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效作业】中考历史与社会高效作业21第一课时一、选择题1.某校史学社的同学参与了市博物馆货币展的布置。下图所示货币按其发行的先后顺序呈现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③②①④ C.①③②④ D.③②④①【答案】B【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大一统的汉朝;经济重心的南移【解析】【分析】观察题干图片及据所学知识可知,交子最早出现在北宋、五铢钱最早出现在汉武帝时期、半两钱最早出现在秦始皇时期、康熙重宝最早出现在清朝康熙年间。题干图片货币按其发行的先后顺序呈现正确的是③②①④。B项③②①④排列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货币发行的先后顺序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货币发行的先后顺序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交子、五铢钱、半两钱、康熙重宝的相关史实。2.下图是魏晋时期的墓砖壁画“犁耕图”,出土于甘肃嘉峪关地区。下列对该出土文物信息的解读,符合史实的是( )A.棉布已成为当时人们的主要衣料B.曲辕犁在当时已得到广泛的应用C.反映了魏晋时期我国开始使用牛耕D.展现了当时河西地区农业生产的场景【答案】D【知识点】北方的民族融合【解析】【分析】观察图片并结合“魏晋时期”“甘肃嘉峪关地区”可知,图片展现了当时河西地区农业生产的场景。A项棉布已成为当时人们的主要衣料材料中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B项曲辕犁在当时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和题干图片不符,图中犁不是曲辕犁,不符合题意;C项反映了魏晋时期我国开始使用牛耕不符合史实,我国的牛耕开始出现是在战国时期,不符合题意;D项展现了当时河西地区农业生产的场景符合史实,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状况。注意对材料和图片的分析与解读。3.宋代经济远较唐代发达,城市繁荣,商业兴盛。下列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①北宋出现纸币“交子”②北宋东京消除 了居民区与商业区的界限③宋朝重视科举考试④宋代“ 济南刘家功夫针铺”的商标广告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B【知识点】经济重心的南移【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商业发达、城市繁荣、对外贸易发达。宋代商业繁荣,在瓦子里可以看杂技;北宋前期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广州、杭州等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北宋东京消除了居民区与商业区的界限;宋代“济南刘家功夫针铺”的商标广告,所以①②④选项符合题意。③宋朝重视科举考试,与题干城市繁荣,商业兴盛无关,排除。B项①②④能够佐证题干观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宋代的社会生活及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宋代社会生活的相关知识。4.“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化,尤其是在丝织、棉纺织行业中达到的水平,领先于工业革命前夕的欧洲。”这一现象可能出现在( )A.三国时期 B.隋唐时期C.五代十国时期 D.明清时期【答案】D【知识点】近代前夜危机【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丝织业等手工业有很大的发展,当时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ABC三项错误,三国、隋唐、五代十国时期还没有出现题干现象,不符合题意;D项明清时期可能出现题干现象,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化的相关史实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化的相关史实。5.明朝时,玉米、甘薯等原产于美洲的高产作物传人中国,种植面积迅速扩大,逐步成为主导性的农作物品种,这一现象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A.提高了农业耕作技术 B.增强了抵御饥荒能力C.促进了经济重心南移 D.根除了人口增长压力【答案】B【知识点】农耕文明的繁盛【解析】【分析】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农业方面,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对黄河、淮河等大河及大运河进行治理;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增强了抵御饥荒能力,明朝时,玉米、甘薯、马铃薯等原产于美洲的高产作物传入中国,种植面积迅速扩大,逐步成为主导性的农作物品种,这一现象带来的主要影响是增强了抵御饥荒能力。ACD三项都不是题干现象带来的主要影响,不符合题意;B项增强了抵御饥荒能力是题干现象带来的主要影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明朝高产作物的传入及学生的理解能力。掌握明朝高产作物的传入的影响。6.读下图,古代货币的发展变化( )A.见证了古代商业的繁荣 B.佐证了抑商政策的合理C.呈现了小农经济的瓦解 D.表明了古代贸易额减少【答案】A【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大一统的汉朝;经济重心的南移【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图片信息“秦半两钱、汉五铢钱、北宋纸币、明清银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铜币到银锭的变化,说明了商品经济的繁荣。A项见证了古代商业的繁荣理解正确,符合题意;BC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货币的演变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知道古代货币的发展变化见证了古代商业的繁荣。7.宋代市舶司收入,977年为30万缗(音“民”,货币单位),978年为50万缗,1159年为200万缗。这些数据反映了宋代( )A.农业生产的繁荣 B.海外贸易的发展C.经济作物的种植 D.南方人口的增长【答案】B【知识点】经济重心的南移【解析】【分析】分析材料可知,题干数据反映了宋代海外贸易的发展。据所学知,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AC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B项海外贸易的发展理解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宋代的经济发展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知道题干数据反映了宋代海外贸易的发展。8.宋代纺织业发达,纺织业家族增添新的成员——棉纺织业。支持该结论的最有力证据是( )A.《宋书》中开始出现“棉”字B.北宋画家王居正的《纺车图》C.南宋诗人艾可叔的《木棉》D.1966年浙江兰溪县出土的南宋棉毯【答案】D【知识点】经济重心的南移【解析】【分析】通过考古发现的化石、遗址、遗迹是研究人类历史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是第一手资料,1966年浙江兰溪县出土的南宋棉毯是支持宋代纺织业发达,纺织业家族增添新的成员——棉纺织业的最有力证据。ABC三项都不是支持题干结论的最有力证据,不符合题意;D项1966年浙江兰溪县出土的南宋棉毯是支持题干结论的最有力证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考古发现的意义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知道通过考古发现的化石、遗址、遗迹是研究人类历史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是第一手资料。9.下侧为某时期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欧洲生产总值在世界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示意图。它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丝绸之路开辟 B.江南地区开发C.海外贸易繁荣 D.清朝经济兴盛【答案】D【知识点】农耕文明的繁盛【解析】【分析】依据图片“1700、1820年”可知,是反映清朝经济的发展。明朝后期,女真的杰出首领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1616年,自立为汗,国号金,史称后金,后迁都沈阳,改称盛京。皇太极重视发展生产,改革内政,并注意选拔人才,联合蒙古各部,势力不断扩大。他改女真族名为满洲,1636年在盛京称皇帝,改国号为清,他就是清太宗。1644年,满族建立的清朝入主中原,成为中国历史上统一的王朝--清朝。ABC三项不是在“1700、1820年”这段时间,不符合题意;D项清朝经济兴盛是题干示意图反映的历史现象,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明清经济的发展及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10.下表所示纳税田亩数的变化反映了当时( )时间 纳税田亩比1683年增加的数量(%)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 23雍正四年(1726年) 60(耕地面积已超过明末耕地面积20.6%)A.精耕细作的推广 B.手工业技术提高C.农业经济的发展 D.水利工程的兴修【答案】C【知识点】农耕文明的繁盛【解析】【分析】清朝前期统治者重视农业,农业经济不断发展,清朝一统全国后,社会安定,人口的快速增长需要扩大耕地,清政府大力推行垦荒政策,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大片荒芜的土地得到开垦。到乾隆帝末年,全国的耕地面积比明朝鼎盛时期增加了近3亿亩。据框表可知“纳税田亩数比1683年增加的数量(%)”“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23%”“雍正四年(1726年) 60%”可知,所示纳税田亩数的显著增加;这反映了当时农业经济的发展。ABD三项解读错误,不符合题意;C项农业经济的发展解读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明清经济发展及学生准确解读历史图表的能力,重点是把握框表信息。解答本题要把握明清经济发展的相关内容,运用所学,分析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二、非选择题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太宗道:“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 廉耻耳,联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摘编自钱穆《中国经济史》材料二:宋朝时期,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使作物 在过去只能一季一熟的地方达到一季两熟,从而促进了农业。据估计,11至12世纪,水稻产量增加了一倍。——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上卷)材料三:在力述“农本”的 同时,他处处突出兴修水利的重要,把兴修水利作为农田建设、救荒赈济的必要前提和基本内容,把水利机械作为农器制作中最主要和最见功效的一部分。一一宋源《<农政全书>的水利经济思想》(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贞观时期为实现“民衣食有余"在经济上采取的措施。(2)据材料二,概述当时农业发展的表现。(3)概括材料三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政全书》的作者和地位。(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促进农业发展的认识。【答案】(1)措施:采取去奢省费.轻徭薄赋,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的措施,同时鼓励发展农业生产。(2)表现: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农作物的一季两熟;水稻产量的增加。(3)主要观点:兴修水利是发展农业的重要前提与保障。作者:徐光启。地位:是有关国计民生的科技名著。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4)认识:轻徭薄赋,以民为本,发展科技,引进先进技术,兴修水利等。【知识点】贞观之治;经济重心的南移;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解析】【分析】(1)据材料一 “朕当去奢省费”可得出倡导戒奢从简,据“轻徭薄赋”可得出轻徭薄赋(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再结合所学知识,唐太宗注重发展农业生产。(2)据材料二“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使作物 在过去只能一季一熟的地方达到一季两熟”可得出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农作物达到一季两熟;据材料二“11至12世纪,水稻产量增加了一倍”可得出水稻产量增加。(3)) 根据材料三“他处处突出兴修水利的重要,把兴修水利作为农田建设、救荒赈济的必要前提和基本内容”可见其主要观点是水利对于农业生产具有重要作用。据所学知识可知,《农政全书》的作者是明代农学家徐光启;《农政全书》是有关国计民生的科技名著,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4)本题属于开放性问题,学生言之有理即可。依据材料一可知农业发展关注国计民生,政府要注意发展农业生产;依据材料二、材料三可知,要注意改进农业生产技术、兴修水利、总结农业生产经验、引进农作物品种等等。故答案为:(1)措施:采取去奢省费,轻徭薄赋,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的措施,同时鼓励发展农业生产。(2)表现: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农作物的一季两熟;水稻产量的增加。(3)主要观点:兴修水利是发展农业的重要前提与保障。作者:徐光启。地位:是有关国计民生的科技名著。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4)认识:轻徭薄赋,以民为本,发展科技,引进先进技术,兴修水利等。【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以材料为依托,综合考查贞观之治,宋代经济发展,《农政全书》的相关知识及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题目设计注重基础性,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作答。12.江南农业足发展,经济地位大提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古代人口户数(节选)材料二:材料三: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宋书》南宋时期,政府奖励州县官兴修陂塘堤堰等工程,州县官大都兼“提举圩田”或“主管圩田”的职务……致使“低田常无水患,高田常无旱灾”。——摘编于《中国史纲要》(1)材料一中人口发生怎样的变化?它折射出这段时期经济哪一发展趋势?(2)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江南地区农业发展的原因。【答案】(1)变化:从汉到宋,南方人口逐渐超过北方。趋势: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到南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2)劳动力的不断增加;生产工具的改进(农耕技术的进步);人民的辛勤劳动;自然条件优越;政府重视兴修水利。【知识点】经济重心的南移【解析】【分析】(1)从数轴图中的数据变化可以看出,从汉到宋,南方人口逐渐超过北方。根据所学可得出,到南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2)从材料一中人口的变化可得出劳动力的不断增加;从材料二中的劳动工具的信息可得出生产工具的改进(农耕技术的进步);从材料三中”民本勤业”可得出人民的辛勤劳动;从材料中“地广野丰”可得出自然条件优越;根据“南宋时期,政府奖励州县官兴修陂塘堤堰等工程”可得出政府重视兴修水利。故答案为:(1)变化:从汉到宋,南方人口逐渐超过北方。趋势: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到南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2)劳动力的不断增加;生产工具的改进(农耕技术的进步);人民的辛勤劳动;自然条件优越;政府重视兴修水利。【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人口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经济重心南移等相关史实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人口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经济重心南移、宋代的经济发展等相关史实。1 / 1【高效作业】中考历史与社会高效作业21第一课时一、选择题1.某校史学社的同学参与了市博物馆货币展的布置。下图所示货币按其发行的先后顺序呈现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③②①④ C.①③②④ D.③②④①2.下图是魏晋时期的墓砖壁画“犁耕图”,出土于甘肃嘉峪关地区。下列对该出土文物信息的解读,符合史实的是( )A.棉布已成为当时人们的主要衣料B.曲辕犁在当时已得到广泛的应用C.反映了魏晋时期我国开始使用牛耕D.展现了当时河西地区农业生产的场景3.宋代经济远较唐代发达,城市繁荣,商业兴盛。下列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①北宋出现纸币“交子”②北宋东京消除 了居民区与商业区的界限③宋朝重视科举考试④宋代“ 济南刘家功夫针铺”的商标广告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4.“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化,尤其是在丝织、棉纺织行业中达到的水平,领先于工业革命前夕的欧洲。”这一现象可能出现在( )A.三国时期 B.隋唐时期C.五代十国时期 D.明清时期5.明朝时,玉米、甘薯等原产于美洲的高产作物传人中国,种植面积迅速扩大,逐步成为主导性的农作物品种,这一现象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A.提高了农业耕作技术 B.增强了抵御饥荒能力C.促进了经济重心南移 D.根除了人口增长压力6.读下图,古代货币的发展变化( )A.见证了古代商业的繁荣 B.佐证了抑商政策的合理C.呈现了小农经济的瓦解 D.表明了古代贸易额减少7.宋代市舶司收入,977年为30万缗(音“民”,货币单位),978年为50万缗,1159年为200万缗。这些数据反映了宋代( )A.农业生产的繁荣 B.海外贸易的发展C.经济作物的种植 D.南方人口的增长8.宋代纺织业发达,纺织业家族增添新的成员——棉纺织业。支持该结论的最有力证据是( )A.《宋书》中开始出现“棉”字B.北宋画家王居正的《纺车图》C.南宋诗人艾可叔的《木棉》D.1966年浙江兰溪县出土的南宋棉毯9.下侧为某时期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欧洲生产总值在世界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示意图。它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丝绸之路开辟 B.江南地区开发C.海外贸易繁荣 D.清朝经济兴盛10.下表所示纳税田亩数的变化反映了当时( )时间 纳税田亩比1683年增加的数量(%)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 23雍正四年(1726年) 60(耕地面积已超过明末耕地面积20.6%)A.精耕细作的推广 B.手工业技术提高C.农业经济的发展 D.水利工程的兴修二、非选择题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太宗道:“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 廉耻耳,联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摘编自钱穆《中国经济史》材料二:宋朝时期,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使作物 在过去只能一季一熟的地方达到一季两熟,从而促进了农业。据估计,11至12世纪,水稻产量增加了一倍。——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上卷)材料三:在力述“农本”的 同时,他处处突出兴修水利的重要,把兴修水利作为农田建设、救荒赈济的必要前提和基本内容,把水利机械作为农器制作中最主要和最见功效的一部分。一一宋源《<农政全书>的水利经济思想》(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贞观时期为实现“民衣食有余"在经济上采取的措施。(2)据材料二,概述当时农业发展的表现。(3)概括材料三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政全书》的作者和地位。(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促进农业发展的认识。12.江南农业足发展,经济地位大提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古代人口户数(节选)材料二:材料三: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宋书》南宋时期,政府奖励州县官兴修陂塘堤堰等工程,州县官大都兼“提举圩田”或“主管圩田”的职务……致使“低田常无水患,高田常无旱灾”。——摘编于《中国史纲要》(1)材料一中人口发生怎样的变化?它折射出这段时期经济哪一发展趋势?(2)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江南地区农业发展的原因。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B【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大一统的汉朝;经济重心的南移【解析】【分析】观察题干图片及据所学知识可知,交子最早出现在北宋、五铢钱最早出现在汉武帝时期、半两钱最早出现在秦始皇时期、康熙重宝最早出现在清朝康熙年间。题干图片货币按其发行的先后顺序呈现正确的是③②①④。B项③②①④排列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货币发行的先后顺序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货币发行的先后顺序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交子、五铢钱、半两钱、康熙重宝的相关史实。2.【答案】D【知识点】北方的民族融合【解析】【分析】观察图片并结合“魏晋时期”“甘肃嘉峪关地区”可知,图片展现了当时河西地区农业生产的场景。A项棉布已成为当时人们的主要衣料材料中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B项曲辕犁在当时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和题干图片不符,图中犁不是曲辕犁,不符合题意;C项反映了魏晋时期我国开始使用牛耕不符合史实,我国的牛耕开始出现是在战国时期,不符合题意;D项展现了当时河西地区农业生产的场景符合史实,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状况。注意对材料和图片的分析与解读。3.【答案】B【知识点】经济重心的南移【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商业发达、城市繁荣、对外贸易发达。宋代商业繁荣,在瓦子里可以看杂技;北宋前期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广州、杭州等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北宋东京消除了居民区与商业区的界限;宋代“济南刘家功夫针铺”的商标广告,所以①②④选项符合题意。③宋朝重视科举考试,与题干城市繁荣,商业兴盛无关,排除。B项①②④能够佐证题干观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宋代的社会生活及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宋代社会生活的相关知识。4.【答案】D【知识点】近代前夜危机【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丝织业等手工业有很大的发展,当时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ABC三项错误,三国、隋唐、五代十国时期还没有出现题干现象,不符合题意;D项明清时期可能出现题干现象,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化的相关史实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化的相关史实。5.【答案】B【知识点】农耕文明的繁盛【解析】【分析】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农业方面,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对黄河、淮河等大河及大运河进行治理;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增强了抵御饥荒能力,明朝时,玉米、甘薯、马铃薯等原产于美洲的高产作物传入中国,种植面积迅速扩大,逐步成为主导性的农作物品种,这一现象带来的主要影响是增强了抵御饥荒能力。ACD三项都不是题干现象带来的主要影响,不符合题意;B项增强了抵御饥荒能力是题干现象带来的主要影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明朝高产作物的传入及学生的理解能力。掌握明朝高产作物的传入的影响。6.【答案】A【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大一统的汉朝;经济重心的南移【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图片信息“秦半两钱、汉五铢钱、北宋纸币、明清银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铜币到银锭的变化,说明了商品经济的繁荣。A项见证了古代商业的繁荣理解正确,符合题意;BC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货币的演变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知道古代货币的发展变化见证了古代商业的繁荣。7.【答案】B【知识点】经济重心的南移【解析】【分析】分析材料可知,题干数据反映了宋代海外贸易的发展。据所学知,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AC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B项海外贸易的发展理解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宋代的经济发展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知道题干数据反映了宋代海外贸易的发展。8.【答案】D【知识点】经济重心的南移【解析】【分析】通过考古发现的化石、遗址、遗迹是研究人类历史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是第一手资料,1966年浙江兰溪县出土的南宋棉毯是支持宋代纺织业发达,纺织业家族增添新的成员——棉纺织业的最有力证据。ABC三项都不是支持题干结论的最有力证据,不符合题意;D项1966年浙江兰溪县出土的南宋棉毯是支持题干结论的最有力证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考古发现的意义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知道通过考古发现的化石、遗址、遗迹是研究人类历史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是第一手资料。9.【答案】D【知识点】农耕文明的繁盛【解析】【分析】依据图片“1700、1820年”可知,是反映清朝经济的发展。明朝后期,女真的杰出首领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1616年,自立为汗,国号金,史称后金,后迁都沈阳,改称盛京。皇太极重视发展生产,改革内政,并注意选拔人才,联合蒙古各部,势力不断扩大。他改女真族名为满洲,1636年在盛京称皇帝,改国号为清,他就是清太宗。1644年,满族建立的清朝入主中原,成为中国历史上统一的王朝--清朝。ABC三项不是在“1700、1820年”这段时间,不符合题意;D项清朝经济兴盛是题干示意图反映的历史现象,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明清经济的发展及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10.【答案】C【知识点】农耕文明的繁盛【解析】【分析】清朝前期统治者重视农业,农业经济不断发展,清朝一统全国后,社会安定,人口的快速增长需要扩大耕地,清政府大力推行垦荒政策,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大片荒芜的土地得到开垦。到乾隆帝末年,全国的耕地面积比明朝鼎盛时期增加了近3亿亩。据框表可知“纳税田亩数比1683年增加的数量(%)”“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23%”“雍正四年(1726年) 60%”可知,所示纳税田亩数的显著增加;这反映了当时农业经济的发展。ABD三项解读错误,不符合题意;C项农业经济的发展解读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明清经济发展及学生准确解读历史图表的能力,重点是把握框表信息。解答本题要把握明清经济发展的相关内容,运用所学,分析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11.【答案】(1)措施:采取去奢省费.轻徭薄赋,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的措施,同时鼓励发展农业生产。(2)表现: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农作物的一季两熟;水稻产量的增加。(3)主要观点:兴修水利是发展农业的重要前提与保障。作者:徐光启。地位:是有关国计民生的科技名著。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4)认识:轻徭薄赋,以民为本,发展科技,引进先进技术,兴修水利等。【知识点】贞观之治;经济重心的南移;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解析】【分析】(1)据材料一 “朕当去奢省费”可得出倡导戒奢从简,据“轻徭薄赋”可得出轻徭薄赋(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再结合所学知识,唐太宗注重发展农业生产。(2)据材料二“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使作物 在过去只能一季一熟的地方达到一季两熟”可得出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农作物达到一季两熟;据材料二“11至12世纪,水稻产量增加了一倍”可得出水稻产量增加。(3)) 根据材料三“他处处突出兴修水利的重要,把兴修水利作为农田建设、救荒赈济的必要前提和基本内容”可见其主要观点是水利对于农业生产具有重要作用。据所学知识可知,《农政全书》的作者是明代农学家徐光启;《农政全书》是有关国计民生的科技名著,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4)本题属于开放性问题,学生言之有理即可。依据材料一可知农业发展关注国计民生,政府要注意发展农业生产;依据材料二、材料三可知,要注意改进农业生产技术、兴修水利、总结农业生产经验、引进农作物品种等等。故答案为:(1)措施:采取去奢省费,轻徭薄赋,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的措施,同时鼓励发展农业生产。(2)表现: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农作物的一季两熟;水稻产量的增加。(3)主要观点:兴修水利是发展农业的重要前提与保障。作者:徐光启。地位:是有关国计民生的科技名著。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4)认识:轻徭薄赋,以民为本,发展科技,引进先进技术,兴修水利等。【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以材料为依托,综合考查贞观之治,宋代经济发展,《农政全书》的相关知识及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题目设计注重基础性,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作答。12.【答案】(1)变化:从汉到宋,南方人口逐渐超过北方。趋势: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到南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2)劳动力的不断增加;生产工具的改进(农耕技术的进步);人民的辛勤劳动;自然条件优越;政府重视兴修水利。【知识点】经济重心的南移【解析】【分析】(1)从数轴图中的数据变化可以看出,从汉到宋,南方人口逐渐超过北方。根据所学可得出,到南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2)从材料一中人口的变化可得出劳动力的不断增加;从材料二中的劳动工具的信息可得出生产工具的改进(农耕技术的进步);从材料三中”民本勤业”可得出人民的辛勤劳动;从材料中“地广野丰”可得出自然条件优越;根据“南宋时期,政府奖励州县官兴修陂塘堤堰等工程”可得出政府重视兴修水利。故答案为:(1)变化:从汉到宋,南方人口逐渐超过北方。趋势: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到南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2)劳动力的不断增加;生产工具的改进(农耕技术的进步);人民的辛勤劳动;自然条件优越;政府重视兴修水利。【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人口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经济重心南移等相关史实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人口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经济重心南移、宋代的经济发展等相关史实。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高效作业】中考历史与社会高效作业21第一课时(学生版).docx 【高效作业】中考历史与社会高效作业21第一课时(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