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复习要点第一单元《走近科学》把科学家和他的工作连线2.(袁隆平)是植物学家,杂交水稻之父。研究黑猩猩的动物学家是(珍妮·古道尔)3.滚小球的实验中,坡度相同的条件下,小球离桌面越(高),滚得越远。坡度不同,位置相同的条件下,坡度越(高),滚得越远。4.400多年前,(伽利略)在斜面上滚过小球,发现小球越滚越快。5.科学家的工作有(观察)、(实验)、(记录)等等。6.(科学家)是发现大自然奥秘的人。不仅科学家能做科学研究,我们小学生也能做科学。7.科学家也不是万能的,有的问题科学家已经找到,例如:大树是怎么长高的?但还有许多问题没有完全找到答案,例如:有没有外星人?8.工程师工作的内容有(画设计图)、(制作模型)、(维修机器)、(调试产品)。科学家与工程师的工作是由区别的,工程师重在设计、发明、制造产品的人。9.列举3个工程师的杰作(电脑)、(飞机)、(房子)。10.学会用简易材料做一个铅笔加长器。11.说两点普通教室与科学教室的不同点(桌子大)、(有水池)。12.制定两条科学课的规则(交流时要轻声)、(实验后要收拾桌面)、(要学会合作交流)、(取放器材要注意安全)、(未经允许不要尝东西)。13.给做得对的同学打“√”,做的不对的同学打“×”。第二单元《用感官观察》1.我们用(耳朵)、(鼻子)、(舌头)、(皮肤)、(眼睛)来观察周围的事物。2.耳朵可以(听声音),鼻子可以(闻气味),舌头可以(尝味道),眼睛可以看颜色、大小、位置等,皮肤可以感觉冷热,软硬等。辨声音 找不同 找白醋 辨软硬 尝甜味3.小动物们也有感官,有的动物感官特别灵敏,如(狗)能问出极微弱的气味,高空中的(猫头鹰)能发现地面的田鼠。4.(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5.吃东西时,(鼻子)和(舌头)总是一起工作。6.未知的东西为了安全起见,不能随便(闻)和(尝)。7.在观察蜡烛时,我们用(眼睛)看蜡烛的形状、颜色、大小,用(手)触摸蜡烛,感觉蜡烛的软硬,光滑粗糙,用(鼻子)闻熄灭后的气味。8.要想全面认识一个事物,常常需要动用(各种感官)。9.人们发明了(放大镜)、(显微镜)、(听诊器)等工具帮助人们观察。10.指纹有(弓形纹)、(箕形纹)、(斗形纹)三种类型。11.在使用放大镜时,不能对着(太阳)。12.显微镜的使用方法:镜头需要紧贴(观察物),眼睛紧贴(观察孔)。13.(放大镜)和(显微镜)能放大物体。14.(望远镜)能看远处的物体。15.举例几种常见的观察工具(望远镜)、(后视镜)、(盲杖)、(助听器)。16.下面的观察工具对应了哪种感官?连一连。第三单元《用大脑思考》蒲公英种子飘起来是因为有(风);青菜叶子上的洞是被(虫)咬的;小狗吐舌头是因为天气(热)。玩碰碰球时,左边拉起一个球,右边被弹起(一)个;左边拉起二个球,右边被弹起(二)个;左边拉起三个球,右边被弹起(三)个。猜想不一定正确,要想知道猜想是否正确,需要进行(验证)。科学家一直推测和研究恐龙灭绝的原因,可能是小行星撞击地球,可能是火山喷发,也可能是其它原因。5.科学家遇到不一致的答案时,他们会(多试试)、(多交流)。6.列举生活中的暗箱(大地)、(人的身体)。7.银杏树叶变黄的顺序是(从边缘向中间)变黄。8.秋天到了,(梧桐)、(柳树)树叶会变黄。但不是所有的树叶都会变黄,例如松树。第四单元《用双手创造》1.自然物有(大树)、(白云)、(河流)等,人造物有(房子)、(电脑)、(火车)等。2.太阳是(自然物),手机是(人造物),草是(自然物),草编蚂蚱是(人造物)。3.人们为了满足生活需要,常常利用自然物改造成(人造物)。4.(大树)可以改造成(桌椅),(羊毛)可以做成(毛衣),(铁矿石)可以做成(汽车)。5.现在的人们和古时候的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存在很大不同。6.你认为生活中最重要的发明是( )。7.(米粉)可以做成好吃的年糕、米糕、米线。8.把下面的物品和对应的种类连线。食物 房子 衣服9.轮子是(圆形的)。10.按照轮子出现的先后顺序,在□里填序号。专项学习1.(本茨)把机器装在马车上,发明了汽车。2.工程师的问题往往是(怎样做一个…)、(怎样让它能…)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