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莫道男儿心如铁 尽是英雄眼中泪——辛弃疾及诗作总结梳理梳理内容1.辛弃疾生平事迹。2.初中语文教材中辛弃疾的作品,梳理总结其词作特点。梳理一 —— 人物简介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1207年,辛弃疾病逝,年六十八。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一生词作六百多首,我们部编版初中语文课本中共选录了四首:《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其中前篇为课外诵读篇目。梳理二 —— 生平事迹(一)少年有勇有谋,立志恢复中原 辛弃疾1140年出生于山东历城,当时历城属于金朝范围,也就是说辛弃疾出生于金朝。他父亲早逝,由祖父辛赞养育长大,辛赞虽在金朝为官,却有着一颗爱国心,一直希望能够和金人决一死战,收复大宋江山。因此常常带着年幼的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这段经历对辛弃疾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他年少时就两次到燕山观察金朝形势,目的就是“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一心想要恢复中原,恢复北宋的旧江山。公元1161年,辛弃疾21岁,金主完颜亮私自撕毁宋金停战协定,开始大举南侵攻宋。中原百姓纷纷奋起反抗。辛弃疾也是其中一股力量,他集结了大约2000人,投靠了山东的另外一股义军势力——耿京,反抗金朝的残暴统治。(二)千古传奇,活捉叛将张安国 没多久,金朝发生了内讧,完颜亮被杀害,完颜雍执掌了政权,完颜雍继初始,对南宋采取保守策略,着手跟南宋讲和,辛弃疾深谋远虑,他跟耿京商量,投靠南宋,依靠朝廷的力量一起抗金。耿京听取了他的意见,逐步稳定军心,并命辛弃疾亲自前往南宋朝廷进行谈判。南宋朝廷听闻耿京率众归顺,十分高兴,宋高宗一一封了他们官职,辛弃疾完成任务开始返回。然而在归途中,噩耗传来,叛降张安国趁耿京睡觉之时,将耿京乱刀砍死,然后凭此投靠了金朝。辛弃疾挑选了五十位勇士,带领他们纵马奔向金朝军营,身先士卒冲入拥有五万兵马的金营,当众绑叛徒张安国,星夜疾驰渡江,押解到临安问斩。辛弃疾“活捉张安国”震惊了南宋朝野上下,辛弃疾瞬间成为朝廷官员议论的焦点人物,作为一个年轻人,这无疑是一种肯定,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然而辛弃疾不知道的是,从这时开始,他立志抗金,想要报国的愿望再也没有实现过。(三)男儿不悔 英雄豪情永在 宋孝宗上任后,表现出积极地抗金决心,辛弃疾兴致勃勃地上书了《美芹十论》,提出了卓有成效的军事建议,然而南宋朝廷内部官员早已习惯了偏安一隅,主和派占据了主导力量,而北方完颜雍在过渡完初期的求和期后,开始对南宋采取强硬手段。南宋“隆兴北伐”失利后,被迫与金朝签下了备受耻辱的“隆兴和议”,开始了长达40余年的和平期,辛弃疾也被调任做地方官,先后调遣近40次。然而无论他的际遇如何不平,官运如何坎坷,他从来不曾放下上阵杀敌、恢复中原的志向。《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就是这个时期的作品。虽然他没有机会再上阵抗金,但他做官也尽职尽责,在每一处都有政绩,关心百姓疾苦,一心一意为民做实事。他在湖南当安抚使时,发现地方军队腐朽不堪,他上书朝廷重新组建军队,他给队伍起了一个到了21世纪仍然潮流的名字——飞虎军,以保卫当地百姓的安全。但正因此,他被主和派们罗织罪名,弹劾免职,此时是1181年,他41岁。 此后二十多年,辛弃疾归隐上饶,闲居带湖,然而作为一个热血男儿、一个风云人物,在正是大有作为的壮年被迫离开政治舞台,这使他难以忍受。所以,他常常一面尽情赏玩着山水田园风光和其中的恬静之趣,一面心灵深处又不停地涌起波澜,时而为一生的理想所激动;时而因现实的无情而愤怒和灰心;时而又强自宽慰,作旷达之想,在这种感情起伏中度过了后半生。著名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就做于此时。 宁宗嘉泰三年(1203),主张北伐的韩侂胄起用主战派人士,已64岁的辛弃疾被任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年迈的词人精神为之一振。第二年,他晋见宋宁宗,激昂慷慨地说了一番金国“必乱必亡”,并亲自到前线镇江任职,并写下《南乡子·登京囗北固亭》。但他又一次受到了沉重打击,在一些谏官的攻击下被迫离职,于开禧元年(1205)重回故宅闲居。虽然后两年都曾被召任职,无奈年老多病,身体衰弱,最终在开禧三年秋天溘然长逝,享年68岁。梳理三 —— 词作赏析《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一)赏名句1.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明确:运用对偶,描写将七欢欣鼓舞,奏乐吃肉的场面,突出雄壮整齐的军容和高昂的战斗情绪。2.可怜白发生明确:这一句直抒胸臆,由虚到实,由追忆过去回到现实,表达了作者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3.千古兴之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明确:运用设问,由登临北固产望神州风光引发联想,挤发了词人对古往今来肅兴哀之变化无常的无限感慨。4.生子当如孙仲谋明确:表达了作者对皮人雄的仰慕情,对南采朝延主和派的愤慨之情,以及渴望收复失地的爱国之情。(二)品特点明确:1.词主要以雄伟奔放、富有力度为长,所描绘的景物,多有一种奔腾耸峙、不可一世的气派。 2.在语言技巧方面特点,广泛地引用各种典籍和前人的语汇及历史典故。 3.贯穿他的全部词作的基本思想和主线,就是恢复中原的坚定信念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三)明主旨明确:都表达了渴望建立业,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愿望,隐含着对南宋统治集团的不满,都表达了作者的爱国卫国之情,还包含着作者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小结 梁衡这样评价辛弃疾:“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的,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辛弃疾的词不是用墨来写的,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真正的诗人只有被政治大事所挤压、扭曲,才可能成为正义的化身。诗歌也只有在政治之风的鼓荡下才可能飞翔,才可能燃烧,才能炸响,才能振聋发聩。”上马提剑能杀敌,下马握笔能赋诗的辛弃疾,带着无穷的遗憾走了,没能驰骋沙场,没有护国复国,想了一生,叹了一生,终究落了个抱憾终生。 有人说,不经意翻过的书,划过的句子,背过的古诗,是那个人的一生,读书时学的是文学,再回首,学的是人生。书本太薄,说不尽英雄的一生,历史太短,道不尽先祖的传奇。让我们用心去体味辛弃疾这位英雄的一生,泪落的一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