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背诵清单)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背诵清单)

资源简介

背诵清单
记录: 月 日 星期
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第15课 北伐战争
一、国共合作的实现
1、原因(了解,不需要记忆。)
(1)共产党:京汉铁路大罢工的失败,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单枪匹马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同盟者,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争取一切可能的同盟者,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国民党是比较民主的革命派,是首先考虑的对象。)
(2)国民党方面:民国建立后,孙中山先生依靠地方军阀,相继发起反对北洋军阀独裁统治的二次革命、护法运动、第二次护法运动,均失败。他痛切认识到依靠军阀打军阀是没有出路的,迫切需要新的力量补充,他非常愿意同中国共产党合作。
2、中共三大
时间 1923年6月
主要内容 (1)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2)共产党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把国民党改组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同盟。
3、国民党一大
时间 1924年1月
地点 广州
主要内容 对三民主义作出了新的解释,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新三民主义是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意义 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
4、创建黄埔军校
时间 1924年5月
地点 广州黄埔
领导 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为政治部主任。
历史功绩 (1)培养出大批的军事和政治人才。 (2)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北伐战争作了准备。(1925年3月,广东国民政府成立,汪精卫任主席 ,黄埔军校的学生和粤军合编为国民革命军(北伐军))
二、北伐胜利进军
1、北伐战争概况
开始时间 1926年
组织者 广东国民政府
目的 推翻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主要战场 湖南、湖北、江西
著名将领 叶挺,第四军独立团
主要战果 珠江流域→长江流域(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还有东北奉系军阀张作霖没被推翻)
2、工农革命运动的发展:(1)农民协会组织和会员数前所未有;(2)城市工会组织和工人运动得到很大发展。(共产党领导的敌后工农革命运动有力的支持和配合了北伐军的正面作战。)
3、问题思考:在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的统治之下,北伐军能节节胜利的原因是什么?(不要求记忆,重在理解)
(1)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为北伐提供了坚强的领导。
(2)作战方针正确(先攻吴再打孙)是北伐胜利进军的重要保证。
(3)官兵英勇奋战,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
(4)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群众积极支持和紧密配合,以及苏联的援助等,是北伐胜利的基础。
三、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1、原因:高涨的工农革命运动触动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注解:资本主义的本质是剥削,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是两个对立的阶级,国共合作确立的三大政策虽然触动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但是为了顾全大局,集中力量消灭北洋军阀统治及扫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在孙中山的大力支持下,国共依然实现了合作。随着北伐军的胜利进军,北洋军阀统治基本被推翻,为了防止共产党共享政治权力,独自享受最高统治权力,压抑已久的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右派最终叛变了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
2、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927年4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革命进步人士,叛变革命。
3、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时间 1927年4月
地点 南京
性质 (1)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2)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人民革命。 (注解:对内实行独裁专制的统治,镇压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革命;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因此,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没有完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统一 1928年底,南京政府在名义上统一了全国(张学良改旗易帜)
4、汪精卫召开“分共会议”:1927年7月,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标志着国共合作完全破裂,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失败了。
5、再次北伐和东北易帜:南京政府名义上统一了全国。
四、问题思考:北伐战争取得重大胜利,为什么说国民革命失败了?(记黑体字部分即可。)
1、直接原因:以蒋介石和汪精卫为首的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右派为了夺取最高权力,排除共产党势力,叛变革命。
2、根本原因: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没有完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注解:北伐的目的是打到北洋军阀,统一中国,建立民主政权。但是蒋介石的上台后对内实行独裁专制的统治,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因此,蒋介石的上台,其实质只不过是旧军阀被打垮,又出现了以蒋介石为代表的新军阀。)
【图片解读】
解读:1924年5月,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黄埔军校”。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
解读:1926年开始;北伐军从广东分三路北伐,迅速进入长江流 域,革命力量迅速发展
图为1927年创作的漫画《革命歌声》(画中字:锄列强,倒军阀,灭尽世上压迫人!)
漫画解读:漫画中一位农民正手举锄头“锄”向列强和军阀;列强吓得趴在地上,军阀倒在他身上作惊恐状。
设问:漫画反映了什么状况?
答案:农民运动配合革命军北伐。
第16课 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
一、南昌起义
1、背景
(1)以蒋介石、汪精卫为首的代表大资产阶级、大地主阶级利益的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对共产党人进行血腥屠杀,激起了中国共产党和革命群众的极大愤慨和强烈反抗。
(2)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认识到独立领导革命武装力量的重要性。
2、概况
时间 1927年8月1日
地点 江西南昌
领导人 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陈毅等
经过 南昌起义——占领南昌——主动撤离,南下广东——途中受挫——转战湘南,坚持斗争。
意义 (1)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第一枪。 (2)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革命斗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8月1日建军节)
二、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
1、八七会议
时间 1927年8月7日
地点 汉口
会议内容 (1)通过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2)毛泽东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 (3)决定在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
2、秋收起义
时间 1927年9月
地点 湘赣边界
领导人 毛泽东
旗帜 “工农革命军”
经过 秋收起义—进攻县城受阻—文家市决策——三湾改编——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
意义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革命斗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拉开了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序幕。
文家市决策:1927年9月19日,起义军在湖南浏阳文家市举行会议,讨论进军方向问题。会议采纳了毛泽东的意见,决定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去。(仅需了解)
三湾改编:1927年9月底起义军在江西永新三湾进行了改编,改称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三湾改编把支部建在连上,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三湾改编”后的工农革命军进入井冈山,到1928年春,根据地便初步建立起来了。是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3、井冈山会师:
(1)概况:1928年4月28日,朱德、陈毅率领部分南昌起义的部队和湘南的工农武装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胜利会师。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2)意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得到了巩固和扩大,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
三、工农武装割据
1、含义:“工农武装割据”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必由之路。
2、初步形成:毛泽东在井冈山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权,开展土地革命和游击战争。创造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
古田会议:1929年12月28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在上杭县古田召开,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
3、发展:到1930年,全国创建了十几块革命根据地。其中,以红四军为主在赣南、闽西建立的中央革命根据地面积最大。在各根据地内,有几百个县建立人民政权。革命武装发展到十万人。
4、政权建立
时间 1931年冬
地点 江西瑞金
内容 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定都瑞金,选取毛泽东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
意义 标志着国共对峙局面的正式形成。
四、问题拓展
1、井冈山道路的含义: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辟了一条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2、在井冈山建设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有利条件:
(1)井冈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2)井冈山附近农产品丰富,可以给部队提供足够的粮食。(后勤补给方便)
(3)经过国民革命时期党的领导和建设,群众基础好。
(4)离大城市较远,敌人统治力量薄弱。
3、中国为什么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1)俄国革命道路:先城市,后农村;城市包围农村。国情:俄国是一个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城市,工人阶级人数多,力量大,容易夺取城市获得胜利。
(2)中国革命道路:先农村,后城市;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国情: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在城市,工人阶级人数少,力量小,不容易夺取城市获得胜利。而农村人口占中国的绝大多数。
总述:两国的国情不同,所以革命道路不同。
【图片解读】
解读:江西南昌被誉为“军旗升起的地方”“人民军队的摇篮”
解读:(1)行军路线:①由大城市向小城镇和山区转移;②由长江流域向东南地区转移
(2)革命中心变化:由城市转移到了农村。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一、长征的原因
(1)直接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2)根本原因:博古、李德等人错误的战略战术。
二、长征的经过(中央红军长征路线)
时间 1934年10月
出发地点 江西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
部队人数 八万人
长征路线 八万人从江西瑞金出发→冲破四道封锁线,血战湘江(剩3万人)→强渡乌江,攻克遵义→召开遵义会议,成为党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择点→四渡赤水,打乱敌人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突破天险腊子口→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吴起镇→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
三、遵义会议
时间 1935年1月
地点 贵州遵义
内容 1、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2、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意义 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四、长征的历史意义
1、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长征精神:指长征途中红军所表现出来的不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
五.长征精神:坚定信念、积极进取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
不怕牺牲、前仆后继的献身精神;
勇往直前、排除万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图片解读】
解读:中央红军从东南到西南再到西北,革命中心也随之转移,由南方(瑞
金)转到北方(延安)
解读: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问题,妥善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
【易错点拔】
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中共七大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