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源及声音是甴物体振动产生。2.声音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声波具有能量。3.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4了解人发声和听声能力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对比和概括能力。通过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传播的?培养学生初步学习在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学习实验探究方法,体会科学探究重要性。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探究能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通过本节学习学生领略声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引起学生的好奇,激发求知欲。【教学重点】 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声波的理解,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教师准备】 音叉、乒乓球、鼓、碎泡沫、声音传播的演示仪、蜡烛、纸筒橡皮膜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平时我们能听到声音,媒体播放:太空宇航员交流视频,为什么必须用无线电波? 导入课题:我们听到大千世界里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认识声现象》。 二、进行新课(一):声源媒体播放:公鸡、大象、蚊子、蝉的叫声。 1、通过上述现象学生总结声源的概念,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 2、学生讨论: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实验探究1(1)学生分组实验: ①让学生感知说话时喉咙部位的情况。 ② 如何让刚尺发声 ,观察刚尺。 师生归纳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③ 敲击桌子听到声音,看不见振动,如何感知呢?教师演示实验:观察敲击音叉和鼓时发声时观察乒乓球和泡沫的情况,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水花溅起。 思考:物体振动发声,当物体不振动时有什么现象 用手捂住音叉,发声立刻停止。师生总结: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实验方法:转换法(3)学生演示实验:④学生演示弹吉他、倒水、吹葫芦丝让学生思考:说出哪些物体可以发出声音师生归纳总结: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振动发声。 (4)、练习:“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这句话中的声源分别是_空气_,_水_和_声带_.二:声的传播实验探究2 (1)声音是如何传播的?学生分组实验:①土电话的声音怎样传播的,耳朵在离开桌面一点和紧贴桌面上,听到轻叩桌面的声音相同吗 师生总结:声音可以在固体、气体中传播。学生演示实验 :②水球里的声音怎样传播的? 师生总结: 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2)提出问题:声音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传播吗?如果不能,那声音的传播需要哪些条件呢?教师演示实验:③开始没抽空气:此时声音是怎么样的?逐渐抽出空气:你听到的铃声有何变化?猜想:如果里面的空气都被抽空,那会怎样?师生总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顺势给出介质的概念。凡是能够传播声波的物质,我们称为声的介质。 实验方法:实验加推理想一想:太空中宇航员即使靠近说话也听不见,这是为什么 那么宇航员在太空中采用什么方式进行交流呢 2、媒体播放水波和声波图片声音的传播与(水波)相似。击鼓时,鼓面振动,当鼓面向右侧运动时,(压缩)了右侧的空气,该处空气变(密);当鼓面向左侧运动时,右侧的空气变(疏)。这样空气中形成了密疏相间的(波动 ),以鼓面为中心,向远处扩展,向四周传播。这样的振动传播的过程形成了(声波)。师生总结:声音以声源为中心,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声音传播形式——声波实验探究3①媒体播放师生交流图片,引导学生回答: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学生分组实验:②敲击薄膜观察烛焰发生怎样变化?结论:烛焰获得了能量,这些能量由 声源发出,经声波传播而来。师生总结,声波具有能量三、声传播的速度1、教师讲述什么是声速。速度定义2、多媒体展示声速表一些介质中的声速v/(m/s)空气(0oC) 331.5空气(15oC ) 340空气(25oC ) 346煤油(25oC ) 1324水(25oC ) 1500海水(25oC ) 1531冰 3230铜 3750铝 5000铁 5200学生分组讨论,阅读表格1、观察1、2、3格中数据得到结论声速跟介质的温度有关.2、观察4、5、6格中数据得到结论声速跟介质的性质有关.3、观察表格中整体数据得到结论是: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4、识记:15 C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四、人的发声和听声能力1、思考: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学生阅读课本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发声体振动发声→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引起鼓膜振动→听觉神经→听觉2、科学探密昆虫飞行时翅膀都振动,蝴蝶每秒振动五六次,蚊子每秒振动二百五到六百次.当蝴蝶和蚊子同时从你身边飞过时,凭听觉你发现了谁?为什么?结论:频率:物体振动的次数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频率。频率的单位:赫兹,简称赫,符号Hz。人耳能听到的声音:20Hz~20000Hz声音。次声:低于20Hz的声音。超声:高于20000Hz的声音。超声和次声我们都听不见 !五、小结:1、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声音的产生:物体的振动(声源有:固体、液体、气体)2、声音的传播:通过介质(固体、液体、气体)以声波形式向外传播。(真空不能传声)3、声速: 一般情况下,固体中传播速度>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跟介质的性质和温度有关4、人的发声和听声能力:发声体振动发声→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引起鼓膜振动→听觉神经→听觉( 1)、频率、 频率的单位:赫兹,简称赫,符号Hz。(2)、 人耳能听到的声音:20Hz~ 20000Hz声音(3)、 次声:低于20Hz的声音(4)、 超声:高于20000Hz的声音。【板书设计】 第一节 认识声现象1、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声音的产生:物体的振动(声源有:固体、液体、气体)2、声音的传播:通过介质(固体、液体、气体)以声波形式向外传播。(真空不能传声)3、声速:一般情况下,固体中传播速度>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跟介质的性质和温度有关4、人的发声和听声能力:发声体振动发声→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引起鼓膜振动→听觉神经→听觉①、频率、 频率的单位:赫兹,简称赫,符号Hz。②、 人耳能听到的声音:20Hz~20000Hz声音③、 次声:低于20Hz的声音(水母)④、 超声:高于20000Hz的声音(蝙蝠和海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