若有若无,半真半幻,最足以悦人心目而豁人性灵。真天地间一妙境也。“野色更无山隔断,天光常与水相连”,此是彻上彻下得真意。吾人时时以此景象注之心目,何患心思不活泼,气象不宽平!(节选自《菜根谭 闲适》,有删改)(1)解释下面画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①余拏一小舟 撑 ②上下一白 全(都是) ③得真意 意趣 ④豁人性灵 使(让)……豁达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何患心思不活泼,气象不宽平!(3)【甲】文中,“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有什么表达效果?(4)【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请简要分析。【分析】参考译文:【甲】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附近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初更时,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从上至下都是白茫茫的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个人影罢了。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着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着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呢!”【乙】天地景物,如山间浮现的青翠,水上泛起的涟漪,潭中倒映的云影,草丛升起的烟光,月下的花容,风中摇曳的柳姿,这些景物若有如无,半实半虚,最愉悦人心人眼,而启迪灵性与智慧,确实是天地之间美妙的境界。“旷野景色无边,不受山岭阻隔;天光映照在水面上,似是天水相连。”这是上下透彻而得真正的意趣。我们人类如果常常欣赏这类景致,怎会担心心情不开朗活泼,气度不宽宏大量!【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①句意为:我撑着一叶小舟。拏:撑。②句意为:从上至下都是白茫茫的一片。一:全(都是)。③句意为:得到真正的意趣。意:意趣。④句意为:启迪灵性与智慧。豁:使(让)……豁达。(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①中重点词语有:焉得,哪能。更,还。句意为: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②中重点词语有:患,担心。气象,气度。句意为:怎会担心心情不开朗活泼,气度不宽宏大量!(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语句的理解分析能力。“大雪三日”交代了看雪的背景,写出雪下得大且久;“湖中人鸟声俱绝”的意思: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写出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都瑟缩着不敢外出,寒噤得不敢作声,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一个“绝”字,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4)本题考查主旨把握。《湖心亭看雪》记叙了作者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体现了作者的故国之思,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并寄托了人生渺茫的慨叹。【乙】文中“天地景物,如山间之空翠,水上之涟漪,潭中之云影,草际之烟光、月下之花容,风中之柳态。若有若无,半真半幻,最足以悦人心目而豁人性灵”点明主旨,作者认为人们欣赏天地间的景物就可以心情畅快,心胸开阔,这也是痴迷于山水之乐的表现。答案:(1)①撑;②全(都是);③意趣;④使(让)……豁达。(2)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②怎会担心心情不开朗活泼,气度不宽宏大量!(3)①交代了看雪的背景,写出雪下得大且久;②“绝”字传达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彻骨寒意。(4)沉醉山水的怡然之趣。【甲】文中,作者在大雪之后观赏湖心亭雪景,痴迷于山水之乐。【乙】文中,作者认为人们欣赏天地间的景物就可以心情畅快,心胸开阔,这也是痴迷于山水之乐的表现。3.文言文阅读。【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攀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乙】于是舟子导往。村在两山夹道中。园依山而无石,老树多极纡回盘郁之势,亭榭窗栏尽从朴素,竹篱茆舍,不愧隐者之居。中有皂荚亭,树大可两抱。余所历园亭,此为第一。园左有山,俗呼鸡笼山,山峰直竖,上加大石,如杭城之瑞石古洞,而不及其玲珑。旁一青石加榻,鸿干卧其上曰:“此处仰观峰岭,俯视园亭,既旷且幽,可以开樽矣。”因拉舟子同饮,或歌或啸,大畅胸怀。土人知余等觅地而来,误以为堪舆,以某处有好风水相告。鸿干曰:“但期合意,不论风水。”(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①余拏一小舟 同“桡”,撑(船)。 ②湖中人鸟声俱绝 消失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3)语段【甲】中划线句是怎样从感官角度表现景物特点的?请简要分析。(4)语段【甲】加点字“痴”和语段【乙】加点字“意”的内涵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分析】参考译文:【甲】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全是白茫茫的一片。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乙】于是船夫引导去。村庄坐落在两山夹峙道中。园子依山而没有石头,老树多非常迂回,呈盘郁之势,亭榭窗栏毫无装饰,因陋就简的屋舍,不愧是隐士居住的地方。中间由有一座皂荚亭,树木粗壮要两个人合围。我所见过的园亭中,它是最大的。园子左边有山,俗称鸡笼山,山峰直坚,上面有大石头,如杭州城的瑞石古洞,却没有它玲珑。旁边一块青石做的床榻,鸿干加唱歌或吹口哨,心情无必畅快。当地人知道我等寻找此地而来,误认为这里风水好,以某地方有好风水相告。鸿干说:“只是希望合心意,不管风水。”【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①句意:我撑着一叶小舟。拏:同“桡”,撑(船)。②句意: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绝:消失。(2)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重点词:沆砀,弥漫。一,全。句意: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和云和山和水(连在一起),上下都是白茫茫的。(3)本题考查句子赏析。“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说人声、鸟声都消失了,这是从听觉上来写西湖雪景,人声和鸟声都消失了,一方面写出了西湖之上的静谧、安静的环境;另一方面,因为雪大,所以无人、无鸟,突出了湖山封冻,进而营造了人声、鸟声俱寂的寂寥空旷之感。(4)本题考查主题理解。结合语段【甲】中的具体句子理解的“痴”,这个“痴”和作者的品格、追求、内心想法相关,结合【乙】理解“意”,这个“意”同样和作者的品格、追求相关,找到“痴”和“意”中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追求、品格上的相同点,抓住其中一点进行分析即可。示例:语段【甲】中“湖中人鸟声俱绝”是作者“痴景”的表现,白茫茫的西湖之上,没有一丝声音,静谧无声,这样的景色令作者神往,想去探寻、欣赏,表现了作者孤高、纯洁的品格追求。语段【乙】中“但期合意,不论风水”表现作者和友人不同于其他人的追求,寻找的不是好风水,不是荣华富贵,而是美丽的能够赏心悦目的山水表现了作者脱俗的、不流于世俗的、孤高的追求。可见“痴”和“意”都能表现出孤高的、不随波逐流的人生追求。答案:(1)①同“桡”,撑(船);②消失。(2)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气,天与云与山与 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3)从听觉上来写西湖雪景,突出了湖山封冻,人声、鸟声俱寂的寂寥空旷之感。(4)示例一:语段【甲】中作者“独往湖心亭看雪”是“痴”的表现,表现出他傲岸自持,独自 于雪夜痴行。语段【乙】中“但期合意,不论风水”表现出作者和好友认为好地方应该是“合意”,即顺应游览者的心境和意趣,而不必像当地土人那样认为有好风水才算好风景,可见“痴”和“意’都能表现出特立独行、不随波逐流的内涵。示例二:语段【甲】中作者“强饮三大白”是“痴”的表现,表现出作者率性任真的一﹣面。语段【乙】中“可以开樽”“拉舟子同饮,或歌或啸,大畅胸怀”表现出作者和好友随性不羁,所以“痴”和“意”内涵上的相同点有率性自得。示例三:语段(一)【甲】中“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是作者“痴景”的表现,作者欣赏大雪无痕的世界,映射出对高洁人格的追求。语段【乙】中“不愧隐者之居”“既旷且幽”,通过写作者和好友向往、陶醉于幽静隐避之地,来表现“合意”的标准并非在意“风水”,可见“痴”和“意”都能展现一种高洁雅致的人生追求。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乙]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然万竹中雪子①敲戛②,铮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自叹每有欲往,辄复不遂,然流行坎止③,任之而已。鲁直④所谓无处不可寄一梦也。(袁中道《夜雪》)[注]①雪子:霰,雪粒,往往在下雪之初出现,状如盐粒。②敲戛:敲打。③流行坎止:顺流而行,遇阻而止。④鲁直:即黄庭坚。(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①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白: 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更: 还 ③是金陵人,客此 客: 客居 ④然万竹中雪子敲戛 然: 表示转折,然而 ⑤鲁直所谓 谓: 说(认为) (2)把下列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②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3)[甲]文中 “湖中人鸟声俱绝” 写出了西湖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乙]文中“万竹中雪子敲戛,铮铮有声”从听觉角度反衬 夜的寂静。 (4)【甲】【乙】两文都展现了文人高雅的情趣,他们的雅趣体现在哪里?请各写一点。【分析】参考译文:[甲]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乙]晚上下起大雪,当时正想要坐船到沙市,竟然被雨雪所阻挡。然而雪粒敲打竹子,发出铮铮的声音,暗暗的窗子与红红的烛火,随意地翻看几卷书,也是能享受到一些乐趣的。离开时为自己叹息每次有想去的地方,总是不顺遂,然而顺流而行,遇阻而止,随它吧。(正如)鲁直所说“没有一处不可以寄托一梦”。【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①句意为: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②句意为: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更:还。③句意为:(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客:客居。④句意为:然而雪粒敲打竹子。然:表示转折,然而。⑤句意为:鲁直所说。谓:说(认为)。(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①中重点词语有:更,还。痴似,痴于,痴过。句意为: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②中重点词语有:时,当时。至,到。句意为:当时正想要坐船到沙市,竟然被雨雪所阻挡。(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湖中人鸟声俱绝”,写出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都瑟缩着不敢外出,寒噤得不敢作声,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万竹中雪子敲戛,铮铮有声”从听觉角度反衬夜的寂静。(4)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解答此题需在通晓两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从甲文“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余强饮三大白而别”能看出,作者一个人,半夜时分,在别人都呆在家里的时间,独往湖心亭看雪,可见其情趣的与众不同;在湖心亭,巧遇赏雪之人,把酒言欢,亦可见其情趣高雅。从乙文“然万竹中雪子敲戛,铮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中可知,趣在雪夜聆听竹林里传来的清脆的敲击声;趣在坐在昏暗的小屋感受炉火的温暖,悠闲自得地读书。答案:(1)①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②还;③客居;④表示转折,然而;⑤说(认为)。(2)①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②当时正想要坐船到沙市,竟然被雨雪所阻挡。(3)“湖中人鸟声俱绝”;夜的寂静(4)甲文趣在:①夜半独往湖心亭赏雪;②湖心亭遇知音把酒言欢。乙文趣在:①雪夜聆听雪粒敲打竹子传来的清脆的声音;②悠闲自得地读书。5.阅读下面两篇文章,按要求完成小题。【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乙】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1)下面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A.朝晖夕阴 晖:辉映,映照B.峰回路转 回:曲折,回环C.余拏一小舟 拏:撑D.痴似相公者 似:像(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A.览物之情/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B.其西南诸峰/其真无马也C.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D.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野芳发而幽香(3)对上面文言文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D A.三段短文都有写景。【甲】段层层渲染,渐次铺叙;【乙】段定点观察,突出主体;【丙】段细致描摹,生动传神。B.三段短文都用词精妙。【甲】段“衔”“吞”二字写出洞庭湖水势磅礴,【乙】段用“翼然”来表现醉翁亭的高踞之势;【丙】段的“绝”字写出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C.三段短文文字写景的表现手法各有异同。【甲】段从视觉的角度写景,而【乙】【丙】两段都调动了视觉和听觉来写景。D.三段短文文字写景的作用不尽相同。【甲】段引出了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乙】段自然过渡到“醉翁之意”,【丙】段则抒发了“感伤怀念故国之感”。(4)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②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分析】参考译文:【甲】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一湖。它连接着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水流,水势浩大,宽广无边;早晚阴晴明暗多变,气象万千。这是岳阳楼盛大壮观的景象,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既然如此,那么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湘,被贬的政客和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恐怕会有不同吧?【乙】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方向的山峦,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座山间飞淌下来的,是酿泉啊。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啊。造亭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啊。给它起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喝一点就醉了,而年龄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意趣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丙】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时左右,我撑着一艘小船,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上)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艘小船,船上的两三粒人影罢了。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饮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理解。解答此题,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平时积累,根据句意理解词意。A.有误,译句:早晚阴晴明暗多变。晖:日光。BCD.正确。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理解。解答此题,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平时积累,根据句意理解词意,最后将两个词语的意思进行对比作答。A.不同,览物之情,译句: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之:助词,的。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译句: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不同,其西南诸峰,译句:它西南方向的山峦。其:代词,它。其真无马也,译句: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表示加强诘问语气。C.不同,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译句: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焉:哪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译句: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焉:兼词,相当于“于此”。D.相同,余强饮三大白而别,译句:我尽力饮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而:连词,表顺承。野芳发而幽香,译句: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而:连词,表顺承。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内容的能力。ABC.正确。D.有误,丙文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同时也寄托人生渺茫的慨叹。故选:D。(4)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翻译的要求是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①重点词:回,曲折,回环。临,居高面下。句意: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啊。②重点词: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白,白茫茫。句意:(湖上)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答案:(1)A(2)D(3)D(4)①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啊。②句意:(湖上)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6.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问题。【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乙】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①,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②,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选自张岱《西湖梦寻》)【注释】①雷锋:与下文“南屏”“灵石坞”都是山名。②惠因涧:山涧名。(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①湖中人鸟声俱绝 消失 ②濯足于惠因涧 洗涤 ③谒辨才于朝音堂 拜谒,拜访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A.濯足于惠因涧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B.酌泉据石而饮之 先天下之忧而忧C.朝而往,暮而归 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D.醒能述以文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3)下列对选文理解或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甲】【乙】两文中,作者游览的时间都是在晚上。B.【甲】【乙】两文描绘的环境都很幽寂。C.【甲】文表现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情感和淡淡的愁绪。D.【乙】文表现了作者对美景的喜爱之情,又透露出想要隐居避世的思想。(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5)【乙】文的作者为什么会有“殆非人间之境”的感叹?请结合文段中划线处内容简要分析。【分析】参考译文:【甲】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大雪接连下了好几天,湖中行人,飞鸟的各种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扁舟,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观赏雪景。湖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能(清晰)见到的倒影,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的一道痕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船上米粒般的两三个人罢了。我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毡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那两个人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他们)邀请我一同喝酒。我尽情喝了三大杯后告辞。(我)问他们的姓氏,原来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情(于山水),还有像您一样(甚至比您更)痴情(于山水)的人呢!”【乙】这天晚上,天空晴朗,树林间月光很明亮,(甚至连)头发都能数清。于是(我)便放弃做船,跟着参寥拄着拐杖沿着湖边慢走。过了雷峰塔,渡过南屏一带,在惠因涧(注:山沟)洗脚(注:意为赤脚涉过惠因涧),进入灵石坞,意外发现一条小路(,就沿着它)上到了风篁岭,在龙井亭休息,斟起泉水,(背)靠着山石便喝了起来。从普宁到龙井亭总共经历了十五座佛寺,都十分寂静,听不到人的声音,路边的灯火若隐若现,草木长得蓊蓊郁郁,水流得很急,发出悲怆的声响,这大概不是人间有的地方。(我们继续)前行(到了)二更天,才到寿圣院,在朝音堂拜谒辨才大师,第二天便回去了。【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①句意:湖中行人,飞鸟的各种声音都消失了。绝,消失。②句意:在惠因涧洗脚。濯,洗涤。③句意:在朝音堂拜谒辨才大师。谒,拜谒,拜访。(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辨析。A.于:在/在。B.之:代词/助词。C.而:表顺承/表修饰。D.以:用/因为。故选:A。(3)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ABC.正确。D.有误,【乙】文表现了作者对美景的喜爱之情,但没有任何想要隐居的表现。故选:D。(4)本题考查句子翻译。重点词语:霁,指晴朗;毫发,指头发,可,能够。句意:这天晚上,天空晴朗,树林间月光很明亮,(甚至连)头发都能数清。(5)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画线句的意思是:路边的屋舍,灯火若隐若现,周围草木长得葱葱郁郁,水流激荡。这是一种多么惬意的境界。该句描写了龙井亭周围幽静的夜色,表现了作者对此景充满喜爱之情,内心无比愉悦。所以,张岱发出“殆非人间之境”的慨叹。答案:(1)①消失。②洗涤。③拜谒,拜访。(2)A(3)D(4)这天晚上,天空晴朗,树林间月光很明亮,(甚至连)头发都能数清。(5)因为周围草木长得葱葱郁郁,水流激荡,路边的屋舍,灯火若隐若现,是一种多么惬意的境界;作者对此景充满喜爱之情,内心无比愉悦。7.阅读文段,完成下面的问题。【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选自《湖心亭看雪》)【乙】天启六年十二月,大雪深三尺许。晚霁,余登龙山,坐上城隍庙山门,李岕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侍。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坐久清冽,苍头送酒至,余勉强举大觥敌寒,酒气冉冉,积雪欱之,竟不得醉。马小卿唱曲,李岕生吹洞箫和之,声为寒威所慑,咽涩不得出。三鼓归寝。马小卿、潘小妃相抱从百步街旋滚而下,直至山趾,浴雪而立。余坐一小羊头车,拖冰凌而归。(选自《陶庵梦忆(卷七)》)(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①余拏一小舟 同“桡”,撑(船) ②客此 客居 (2)翻译下列句子。①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②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3)请找出两个语段中运用白描手法描写雪景的句子。这样写有何作用?【分析】参考译文:【甲】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时左右,我撑着一艘小船,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上)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完全是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船上的两三粒人影罢了。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饮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乙】天启六年的十二月,大雪深三尺多。晚上的时候天放晴了,我们几个登上龙山,坐在城隍庙的山门上,李芥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这几个人陪伴侍侯。山峦都被雪覆盖住了,月亮的光辉也显得稀薄了,月亮显不出光亮,雪都白花花的。坐久了觉得有点冷冽,年纪大的伙计送酒来了,我们勉强举起大杯子抗寒,酒气上升,合着积雪,竟然不醉。马小卿唱曲子,李芥生吹洞箫和马小卿的曲子,箫声被寒气所慑,艰涩得出不来。三更的时候我们准备回去睡觉,马小卿、潘小妃互相抱着从百步街旋转滚落,直到山脚,满身是雪的站着。余下的人坐一辆小羊头车,拖着满身的冰凌回来了。【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①句意:我撑着一叶小舟。拏:同“桡”,撑(船);②句意:在此地客居。客:客居。(2)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①重点词:更,还。痴似,痴于,痴过。痴,特有的感受,来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本文为痴迷的意思。句意: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②重点词:沆砀,弥漫。一,全。句意: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和云和山和水(连在一起),上下都是白茫茫的。(3)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甲文语言直白,叙事简单。如“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一组合,竟将天长水远的阔大境界,甚至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全都传达出来,令人拍案叫绝。乙文中白描的句子是“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通过描写了龙山雪后的美景,表达作者高洁、超凡脱俗、遗世独立、孤傲、孤高自赏、高雅脱俗的情怀。答案:(1)①同“桡”,撑(船);②客居。(2)①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②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和云和山和水(连在一起),上下都是白茫茫的。(3)甲中“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的“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寥寥几笔勾勒出一幅空旷简约、洁白静谧的雪夜之景;乙文中“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简练朴素,清新淡雅,形象地描绘了一幅阔大、纯净的雪后奇景。两段文字描写雪景时,都运用白描手法,图画鲜明,使人如临 其境,言简义丰。8.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问题。【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峰,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室,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选自郦道元《三峡》)【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丙】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选自姚鼐《登泰山记》)(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快 ②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消失 ③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哪能还有 ④泰山之阳,汶水西流 向西 ⑤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界限,边界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①常有高狼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②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驳色,而皆若偻。(3)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D A.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B.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儿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C.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D.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4)下列对三篇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D A.甲文是一篇著名的山水散文,结构严谨,作者用凝练生动的笔壘描写了长江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特点。B.乙文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运用叙述、描写等手法,写出了雪后西湖清新雅致的特点。C.丙文叙述了作者和友人一起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生动地描绘了泰山瑰丽的景色和日出时的壮美景象。D.三篇文章都通过写景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不同的是甲乙两文流露出了作者仕途不顺的惆怅之感。【分析】参考译文:【甲】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中,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中间没有空缺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山峰像屏障一样,遮住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两岸的丘陵的时候,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隔了。如果有时皇上的命令要紧急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着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行的快啊。每到春季和冬季,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高山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挂着的瀑布冲荡在岩石山涧中,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有许多趣味。每到秋雨初晴、降霜的时候,树林山涧一片清凉寂静,经常有猿猴在高处长啸,叫声不断,声音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了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所以打鱼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乙】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到了湖心亭,看见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丙】泰山的南面,汶水向西流;它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在那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最高处的日观峰,在古长城南面十五里。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长清两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越过长城的边界,到了泰安。这月丁未日,我同知府朱孝纯字子颍的从南面的山脚上山。四十五里长的路上,都是石头砌的台阶,有七千多级。泰山正南面有三个山谷。(其中)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我起初沿着中间的山谷进山,走了一小半段,越过中岭,又沿着西面的山谷走,就到了山顶。古时候登泰山,是沿着东面的山谷进去,路上有个天门。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我没有到过那里。现在(我)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有山崖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人们都叫它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颍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太阳升上来了,红的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解答】(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①句意:即使骑着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行的快啊。疾:快;②句意: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绝:消失;③句意: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焉得更有:哪能还有;④句意:泰山的南面,汶水向西流。西:向西;⑤句意:越过长城的边界,到了泰安。限:界限,边界。(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①中重点词语有:啸,鸣叫;属引,持续不断;绝,消失。句意为:常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凄惨悲凉,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②中重点词语有:回视,回头看;或,有的;若,像。句意为: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3)本题考查句子的断句。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根据句意进行分析。句意为:人们都叫它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故断为: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故选:D。(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ABC.正确;D.有误,甲文没有流露出了作者仕途不顺的惆怅之感。故选:D.答案:(1)①快;②消失;③哪能还有;④向西;⑤界限,边界。(2)①常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凄惨悲凉,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②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3)D(4)D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松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选自《湖心亭看雪》)【乙】四林皆雪,登眺时见。絮起风中,千峰堆玉;鸦翻城角,万壑铺银。无树飘花,片片绘子瞻之壁①;不妆散粉,点点糁②原宪③之羹。飞霰④入林,回风折竹。徘徊凝览,以发奇思。画冒雪出云之势,呼松醪⑤茗饮之景,拥炉煨芋,欣然一饱随作雪景一幅以寄僧赏。(选自《小窗幽记》)【注释】①子瞻之壁: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一词中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之句。②糁:散开,散落。③原宪:孔子的弟子,安贫乐道,甘于淡泊。④霰(xiàn):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⑤醪(1áo):浊酒,汁渣混合的酒。(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义。①湖中人鸟声俱绝 俱: 全、都 ②是金陵人,客此 客: 客居 ③徘徊凝览 凝: 凝视 (2)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B A.惟长堤一痕 而或长烟一空 (《岳阳楼记》)B.画冒雪出云之势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马说》)C.是日更定矣 斯是陋室 (《陋室铭》)D.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泉香而酒洌 (《醉翁亭记》)(3)将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②四林皆雪,登眺时见。(4)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欣然一饱随作雪景一幅以寄僧赏。(5)同样是赏雪,但所寄情感却有侧重,请分析甲、乙两文各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分析】参考译文:【甲】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乙】四周的树林都被积雪覆盖,登高远眺看到白雪如同柳絮一样在风中起舞,山峰积雪如同堆砌的玉,寒鸦在城角翻飞,山中万壑都铺上了一层银色。没有树木,却在飘花,片片如同苏子瞻所描绘的赤壁景色;不用装点,散落之粉点点如同原宪藜羹中的糁。飞散的雪花飘入林中,强劲的回风折断竹子,徘徊其间,仔细凝视观览,以萌生奇思异想。描绘飘着雪冒出云彩之景致,呼唤松子、茶茗的情景。围着火炉烤山芋,美美地吃饱,随后画了一幅雪景,以便寄给名僧评赏。【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文字词解释。①句意为: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俱:全,都。②句意为: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客:客居。③句意为:徘徊其间,仔细凝视观览。凝:凝视。(2)本题考查文言文字词的意义和用法。A.一道/全,都。不相同。B.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的。相同。C.这/判断词。不相同。D.表承接/表并列。不相同。故选:B。(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①句重要词语有:惟,只有;长堤一痕,指西湖长堤在雪中露出的一道痕迹;芥,喻轻微纤细的事务;而已,罢了。整句的意思是: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②句重要词语有:皆,都,全;登眺,登临眺望。整句的意思是:四周的树林都被积雪覆盖,登高远眺看到的。(4)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句意为:美美地吃饱,随后画了一幅雪景,以便寄给名僧评赏。断句为:欣然一饱/随作雪景一幅/以寄僧赏。(5)本题考查对思想情感的把握。通过阅读文章可知,甲文表达的是故国之思,乙文表达的是自然之乐。答案:(1)①全,都;②客居;③凝视。(2)B(3)①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②四周的树林都被积雪覆盖,登高远眺看到的。(4)欣然一饱/随作雪景一幅/以寄僧赏。(5)甲文:故国之思;乙文:自然之乐。10.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问题。【甲】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①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出自《湖心亭看雪》【乙】立塘上,见潮头一线,从海宁①而来,直奔塘上。稍近,则隐隐露白,如驱千百群小鹅擘②翼惊飞。渐近,喷沫溅花,蹴起③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怒雷鞭之,万首镞镞④,无敢先。②再近,则飓风逼之,势欲拍岸而上。看者辟易⑤,走避塘下。潮到塘,尽力一礴⑥,水击射,溅起数丈,著面皆湿。旋卷而右,龟山⑦一挡,轰怒非常,炮碎龙湫⑧,半空雪舞。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出自《白洋潮》【注释】①海宁:县名,南临杭州湾。②擘;张开。③蹴起:蹦跳。④镞(zú)镞:同“簇簇”,簇貌。⑤辟(bì)易:惊退。⑥礴:撞击。⑦龟山:即白洋山。⑧龙湫:雁荡山大瀑布。(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或短语。①人鸟声俱绝 都消失了 ②雾凇沆砀 白汽弥漫的样子 ③见潮头一线 像一条线一样 ④擘翼惊飞 张开翅膀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子的意思。① 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往湖心亭看雪。 ② 潮水再逼近一些,好像被飓风逼迫而来,那架势好像要拍打着堤岸涌上来。 (3)乙文中“坐半日,颜始定”有什么作用?(4)下对两文有内容的分析与解读正确的一项是 A A.甲文记述了作者到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夜美景图。B.甲文“强饮三大白”与乙文“隐隐露白”的“白”都是名词“白色”的意思。C.甲文的“上下一白”与乙文的“蔽江而下”都呈现了所见之景的纯粹、壮观与热烈。D.乙文侧重展现白洋潮的壮观景象,甲文则用“痴”字展示作者天真烂漫的个性。【分析】参考译文:【甲】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附近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初更时,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从上至下都是白茫茫的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个人影罢了。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着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着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呢!”【乙】我们站在海塘上,看见潮头像一条线一样,从海宁往这里涌来,直奔海塘上。潮水稍微靠近的时候,就像千百群小鹅被驱赶而来,张开翅膀惊惶地扑飞。渐渐逼近的时候,泡沫喷涌,浪花像冰花一样图被踢得四处飞溅,如同百万头雪狮铺天盖江、长驱而下,好像有怒雷在鞭策它们,千万头雪狮迅速奔跑,争先恐后。潮水再逼近一些,好像被飓风逼迫而来,那架势好像要拍打着堤岸涌上来。观看海潮的人害怕地往后倒退,跑到海塘下面躲避。海潮到达海塘,拼尽全力一搏,海水冲击喷射,溅起水花高达几丈,看潮的人身上都被溅湿了。海潮旋转翻腾向右边涌去,被龟山挡住,水势更加强烈,水声更加轰响,好像用大炮炸毁大龙湫一样,半空中水花像雪花一样飞舞。观看的人为之惊异眩目,坐了半天,脸色才开始慢慢恢复。【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①句意为:湖附近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俱绝:都消失了。②句意为:冰花一片弥漫。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③句意为:看见潮头像一条线一样。一线:像一条线一样。④句意为:张开翅膀惊惶地扑飞。擘翼:张开翅膀。(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①中重点词语有:拏,撑(船)。拥,抱,持。句意为: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往湖心亭看雪。②中重点词语有:近,靠近。逼,逼迫。句意为:潮水再逼近一些,好像被飓风逼迫而来,那架势好像要拍打着堤岸涌上来。(3)本题考查句子作用分析。“坐半日,颜始定”意思是:坐了半天,脸色才开始慢慢恢复。这是侧面描写,用观者的感受反衬海潮的惊心动魄的气势。(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A.正确。B.有误,“强饮三大白”的“白”是名词“杯子”的意思。C.有误,“上下一白”表现出的景物特点是纯粹、幽静;“蔽江而下”是壮观与热烈。D.有误,甲文是用“痴”字展示作者淡泊孤寂的个性。故选:A。答案:(1)①都消失;②白汽弥漫的样子;③像一条线一样;④张开翅膀。(2)①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往湖心亭看雪。②潮水再逼近一些,好像被飓风逼迫而来,那架势好像要拍打着堤岸涌上来。(3)以观潮者的受惊吓程度从侧面突出潮水的气势之大。(4)A第1页(共1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