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3张PPT)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国庆节活动方案PPT/国庆工作汇报PPT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4123教学反思说课内容5点击在这里添加文字一、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二课的第二框题。在上节课,同学们已经学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那么,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中国社会将何去何从呢?本课承接前一课,讲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探究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道理,为后一课“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起到自然过渡作用。通过本框题的学习,帮助学生明确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初步探索的艰辛、成就和走过的曲折的路,帮助学生懂得社会主义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社会主义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从而帮助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提高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本框的课标依据是:理解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明确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点击在这里添加文字二、学情分析高一年级学生开放、自我、独立、自信,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通过前段时间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对人类发展的进程和趋势有了一定的把握,并且都知道我们中国走的是社会主义道路,但是,他们对于“中国人民为什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这个问题缺乏更加深入的理性认识,相关理论知识具有碎片化的特点,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因此,本节课将运用视频、音乐、图片等手段,通过回望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走过的路,帮助学生明确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性,并通过观察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感悟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和认同。点击在这里添加文字三、教学目标1.学习目标:(1)政治认同:通过“三大改造”的成功、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及中国在社会主义初步建设时期取得的成就,感悟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坚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增强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认同感。(2)科学精神:懂得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领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的重要性,从而提高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公共参与:了解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艰辛探索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积极投身于实践,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人民服务。点击在这里添加文字2.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2)教学难点:中国共产党在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取得的辉煌成就,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用开放互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同时,我将辅之视频、音乐、图片等教学手段加深学生们的理解。点击在这里添加文字四、教学过程本节课分为三个环节完成教学,分别是:环节一:驻足当下的路;环节二:回望走过的路;环节三:远眺前行的路。点击在这里添加文字环节一:驻足当下的路1.情景一:播放《国庆70周年大阅兵: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方队》相关视频。2.提问:请用一句话说说你的观后感。设计意图:通过观看国庆70周年大阅兵的经典视频进行课堂导入,能够使学生将注意力较快集中于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营造轻松有趣的课堂氛围。对于较为熟悉的70周年阅兵庆典的话题自由发表观点,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祖国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引出无论当下祖国有多么强盛和辉煌,都不要忘记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人民走过的艰难的路,为后面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相关教学做好铺垫。环节二:回望走过的路议题1:中国为什么要确立社会主义制度?1.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图片。设计意图:将学生从当下繁荣富强的祖国拉回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时的场景,进行追问“这时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了吗?”使学生明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是新民主义主义革命的结束、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2.呈现情境二:新中国成立时,全国5亿人口,人均口粮200公斤/年;工业基础几乎为0,外汇储备为0,产业工人1000万,合格工程师仅有4万人;全国80%的人口为文盲,每年培养的小学生只有67万;全国森林覆盖率仅有8.7%,北方部分地区甚至仅有5%。任务:(1)用一个词概括新中国刚成立时的状况。 (2)面对此情此景,中国人民最迫切的任务是什么? (3)为完成任务,我们做出了什么样的选择?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析材料并回答问题,可以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通过回顾历史数据,引导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艰难处境,面对一穷二白的新中国,中国人民最迫切的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明确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需要一个过程,引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一化三改”,使学生产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感,体现政治认同的核心素养目标。1.呈现情境三: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国家已经把握了重要的工矿企业、铁路、银行等国民经济的命脉。新中国之初,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但分散、脆弱的农业个体经济既不能满足工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又有两级分化的危险。1950年中国同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其中规定:“……彼此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并进行必要的经济合作。”2.任务:结合材料和书本P26,分别从国内的政治、经济和国际形势等方面,分析社会主义制度能在中国确立起来的原因。活动:将学生分成5组,时间5分钟,每组派代表分享本组观点,发言时间1分钟。议题2:中国为什么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析材料并回答问题,可以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通过回顾历史数据,引导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艰难处境,面对一穷二白的新中国,中国人民最迫切的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明确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需要一个过程,引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一化三改”,使学生产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感,体现政治认同的核心素养目标。议题3:怎样探索社会主义建设?1.播放视频《[伟大历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2.任务:(1)为什么我国当时特别重视工业建设?(2)说说视频中展示了哪些建设的成就?(3)从中学习到了哪些中华民族精神?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通过让学生观看视频,引导学生讨论和归纳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艰辛探索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明确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是符合我国发展规律的,能让学生对“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道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领会,有利于增强制度自信,完成政治认同和科学精神核心素养的学习目标,突破教学难点。同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丰富、发展了中华民族精神,感悟中华民族精神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环节三:远眺前行的路1.展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间表、路线图,布置作业:畅想新中国成立100周年。2.结束语: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撼动我们伟大祖国的地位,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前进的步伐。中国的昨天,已经写在人类的史册上,中国的今天,正在亿万人民手中创造,中国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间表、路线图,让学生畅想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的场景,引导并呼吁学生积极投身于实践,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奋斗,践行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实现公共参与的学科核心素养目标。3.师生共同聆听歌曲《社会主义好》。设计意图:播放著名的红色革命歌曲《社会主义好》,歌词浅显直白,唱出了全国人民跟定共产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强决心与共同心愿,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教育和影响学生的思想和成长,达到认识的深化和情感的升华。点击在这里添加文字五、教学反思1.值得欣慰的地方:(1)教学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2)开放性问题能够发散学生思维并且课堂气氛较好,学生普遍踊跃表达自己的观点。(3)学生在分组合作中加强了沟通与交流,培养了合作精神和探究精神。点击在这里添加文字2.值得思考的地方:鉴于课堂时间有限,本框内容信息量较大,部分细节只能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如果能在课上组织学生模拟开展中共八大会议,为更好的为国家献计献策,让学生扮演中共八大的代表进行发言,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智慧和才能,增强学生的交流与表达能力,让课堂教学更具有趣味性。Thank you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