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作业】中考历史与社会高效作业20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效作业】中考历史与社会高效作业20

资源简介

【高效作业】中考历史与社会高效作业20
一、选择题
1.《清史稿·圣祖本纪》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康熙23年正月,罗刹踞雅克萨、尼布楚二城,饬断其贸易,萨布素以兵临之。”该事件指的是(  )
A.郑成功收复台湾 B.抗击沙皇俄国的侵略
C.土尔扈特部回归 D.平定准噶尔部的叛乱
【答案】B
【知识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康熙”“雅克萨、尼布楚”可知与雅克萨之战有关。17世纪中期,沙皇俄国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在中国的领土上,烧杀抢掠。康熙帝命令清军围攻雅克萨的侵略军,最终迫使沙皇政府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问题。1689年,中俄双方代表在尼布楚进行谈判,经过平等协商,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维护了我国的领土完整。故该事件指的是抗击沙皇俄国的侵略。
ACD三项和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抗击沙皇俄国的侵略是题干材料描述的事件,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雅克萨之战,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2.《元史》记载:“宣政院……掌释教(佛教)僧徒及吐蕃之境。”这表明(  )
A.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
B.元朝设置机构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
C.宣政院掌管全国的行政和宗教事务
D.元朝设立统一的边疆地区管理机构
【答案】A
【知识点】蒙古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在这一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朝廷还在当地设置地方机构,任命官员征收赋税,屯驻军队,实行充分和有效的管理。从此,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元史》记载:“宣慰使司都元帅府隶属于宣政院……掌释教(佛教)僧徒及吐蕃之境”。这表明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
A项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BC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知道元朝设立宣政院管理西藏,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
3.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建立行政机构的标志是(  )
A.秦朝设置南海郡 B.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
C.明朝设置奴儿干都司 D.清朝设置台湾府
【答案】B
【知识点】蒙古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的疆域空前辽阔,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在台湾(琉球)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ACD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是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建立行政机构的标志,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元朝巩固边疆的措施。识记澎湖巡检司的相关知识,知道元朝时管辖澎湖和琉球的机构是澎湖巡检司。
4.下图是河北承德某古建筑上的牌匾。其直接见证了(  )
A.顺治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B.康熙帝签订《尼布楚条约》
C.雍正帝在此地创立军机房 D.乾隆帝接见西藏政教首领
【答案】D
【知识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乾隆时,英国殖民者遣使入藏,试图与西藏地方建立直接联系,六世班禅不为所动,并明确表示:整个西藏都是在中国主权管辖范围内的地方,西藏的一切无不听命于朝廷,乾隆皇帝70岁寿辰时,六世班禅长途跋涉到达承德避暑山庄,参加祝寿庆典,乾隆皇帝特意下令在山庄的北面,仿照班禅在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修建了须弥福寿庙,供他居住。
ABC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项乾隆帝接见西藏政教首领和题干信息不符,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清朝加强管理的措施,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5.下面表格内容反映的是清朝(  )
时间 事件 作用
1684年 设置台湾府 巩固了东南海防
1727年 设置驻藏大臣 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乾隆时期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稳定了西北边疆地区
A.巩固皇权的军事手段 B.加强边疆管理的措施
C.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 D.主动对外交流的表现
【答案】B
【知识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为了加强边疆管理,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清政府采取的措施是:在1684年设台湾府,加强了台湾同内地的联系,同时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1727年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乾隆帝平定了大、小和卓的叛乱,设置伊犁将军,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ACD三项在题干表格中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
B项加强边疆管理的措施是题干表格反映的内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及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措施。
6.元朝是我国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封建王朝。下列事件发生在元朝的是(  )
①铁木真统一蒙古 ②马可·波罗来华
③回族形成 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⑤建立行省制度
A.①②④ B.①②③⑤ C.②③⑤ D.①②③④
【答案】C
【知识点】蒙古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元朝的起止时间是1271年—1368年。②马可·波罗来华是在元世祖时,他在中国居住了十几年,因此这一事件发生在元朝。③回族形成是在元朝,唐朝以来,有不少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在我国一些地方定居,元朝时又有大批迁入中国,他们同汉、蒙、畏兀儿等各族长期杂居通婚,到元朝时逐渐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⑤建立行省制度是元朝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世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所以②③⑤都发生在元朝。①铁木真统一蒙古是1206年,所以不是发生在元朝;③经济重心的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时期,不是发生在元朝。
C项②③⑤发生在元朝,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蒙古的兴起和元朝建立的有关知识。要求具备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7.下图是某同学在学校资料室找到的一幅残损的某朝代疆域图,该朝代是(  )
A.元朝 B.宋朝 C.唐朝 D.明朝
【答案】A
【知识点】蒙古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根据疆域图中的信息“宣政院”,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元政府加强对西藏的管辖,在中央设置宣政院,负责管理藏族地区的行政事务。这标志着元朝时西藏正式成为我国的行政区划。故题干残损的疆域图是元朝的。
A项元朝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BCD三项和题干疆域图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朝代疆域图为切入点,考查元朝的相关知识及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牢记元朝加强对西藏管辖的措施。
8.如下图所示,它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在北宋前期的中国四川地区。“它”是(  )
A.圆形方孔半两钱 B.五铢钱
C.“交子” D.开元通宝
【答案】C
【知识点】经济重心的南移
【解析】【分析】宋代的商品经济出现了空前的繁荣,特别是城市商业的发展,促进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交子。
A项圆形方孔半两钱是秦朝时期,不符合题意;
B项五铢钱属于西汉汉武帝时期,不符合题意;
C项“交子” 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在北宋前期的中国四川地区,符合题意;
D项开元通宝属于唐朝时期,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纸币交子相关知识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准确识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交子。
9.研读下面两则文献材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苏湖熟,天下足”——南宋谚语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宋史》
A.南宋都城临安是南方政治中心
B.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C.南宋时期江南人口大量增加
D.南宋时期江南一直比较富庶
【答案】B
【知识点】经济重心的南移
【解析】【分析】材料一反映江南地区经济比较落后,“苏湖熟,天下足”反映了南宋江南地区农业发达,“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反映当时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故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ACD三项不能从题干两则文献材料得出,不符合题意;
B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可以从题干两则文献材料得出,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经济重心南移及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知道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
10.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从材料中可知(  )
A.宋代政府鼓励发展海外贸易 B.政府规定商业区居民区分开
C.宋代店铺经营时间不再受限 D.所有市民都只能到饭店吃饭
【答案】C
【知识点】经济重心的南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的“夜市”可知这是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宋代商业的繁荣超过了前代,南方商业尤为发达,当时最大的商业都市是开封(东京)和杭州,城内人口多达百万,大街小巷店铺林立,早市、夜市“买卖昼夜不绝”,体现了宋代店铺经营时间不再受限。
ABD三项和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宋代店铺经营时间不再受限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宋代的社会生活及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宋代的社会生活的相关知识。
二、非选择题
11.长城穿越千年,绵延万里,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长城内外风光异]
长城以南,多雨多暑,其人耕稼以食,桑麻以衣,宫室以居,城郭以治。大漠之间,多寒多风,畜牧畋(tián)渔以食,皮毛以衣,转徙随时,车马为家。此天时地利所以限南北也。
——《辽史·营卫志》
[长城脚下战与和]
秦始皇派蒙恬修长城,“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
汉元帝遣昭君出塞和亲,“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亡干戈之役”。
[农牧交融促一统]
西汉大力构筑河西长城,在丝路经过的河西地区大规模屯田开垦。当时,匈奴等少数民族往往“驱牛马万余头来与汉贾客(商人)交易”。获取大量生活、生产资料。中原地区则“骡、驴、骆驼,衔尾入塞”。投入农耕、交通运输。
明代后期,长城沿线的蒙古族不但畜牧兴旺,而且逐渐使用铁犁牛耕发展农业,麦、豆、瓜、菜,“种种俱全”,塞外古丰州兴起一座“垦田万顷,连村数百”的归化(今内蒙古呼和浩特)新城,呈现出一派兴旺景象。
(1)从这段史料我们可以提取哪些信息?
(2)秦朝修筑长城的目的是什么?昭君出塞为什么能够成为千古美谈?
(3)有人说,“长城是农牧文明碰撞交融的见证”。请结合上述材料对这一观点进行论证。
【答案】(1)长城南北自然条件不同,人们生产与生活方式存在较大差异。
(2)抵御(防范)匈奴入侵,维护国家统一。昭君出塞为汉匈两族长期友好相处与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3)西汉构筑河西长城保障丝路通畅,促进河西地区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交融;明代后期.长城沿线和更北的蒙古族在生产方式上受汉族影响,部分由游牧转为农耕,促进了北方民族的交融。
【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
【解析】【分析】(1)本题以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长城南北人民的生产与生活方式的不同等知识及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长城南北人民的生产与生活方式的不同等知识。“长城以南,多雨多著,其人耕稼以食,桑麻以衣,宫室以居,城郭以治。大漠之间,多寒多风,畜牧畋渔以食,皮毛以衣,转徒随时,马为家。此天时地利所以限南北也。”说明长城南北自然条件不同,人们的生产与生方式也不同。
(2)本题以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秦朝修筑长城的目的、昭君出塞以及意义等知识及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朝修筑长城的目的、昭君出塞以及意义等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抵抗匈奴的骚扰,秦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用来抵御匈奴族的入侵。汉元帝把女王昭君嫁给了呼韩邪单于,结束了百余年来汉、匈之间的武装冲突,此后约半个世纪,在北部边境出现了和平局面,昭君出塞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3)本题以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对“长城是农牧文明碰撞交融的见证”的理解等知识及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长对“长城是农牧文明碰撞交融的见证”的理解等知识。根据材料“西汉大力构筑河西长城,在丝路经过的河西地区大规模屯田开垦。当时,匈奴等少数民族往往驱牛马万余头来与汉贾客(商人)交易’,获取大量生活、生产资料。中原地区则‘骡、驴、骆鸵,衡尾入塞’,投入农耕、交通运输。“可见西汉构筑河西长城保障丝路通畅,促进河西地区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交融。根据材料“明代后期,长城沿线的蒙古族不但畜牧兴旺,而且逐渐使用铁犁牛耕发展农业,麦、丘、瓜菜,‘种种俱全’,塞外古韦州兴起一-座'垦田万项,连村数百’的归化(今内蒙古呼和浩特)新城,呈现出一派兴旺景象。”可见明代后期,长城沿线和更北的蒙古族在生产方式上受汉族影响,部分由游牧转为农耕,促进了北方民族的融合。
故答案为:(1)长城南北自然条件不同,人们生产与生活方式存在较大差异。
(2)抵御(防范)匈奴入侵,维护国家统一。昭君出塞为汉匈两族长期友好相处与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3)西汉构筑河西长城保障丝路通畅,促进河西地区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交融;明代后期.长城沿线和更北的蒙古族在生产方式上受汉族影响,部分由游牧转为农耕,促进了北方民族的交融。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长城的相关知识及学生阅读、理解材料信息和知识的迁移、运用的能力。要求学生根据材料信息明确立意,然后联系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12.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是中国古代史的重要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统一后,有人建议分封子弟,始皇认为,天下长期混战,皆因有诸侯国,分封等于重挑战争。汉初刘邦分封大量诸侯,后来,诸侯国的势力很大,威胁中央。汉武帝时,有地方官员相互勾结,营私舞弊,贪赃枉法。
材料二:如图
史料 大昭寺内文成公主入吐蕃壁画   乾隆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示意图
朝代 ① 明朝 清朝
事件 文成公主入藏 ② 乾隆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意义 汉藏关系日益密切 保护了我国东南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稳定了我国③地区的局势,维护了国家统一
(1)针对以上问题,秦始皇和汉武帝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2)联系所学知识,完成以上表格。
(3)概括上述措施对当代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启示。
【答案】(1)秦始皇实行郡县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
(2)①唐朝;②賊继光抗倭;③西北(或新疆/天山南北)。
(3)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和监督;促进民族团结;武力反击外来侵犯;坚决打击内部分裂势力。
【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大一统的汉朝;民族和睦与对外交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解析】【分析】(1)据材料一“秦统一后,有人建议分封子弟,始皇认为,天下长期混战,皆因有诸侯国,分封等于重挑战争。汉初,刘邦分封大量诸侯,后来,诸侯国的势力很大,威胁中央。汉武帝时,有地方官员相互勾结,营私舞弊,贪赃枉法。”可知,针对以上问题,秦始皇采取了推行郡县制的措施。在地方上,秦朝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秦朝时期,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多郡,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在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郡县的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免。县以下又设乡、里、亭等基层社会组织。这样,皇帝和朝廷就牢牢地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并把政治、法律、军事、土地及赋役等制度推向全国。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允许诸王把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这样,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密切了唐蕃之间的友好关系;明朝戚继光抗击倭寇,保护了我国东南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清朝乾隆帝平定了大、小和卓叛乱,稳定了我国新疆地区的局势,维护了国家统一。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上述措施对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启示有要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和监督;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经营;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价值追求;注重人才的培养;进一步加强各地之间的联系;注重制度的创新等等。
故答案为:(1)秦始皇实行郡县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
(2)①唐朝;②戚继光抗倭;③西北(或新疆/天山南北)。
(3)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和监督;促进民族团结;武力反击外来侵犯;坚决打击内部分裂势力。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两则文字表格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秦汉时期巩固统一的措施、唐朝的民族关系、戚继光抗倭、清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等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汉时期巩固统一的措施、唐朝的民族关系、戚继光抗倭、清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等相关史实。
1 / 1【高效作业】中考历史与社会高效作业20
一、选择题
1.《清史稿·圣祖本纪》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康熙23年正月,罗刹踞雅克萨、尼布楚二城,饬断其贸易,萨布素以兵临之。”该事件指的是(  )
A.郑成功收复台湾 B.抗击沙皇俄国的侵略
C.土尔扈特部回归 D.平定准噶尔部的叛乱
2.《元史》记载:“宣政院……掌释教(佛教)僧徒及吐蕃之境。”这表明(  )
A.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
B.元朝设置机构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
C.宣政院掌管全国的行政和宗教事务
D.元朝设立统一的边疆地区管理机构
3.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建立行政机构的标志是(  )
A.秦朝设置南海郡 B.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
C.明朝设置奴儿干都司 D.清朝设置台湾府
4.下图是河北承德某古建筑上的牌匾。其直接见证了(  )
A.顺治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B.康熙帝签订《尼布楚条约》
C.雍正帝在此地创立军机房 D.乾隆帝接见西藏政教首领
5.下面表格内容反映的是清朝(  )
时间 事件 作用
1684年 设置台湾府 巩固了东南海防
1727年 设置驻藏大臣 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乾隆时期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稳定了西北边疆地区
A.巩固皇权的军事手段 B.加强边疆管理的措施
C.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 D.主动对外交流的表现
6.元朝是我国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封建王朝。下列事件发生在元朝的是(  )
①铁木真统一蒙古 ②马可·波罗来华
③回族形成 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⑤建立行省制度
A.①②④ B.①②③⑤ C.②③⑤ D.①②③④
7.下图是某同学在学校资料室找到的一幅残损的某朝代疆域图,该朝代是(  )
A.元朝 B.宋朝 C.唐朝 D.明朝
8.如下图所示,它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在北宋前期的中国四川地区。“它”是(  )
A.圆形方孔半两钱 B.五铢钱
C.“交子” D.开元通宝
9.研读下面两则文献材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苏湖熟,天下足”——南宋谚语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宋史》
A.南宋都城临安是南方政治中心
B.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C.南宋时期江南人口大量增加
D.南宋时期江南一直比较富庶
10.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从材料中可知(  )
A.宋代政府鼓励发展海外贸易 B.政府规定商业区居民区分开
C.宋代店铺经营时间不再受限 D.所有市民都只能到饭店吃饭
二、非选择题
11.长城穿越千年,绵延万里,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长城内外风光异]
长城以南,多雨多暑,其人耕稼以食,桑麻以衣,宫室以居,城郭以治。大漠之间,多寒多风,畜牧畋(tián)渔以食,皮毛以衣,转徙随时,车马为家。此天时地利所以限南北也。
——《辽史·营卫志》
[长城脚下战与和]
秦始皇派蒙恬修长城,“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
汉元帝遣昭君出塞和亲,“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亡干戈之役”。
[农牧交融促一统]
西汉大力构筑河西长城,在丝路经过的河西地区大规模屯田开垦。当时,匈奴等少数民族往往“驱牛马万余头来与汉贾客(商人)交易”。获取大量生活、生产资料。中原地区则“骡、驴、骆驼,衔尾入塞”。投入农耕、交通运输。
明代后期,长城沿线的蒙古族不但畜牧兴旺,而且逐渐使用铁犁牛耕发展农业,麦、豆、瓜、菜,“种种俱全”,塞外古丰州兴起一座“垦田万顷,连村数百”的归化(今内蒙古呼和浩特)新城,呈现出一派兴旺景象。
(1)从这段史料我们可以提取哪些信息?
(2)秦朝修筑长城的目的是什么?昭君出塞为什么能够成为千古美谈?
(3)有人说,“长城是农牧文明碰撞交融的见证”。请结合上述材料对这一观点进行论证。
12.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是中国古代史的重要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统一后,有人建议分封子弟,始皇认为,天下长期混战,皆因有诸侯国,分封等于重挑战争。汉初刘邦分封大量诸侯,后来,诸侯国的势力很大,威胁中央。汉武帝时,有地方官员相互勾结,营私舞弊,贪赃枉法。
材料二:如图
史料 大昭寺内文成公主入吐蕃壁画   乾隆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示意图
朝代 ① 明朝 清朝
事件 文成公主入藏 ② 乾隆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意义 汉藏关系日益密切 保护了我国东南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稳定了我国③地区的局势,维护了国家统一
(1)针对以上问题,秦始皇和汉武帝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2)联系所学知识,完成以上表格。
(3)概括上述措施对当代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启示。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康熙”“雅克萨、尼布楚”可知与雅克萨之战有关。17世纪中期,沙皇俄国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在中国的领土上,烧杀抢掠。康熙帝命令清军围攻雅克萨的侵略军,最终迫使沙皇政府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问题。1689年,中俄双方代表在尼布楚进行谈判,经过平等协商,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维护了我国的领土完整。故该事件指的是抗击沙皇俄国的侵略。
ACD三项和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抗击沙皇俄国的侵略是题干材料描述的事件,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雅克萨之战,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2.【答案】A
【知识点】蒙古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在这一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朝廷还在当地设置地方机构,任命官员征收赋税,屯驻军队,实行充分和有效的管理。从此,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元史》记载:“宣慰使司都元帅府隶属于宣政院……掌释教(佛教)僧徒及吐蕃之境”。这表明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
A项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BC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知道元朝设立宣政院管理西藏,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
3.【答案】B
【知识点】蒙古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的疆域空前辽阔,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在台湾(琉球)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ACD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是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建立行政机构的标志,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元朝巩固边疆的措施。识记澎湖巡检司的相关知识,知道元朝时管辖澎湖和琉球的机构是澎湖巡检司。
4.【答案】D
【知识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乾隆时,英国殖民者遣使入藏,试图与西藏地方建立直接联系,六世班禅不为所动,并明确表示:整个西藏都是在中国主权管辖范围内的地方,西藏的一切无不听命于朝廷,乾隆皇帝70岁寿辰时,六世班禅长途跋涉到达承德避暑山庄,参加祝寿庆典,乾隆皇帝特意下令在山庄的北面,仿照班禅在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修建了须弥福寿庙,供他居住。
ABC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项乾隆帝接见西藏政教首领和题干信息不符,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清朝加强管理的措施,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5.【答案】B
【知识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为了加强边疆管理,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清政府采取的措施是:在1684年设台湾府,加强了台湾同内地的联系,同时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1727年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乾隆帝平定了大、小和卓的叛乱,设置伊犁将军,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ACD三项在题干表格中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
B项加强边疆管理的措施是题干表格反映的内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及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措施。
6.【答案】C
【知识点】蒙古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元朝的起止时间是1271年—1368年。②马可·波罗来华是在元世祖时,他在中国居住了十几年,因此这一事件发生在元朝。③回族形成是在元朝,唐朝以来,有不少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在我国一些地方定居,元朝时又有大批迁入中国,他们同汉、蒙、畏兀儿等各族长期杂居通婚,到元朝时逐渐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⑤建立行省制度是元朝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世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所以②③⑤都发生在元朝。①铁木真统一蒙古是1206年,所以不是发生在元朝;③经济重心的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时期,不是发生在元朝。
C项②③⑤发生在元朝,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蒙古的兴起和元朝建立的有关知识。要求具备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7.【答案】A
【知识点】蒙古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根据疆域图中的信息“宣政院”,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元政府加强对西藏的管辖,在中央设置宣政院,负责管理藏族地区的行政事务。这标志着元朝时西藏正式成为我国的行政区划。故题干残损的疆域图是元朝的。
A项元朝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BCD三项和题干疆域图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朝代疆域图为切入点,考查元朝的相关知识及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牢记元朝加强对西藏管辖的措施。
8.【答案】C
【知识点】经济重心的南移
【解析】【分析】宋代的商品经济出现了空前的繁荣,特别是城市商业的发展,促进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交子。
A项圆形方孔半两钱是秦朝时期,不符合题意;
B项五铢钱属于西汉汉武帝时期,不符合题意;
C项“交子” 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在北宋前期的中国四川地区,符合题意;
D项开元通宝属于唐朝时期,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纸币交子相关知识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准确识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交子。
9.【答案】B
【知识点】经济重心的南移
【解析】【分析】材料一反映江南地区经济比较落后,“苏湖熟,天下足”反映了南宋江南地区农业发达,“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反映当时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故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ACD三项不能从题干两则文献材料得出,不符合题意;
B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可以从题干两则文献材料得出,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经济重心南移及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知道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
10.【答案】C
【知识点】经济重心的南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的“夜市”可知这是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宋代商业的繁荣超过了前代,南方商业尤为发达,当时最大的商业都市是开封(东京)和杭州,城内人口多达百万,大街小巷店铺林立,早市、夜市“买卖昼夜不绝”,体现了宋代店铺经营时间不再受限。
ABD三项和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宋代店铺经营时间不再受限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宋代的社会生活及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宋代的社会生活的相关知识。
11.【答案】(1)长城南北自然条件不同,人们生产与生活方式存在较大差异。
(2)抵御(防范)匈奴入侵,维护国家统一。昭君出塞为汉匈两族长期友好相处与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3)西汉构筑河西长城保障丝路通畅,促进河西地区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交融;明代后期.长城沿线和更北的蒙古族在生产方式上受汉族影响,部分由游牧转为农耕,促进了北方民族的交融。
【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
【解析】【分析】(1)本题以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长城南北人民的生产与生活方式的不同等知识及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长城南北人民的生产与生活方式的不同等知识。“长城以南,多雨多著,其人耕稼以食,桑麻以衣,宫室以居,城郭以治。大漠之间,多寒多风,畜牧畋渔以食,皮毛以衣,转徒随时,马为家。此天时地利所以限南北也。”说明长城南北自然条件不同,人们的生产与生方式也不同。
(2)本题以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秦朝修筑长城的目的、昭君出塞以及意义等知识及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朝修筑长城的目的、昭君出塞以及意义等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抵抗匈奴的骚扰,秦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用来抵御匈奴族的入侵。汉元帝把女王昭君嫁给了呼韩邪单于,结束了百余年来汉、匈之间的武装冲突,此后约半个世纪,在北部边境出现了和平局面,昭君出塞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3)本题以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对“长城是农牧文明碰撞交融的见证”的理解等知识及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长对“长城是农牧文明碰撞交融的见证”的理解等知识。根据材料“西汉大力构筑河西长城,在丝路经过的河西地区大规模屯田开垦。当时,匈奴等少数民族往往驱牛马万余头来与汉贾客(商人)交易’,获取大量生活、生产资料。中原地区则‘骡、驴、骆鸵,衡尾入塞’,投入农耕、交通运输。“可见西汉构筑河西长城保障丝路通畅,促进河西地区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交融。根据材料“明代后期,长城沿线的蒙古族不但畜牧兴旺,而且逐渐使用铁犁牛耕发展农业,麦、丘、瓜菜,‘种种俱全’,塞外古韦州兴起一-座'垦田万项,连村数百’的归化(今内蒙古呼和浩特)新城,呈现出一派兴旺景象。”可见明代后期,长城沿线和更北的蒙古族在生产方式上受汉族影响,部分由游牧转为农耕,促进了北方民族的融合。
故答案为:(1)长城南北自然条件不同,人们生产与生活方式存在较大差异。
(2)抵御(防范)匈奴入侵,维护国家统一。昭君出塞为汉匈两族长期友好相处与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3)西汉构筑河西长城保障丝路通畅,促进河西地区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交融;明代后期.长城沿线和更北的蒙古族在生产方式上受汉族影响,部分由游牧转为农耕,促进了北方民族的交融。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长城的相关知识及学生阅读、理解材料信息和知识的迁移、运用的能力。要求学生根据材料信息明确立意,然后联系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12.【答案】(1)秦始皇实行郡县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
(2)①唐朝;②賊继光抗倭;③西北(或新疆/天山南北)。
(3)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和监督;促进民族团结;武力反击外来侵犯;坚决打击内部分裂势力。
【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大一统的汉朝;民族和睦与对外交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解析】【分析】(1)据材料一“秦统一后,有人建议分封子弟,始皇认为,天下长期混战,皆因有诸侯国,分封等于重挑战争。汉初,刘邦分封大量诸侯,后来,诸侯国的势力很大,威胁中央。汉武帝时,有地方官员相互勾结,营私舞弊,贪赃枉法。”可知,针对以上问题,秦始皇采取了推行郡县制的措施。在地方上,秦朝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秦朝时期,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多郡,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在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郡县的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免。县以下又设乡、里、亭等基层社会组织。这样,皇帝和朝廷就牢牢地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并把政治、法律、军事、土地及赋役等制度推向全国。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允许诸王把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这样,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密切了唐蕃之间的友好关系;明朝戚继光抗击倭寇,保护了我国东南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清朝乾隆帝平定了大、小和卓叛乱,稳定了我国新疆地区的局势,维护了国家统一。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上述措施对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启示有要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和监督;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经营;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价值追求;注重人才的培养;进一步加强各地之间的联系;注重制度的创新等等。
故答案为:(1)秦始皇实行郡县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
(2)①唐朝;②戚继光抗倭;③西北(或新疆/天山南北)。
(3)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和监督;促进民族团结;武力反击外来侵犯;坚决打击内部分裂势力。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两则文字表格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秦汉时期巩固统一的措施、唐朝的民族关系、戚继光抗倭、清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等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汉时期巩固统一的措施、唐朝的民族关系、戚继光抗倭、清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等相关史实。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