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word)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六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word)

资源简介

六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一一地球和地球仪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①天圆地方。②根据太阳、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也是个球体。③哲伦环球航行。④地球卫星照片。
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①海边看远方驶来的船,先看到桅杆后看到船身。②月食现象。③登高望远。④麦哲伦环球航行。⑤地球卫星照片(最科学的证明)。
地球的大小:①平均半径6371千米。②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③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④极半径6357千米。⑤赤道半径6378千米。
纬线:①形状:圆/圆线圈。②长度:不都相等,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逐渐缩短,直至缩为一个点(南北半球同纬度的纬线等长)。③指示方向:东西。④数量:无数条。⑤0 线(起始线):赤道。
纬度:①度数范围及标注:0 一90 。②表示方法:南纬(s),北纬(n)。③度数分布规律:由赤道向南北两极度数逐渐增大。④半球划分:赤道划分南北两球。
经线:①形状:半圆/半个圆线圈。②长度:都相等。③指示方向:南北。④数量:无数条。⑤0 线(起始线):本初子午线。⑥经度度数范围及标注:0 一180 。⑦表示方法:东经(E)西经(W)。⑧度数分布规律:由0 经线向东西方向逐渐增大。⑨半球划分:20 W,160 E划分东西半球。
东西半球分界线:西经20 和东经160 组成的经线圈。
在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互相交织,形成经线网。
第二节一一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绕着地轴旋转。
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
地球自转一周时间为24小时,也就是一天。
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昼夜也就不断更替。
面对昼半球,西晨东昏。
地球自转同时,还围绕太阳不停地公转。
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①昼夜更替。②时间差异。
地球公转的方向与自转方向一致,也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
春分时间3月21日前后,夏至时间6月22日前后,秋分时间9月23日前后,冬至时间12月22日前后。
春分: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出现极昼。秋分: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冬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半球昼长夜短,南极出现极昼。
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①形成四季。②形成五带。③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④昼夜长短的变化。
第三节一一地图的阅读
地图三要素:比例尺、正方向、图例。
⒈比例尺:①线段式,②文字式,③数字式,⒉正方向:①指向标。②上北下南,左西右东。⒊图例。
地图是什么:地图是运用各种符号,将地理事物按一定的比例缩小以后表示在平面上的图像。
阅读地图,要学会在地图上辨认方向。面对地图,通常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要按照指向标判读方向。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要根据经纬网确定方向。
例如,去公园游览,需要寻找景点,应该从导游图上找答案。外出旅行,确立确定行程,应该参考交通图。了解国际时事,确定事件发生地点,应该查阅世界的国家和地形图。
比例尺较大:表示范围小,表示内容详细。比例尺较小:表示范围大,表示内容简略。
第四节一一地形图的判读
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做海拔。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
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深线。
等高线特点:①是闭合曲线,②同一条等高线上海拔相同,③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距相等,④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山体(名称)部位特征:①山峰:等高线闭合,数值从中间向四周逐渐降低。②山脊: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低处凸出。③山谷: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高处凸出。④陡崖:等高线重叠。⑤鞍部:两座山峰之间。(低处凸脊,高凸谷)
在绘有等高线和等深线的地形图上,把不同高度和深度的范围着上不同的颜色,这种地图叫做分层设色地形图。
陆地表面的地形类型有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五种。
地形(名称)部位特征:①高原:海拔在500m以上,面积较大,外围较陡、内部起伏较为和缓。②山地:海拔在500m以上,具有耸立的山峰、陡峭的山坡。③盆地:四周高,中间低。④丘陵:海拔在500m以下,地势起伏较大。⑤平原:海拔一般在200m以下,宽阔平坦。(山地:高而陡,高原:高而缓)
地形剖面图是以等高线地形图为基础转绘成的。(地形剖面图可以更直观的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一一大洲和大洋
地球表面71%是海洋,而陆地面积仅占29%。概括地说,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
水半球:海洋面积占90%。陆半球:陆地面积占48%。
大陆与它周围的岛屿合起来称为大洲。
全球陆地共分为七个大洲,即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和南极洲。
半岛是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海峡是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大陆是面积较大的陆地。
赤道穿过的大洲:南美洲、非洲、亚洲、大洋洲。
格林兰岛是世界上最大的岛屿。亚欧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阿拉伯半岛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岛。马来群岛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亚洲是跨经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大洲。北冰洋是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的大洋。
跨经度最广纬度最高的大洲:南极洲。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欧洲、北美洲。全部位于南半球:南极洲。全部在东半球:非洲。全部在西半球:南美洲。地跨寒、温、热三带的大洲:亚洲、北美洲。
南美洲 北美洲:巴拿马运河。亚洲 北美洲:白令海峡。非洲 欧洲: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南极洲 南美洲:德雷克海峡。北美洲 欧洲:丹麦海峡。
海洋是海和洋的总称。地球上的海洋被陆地分割成彼此相连的四个大洋。它们的面积大小依次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其中太平洋的面积,几乎占了全球海洋面积的一半。
大西洋呈“S”形。印度洋全部位于东半球。北冰洋仅位于北半球。
第二节一一海陆的变迁
海陆变迁的原因:①地壳的变动,②海平面的升降,③人类活动。
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说。(观点:在2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缓的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大陆漂移说主要证据:①相邻大陆轮廓能吻合。②古老地层能完整拼合。③不同大陆生物具有亲缘关系。④大西洋在扩张,太平洋在缩小。⑤红海在扩张,地中海在缩小。
①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和若干小版块。②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③板块在不断的运动着。
在板块的交界处,两个板块发生张裂,常常形成山谷或海洋;两个板块发生碰撞,在陆地常常形成山脉或岛屿。
火山和地震,也集中分布在地壳比较活跃的板块交界地带。(例如:环太平洋地带、地中海一一喜马拉雅地带)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
第一节一一多变的天气
天气是一个地区短时间里的大气情况,它是时刻在变化的。
天气特点:①短时间②变化快。气候特点:较长时间,较稳定。
天气预报要说明一日或几日内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等的情况。
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区。(不同地区云层厚度是不同的,云的颜色越白表示云层越厚。云层厚的地方一般是阴雨区。)
空气质量的高低与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数量有关,可以用污染指数来表示。
城市空气质量的高低,一方面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二节一一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气温曲线图的判读:①判半球②找极值③看弯曲④析变化
气温是指大气的温度。
描述一个地区的气温还需要使用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一天中不同时间气温值的平均数,就是日平均气温)
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做气温日变化,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做气温年变化。
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处前后,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做气温日较差。
一年中,北半球气温,通常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海洋上8月最高,2月最低。
一年内的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叫做气温年较差。
气温观测仪器主要有温度计,最高温度表,最低温度表等。
在我国,人工观测记录气温一般在每天在北京时间8时、2时、1时、2时各进行一次。
世界各地冷热不同,气温的分布有很大差别。
等温线密集的地区,气温差异大。等温线稀疏的地区,气温差异小。
北半球等温线数值由南向北递减,南半球等温数值由北向南递减。据此可以归纳,气温大致向低纬向高纬递减。
同纬度的夏季/冬季陆地气温:高/低。同纬度的夏季/冬季海洋气温:低/高。
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大致每升高100m,气温约下降0.6℃。
第三节一一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的统称为降水。
根据单位时间内降水量的多少,气象部门把降水划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等不同等级。
测量降水量的基本仪器是量雨器。从量杯上读出的刻度数(毫米)就是降水量。
通常用各月降水量柱状图来表示一个地区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
﹤50mm是少雨 50一100mm是湿润 ﹥100mm是多雨
世界年降水量分布的一般规律是:赤道附近地带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影响因素:纬度位置);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西安降水少,大陆东岸降水多;(影响因素:纬度位置)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影响因素:海陆位置)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影响因素:地形位置世界的气候)
第四节一一世界的气候
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大要素。
20℃以上是高温/炎热,0℃一20℃是温和/凉爽,0℃以下是寒冷。
读气温曲线图,分析一地的冷热状况。读降水量柱状图,分析一地的干湿状况。综合该地冷热和干湿的状况,可以总结出该地气候特征。
热带的气候大致分布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寒带的气候大致分布在南、北极圈内,亚热带和温带的气候大致分布在北回归线与北极圈、南回归线与南极圈之间。(影响因素:纬度位置)
在中纬度地区,由大陆东岸大陆、大陆西岸向大陆内部,气候类型的分布也是有规律的。(影响因素:海陆位置)
热带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沙漠气候。亚热带气候:亚热带季风和湿润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气候:亚热带季风和湿润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寒带气候:寒带气候。特殊气候:高原山地气候。
热带: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沙漠气候。温带:亚热带季风和湿润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寒带:寒带气候。亚热带:要热带季风和湿润气候。
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和湿润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大陆内部:温带大陆性气候。大陆西岸: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
一个地方为什么会形成这样或那样的气候?不同地方的气候为什么会有差异?这是因为一个地方的气候受该地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一个地方的纬度位置对气温影响很大。纬度不同,所接受的太阳光热不同。一般来说,纬度低,接受太阳光热多,气温就高;纬度高,接受太阳光热少,气温就低。
海陆位置也是影响气候的重要因素。一般情况下,进海近,降水多,一日或一年中的气温变化幅度小;距海远,降水少,一律或一年中的气温变化幅度大。
就地形而言,地势高,气温低;地势低,气温高;山地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雨。
气候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气候也影响人类的生产活动其中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最显著。气候会发生异常变化,会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危害。人类活动也会对气候产生影响。例如,植树造林会改善局地气候,过度砍伐森林会导致局地甚至全球气候的恶化。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
第一节一一人口与人种
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通常用人口自然增长率来表示。
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年内出生人口/总人口×100%-年内死亡人口/总人口×100%。
人口密度=人口数(人)/面积(平方千米)
人口疏密程度用人口密度表示,人口密度是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
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以及北美洲东部的沿海地区和平原地区,人口稠密。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湿热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或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人口稀疏。
人口数量过多,增长过快,会给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很多问题。例如,人们为了满足生存需求,要消耗更多的自然资源,给环境带来更大的压力;如果短时间内增加的人口太多,会产生就业困难、饥饿贫困、居住条件差、交通压力增大等社会问题。
但是,有的国家和地区人口增长过慢,甚至停止增长或不断减少,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例如,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社会抚养老年人的负担加重,等等。
为了解决人口问题,各国都制定了相对应的人口政策,以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有的人口停止增长或者人口不断减少的国家,则采取措施鼓励生育。
根据体质方面的特征,人们可以分为白种人、黄种人和黑种人三个主要人种。
白种人:欧洲亚洲西部,非洲北部,北美洲中部,大洋洲东南部。南美洲东南部。黄种人:亚洲东部与东南部,北美洲北部,南美洲西北部。黑种人: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大洋洲西北部,印度南部美洲部分地区。
第二节一一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语言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一般来说,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是世界上的主要语言,也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
在世界主要语言中,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汉语:中国,亚洲东南部。英语:欧洲的西部,北美洲,亚洲的南部等。俄语:俄罗斯,亚洲中西部。法语:法国,非洲中部与西部。西班牙语:西班牙,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阿拉伯语:亚洲西部,非洲北部。
基督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基督教形成于非洲西部,目前主要集中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伊斯兰教徒被称为穆斯林,伊斯兰教产生于阿拉伯半岛,主要分布在亚洲的西部和东南部、非洲的北部和东部。佛教是世界第三大宗教。佛教创始于古印度,后来传入亚洲其他地区,现在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
第三节一一人类的聚集地一聚落
世界上的人们居住在不同的地方,有些人住在乡村,有些人住在城市,我们把人们的这些聚集地一一乡村和城市,统称聚落。
乡村一般规模较小,主要有农村、牧村、渔村等不同类型城市规模较大,居住在城市里的人们,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
由于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乡村和城市的景观有较大的差异。
聚落的形成与环境密切相关,一般来讲,在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方,比较容易形成聚落。
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区或河口、沿海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则少有或没有聚落。
世界上的自然环境千差万别,聚落的形态也各不相同。有的聚落在平原地区聚集成团块状,有的聚落沿着河流、山麓、谷地等呈条带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