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鄢陵县第一高级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第一次考试(全科)考)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南省鄢陵县第一高级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第一次考试(全科)考)

资源简介


鄢陵县第一高级中学2012-2013高一第一次考试化学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5页,总分100分,理化答题时长共80分钟,请掌握好时间。
2.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钢笔或圆珠笔填写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
3.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卷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注意字迹清楚,卷面整洁。
4、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量:H:1 C:12 O:16 S:32 Cl:35.5 Na:23 N:14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将答案填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上)
1. 下列实验操作均要用玻璃棒,其中玻璃棒的作用及其目的相同的是 ( )
① 过滤 ② 蒸发 ③ 溶解 ④向容量瓶转移液体
A.①和② B.①和③ C.③和④ D.①和④
2.下列仪器常用于物质分离的是 ( )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②④⑤    D.①②⑥
3. 进行化学实验必须注意安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不慎将酸溅到眼中,应立即用干布擦,后边洗边眨眼睛。
B.不慎将浓碱溶液沾到皮肤上,要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硼酸溶液。
C.酒精在实验台上燃烧时,用水扑灭火焰。
D.配制硫酸溶液时,可先在量筒中加入一定体积的水,再在搅拌下慢慢加入浓硫酸。
4.过滤后的食盐水仍含有可溶性的CaCl2、MgCl2、Na2SO4 等杂质,通过如下几个实验步骤,可制得纯净的食盐水:① 加入稍过量的Na2CO3溶液;② 加入稍过量的NaOH溶液;③ 加入稍过量的BaCl2 溶液;④滴入稀盐酸至无气泡产生;⑤ 过滤;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A.③②①⑤④ B.①②③⑤④ C.②③①④⑤ D.③⑤②①④
5. 用可溶性钡盐检验SO42-离子的存在时,先在待测溶液中加入盐酸,其作用是 ( )
A.形成较多的白色沉淀
B.形成的沉淀纯度更高
C.排除SO42-以外的其它阴离子及Ag+的干扰
D.排除Ba2+以外的其它阳离子的干扰
6. 同质量的下列气体中,所含原子数最少的是 ( )
A.CH4 B.CO2 C.H2S D.N2
7.与50 mL 0.1 mol·L-1 Na2CO3 溶液中 Na+ 的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溶液是( )
A.50mL 0.2mol·L-1 的 NaCl 溶液 B.100mL 0.1mol·L-1 的 NaCl 溶液
C.25mL 0.2mol·L-1 的 Na2SO4 溶液 D.10mL 0.5mol·L-1 的 Na2CO3 溶液
8.所含分子数相同的一组物质是:( )
A.1g H2和1g N2 B. 1mol H2O和1g H2O
C.3.2g O2和2.24L的空气(标准状况下) D. 44gCO2和6.02×1022个O2
9.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一定温度、压强下,气体体积由其分子的大小决定
B.一定温度、压强下,气体体积由其物质的量的多少决定
C.气体摩尔体积是指1mol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为22.4L
D.不同的气体,若体积不等,则它们所含的分子数一定不等
10. 标准状况下,mg气体A与ng气体B分子数相同,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气体A与B的相对分子质量比为 m:n
B.同质量气体A与B的分子个数比为 n:m
C.同温同压下,同体积A气体与B气体的密度比为 n:m
D.相同状况下,同体积A气体与B气体质量比为 m:n
11.在标准状况下,称量一个充满氯气的容器质量为74.6克,若改充氮气,其质量为66克,则容器的容积为 ( )
A. 11.2L B. 5.6L C. 4.48L D. 2.24L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 mol H2O的质量是18 g/mol
B.CH4的摩尔质量为16g
C.3.01×1023个SO2分子的质量是32 g
D.标准状况下,1 mol任何物质体积均为22.4 L
13. 用NA表示阿伏德罗常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标准状况下,22.4LH2O含有的分子数为 NA
B.常温常压下,1.06g Na2CO3含有的Na+离子数为0.02 NA
C.通常状况下,NA 个CO2分子占有的体积为22.4L
D.物质的量浓度为0.5 mol/L的MgCl2溶液中,含有Cl- 个数为 NA
14.已知1.505×1023个X气体分子的质量为8 g,则X气体的摩尔质量是( )
A.16 g B.32 g C.64 g/mol D.32 g /mol
15.欲配制100 mL 1.0 mol/L Na2SO4溶液,正确的方法是
①将14.2 g Na2SO4溶于100 mL水中
②将32.2 g Na2SO4·10H2O溶于少量水中,再用水稀释至100 mL
③将20 mL5.0 mol/L Na2SO4溶液用水稀释至100 mL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16.已知1 g N2含有m个原子,则阿伏加德罗常数为 ( )
A. B.14m mol-1 C.28m D.28m mol-1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44分。请把下列各题的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相应题目的答题位置上)
17.(6分)物质的量相等的 CO 和 CO2 中,分子个数之比为 ____;原子个数之比为 _________;氧原子个数比为 。
18.(10分)(1)同温同压下,两种气体A和B的体积之比为2:1,质量之比为8:5,则A与B的密度之比为 ,摩尔质量之比为 。
(2)在标准状况下a. 6.72L CH4气体 b.3.01×1023个HCl气体分子 c.13.6g H2S气体 d.0.2molNH3,下列对这四种气体的关系从大到小的排列是(用上述序号表示)
①四种气体的物质的量 ,
②标准状况下四种气体的体积 ,
③四种气体的质量 。
19.(5分)对于混合物的分离或提纯,常采用的方法有:过滤、蒸发、蒸馏、萃取、加热分解等。下列各组混和物的分离或提纯应采用什么方法?
(1)实验室中的石灰水久置,液面上常悬浮有CaCO3微粒。可用 的方法除去Ca(OH)2溶液中悬浮的CaCO3微粒。
(2)提取碘水中的碘,用 方法。
(3)除去食盐溶液中的水,可采用 的方法。
(4)淡化海水,可采用 的方法。
(5)除去氧化钙中的碳酸钙可用 的方法
20.(17分)实验室用NaOH固体配制200mL 1.25mol/L的NaOH溶液,填空并请回答下列问题:
(1)配制200mL 1.25mol/L的NaOH溶液
应称取NaOH的质量/g
应选用容量瓶的规格/mL
除容量瓶外还需要的其它玻璃仪器
(2)容量瓶上需标有以下五项中的 ;
①温度 ②浓度 ③容量 ④压强 ⑤刻度线
(3)配制时,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字母表示,每个字母只能用一次) ;
A、用30mL水洗涤烧杯2—3次,洗涤液均注入容量瓶,振荡
B、用天平准确称取所需的NaOH的质量,加入少量水(约30mL),用玻璃棒慢慢搅动,使其充分溶解
C、将已冷却的NaOH溶液沿玻璃棒注入容量瓶中
D、将容量瓶盖紧,颠倒摇匀
E、改用胶头滴管加水,使溶液凹面恰好与刻度相切
F、继续往容量瓶内小心加水,直到液面接近刻度1—2cm处
(4)操作A中,将洗涤液都移入容量瓶,其目的是 ,溶液注入容量瓶前需恢复到室温,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配制的溶液浓度偏低的是 ;
A、称量NaOH时,砝码错放在左盘
B、向容量瓶中转移溶液时不慎有液滴洒在容量瓶外面
C、加蒸馏水时不慎超过了刻度线
D、定容时俯视刻度线
E、配制前,容量瓶中有少量蒸馏水
21.(6分)为除去粗盐中的CaCl2、MgCl2、Na2SO4以及泥沙等杂质,某同学设计了一种制备精盐的实验方案,步骤如下(用于沉淀的试剂稍过量)
(1)判断BaCl2已过量的方法是
(2)在第⑥步中,写出所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三、计算(本大题包括1小题,共8分,请写出必要的步骤)
22.(8分)实验室欲使用500 mL 0.3 mol/L的HCl溶液,现用质量分数为36.5%(密度为1.19 g/cm3)的浓盐酸稀释,则需原浓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多少?配制时需要取该浓盐酸多少毫升?
鄢陵县一高高一年级第一次考试试题化学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44分。)
三、计算(本大题包括1小题,共8分) 22. (8分) 11.9mol/L 12.6 mL
鄢陵县第一高级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第一次考试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考试时间为80分钟,满分100分。2、单项选择题的答案请用铅笔把答案填涂在答题卷相应位置上,写在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请各位同学上交答题卷。
1.“族谱连两岸,乡情续五缘”,“客家祖地”上杭县以客家族谱为载体,深入挖掘内涵,开展族谱文化研究,吸引了海内外客家人特别是台湾地区客家人前来寻根谒祖,进行族谱对接,增进两岸人民的文化交流。下列对客家人重视族谱文化研究原因分析错误的是
?A. 古代宗法制的影响 B. 传统小农经济的影响
C.古代分封制的遗风??????????????????? D.弘扬传统美德的需要
2.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请你判断,在西周的封国──鲁国的宗法体系中,处于大宗地位的是
A.周王  B.鲁国国君  C.卿大夫  D.士
3.小明喜欢看历史剧《烽火戏诸侯》。这个历史典故讲述了西周时期诸侯国因信守义务,蜂拥而至勤王的故事。这个典故所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 ??? ?(??? )   A.分封制??????? ??? ?B.? 宗法制 ??? ?C.郡县制????? ??? ?D.礼乐制度
4、中国古代一位大臣向皇帝进言:“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 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这位大臣实际上主张( )
A.实行郡县制 B.实行分封制
C.改革中央官制. D.建立中央集权制
5.《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上述材料反映了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
A.严格的等级关系
B.嫡长子拥有继承特权
C.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D.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
6.秦朝统一后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关于右图“秦朝统治机制示意图”
表述不正确的是
A.秦始皇开始建立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
B.秦朝开始在全国实行郡县制
C.秦律的颁行说明秦朝完全依法治国
D.中央机构分工明确
7.右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
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A.为选拨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缩小了人才选拨的范围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8. 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谒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隋唐时期,官员上朝奏事也均有座。到宋朝,官员上朝必须站着奏事。至明清时,大臣奏事必须跪着。清朝官僚上朝时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备有护膝。以上礼仪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封建纲常礼教的强化 B.封建官员成为皇帝的奴仆
C.君主专制统治的不断强化 D.中央集权的加强
9.《汉书·武帝纪》载:元朔二年,“春正月,诏曰:‘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从中可以得到的信息是
A.汉武帝废除了分封制度 B.分封制强化了西汉的统治
C.汉武帝推行推恩令政策 D.梁王和城阳王为西汉最后的封王
10.“法律条文没有作出规定的,法官就不能受理。譬如有公民的奴隶被人拐走或偷跑掉,此公民要求法律受理就要找法官,向他申明:根据某某法律,我认为此奴隶应归我所有。法官确认后才能受理。”这一描述主要说明罗马法
A.重视法律程序 B.保留习惯旧俗
C.强调法官至上 D.体现人人平等
11. 观察下面两种政治体制的图示,这两种政治体制的相同点不包括
A.都反映了中央各部门的构成 B.都实行分权
C.都顺应了本国历史发展的需要 D.都具有民主性
12.“辉煌属于希腊,宏伟属于罗马。” 在地中海世界各领风骚、交相辉映的两大古代文明,为西方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留下了宝贵遗产。你认为下列关于古希腊、罗马文明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贵族出身的梭伦将雅典引向民主轨道
B.雅典五百人议事会是当时最高的权力机构
C.从《十二铜表法》到《民法大全》,罗马法日渐完备
D.古希腊、罗马文明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民主运作方式及法律遗产
13、假如你是古罗马的一位执政法官,当你遇到以下的案子时,
①一个奴隶为他的主人工作了20年后,要求主人给予他自由,他的主人却不答应
②某自由民要求他女儿在家从父、出嫁从夫、老来从子
③某平民擅自将他富裕的大儿子财产的一部分,分给了他的小儿子
④一个拥有100个奴隶的罗马贵族,在急需劳动力的收割季节,到市场上去卖了20个奴隶,赚取了一大笔钱。
你判为合法的是(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④③???? D.②③
14、一个雅典的公民,他身上不会发生的事情是( )
A.它可以因个人小事向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申诉 B.它可能被选举为执政官
C. 它可以和妻子一道去参加公民大会 D.它可以对公职人员进行监督
15.罗马法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发展历程,它从习惯法到成文法的转变从根本上说是适应了
A.维护平民利益的需要 B.维系帝国的需要
C.巩固贵族统治的需要 D.外来移民的需要
16.雅典民主政治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贡献在于( )
A、彻底化解了社会矛盾 B、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
C、创立了永恒的社会制度 D、使雅典国家最终形成
17、古罗马《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这反映了古罗马民法( )
A、注重证据 B、主张重罪轻罚
C、纵容犯罪 D、维护贵族利益
18.古希腊民主政治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这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主要是指
A.希腊是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便于实行民主政治 
B.对外交通闭塞,不易受外来专制制度影响  ?
C.远古文化繁荣,有远古繁荣的民主政治作铺垫  ???  
D.多岛屿形成许多“城邦”或“城市国家”
19.有人认为英国维多利亚女王(1837~1901年在位)之所以享有盛誉,不是因为她做出了什么轰动的事业,而是因为她什么都不做。由此可见,女王在英国
A.无所事事   B.“君权神授” C.掌控议会 D.“统而不治”
20.华盛顿在1787年给友人的一封信中谈到:“新英格兰出现的骚乱,我们商业上的不景气以及笼罩全国各地的那种普遍的低迷消沉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归咎于最高权力机构的无权。”华盛顿这段话表明美国建国之初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
A.人民起义不断 B.大州与小州之间的矛盾
C.中央政府软弱无力 D.南北生产方式的差异
21、2008年10月胡锦涛主席举行隆重仪式欢迎前来北京参加亚欧峰会的法国总统萨科齐,那么,你知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总统是如何产生的( )
A.由选民普遍直接选举产生 B.由选民间接选出
C.由议会两院选出 D.由众议院选举产生
22.下列表述不符合西方代议制史实的是
A.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大致形成于18世纪
B.美国通过联邦制有效地协调了中央和各州之间的关系
C.法国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
D.德意志帝国议会实际上是德意志帝国的最高权力机构
23.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它和中国儿童游戏中的“锤子、剪刀、布”同一原理,即一物降一物。对此种说法你认为
A.正确,讲出了三权分立的实质
B.贴切,道出了三种权力之间的关系
C.不妥,三种权力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单向制约
D.不妥,三权关系应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24.近代以来,英、德两国通过不同方式,先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以下关于两国政治制度相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君主为国家最高元首 B.内阁首脑对君主负责
C.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 D.带有鲜明的专制色彩
25.“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来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马克思这句话描述的是
A.资产阶级革命后的英国???B.法兰西第一帝国 C.德意志帝国?????D.意大利王国
26、?21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武王克商?先有天下?其兄弟之国十有五人?姬姓之国四十人。——《左传· 昭公二十八年》
材料二 ?楚庄王十六年?公元前598年?伐陈?杀夏征舒。征舒碱其君?故杀之也。已破陈?即县之。?秦惠文王十三年?公元前312年?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 置汉中郡。——《史记》
材料三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地方官??据天下之雄国?都 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适于掌握之内?此其为得也。——《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四 中统、至元间??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 国重事?无不统之。——《元史·百官志》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分封诸侯的主要对象及其特点。?6分? ?
2?根据材料二?提炼出相关的历史信息。?4分? ?
3?材料三、四分别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哪些政治制度?这些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何共同影响??7分? ?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4分?
27、(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文“民主”一词最早出现于《尚书》,该书提到:“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于成汤。”这里说的是:暴君夏桀残民以逞,不配做民之主,推翻夏桀的成汤才是民主。
材料二 雅典民主政治家伯利克里在一次演讲中说:“我们的制度被称做民主制度,那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里,而是在多数人手里。就法律而言,一切人在解决他们私人纠纷方面都是平等的。就人的价值而言,无论何人以何种方式显露头角,优于他人担任一些荣耀的公职,那不是因为他属于特殊的阶级,而是由于他个人的才能。”
(1)材料一中“民主”和“民”以及材料二中的“何人”分别是指什么?(6分)
(2)说明材料二中“民主”的含义。根据伯利克里的说法,概括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6分)
28.(17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英国“光荣革命”(实际是一次政变)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这大概是改造专制制度以进行制度创新、摆脱专制的革命循环、走向长治久安的最完美的例子。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材料二
第一条:第一款 本宪法所制定的立法权,属合众国国会,国会由一个参议院和一个众议院组成。第七款 ……经众议院和参议院通过的法案,在正式成为法律之前,须呈递合众国总统,由总统审批。倘若……该议院的议员以三分之二仍然通过法案,该法案成为法案。
第二条:第一款 行政权力赋予总统,总统任期四年……第二款 总统有权缔约和约,但须争取参议院的同意,并须出席的参议员中三分之二的人赞成,他有权提名,并于取得参议院的同意后,任命大使、最高法院的法官……
第三条:第一款 合众国的司法权属于一个最高法院以及由国会随时下令设立的低级法院,最高法院和低级法院,如果尽忠职守,应继续任职……
——美国《1787年宪法》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光荣革命”后英国形成了什么政治体制?该政体是如何逐步实现有效控制王权的?(6分)
(2)指出材料二中宪法所反映的原则,并根据材料具体说明这种原则在美国1787年宪法中是如何体现的?(不得照抄原文)(7分)
(3)英国和美国政体都属于资产阶级代议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优点。(4分)
?
高一历史答案
选择题答案:
非选择题答案:

鄢陵县第一高级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第一次考试地理试题
(时间:80分钟 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要求。每题2分,共60分)
1.天文学家计量“可见宇宙”的大小,通常用的距离单位是 A.米 B.千米 C.纳米 D.光年
2.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小到大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A.太阳系→银河系→地月系→总星系
B.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总星系
C.地月系→银河系→总星系→河外星系
D.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3.地球所处的最高级天体系统是
A.河外星系 B.总星系 C.银河系 D.太阳系
4.距离地球最近的行星是
A.太阳 B.月球 C.金星 D.火星
5.关于小行星带的不正确叙述是
A.位于地球公转轨道外
B.使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更为安全
C.在地球和木星的公转轨道之间
D.在火星和木星公转轨道之间
6.关于八大行星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与地球轨道相邻的行星是木星和火星 
B.与地球轨道相邻的行星都是类地行星
C.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方向和周期都相同
D.从组成特征看巨行星和类地行星类似
7.与地球上存在生命无关的因素是
A.日地距离适中 B.昼夜交替周期不长
C.形成了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D.形成了地转偏向力
8.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是
A.重力能 B.太阳能 C.风能 D.生物能
9.下列地球能源属于地质时期储存的太阳能的是
①煤炭 ②地热 ③石油 ④水能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阅读材料完成10~13题。
材料一:过去24小时空间天气综述:国家天文台在日面上观测到两个活动区,并且观测到一次C2.0级耀斑。
材料二:2011年8月9日北京时间16:05爆发一次X7.0级的软X射线耀斑,我国大部分地区短波吸收增加,对短波通信会产生严重影响,预计该影响会持续半小时左右。
10.太阳活动的平均周期约是
A.1年????? B.11年???? C.76年??? ?D.60年
11.材料一中,在日面上观测到两个活动区的主要判断依据是
A.黑子? ???? B.耀斑? C.日珥 D.太阳风
12.材料一中,观测到一次C2.0级的耀斑发生在太阳大气的
A.光球层 B.色球层 C.日冕层 D.日珥
13.材料二所述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表现在
A.在地球各地的夜空产生极光
B.使地球极昼极夜现象范围扩大
C.扰乱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
D.使地球两极出现极昼和极夜现象
读“地球自转线速度随纬度变化图”(甲)和“地球公转速度变化图”(乙),回答14~15题。
14.关于地球运动速度的描述,正确的是
①地球自转的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②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各处都相等
③地球公转的线速度是均匀分布的
④地球公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都是7月初最慢,1月初最快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地理试卷(第1页,共2页)
15.甲图M点的纬度、乙图N点的月份分别是
A.30° 1月 B.60° 7月
C.60° 1月 D.30° 7月
三年后的6月7日~8日,应是大家信心十足地走进高考考场,为社会、父母和老师交上满意答卷的不平凡日子,为了这一天的到来,需要大家严守纪律,刻苦学习。据此回答16~17题。
16.高考这三天,地球公转到的位置最接近在上图中的
A.甲 B.乙 C.丙 D.丁
17.第一天第一场考试顺利结束时,已近12点,此时的光照图是下图中的
A.甲 B.乙 C.丙 D.丁
2011年8月12日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将于今晚8点在深圳开幕。未来12天,来自全世界的八千余名大学生将在中国最年轻的城市聚会、交流,分享他们的快乐。据此回答18~19题。
18.纽约(西五区)大学生观看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现场直播的当地区时是
A.11日19点 B.12日17点
C. 12日7点 D.11日18点
19.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进行期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球自转角速度在变慢、线速度在变快
B.地球自转角速度在变快、线速度在变慢
C.地球公转角速度在变快、线速度在变快
D.地球公转角速度在变慢、线速度在变快
读光照图,阴影表示夜半球,B点纬度为70°S,完成20~22题
20.A点的地方时为
A.2时 B.4时
C.6时 D.8时
21. A点太阳高度为
A.大于0度 B.小于0度
C.等于0度 D.等于90度
22.该日太阳直射点纬度是
A.0 B.20oN C.23.5oN D.23.5oS
23.当全球各地皆为10月1日时,“北京时间”是
A.8点 B.12点 C 20点 D.24点
如图为我国某年立秋时的日历图。据此回答24~25题:
24.有关此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移动方向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并向南移动
B.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以南并向南移动
C.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以北并向南移动
D.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以北并向北移动
25.下列日期中,北京的昼长与图示日期昼长最接近的是
A.10月1日 B.5月4日
C.6月22日 D.2月15日
  世博会历史源远流长,它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讲坛”,它鼓励人类发挥创造性和主动参与性,它更鼓励人类把科学和情感结合起来,将种种有助于人类发展的新概念、新观念、新技术奉献在世人面前。2010年上海世博会于5月1日开始,10月31日结束,历时6个月。据此回答26~28题:
26.自开幕过后1个月内,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规律是
A.逐渐加快 B.逐渐减慢
C.先加快,后减慢 D.先减慢,后加快
27.自开幕过后1个月内,济南的昼夜长短变化规律是
A.昼逐渐变短 B.昼逐渐变长
C.昼先变长后变短 D.昼先变短后变长
28.自开幕过后1个月内,济南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是
A.先变小后变大 B.先变大后变小
C.一直变大 D.一直变小
29.如图是地球圈层构造示意图,图中A、B、C分别是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 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C. 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D. 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30.风平浪静的某海域海底发生地震时,位于该海域的海轮将出现
A.只上下颠簸 B.不产生运动
C.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D.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综合题(本题共5小题 共计40分)
3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7分)
(1)图中共包括    级天体系统。?
(2)彗星的出现与流星现象在我国古代都被认为与吉凶祸福有关,其实它们都是普通的天体。晴朗的夜空中,我们看到一闪即逝的现象是      ;拖着长尾的是    。?
(3)按结构特征分,木星属于    行星,属于该类行星的还有    ;木星轨道以内还有    颗行星,它们属于    行星。?
32.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列问题。(7分)
材料一: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
材料二:北半球大气上界太阳辐射的分布。
(1)由材料一分析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大致的分布规律。
(2)全球太阳辐射总量的纬度分布规律是从________向________递减。
(3)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影响太阳辐射的主要因素。
33.某校(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地理课外小组,做了如下实践活动。如下图所示,在该校操场上立一根垂直于地面的旗杆,杆高为h,OP
地理试卷(第2页,共2页)
为旗杆正午的影子,OM垂直于OP,测得OP长度为一年中最长
,且为h×cot30°。(8分)
(1)该小组晚上利用望远镜测得当地北极星的高度角,该角度应为________。(2分)
(2)M处有一高度为H米的楼房,若在其北面建一新楼,欲使新楼底层全年太阳光不被M楼遮挡,两楼至少相距多远?________米。(2分)
(3)若在M楼楼顶上安装太阳能热水器,热水器吸光板(真空管)合理的倾角为________和________之间。(4分)
34.(11分)下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横线箭头代表太阳光线。读图回答
(1)此时,北半球的节气为 ,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是 。(2分)
(2)这一天,在①②③④四点中,昼夜等长的是 ,处于极夜的是 点,白昼将变短的是 点。(3分)
(3)图中①②③④四点,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 点。(1分)
(4)从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呈 时针方向;图中①②④三点连线为 线。(晨线或昏线)(2分)
(5)此时,南半球的昼夜长短状况是 。(1分)
(6)下列地理现象中,由地球自转引起的是(双选) 。(2分)
A.长江左右两岸河床不对称 B.海陆间水循环
C.昼夜更替 D.矿物的形成
35.读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1—3,回答:(7分)
(1)根据图中深度,说出各字母表示的地球内部圈层:
A B C D
(2)b1和b2间是 层,这里是 的主要发源地。
(3)组成岩石圈的是图中的(字母) 。
高一地理答案
选择题
二、综合题
鄢陵县第一高级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第一次考试政治试题
时间:8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将所选答案填入答题卷的相应位置,每小题2分,共50分)
1、新华网2011年1月17日电,1月17日,民政部从中央救灾物资昆明和南宁储备库紧急调运1万床棉被、1万件棉大衣和50吨彩条布帮助云南省做好当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受灾群众安置工作。这里的“救灾物资”
A、是商品,因为它是劳动产品 B、是商品,因为它是供人们消费的
C、不是商品,因为它不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D、不是商品,因为它没有用于交换
互联网的发展催生了新的经济形式,学生小张就是一种叫“换客”的时尚一族。他将自己的闲置物品发布到相关网站,注明自己所需求的物品,然后等待网友来交换。据此回答2—3题。
2、“换客”们将自己闲置的物品通过网络进行交换,“换客”借助信息电子技术让古老的“物物交换”重新焕发生机。这种交换方式
①是一种商品流通 ②可以使商品的价值量最大化
③可以使商品的使用价值最大化 ④有助于人们进行科学合理的消费
A、①② B、②③ C、 ③④ D、①②④
3、“换客”之间的这种行为
①是攀比心理的反映 ②符合勤俭节约的原则
③是换客们具有正确金钱观的表现 ④符合绿色消费的原则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4、中国人民银行于2009年9月16日发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金银纪念币一套。该套纪念币共5枚,其中金币3枚,银币2枚,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货币。对金银纪念币认识错误的是
A、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B、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等职能
C、本质是商品 D、具有投资和收藏价值,可以流通
5、王某采用银行按揭贷款的方式买了售价为30万元的新房,他首付现金10万元然后他在20年内付清银行贷款20万元及利息16万元,其中16万元利息、30万元房价、10万元首付现金分别体现了货币的
A、支付手段 价值尺度 流通手段职能
B、价值尺度 价值尺度 流通手段职能
C、流通手段 流通手段 价值尺度职能
D、支付手段 价值尺度 支付手段职能
6、假定某国在一年内,商品的价格总额增长80%,货币流通次数增加20%,则该
国一元纸币的购买力相当于原来( )元的购买力。该国这一年中最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4.0 投资增加 B、0.66 物价上涨
C、1.5 物价下跌 D、0.25 投资减少
7、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电子银行、电子政务正在走进人们的生活。人们在购物和旅游时越来越喜欢使用信用卡,其原因是
①信用卡是一般等价物,可以作为财富的代表 ②信用卡能够方便人们购物消费 ③信用卡可以增强消费安全 ④信用卡是商业银行发给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的一种信用凭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 D、②③
2011年10月11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3483,首次突破6.35大关,创出汇改以来的新高。汇改五年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累计升值超过30%。据此回答8—9题。
8、人民币对美元升值意味着
①每100单位的美元可以兑换更多的人民币 ②美元的汇率下降
③美元的汇率上升 ④同样多的人民币可以兑换更多的美元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9、下列认识符合这种汇率变动的影响的是
① 旅行社:赴美国旅游线路团费报价上涨
② 对外劳务输出公司:对去美国务工的人来说,就等于涨工资了
③ 留学生:留学生赴美留学成本将减少
④ 海关:我国对美国的出口将减少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10、2011年秋,我国西南四省市发生严重干旱,农作物大面积绝产,为了防止因为干旱带来的粮价上涨,中央政府决定,向市场大面积投入储备粮。这样做的依据是
A、生产决定价格 B、价值决定价格
C、供求影响价格 D、供求决定价格
11、在谈到某些图书的价格时,有人认为:“每一分的品质都是由每一分的成本堆积起来的,没有真正物美价廉的东西。”这一观点蕴含的经济道理是
A、图书的价格由其价值决定,它一定要等于其价值
B、图书的价格由其价值决定,它一定要反映其价值
C、图书的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它不会等于其价值
D、图书的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但它不会偏离价值
12、假设2011年某国一单位M商品,其价值用该国货币表示为15元。如果2012年生产M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50%,且该国货币贬值2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2012年一单位M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示为:
A、12元 B、12.5元 C、18元 D、18.75元
13、甲集团通过技术创新,成功研发出我国第一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产业化的数
字视频处理芯片--“信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平板电视第一品牌。这表明,商品生产者如果率先改进技术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在同一时间内生产的
A、单位商品价值量增加,商品价值总量增加,交换中获利增大
B、单位商品价值量降低,商品价值总量不变,交换中获利增大
C、单位商品价值量不变,商品价值总量增加,交换中获利增大
D、单位商品价值量降低,商品价值总量增加,交换中获利增大
14、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要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是因为
A、产品技术含量的高低决定价格的高低
B、企业降低劳动消耗可以减少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减少个别劳动时间能形成价格优势
D、采用先进技术能提高产品质量和价值量
15、从长期来看,收藏品的价格是上涨的,这与一般商品价格随时间的推移而下降是不同的。下面能说明这一现象的是
①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一般商品的价值量降低→一般商品的价格降低
②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一般商品的价值量降低→一般商品的价格降低
③收藏品不可能再进行生产→收藏品越来越供不应求→收藏品的价格提高
④个别劳动时间缩短→收藏品的价值量增加→收藏品的价格提高
A、 ①③ B、 ①④ C、②③ D、②④
16、从哈尔滨去上海的机票原价1700多元,现在降到了500多元,而火车硬卧票价为499元。在这种情况下,原本打算坐火车的人极可能改乘飞机。面对这种新选择,有乘客表示:“应该会坐飞机,便宜还省时间,主要是性价比吧!”有人选择坐飞机而不选择坐火车,说明
A、在互为替代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下降,导致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
B、在互为替代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下降,导致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
C、在互补关系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下降,引起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
D、在互补关系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下降,引起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
17、甲商品价格(P甲)与乙商品需求量(Q乙)之间存在如图6所示关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①甲商品的需求量受乙商品价格的影响
②甲商品价格上升会使乙商品价格下降
③甲商品价值量降低时,人民对乙商品的需求增加
④人民的某一特定需要,甲乙两种商品都可以满足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8、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快速、省电、超洁净、衣物保护或成为新的洗衣需求。海尔集团敏锐地捕捉到了洗衣需求的新变化,研究开发出双动力洗衣机,取得了很好的销售成绩。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A、必须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
B、必须要依靠科技、加强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C、要真正发挥中国劳动力资源廉价丰富的优势
D、要退出市场竞争激烈的商品生产,生产供不应求的商品
19、作为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价格优势,就要努力
①提高产品的价值量 ②降低自己的生产成本
③缩短个别劳动时间 ④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0、自2010年以来,我国消费物价呈快速上涨态势,出现通货膨胀预期。2011年3月14日,温家宝在答中外记者问时指出,今年在政府各项工作中,已把抑制通货膨胀排在了第一位,消费物价上涨对城乡居民的影响是
①减少了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 ②提高了低收入家庭的消费水平
③增加了城乡居民的生活开支 ④一定程度上引起了人民币升值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1、在国家节能家电产品补贴政策的推动下,人们使用节能灯和LED灯的热情空前高涨。对此,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从消费对象来看,购买节能灯属于有形商品消费
B、从消费的目的来看,购买节能灯属于钱货两清的消费
C、物价水平是影响消费水平的重要因素
D、从消费原则来看,购买节能灯属于绿色消费
22、2010年,我国城乡恩格尔系数有望分别下降到30%和40%,2020年将分别下降到25%和35%。随着恩格尔系数的降低
①居民的消费结构会不断改善 ②人民的生活水平将会不断提高 ③食品支出的金额会不断减少 ④发展和享受资料消费逐渐增加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3、受日本“3?11”特大地震、海啸以及福岛核电站核泄漏影响,国内多个省市曾出现抢购食盐风暴,类似的抢购现象近年来并非个案,非典时期抢购板蓝根、甲流时期抢购大蒜等事件与此次抢购风暴如出一辙。这种消费行为属于(  )
A、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
B、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
C、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
D、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
24、2012年五一期间,深圳某商场许多商品实行“满就减”等打折销售,使得商场内挤得水泄不通,商品销售量较平时成倍增长。这说明(  )
①价格变动引起需求量的变动 ②商家利用消费者求实心理来引导其消费行为 ③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的代价太大,社会不认可 ④价格大战是商家扩大市场占有率的根本手段
A、①② B、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5、“房价”是近几年“永恒”的热门话题。有的人为了买房负债累累,连正常的生活都难以维系,2011年的存贷款基准利率的上调更增加了他们的负担。这启示我们
A、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B、要改变落后的生活习惯,提倡绿色消费
C、要降低生存资料消费,提高发展资料消费
D、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2题共50分)
(1)图一和图二分别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8分)
(2)两图表明商品生产和交换受什么规律支配?简述这一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12分)
27、(30分)材料一:近年来,我国汽车特别是轿车的价格将呈不断下降的趋势
每年的下降幅度达两成左右。
材料二:2007年4月12日《华夏时报》报道,短短一个月里已经有十余个厂家的几十款车型加入价格战,其中销量前10名的乘用车企中有8家车企都对旗下主力车型进行了降价。涉及的企业有上海通用、上海大众、一汽大众、奇瑞、东风雪铁龙、天津一汽、东风标致和东风日产。我国8家主流汽车生产企业卷入价格战,销量均比降价前有提升。
(1)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分析说明我国汽车价格不断下降的原因。(10分)
(2)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评析: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应怎样做?(12分)
(3)为什么汽油价格的提高使得汽车销售遭遇尴尬?人们为什么把眼光更多的投向小排量汽车和电动自行车?(8分)
鄢陵县第一高级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第一次考试数学试题
温馨提示:1.本场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
2.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3.本试卷所有答案都要写到答题卷指定的位置,否则答题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已知全集,集合,集合则等于 ( )
A. B. C. D.
2.下列对应法则中,可以构成从集合到集合的映射的是( )
A.
B.
C.
D.
3.下列各组函数中表示同一函数的是 ( )
①与;②与;
③与;④与.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集合,
则阴影部分表示的集合为( )
A. B.
C. D.
5.已知函数,若,则的值为( )
A.-13 B. 13 C.-7 D. 7 6.已知集合满足,若且,则这样的集合的个数为( )
A.9 B.10 C.11 D.12
7.如图所示,当时,函数的图象是 ( )
8.若函数与在区间上都是减函数,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 )
A. B. C.∪ D.∪
9.已知函数是定义在上的奇函数,当时,,则当时, (   )
A. B. C. D.
10.若奇函数在[1,3]上为增函数,且有最小值7,则它在[-3,-1]上(   )
A.是减函数,有最小值-7 B.是增函数,有最小值-7
C.是减函数,有最大值-7 D.是增函数,有最大值-7
11.已知偶函数在区间上单调递增,则满足不等式的的取值范围是 ( )
A. B. C. D.
12.若函数是上的减函数,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 )
A. B. C. D.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90分)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3.已知集合,,则 ;
14.已知函数,若满足,则等于 ;
15.若函数的定义域为,则函数的定义域为 ;
16.函数的值域为 ;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第17题10分,其余各题均为12分,共70分.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7.已知集合,,若,求实数的值.
18.已知函数
(1)当时,求函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2)求实数的取值范围,使得在区间上是单调函数.
19.某公司要将一批不易存放的蔬菜从地运到地,有汽车、火车两种运输工具可供选择,两种运输工具的主要参考数据如下表:
运输工具
途中速度
(千米/小时)
途中单位费用(元/千米)
装卸时间
(小时)
装卸费用(元)
汽车
50
8
2
1000
火车
100
4
4
2000
若这批蔬菜在运输过程中(含装卸时间)损耗为300元/小时,设、两地距离为千米.
(1)设采用汽车与火车运输的总费用分别为与,求与的解析式;
(2)试根据、两地距离的大小比较采用哪种运输工具更合算(即运输总费用最小).
(注:总费用=途中费用+装卸费用+损耗费用)
20. 已知函数满足
(1)求值;
(2)试判断函数在区间上的单调性,并求在上的值域;
21.已知奇函数;
(1)求实数m的值,并在给出的直角坐标系中画出的图象; (2)若函数在区间[-1,||-2]上单调递增,试确定的取值范围.
22.已知函数的定义域为,对于任意的,都有,且当时,,若.
(1)求证:为奇函数;
(2)求证:是上的减函数;
(3)求函数在区间上的值域.
数 学 答 案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19.解:(1)由题意可知,用汽车运输的总费用为:
;4分
用火车运输的总费用为:
8分
(2)由 得;由 得
由 得10分
答:当A、B两地距离小于时,采用汽车运输好;当A、B两地距离等于时,采用汽车或火车都一样;当A、B两地距离大于时,采用火车运输好. 12分
20.解:
21.
(1)证明:的定义域为,令,则, 令,则,即.
,故为奇函数. 4分
(2)证明:任取且,

又,,,
即.
故是上的减函数. 8分
鄢陵县第一高级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第一次考试物理试题
一、选择题:(8小题,每小题6分,共48分。)
1.下列几种奥运比赛项目中的研究对象可视为质点的是(  )
A.在撑杆跳高比赛中研究运动员手中的支撑杆在支撑地面过程中的转动情况时
B.帆船比赛中确定帆船在大海中的位置时
C.跆拳道比赛中研究运动员的动作时
D.计算火车通过隧道的时间时
2.在某次铅球比赛中,某运动员以18.62米的成绩获得金牌。这里记录的成绩是指(  )
A.比赛中铅球发生的位移大小
B.比赛中铅球经过的路程
C.既是铅球发生的位移大小,又是铅球经过的路程
D.既不是铅球发生的位移大小,也不是铅球经过的路程
3.甲、乙、丙三个观察者,同时观察一个物体的运动,甲说:它在做匀速直线运动;乙说:它是静止的;丙说:它在做加速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B.三人中总有一人或两人讲错了
C.如果选同一参考系,那么三人的说法都对
D.如果三人各自选择不同的参考系,那么三人的说法可能都对
4.F1赛车是世界上速度最快、科技含量最高的运动。F1赛车不仅加速快,而且有很强的制动特性,可以在1.9 s内从200 km/h减速到0,则其制动加速度大小约为(  )
A.10 m/s2      B.20 m/s2
C.30 m/s2 D.40 m/s2
5. 某物体沿一直线运动,其v-t图像如图1所示,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 ﹚


6.一质点始终向着一个方向做直线运动,在前t时间内平均速度为v/2,后t时间内平均速度为2v,则物体在t时间内平均速度大小是(  )
A.3v/4 B.3v/2
C.v D.2v/3
7.如图2为高速摄影机拍摄到的子弹穿过苹果瞬间的照片。该照片经放大后分析出,在曝光时间内,子弹影像前后错开的距离约为子弹长度的1%~2%。已知子弹飞行速度约为500 m/s,因此可估算出这幅照片的曝光时间最接近(  )
A.10-3 s B.10-6 s
C.10-9 s D.10-12 s
8.如图3所示为A、B两人在同一直线上运动的位移图像,下列关于图像的分析正确的是(  )

图3
A.0~2秒内,A、B两人同向而行
B.0~2秒内,A的速度比B的速度大
C.在5 s内,A走的路程比B走的路程多
D.在5 s内,A的位移比B的位移大
二、实验题(本题共2小题,9题5分10题9分共14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或按要求做答)
9.如图4所示是某同学用打点计时器研究物体运动规律时得到的一段纸带,根据图中的数据,通过计算物体在AB段、CD段和DE段的平均速度大小,判断物体运动的性质为______________。
1
10.某同学在做”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时,打点计时器所用电源的频率是50 Hz,在实验中得到一条点迹清晰的纸带,他把某一点记作O,再选依次相邻的6个点作为测量点,分别标以A、B、C、D、E和F,如下图所示.

﹙1﹚如果测得C、D两点相距2.70 cm,D、E两点相距2.90 cm,则在打D点时小车的速度是_____m/s.
﹙2﹚该同学分别算出打各点时小车的速度,然后根据数据在v-t坐标系中描点(如图5所示),由此可求得小车的加速度a=_______ m/s.
图5
三、解答题(本题共3小题,共38分,解答时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演算步骤,有数值计算的要注明单位)
11.(12分)一辆汽车从原点O由静止出发沿x轴做直线运动,为研究汽车运动的规律而记录下它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和速度,如下表所示。
时刻t/s
0
1
2
3
4
5
6
位置坐标x/m
0
0.5
2
4.5
8
12
16
瞬时速度v/(m·s-1)
0
1
2
3
4
4
4
试求
(1)汽车在3.5 s末的速度;
(2)前4 s内的平均加速度。
12.(12分)如图6所示是某矿井中的升降机由井底上升到井口的过程中的运动图像,试根据图像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各段的运动情况;
(2)计算各段的加速度。
图6
13.(14分)某汽车以恒定加速度做变速直线运动,10 s内速度从5 m/s增加到25 m/s,如果遇到紧急情况刹车,2 s内速度减为零,求这两个过程中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鄢陵县一高高一年级第一次考试
物理试题答案
选择题:(8小题,每小题6分,共48分。)
二、实验题(本题共2小题,9题5分10题9分共14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或按要求做答)
10、 (1)1.40 (2)5.00
(3)
三、解答题(本题共3小题,共38分,解答时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演算步骤,有数值计算的要注明单位)
11.(12分)解析:(1)从表格可以看出,汽车在前4 s做的是加速运动,4 s后做的是匀速运动。汽车在3.5 s末的速度近似等于第4 s内的平均速度:
v== m/s=3.5 m/s。
(2)汽车在前4 s内的平均加速度
a== m/s2=1 m/s2
12.(12分) 解析:(1)先以大小不变的加速度加速运动2 s。然后匀速运动2 s,最后以大小不变的加速度减速运动1 s。
(2)0~2 s内,a1== m/s=6 m/s2,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2 s~4 s内,a2=0.
4 s~5 s内,a3== m/s2=-12 m/s2,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
鄢陵县第一高级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第一次考试生物试题
分值:100分 考试时间:80分钟
第Ⅰ卷(共6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 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我们美丽富饶的钓鱼岛和钓鱼岛周围海域中所有的巴浪鱼,在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中分别属于( )
A.生态系统和种群 B.群落和个体
C.群落和种群 D.生态系统和群落
2.下列能完成一切生理功能的细胞是( )
A. 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B.人的红细胞
C.变形虫 D.根毛细胞
3.在动物的肝脏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 )
A.脂肪 B.水 C.蛋白质 D.肝糖原
4.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染色体的基本步骤包括:①调节细准焦螺旋;②转换高倍镜;③把分裂中的细胞移至视野中央;④将洋葱根尖永久装片放在低倍镜下观察。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③②④① D.②①④③
5.图甲中和表示目镜,和表示物镜,和表示物镜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图乙和图丙分别表示不同物镜下观察到的图像。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比的放大倍数大,比的放大倍数大
B.从图乙转为图丙时,应选用,同时提升镜筒
C.若使物像放大倍数最大,甲图中的组合为
D.若标本位于通光孔中心的左上方,为了更好的观察,应将标本往右下方移动
6.胰岛素和性激素都是生物激素,它们的化学本质分别是( )
A.蛋白质和脂肪 B.脂质和蛋白质
C.蛋白质和固醇 D.磷脂和蛋白质
7.下列各项中,都是原核生物的一组的是( )
A.酵母菌,念珠菌,蓝藻 B.发菜,菠菜,韭菜
C.枯草杆菌,放线菌,蓝细菌 D.颤藻,水绵,放线菌
8.奥运吉祥物福娃外材为纯羊毛线,在美国电影《侏罗纪公园》中有霸王龙,有关纯羊毛线和霸王龙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组成羊毛线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
B.羊毛线中的羊毛形成过程中一定有水产生
C.在绵羊和霸王龙体内细胞中元素的种类相差很大
D.霸王龙细胞中含有的主要元素是C、H、O、N、P、Mg、Fe、Zn
9. 将面团包在纱布中放在清水中搓洗,请你选用试剂检测黏留在纱布上的黏稠物质和洗出的白浆物质,所用试剂分别是 (  )
A.碘液、苏丹Ⅲ染液
B.双缩脲试剂、碘液
C.碘液、斐林试剂
D.双缩脲试剂、斐林试剂
10.下列物质中,属于构成人体蛋白质的氨基酸的是( )
A B C D
11 .谷胱甘肽(分子式C10H17O6N3S)是存在于动植物和微生物细胞中的一种重要三肽,它是由谷氨酸(C5H9O4N)、甘氨酸(C2H5O2N)和半胱氨酸缩合而成的,则半胱氨酸可能的分子式为????? (?? )
A.C3H3N??????????????????? B.C3H5ONS??????????????? C.C3H7O2NS???????????????????? D.C3H3O2NS
12 .某蛋白质由m条肽链、n个氨基酸组成。该蛋白质至少有氧原子的个数为( )
A.2n-m B. n-2m
C.n+2m D.. n+m
13.观察DNA和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试验中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染色时先用甲基绿染色,再滴加吡罗红染液
B.观察时应选择染色均匀,色泽较浅的区域
C.将涂片用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处理后,接着用染色剂染色
D.先用低倍镜找到清晰的细胞后,接着换上高倍镜观察
14.下列关于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葡萄糖和麦芽糖均可被水解
B.葡萄糖和果糖分子均有还原性
C.构成纤维素的单体式葡萄糖和果糖
D.乳糖可以被小肠上皮细胞直接吸收
15.某小儿患佝偻病,发烧时就会抽搐,根据所学知识,建议他平时要补充 ( )
A.新鲜水果和蔬菜 B.蛋白质和糖类
C.谷物种皮和胡萝卜 D.钙片和维生素D
16.下列有关水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血液凝固过程中,部分自由水转变为结合水
B.植物在冬季,结合水的含量高,有利于植物度过难关
C.单位质量的糖类和脂肪彻底氧化分解,产生水较多的是糖类
D.水在病变细胞中以自由水和结合水形式存在
17.某生物体内能发生如下反应:淀粉→麦芽糖→葡萄糖→糖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此生物一定是动物,因为能合成糖原
B.淀粉和糖原都属于多糖,它们彻底水解的产物都是葡萄糖
C.此生物一定是植物,因为体内有淀粉
D.淀粉是常见的多糖,不易溶于水
18.由1分子磷酸、1分子碱基和1分子化合物a构成了化合物b,如右图所示,则叙述正确的是( )

A.若m为尿嘧啶,则DNA中肯定不含b这种化合物
B.若a为核糖,b则为DNA的基本组成单位
C.若m为腺嘌呤,则b肯定为腺嘌呤脱氧核苷酸
D.若由b构成的核酸能被吡罗红染成红色,则b为脱氧核糖核苷酸
19.下列选项中,含有相同元素的一组化合物是( )
A.蔗糖和氨基酸 B.核糖核酸和磷脂
C.脂肪酸和血红蛋白 D.核糖和核苷酸
20.大肠杆菌、玉米和酵母菌都具有的糖( )
A.纤维素 B.淀粉 C.糖原 D.脱氧核糖
21.在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中,既是细胞层次,也是个体层次的是( )
A.水螅 B.神经细胞 C.草履虫 D.卵细胞
22.下面是某蛋白质的肽链结构示意图(图1,其中数字为氨基酸序号)及部分肽链放大图(图2),请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该蛋白质中含有两条肽链49个肽键
B.从图2可推知该蛋白质至少含有4个游离的羧基
C.图2中含有的R基是①②④⑥⑧
D.从图1可推知氨基酸形成该蛋白质时分子质量减少了888
23.河边摇曳多姿的柳树细胞含有的核酸中,含有碱基 A、G、C、U 的核苷酸种类共有( )种。
  A.6 B.5 C. 8 D. 7
24.英国人塞达尼·任格在进行离体蛙心实验中发现,用不含钙和钾的生理盐水灌注蛙心,其收缩不能维持;用含有少量钙和钾的生理盐水灌注时,蛙心可持续跳动数小时。该实验说明钙盐和钾盐( ) A.是细胞中某些复杂化合物的组成成分
B..对维持细胞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C..对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有重要作用
D.能够为蛙心的持续跳动提供部分能量
25 .2008年9月11日 “三鹿假奶粉”被暴光,奶粉中被检测到一种叫做“三聚氰胺”的“假蛋白”化学品,添加后能够造成蛋白质含量增高的假象。正常蛋白质平均含氮16%,这些氮主要存在于蛋白质的
A.-CO-NH- B.游离的氨基
C.游离的羧基 D.R基
26.大多数无机盐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是( )
A..化合态 B..离子态
C.分子态 D..原子态
27.下列哪组试剂在使用过程中,必须经过加热( )
A. 斐林试剂鉴定可溶性还原糖的过程中
B. 苏丹III和苏丹IV染液在鉴定动物组织中的脂肪时
C. 双缩脲试剂鉴定蛋白质时
D. 碘化钾溶液鉴定淀粉时
28.牛从草中获得营养物质,那么牛和草的细胞化学成分在元素的种类以及元素的含量上(   )
A.种类差异很大、含量大体相同
B.种类和含量差异都很大
C.种类和含量都大体相同
D.种类大体相同、含量差异很大
29.在检测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实验中,对实验材料的选择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西瓜汁中含有丰富的葡萄糖和果糖,可用作还原糖鉴定的替代材料
B. 花生种子含脂肪多且子叶肥厚,是用于脂肪鉴定的理想材料
C. 大豆种子蛋白质含量高,是进行蛋白质鉴定的理想植物组织材料
D. 鸡蛋清含蛋白质多,是进行蛋白质鉴定的动物材料
30细胞学说指出: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这个学说的科学价值主要是( )
A. 告诉人们所有的生物均有细胞构成
B. 证明了生物彼此间存在着亲缘关系
C. 说明了动植物的细胞是一样的
D.使人们对生物体的认识进入分子水平
第Ⅱ卷(共40分)
二、非选择题
31.(10分)关于C、H、O、N、P、S在玉米和人细胞(干)以及活细胞中的含量如下表,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元素
O
C
H
N
P
S
玉米细胞(干)
44.43
43.57
6.24
1.46
0.20
0.17
人细胞(干)
14.62
55.99
7.46
9.33
3.11
0.78
活细胞
65.0
18.0
10.0
3.0
1.40
0.30
(1)以上元素在活细胞中含量明显比人细胞(干)含量多的是氧元素和________元素,发生差异的原因是活细胞中的各种化合物中含量最多的是________。这两种元素在人体细胞干物质中主要存在于化合物________中。
(2)水在生命活动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细胞内含水量的多少直接影响新陈代谢作用。
①在秋季收获大豆后,要进行晾晒才能入仓储存,所除去的水分主要是细胞中的________水;如果对大豆爆炒,所失去的水分主要是细胞中的________水。
②从上述现象可以推断,植物细胞内自由水与结合水的含量比值变________,则新陈代谢加强,抗性________。
(3)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在玉米细胞(干)中所占比例明显高于人细胞(干)中的元素是氧,发生这种差异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组成玉米细胞的化合物中______成分较多,此类化合物主要作为______结构的基本组成成分。
(4)蛋白质和核酸是构成原生质的最重要的化合物,在表中的元素中,这两种化合物的元素在组成上最明显的差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 .(7分)下图是某同学在“目镜l0×,物镜40×”时显微镜下看到的图像(1、2、3、4为单个细胞),据图回答:
(1)下列选项是有关显微镜的使用步骤,前一项是操作,后一项是目的,其中正确的是 (多选)
A.转动转换器;换用不同放大倍数的目镜
B.调节细准焦螺旋;调节物镜与玻片标本之间的距离
C.调节光圈;调节视野的大小
D.调节反光镜;调节视野的亮度
(2)欲将图中2所指的细胞移到视野的中央进行观察,则装片应向??? 方向移动。
(3)若装片上的细胞成单层均匀分布,那么该同学在目镜不变的情况下,换用10×的物镜去观察相同部位的细胞,按理论计算,视野内可容纳的完整细胞数目为??? 个。
(4)有一架光学显微镜的镜盒里有4个镜头,甲、乙一端有螺纹,甲较短、乙较长;丙、丁无螺纹,丙较短、丁较长。则与装片之间距离最近的物镜镜头是________;放大倍数最大的镜头组合是?????????????? 。
(5)观察玻片标本时,若发现视野左侧较暗,右侧较亮,则应调节??????? 。
A.目镜?? ? B.物镜??? ? C.反光镜?? D.光圈
(6)用显微镜观察装片时,在低倍镜视野中发现有一异物。当移动装片时,异物不动;转动目镜,异物仍不动。则此异物可能存在于 。
A.物镜上???????B.目镜上???????? C.实验材料中????????D.反光镜上
33.(15分)生物体内某些重要化合物的元素组成如有图所示,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X、Y分别代表什么元素? , 。
(2)图中a大约有 种, 在人体内不能合成的有 种,其结构通式可表示为 。
(3)A可分A1~A4,其原因从a分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A分析是__________________。
( 4 )A1表示 ; A2表示 ;A3表示 ,存在于 中,含有的特殊元素是 。
(5)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 ,其初步水解产物是 ,其彻底水解产物是__________________。
34.(8分) 加热会使蛋白质变性,在变性过程中肽键是否因此而断裂呢?请设计一个验证“蛋白质在加热变性后肽键没有断裂”的实验。
材料、用具:0.01 g·mL-1的CuSO4的溶液(双缩脲试剂B液)、0.1 g·mL-1的NaOH溶液(双缩脲试剂A液)、蛋清液、清水、酒精灯、试管、滴管等必备用品。
实验原理:蛋白质中的肽键与双缩脲试剂发生颜色反应,呈紫色。如果加热变性的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反应仍呈紫色,即可证明肽键没有断裂。
方法步骤:
取两支试管,分别编号A、B,向两支试管中加入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观察两试管中的颜色变化。
预期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蛋白质在加热变性后肽键没有断裂。
鄢陵县一高高一年级第一次考试试题
生 物 参 考 答 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二、非选择题
31. (共10分,每空1分)
鄢陵县第一高级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第一次考试英语试题
本试题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只上交答题卡。
第一部分:听力理解(共三节,30分)
第一节(共5小题,每小题1.5分,共7.5分)
听下面5段对话,每段对话后有一道小题,从每题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听完每段对话后,你将有10秒钟来回答有关小题和阅读下一小题。每段对话你将听一遍。
1. What would the man like to do tonight?
A. Stay indoors. B. Rent an old play. C. Go to the theatre.
2. What does the woman suggest the man buy?
A. Some books. B. A CD. C. A computer.
3. What will the woman do next?
A. Prepare for the party. B. Talk with the man. C. Finish her drink.
4. Where will the speakers go first tomorrow?
A. To a museum. B. To a garden. C. To a castle.
5. What are the speakers mainly talking about?
A. The arrangement of the furniture.
B. The decoration of the walls.
C. The color of the room
第二节(共10小题;每小题1.5分,共15分)
听下面4段对话。每段对话后有几道小题,从每题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听每段对话前,你将有5秒钟的时间阅读每小题。听完后,每小题将给出5秒钟的作答时间。每段对话你将听两遍。
听第6段材料,回答第6至7题。
6. What is the man?
A. A student. B. A worker. C. A repairman.
7. What does the man plan to do in six months?
A. Find a part-time job. B. Buy a motorcycle. C. Pay off his loan.
听第7段材料,回答第8至9题。
8. What is the proba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peakers?
A. Find a part-time job. B. Buy a motorcycle. C. Pay off his loan.
9. How much money does the woman give the man?
A. £1.2. B. £1. C,£0. 2
听第8段材料,回答第10至12题。
10. When does the conversation take place?
A. In the morning. B. At noon. C. In the evening.
11. Why did the woman call the man?
A. To invite him to dinner.
B. To change their appointment.
C. To invite him to visit their friends.
12. What will the man do next Saturday?
A. Attend a wedding.
B. Go to the woman’s house.
C. Go on business in Scotland.
听第9段材料,回答第13至15题。
13. Why does the man want to sell the computer?
A. He thinks its memory is small.
B. He doesn’t like its color.
C. He has just bought a new one.
14. What will be sold with the computer together?
A. Headphones. B. A mouse. C. A bag.
15. How much does the man want to sell the computer for?
A. £500. B. £480. C. £425.
第三节 听取信息(共5小题;每小题1.5分,共7.5分)
听下面一段独白,请根据题目要求,从所听到的内容中获取必要的信息,填入标号为16-20的空格中。听录音前你将有10秒钟的阅题时间,录音读两遍。你将有60秒钟的作答时间。(注意:每空只填写一个词)
The Swimming Competition
Time
October 10th,next Saturday
Place
The City Swimming Pool
Where to meet
At the school hall
When to leave
At _______16_____a.m
How to go there
By______17____
What to wear
Sports ____18____and sports shoes
What to bring
The student card,some____19_____and drinks
What to remember
Not to _____20___around
Tell the teacher if you don’t feel well and do not swim if you are sick

第二部分 英语知识运用 (共两节,满分45分)
第一节 语法和词汇知识(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21. Sarah,hurry up,I’m afraid you don’t have time to__________.
A. get change B. get changing
C. get to change D. get changed
22. You can’t have this football back _________you promise not to kick at my cat again.
A. because B. until C. when D. since
23. The first two services are free,______the third costs£35.
A. while B. whether C. what D. which
24. —What’s the matter with you, Sandy?
—I’m _____ a bad cold. I think I am dying.
A. recovering from B. suffering from C. catching up with D. getting into
25. Many women can’t stand __________at home by themselves in the deep night.
A. to stay B. staying C. stay D. Stayed
26. I had great difficulty the suitable food on the menu in that restaurant.
A. find B. found C. to find D. finding
The film was so that I was when I saw it.
A. frightening ; frightened B. frightened ; frightening
C. frightened ; frightened D. frightening; frightening
28.It was __________ he took off his dark glasses __________ I realized he was a famous singer.
A. until,that?????????B. not until,that?????????????C. not until,when?????????D. when,then
29.He failed in the exam, made his parents very disappointed.
A. that B. which C. where D. whose
30.Is this factory some foreign friends visited last Friday?
A. that B. where C. which D. the one
31.---- I ’m sure Andrew will win the first prize in the final.
---- I think so. He for it for months.
A. is preparing B. was preparing C. had been preparing D. has been preparing
32. The message is very important , so it is supposed ______ as soon as possible .
A. sending B. to send C. being sent D. to be sent
33. Rather than ____ in a restaurant , I usually prefer _____ for myself.
A. eat; to cook B. to eat; to cook
C. eat; cooking D.to eat; cooking
34.It was _____ weather that everyone wanted to go outing .
A. so fine B. such fine C. so a fine D. such a fine
-----Each of the students in No.1 Middle School,YanLing works hard at his or
her lessons, to go to university some day.
------So do I .
A. to hope B. hopes C. hoped D. hoping
第二节 完型填空 (共20小题 , 每小题1. 5分, 满分30分)
Terry was a middle-aged businessman. He was 36 in career and often complained that he had been fooled (欺骗) by others. One day he told his wife he was 37 disappointed with the city that he had to 38.
So his family moved to another city. It was Saturday 39. When Terry and his wife were busily putting their things in their new home, the lights suddenly 40 and they were forced to stop work. Terry was sorry to have 41 to bring along some candles. Just then he heard light 42 on his door.
“Who is it?” he wondered. Terry knew 43 else in the new city, and this was the moment he especially hated to be 44. He opened the door impatiently (不耐烦地). At the door was a little 45, shyly asking, “Sir, do you have 46? I’m your neighbor.” “No,” answered Terry angrily. He shut the door 47.
After a while the door was knocked again. He opened it and 48 the same little girl outside. But this time she was 49 two candles radiating (放光) red light. She said, “My grandma told me the 50 neighbor downstairs might need candles. She sent me here to51 you these.”
At that moment Terry suddenly realized what 52 his failure in life. It was his indifference (冷漠) and 53 to other people. The person who had fooled him in life was actually nobody else 54 himself, for his eyes had been covered by his 55 mind.
36. A. experienced B. unsuccessful C. interested D. unlucky
37. A. very B. so C. such D. rather
38. A. leave B. travel C. stay D. choose
39. A. morning B. afternoon C. noon D. evening
40. A. went down B. went out C. went by D. went on
41. A. wanted B. decided C. forgotten D. remembered
42. A. knocks B. calls C. strikes D. sounds
43. A. everybody B. anybody C. somebody D. nobody
44. A. troubled B. followed C. liked D. learned
45. A. boy B. girl C. postman D. shopper
46. A. candies B. toys C. lights D. candles
47. A. easily B. worriedly C. happily D. heavily
48. A. found B. met C. touched D. knew
49. A. bringing B. seeing C. holding D. drawing
50. A. poor B. kind C. new D. young
51. A. buy B. give C. borrow D. sell
52. A. made B. caused C. developed D. stopped
53. A. laziness B. sadness C. unkindness D. unhappiness
54. A. besides B. except C. but D. than
55. A. open B. right C. warm D. cold

第三部分 阅读理解(共两节,满分40分)
第一节(共15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30分)
阅读下列短文,从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A. B. C和D)中,选出最佳选项,并在
答题卡上将该项涂黑.
A
Many teenagers feel that the most important people in their lives are their friends. They believe that their family members, especially their parents, don’t know them as well as their friends do. In large families, it is often for brothers and sisters to fight with each other and then they can only go to their friends for advice. It is very important for teenagers to have one good friend or many friends. Even when they are not with their friends, they usually spend a lot of time talking among themselves on the phone. This communication is very important in children’s growing up, because friends can discuss something difficult to say to their family members.
However, parents often try to choose their children’s friends for them. Some parents may even stop their children from meeting their good friends. The question of “choice” is an interesting one. Have you ever thought of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Who choose your friends?
Do you choose your friends or your friends choose you?
Have you got a good friend your parent don’t like? 56.When teenagers stay alone, the usual way of communication is to _________.
A. go to their friends B. talk with their friends on the phone
C. have a discussion with their family D. talk with their parents
57.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DIFFERENT in meaning from the sentence “Some parents may even stop their children from meeting their good friends.”?
A. Some parents may even not allow their children to meet their good friends.
B. Some parents may even ask their children to stay away from their good friends.
C. Some parents may want their children to stop to meet their good friends.
D. Some parents may even not let their children meet their good friends.
58.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is TRUE?
A. Parents should like everything their children enjoy.
B. In all families, children can choose everything they like.
C. Teenagers can only go to their friends for help.
D. Parents should try their best to understand their children better.
59. The main idea of this passage is that ___________.
A. Friends can give good advice
B.Teenagers need friends
C. Parents often choose their children’s friends for them
D. Good friends can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B
A man once said how useless it was to put advertisements in the newspapers.“last week, ” said he, “my umbrella was stolen from a London church.As it was a present, I spent twice its worth in advertising, but didn't get it back.”
“How did you write your advertisement?”asked one of the listeners, a merchant.
“Here it is, said the man, taking out of his pocket a slip cut from a newspaper.The other man took it and read, “Lost from the City Church last Sunday evening, a black silk umbrella.The gentleman who finds it will receive ten shillings on leaving it at No.10 Broad Street.”
“Now, ”Said the merchant, “I often advertise, and find that it pays me well.But the way in which an advertisement is expressed is of extreme importance.Let us try for your umbrella again, and if it fails, I'll buy you a new one.”
The merchant then took a slip of paper out of his pocket and wrote:“If the man who was seen to take an umbrella from the City Church last Sunday evening doesn't wish to get into trouble, he will return the umbrella to No.10 Broad Street.He is well known.”
This appeared in the paper, and on the following morning, the man was astonished when he opened the front door.In the doorway lay at least twelve umbrellas of all sizes and colours that had been thrown, and his own was among them.Many of them had notes fastened to them saying that they had been taken by mistake, and begging the loser not to say anything about the matter.
60. The result of the first advertisement was that ______________.
A. the umbrella was found somewhere near the church
B. the man got his umbrella back
C. the man wasted some money advertising
D. nobody found the missing umbrella
61. The merchant suggested that the man should _______________.
A. buy a new umbrella
B. write another and better advertisement
C. go on looking for his umbrella
D. report the police
62. “If it fails, I’ll buy you a new one,” suggested that the merchant
_______________.
A. wanted to buy him a new umbrella
B. didn’t know what to do
C. was rich enough to buy one
D. was quite sure of success
63. The story is mainly about _________________.
A. a useless advertisement
B. how to make an effective advertisement
C. what the merchant did for the umbrella owner
D. how the man lost and found his umbrella
C
For many parents, raising a teenager is like fighting a long war, but years go by without any clear winner. Like a border conflict between neighboring countries, the parent-teen war is about boundaries: Where is the line between what I control and what you do?
Both sides want peace, but neither feels it has any power to stop the conflict. In part,this is because neither is willing to admit any responsibility for starting it. From the parents’ point of view, the only cause of their fight is their adolescents’ complete unreasonableness. And of course, the teens see it in exactly the same way, except oppositely. Both feel trapped.
In this article, I’ll describe three no-win situations that commonly arise between teens and parents and then suggest some ways out of the trap. The first no-win situation is quarrel on unimportant things. Examples include the color of the teen’s hair, the cleanness of the bedroom, the preferred style of clothing, the child’s failure to eat a good breakfast before school, or his tendency to sleep until noon on the weekends. Second, blaming. The goal of a blaming battle is to make the other admit that his bad attitude is the reason why everything goes wrong. Third, needing to be right. It doesn’t matter what the topic is—politics, the laws of physics, or the proper way to break an egg—the point of these arguments is to prove that you are right and the other person is wrong,for both wish to be considered an authority—someone who actually knows something—and therefore to command respect. Unfortunately, as long as parents and teens continue to assume that they know more than the other, they’ll continue to fight these battles forever and never make any real progress.
64. Why does the author compare the parent teen war to a border conflict?
A. Both can continue for generations.
B. Both are about where to draw the line.
C. Neither has any clear winner.
D. Neither can be put to an end.
65. What does the underlined part in Paragraph 2 mean?
A. The teens blame their parents for starting the conflict.
B. The teens agree with their parents on the cause of the conflict.
C. The teens accuse their parents of misleading them.
D. The teens tend to have a full understanding of their parents.
66. Parents and teens want to be right because they want to__________.
A. give orders to the other B. know more than the other
C. gain respect from the other D. get the other to behave properly
67. What will the author most probably discuss in the paragraph that follows?
A. Causes for the parent-teen conflicts
B. Examples of the parent-teen war
C. Solutions for the parent-teen problems
D. Future of the parent-teen relationship
D
At a meeting, a well-known speaker lifted up a bill of 20 dollars before starting his speech.
Facing 200 people, he asked, “Who wants this 20-dollar bill?” A great many hands were put up. Then he continued to say, “I intended to give it to any one of you, but allow me to do a thing before giving it to you.” Suddenly he crumpled (揉)it into a round mass. Then he asked, “Who wants it? ” Still some hands were lifted up.
He asked again, “Well, how could it be if I do it like this?” he threw the bill onto the ground, stepped on it and twisted it. As he picked it up, the bill had become not only dirty but wrinkled.
“Who still wants it?” Still a few people put up their hands.
“My dear friends, you have had a meaningful class. No matter how I treated this bill, you still want it, because it is worth 20 dollars. On your life road, you may be knocked down(击垮) or even broken into pieces by your determination(决心) or unfavorable(不利的) situations. We may feel ourselves worth nothing, but, my darling, remember that whatever happens in the future, you should never lose your value(价值) in the God’s heart. You’re particular ---- never forget it.”
68. The underlined word “wrinkled” in the third paragraph probably means ________.
A. broken B. having small lines or folds in it
C. flat D. having holes on it
69. The speaker did this test in order to _____________.
A. tell the audience that one should never lose one’s own value
B. tell the audience that God values money most
C. test if some of the audience were extremely interested in money
D. play a trick on the audience
70. What would the speaker probably talk about next?
A. How money can make people crazy.
B. How to avoid being knocked down in one’s life.
C. How to keep one’s value of life.
D. How to give a meaningful class
第二节(共5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10"分)
根据短文内容,从短文后的选项中选出能填入空白处的最佳选项。选项中有两项为
多余选项。
The Internet has opened up a whole new online world for us to meet, chat and go where we’ve never been before.
But just as in face to face communication, there are some rules of behavior that should be followed when on line. 71 Imagine how you’d feel if you were in the other person’s shoes.
For anything you’re about to send: ask yourself, “Would I say this to the person’s face?” if the answer is no, rewrite and reread. 72
If someone in the chat room is rude to you, your instinct (本能) is to fire back in the same manner. But try not to do so. 73 If it was caused by a disagreement with another member, try to fix the situation by politely discussing it. Remember to respect the beliefs and opinions of others in the chat room.
74 Offer advice when asked by newcomers, as they may not be sure what to do or how to communicate. When someone makes a mistake, whether it’s a stupid question or an unnecessarily long answer, be kind about it. If it’s a small mistake, you may not need to say anything. Even if you feel strongly about it, think twice before saying anything. Having good manners yourself doesn’t give you license to correct everyone else. 75 At the same time, if you find you are wrong, be sure to correct yourself and apologize to those that you have offended.
It is not polite to ask others personal questions such as their age, sex and marital status. Unless you know the person very well, and you are both comfortable with sharing personal information, don’t ask such questions.
A. Repeat the process till you feel sure that you’d feel comfortable saying the words to the person’s face.
B. Everyone was new to the network once.
C .The basic rule is simple: treat others in the same way you would want to be treated.
D. When you send short messages to a person online, you must say something beautiful to hear.
E. You should either ignore the person, or use your chat software to block their messages.
F. If you do decide to tell someone about a mistake, point it out politely.
G. It’s natural that there some people who speak rudely or make mistakes online.
第Ⅱ卷
注意: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四部分写作(共两节,满分35分)
第一节短文改错(共10小题;每小题I分,满分10分) 文中共有10处语言错误,每句中最多两处。错误涉及一个单词的增加、删除或修改。
增加:在此处加一个漏字符号(∧),并在其下面写出修改的词。
删除:把多余的词用斜线(\)划掉。
修改:在错的词下划一横线,并在其下面写出修改后的词。
注意:1.每处错误及其修改均仅限一词;
2.只允许修改10处,多者(从十一处起)不计分。
Nowadays many graduate are looking forward to get employment in big cities, not willing to work in the countryside. Unfortunately, there are enough chances to satisfy most of the job hunter in big cities, while in the countryside talented people are bad needed but a lot of posts are waiting for you. You can put your abilities to good use and you will able to make greater contributions of building a modern countryside. Therefore, I believe in you can have as bright a future in the countryside as we will have in the cities.

第二节 书面表达(共25分,作文内容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在最近的一次主题为中学生课余时间上网的英语班会上,同学们对上网的利弊争论不休,意见不 能统一。作为班长,请你根据下列信息,作总结性发言。
大多数同学
少数同学
1. 时间是自己的,提倡多上网
1. 上网可以,但必须限时
2. 网络使我们的交流方便,可获得国内外新知识及最新信息
2. 多数人上网是玩游戏、聊天而不是真正学习或查阅资料
3. 网络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
3. 个别同学甚至沉迷网络游戏而逃学
要求: 1. 覆盖以上内容,可作适当发挥;
2. 发言的开头和结尾已给出(不计入总词数);
3. 词数:100左右。
鄢陵县一高高一年级第一次考试英语答案
短文改错
鄢陵县第一高级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第一次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Ⅰ卷第三、四大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共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冷眼看“热词”
“热词”是指来源于突发事件或社会现象,经过形象、鲜明和恰当的隐喻性总结,让人们更深刻地记住关键信息的公共焦点词语。
近年来,中国互联网上流行的“热词”已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新潮网络语言。“打酱油” “俯卧撑”乃至“被××”之类的热词从词语本身找不到任何流行的理由,而且这些词语往往不是逐渐扩散,而是瞬间的爆发。显然这类热词不是像以往的许多网络语言那样因词语本身的娱乐性导致了流行,大多是因突发的社会事件传播得以派生,而且这类热词几乎无一例外具有较多的政治讽刺意味,反映的是社会“杯具”何其多,人们认为这是中国政治走向民主的一种方式,是中国网络政治化的一种体现。
中国的改革开放自90年代末以来进入了深水区,政治改革尤其步履维艰。在这种现实状态下,网络的政治化可以说是公众表达的常规通道堰塞而造成的政治话语溢出现象。而网络的确为当代中国民众提供了一种新的政治表达可能,有人因此而乐观地预言网络将成为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建设进程的重要力量。可实际上,人们上网发表意见可能是自由的,但信息如何传播却完全由不得自己,各类网络运营者操控着网络信息的传播。
热词的出现使网络传播形势有了一些改观。一个本来难以扩大影响的社会信息,由于被人从中提炼出具有讽刺性乃至黑色幽默意味的隐喻词语而产生了“陌生化”的情景效果,随即因为网上读者的关注和分享而成为口头禅并被强力传播,进而迅速走红成为热词。显然,热词热起来的社会学原因在于网民自发形成的积极介入态度。在网络日益被运营者操控的形势下,这种对传播的主动介入可以说是普通网民对“被传播”现实的一种反抗。
热词之所以会“热”,也和它的接受环境分不开。在媒体自身权威性不够却又面对公众质疑时,许多“专家”和“权威机构”常常会冒出来强化信息的权威性。弱势的普通民众当然无法与“专家” “权威机构”对抗,但一些陌生词语“被××”——“被就业” “被
代表” “被平均”等等,却凭着机智的反讽破坏了媒体操控者的意图。
普通民众对媒体操控者和所谓“权威”的不信任是热词走红的社会环境,但热词并非只是消极的拒绝。许多因热词而“热”并最终引起社会重视的案例显示,网民传播热词的热情让人感受到的是一种社会关怀的激情。这种激情来自每个网民个人的直觉和判断,来自一个人内在的同情心和正义感。当然,信息的不对称使网民个人的判断无法完全避免错误和偏见,但这并不影响这种社会关怀的舆论价值。这种激情的存在证明,社会上尽管充斥着欲望和不公正,但人们的心灵深处仍然有良知。
无论如何,热词的大量出现已成为中国式网络的特色景观,热词将作为有影响力的社会表情符号构成我们这个时代的记忆。
1.下列关于“热词”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网络“热词”是一种新潮网络语言,它的出现被认为与中国政治走向民主有关。
B.“热词”往往不是逐渐扩散,而是瞬间爆发,这与现今社会的传播媒介无关。
C.“打酱油” “被××”之类“热词”的流行,与词语本身是否有娱乐性无关。
D.一个社会信息被人有意加工而产生“陌生化”的情景效果后,才会成为“热词”。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人们在网上能自由地发表意见,但由于网络信息的传播受各类网络运营者的操控,这些意见的传播是不自由的。
B.具有讽刺意味的“被传播”,表现出了主动介入传播的普通网民对网络运营者操控网络信息传播的一种反抗。
C.网民传播热词的热情,能使某些案例因热词而“热”并最终引起社会的重视,相关问题最终得到彻底解决,并使人感受到网民社会关怀的激情。
D.传播热词的网民所展现的社会关怀,主要来自个人直觉和判断,其舆论价值容易因个人判断出现错误和偏见而受到影响。
3.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热词的出现和流行表明,政治改革进入深水区和网络为中国民众提供一种政治表达可能之间存在着联系。
B.从热词的接受环境看,某些媒体操纵者强化信息权威性的意图,常常会被随后出现的热词凭着机智的反讽破坏。
C.热词的出现和流行说明人心深处仍存社会良知,但其讽刺意味削弱了反映社会“杯具”现实的力量。
D.热词在中国互联网上的流行有着中国特色,是网络政治化的具体体现,可能会促进政治民主的发展。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于仲文,字次武,少聪敏,髫龀就学,耽阅不倦。及长,倜傥有大志,气调英拔。起家为赵王属,寻迁安固太守。高祖为丞相,尉迥作乱,遣将檀让收河南之地。复使人诱致仲文,仲文拒之。迥怒其不同己,遣仪同宇文威攻之。仲文迎击,大破威众。斩首五百余级,以功授开府。迥又遣其将宇文胄渡石济,宇文威、邹绍自白马,二道俱进,复攻仲文。仲文自度不能支,弃妻子,将六十余骑,开城西门。溃围而遁。为贼所追,且战且行,所从骑战死者十七八。仲文仅而获免,达于京师。迥于是屠其三子一女。高祖见之,为之下泣。进位大将军,领河南道行军总管。给以鼓吹,驰传诣洛阳发兵,以讨檀让。仲文军次蓼堤,去梁郡七里,让拥众数万,仲文以羸师挑战。让悉众来拒,仲文伪北,让军颇骄。于是遣精兵左右翼击之,大败让军。檀让以余众屯城武,别将高士儒以万人屯永昌。仲文诈移书州县曰:“大将军至,可多积粟。”让谓仲文未能卒至,方槌牛享士。仲文知其怠,选精骑袭之,一日便至,遂拔城武。迥将席毗罗,众十万,屯于沛县,将攻徐州。其妻子在金乡。仲文遣人诈为毗罗使者,谓金乡城主徐善净曰:“檀让明日午时到金乡,将宣蜀公令,赏赐将士。”金乡人谓为信然,皆喜。仲文简精兵,伪建迥旗帜,倍道而进。善净望见仲文军且至,以为檀让,乃出迎谒。仲文执之。遂取金乡。毗罗恃众来薄官军。仲文背城结阵,设伏于麻田中,毗罗军大溃。获檀让,槛送京师,河南悉平。勒石纪功,树于泗上。史臣日:仲文博涉书记,以英略自许,平尉迥之乱,遂立功名。
(节选自《隋书? 于仲文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髫龀就学,耽阅不倦 沉迷
B.仲文军次蓼堤,去梁郡七里 驻扎
C.毗罗恃众来薄官军 轻视
D.给以鼓吹,驰传诣洛阳发兵 到…… 去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于仲文“谋略”的一组是( ) (3分)
①仲文迎击,大破威众,斩首五百余级
②仲文仅而获免,达于京师
③让拥众数万,仲文以羸师挑战
④仲文诈移书州县曰:“大将军至,可多积粟。”
⑤仲文简精兵,伪建迥旗帜,倍道而进
⑥获檀让,槛送京师,河南悉平
A.③④⑤    B.②④⑥  C.①②⑥   D.①③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于仲文年青时候就胸怀大志,气度超凡。尉迥发动叛乱,并派人联合于仲文,但于仲文不为所动,予以拒绝。尉迥对此极为愤怒,派遣宇文威对他实施进攻。
B.在平定尉迥之乱中,于仲文出谋划策,力经数战,最终生擒檀让。有鉴于此,朝廷为他勒石纪功,石碑立在泗水之滨。从此,于仲文功成名就。
C.《孙子?计》云:“出其不意,攻其无备。”于仲文可谓深谙此道,在城武一役中,他在贼兵将士一片松懈之时,挑选精锐骑兵,火速出击,一举攻占了城武。
D.于仲文受到贼兵两路合击,被迫率领六十多个骑兵突围而逃,而贼兵穷追不舍,十七八个骑兵为阻击贼兵而战死,最终只有于仲文一人死里逃生,到达京师。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让悉众来拒,仲文伪北,让军颇骄。
译文:
(2)让谓仲文未能卒至,方槌牛享士。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 -9题。
边城独望
马戴
聊凭危堞望,暗起异乡情。
霜落蒹葭白,山昏雾露生。
河滩胡雁下,戎垒汉鼙惊。
独树残秋色,狂歌泪满缨。
8.诗歌的首联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9.这首诗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寄蜉蝣于天地, 。 ,羡长江之无穷。
(2)月出于东山之上, 。
(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 。
(4)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面的方框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5分)
零用钱 (美)R?W?威尔
当潜在的雇主翻看他的简历时,乔?巴斯托恩坐在那里,尽可能让自己的双腿不要发颤。他知道那些记录对他不利,但他在心里默默祈祷,别让那些缺点被读到,毕竟是圣诞节了。
  威斯科特先生停下来,抬起头问道:“巴斯托恩先生,这里说你曾经因为盗窃被判入狱,是吗?”
  乔感到喉咙干涩、胃部收缩,他知道接下去是什么结果,他无力地说:“是的,但是……有环境因素———”。
  “总是有环境因素的,巴斯托恩先生,然而———”又来了……
  “———我们是家庭生意,不需要增加人手了,我希望你好运,早日找到工作。这年头,大家都不容易。”
  “我知道。”乔说完,站起来握了握威斯科特先生伸出的手。威斯科特先生送乔到门口,好像怕他顺手偷走东西似的。
  乔咬着嘴唇,不知道怎样跟阿贝说,他没能为她买一份圣诞礼物,因为没人愿意雇用他,或者跟她说两年前他在上班的地方偷100美元是为了圣诞节能取暖,说这些都没有什么意义。阿贝只知道爸爸今年圣诞节没有给她买礼物。
  走到威斯科特的店门口,乔想再努力一下。他对挡在门口的威斯科特说:“求求你了,今天是圣诞节,我有一个8岁的女儿……”
  “很抱歉,巴斯托恩先生。”威斯科特挥了挥手,打断了他的话,“你应该知道,没有人会信一个小偷说的话。”
  乔看了看四周,威斯科特刚才实际上说得很大声。还好,周围只有两个人,一个穿着大衣的人轻快地走过,还有一个老乞丐从街道对面的公园走过来。
  乔大声说:“你说得对,但我这回改正还不行吗?”可是,威斯科特不再理他。
  雪开始下了,乔拉起他的衣领,把手插进衣袋里,走过街道对面,跟那老乞丐擦肩而过时,对那老乞丐微笑了一下。
  老乞丐也回了一个微笑,问道:“你可以给我一点零钱吗,我要买一杯热咖啡暖暖我这把老骨头。”
  乔在他的口袋里摸索了一会儿,他的左手没有摸到什么东西,但他的右手抓出了两个两角五分的硬币、两个一角的硬币和五个五分的硬币、五个一分的硬币。
  乔把那些硬币放入老乞丐摊开的双手中,笑着说:“你运气好,我想这么多应该够了。祝你圣诞快乐!”
  那老乞丐说:“年轻人,我也祝你圣诞快乐!”
  那老乞丐走到对面,进了威斯科特先生的店,乔把手放回口袋里,继续向前走。那个刚才穿大衣走过的人正在人行道边跟一个老妇人说话。乔看向人行道,看到了一个钱包。乔把它捡起来,发现里面有几张信用卡和几百美元现金。他的祈祷灵验了,他可以用这些钱给阿贝买辆单车,一个玩具屋子,甚至他可以用这些钱去旅社开个房,让阿贝不用到监狱附近去看他。或许珍尼斯也跟他们在一起,再一次全家人一起过圣诞节。
  不行。如果阿贝知道这钱是捡到的她会怎么想?乔猜得出钱包是谁的,他看看那个穿大衣的人,又看看钱包。在一张信用卡的旁边有一张证件,乔从上面的相片确认了钱包是那个穿大衣的人的。
乔偷过钱,那时是急了,但他本身不坏。
那个穿大衣的人跟那老妇人说了再见,又开始往前走了,脚步还是那么轻快。
乔慢跑赶上去,喊道:“先生,打扰一下。我想你掉了钱包了。”
那人停下来,转过身,眼睛睁大了,说:“啊,是,那是我的钱包。”他接过钱包,立即清点里面的东西。
  乔没有等他点完就走了。他转向马洛大街,向监狱附近走去。突然,他看到珍尼斯带着阿贝走过来,阿贝一看到他就伸开双臂向他跑来。
  乔抱着她,笑着,眼睛却湿了,他说:“圣诞快乐,孩子,我很抱歉,没有为你买什么礼物。”
  阿贝笑得很开心,她撒娇似的说:“哦,爸爸,别那样想。妈妈说来带你回家,我非常高兴。”
  乔愧疚地看向珍尼斯,想确认阿贝说的是不是真的。珍尼斯说:“乔,是你回家的时候了。”两行热泪从乔的眼里流下来。
  乔的室友迈克拿着个无绳电话跑过来,喊道:“乔,你的电话,是一个叫威斯科特的人打来的。”
乔对电话里说了一声“喂?”
“如果你愿意,明天来上班吧。”威斯科特先生在电话里说。
  “我愿意。我可以问一下吗,是什么使你改变主意的?”乔的胸中涌起了一股暖流。
“是我跟我爸爸喝的那杯咖啡。”
(选自2011年7月《文学报》)
(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还好,周围只有两个人,一个穿着大衣的人轻快地走过,还有一个老乞丐从街道对面的公园走过来。”这里表现了乔紧张不安,怕别人听到他来找工作的事。
B.“乔没有等他点完就走了。他转向马洛大街,向监狱附近走去。”这写出了乔把钱包还给失主时并不要求回报的心理。
C.作者以“‘是我跟我爸爸喝的那杯咖啡’”结束全文,出乎乔的意料,也出乎我们的意料,从而使整个故事的情节显得跌宕起伏,令人回味无穷。
D.从小说,我们可以看出,威斯科特先生为了试探乔,特意设置了穿大衣的人丢钱包和父亲扮演的老乞丐乞讨零钱这两个情景。
E.读了这篇小说后,我们懂得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一个人不管以前做错了什么,只要存有一颗善良的心,就会有好报,这是这篇小说揭示的唯一的主题。
(2)在小说的开端部分乔的处境是怎样的?请简要分析小说这样写的作用。(6分)
(3)文中的乔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4)这篇小说从乔找工作写起,到他找到工作结束,那么小说的题目可以由“零用钱”改换成“求职”吗?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5分)
中国的爱因斯坦——束星北
张再生
上世纪80年代的一个春天,海滨某军港,一派严肃、紧张的气氛。原来这里正在进行航天事业的一项重要试验:卫星回收工程。按照测算,卫星将于2分钟后落入眼前的水域。人们一个个屏住呼吸,两眼直瞪着蔚蓝的天空。2分钟后,“飞物”突然从天而降,落入大海,水柱冲天。快艇迅速劈波斩浪,去迎接这“天外来客”。顿时,岸上、船上的官兵和群众情不自禁地又跳又叫,欢声雷动。
在这激动人心的时刻,人们不会忘记为了测算卫星落点而熬过许多不眠之夜的首功之臣束星北教授。
束星北出生于江苏邗江。其父束曰璐曾是南通张謇实业集团的知名人士。束星北自幼聪明好学,才智过人,童年入私塾,深得秀才老夫子魏楚翘钟爱。1924年束星北以优良成绩考取三江大学。两年后又远渡重洋,入美国拜克大学读书。身在异邦,束星北克勤克俭,矢志苦读。当时,他父亲是实业巨子,生母家是江都望族,可他却谢绝长辈们的经济资助,搬住在美国三藩市同乡会馆内,与工人们一道参加体力劳动,挣得收入以支付学费。
束星北畅游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1929年,他对爱因斯坦相对论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几近一年,他屏绝人事,埋首书斋。智慧之树骤然开放出奇葩——研究“相对论”的两篇论文脱稿了。探索神秘未知世界的热望,化开了层层坚冰,“四维时空”的科学课题又如一盏神灯在远方闪烁,导引他走向新的境界,去寻找当代物理大师爱因斯坦。
此时的爱因斯坦已是如日中天,蜚声全球。他身材矮小,仪容和蔼。对于这个来自东亚的门徒,他一见如故。他们通宵达旦畅谈,大师赞誉了束星北的两篇论文。不久,大师从柏林大学替束星北争得经费,物理界的巨星和新星合作了。作为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的助手,束星北工作一年,进步更快,造诣更深,硕果累累,从多方面发展了“相对论”。更大收益是,束星北继承了大师“自由平等讨论的波尔学风”。由于希特勒排犹之风日盛,爱因斯坦被迫离德,束星北经大师安排,于1929年10月转到剑桥大学、爱丁堡大学继续研究,在天体物理方面颇有创见,获博士学位。1930年登上美国著名的麻省理工大学的讲台,开始了他漫长的物理学教学生涯。
身为海外学人的束星北,一直萦怀祖国。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他毅然辞聘而归,准备投笔从戎,抗日救国。回国后,束星北被浙江大学慕名求聘,请他与王淦昌教授共同研究“衰变”这一尖端课题。
在浙大,束星北誉满校园。他开的课,学生爱听,教师也争相入座,他不照课本宣讲,而是联系实际,深入浅出。乍听似乎无章,细加揣摩却句句有着。他认为,物理学是一门很美的科学,大至宇宙、小至基本粒子,都是研究的对象,寻求其中规律,这是十分有趣的。天性率真的束星北有时跳上讲台,有时坐在椅背上,大发宏论,侃侃而谈,一条腿还下意识地晃动着。课堂上,一旦哪位学生指出他的疏漏之处,他便肃然静坐,恭听学生发言。每当学生讲出新的见解,束星北就会情不自禁地捶他一拳,连呼:“妙!”就是这种“波尔”学风,造就了一批物理人才。其中最负盛誉的便是后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当年,束星北特别器重这位学生。李政道一度想辍学参军,是束星北切意挽留;李政道因车祸伤腿,束星北又特意把他接到重庆,精心安排治疗调养。难怪,数十年后,李政道仍念念不忘乃师之恩,曾致书问候:“我物理的基础……成就归源,都是受先生之益。”
当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升起的时候,束星北教授心潮澎湃。他夜以继日,勤奋科研。1952年到山东大学任物理系教授,除了正常教学研究外,还兼研气象学,曾在《中国气象学报》上发表多篇具有灼见的文章,成了竺可桢、赵如章的好朋友,被聘到中国气象学会青岛研究所负责科研。1980年,他又为航天工业的卫星回收试验立下了赫赫功劳。直到他生命最后一息,还在指导他的学生做“海洋内波研究”。
一代大物理学家束星北离开了我们,但他的英名却永戴史册。诚如其学生李政道的唁函所说:束老师是中国物理学界的老前辈,国际闻名,桃李天下……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束星北家境优越,自幼才智过人,凭着自身的聪明好学、父母的严格要求及耳濡目染,他以优异成绩考取了三江大学,后来又进入了美国拜克大学读书。
B.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束星北怀抱一腔热情,毅然回归祖国,准备投笔从戎,回国后被浙江大学慕名聘请,从此开始了自己的物理教学与研究生涯。
C.束星北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除了物理教学与研究之外,他还兼研气象学,并参与了航天工业的卫星回收试验,准确测算出了卫星的落点,立下赫赫功劳。
D.束星北器重、爱惜人才,他曾鼓励学生李政道走求学之路,并在其车祸后给予帮助;李政道对这份恩情念念不忘,并将自己的卓越成就归功于束星北。
E.本文详细记述了中国物理大师束星北热情求学、享誉校园、成就非凡等几方面的事迹及其科学研究中的真知灼见,展示了一位德才兼备的科学家的感人形象。
(2)作者为什么将束星北比作“中国的爱因斯坦”?请简要分析。(6分)
(3)在浙大讲学期间,束星北深受师生欢迎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6分)
(4)这篇传记中,束北星先后以学生和老师的角色,与爱因斯坦和李政道有过深厚的师生情谊。你认为师生之间应建立怎样的关系?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8分)
第Ⅱ卷 表达题(共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初学写作的人往往闭目一想觉得头头是道,拿起笔来,却又阻滞枯涩,心时有东西写不出来,这大半是由于“词汇”不够。
B.对未来城市生活的设计是一项全球性的课题,城市化发展之路正确与否,与世界各国的前途唇齿相依,“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昭示着城市在人类生活中无可替代的作用。
C.最近爆红的《中国好声音》的确是个好节目,整个策划团队、舞美灯光、流程形式、评委表现都可圈可点。
D.南京“梧桐让路”风波最终以三号线“移树”工作全面叫停而画上句号,但我们更应思考:何时可以不再等问题出现后再被迫补救,放马后炮了。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3分)
A.日本核危机令国际原油市场雪上加霜,国际原油的不断攀升迫使各国纷纷寻找替代能源,于是太阳能作为一种新能源受到极大关注,国内多晶硅市场空前火爆。
B.继“瘦肉精”事件之后,近日,北京市消协抽检中发现多个品牌休闲裤健康质量不合格,这让我们不禁要追问:欺诈消费者的行为何时能终止?答案是肯定的。
C.在中国男篮队员与巴西男篮队员斗殴事件发生后,中国篮管中心副主任李金生及时抵达首都机场,代表中国篮球协会向巴西道歉。巴西主帅接受了道歉。
D.中国通过多方努力去安抚这个焦虑的世界,不断承诺崛起会和平进行,平等谈判解决与邻国间的领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参与联合国维和任务及国际救援。
15.将下列语句依次填人文中的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 ) (3分)
科学是美丽的,艺术也是美丽的。然而,大多数人习惯于将这两种美丽置于界限分明的两端;其实,科学和艺术是相通的,它们是人类文化的两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都会使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质量更高。
①营造更完美的创造空间
②艺术工作者多懂一些科学
③可以有更多灵感
④可以更好地发挥艺术器材的效能
⑤更能充实生活,享受美的熏陶
⑥科学工作者多懂一些艺术
A.⑥④⑤②③① B.⑥③⑤②④① C.②③①⑥④⑤ D.②④①⑥③⑤
16.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
思念是一束阳光,让阴郁的天空明朗起来;
思念是一阵清风,让平静的心湖荡漾起来;
思念是一部诗集,让枯燥的时光浪漫起来。
17.下面的材料,反映了一种社会现象,请概述这一社会现象,并对此现象进行简要评论。(6分)
有人说现在知道“周迅”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鲁迅”的越来越少了;知道“关之琳”的越来越多了,知道“卞之琳”的越来越少了;知道“梅艳芳”的越来越多了,知道“梅兰芳”的越来越少了;知道“景岗山”的越来越多了,知道“井冈山”的越来越少了;知道“马克”的越来越多了,知道“马克·吐温”的越来越少了;知道“比尔”的越来越多了,知道“保尔”的越来越少了。
概述:

评论: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今年29岁的刘翔,尽管北京奥运会的一“退”和伦敦奥运会的一“摔”,令人扼腕长叹,也有很多人质疑,但他与姚明一样仍不失为体育史上划时代的伟大英雄。32岁因伤病退役的姚明没有受到任何指责和质疑,姚明自己也认为他的NBA生涯没有什么遗憾——“总冠军戒指?每个NBA球员都想,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得到的。”“生活并不是只有篮球……处处能精彩。”作为关心他们的人,应该感谢他们为我们带来的一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鄢陵县一高高一年级第一次考试
语文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9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1)B C(选对一项得3分,两项都对得5分。A.应是“怕别人听到他以前做过小偷的事”。 D.无中生有,结论武断。 E.“是这篇小说揭示的唯一的主题”不合适,这是其中的一个主题。)
(2)圣诞节快到了,乔急于想找到一份工作,想赚点钱给8岁的女儿买圣诞礼物,但由于自己的简历上有曾因盗窃被判入狱的不良记录,乔因此遭到拒绝而没找到工作。(2分)这样写的作用:同下文的故事情节形成对比,更能突出人物的性格和小说的主题。(2分)找工作无望,无法给女儿买圣诞礼物,在十分需要钱的情况下,却能把零用钱施舍给乞丐,拾到钱包归还失主,在“需要”和“舍得”的对比中,乔善良诚实的本性跃然纸上。(2分)
(3)①富有爱心,乐于助人。疼爱女儿,想在圣诞节为女儿买礼物以尽父亲的责任;生活拮据却能把零用钱施舍给乞丐,始终对那老乞丐微笑着并祝他圣诞快乐。这些都体现出他的爱心和热心。②善良诚实。拾到钱包后虽有过心理冲突,但能主动归还失主,并不求回报,体现出他善良又正直的本性。③知错能改。虽有过盗窃入狱的经历,但他曾大声向威斯科特表示要改正;见到妻子时很“愧疚”,表现出对过去犯的错误的后悔,觉得对不住妻子。(每答对一点并结合文章分析得2分,答出其它方面,只要言之成理也可。)
(4)观点一:不可以改换成“求职”。(2分)因为:①小说构思角度:乔把零用钱施舍给了老乞丐,老乞丐又是雇主的父亲,乔因此找到了工作,施舍零用钱的情节推动了故事的发展,结尾出人意料,体现了小说构思的独具匠心。(3分)②刻画人物形象角度:小说对乔施舍零用钱这一情节进行了细致的描绘,通过对乔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方面的描写,尤其是对硬币数量的具体交代,突出了乔乐观的生活态度与热心助人的性格,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主题也更加鲜明突出。相比之下,对“求职”内容的描写显得有些逊色。(3分)
观点二:可以改换成“求职”。(2分)因为:①情节发展角度:小说主要写了乔为了给女儿买圣诞礼物而去求职、求职失败后在街上发生的故事、求职意外成功,所以乔“求职”是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3分)②体现主题思想角度:乔“求职”成功是他的善良之举所至,善良的人会有好的结果,小说在赞扬了主人公善良正直本性的同时,也体现社会向善的风尚,用“求职”做标题更能引发读者对小说主题的深入思考。(3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v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答案】B【解析】应该用“休戚相关”,表示彼此祸福关联、利害一致的意思;而“唇齿相依”则指像嘴唇和牙齿那样相依靠,比喻双方密切,互相依存。本句侧重“祸福、利害的关联。”A项头头是道:形容说话、做事很有条理。C项可圈可点:本义指文章精彩,值得加以圈点。形容出色,精彩,值得称道,赞扬。延伸义形容表现好,值得肯定或赞扬。D项放马后炮:比喻事情已过去才发议论
14.【答案】C(A项搭配不当,应该是“国际原油价格的不断攀升”;B项表意不明,“答案是肯定的”,表述不明确;D项,成分残缺,应为 “解决……领土纠纷。)
15.【答案】B(注意语句的前后照应和标点符号的提示作用)
16.【答案】(5分;每句1分,其中比喻恰当1分,句式与示例相同1分)
[示例]关爱是一阵细雨,让干涸的原野滋润起来;
关爱是一支彩笔,让苍白的画布缤纷起来;
关爱是一轮皎月,让黯淡的夜幕明朗起来。
17.【答案】(其中概述3分、评论3分)
概述:反映了传统、经典文化遭到冷遇而流行、时尚文化受青睐的社会文化现象。
评论:这是商品经济冲击下人们文化价值观的严重失衡,我们应该大力提倡重视传统文化。
六、作文
【思路导引】 英雄也有遗憾时;不失英雄本色;不应有遗憾;生活处处能精彩;打开另一扇门;理想与现实;感谢他们;心态。
【文言文参考译文】
于仲文,字次武,幼年就聪明灵活,小时候上学,就沉迷书中而不知疲倦。等到长大之后。卓异豪爽,胸怀大志,气度超凡。从家中被征召出来做官,担任赵王的属官,不久升迁为安固太守。隋高祖任北周丞相时,尉迥发动叛乱,派遣部将檀让攻占黄河以南地区。又派人诱招于仲文,于仲文拒绝了他。尉迥对他不听从自己非常愤怒,派遣仪同的宇文威进攻他。于仲文迎战,大破宇文威的军队,斩首五百多人,因功被授予开府。尉迥又派遣他的部将宇文胄渡过石济,宇文威、邹绍从白马出兵。两路并进,又进攻于仲文。于仲文估计自己支撑不住,就扔下妻子儿女,率领六十多个骑兵,打开城池西门,冲破重围而逃。被贼兵追赶,边战边逃,跟随的骑兵战死的有十之七八。于仲文仅一人死里逃生,到达京师。尉迥于是杀了于仲文的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高祖见到于仲文,替他伤心哭泣。提升他为大将军。兼任河南道行军总管。把朝廷鼓吹的乐队给他,让他乘驿车火速到洛阳去发兵,来讨伐檀让。于仲文的军队驻扎在蓼堤,距离梁郡七里,檀让拥有数万军队.于仲文用瘦弱的士兵来挑战。檀让全军出动来抵抗,于仲文假装失败逃跑,檀让的军队很骄傲轻敌。于是于仲文派遣精锐部队从左右两侧夹击贼兵,使檀让的军队大败。檀让率领残余的军队驻扎在城武,部将高士儒率领一万军队驻扎在永昌。于仲文假意下发公文到各州县说:“大将军来了,应多多聚集粮食。檀让还认为于仲文不可能马上就到,正在杀牛犒劳士兵。于仲文知道他松懈了,于是挑选精锐的骑兵袭击他,一天便赶到了,于是攻占了城武。尉迥的部将席毗罗,拥有十万军队,驻扎在沛县,将要攻打徐州。他的妻子儿女在金乡。于仲文派遣人假称是席毗罗的使者。对金乡城的守主徐善净说:“檀让明天午时到达金乡,将要宣布蜀公的命令,赏赐将士。”金乡人认为真的这样,都很高兴。于仲文挑选精锐士兵,假竖起尉迥的旗帜,兼程前进。徐善净望见于仲文的军队将要到达,还以为是檀让到了,于是出城迎接谒见。于仲文捉拿住他,于是夺取了金乡。席毗罗依仗人马众多,来迫近官军。于仲文背城布阵,在麻田中设下埋伏,席毗罗的军队大败而逃。俘获了檀让,用囚车把他送到京师,黄河以南地区全部平定。朝廷为于仲文刻石纪功,石碑立在泗水之滨。史臣说:于仲文博览群书,拿出众的谋略称许自己,从平定尉迥之乱起,于是建立功名。
【诗词赏析】
初秋时节,诗人独自凭倚着高高城楼的堞墙,眺望塞外风光,不由自主萌发了一股独客异乡的感情。
  诗人马戴,曾从军大同军幕,独在异乡,面对荒凉的塞外,翻腾着感情波澜,这是十分自然的。全诗似乎是前后两联抒情,中间两联写景,但细细读来四联诗又浑然一体,情景互生。
  “聊凭”、“暗起”这两句诗把读者带进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里去。诗人面对当前处境,既无可奈何,又无法排遣心中的郁闷。这样,就从诗人的内心开始展现诗人的自我形象。
  颔联、颈联承首联之“望”,写望中所见;也承首联“异乡情”,写出了“异乡情”暗起的环境。严霜凝结,蒹葭一片惨白,使人感受到一阵寒意;远山昏暗,雾霭在山林中升腾而起,弥漫于山峦峰壑。这是一幅远景,画面中突出了萧索的气氛。紧接着,诗人又呈现一幅近景。胡天的雁群垂下了翅膀,落在荒凉的河滩上;一阵阵动人心魄的鼙鼓之声,从军营里传出。这幅近景,加强了全诗画面凄冷萧瑟的悲凉之感。诗人望中所见,是如此萧条、冷落,又具有鲜明的异乡情调,自然会引起万千思绪,回应了异乡情暗起的缘由。诗人选取了富有特色、富有感彩的意象来构成望中所见的境界,引发了读者无限的情思。
  诗人的情绪也随着所写步步激荡。末联里“独”树,“残”“秋色”,层层递进,把诗人的情绪“逼” 向了高潮。在孤零零的一棵树上,几片黄叶残留枝头,萧瑟的秋色、萧飒的秋风之中,诗人在树下徬徨,继而狂歌、号泣,泪水如雨,洒落衣襟。这样,诗人就完成了对自我形象的刻画。
  从独自一人无可奈何地在城楼凭堞而望,到眼前凄清、悲凉的秋景,到情绪的爆发而狂歌号泣,从叙述、描绘到抒情,从外在动作形态,进入到情绪的深处,很有层次感地完成了诗人自我形象的刻画。这一形象的塑造,动作性鲜明,感情浓烈,可谓形神兼备,给人留下极深刻的印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