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4张PPT)故 都 的 秋一、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人教版新教材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是必修教材中唯一一个专门的散文单元,属于学习任务群中的“文学阅读与写作”。单元主题是“自然情怀”,所选的五篇散文都是写景抒情的名篇,其中《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为现代写景散文。复合教学模式:单篇阅读——整合教学、群文阅读“单元导读课”“精读示范课” “合作探究课”“交流展示课”“综合拓展课” “导写训练课”“梳理检测课”《故都的秋》是现代散文史上的佳作,是非常典范的写景抒情散文,感情浓郁,意味隽永,文辞优美,形神兼备地写出了故都北平的秋味。我们把这节课定位为“精读示范课”。新教材虽然以任务群来组织单元,但是在教学中也不能把经典名篇弱化、粗化、浅显化。所谓精读就是进行课文的单篇教学,师生合作,共同学习这篇课文,熟读文本,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准确把握文本精髓,让学生了解写景抒情散文的特点,把握这类文本的阅读方法、学习路径,提升文学欣赏能力,给学生下一步的自主合作学习打下基础,提供范例和引导,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有章可循、有法可学。二、精读课的原则1.自主性原则在老师指导下,学生主动认知,自我建构。学习任务群的本质是学生自主学习,要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要运用自己的智慧,寻找合适的方法,采用多种有效的形式,通过实践去解决问题,增进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2.实践性原则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为解决问题制订任务,为完成任务设计活动,为达成目标合作交流。3.重视情境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实践活动情境主要包括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和学科认知情境。”4.重视诵读本单元文章文辞优美,表现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散文独特的语言美,从用词、句式等方面入手,对一些精彩语段加以分析、品味。三、学情分析写景抒情散文,学生并不陌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已经学过不少,如《春》《济南的冬天》等。高中这个单元是在更高层次上的螺旋式上升。由于本文作者所处的年代已远,中学生在把握作者心境上有一定的难度,难以领悟主观色彩笼罩之下的景物描写的妙处。孙绍振先生也指出:“要让中学生学会欣赏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一直是个难题。除了经典文本和当代青少年读者的经验的历史距离外,还有一个就是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的距离。”四、教学设计的依据这节课的教学根据以下几个方面综合设计:★课文特点、在教材中的地位★学情★《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除此之外,还要用好“三把钥匙”:★单元导语的引领★单元学习任务是核心★学习提示对单元学习任务的支撑与补充单元导语:学习本单元的写景抒情散文,体会民族审美心理,提升文学欣赏品位,培养对自然的热爱之情。要关注作品中的自然景物描写和人生思考,体会作者观察、欣赏和表现自然景物的角度,分析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手法;还要反复涵泳咀嚼,感受作品的文辞之美。单元学习任务:在郁达夫的笔下,故都的秋特别“清”“静”“悲凉”,带着传统文人的某种审美情趣。阅读《故都的秋》,分析其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民族审美心理和审美特点。如何做到情景交融?学习提示:阅读《故都的秋》,要抓住“秋味”这个中心,慢慢读,调动各种感官来体会故都之秋“清、静、悲凉”等特点,看看作品是通过哪些景物的描写巧妙地表现这些特点的。作者没有详细描绘陶然亭、钓鱼台、西山等北平著名景点,而是着重描写牵牛花、槐蕊、秋雨、秋枣一类平凡细小的事物,这是为什么?再想想,悲凉的“秋味”,为什么在郁达夫的笔下具有特别的美?作者说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有什么道理?学习时要关注两篇写景文章的语言艺术,可以从用词、句式等方面来细细品味。如《故都的秋》开头多用短句,句中多停顿,起到了舒缓节奏和营造氛围的作用。五、教学设计根据学生的认知程序和能力程序,教学过程设计为五个部分:整体把握,重点品读,深入探究,综合评价,回扣反思。学习目标:(1)赏析秋景,品味文章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2)诵读涵泳,感受作品的文辞之美和章法结构之美。(3)知人论世,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审美心理。导入新课析题导入:《故都的秋》题目很清晰的告诉我们文章是在写景,写了哪里的秋景?北平,北京。题目为什么是“故都”?可否换成“北平的秋”?(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点拨: 含有“故”字的诗句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北平故都已是历史的过眼云烟,“故”含有作者深沉的眷恋。“故都”暗含一种文化底蕴,题目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境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一)整体把握(自主梳理,个体展示)1.预习成果交流、展示课前预习任务:(1)自主阅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生疏词句、疑难句段。圈点勾画精彩句子和关键语段。(2)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收集、整理资料,制作“名家卡片”,了解作家经历、创作背景,做到知人论世。课堂上,小组内或小组间讨论解决预习中的疑难问题,成果展示、分享,教师补充、点拨。2.把握章法结构(1)文中哪些段落写到了北国的秋景?1、3、4、5、6、7、8、9、10、11、14。其他段落写了什么?2段、13段写南国之秋 12段议论(2)分明是写北国的秋,作者为什么又写了南国之秋呢?作者认为南国的秋与北国的秋最大的区别在哪个方面 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3)第12段作者表达了什么观点?有何作用?(4)具体写秋景的是哪几段?3-11让学生概括“秋晨”“秋槐”“秋蝉”“秋雨”“秋果”五幅画面并向同学介绍。(5)首尾两段没有具体写秋景,写了什么内容?有何作用?首段写了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文眼),首尾两段都抒发了对故都之秋的留恋、喜爱之情。我们从文章首尾安排的角度进行赏析,前者详后者略,遥相呼应,前者运用了比较、渲染的手法进行抒情,后者运用了夸张、假设的方式抒情。第2、13段都写了南国之秋,它们既前后照应,又通过衬托、比喻等手法,突显北国之秋的特点,表达了深情。12段宕开文笔,纵横议论,显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开阔的思路;增添文化气息,与“故都”题旨暗合。文章在整体上表现出了写景(咏物)抒情散文的结构规律:引出景(事)物,描叙景(事)物,议论抒情。章法结构欣赏的角度:从全文行文布局的角度从文章首尾安排的角度从主体部分结构的角度从写景节奏变化的角度从散文结构模式的角度(二)重点品读(自主研读,交流分享)这一环节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赏析秋景,品味文章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让学生理解作者选取景物的角度,描写的景物特点,语言的色彩和情感的表达。1.提出问题:这五幅画面都是写故都秋景的,是如何表现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2.赏析示范:师生共同赏析第一幅画面(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1)提出问题:①作者认为牵牛花的颜色“蓝色或白色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为什么?冷色调、暖色调分别给人什么感觉?教室的窗帘,蓝色,安静清凉春晚的舞台,暖色调,喜庆热闹有人去世,哀悼的人带着白花、黑纱,哀伤、压抑②“日光”能数吗?并且“细细的数”,“数”字你读出了什么?不仅透露出悠闲、惬意,还能读出寂寞、悲凉。他不愿阿飞再想这件事,忽然抬头笑道:“你看,这棵树上的梅花已开了。”阿飞道:“嗯。”李寻欢道:“你可知道已开了多少朵?”阿飞道:“十七朵。”李寻欢的心沉落了下去,笑容也已冻结。因为他数过梅花。他了解一个人在数梅花时,那是多么寂寞。(古龙《多情剑客无情剑》的第三十九回里的一段对话)“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王安石《北山》)王安石变法失败后,辞职退居江宁,独坐细数落花,透出的是什么?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创设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兴趣,促进深度学习。(2)第一幅画面还写了哪些景物?它们又是如何表现“清”“静”“悲凉”的呢?作者借描写破屋、天空、驯鸽、日光、牵牛花和秋草表现对故都秋味的清、静和悲凉的感受,这里写了视觉形象、听觉形象。景物描写非常细致,如“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像喇叭花似的牵牛花(朝荣)的兰朵”;也写了观景、赏景的心态、动作,如“细数”“静对”,透露出悠闲、惬意、寂寞、悲凉。教师点拨:赏析画面关注各种感觉、颜色、动词、形容词、景物特点等。3.学生活动:根据第一幅画面的示例赏析,让学生选择其余的任何一幅画面进行鉴赏,说说它是如何体现清、静、悲凉的?小组内交流,推荐发言,分享展示。教师点拨示例:“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作者为何落寞?原来的“落蕊”哪里去了?被扫走了,“一阵扫后”生命的消失,连生命的迹象也没有了,悲凉之味顿出。(三)深入探究(合作讨论,质疑解惑)着眼于文章表达特点、情感态度。提出问题,让学生合作探究。1.探究语言美:本文多处使用排比,它们具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请举例分析。2.探究情感:①故都的秋景可谓丰富多彩,作者为什么只选取上述秋景来写呢?试从主客观两方面来分析。②关于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本文是颂秋的,但也有人认为是悲秋的。你认为呢?说说你的理由。(四)综合评价(发表见解,辩论深化)从文章风格及影响、当代认知价值、文化比较和借鉴角度认识。1.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是说人的情感随外物的变化而变化,春景使人畅怀,暮景令人感伤。结合这句话谈谈本文写景和抒情的关系。2.文中有“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你如何从文化的角度理解这句话?“天行有常,春秋代序”, 中国文人的悲秋情结由来已久,他们在秋风萧瑟之际,或哀身世,或叹家国,体现了民族审美心理,而这种悲秋情怀也为人类所共有。郁达夫笔下的秋也带有这种传统文人的审美情趣。但是为什么他认为“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呢?这句话如何读?“特别”强调的重点在哪里?为何如此“特别”?秋所具有的特点民族传统文化心理当时的社会背景作家本人的忧郁气质作者的审美情趣教师补充:“我还长不到十二个月,就因营养不良患起了肠胃病来了。一病年余,由衰弱到发热,由发热而痉挛;家中上下竟被一条小命而累得精疲力尽;到我出生后的第三年春夏之交,父亲也因此以病以死,在这里总算是悲剧的序幕结束了,此后便只是孤儿寡母的正剧上场。”——郁达夫《自传·悲剧的出生》此篇文章写于1934年,8年前,郁达夫的儿子龙儿在北京病逝,他在《一个人的旅途》中写道:“去年采取葡萄枣子的时候,龙儿站在树下,兜起大褂,仰着看树上的我,我摘取一颗,丢入了他的褂兜里,他的哄笑声,要持续到三五分钟。今天的这两棵枣树,结满了青青的枣子,风起的半夜里,老有极熟的枣子辞枝自落。女人和我,在这样的时刻,最怕听的就是滴答的坠枣之声。”联系写作背景,此时的北平,在19世纪末卷起的历史风云中越来越显得衰老颓败,大国小家,两层感情的潮水浸过作者心灵的堤岸,留下的都是悲伤的印记。郁达夫注重从主观感受上来展示北平秋的特色,作者对秋的悲凉的感受实质上是对人生的感受。(五)回扣反思(学生梳理,老师补充)学生对学习本文所应掌握的语言知识、阅读能力、学习感悟总结梳理。老师对学生的展示作补充,对学习的方法和规律作理性的提升。谢谢大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