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1.本课是统编历史教材八上第三单元第一课,主要讲述孙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动,特别是同盟会的成立以及三民主义,上承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开启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所述内容贯穿整个单元,并为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的开始奠定基础。2.根据课标的两个内容要求,本课设置了两个子目,即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同盟会与三民主义,分别对课标的要求进行阐述。3. 本课以按时间顺序、以“革命”为主题,再现了孙中山的早期生平事迹,先后回答了“为什么革命”、“如何革命”,并得到大家的“认同”,最终成为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二、教学目标1.通过史料,知道孙中山由改革走向革命的原因,了解孙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动。2.结合史料,归纳20世纪初的革命著作和革命组织,理解孙中山创建同盟会以及提出三民主义思想的合理性和先进性,认同孙中山革命先行者的地位。3.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孙中山为振兴中国不断进行的革命探索,理解历史人物活动与历史发展趋势之间的联系,学习孙中山救国救民的责任担当和为中华复兴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同盟会的纲领和性质,三民主义的提出。2. 难点:三民主义的内涵和作用。五、教学过程1. 新课导入。习近平曾说:“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跟不上的人必将成为落伍者,必将被历史所淘汰。”在中国近代史史上,曾有一位英雄、先锋,应时代潮流而动,为振兴中华耗尽毕生的尽力,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就是孙中山。引出今天学习内容——统编历史八上第三单元 《第8课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设计意图:回顾近代英雄人物,激发学生兴趣,切入课题。)2. 正课讲授。一、从医人到医国阅读《人物经历》,了解少年时期的孙中山问题:结合教材P38《人物扫描》,思考:为什么孙中山要弃医从政?(设计意图:根据材料解答问题,培养学生表达能力以及对事件的分析能力。)二、从改革到革命活动1:阅读《上李鸿章书》,“观日本一国”“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地能尽其利则民食足,物能尽其用则材力丰,货能畅其流则财源裕。故曰:此四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等,了解孙中山的改革主张,以及面临的挑战。问题:结合材料与教材,思考:孙中山提出了怎样的主张?结果如何?改革的结果,变法自强等多项改革建议,遭到拒绝。过渡: 如果你是当时的孙中山,你将会怎么做呢?(设计意图:换位,思考孙中山的抉择。根据材料提供的情景,感受孙中山感情的变化,培养学生史料分析能力、理解能力。)活动2:提供资料:1894年兴中会成立,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并了解“振兴中华”的宗旨,“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口号。还有,随后成立的兴中会总会及广州起义。(设置问题)思考:面对战友的牺牲与死亡的威胁,如果你是当时的孙中山,你将作何选择呢?过度:引出“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强调孙中山对于革命潮流的预判,引出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团体的创立。(设计意图:提供情景,培养学生史料分析能力、理解能力、逻辑能力。)三、从先驱到领袖根据革命团体分布图,设置问题:根据地图思考革命团体分布有哪些特点?9过渡: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用孙中山的话,“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亦欲起事,不相联络,各自号召,终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 ” 引出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四、从团体到政党设置活动:结合教材P40,完成下列表格内容。过渡:为了更好地了解同盟会,我们设置了两个探索环节。探究一:同盟会政治纲领与三民主义的关系是什么?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探究二:结合材料及教材,思考:同盟会的成立,带来怎样的影响?同盟会的成立,使全国革命有了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目标,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的发展。过渡:“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孙中山还继续了一系列民主革命。孙中山为革命奋斗终生,成为民主革命的先行者。(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史料分析能力以及情感深化,培养家国情怀。)五、毕生复兴中华设置活动:引用胡锦涛、习近平的话,对孙中山一生的贡献进行总结。过渡:通过学习,我们对孙中山的贡献有了更多的了解设置问题: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应该为民族复兴做些什么呢?(设计意图:情感深化,培养家国情怀。)3. 课堂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应该学习和继承孙中山先生的宝贵精神,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为他梦寐以求的振兴中华而继续奋斗,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六、板书设计(思维导图式 图片格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