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版】2012-2013学年高三上学期一轮复习测试(11)全科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课标版】2012-2013学年高三上学期一轮复习测试(11)全科

资源简介

2012—2013学年度上学期高三一轮复习
化学单元验收试题(11)【新课标】
专题11 有机化学基础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涉及化学知识,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糯米中的淀粉一经发生水解反应,就酿造成酒
B.福尔马林是一种良好的杀菌剂,但不能用来消毒饮用水
C.棉花和人造丝的主要成分都是纤维素
D.室内装饰材料中缓慢释放出的甲醛、甲苯等有机物会污染空气
2.下列有机物命名正确的是
A. 1,3,4-三甲苯
B. 2-甲基-2-氯丙烷
C. 2-甲基-1-丙醇
D. 2-甲基-3-丁炔
3.实验室用乙酸、乙醇、浓硫酸制取乙酸乙酯,加热蒸馏后,在饱和碳酸钠溶液的液面上得到无色油状液体,当振荡混合时,有气泡产生,原因是
A.产品中有被蒸馏出的硫酸
B.有部分未反应的乙醇被蒸馏出来
C.有部分未反应的乙酸被蒸馏出来
D.有部分乙醇跟浓硫酸反应
4.主链为4个碳原子的己烯共有几种结构
A.2种          B.3种
C.4种 D.5种
5.当乙酸分子中的O都是18O,乙醇分子中的O都是16O时,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物中水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A.16 B.18
C.20 D.22
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糖类都有甜味,都易溶于水
B.糖类都能发生银镜反应
C.油脂属酯类,不溶于水,属高分子化合物
D.蛋白质属高分子化合物
7.聚四氟乙烯的耐热性和化学稳定性超过其他塑料,被称为“塑料王”.其合成路线如下:
三氯甲烷二氟一氯甲烷四氟乙烯
聚四氟乙烯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塑料王”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B.三氯甲烷(CHCl3)可以用甲烷与氯气的取代反应来制取
C.四氟乙烯(CF2=CF2)中所有的原子都在同一个平面上
D.二氟一氯甲烷(CHClF2)中所有原子最外层都达到了8电子稳定结构
8.如图所示,一端封闭的U型管,封闭着的一端有一段CH4和Cl2的混合气体,在水平部分有一段气柱,其他两段为液体,已知液体与气体不反应,使CH4和Cl2在稍暗的光线下缓慢反应,则中间气柱的长度的变化情况是(假设中间气柱未移出U型管的水平部分)
A.变长 B.变短
C.不变 D.难以确定
9.2005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法国和美国的三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烯烃复分解反应研究方面做出的重要贡献.烯烃复分解反应过程被化学家描述为“交换舞伴的交谊舞”.下图中可以被理解为烯烃复分解反应过程的是

10.化合物丙由如下反应得到
丙的结构简式不可能是
A.CH3CH2CHBrCH2Br B.CH3CH(CH2Br)2
C.CH3CHBrCHBrCH3 D.(CH3)2CBrCH2Br
11.下列烷烃在光照下与氯气反应,只生成一种一氯代烃的是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油脂都不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B.棉花、蚕丝和人造毛的主要成分都是纤维素
C.无论是乙烯的加成反应,还是乙烯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都与分子内含有碳碳双键有关
D.所有烷烃和糖类中都存在碳碳单键
13.下列各组物质中各有两组分,两组分各取1 mol,在足量氧气中燃烧,两者耗氧量不相同的是
A.乙烯和乙醇 B.乙炔和乙醛
C.乙烷和乙酸甲酯 D.乙醇和乙酸
14.某有机物A的结构简式为取Na、NaOH和Cu(OH)2分别与等物质的量的A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时,理论上需Na、NaOH和Cu(OH)2三种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A.2∶2∶1 B.4∶2∶1
C.2∶1∶2 D.1∶1∶1
15.有四种有机物:①CH2=CHCH2OH、②CH3CH2COOH、③CH2=CHCOOH、④葡萄糖,其中既能发生酯化反应、加成反应,又能和新制的Cu(OH)2反应的是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16.用食用白醋(醋酸浓度约1 mol/L)进行下列实验,能证明醋酸为弱电解质的是(  )
A.向白醋中滴入石蕊试液,石蕊试液变为红色
B.把白醋加入豆浆中,豆浆中有沉淀产生
C.把贝壳浸泡在白醋中,白醋中有气体放出
D.pH试纸显示白醋的pH为2~3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6小题,共52分)
17.(8分)某制糖厂以甘蔗为原料制糖,产生大量甘蔗渣.对甘蔗渣进行综合利用,不仅可以提高经济效益,而且还能防止环境污染.现按下列方式进行综合利用.
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反应甲的反应类型是________反应.
(2)写出A→B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G的结构简式________.
(4)E物质在甲烷菌作用下的反应曾做过如下的同位素示踪实验(D、T为H的同位素):

18.(9分) (1)苯、四氯化碳、乙醇、汽油是常见的有机溶剂,能与水互溶的是________;不溶于水,且密度比水小的是________.
(2)一瓶无色气体,可能含有CH4和CH2=CH2,或其中的一种,与一瓶Cl2混合后光照,观察到黄绿色逐渐褪去,瓶壁有少量无色油状小液滴.
①由上述实验现象推断出该瓶气体中一定含有CH4,你认为是否正确,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上述实验中可能涉及的反应类型有____________.
(3)含有的化合物与CH2=CH2一样,在一定条件下可聚合成高分子化合物.
①广泛用作农用薄膜的聚氯乙烯塑料,是由聚合而成的,其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电器包装中大量使用的泡沫塑料的主要成分是聚苯乙烯()它是由________(写结构简式)聚合而成.
19.(7分)某化学课外小组用下图装置制取溴苯.
先向分液漏斗中加入苯和液溴,再将混合液慢慢滴入反应器A(A下端活塞关闭)中.
(1)写出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
(2)观察到A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结束时,打开A下端的活塞,让反应液流入B中,充分振荡,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C中盛放CCl4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能证明苯和液溴发生的是取代反应,而不是加成反应,可向试管D中加入AgNO3溶液,若产生淡黄色沉淀,则能证明.另一种验证的方法是向试管D中加入________,现象是________.
20.(10分)下图中A、B、C、D、E、F、G均为有机化合物.
根据上图回答问题:
(1)写出C与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_____.反应①的类型是________.
(3)写出符合下列3个条件的B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________.(任意写一个)
①含有邻二取代苯环结构
②与B有相同的官能团
③不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
(4)G是重要的工业原料,用化学方程式表示G的一种重要用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10分)某制糖厂以甘蔗为原料制糖,同时得到大量的甘蔗渣,对甘蔗进行综合利用不仅可以提高经济效益,而且还能防止环境污染,现按以下方式进行:
已知F、H均是具有香味的液体.试填空:
(1)A的名称________;H的名称________.
(2)D→E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
(3)G→H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
(4)H含有“”结构的链状同分异构体最多有________种(不含H),写出H属于不同种类的任意两种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_____.
22.(8分)酯是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广泛应用于溶剂、增塑剂、香料、黏合剂及印刷、纺织等工业.乙酸乙酯的实验室和工业制法常采用如下反应:
CH3COOH+C2H5OHCH3COOC2H5+H2O
请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欲提高乙酸的转化率,可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等.
(2)若用右图所示的装置来制备少量的乙酸乙酯,产率往往偏低,其原因可能为________、________等.
(3)此反应以浓硫酸为催化剂,可能会造成________、________等问题.
(4)目前对该反应的催化剂进行了新的探索,初步表明质子酸离子液体可用作此反应的催化剂,且能重复作用.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乙酸和乙醇以等物质的量混合).
同一反应时间
反应温度/℃
转化率(%)
选择性(%)*
40
77.8
100
60
92.3
100
80
92.6
100
120
94.5
98.7
同一反应温度
反应时间/h
转化率(%)
选择性(%)*
2
80.2
100
3
87.8
100
4
92.3
100
6
93.0
100
*选择性100%表示反应生成的产物是乙酸乙酯和水
①根据表中数据,下列________(填字母)为该反应的最佳条件.
A.120℃, 4 h       B.80℃, 2 h
C.60℃, 4 h D.40 ℃, 3 h
②当反应温度达到120℃时,反应选择性降低的原因可能为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A
B
C
B
C
D
D
A
9
10
11
12
13
14
15
16
B
B
C
C
D
B
B
D
17.解析:本题可采用从起始物出发逐一推断的方法解答:
答案:(1)缩聚
18.解析:(1)苯、四氯化碳、乙醇、汽油是常见的有机溶剂,能与水互溶的只有乙醇;不溶于水,且密度比水小的是苯和汽油;不溶于水且密度比水大的是四氯化碳.
(2)甲烷与氯气能发生取代反应生成油状的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四氯甲烷,而乙烯也可与氯气发生加成反应生成油状的二氯乙烷,故不正确.涉及的反应类型有取代和加成.
(3)②由高聚物推单体,首先看链节中是不是纯碳原子,是的话就一定是加聚反应的产物,只要2个碳为一组断裂就可(遇上双键说明是二烯烃,就应该4个碳为一组),然后相邻的碳原子间的游离键合并,碳碳单键变碳碳双键.
答案:(1)乙醇 苯、汽油
(2)①不正确,因为CH2=CH2也可以与Cl2发生加成反应而使黄绿色逐渐褪去,生成的CH2Cl—CH2Cl也是油状液体
②取代反应、加成反应
19.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溴苯制备过程中的细节问题.由于苯、液溴的沸点较低,且反应+Br2Br+HBr为放热反应,故A中观察到的现象为:反应液微沸,有红棕色气体充满A容器.HBr中混有的Br2在经过CCl4时被吸收;在制备的溴苯中常混有Br2,一般加入NaOH溶液中,因发生反应Br2+2NaOH===NaBr+NaBrO+H2O而除去.若该反应为取代反应,则必有HBr生成,若为加成反应,则没有HBr生成,故只需检查D中是含有大量H+或Br-即可.

(2)反应液微沸,有红棕色气体充满A容器
(3)除去溶于溴苯中的溴
Br2+2NaOH===NaBr+NaBrO+H2O
(或3Br2+6NaOH===5NaBr+NaBrO3+3H2O)
(4)除去溴化氢气体中的溴蒸气
(5)石蕊试液 溶液变红色(其他合理答案都对)
20.解析:据D、G的分子式及反应④的条件可知G为CH2=CH2,D为CH3CH2OH,再结合D、F的分子式及反应③的条件可知C为CH3COOH,F为CH3COOCH2CH3,由E的结构简式及②的条件知B为,此时据B、C、D的结构简式及条件①可逆推出A为.在推导B的同分异构体时,要据①苯的邻位二元取代物,②含有—COOH和—OH,③—OH连在侧链的烃基上,故可知其可为
21.解析:甘蔗渣经处理得其主要成分纤维素,在一定条件下纤维素水解得到葡萄糖,葡萄糖在酒化酶作用下生成CH3CH2OH,乙醇催化氧化得到CH3CHO,乙醇氧化生成乙酸,乙酸与乙醇在浓H2SO4加热条件下生成乙酯.
答案:(1)纤维素 乙酸乙酯
(2)2CH3CH2OH+O22CH3CHO+2H2O
(3)CH3CH2OH+CH3COOH
CH3COOCH2CH3+H2O
22.解析:(1)可以从化学平衡的角度来解决提高乙酸转化率的问题,如通过增大一种反应物的浓度可以提高另一种反应物的转化率,也可以通过及时分离出生成物的办法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从而提高原料的转化率.
(2)题中所提供的装置最大缺点是没有空气冷凝或水冷凝装置,会导致原料随反应物一起蒸出,使得产率降低.同时利用酒精灯直接加热不利于控制反应液的温度会导致副反应发生,如乙醇在浓硫酸的作用下发生脱水反应生成乙醚.
(3)以浓硫酸为催化剂的缺点可以从浓硫酸的性质、环境问题和能否循环利用等角度去分析.
(4)①根据实验数据表可知,温度不能太高,温度过高,引起副反应;温度过低,反应速率小,且不能将产物蒸馏出来;反应时间过长,不符合实验实际.选择条件的依据是选择性100%,转化率较高.适宜条件:60℃,4 h.
答案:(1)增大乙醇的浓度 及时分离出生成物
(2)温度过高,发生了副反应 冷凝效果不好,部分原料被蒸出(或部分产物挥发)
(3)部分原料炭化 留有酸性废液污染环境(或产生SO2污染环境) 催化剂重复使用困难 催化效果不理想(任填两种)
(4)①C ②乙醇脱水生成了乙醚
2012~2013学年度上学期高三一轮复习
历史单元验收试题(11)【新人教】
命题范围:必修Ⅰ、Ⅱ、Ⅲ综合检测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如果你穿越时光隧道,回到距今1150年前的唐朝旅游,你可能
①看到农民正在用曲辕犁耕田
②看到街道两边店铺林立,商品琳琅满目
③买到长沙铜官窑烧制的粉彩瓷器
④坐“俞大娘航船”在江西至淮南之间观赏沿海风光
A.①④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对下列两幅图片(图7、图8)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①宋代商业活动已重视广告效应 ②雕版印刷技术依然在使用
③娱乐活动体现商业化色彩 ④绘画描写市井生活,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3.清乾隆年间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记载 :“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或存货于斯,或客栖于斯,诚为集商经营交易时不可缺之所”。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该碑文反映出苏杭之间的商贸联系 B.会馆为商人出资建造的地方商业中心
C.会馆为旅居异乡的同乡商人所组建 D.会馆为同一地域商人活动的重要场所
4.“仁政”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董仲舒提倡的“天人感应”继承了这一思想的表现是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C.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D.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5.汉字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图2所示“车”字形体演进的基本趋势是
图2
A.逐渐形象化 B.逐渐多样化
C.逐渐简约化 D.逐渐国际化
6.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写道:“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这一观点
A.揭示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源 B.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C.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 D.从全球化的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
7.代议制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形式。以下有关代议制的表述正确叙述的是
A.英国1689年宪法规定议会权力高于王权,最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B.美国宪法规定总统向国会负责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D.德国1871年宪法赋予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利,议会不具有立法权
8.下图是1913年章太炎在报纸上刊登的征婚广告,该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
A.受社会各种因素的制约,依旧带有浓厚的保守思想
B.征婚成为当时社会主要的求偶方式,社会习俗发生重大变化
C.婚姻礼俗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9.1940年12月30日,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第一次正式播音。当天可能播出的新闻是
A.百团大战的最新战况??? B.法西斯德国无条件投降
C.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D.日本偷袭美国的珍珠港
10.图7所示历史文物或历史文献是中华民族抗击日本侵略、维护民族独立的历史见证,根据其所反映的历史阶段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A.②③④① B.②③①④ C.②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1.1956年全国高考作文题是“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考生可能选择的素材有
①“革命委员会”的广泛建立 ②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④“一五”计划的实行
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①②④
12.下表是中国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表,对表格中数据的理解,不准确的是
产品
单位
历史最高产量(新中国成立前)
1949年
1952年
1992年

万吨
92.3
15.8
135.0
8000.0
粮食
亿吨
1.5
1.1
1.63
4.42
A.新中国成立后的钢产量增长幅度高于粮食产量
B.新中国成立前我国重工业落后,工业起点低
C.建国后经过三年的奋斗,我国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D.1992年工农业产值增长得益于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13.从图中信息看,新中国建立后,旨在变革土地所有制性质的措施是
14.改革开放以来,海峡两岸关系不断发展,两岸交流日益频繁。下列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的重大事件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的是
A.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B.《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通过
C.台湾当局开放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 D.两岸空运、海运直航和直接通邮的实现
15.围绕以下《外交大事记》的一块展板,四位同学展开讨论,其中观点正确的是
外交大事记
1981年底,中国明确表示肯定和原则支持符合联合国宪章精神的维和行动,并开始缴纳有关摊款。
1986年,中国政府应邀派人前往中东实地考察了“停战监督组织”。
1988年,中国成为联合国维和特委会成员。
1990年,中国首次向联合国维和行动派遣观察员,积极参加在联合国的维和行动

甲:中国发展结伴而不结盟的新型国家关系 乙:中国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活动
丙: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丁:为中国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
A.甲、丙、丁 B.乙、丙 C.甲、乙、丁 D.丙、丁
16.中国隋唐科举制、雅典梭伦的财产等级制、罗马的万民法,其相似的作用是
A.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 B.扩大了统治基础
C.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 D.实现了选贤任能
17.“法律条文没有作出规定的,法官就不能受理。譬如有公民的奴隶被人拐走或偷跑掉,此公民要求法律受理就要找法官,向他申明:根据某某法律,我认为此奴隶应归我所有。法官确认后才能受理。”这一描述主要说明罗马法
A.重视法律程序 B.保留习惯旧俗
C.强调法官至上 D.体现人人平等
18.法国1875年宪法和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使两国走上了代议制道路。下列关于它们共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国家元首无权任命内阁(政府)成员  ②国会由两院组成 
③国家元首都有解散或部分解散议会的权力  ④议会完全行使立法权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19.观察右图,从图中我们可以获得的历史信息是
A.英国逐渐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B.英国成为对外输出资本最多的国家
C.英国已取得统治世界的地位
D.工业革命促使英国的资本总额迅速增加
20.达尔文的“进化论”作为一项自然科学的巨大成就,也对人类社会的政治和思想观念产生了很大影响。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①成为欧洲启蒙运动批判专制统治的思想武器 ②成为西方国家进一步扩张侵略的“理论依据”
③成为马克思提出暴力革命主张的思想渊源 ④成为近代中国民族觉醒、奋发图强的思想动力
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1.美国学者R.R.帕尔默在其著作《世界现代史》中说“如果列宁没有使马克思主义获得新生并且传播到俄国去的话,那么马克思的思想就可能变成欧洲的普通思想”。列宁使“马克思主义获得新生”的最主要贡献是
A.领导创建了布尔什维克党 B.把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写入党纲
C.提出并实践了“一国胜利论” D.主张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
22.罗斯福上台后,颁布了《全国工业复兴法》,该法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建立国家复兴管理局。二是由国家举办各种公共工程,减少失业大军。三是适当提高劳工地位,改善劳工待遇。下列关于该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该法属于国家立法 B.该法旨在复兴美国工业,不涉及其他问题
C.该法有效缓和了社会矛盾 D.该法建立了公平竞争等方面的规则
23.下图是“1955—2000年日本GDP增长率变化表”。下列关于图中圈出时段日本经济发展的描述正确的是
A.采取了“多市场,少政府”的经济发展战略
B.由于“泡沫经济”破灭,发展速度开始下降
C.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第二号经济大国
D.日本开始进入经济高速发展时期
24.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美国总统杜鲁门说:“美国今天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比它更强大了。”“胜利已使美国人民有经常而迫切的必要来领导世界。”此时,为领导世界美国采取的经济措施包括
①建立北约组织 ②推行马歇尔计划
③推动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 ④推动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②④
25.下表是美国《纽约时报》在20世纪60年代前后部分新闻的标题,从中反映出
新闻标题
时间
外蒙古试图赶上20世纪的发展
1959年8月3日
民间音乐在肯尼亚衰颓
1959年11月8日
埃及学生要刷牙,学校免费提供牙刷和牙膏
1960年4月22日
巴布亚人离开石器时代
1960年7月1日
牧童上了开罗的电视
1962年11月25日
电视的影响在日本扩大
1967年8月17日
西贡姑娘的服装用超短裙代替了袄代
1969年3月31日
A.资本扩张的加速趋势 B.不同文化背景的多样化趋势
C.文明的同质化趋势 D.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卷共4小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3分,第28题12分,第29题13分。要求:条理清楚,紧扣题意。
26.(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绍兴府,属浙东路。至元十三年,改绍兴路总管府。……旧领会稽、山阴、嵊、诸暨、上虞、余姚、萧山、新昌八县。后升余姚、诸暨二县为州。
——《新元史》卷43第644—645页
材料二 第十款任何一州都不得:缔结任何条约,参加任何同盟或邦联;颁发捕获敌船许可状;铸造货币;发行纸币;使用金银币以外的任何物品作为偿还债务的货币……。任何一州,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对进口货或出口货征收任何税款,但为执行本州检查法所绝对必需者除外。任何一州对进口货或出口货所征全部税款的纯收益供合众国国库使用;所有这类法律得由国会加以修正和控制。任何一州,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征收任何船舶吨位税,不得在和平时期保持军队或战舰,不得与他州或外国缔结协定或盟约,除非实际遭到入侵或遇刻不容缓的紧迫危险时不得进行战争。 ——美国制宪会议通过的政治文献
请回答:
(1)材料一所指区域属哪一行省管辖?(1分)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依次写出元朝行省以下的地方行政区划(1分)并指出元朝中央如何节制行省权力的?(2分)
(2)材料二所指的美国政治文献是什么?(1分)根据材料二归纳该文献使美国中央政府获得了哪些权力?(1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由此产生的积极影响。(3分)
(3)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中央集权的认识。(3分)
27.(13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历来为各国统治者所重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秦国)“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顷,收皆亩一锺,于是关中为沃野”。(魏国改革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摘录自《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赫鲁晓夫从美国种植玉米的成功看到了提高粮食产量和给畜牧业提供大量饲料的前景,于是大力推广种植玉米。他不顾苏联气候条件的具体特点和已形成的农作物播种格局,要求在全苏各地区,在每一个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都普遍种植玉米。在伴有行政命令式的要求下,玉米的播种面积迅猛扩大,1953年为580万公顷,1956年达1640万公顷,1962年增至3710万公顷。许多原来种植传统粮食作物小麦和黑麦的耕地也种上了玉米。这些被“排挤”的农作物比玉米更适合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玉米在很多地方因生长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作为饲料的青玉米营养价值也没有预期那样高。——摘编自《赫鲁晓夫执政史》
材料三 温州地区三个重要年份的农业生产发展状况
年份
农业总产值(亿元)
比上年
增长率
财政收入
(亿元)
比上年
增长率
社会消费售
总额(亿元)
比上年
增长率
1956
2.95
24.5%
0.53
24.8%
1.85
10.3%
1979
7.78
14.12%
1.35
66.0%
6.30
42.5%
1993
44.53
8.7%
18.68
54.4%
92.51
36.3%
——摘自《中共浙江省温州历史大事记(1949年5月——1994年12月)》
请回答:
(1)材料一的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1分)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赫鲁晓夫大力推广种植玉米给苏联农业带来的不良后果。(1分)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改革。(3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以上三个重要年份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背景。(3分)
(4)结合以上材料,指出古今中外促进农业发展的共性因素。(2分)
28.(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艾赛亚·柏林曾说:“牛顿思想的冲击是巨大的;无论对它们的理解正确与否,启蒙运动的整个纲领,尤其是法国,是有意识地以牛顿的原理和方法为基础的,同时,它从他那惊人的成果中获得了信心并由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材料二 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 ——康德
材料三 (启蒙思想家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 ——恩格斯
材料四 正像卢梭说的,他是“凭假设和条件的推理”来构成他的学说的。其实,所有启蒙思想家无不如此。但在争取人的权利和尊严的问题上,对广大人民来说,首先是在争取生存的问题上,这种学说和原则却具有一种完全新颖的、扣人心弦的含义,起到了使人们为之奋斗的作用。18世纪还不可能出现经济和社会关系的动态的观点。对社会、政治问题的思考,还只能停留在社会关系的静态的幻象上面。 ——王养冲《18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启蒙运动的起因。(2分)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启蒙运动时期人文精神的含义。(3分)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指出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时期人文精神的变化。(3分)
(3)归纳指出材料四关于启蒙运动作用的看法。(2分)同时指出“静态的幻象”的启蒙学说有哪些局限性?(2分)
29.(13分)阅读下列材料和图片:
材料一 今汉家铸钱及诸铁官,皆置吏。卒徒攻山取铜铁,一岁功十万人已(以)上。中农食七人,是七十万人常受其饥也。(摘自《汉书·贡禹传》)
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执政官恺撒,穿着丝袍进入剧场,轰动一时。后来,穿着中国锦衣绣服,成为罗马男女贵族的时尚。
——摘编自《中国历史》
材料二 1851~1915年世界博览会主要展品一览表(部分)
西方国家
中国
蒸汽机、蒸汽机车、高速汽轮船、起重机、电话、留声机、埃菲尔铁塔、白炽灯、汽车、照相机、电报机
荣记湖丝、苏绣、景泰蓝、鼻烟壶、闽漆、青田石雕、浙江湖笔、常州梳篦、茅台酒、张裕葡萄酒、福建坦洋工夫茶
材料三
材料四 隆平高科是由袁隆平等发起设立的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公司成立于1999年,目前已成为完全市场化运作的现代上市公司。
1990年4月7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把“亚洲一号”卫星准确地送入预定轨道,从此拉开了中国国际商业卫星发射序幕。至今(2010年4月7日)我国已进行了30次国际商业卫星发射,发射了36颗商业卫星,提供了6次搭载服务。
——摘编自“中国网”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所述手工业的类型及其特点。分析古代此类手工业对国内经济的影响。(5分)
(2)据材料二,比较中西方展品的主要差异。(2分)若进行历史研究,材料二、材料三中哪一则史料可信度更高?请说明理由。(1分)
(3)据材料四,概括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新趋势。(2分)
(4)有学者指出,历史上人类文明的重心,犹如太阳一样不断地由东向西移动……而今中国正在创建一种不同于西方的新型现代文明。试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证。(3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25题50分,每小题2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A
A
B
D
C
B
C
A
A
B
B
D
C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
答案
B
D
B
A
B
D
B
C
B
C
D
C
/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50分)
26.(12分)(1)江浙行省(1分)路府州县(1分)
节制权力的措施:各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修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必须呈报枢密院;没有来自中央诏旨,行省长官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也不得调动军队;行省长官要定期觐见皇上,向皇帝述职;中央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采取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2分)
(2)文献:《1787年宪法》或者联邦宪法(1分)
中央政府的权力:外交权、财政权、军事权、制定各项经济政策的权力。(1分)
历史影响:美国成为一个真正统一的国家;利于形成全国性的市场,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有可能维持足够的权威和军队来维护国内统治秩序,应对外来威胁,巩固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的新政权。(3分)
(3)认识:集权是中央和地方关系的主流;各国中央集权的形式、程度是有差异的;适度的中央集权有利于推动一个国家的进步;在加强中央权力的同时要保持地方一定的自治权。(3分)
【评分说明: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解读、概括历史材料的能力。学生答题中,只要言之成理、论之有据,即酌情给分。但学生本大题总得分不得超过12分。】
27.(13分)(1)说明:战国农业生产发展(粮食产量提高) (1分)。
原因:水利工程的兴修(郑国渠、都江堰),铁犁牛耕的推广,各国的变法,封建生产方式的确立(或土地私有制的确立)。(2分)
(2)后果:玉米种植挤占了耕地,导致其他粮食作物减产;玉米产量和质量未达到预期目标。(1分)
评价: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3分)
(3)政策背景: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大大提高了人民的劳动积极性(1分)。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农村废除了人民公社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1分)
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定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中国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阶段。(1分)
(4)提高生产力,改善或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2分)
【评分说明: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解读、概括历史材料的能力。学生答题中,只要言之成理、论之有据,即酌情给分。但学生本大题总得分不得超过13分。】
28.(12分)(1)起因:以牛顿力学思想为代表的近代科学的兴起促成启蒙运动。(2分)
(2)含义:独立思考、理性判断;抨击天主教会,反对专制;提倡真理、正义、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3分)变化:从肯定人性、尊重人的价值发展到提倡科学与自由平等。(从崇拜人性发展到崇拜理性)(3分)
(3)看法:开启民智。(2分)局限性:仅凭假设与推理来构想学说;看不到经济与社会的辩证联系。(2分)
【评分说明: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解读、概括历史材料的能力。学生答题中,只要言之成理、论之有据,即酌情给分。但学生本大题总得分不得超过12分。】
29.(13分)(1)类型:官营手工业。(1分)
特点:政府经营,生产规模大;大量使用“卒徒”(1分。任答其中一点即可);手工业生产领先于世界,产品精美,远销海外(1分。此点必答)。
影响:官营手工业在手工业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对盐、铁等商品实行专营,限制了私营工商业的发展;以征发民间手工业者为主要劳动力,限制了农业与民间手工业的发展。(2分)
(2)差异:中国展品以传统工艺品为主,大多通过手工制作而成,更多体现农耕文明;西方展品以新兴工业产品为主,基本上由机器来生产,展示工业文明成果。(2分)
史料:材料三。
理由:材料三所示凭证和奖牌属于实物,是第一手(原始)材料,不是经过整理而成的第二手材料,故可信度更高。(1分。未进行比较或未答出“不是经过整理而成的第二手材料”的最多给2分)
(3)趋势:积极采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努力探索现代企业制度;实现高科技产业化;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实现自主创新。(2分。答出符合题意的三点即可)
(4)评分说明:本问采用分层次评分。
第一层次:仅回答文明重心的转移,且言之有理,最多不超过1分。
第二层次:能说明文明重心的转移,且联系材料,从经济、科技角度论证中国创建新型现代文明的,最多不超过2分。
第三层次:能说明文明重心的转移,且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角度论证中国创建新型现代文明的,最多不超过3分。
答案示例(供参考):
第一层次:
以往人类文明的重心,先由古代的中国、印度等文明古国转移到新航路开辟后的大西洋沿岸的西欧(1分);两次工业革命后,又转移到大西洋两岸的欧洲和北美。(1分)
第二层次:
以往人类文明的重心,先由古代的中国、印度等文明古国转移到新航路开辟后的大西洋沿岸的西欧(1分);两次工业革命后,又转移到大西洋两岸的欧洲和北美。(1分)
现代中国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经济领域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尖端科技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并走向世界。(1分)
第三层次:
以往人类文明的重心,先由古代的中国、印度等文明古国转移到新航路开辟后的大西洋沿岸的西欧(1分);两次工业革命后,又转移到大西洋两岸的欧洲和北美。(1分)
现代中国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政治领域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三大基本政治制度,实行“一国两制”,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经济领域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尖端科技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并走向世界。(2分)
【评分说明: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解读、概括历史材料的能力。学生答题中,只要言之成理、论之有据,即酌情给分。但学生本大题总得分不得超过13分。】
2012~2013学年度上学期高三一轮复习
历史单元验收试题(11)【新人教】
命题范围:必修Ⅰ、Ⅱ、Ⅲ综合检测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如果你穿越时光隧道,回到距今1150年前的唐朝旅游,你可能
①看到农民正在用曲辕犁耕田
②看到街道两边店铺林立,商品琳琅满目
③买到长沙铜官窑烧制的粉彩瓷器
④坐“俞大娘航船”在江西至淮南之间观赏沿海风光
A.①④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对下列两幅图片(图7、图8)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①宋代商业活动已重视广告效应 ②雕版印刷技术依然在使用
③娱乐活动体现商业化色彩 ④绘画描写市井生活,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3.清乾隆年间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记载 :“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或存货于斯,或客栖于斯,诚为集商经营交易时不可缺之所”。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该碑文反映出苏杭之间的商贸联系 B.会馆为商人出资建造的地方商业中心 C.会馆为旅居异乡的同乡商人所组建 D.会馆为同一地域商人活动的重要场所
4.“仁政”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董仲舒提倡的“天人感应”继承了这一思想的表现是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C.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D.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5.汉字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图2所示“车”字形体演进的基本趋势是

图2
A.逐渐形象化 B.逐渐多样化
C.逐渐简约化 D.逐渐国际化
6.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写道:“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这一观点
A.揭示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源 B.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C.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 D.从全球化的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
7.代议制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形式。以下有关代议制的表述正确叙述的是
A.英国1689年宪法规定议会权力高于王权,最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B.美国宪法规定总统向国会负责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D.德国1871年宪法赋予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利,议会不具有立法权
8.下图是1913年章太炎在报纸上刊登的征婚广告,该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
A.受社会各种因素的制约,依旧带有浓厚的保守思想
B.征婚成为当时社会主要的求偶方式,社会习俗发生重大变化
C.婚姻礼俗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9.1940年12月30日,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第一次正式播音。当天可能播出的新闻是
A.百团大战的最新战况 B.法西斯德国无条件投降
C.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D.日本偷袭美国的珍珠港
10.图7所示历史文物或历史文献是中华民族抗击日本侵略、维护民族独立的历史见证,根据其所反映的历史阶段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A.②③④① B.②③①④ C.②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1.1956年全国高考作文题是“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考生可能选择的素材有
①“革命委员会”的广泛建立 ②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④“一五”计划的实行
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①②④
12.下表是中国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表,对表格中数据的理解,不准确的是
产品 单位 历史最高产量(新中国成立前) 1949年 1952年 1992年
钢 万吨 92.3 15.8 135.0 8000.0
粮食 亿吨 1.5 1.1 1.63 4.42
A.新中国成立后的钢产量增长幅度高于粮食产量
B.新中国成立前我国重工业落后,工业起点低
C.建国后经过三年的奋斗,我国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D.1992年工农业产值增长得益于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13.从图中信息看,新中国建立后,旨在变革土地所有制性质的措施是

14.改革开放以来,海峡两岸关系不断发展,两岸交流日益频繁。下列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的重大事件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的是
A.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B.《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通过
C.台湾当局开放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 D.两岸空运、海运直航和直接通邮的实现
15.围绕以下《外交大事记》的一块展板,四位同学展开讨论,其中观点正确的是
外交大事记
1981年底,中国明确表示肯定和原则支持符合联合国宪章精神的维和行动,并开始缴纳有关摊款。
1986年,中国政府应邀派人前往中东实地考察了“停战监督组织”。
1988年,中国成为联合国维和特委会成员。
1990年,中国首次向联合国维和行动派遣观察员,积极参加在联合国的维和行动

甲:中国发展结伴而不结盟的新型国家关系 乙:中国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活动
丙: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丁:为中国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
A.甲、丙、丁 B.乙、丙 C.甲、乙、丁 D.丙、丁
16.中国隋唐科举制、雅典梭伦的财产等级制、罗马的万民法,其相似的作用是
A.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 B.扩大了统治基础
C.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 D.实现了选贤任能
17.“法律条文没有作出规定的,法官就不能受理。譬如有公民的奴隶被人拐走或偷跑掉,此公民要求法律受理就要找法官,向他申明:根据某某法律,我认为此奴隶应归我所有。法官确认后才能受理。”这一描述主要说明罗马法
A.重视法律程序 B.保留习惯旧俗
C.强调法官至上 D.体现人人平等
18.法国1875年宪法和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使两国走上了代议制道路。下列关于它们共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国家元首无权任命内阁(政府)成员  ②国会由两院组成 
③国家元首都有解散或部分解散议会的权力  ④议会完全行使立法权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19.观察右图,从图中我们可以获得的历史信息是
A.英国逐渐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B.英国成为对外输出资本最多的国家
C.英国已取得统治世界的地位
D.工业革命促使英国的资本总额迅速增加
20.达尔文的“进化论”作为一项自然科学的巨大成就,也对人类社会的政治和思想观念产生了很大影响。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①成为欧洲启蒙运动批判专制统治的思想武器 ②成为西方国家进一步扩张侵略的“理论依据”
③成为马克思提出暴力革命主张的思想渊源 ④成为近代中国民族觉醒、奋发图强的思想动力
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1.美国学者R.R.帕尔默在其著作《世界现代史》中说“如果列宁没有使马克思主义获得新生并且传播到俄国去的话,那么马克思的思想就可能变成欧洲的普通思想”。列宁使“马克思主义获得新生”的最主要贡献是
A.领导创建了布尔什维克党 B.把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写入党纲
C.提出并实践了“一国胜利论” D.主张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
22.罗斯福上台后,颁布了《全国工业复兴法》,该法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建立国家复兴管理局。二是由国家举办各种公共工程,减少失业大军。三是适当提高劳工地位,改善劳工待遇。下列关于该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该法属于国家立法 B.该法旨在复兴美国工业,不涉及其他问题
C.该法有效缓和了社会矛盾 D.该法建立了公平竞争等方面的规则
23.下图是“1955—2000年日本GDP增长率变化表”。下列关于图中圈出时段日本经济发展的描述正确的是

A.采取了“多市场,少政府”的经济发展战略
B.由于“泡沫经济”破灭,发展速度开始下降
C.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第二号经济大国
D.日本开始进入经济高速发展时期
24.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美国总统杜鲁门说:“美国今天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比它更强大了。”“胜利已使美国人民有经常而迫切的必要来领导世界。”此时,为领导世界美国采取的经济措施包括
①建立北约组织 ②推行马歇尔计划
③推动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 ④推动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②④
25.下表是美国《纽约时报》在20世纪60年代前后部分新闻的标题,从中反映出
新闻标题 时间
外蒙古试图赶上20世纪的发展 1959年8月3日
民间音乐在肯尼亚衰颓 1959年11月8日
埃及学生要刷牙,学校免费提供牙刷和牙膏 1960年4月22日
巴布亚人离开石器时代 1960年7月1日
牧童上了开罗的电视 1962年11月25日
电视的影响在日本扩大 1967年8月17日
西贡姑娘的服装用超短裙代替了袄代 1969年3月31日
A.资本扩张的加速趋势 B.不同文化背景的多样化趋势
C.文明的同质化趋势 D.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卷共4小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3分,第28题12分,第29题13分。要求:条理清楚,紧扣题意。
26.(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绍兴府,属浙东路。至元十三年,改绍兴路总管府。……旧领会稽、山阴、嵊、诸暨、上虞、余姚、萧山、新昌八县。后升余姚、诸暨二县为州。
——《新元史》卷43第644—645页
材料二 第十款任何一州都不得:缔结任何条约,参加任何同盟或邦联;颁发捕获敌船许可状;铸造货币;发行纸币;使用金银币以外的任何物品作为偿还债务的货币……。任何一州,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对进口货或出口货征收任何税款,但为执行本州检查法所绝对必需者除外。任何一州对进口货或出口货所征全部税款的纯收益供合众国国库使用;所有这类法律得由国会加以修正和控制。任何一州,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征收任何船舶吨位税,不得在和平时期保持军队或战舰,不得与他州或外国缔结协定或盟约,除非实际遭到入侵或遇刻不容缓的紧迫危险时不得进行战争。 ——美国制宪会议通过的政治文献
请回答:
(1)材料一所指区域属哪一行省管辖?(1分)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依次写出元朝行省以下的地方行政区划(1分)并指出元朝中央如何节制行省权力的?(2分)
(2)材料二所指的美国政治文献是什么?(1分)根据材料二归纳该文献使美国中央政府获得了哪些权力?(1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由此产生的积极影响。(3分)
(3)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中央集权的认识。(3分)
27.(13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历来为各国统治者所重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秦国)“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顷,收皆亩一锺,于是关中为沃野”。(魏国改革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摘录自《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赫鲁晓夫从美国种植玉米的成功看到了提高粮食产量和给畜牧业提供大量饲料的前景,于是大力推广种植玉米。他不顾苏联气候条件的具体特点和已形成的农作物播种格局,要求在全苏各地区,在每一个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都普遍种植玉米。在伴有行政命令式的要求下,玉米的播种面积迅猛扩大,1953年为580万公顷,1956年达1640万公顷,1962年增至3710万公顷。许多原来种植传统粮食作物小麦和黑麦的耕地也种上了玉米。这些被“排挤”的农作物比玉米更适合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玉米在很多地方因生长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作为饲料的青玉米营养价值也没有预期那样高。——摘编自《赫鲁晓夫执政史》
材料三 温州地区三个重要年份的农业生产发展状况
年份 农业总产值(亿元) 比上年
增长率 财政收入
(亿元) 比上年
增长率 社会消费售
总额(亿元) 比上年
增长率
1956 2.95 24.5% 0.53 24.8% 1.85 10.3%
1979 7.78 14.12% 1.35 66.0% 6.30 42.5%
1993 44.53 8.7% 18.68 54.4% 92.51 36.3%
——摘自《中共浙江省温州历史大事记(1949年5月——1994年12月)》
请回答:
(1)材料一的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1分)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赫鲁晓夫大力推广种植玉米给苏联农业带来的不良后果。(1分)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改革。(3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以上三个重要年份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背景。(3分)
(4)结合以上材料,指出古今中外促进农业发展的共性因素。(2分)
28.(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艾赛亚?柏林曾说:“牛顿思想的冲击是巨大的;无论对它们的理解正确与否,启蒙运动的整个纲领,尤其是法国,是有意识地以牛顿的原理和方法为基础的,同时,它从他那惊人的成果中获得了信心并由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材料二 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 ——康德
材料三 (启蒙思想家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 ——恩格斯
材料四 正像卢梭说的,他是“凭假设和条件的推理”来构成他的学说的。其实,所有启蒙思想家无不如此。但在争取人的权利和尊严的问题上,对广大人民来说,首先是在争取生存的问题上,这种学说和原则却具有一种完全新颖的、扣人心弦的含义,起到了使人们为之奋斗的作用。18世纪还不可能出现经济和社会关系的动态的观点。对社会、政治问题的思考,还只能停留在社会关系的静态的幻象上面。 ——王养冲《18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启蒙运动的起因。(2分)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启蒙运动时期人文精神的含义。(3分)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指出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时期人文精神的变化。(3分)
(3)归纳指出材料四关于启蒙运动作用的看法。(2分)同时指出“静态的幻象”的启蒙学说有哪些局限性?(2分)
29.(13分)阅读下列材料和图片:
材料一 今汉家铸钱及诸铁官,皆置吏。卒徒攻山取铜铁,一岁功十万人已(以)上。中农食七人,是七十万人常受其饥也。(摘自《汉书?贡禹传》)
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执政官恺撒,穿着丝袍进入剧场,轰动一时。后来,穿着中国锦衣绣服,成为罗马男女贵族的时尚。
——摘编自《中国历史》
材料二 1851~1915年世界博览会主要展品一览表(部分)
西方国家 中国
蒸汽机、蒸汽机车、高速汽轮船、起重机、电话、留声机、埃菲尔铁塔、白炽灯、汽车、照相机、电报机 荣记湖丝、苏绣、景泰蓝、鼻烟壶、闽漆、青田石雕、浙江湖笔、常州梳篦、茅台酒、张裕葡萄酒、福建坦洋工夫茶
材料三

材料四 隆平高科是由袁隆平等发起设立的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公司成立于1999年,目前已成为完全市场化运作的现代上市公司。
1990年4月7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把“亚洲一号”卫星准确地送入预定轨道,从此拉开了中国国际商业卫星发射序幕。至今(2010年4月7日)我国已进行了30次国际商业卫星发射,发射了36颗商业卫星,提供了6次搭载服务。
——摘编自“中国网”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所述手工业的类型及其特点。分析古代此类手工业对国内经济的影响。(5分)
(2)据材料二,比较中西方展品的主要差异。(2分)若进行历史研究,材料二、材料三中哪一则史料可信度更高?请说明理由。(1分)
(3)据材料四,概括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新趋势。(2分)
(4)有学者指出,历史上人类文明的重心,犹如太阳一样不断地由东向西移动……而今中国正在创建一种不同于西方的新型现代文明。试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证。(3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25题50分,每小题2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A A B D C B C A A B B D C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
答案 B D B A B D B C B C D C /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50分)
26.(12分)(1)江浙行省(1分)路府州县(1分)
节制权力的措施:各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修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必须呈报枢密院;没有来自中央诏旨,行省长官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也不得调动军队;行省长官要定期觐见皇上,向皇帝述职;中央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采取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2分)
(2)文献:《1787年宪法》或者联邦宪法(1分)
中央政府的权力:外交权、财政权、军事权、制定各项经济政策的权力。(1分)
历史影响:美国成为一个真正统一的国家;利于形成全国性的市场,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有可能维持足够的权威和军队来维护国内统治秩序,应对外来威胁,巩固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的新政权。(3分)
(3)认识:集权是中央和地方关系的主流;各国中央集权的形式、程度是有差异的;适度的中央集权有利于推动一个国家的进步;在加强中央权力的同时要保持地方一定的自治权。(3分)
【评分说明: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解读、概括历史材料的能力。学生答题中,只要言之成理、论之有据,即酌情给分。但学生本大题总得分不得超过12分。】
27.(13分)(1)说明:战国农业生产发展(粮食产量提高) (1分)。
原因:水利工程的兴修(郑国渠、都江堰),铁犁牛耕的推广,各国的变法,封建生产方式的确立(或土地私有制的确立)。(2分)
(2)后果:玉米种植挤占了耕地,导致其他粮食作物减产;玉米产量和质量未达到预期目标。(1分)
评价: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3分)
(3)政策背景: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大大提高了人民的劳动积极性(1分)。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农村废除了人民公社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1分)
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定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中国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阶段。(1分)
(4)提高生产力,改善或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2分)
【评分说明: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解读、概括历史材料的能力。学生答题中,只要言之成理、论之有据,即酌情给分。但学生本大题总得分不得超过13分。】
28.(12分)(1)起因:以牛顿力学思想为代表的近代科学的兴起促成启蒙运动。(2分)
(2)含义:独立思考、理性判断;抨击天主教会,反对专制;提倡真理、正义、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3分)变化:从肯定人性、尊重人的价值发展到提倡科学与自由平等。(从崇拜人性发展到崇拜理性)(3分)
(3)看法:开启民智。(2分)局限性:仅凭假设与推理来构想学说;看不到经济与社会的辩证联系。(2分)
【评分说明: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解读、概括历史材料的能力。学生答题中,只要言之成理、论之有据,即酌情给分。但学生本大题总得分不得超过12分。】
29.(13分)(1)类型:官营手工业。(1分)
特点:政府经营,生产规模大;大量使用“卒徒”(1分。任答其中一点即可);手工业生产领先于世界,产品精美,远销海外(1分。此点必答)。
影响:官营手工业在手工业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对盐、铁等商品实行专营,限制了私营工商业的发展;以征发民间手工业者为主要劳动力,限制了农业与民间手工业的发展。(2分)
(2)差异:中国展品以传统工艺品为主,大多通过手工制作而成,更多体现农耕文明;西方展品以新兴工业产品为主,基本上由机器来生产,展示工业文明成果。(2分)
史料:材料三。
理由:材料三所示凭证和奖牌属于实物,是第一手(原始)材料,不是经过整理而成的第二手材料,故可信度更高。(1分。未进行比较或未答出“不是经过整理而成的第二手材料”的最多给2分)
(3)趋势:积极采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努力探索现代企业制度;实现高科技产业化;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实现自主创新。(2分。答出符合题意的三点即可)
(4)评分说明:本问采用分层次评分。
第一层次:仅回答文明重心的转移,且言之有理,最多不超过1分。
第二层次:能说明文明重心的转移,且联系材料,从经济、科技角度论证中国创建新型现代文明的,最多不超过2分。
第三层次:能说明文明重心的转移,且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角度论证中国创建新型现代文明的,最多不超过3分。
答案示例(供参考):
第一层次:
以往人类文明的重心,先由古代的中国、印度等文明古国转移到新航路开辟后的大西洋沿岸的西欧(1分);两次工业革命后,又转移到大西洋两岸的欧洲和北美。(1分)
第二层次:
以往人类文明的重心,先由古代的中国、印度等文明古国转移到新航路开辟后的大西洋沿岸的西欧(1分);两次工业革命后,又转移到大西洋两岸的欧洲和北美。(1分)
现代中国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经济领域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尖端科技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并走向世界。(1分)
第三层次:
以往人类文明的重心,先由古代的中国、印度等文明古国转移到新航路开辟后的大西洋沿岸的西欧(1分);两次工业革命后,又转移到大西洋两岸的欧洲和北美。(1分)
现代中国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政治领域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三大基本政治制度,实行“一国两制”,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经济领域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尖端科技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并走向世界。(2分)
【评分说明: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解读、概括历史材料的能力。学生答题中,只要言之成理、论之有据,即酌情给分。但学生本大题总得分不得超过13分。】

2012—2013学年度上学期高三一轮复习
政治单元验收试题(11)【新课标】
命题范围: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
1.2011年,美国苹果公司董事长乔布斯—一 一位非凡的创新者,带着他的梦想和传奇辞世。乔布斯对于世界的意义,不仅在于他创造了那个魔器般的“苹果”,更在于他对“智慧之学”的情有独钟。乔布斯说过,“我愿用我的全部科技来换取与苏格拉底(古希腊哲学家)一个下午的相处。”他鼓励人们把苏格拉底的原则运用到生活、工作、学习以及人际关系上,去追求更多的真、善、美。乔布斯的成就和他对哲学的态度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人生
②真正的哲学是对问题的高明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巧妙方法
③真正的哲学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和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
④真正的哲学可以启迪我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不断创新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2.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年,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各级党委要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科学谋划发展蓝图,努力创新发展模式,加强对发展的统筹协调,切实提高发展质量。上述要求体现的辩证唯物论道理是
A.中国共产党要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B.做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解决主要矛盾
C.正确的意识的对社会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D.要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统一
法国巴黎的报纸上曾登过一则广告:“每个人只要花25生丁就可以得到既经济又没有丝毫困惫痛苦的旅行方法。”布朗立即寄去了25生丁。不久,他收到回信:“先生,请您安静地躺在您的床上,并且请牢记:我们的地球是在旋转肴的,在巴黎的纬度—49度上,您每圣夜要跑数万公里。假如您喜欢看沿路关好的景致,就请您打开窗帘,尽情地欣赏星空的关丽吧!”布朗顿时目瞪口呆。回答3~4 题。
3.布朗目瞪口呆的原因,从哲学上分析是因为广告商 A.片面夸大了运动的绝对性      B.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肯定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D.否认了世界万物是永恒发展的
4.如果请你为布朗讨回公道,你使用的哲理应该是
①静止决定运动,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②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③承认相对静止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④否认相对静止的诡辩论是错误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天文学家表示,中国公众2012年可欣赏到两次“日食”。天文学家、南开大学教授苏宜介绍说,2012年的日环食发生在5月21日上午。其环食带经过广东、广西、江西、浙江、福建、香港、澳门、台湾等地,时间大约4分钟,大部分地区是“带食日出”。据此回答5~6题。
5.古代人把日全食称“天狗食日”。在古人看来,日食不但象征不吉利,而且是大不吉利。《后汉书·五行志》述:在上天所显示的各种异象中,以日食最为严重,即所谓“夫至尊莫过乎天,天之变莫大乎日蚀”。上述观点属于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6.对于这次日全食的时间和最佳观测地点,全球及我国许多的天文机构及专家早有了精确的预报,与古时人们对其现象与本质不能认识形成鲜明对比。这体现了哲学基本问题上的
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统一 B.思维与存在何为第一性
C.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D.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
7.日本科学家发现,在零下273摄氏度的极低温和18特斯拉的强磁场下,复合晶体电阻为零,呈超导状态,这就是“磁场感应超导现象”,这一发现打破了迄今为止认为强磁场会使超导物质的超导性消失的认识.这说明
A.每一时期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的
B.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先错误后正确
C.错误的意识不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D.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枯木艺术是在我国根雕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具有一点天然美雏形的枯木的根、干、枝、瘤为素材,经人为艺术性的发掘、构思、制作、加工而成艺术品的一种造型艺术。据此回答8~10题。
8.枯木艺术比起原来根艺取材只能用根而言,范围广阔多了。这样,大家在筛选枯料时就不再会死死盯住树根了。根、干、枝、瘤等“一视同仁”,以形为重。这说明
A.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B.人们的认识依赖于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
C.人们的认识受主观因素制约
D.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9.枯木的根、干、枝、瘤等,经人为艺术性的发掘、构思、制作、加工可做成艺术品
A.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B.意识依赖于物质
C.意识是客观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D.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10.“把落叶看成美妙的音符,就没有了悲秋之感。”图2 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意识具有目的计划性
B.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
C.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意识具有科学预见性
11.艺人们将枯木加工成艺术品,启示我们
A.应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培养创造性思维
B.应改变自然规律,推陈出新
C.应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D.只有没有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12.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的思想。因为在康德看来,人心并不是消极接受感官材料,而是主动整理并构建材料,因此人类能够认识的客观实在,乃是与人心的基本结构相符合的那种客观实在。这一思想
①否定了物对心的决定作用  ②承认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③否定了真理具有相对性  ④否认了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13.20世纪50年代,北大荒人烟稀少、一片荒凉。由于人口剧增,生产力水平低下,吃饭问题成为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于是人们不得不靠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垦,北大荒成了全国闻名的“北大仓”。然而由于过度开垦已经造成了许多生态问题。现在,黑龙江垦区全面停止开荒,退耕还“荒”。这说明
A.人与自然和谐最终以恢复原始生态为归宿
B.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行为都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C.人在自然界面前总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D.人们应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14.改革开放的30多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的3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由此可见
A.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B.哲学是时代进步的助推器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今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D.真正的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15.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到的“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重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新世纪里最新最重大的理论成果。这告诉我们
①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理论,它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②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特有的品质 
③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16.科学发展观极大地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与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出了重大理论创新。这表明科学发展观
①是对马克思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的丰富和发展 ②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 ③是中国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④是哲学发展的颠峰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7.地震本是自然现象,但美国好莱坞女星莎朗·斯通在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接受媒体采访时公然声称,四川汶川地震是上天对中国的报应。莎朗·斯通的这一冷血言论
①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②承认世界变化发展的规律性,是唯物主义观点 
③以自身感受为出发点判断是非,是错误的价值观 
④极大的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8.达尔文的进化论早已被世人所认同。然而,在当今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还有人相信“神创论”观点,这是由于
①思维方法的片面性 ②客观世界仍然存在着大量未知的领域和不解之谜 ③唯心主义的合理性 ④唯心主义还具有欺骗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9。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奖获奖者发现了免疫系统激活的关键原理,革命性地改变了人们对人体免疫系统的认识,为传染病、癌症等疾病的防治开辟了新道路。这说明
①科学认识能够创造理想的世界②改造世界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③事物的发展取决于认识的深化④真理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在牛顿经典力学问世后的200多年时间里,许多科学家认为,整个宇宙都要服从这一“永恒定律”。20世纪初,爱因斯坦发现牛顿的运动定律只有在宏观低速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牛顿力学的“永恒定律”神话被告打破。这启示我们
A、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B、人们对同一确定对象会有多个真理性认识
C、对同一事物的判断因人的主观性而产生差异 D、真理适用于任何已知和确定的历史条件和范围
21.木星是太阳系中体积最大的行星,人们对它充满无限遐想。为了解木星的形成、进化和结构等,在最新航天科技的支持下,美国预计于2011年8月发射新的木星探测器“朱诺”。对木星的科学探测活动将进一步佐证
①人类的好奇、兴趣和遐想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直接动力
②现代科技和探测手段的发展推动有关木星认识的深化发展
③实践发展提出的客观需要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根本动力
④严密的逻辑和精心的准备能确保木星探测实践的如期成功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2.生活在我国长江流域的中华鲟被誉为“活化石”。2009年10月4日,我国某研究所在世界上第一次成功实现了中华鲟全人工繁殖。这是人类在保护这一濒危物种过程中取得的重大技术突破,具有里程碑意义。从联系的观点看,人工繁殖中华鲟的成功说明
①离开了人为事物的联系,自然事物的联系就不能实现
②认识事物的本质联系,能引导事物朝有利的方向转化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人可以创造有利于实践的具体联系
④离开了事物的真实联系,主观能动性就不能发挥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3.早在1898年,就有科学家指出,燃烧煤炭和石油产生的二氧化碳将导致地球变暖。随后,人类为防止地球变暖进行了漫长的探究和实践。时至2009年,大气中二氧化碳已由工业革命前的280ppm(1ppm为百万分之一)升至390ppm,然而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仍然认识不一。人类对气候的认识,哥本哈根会议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材料体现的哲理有
①世界是复杂的和不断运动变化的,人的认识是无止境的
②认识总是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
③认识是一个圆圈式的循环往复过程,人的认识具有规律性
④本质的暴露和展开有个过程,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5.一位著名学者撰文指出,人文精神就其核心来说,就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些人精神空虚,就是由于这方面的失落、混乱和迷误而来的。生老病死,顺利和挫折,机会和风险,在这些问题上,如果没有科学通达的态度,就容易被神秘主义的迷信所俘虏。上述材料表明
①人的各种精神要素受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 ②世界观决定着人的生活追求和现实生活中的价值选择 ③在人的主观世界中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等同的 ④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处于改造主观世界的核心地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5.庄子在《齐物论》中说,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惬意地飞来飞去,可是一觉醒来发现自己还是庄周。究竟是庄周做梦变为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为庄周?庄周认为这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庄周之所以认为这个问题无法解决,是因为他不承认
①联系具有多样性和条件性 ②客观存在的事物具有确定性
③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具有客观性 ④人的认识结论具有不确定性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计50分。
26.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要“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这一重要论断指明了我国将继续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切实走上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根据材料,分析说明我国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的唯物论依据。(9分)
27.辨析: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都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1分)
28.建国以来,我国的户籍管理制度发生了很多变化:
第一阶段,1958年以前,属自由迁徙期。1954年宪法规定了公民有“迁徙和居住的自由”。
第二阶段,1958年~1978年,为严格控制期。1958年和1959年的户口制度对人口流动作了严格限制。1975年宪法取消了关于迁徙自由的条款。
第三阶段,1978年以后,为半开放期。1984年制定的《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 是对户籍政策的重大调整,人们对户口问题的认识有了新变化。
2010年5月,首次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居住证制度,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我国户籍管理制度的变化反映了认识过程的哪些特点?( 9 分)
29.前不久,国际能源署(简称IEA)不经意间披露了最新能源报告《世界能源展望2010》(下称“展望”)中的一部分内容,经过境外媒体的炒作后,就变成了“中国去年已经超美国成为全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并且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国”。对于这份尚未出炉的“展望”中披露的中国与美国能源消耗数据,国家能源局相关负责人随后相继公开表示“质疑”,更有专家、学者认为这是某些西方发达国家及其舆论的“别有用心”。 “中国超过美国成为第一大能源消费国”,此举究竟意欲何为?有分析人士认为:“这与年底即将召开的坎昆气候会议有关,到时候又要讨论碳排放,讨论各个国家的减排责任了。而IEA选择此时发布相关数据,其实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是想将中国置于国际舆论的批评之下。”事实上,美国的23.6445亿吨油当量比任何能源组织公布的中国2009年能源消费总量都高出不少。因此,美国仍是“世界第一能源消费大国”。
上述材料给我们哪些唯物论启示?(9分)
30.地图反映了人们认识世界的程度,地图的变化记录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
欧洲中世纪时,地图主要由神职人员绘制。当时欧洲的世界地图千篇一律:基督教圣地耶路撒冷居于中心,多瑙河、地中海和顿河呈“T”字型,把世界分割为欧、亚、非三部分。中国古代地图大部分由官方或士大夫绘制,主要用于日常行政事务管理和作为读史的辅助工具。在中国古代绘制的世界地图中,中国占据绝大部分图幅,政区表现较为准确,中国疆域之外则绘制简略,严重失真。
由于人类活动范围的局限,早期地图绘制者认为地球是平的。15.16世纪哥伦布等航海家证实地球是圆的。随着遥感技术的广泛应用,现在的世界地图日益精准,更好地满足了生产生活的需要。
结合材料,说明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12分)
参考答案
1—5:BDACC 6—10:DABDC 11---15:AADCB
16---20:DCDCA 21---25:BDABB
26.【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设问要求回答的是唯物论依据,考生首先要明确唯物论的内容主要要涉及物质和意识和辩证关系、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等,然后再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答案 ①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否则会受到规律的惩罚。我国积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尊重和利用客观规律的表现。②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我们可以认识、把握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要坚持把发挥主观能性与尊重客观和、规律相结合,积极应对资源环境的变化,提示资源环境的变化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利用好这些规律,促进经济社会可发展。③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当前我国资源环境的变化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使得我国应对资源环境变化工作的形势非常严峻,这是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客观依据。
27.(1)任何哲学都是自己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有正确和错误之分,一定时代的哲学可能正确或比较正确地反映社会生活,也可能不那么正确乃至错误地反映社会生活。所以,不是所有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都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4分)
(2)真正的哲学因为它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所以,只有真正的哲学才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3分)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思想智慧的结晶,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有机统一,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生的根本指南,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题中观点把所有哲学都看成时代精神的精华,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不正确的。(4分)
28.(l)认识具有反复性。1954年宪法规定公民迁徙自由,1975年宪法又取消了迁徙自由,2010年实行居住证制度,这些变化说明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3分)
(2)认识具有无限性。我国对户口管理问题的认识、对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变化而不断深化的。(3 分)
(3)认识具有上升性。我国对户口问题的认识、对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是一个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它与时代发展相适应,不断发展、不断完善。(3分)
29.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的观点没有尊重客观事实。(3分)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要坚持正确的意识的促进作用,国际能源署应站在公正立场上,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3分)
?③?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透过现象看本质。“展望”醉翁之意不在酒,其实质是要中国承担更多责任。(3分)
30.【答案】 世界地图的绘制历史表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世界地图的精确绘制是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完成的。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推动了世界地图的绘制日益精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绘制的世界地图是否与地理实际相符合是在实践中得到检验的。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绘制世界地图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实践需要。
【解析】 本题以世界地图分绘制历史为背景,考查学生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哲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本题已经给定原理,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就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理论,具体包括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真理性的检验标准、目的与归宿等。其次分析材料可知,由于人类活动范围的局限,人们对世界地图的绘制也是有限的,可见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随着人类实践范围的扩大及遥感技术的广泛应用,世界地图日益精准,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及检验标准。满足了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与归宿。回答的关键是按着材料+原理或原理+材料的模式,不能就理论说理论,或者抛开理论只谈材料,这都是片面的。
2012—2013学年度上学期高三一轮复习
数学(文)单元验收试题(11)【新课标】
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0分;答题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把正确答案的代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本大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由合情推理得出的结论一定是正确的. B.合情推理必须有前提有结论.
C.合情推理不能猜想. D.合情推理得出的结论无法判定正误
2.关于x的方程,给出下列四个命题: (  )
①存在实数,使得方程恰有2个不同的实根;
②存在实数,使得方程恰有4个不同的实根;
③存在实数,使得方程恰有5个不同的实根;
④存在实数,使得方程恰有8个不同的实根;
其中假命题的个数是
A.0 B.1 C.2 D.3
3.正方形的边长为,点在边上,点在边上,。动点从出发沿直线向运动,每当碰到正方形的边时反弹,反弹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当点第一次碰到时,与正方形的边碰撞的次数为 ( )
A. B. C. D.
4.观察下列事实|x|+|y|=1的不同整数解(x,y)的个数为4 , |x|+|y|=2的不同整数解(x,y)的个数为8, |x|+|y|=3的不同整数解(x,y)的个数为12 ….则|x|+|y|=20的不同整数解(x,y)的个数为 ( )
A.76 B.80 C.86 D.92
5.已知全集U=R,AU,如果命题p:∈A∪B,则命题“非p”是 (  )
A.非p:A B.非p:∈CUB
C.非p:A∩B D.非p:∈(CUA)∩(CUB)
6.若实数a、b满足且,则称a与b互补,记,那么是a与b互补的 ( )
A.必要而不充分的条件 B.充分而不必要的条件
C.充要条件 D.即不充分也不必要的条件
7.下面几种推理过程是演绎推理的是 (  )
A.两条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如果和是两条平行直线的同旁内角,则.
B.由平面三角形的性质,推测空间四面体性质.
C.某校高三共有10个班,1班有51人,2班有53人,3班有52人,由此推测各班都超过50人.
D.在数列中,,由此归纳出的通项公式.
8.观察下列各式:则
( )
A.28 B.76 C.123 D.199
9.命题p:若a、b∈R,则|a|+|b|>1是|a+b|>1的充分条件,命题q:函数y=的定义域是(-∞,-1)∪[3,+∞],则 ( )
  A.p或q为假 B.p且q为真 C.p真q假 D.p假q真
10.已知命题p:|x-1|≥2,q:x∈z.若“p且q”与“非q”同时为假命题,则满足条件的x为
( )
A.{x|x≥3或x≤-1,xz} B.{x|-1≤x≤3,xz}
  C.{-1,0,1,2,3} D.{0,1,2}
11.已知条件p:a、b是方程x2+cx+d=0的两实根,条件q:a+b+c=0,则p是q的(  )
A.充分条件 B.必要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条件
12.我国古代数学名著《九章算术》中“开立圆术”曰:置积尺数,以十六乘之,九而一,所得开立方除之,即立圆径.“开立圆术”相当于给出了已知球的体积,求其直径的一个近似公式。人们还用过一些类似的近似公式.根据判断,下列近似公式中最精确的一个是 ( )
A. B. C. D.
第Ⅱ卷
二、填空题:请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本大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13.观察下列不等式

照此规律,第五个不等式为 .
14.半径为r的圆的面积S(r)=r2,周长C(r)=2r,若将r看作(0,+∞)上的变量,则(r2)`=2r ①,
①式可以用语言叙述为:圆的面积函数的导数等于圆的周长函数。对于半径为R的球,若将R看作(0,+∞)上的变量,请你写出类似于的式子: 。
②式可以用语言叙述为: 。
15.用半径相同的小球,堆在一起,成一个 “正三棱锥” 型,第一层 1 个 ,第二层 3 个,则第三层有______个,第 n 层有_______个。(设 n > 1 ,小球不滚动)
16.设N=2n(n∈N*,n≥2),将N个数x1,x2,…,xN依次放入编号为1,2,…,N的N个位置,得到排列P0=x1x2…xN.将该排列中分别位于奇数与偶数位置的数取出,并按原顺序依次放入对应的前和后个位置,得到排列P1=x1x3…xN-1x2x4…xN,将此操作称为C变换,将P1分成两段,每段个数,并对每段作C变换,得到;当2≤i≤n-2时,将Pi分成2i段,每段个数,并对每段C变换,得到Pi+1,例如,当N=8时,P2=x1x5x3x7x2x6x4x8,此时x7位于P2中的第4个位置.
(1)当N=16时,x7位于P2中的第___个位置;
(2)当N=2n(n≥8)时,x173位于P4中的第___个位置.
三、解答题: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本大题共6个大题,共76分)。
17.(12分)某同学在一次研究性学习中发现,以下五个式子的值都等于同一个常数。
(1)sin213°+cos217°–sin13°cos17°
(2)sin215°+cos215°-sin15°cos15°
(3)sin218°+cos212°–sin18°cos12°
(4)sin2(–18°)+cos248°–sin2(–18°)cos48°
(5)sin2(–25°)+cos255°– sin2(–25°)cos55°
Ⅰ 试从上述五个式子中选择一个,求出这个常数
Ⅱ 根据(Ⅰ)的计算结果,将该同学的发现推广位三角恒等式,并证明你的结论。
18.(12分)。
19.(12分)是否存在a、b、c使得等式1·22+2·32+…+n(n+1)2=(an2+bn+c)。
20.(12分)定义在(-1,1)上的函数f(x)满足
(ⅰ)对任意x、y(-1,1)有f(x)+f(y)=f()
(ⅱ)当x(-1,0)时,有f(x)>0,
试研究f()+f()+…+f()与f()的关系.
21.(14分)已知p:|1-|≤2,q:x2-2x+1-m2≤0(m>0),且┐p是┐q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22.(14分)(Ⅰ)已知函数,其中为有理数,且.求的最小值;
(Ⅱ)试用(Ⅰ)的结果证明如下命题:设,为正有理数.若,则;
(Ⅲ)请将(Ⅱ)中的命题推广到一般形式,并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你所推广的命题.
注:当为正有理数时,有求导公式.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2.A;3.B;4.B;5.D;6.C;7.A;8.C;9.D;10.D;11.A;12.D;
二、填空题
13.;
14.(R3)`=4R2,球的体积函数的导数等于球的表面积函数;
15.9,;
16.(1)6;(2)。
三、解答题
17.18.证明:要证明成立
19.解:假设存在a、b、c使题设的等式成立,
这时令n=1,2,3,有
于是,对n=1,2,3下面等式成立
1·22+2·32+…+n(n+1)2=
记Sn=1·22+2·32+…+n(n+1)2
设n=k时上式成立,即Sk= (3k2+11k+10)
那么Sk+1=Sk+(k+1)(k+2)2=(k+2)(3k+5)+(k+1)(k+2)2
= (3k2+5k+12k+24)
=[3(k+1)2+11(k+1)+10]
也就是说,等式对n=k+1也成立。
综上所述,当a=3,b=11,c=10时,题设对一切自然数n均成立。
20.简析:由(ⅰ)、(ⅱ)可知f(x)是(-1,1)上的奇函数且是减函数.
f()=f()?
=f()
=f()+f(-)
=f()-f()
∴f()+f()+…+f()
=[f()-f()]+[f()-f()]+…+[f()-f()]
=f()-f()>f()
∵0<<1,
∴f()<0
21.解法一:由p:|1-|≤2,解得-2≤x≤10
∴“非p”:A={x|x>10或x<-2}.
由q:x2-2x+1-m2≤0,解得1-m≤x≤1+m(m>0)
∴“非q”:B={x|x>1+m或x<1-m,m>0}
由“非p”是“非q”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可知:A B.
 解得0<m≤3.
∴满足条件的m的取值范围为{m|0<m≤3=.
解法二:本题也可以根据四种命题间的关系进行等价转换.
由“非p”是“非q”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即“非q”“非p”,但“非p”“非q”,可以等价转换为它的逆否命题:“pq,但qp”.
即p是q的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由|1-|≤2,解得-2≤x≤10,
∴p={x|-2≤x≤10}
由x2-2x+1-m2>0,解得1-m≤x≤1+m(m>0)
∴q={x|1-m≤x≤1+m,m>0}
由p是q的充分而不必要条件可知:
qp 解得0<m≤3.
∴满足条件的m的取值范围为{m|0<m≤3.
22.解析:(Ⅰ),令,解得.
当时,,所以在内是减函数;
当 时,,所以在内是增函数.
故函数在处取得最小值.
(Ⅱ)由(Ⅰ)知,当时,有,即 ①
若,中有一个为0,则成立;
若,均不为0,又,可得,于是
在①中令,,可得,
即,亦即.
综上,对,,为正有理数且,总有. ②

(Ⅲ)(Ⅱ)中命题的推广形式为:
设为非负实数,为正有理数.
若,则. ③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如下:
(1)当时,,有,③成立.
(2)假设当时,③成立,即若为非负实数,为正有理数,
且,则.
当时,已知为非负实数,为正有理数,
且,此时,即,于是
=.
因,由归纳假设可得

从而.
又因,由②得

从而.
故当时,③成立.
由(1)(2)可知,对一切正整数,所推广的命题成立.
2012—2013学年度上学期高三一轮复习
数学(理)单元验收试题(11)【新课标】
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0分;答题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把正确答案的代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本大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由合情推理得出的结论一定是正确的. B.合情推理必须有前提有结论.
C.合情推理不能猜想. D.合情推理得出的结论无法判定正误
2.关于x的方程,给出下列四个命题:
①存在实数,使得方程恰有2个不同的实根;
②存在实数,使得方程恰有4个不同的实根;
③存在实数,使得方程恰有5个不同的实根;
④存在实数,使得方程恰有8个不同的实根;
其中假命题的个数是 (  )
A.0 B.1 C.2 D.3
3.正方形的边长为,点在边上,点在边上,。动点从出发沿直线向运动,每当碰到正方形的边时反弹,反弹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当点第一次碰到时,与正方形的边碰撞的次数为 ( )
A. B. C. D.
4.观察下列事实|x|+|y|=1的不同整数解(x,y)的个数为4 , |x|+|y|=2的不同整数解(x,y)的个数为8, |x|+|y|=3的不同整数解(x,y)的个数为12 ….则|x|+|y|=20的不同整数解(x,y)的个数为 ( )
A.76 B.80 C.86 D.92
5.已知全集U=R,AU,如果命题p:∈A∪B,则命题“非p”是 (  )
A.非p:A B.非p:∈CUB
C.非p:A∩B D.非p:∈(CUA)∩(CUB)
6.若实数a、b满足且,则称a与b互补,记,那么是a与b互补的 ( )
A.必要而不充分的条件 B.充分而不必要的条件
C.充要条件 D.即不充分也不必要的条件
7.下面几种推理过程是演绎推理的是 (  )
A.两条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如果和是两条平行直线的同旁内角,则.
B.由平面三角形的性质,推测空间四面体性质.
C.某校高三共有10个班,1班有51人,2班有53人,3班有52人,由此推测各班都超过50人.
D.在数列中,,由此归纳出的通项公式.
8.观察下列各式:则
( )
A.28 B.76 C.123 D.199
9.命题p:若a、b∈R,则|a|+|b|>1是|a+b|>1的充分条件,命题q:函数y=的定义域是(-∞,-1)∪[3,+∞],则 ( )
  A.p或q为假 B.p且q为真 C.p真q假 D.p假q真
10.已知命题p:|x-1|≥2,q:x∈z.若“p且q”与“非q”同时为假命题,则满足条件的x为
( )
A.{x|x≥3或x≤-1,xz} B.{x|-1≤x≤3,xz}
  C.{-1,0,1,2,3} D.{0,1,2}
11.已知条件p:a、b是方程x2+cx+d=0的两实根,条件q:a+b+c=0,则p是q的(  )
A.充分条件 B.必要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条件
12.我国古代数学名著《九章算术》中“开立圆术”曰:置积尺数,以十六乘之,九而一,所得开立方除之,即立圆径.“开立圆术”相当于给出了已知球的体积,求其直径的一个近似公式。人们还用过一些类似的近似公式.根据判断,下列近似公式中最精确的一个是 ( )
A. B. C. D.
第Ⅱ卷
二、填空题:请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本大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13.观察下列不等式

照此规律,第五个不等式为 .
14.半径为r的圆的面积S(r)=r2,周长C(r)=2r,若将r看作(0,+∞)上的变量,则(r2)`=2r ,
式可以用语言叙述为:圆的面积函数的导数等于圆的周长函数。对于半径为R的球,若将R看作(0,+∞)上的变量,请你写出类似于的式子: 。
式可以用语言叙述为: 。
15.用半径相同的小球,堆在一起,成一个 “正三棱锥” 型,第一层 1 个 ,第二层 3 个,则第三层有______个,第 n 层有_______个。(设 n > 1 ,小球不滚动)
16.设N=2n(n∈N*,n≥2),将N个数x1,x2,…,xN依次放入编号为1,2,…,N的N个位置,得到排列P0=x1x2…xN.将该排列中分别位于奇数与偶数位置的数取出,并按原顺序依次放入对应的前和后个位置,得到排列P1=x1x3…xN-1x2x4…xN,将此操作称为C变换,将P1分成两段,每段个数,并对每段作C变换,得到;当2≤i≤n-2时,将Pi分成2i段,每段个数,并对每段C变换,得到Pi+1,例如,当N=8时,P2=x1x5x3x7x2x6x4x8,此时x7位于P2中的第4个位置.
(1)当N=16时,x7位于P2中的第___个位置;
(2)当N=2n(n≥8)时,x173位于P4中的第___个位置.
三、解答题: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本大题共6个大题,共76分)。
17.(12分)某同学在一次研究性学习中发现,以下五个式子的值都等于同一个常数。
(1)sin213°+cos217°–sin13°cos17°
(2)sin215°+cos215°-sin15°cos15°
(3)sin218°+cos212°–sin18°cos12°
(4)sin2(–18°)+cos248°–sin2(–18°)cos48°
(5)sin2(–25°)+cos255°– sin2(–25°)cos55°
Ⅰ 试从上述五个式子中选择一个,求出这个常数
Ⅱ 根据(Ⅰ)的计算结果,将该同学的发现推广位三角恒等式,并证明你的结论。
18.(12分)。
19.(12分)是否存在a、b、c使得等式1·22+2·32+…+n(n+1)2=(an2+bn+c)。
20.(12分)定义在(-1,1)上的函数f(x)满足
(ⅰ)对任意x、y(-1,1)有f(x)+f(y)=f()
(ⅱ)当x(-1,0)时,有f(x)>0,
试研究f()+f()+…+f()与f()的关系.
21.(14分)已知p:|1-|≤2,q:x2-2x+1-m2≤0(m>0),且┐p是┐q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22.(14分)(Ⅰ)已知函数,其中为有理数,且.求的最小值;
(Ⅱ)试用(Ⅰ)的结果证明如下命题:设,为正有理数.若,则;
(Ⅲ)请将(Ⅱ)中的命题推广到一般形式,并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你所推广的命题.
注:当为正有理数时,有求导公式.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2.A;3.B;4.B;5.D;6.C;7.A;8.C;9.D;10.D;11.A;12.D;
二、填空题
13.;
14.(R3)`=4R2,球的体积函数的导数等于球的表面积函数;
15.9,;
16.(1)6;(2)。
三、解答题
17.18.证明:要证明成立
19.解:假设存在a、b、c使题设的等式成立,
这时令n=1,2,3,有
于是,对n=1,2,3下面等式成立
1·22+2·32+…+n(n+1)2=
记Sn=1·22+2·32+…+n(n+1)2
设n=k时上式成立,即Sk= (3k2+11k+10)
那么Sk+1=Sk+(k+1)(k+2)2=(k+2)(3k+5)+(k+1)(k+2)2
= (3k2+5k+12k+24)
=[3(k+1)2+11(k+1)+10]
也就是说,等式对n=k+1也成立。
综上所述,当a=3,b=11,c=10时,题设对一切自然数n均成立。
20.简析:由(ⅰ)、(ⅱ)可知f(x)是(-1,1)上的奇函数且是减函数.
f()=f()?
=f()
=f()+f(-)
=f()-f()
∴f()+f()+…+f()
=[f()-f()]+[f()-f()]+…+[f()-f()]
=f()-f()>f()
∵0<<1,
∴f()<0
21.解法一:由p:|1-|≤2,解得-2≤x≤10
∴“非p”:A={x|x>10或x<-2}.
由q:x2-2x+1-m2≤0,解得1-m≤x≤1+m(m>0)
∴“非q”:B={x|x>1+m或x<1-m,m>0}
由“非p”是“非q”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可知:A B.
 解得0<m≤3.
∴满足条件的m的取值范围为{m|0<m≤3=.
解法二:本题也可以根据四种命题间的关系进行等价转换.
由“非p”是“非q”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即“非q”“非p”,但“非p”“非q”,可以等价转换为它的逆否命题:“pq,但qp”.
即p是q的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由|1-|≤2,解得-2≤x≤10,
∴p={x|-2≤x≤10}
由x2-2x+1-m2>0,解得1-m≤x≤1+m(m>0)
∴q={x|1-m≤x≤1+m,m>0}
由p是q的充分而不必要条件可知:
qp 解得0<m≤3.
∴满足条件的m的取值范围为{m|0<m≤3.
22.解析:(Ⅰ),令,解得.
当时,,所以在内是减函数;
当 时,,所以在内是增函数.
故函数在处取得最小值.
(Ⅱ)由(Ⅰ)知,当时,有,即 ①
若,中有一个为0,则成立;
若,均不为0,又,可得,于是
在①中令,,可得,
即,亦即.
综上,对,,为正有理数且,总有. ②

(Ⅲ)(Ⅱ)中命题的推广形式为:
设为非负实数,为正有理数.
若,则. ③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如下:
(1)当时,,有,③成立.
(2)假设当时,③成立,即若为非负实数,为正有理数,
且,则.
当时,已知为非负实数,为正有理数,
且,此时,即,于是
=.
因,由归纳假设可得

从而.
又因,由②得

从而.
故当时,③成立.
由(1)(2)可知,对一切正整数,所推广的命题成立.
2012—2013学年度上学期高三一轮复习
物理单元验收试题(11)【新课标】
【选修3-4】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 (选择题)
1.下列的成语、俗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现象的认识,其中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正确的是   (  )
A.“一叶障目”说明光能发生衍射现象
B.“镜花水月”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
C.“海市蜃楼”说明光能发生干涉现象
D.“随波逐流”说明在波的传播过程中质点将沿波速方向随波迁移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无线电波没有偏振现象
B.测定某恒星特定元素发出光的频率,对比地球上该元素的发光频率,可以推算该恒星远离地球的速度
C.相对论认为真空中的光速在不同惯性参照系中是不相同的
D.狭义相对性原理指出,在不同的参考系中,一切物理规律都是相同的
3.(上海市崇明县2012年期末)有一个单摆,在竖直平面内做小摆角振动,周期为2s.如果从单摆向右运动通过平衡位置时开始计时,在t=1.4s至t=1.5s的过程中,摆球的    (    )
A.速度向右在增大,加速度向右在减小
B.速度向左在增大,加速度向左也在增大
C.速度向左在减小,加速度向右在增大
D.速度向右在减小,加速度向左也在减小
4.(改编)如图为一列在均匀介质中沿x轴正方向传播的简谐横波在某时刻的波形图,波速为4m/s。图中“A、B、C、D、E、F、G、H”各质点中,( )
A.沿y轴正方向速率最大的质点是D
B.沿y轴正方向加速度最大的质点是B
C.经过△t=0.5s质点D将向右移动2m
D.经过△t=2.5s,质点D的位移是2.0m
5.(改编)一列简谐横波,某时刻的波形图象如图甲所示,从该时刻开始计时,波上A质点的振动图象如图乙所示,则
A.若此波遇到另一列简谐横波并发生稳定干涉现象,则该波所遇到的波的频率为1.25Hz
B.若此波遇到另一列简谐横波并发生了稳定的干涉现象,则该波所遇到的波的波长一定为20m
C.若该波能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则该波所遇到的障碍物尺寸一定比20m大很多
D.从该时刻起,质点P将比质点Q先回到平衡位置
6.图示是一列沿x轴正方向传播的简谐波在t=0.05s时刻的波形图。已知波的传播速度v=2m/s,则在s=1.5m处的质点振动的函数表达式及其在此后4.25s内通过的路程s分别为 ( )
A.,s=5cm  
B.,s=5cm
C.,s=85cm  
B.,s=85cm
7.一束由光子能量较大的a光和光子能量较小的b光复合在一起的光线,由空气射向一块平行平面玻璃砖,经折射后分成两束。在下列四个光路图中可能正确的是( )
8.如图所示,容器中盛有水,PM为水面,从A点发出一束白光,射到水面上的O点后,折射光发生了色散照到器壁上a、b之间,对应a、b两种颜色的单色光,则( )
A.由A到O,a光的传播时间等于b光的传播时间
B.若发光点A不变而入射点O向左移,则b光可能发生全反射
C.a光和b光分别通过同一单狭缝,a光在屏上产生的中心亮条纹比b光窄.
D.用a光和b光分别在同一套双缝干涉实验装置上做实验,a光的条纹间距较宽
9.(原创)如图所示,直角三棱镜ABC的一个侧面BC紧贴在平面镜上,∠BAC=,从点光源S发出的一细光束SO射到棱镜的另一侧面AC上,适当调整入射光SO的方向,当SO与AC成α角时,其折射光与镜面发生一次反射,从AC面射出后恰好与SO重合,则  (   ) 
A.此棱镜的折射率为
B.此棱镜的折射率为
C.增大α角,光线有可能因在AC面上发生全反射无法进入棱镜
D.减小α角,光线有可能因在AC面上发生全反射无法进入棱镜
10.如图甲为一列简谐横波在某一时刻的波形图,图乙为介质中x=2m处的质点P以此时刻为计时起点的振动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这列波的传播方向是沿x轴正方向
B.这列波的传播速度是20m/s
C.经过0.15 s,质点P沿x轴的正方向传播了3 m
D.经过0.1 s时,质点Q的运动方向沿y轴正方向
第Ⅱ卷 (非选择题)
11.(1)利用单摆估测某地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用摆长l和周期T描述重力加速度的表达式为g=___________________,若实验中测得g值偏小,则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两个即可)
12.某同学用大头针、三角板、量角器等器材测半圆形玻璃砖的折射率。开始玻璃砖的位置如图中实线所示,使大头针P1、P2与圆心O在同一直线上,该直线垂直于玻璃砖的直径边,然后使玻璃砖绕圆心O缓慢转动,同时在玻璃砖直径边一侧观察P1、P2的像,且P2的像挡住P1的像。如此观察,当玻璃砖转到图中虚线位置时,上述现象恰好消失。此时只需测量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即可计算出玻璃砖的折射率。请用你的测量量表示出折射率________________。
13.在观察光的双缝干涉现象的实验中:
(1)将激光束照在如图所示的双缝上,在光屏上观察到的现象是下图中的( )
(2)换用间隙更小的双缝,保持双缝到光屏的距离不变,在光屏上观察到的条纹宽度将________;保持双缝间隙不变,减小双缝到光屏的距离,在光屏上观察到的条纹宽度将________(以上空格均选填“变宽”、“变窄”或“不变”)。
14.下图为一列横波在某时刻的波动图象,此波中d质点到达波谷的时间比e质点早0.05s。
(1)求此列波的传播方向和波速是多大?
(2)Δt=1.5s内a质点通过的路程是多少?
(3)画出从图示时刻起x=3m处质点的振动图象。
15.(1)如图甲为一列简谐横波在某一时刻的波形图,图乙为介质中x=2m处的质点P以此时刻为计时起点的振动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
A.这列波的传播方向是沿x轴正方向
B.这列波的传播速度是20m/s
C.经过0.15 s,质点P沿x轴的正方向传播了3 m
D.经过0.1 s时,质点Q的运动方向沿y轴正方向
E.经过0.35 s时,质点Q距平衡位置的距离小于质点P距平衡位置的距离
(2)如图所示,一个横截面为直角三角形的三棱镜,(A=30°,(C=90°.三棱镜材料的折射率是 n=.一束与BC面成θ=30°角的光线射向BC面。
①试通过计算说明在AC面下方能否观察到折射光线?
②作出三棱镜内完整的光路图,指出最终的出射光线与最初的入射光线之间的夹角。
16.(1)如图所示,有一列传播的简谐横波,x=0与x=1cm处的两个质点的振动图象分别如图中实线与虚线所示。则这列波的 ( )
A.波长一定是4 cm
B.周期一定是4 s
C.振幅一定是2 cm
D.传播速度一定是1 cm/s
(2)如图所示,△ ABC为一直角三棱镜的截面,其顶角θ=30°,P为垂直于直线BCD的光屏。一束宽度等于AB的单色平行光束垂直射向AB面,经三棱镜折射后在屏P上形成一条光带。
①以图中编号为a、b、c的三条光线为代表画出光束经棱镜折射的光路示意图;
②若从AC面出射的光线与原来入射光线的夹角为30°,求棱镜的折射率。
参考答案
1.B  “一叶障目”,一枝树叶挡住了眼睛,说明光沿直线传播,A错误;“镜花水月”,从平面镜中看到的花、从水中看到的月亮都是虚幻的,说明平面镜成像的特点,B正确;“海市蜃楼”是光的全反射现象形成的,C项错误;在波的传播过程中,各质点只在平衡位置附近往复运动,并不随波迁移,D项错误。
2.BD 无线电波属于横波,有偏振现象,A项错误;根据多普勒效应,当观察者和波源的距离发生变化时,波的频率将发生变化,所以根据某恒星特定元素发出光的频率,对比地球上该元素的发光频率,可以推算该恒星远离地球的速度,B项正确;根据狭义相对论的两个基本假设可判断C错D正确。本题正确选项BD。
3.C 在t=1.4s至t=1.5s的过程中,摆球处于从平衡位置向左最大位移运动的过程中,所以速度向左在减小,加速度向右在增大,C项正确。
4.A  在平衡位置的质点速率最大,又从传播方向可以判断,质点D向上振动,质点H向下振动,所以A项正确;在最大位移处的质点加速度最大,加速度的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B质点的加速度方向向下,B项错误;D质点只能在平衡位置两侧上下振动,并不随波迁移,C项错误;波传播的周期,经过△t=2.5=2.5T,质点D仍位于平衡位置,所以位移为0,D项错误。本题正确选项A。
5.AB 这列波的周期为0.8s,频率为1.25Hz。根据稳定干涉的条件知,两列波的频率必须相等,故A项正确;同种介质中波的传播速度相等,若两列波的频率相等,则波长必定相等,B项正确;根据发生明显衍射的条件知,C项错误;此时刻质点A向上振动,可以判断波沿x轴负方向传播,进一步判断质点P向下振动,D项错误。本题正确选项D。
6.D 由题意知=1s,故在0时刻的波形如下图虚线所示。故在x=1.5m处的质点的振动函数为;又因为,所以s=17A=85cm,答案D正确。
7.A解析:因是平行玻璃砖,则光线射入玻璃时的折射角与由玻璃出射时的入射角相同,由折射率知,光线由空气射入玻璃时的入射角与由玻璃射入空气的折射角相同,因此玻璃砖两侧的出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平行,C、D错;a光的光子能量大,则a光频率大,玻璃对频率较大的a光偏折程度大,故A项正确。
8.D 根据知,b光的折射率大于a光的折射率;再根据知,b光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小,所以从A至O传播的时间长,A项错误;当O点向左移动时,光线的入射角减小,故都不可能发生全反射,B项错误;a光折射率小光的频率也小,而波长长,故两色光分别通过同一单狭缝,a光在屏上产生的中心亮条纹较宽,用两色光分别在同一套双缝干涉实验装置上做实验,a光的条纹间距较宽,C项错误D项正确。
9.A 根据光路可逆原理知,光线经AC面折射后垂直于BC(如图所示),所以折射角为90o-β角,又入射角为90o-α,根据折射定律得,A项正确B项错误;发生全反射的条件之一是,光由光密介质进入光疏介质,故CD项均错误。
10.AB 由振动图像知,t=0时刻,质点P向下振动,故波向右传播,A项正确。波速m/s=20m/s,B项正确;在波动过程中质点不会随波传播,C项错;经过0.1s=,质点Q的振动状态与0时刻相反,运动沿y轴负方向,D项错误。
11.(1)答案:,见精析
解析:根据得:。
因为小球的摆长为,其中为线的长度,若测量摆长时只计算了绳长,没有计入小球的半径,可导致g偏小;如测周期时少记了全振动的次数,使测量的周期T变大,也会使测量的g值偏小。
12.答案:玻璃砖直径边绕O点转过的角度,
解析:由题意可知,当玻璃砖转过某一角度θ时,刚好发生全反射,在直径边一侧观察不到P1、P2的像,做出如图所示的光路图可知,当转过角度θ时有。
13.答案:(1)( A )(2)变宽;变窄。
精析:(1)双缝干涉图样是平行且等宽的明暗相间的条纹,(A)图正确;
(2)根据知,双缝间的距离d减小时,条纹间距变宽;当双缝到屏的距离L减小时,条纹间距变窄。
14.(1)从题意知,图示时刻质点d向下振动,所以波向右传播。周期T=4×0.05s=0.2s
波速
(2) Δt=1.5s=7.5T,故在此时间内质点a通过的路程为30A=150cm=1.50m。
(3) 图示时刻x=3m处的质点位于平衡位置且向下振动,则从图示时刻起x=3m处质点的振动图象为

15.答案:(1)ABE
(2)①不能观察到折射光线
②光路如图,最终出射光线与最初的入射光线之间的夹角为120°
解析:(1)由振动图像知,t=0时刻,质点P向下振动,故波向右传播,A项正确。波速m/s=20m/s,B项正确;在波动过程中质点不会随波传播,C项错;经过0.1s=,质点Q的振动状态与0时刻相反,运动沿y轴负方向,D项错误。质点Q向上运动,经过0.35s=,质点P在正向最大位移处,质点Q一定不在最大位移处,E项正确。
(2)①由折射定律: 在BC界面:sin60°=sinγ
解得 γ=30°
由临界角公式得sinC=
所以全反射临界角C<60°
而光线在AC面上的入射角为60°>C,故光线在AC界面发生全反射,在AC面下方不能观察到折射光线
②光路如图所示,最终的出射光线与最初的入射光线之间的夹角为120°。
16.答案:(1)BC (6分)(2)①光路如图所示。②
解析:(1)根据振动图象可知周期是4 s,振幅是2 cm,BC正确;由于波的周期性,不能确定波长,因此也无法确定波速,AD错误。
(2)①平行光束经棱镜折射后的出射光束仍是平行光束,光路如图所示。
②图中θ1、θ2为AC面上入射角和折射角,根据折射定律,有
nsinθ1=sinθ2,
由题意知,出射光线与水平方向夹角
由几何关系得θ1=θ=30°
θ2=θ1+=60°
所以n==.
2012—2013学年度上学期高三一轮复习
生物单元验收试题(11)【新课标】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简答题)两部分。
单选题
1、细胞工程发展所依赖的理论基础是
A.DNA 螺旋结构模型的建立 B.遗传密码的确立及其通用性的发现
C.生物体细胞全能性的证明 D.遗传信息传递的“中心法则”的发现
2.在植物细胞工程中,当原生质体融合成一个细胞后,需要诱导产生出细胞壁,参与这一过程的细胞器是
A.叶绿体、高尔基体 B.线粒体、高尔基体
C.叶绿体、线粒体 D.线粒体、内质网
3.植物组织培养时,切取胡萝卜块强调要切取含有形成层的部分,原因是
A.形成层细胞具有分裂能力,分化程度低,易形成愈伤组织
B.形成层位置好切
C.其他部位已死亡
D.形成层细胞已高度分化
4.用杂合子种子尽快获得纯合子植株的方法是
A.种植→F2→选出不分离者→纯合子
B.种植→秋水仙素处理→纯合子
C.种植→生长素处理→纯合子
D.种植→花药离体培养→单倍体幼苗→秋水仙素处理→纯合子
5.动物细胞培养的特点是
①细胞贴壁 ②有丝分裂 ③分散生长
④接触抑制 ⑤减数分裂 ⑥原代培养一般传1~10代
A.①②④⑥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⑥ D.③④⑤⑥
6.与传统的有性杂交法相比,植物体细胞杂交的最大优点是
A.可使两个亲本的优良性状组合到一起 B.可以克服远源杂交不亲和的障碍
C.可以培育出高产性状明显的新品种 D.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7.下列不属于细胞工程技术的是
A.利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获得杂种植物 B.利用体细胞融合技术生产单克隆抗体
C.通过大规模的细胞培养生产紫杉醇 D.利用细菌的连续培养技术生产谷氨酸
8.下列四个选项中,肯定没有采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一项是:
A.花药离体培养得到单倍体植株
B.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得到多倍体植株
C.人工种子的培育
D.细胞工程培育“番茄——马铃薯”杂种植株
9.下列不属于克隆的是:
A.噬菌体侵染细菌并实现繁殖的过程
B.用胡萝卜韧皮部细胞培育出完整新植株
C.我国科学家鲍文奎培育出八倍体小黑麦
D.生物学家将某肿瘤细胞在体外培养繁殖成一个细胞系
10.将小鼠骨髓瘤细胞与一种B淋巴细胞融合,可使融合的细胞经培养产生单克隆抗体,其依据是:
A.B淋巴细胞可以产生抗体,但不能无限增殖
B.B淋巴细胞只有与骨髓瘤细胞融合才能产生抗体
C.骨髓瘤细胞不能无限增殖,但可以产生抗体
D.骨髓瘤细胞只有与B细胞融合,才能产生抗体
11.动物细胞融合和植物原生质体融合决定于
A.细胞膜的流动性 B.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C.细胞质的流动性 D.细胞质酶的活性
12.运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培育或生产出
A.细胞产物——生物碱 B.无病毒植物
C.人工种子 D.以上都是
13.某同学在学习“细胞工程”时,列表比较了动植物细胞工程的有关内容,你认为有几处是不正确的
植物细胞工程
动物细胞工程
技术手段
植物组织培养,植物体细胞杂交
动物细胞培养和融合,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特殊处理
机械法去除细胞壁
胰蛋白酶处理,制细胞悬浮液
融合方法
物理方法,化学方法
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生物方法
典型应用
人工种子,杂种植物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培养液区别
蔗糖是离体组织赖以生长的成分
动物血清不可缺少
A.0 B.1 C.2 D.3
14.淋巴因子中的干扰素是治疗病毒的特效药,通常只能从人体内获得,且获得的数量非常少。为了在体外获得大量的干扰素,有人把某种淋巴细胞在体外培养,繁殖几代后,细胞分裂就会停止。下列哪种实验设计,既能使某种淋巴细胞在体外不断增殖,又能够获得大量干扰素
A.用鼠的效应B细胞与鼠的骨髓细胞进行细胞融合
B.用鼠的效应B细胞与其骨髓瘤细胞进行细胞融合
C.用鼠的效应T细胞与鼠的骨髓细胞进行细胞融合
D.用鼠的效应T细胞与其骨髓瘤细胞进行细胞融合
15、下列关于植物组织培养的表述,错误的是
A.外植体可以来自于植物的任何细胞
B.培养应在无菌条件下进行
C.以花粉作为外植体可得到单倍体植株
D.不同阶段的培养基中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的比例不同
16. 关于哺乳动物细胞体外培养的难易程度,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乳腺癌细胞易于乳腺细胞,胚胎细胞易于脂肪细胞
B.乳腺细胞易于乳腺癌细胞,胚胎细胞易于脂肪细胞
C.乳腺细胞易于乳腺癌细胞,脂肪细胞易于胚胎细胞
D.乳腺癌细胞易于乳腺细胞,脂肪细胞易于胚胎细胞
17. 利用细胞工程方法,以SARS病毒核衣壳蛋白为抗原制备出单克隆抗体。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用纯化的核衣壳蛋白反复注射到小鼠体内,产生的血清抗体为单克隆抗体
B.体外培养单个效应B细胞(浆细胞)可以获得大量针对SARS病毒的单克隆抗体
C.将等量效应B细胞(浆细胞)和骨髓瘤细胞混合,经PEG诱导融合后的细胞均为杂交瘤细胞
D.利用该单克隆抗体与SARS病毒核衣壳蛋白特异性结合的方法可诊断出病毒感染者
18. 在动物体细胞克隆技术中,不一定涉及
A.卵母细胞的培养        B.细胞核移植
C.早期胚胎培养 D.导入外源基因
19.下列过程中,没有发生膜融合的是
A.植物体细胞杂交 B.受精过程
C.氧进入细胞中的线粒体 D.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
20、下列四个选项中没有采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是
A.采用花药离体培养得到单倍体植株
B.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得到多倍体植株
C.人工种子的培育过程
D.运用细胞工程培育“番茄-马铃薯”杂种植株
21、有关全能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受精卵在自然条件下能使后代细胞形成完整个体,因此全能性最高
B.生物体内细胞由于分化,全能性不能表达
C.卵细胞与受精卵一样,细胞未分化,全能性很高
D.植物细胞离体培养在一定条件下能表现出全能性
22、植物体细胞杂交能解决不同种植物之间由于生殖隔离而不能进行有性杂交的问题。植物体细胞杂交过程不涉及
A.使用限制性内切酶
B.使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
C.诱导两种不同的细胞融合
D.选择利于杂种细胞分裂和分化的培养基
23、下列关于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产生新个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A.属于无性生殖
B.主要理论依据是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C.培养过程中由于人工培养基含大量营养,不需光照就能发育成完整植株
D.人工培养基中含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全部营养物质,包括矿质元素、糖、维生素等
24、下列关于动物细胞培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培养基为液体培养基
B.培养结果只能获得大量细胞及生物制品,而不能获得生物体
C.需要氧来满足细胞代谢的需要,不需要二氧化碳
D.通过细胞培养可以检测有毒物质,判断某物质的毒性
25、要想通过体细胞杂交技术获得杂种植株,下列各套步骤中正确的是
A.分离原生质体→诱导原生质体融合→再生细胞壁→组织培养→杂种植株
B.分离原生质体→原生质体自然融合→再生细胞壁→组织培养→杂种植株
C.病毒诱导原生质体融合→组织培养→杂种植株
D.分离原生质体→脱分化→再分化→杂种植株
二、简答题
26、科学家用植物细胞杂交方法,将番茄的原生质体和马铃薯的原生质体融合,成功地培育出了“番茄—马铃薯”杂种植株(如下图),其中①~⑤表示过程,英文字母表示细胞、组织或植株。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过程①要用相关的酶除去细胞壁,其原因是 。如果将除去壁的植物细胞放入等渗溶液中,细胞呈何形状?     。
(2)实现过程②的技术是    ,可用 作为诱导剂来诱导该过程进行。
(3)利用杂种细胞培育杂种植株时,依据的原理是 ,其中过程④
属于     过程,过程⑤涉及的分裂方式为     。
(4)若番茄细胞内有m条染色体,马铃薯细胞内有n条染色体,则“番茄—马铃薯”杂种细胞内含   条染色体;已知由杂种细胞培育而成的“番茄—马铃薯”植株为四倍体,则此杂种植株的花粉经离体培育得到的植株属于  倍体植株。
27、下面两幅图分别是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和克隆羊培育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和图乙所示的过程中,都必须用到的动物细胞工程技术手段是__________。
(2)图甲中②过程常在________ __ _____ ___诱导下完成,单克隆抗体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单克隆抗体能定向攻击癌细胞,主要是利用其_________________。
(4)克隆羊的性别由哪只羊决定____________。
(5)图乙过程的技术具有多种用途,但是不能完成下列哪一用途
A.有选择地繁殖某一性别的家畜
B.繁殖家畜中的优良个体
C.用于保存物种 D.改变动物的核基因
(6)在目前现有技术条件下,还不能将从动物体内分离出来的成熟的体细胞直接培养成一个新个体,而是必须将体细胞的细胞核移植到去核的卵细胞中才能发育成新个体,你认为哪个是最可能原因 ( )
A.卵细胞大,便于操作
B.卵细胞含有的营养物质多
C.卵细胞的细胞质可使体细胞胞核全能性得到表达
D.重组细胞才具有全能性
28、如图为细胞融合的简略过程,请据图回答:
(1)若A、B是植物细胞,融合完成的标志是 。
(2)若A、B是植物细胞,则形成的D细胞还要应用 技术把D培养成植株。
(3)若A、B是动物细胞,一般取自 ,然后用 使其分散开来。
(4)若该过程是制备单克隆抗体,在获得A细胞之前,小鼠注射了抗原的目的是 。注射后小鼠身体产生了相应的免疫反应,生成了 ,图中B为 。
(5)若该过程仍是制备单克隆抗体,所形成的C有 种,用来培养的D细胞应该是 ,获得D后,常用的培养方法是培养基中培养和 。
29、回答下列有关动物细胞培养的问题:
⑴在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当贴壁细胞分裂生长到细胞表面    时,细胞会停止分裂增殖,这种现象称为细胞的       。此时,瓶壁上形成的细胞层数是    。要使贴壁的细胞从瓶壁上分离下来,需要用酶处理,可用的酶是       。
⑵随着细胞传代次数的增多,绝大部分细胞分裂停止,进而出现    现象;但极少数细胞可以连续增殖,其中有些细胞会因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而变成      细胞,该种细胞的黏着性      ,细胞膜表面蛋白质(糖蛋白)的量     。
⑶现用某种大分子染料,对细胞进行染色时,观察到死细胞被染色,而活细胞不染色,原因是         。
⑷检查某种毒物是否能改变细胞染色体的数目,最好选用细胞分裂到     期的细胞用显微镜进行观察。
⑸在细胞培养过程中,通常在      条件下保存细胞。因为在这种条件下,细胞中
      的活性降低,细胞     的速率降低。
⑹给患者移植经细胞培养形成的皮肤组织后,发生了排斥现象,这是因为机体把移植的皮肤组织当作        进行攻击。
30、人类在预防与诊疗传染性疾病过程中,经常使用疫苗和抗体。已知某传染性疾病的病原体为RNA病毒,该病毒表面的A蛋白为主要抗原,且疾苗生产和抗体制备的流程之一如下图:
请回答:
(1)过程①代表的是 。
(2)过程②构建A基因表过载体时,必须使用 和
两种工具酶。
(3)过程③采用的实验技术是 ,获得的X是 。
(4)对健康人进行该传染病免疫预防时,
可选用图中基因工程生产的 所制备的疫苗。
对该传染病疑似患者确诊时,可以疑似患者体内分离病毒,
与已知病毒进行 比较;或用图中的 进行特异性结合检测。
参考答案
1——5:C B A D A
6——10:B D B C A
11——15:A D B D A
16——20:A D C C B
21——25:C A C C A
26、(1)细胞壁阻碍了细胞间的杂交 圆球形(球形)
(2)原生质体融合(人工诱导融合)  聚乙二醇(PEG) 
(3)细胞的全能性  脱分化 有丝分裂 
(4)m+n  单
27、(1)动物细胞培养
(2)聚乙二醇(或灭活的病毒,物理方法如离心、振动、电刺激也可) ;特异性强,灵敏度高
(3)特异性
(4)白面绵羊
(5)D (6)C
28、(1)形成新的细胞壁
(2)植物组织培养
(3)幼龄动物组织或胚胎 胰蛋白酶
(4)得到产生专一抗体的B细胞 浆细胞 骨髓瘤细胞
(5)3 杂交瘤细胞 注入小鼠腹腔中培养
29、⑴相互接触   接触抑制   单层(或一层 )   胰蛋白酶
⑵衰老甚至死亡 不死性   降低  减少
⑶由于活细胞的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大分子染料不能进入活细胞内,故活细胞不能着色(或由于死细胞的膜丧失了选择透过性,大分子染料能够进入死细胞内而着色)
⑷中  ⑸冷冻(或超低温、液氮)   酶  新陈代谢   ⑹抗原 
30、(1)逆转录
(2)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酶、限制性内切酶) DNA连接酶(两空可以互换)
(3)细胞融合 杂交瘤细胞
(4) A蛋白 核酸(基因)序列 抗A蛋白的单克隆抗体
2012—2013学年度上学期高三一轮复习
英语单元验收试题(11)【新课标】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I卷(选择题 共115分)
第一部分 听力(共两节,满分30分)
第一节(共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7.5分)
听下面5段对话。每段对话后有一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听完每段对话后,你都有10秒钟的时间来回答有关小题和阅读下一小题。每段对话仅读一遍。
1. 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conversation?
A. The woman wished she had gone to sleep earlier.
B. The woman missed the beginning of the program.
C. The woman fell asleep before the program ended.
2. What does the man mean?
A. Neither football game is good.
B. Both of the football games are good.
C. The football game they are watching is better than the one they watched last night.
3. What type of movie are the two speakers going to see? A. A horror movie. B. A humorous movie. C. An action movie.
4. What does the woman mean? A. She thinks salary is more important than interest
B. She thinks salary is as important as interest.C. She thinks interest is more important than salary.
5.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rue?
A. The man wants to keep a seat for his companion.
B. The woman takes the seat at last.
C. The man doesn’t allow the woman to take the seat.
第二节(共1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22.5分)
听下面5段对话或独白。每段对话或独白后有几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听每段对话或独白前,你将有时间阅读各个小题,每小题5秒钟;听完后,各小题将给出5秒钟的作答时间。每段对话或独白读两遍。
听第6段材料,回答第6至8题。
6. Where are the speakers?
A. At home. B. In a hospital. C. In an office.
7. Why doesn’t the man sleep well?
A. He has a sore throat. B. He has to work late. C. He has a high fever.
8. Why doesn’t the man go to the clinic?
A. He is having a meeting.
B. He is too busy to do it.
C. He can take care of himself.
听第7段材料,回答第9至11题。
9. What is the number of the room the man will live in?
A. Room 543. B. Room 523. C. Room 513.
10. How will the man pay for the fare?
A. By credit card. B. By cash. C. By check.
11. What day is today?
A. Tuesday. B. Wednesday. C. Thursday.
听第8段材料,回答第12至14题。
12. Why is the man so upset about his getting a B?A. Because it took him months to finish the project.B. Because Ames got an A with less work. C. Because the woman didn’t understand him.13. What does the woman suggest the man do first?A. Speak to the teacher. B. Get his grade changed. C. Forget about the man’s grade.14. What does the woman think of the man’s grade?A. It is not a bad grade. B. It is unfair to the man. C. She has no opinion. 听第9段材料,回答第15至17题。
15. What does the man dislike about his job?
A. Working in a hotel. B. Working in summer. C. Traveling all the time.
16. Why doesn’t he want to take the new job?
A. He doesn’t get a good pay.
B. He dislikes working in a seaside town.
C. He hates playing the same piece again and again.
17. What does the woman think of the job the man was offered?
A. Boring. B. Well-paid. C. Tough.
听第10段材料,回答第18至20题。
18. What were the students going to do? A. To talk about their articles before a video camera. B. To read news on TV. C. To celebrate the writer’s sister’s birthday. 19. Why was the writer so nervous? A. He had never stood before a video camera. B. He had never talk about his article before a video camera. C. This camera was different from the one he had once faced. 20. What was the writer’s feelings to his class teacher? A. Nervous. B. Excited. C. Annoyed.
第二部分 英语知识运用(共两节,满分45分)
第一节 单项填空(共15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15分)
从A、B、C、D四个选项中,选出可以填入空白处的最佳选项,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项涂黑
21. Carl is studying food science at college and hopes to open up meat processing factory of his own one day.
A. / ; a B. / ;the C. the; a D. the; the
22.——May I help you? You seem to be having some problems.
—— , thanks. I think I can manage.
A. All right B. No problem C. It’s all right D. There’s no way
23. Interest is as to learning as the ability to understand, even more so.
A. vital B. available C. specific D. similar
24. I remembered the door before I left the office, but forgot to turn off the lights.
A. locking B. to lock C. having locked D. to have locked
25. You can change your job, you can move house, but friendship is meant to be life.
A. of B. on C. to D. for
26. In order to find the missing child, villagers all they can over the past five hours.
A. did B. do C. had done D. have been doing
27. The limits of a person’s intelligence, generally speaking, are fixed at birth, but he reaches these limits will depend on his environment.
A. where B. whether C. that D. why
28. The athlete’s years of hard training when she finally won the Olympic gold medal.
A. went on B. got through C. paid of f D. ended up
29. Alot of language learning, has been discovered, is happening in the first year of life, so parents should talk much to their children during that period.
A. as B. it C. which D. this
30. When for his views about his teaching job, Philip said he found it very interesting and rewarding.
A. asking B. asked C. having asked D. to be asked
31. Grace doesn’t want to move to New York because she thinks if she there, she wouldn’t be able to see her parents very often.
A. lives B. would live C. has lived D. were to live
32. —I love the Internet. I’ve come to know many friends on the Net. . Few of them would become your real friends.
A. That’s for sure B. It’s not the case
C. I couldn’t agree more D. I’m pleased to know that
33. Walmart, which is one of the largest American supermarket chains, some of its store open 24 hours on Mondays through Saturdays.
A. keeps B. keep C. have kept D. had kept
34.Queen Elizabeth Ⅱis often to be richest woman in the world. , her personal wealth seems rather small.
A. Besides B. Otherwise C. However D. Altogether
35. After school we went to the reading-room to do some reading, only to be told that it .
A. was decorated B. had decorated
C. had been decorating D. was being decorated
第二节 完形填空(共20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30分)
阅读下面短文,从短文后各题所给的四个选项(A、B、C、D)中,选出可以填入空白处的最佳选项,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项涂黑。
When I settled in Chicago,my new city seemed so big and unfriendly, Then I had a 36 problem and had to go to hospital for a 37 examination.
It seemed a small 38 compared to the one I was about to face ,but things started to go 39 right from the beginning , Not having a car or 40 the city, I was depending on a couple of buses to get me from A to B, 41 I’d left myself plenty of time, soon it was 42 I was going to be late, as I had mistakenly boarded a bus that was taking me in the 43 direction.
I 44 the bus and stood on the pavement not knowing what to do, I looked into the eyes of a 45 , who was trying to get past me, 46 , instead of moving on ,she stopped to ask if I was 47 , After I explained my 48 to her, she pointed to a bus stop across the street , where a bus would take me back into the city to my 49 . Sitting there waiting, I felt 50 that someone had been willing to help . 51 , hearing a horn (喇叭) nearby, I looked up to see a car with my new friend 52 at me to get in, She had returned to offer me a 53 to the hospital.
Such unexpected 54 from a passer-by was a lovely gift to receive. As I climbed out of the car at the hospital and turned to thank her, she smiled and told me not to lose 55 , for all things are possible.
36. A. physical B. traveling C. social D. housing
37. A. scientific B. final C. previous D. thorough
38. A. chance B. challenge C. success D. error
39. A. wrong B. easy C. fast D. ahead
40. A. leaving B. visiting C. knowing D. appreciating
41. A. Although B. Since C. Unless D. Once
42. A. strange B. necessary C. obvious D. important
43. A. same B. right C. general D. opposite
44. A. looked at B. waited for C. got off D. ran into
45. A. driver B. friend C. stranger D. gentleman
46. A. Especially B. Surprisingly C. Probably D. Normally
47. A. nervous B. excited C. OK D. dangerous
48. A. idea B. motivation C. excuse D. situation
49. A. appointment B. apartment C. direction D. station
50. A. afraid B. grateful C. certain D. disappointed
51. A. Thus B. Then C. Perhaps D. Surely
52. A. staring B. laughing C. waving D. shouting
53. A. lift B. suggestion C. bike D. guidebook
54. A. results B. news C. kindness D. appearance
55. A. power B. faith C. touch D. support
第三部分 阅读理解(共20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40分)
第一节:阅读下列短文,从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A、B、C、D)中,选出最佳选项,并在答r题卡上将该项涂黑。
A
Welcome to one of the largest collections of footwear(鞋类)in the world that will make you green with envy. Here at the Footwear Museum you can see exhibits(展品)from all over the world. You can find out about shoes worn by everyone from the Ancient Egyptians to pop stars.
Room 1
The celebrity(名人)footwear section is probably the most popular in the entire museum. Stared in the 1950s there is a wide variety of shoes and boots belonging to everyone from queens and presidents to pop stars and actors! Most visitors find the celebrities’ choice of footwear extremely interesting.
Room 2
Most of our visitors are amazed
—and shocked— by the collection of “special purpose”shoes on exhibition here at the Museum of Footwear. For example, there are Chinese shoes made of silk, that were worn by women to tie their feet firmly to prevent them from growing too much!
Room 3
As well as shoes and boots the museum also exhibits shoe-shaped objects. The variety is unbelievable. For example, there is a metal lamp that resembles a pair of shoes, and Greek wine bottles that like legs!
The footwear Library
People come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to study in our excellent footwear library. Designers and researchers come here to look up information on anything and everything related to the subject of footwear.
56. Where would you find a famous singer’s shoes?
A. Room1. B. Room 2. C. Room3. D. The Footwear Library
57. All exhibits in each room .
A. share the same theme B. have the same shape
C. are made of the same material D. belong to the same social class
58.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rue according to the text?
A. The oldest exhibits in Room 1 were made in the 1950s.
B. Room 2 is the most visited place in the museum.
C. Room 3 has a richer variety of exhibits than the other two.
D. Researchers come to the Footwear Library for data.
59. The purpose of the text is to get more people to .
A. do research B. design shoes
C. visit the museum D. follow celebrities
B
Why is pink or purple a color for girls and blue or brown for boys?
The answer depends largely on cultural values as well as personal experiences. To the Egyptians, green was a color that represented the hope and joy of spring, while for Muslims, it means heaven. Red is a symbol of good luck in many cultures. In China, children are given money in a red envelope to bring good fortune in the New Year. For many nations, blue is a symbol of protection and religious beliefs. Greek people often wear a blue necklace hoping to protect themselves against evils(灾祸).
People’s choice of colors is also influenced by their bodies’ reactions (反应)toward them. Green is said to be the most restful color. It has the ability to reduce pain and relax people both mentally and physically. People who work in green environment have been found to have fewer stomach aches.
Red can cause a person’s blood pressure to rise and increase people’s appetites(食欲). Many decorators will include different shades of red in the restaurant. Similarly, many commercial websites will have a red “Buy Now” button because red is a color that easily catches a person’s eye.
Blue is another calming color. Unlike red, blue can cause people to lose appetite. So if you want to eat less, some suggest that eating from blue plates can help.
The next time you are deciding on what to wear or what color to decorate your room, think about the color carefully.
60. Muslims regard green as a symbol of heaven mainly because of their .
A. cultural values B. commercial purposes
C. personal experiences D. physical reactions to the color
61. Why will many commercial websites have a red “Buy Now” button?
A. To relax people physically.
B. To increase people’s appetites.
C. To encourage people to make a purchase.
D. To cause a person’s blood pressure to rise.
62. What color might help lose weight according to the text?
A. Red B. Green. C. Blue. D. Purple.
63. Which of the following would be the most proper title for the text?
A. Colors and Human Beings
B. The Cultural Meaning of Color
C. Colors and Personal Experiences
D. The Meaning and Function of Color
C
When Frida Kahlo’s paintings were on show in London, a poet described her paintings as “ a ribbon (丝带)around a bomb”. Such comments seem to suggest Kahlo had a big influence on the art world of her time. Sadly, she is actually a much bigger name today than she was during her time.
Born in 1907 in a village near Mexico City , Kahlo suffered from polio(小儿麻痹症)at the age of seven. Her spine(脊柱)become bent as she grew older. Then, in 1925, her back was broken in several places in a school-bus accident. Throughout the rest of her life, the artist had many operations, but noting was able to cure the terrible pain in her back. However, the accident had an unexpected side effect. While lying in her bed recovering, Kahlo taught herself to paint.
In 1929, she got married to Diego Rivera, another famous Mexican artist. Rivera’s strong influences on Kahlo’s style can be seen in her early works, but her later works from the 1940s, known today as her best works, show less influence from her husband.
Unfortunately, her works did not attract much attention in the 1930s and1940s, even in her home country. Her first one-woman show in Mexico was not held until 1953.For more than a decade after her death in 1954, Kahlo’s works remained largely unnoticed by the world, but in the 1970s her works began to gain international fame at last.
64. What does the phrase “a much bigger name” in paragraph 1 most nearly mean?
A. a far better artist B. a for more gifted artist
C. a much stronger person D. a much more famous person
65. The terrible pain Kahlo suffered was caused by .
A. polio B. her bent spine
C. back injuries D. the operations she had
66. Kahlo’s style had become increasingly independent since the .
A.1930s B. 1940s C. 1950s D. 1970s
67. What is author’s attitude toward Kahlo?
A. Devotion B. Sympathy C. Worry D. Encouragement
D
In Asia, there are special competitions where kites have complex designs and are fitted with instruments that make musical sounds as the wind blows through them. Although all kites have a similar structure (结构), they are widely different in size and shape. Kite-fighting competitions are also held, in which competitions us their kites to attack and bring down their opponents’(对手)kites or cut their strings(线).
For more than 15 years, the Big Wind Kite Factory has been giving kite-making and kite flying classes for the children on an island in Hawaii. In its kite-making lessons, students can make kites in as little as 20 minutes! Children as young as four years old can learn how to fly a kite. Jonathan Socher and his wife Daphne started the kite factory in 1980. Their kites are made of nylon(尼龙).Their designs are Hawaiian themes created by Daphne. The designs are cut out of the nylon with a hot knife that seals the edges and then fastened directly onto the kite.
The kite that is used to give lessons is a regular diamond kite with a rainbow patter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is kite and the ones they make during the lessons is that it is a two-string controllable kite. Big Wind employees fly the kite and for a few minutes show students how pulling on one line and then on the other controls the direction the kite goes in. Then the controls are given to the students.
Jonathan insists that it is not necessary to make a huge impressive kite to have fun making and flying kites. Even the simplest structure can work, and can give hours of fun. Go on, give it a try!
68.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rue according to the text?
A. A hot knife is used to iron the nylon.
B. Children never fly kites on their own in flying lessons.
C. Kite strings must not be cut in kite-fighting competitions.
D. Daphne designs kites for the Big Wind Kite Factory.
69. What is different about the kite used for flying lessons?
A. It has two strings. B. It is simple in design
C. It has a rainbow pattern. D. It is shaped like a diamond.
70. According to Jonathan, what do you need to have fun with kites?
A. A large kite. B Any type of kite.
C. A complex structure. D. A kite that impresses others.
第二节 (共5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10分)
根据短文内容,从短文后的选项中选出能填入空白处的最佳选项。选项中有两项为多余项。
What is a dream?
For centuries, people have wondered about the strange places that they seem to visit in their sleep. 71 However, they have been valued as necessary to a person's health and happiness.
Historically people thought dreams contained messages from God. It was onl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that people started to study dreams scientifically believing that they tell about a person's character. 72 He believed that dreams allow a person to express fantasies or fears, which would be socially unacceptable in real life.
The second theory to become popular was Carl Jung's compensation theory. Jung, a former student of Freud, said that the purpose of a dream is not to hide something, but rather to communicate it to the dreamer. 73 Thus, people who think too highly of themselves may dream about falling; those who think too little of themselves dream of being heroes.
Using more recent research, William Domhoff from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found that dreaming is a mental skill that needs time to develop in humans. , 74 Until they reach age five, they can not express very well what their dreams are about. Once people become adults, there is little or no change in their dreams. The dreams of men and women differ. For instance,
The characters that appear in the dreams of men are often other men, and often involve physical aggression.
The meaning of dreams continues to be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75 If you dream that a loved one is going to die, do not panic. The dream may have meaning, but it does not mean that your loved one is going to die.
A.Dreams make up for what is lacking in waking life.
B.However, people should not take their dreams as reality.
C.They have been considered as meaningless nighttime journeys.
D.It gives scientists chances to better understand human mind.
E.Children do not dream as much as adults.
F.They think their mind is trying to tell them something.
G.First, there was Sigmund Freud’s theory.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35分)
注意: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四部分 写作(共两节,满分35分)
第一节 短文改错(10分)
假定英语课上老师要求同桌之间交换修改作文,请你修改你同桌写的以下作文。文中共有10处语言错误,每句中最多有两处,每处错误仅涉及一个单词的增加、删除或修改。
增加:在缺词处加一个漏字符号(∧),并在其下面写出该加的词。
删除:把多余的词用斜线()划掉。
修改:在错的词下划一横线,并在该词下面写出修改后的词。
注意:1.每处错误及其修改均限一词。
2.只允许修改10处,多者(从第11处起)不计分。
In the traffic court of a large mid-western city, a young lady is brought before the judge to answer a ticket given her for drive through a red light. He explained that she was school teacher and requested an immediately disposal of her case in order that she might hurried to her classes. A wild idea came upon to the judge’s mind. “You are a school teacher, eh?” said he. “Madam, I shall realize me life-long ambition. Sit down on that table and write ‘I went through a red light’ five hundred time.”
第二节 书面表达(满分25)
假如你非常喜欢中央电视台的“动物世界(Animal World)”这个节目,请根据以下内容提示,以“My Favourite TV Program”为题,给CCTV-9英语频道的编辑写一篇英语短文。
喜欢这一节目的理由:1. 喜欢小动物;2. 节目生动有趣;3. 增长了不少知识。
注意:1. 词数100左右;
2. 可以适当增减细节,以使行文连贯;
3. 开头语已为你写好,不计入总词数。
My Favourite TV Promgram
“Animal World” is a popular TV program by CCTV. It is also my favourite program






参考答案
1—5 CABCB 6—10 CABBA 11—15 ABACC 16—20 CBABC
21—25 ACABD 26—30 DBCAB 31—35 DBACD
36—40 ADBAC 41—45 ACDCC 46—50 BCDAB 51—55 BCACB
56—60 AADCA 61—65 CCDDC 66—70 BBDAB
71—75 CGAEB
短文改错(共10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10分)
In the traffic court of a large mid-western city, a young lady is brought before the judge to
was
answer a ticket given her for drive through a red light. He explained that she was∧school teacher
driving She a
and requested an immediately disposal of her case in order that she might hurried to her classes.
immediate hurry
A wild idea came upon to the judge’s mind. “You are a school teacher, eh?” said he. “Madam, I
shall realize me life-long ambition. Sit down on that table and write ‘I went through a red light’
my at
five hundred time.”
times
【参考范文】
My Favourite TV Promgram
“Animal World” is a popular TV program by CCTV. It is also my favourite program.
I like it because I really like small animals. Also, th/e host has the ability to make the program lively and interesting. Finally, from the program I have learned a lot about how animals live, which I didn’t know before.
By watching the program, I have begun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animals and nature. I have also realized how important it is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and nature.
I know that animals are a part of nature. They can’t be separated from human beings. If we want to live well, we must keep the balance of nature. We should let everyone understand that we must take care of our planet and stop destroying it.
听力录音材料
第一节
听下面五段对话。每段对话后有一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听完每段对话后,你都有10秒钟的时间来回答有关小题和阅读下一小题。每段对话仅读一遍。
Text 1
M: I really enjoyed that TV program about whales last night. Did you get home in time to see it ?
W: Oh, yes. But I wish I could have stayed awake long enough to see the whole thing.
Text 2
W: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football game we watched last night?
M: It is no better than the one we are watching now.
Text 3
W: What kind of movie do you want to see?
M: I want to see a funny movie.
W: That sounds great. I am in the right mood for a funny movie.
Text 4
M: I think salary i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in choosing a job.
W: I don’t think so. Personally, I’d put interest in the first place.
Text 5
W: Excuse me, is this seat taken?
M: No, I don’t think so.
W: Mind if I sit down?
M: No, go ahead.
Text 6
W: Morning! How are you today? You don’t look very well.
M: I’m not. I have a sore throat, and I cough, especially at night. So I can’t sleep very well.
W: Oh! Have you got a temperature?
M: Yeah, I’ve got a fever.
W: Um, I think you’ve got the flu. I suggest you take a day off and go back home to have a good rest.
M: Sounds great. But I have to prepare my speech for the conference. You know, it’s only five days from now. And yesterday they asked me for the summary.
W: Did you go to the clinic?
M: I had no time for it and there’s no way until I finish the summary.
W: Take your time and take good care of yourself.
M: Sure. Thank you.
Text 7
W: Welcome to our hotel, sir.
M: OK, my best friend helped me book the hotel and he thinks highly of your hotel.
W: Thanks a lot. Please give me your name card, OK?
M: Here you are.
W: Mr. Lee from Beijing, right. Your room was booked last week.
M: Right, which room should I stay?
W: OK, sir. Your room is 523, and how long would you stay?
W: Four days. I’ll be checking out on Saturday.
W: And how would you pay?
M: By credit card. Would you like to show me the way?
W: Yes, please, and here is your key, sir.
Text 8
M: I can’t believe it! I only got a B on my project.
W: Why are you complaining? That’s not a bad grade.
M: I worked on it for weeks. I spent hours in the library checking on things. I really thought I’d done a good job. I even gave up last week’s concert.
W: Well, getting a B is good. I just don’t see why you’re so upset.
M: But Ames didn’t spend half as much time on his project and he still got an A.
W: Ames always gets good grades on his projects. If you are truly dissatisfied, why don’t you speak to the teacher to find out why you only got a B?
M: I’m really not in the mood to speak to that teacher.
W: Maybe your grade can be changed. If that can’t be done, you can find out what was weak about it and try to improve on those points in your next project.
M: I suppose that’s the best thing to do.
Text 9
W: Hi, George, what have you been doing lately? I haven’t seen you around much. Where have you been?
M: Oh I was playing the piano for a group of Germany. I just got back.
W: It must be exciting playing the piano and traveling all the time.
M: Well, playing the piano is great, but the traveling is no fun. Living out with the suitcase all the time. I have just been to my manager and he has offered me a job: playing on the coast for the summer.
W: At a sea sight town?
M: Yes, but I don’t think I am going to take it.
W: Why not? Not enough money?
M: No, it’s not bad. The money is good. About two hundred dollars a week. It’s just that we will be working in the hotel playing for the tourists. And they just want a same old music over and over to dance too. And I get so bored. It’s not like playing the music. It’s like being a machine.
W: I wouldn’t mind being a machine for that money.
Text 10
It was 2:05 in the afternoon. When I entered the classroom, I was surprised to see a video camera. Our class teacher was operating the camera, and my classmates were all talking among themselves slowly. Most of us had never been in front of a video camera before, so we were quite nervous. As for myself, I had once faced one at home; my uncle was shooting when we were celebrating my sister’s birthday. But this was completely different. We had to talk about our articles as if we were reading news on TV. The funny things was that every time I tried to face the camera and talk about my article, I forgot the article and couldn’t resist looking down at it. It was a completely different experience for me. I just didn’t like it.
2012—2013学年度上学期高三一轮复习
语文单元验收试题(11)【新课标】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Ⅰ卷第三、四大题为选
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
文学类阅读(10×4+10×4题)
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忆飞飞
韩少功
姐夫是一个从国企退休的高级工程师,动手能力强,做鸡舍,挖粪池,打竹椅,把每件事都当军工业务定货,力求优质品率百分之百。听着满院子的鸟声,他似乎又有了一笔订单,拿来锯子、锤子以及卡尺,精心设计,紧张施工,用几块木板打造了一个尖顶鸟舍。里面铺设草须,相当于鸟类的席梦思。圆拱型门窗和门前的阶台,更有五星级宾馆气派,可供童话中王子和公主优雅出入。
我们兴冲冲将它固定在一棵大树上,一心等待粉红色童话的来临,等待一排排的鸟脑袋在窗口出现。可好几个月过去了,这鸟舍一点动静也没有。很多鸟倒是来过的,也把它打量过的。但它们东张西望,心不在焉,很快又拍打着翅膀飞去,对欧式高尚住宅不屑一顾。
我们怏怏地颇为沮丧。
一天,地上有一片落叶在飘动,引来狗和猫的围观和大呼小叫。我们凑上前一看,发现那不是落叶,是一只羽翼未丰的乳鸟,眼睛还不能打开,两只脚也站立不稳,嘴巴倒是奇大,以致整个脑袋就是一张嘴,一支向天空开放着的浅红色肉喇叭,等待着救命的食物。我们查看它的全身,倒没有发现什么伤——大概是被鸟它娘不小心遗落了。
妻子把猫和狗赶走以后,往它大张的嘴巴里滴了几滴水,又掰开米饭,喂入几个半粒,算是给它聊解饥渴。做完这一切,再把它装进一个纸盒,放回室外显眼的地方,希望母鸟回来时能够一眼看到它。
一天过去了,院子里的鸟叫特别多,不知在传告和争议着什么。不过鸟妈妈一直没有出现。妻子不免有些失望:“这妈妈怎么当的?胖大嫂回娘家,半路上把娃娃丢了还不知道啊!”
两天过去了,院子里的鸟叫还是特别多,不知在传告和争议着什么。不过还是没有大鸟来认领。妻子更是气愤:“怎么这样狠心呢?这样的蠢婆娘虐待未成年子女,应该受到法律制裁!”
我说:“你是不是要到林子里去给它们读几篇《人民日报》社论?”
我们将它取名“飞飞”,取飞来之义。喂养几日以后,见它脱离了危险期,声音渐宏亮,小翅膀开始扑动,便把它送到树上的鸟舍里。那里有大鸟来往。我们希望它成为一个显著目标,引起大鸟们的注意,尽可能把消息带给它的母亲。我们希望它在同类的亲情之中,至少能少一点孤独和恐惧。
后来的事实是:它的嘤嘤叫声在树上消失了。我们以为它已经飞走,以为它已经回到母亲身边。但我们很快就发现飞飞的尸体飘浮在一个水池里。根据现场的迹象来看,它曾经想飞走,但还不太会飞,可能扑腾了两三下,最终一头栽入了水池。
它是一个日日夜夜想找回母亲的孩子。是一个日日夜夜想进入天空的飞飞。
我后来从书上知道,动物有时也会遗弃甚至吞食自己的孩子——如果它们觉得这是淘汰弱小的必要,是保证种群强旺生命力的需要。根据这个说法,我不能不设想飞飞的另一种死因:它不是自己落入水池的,恰恰是被它母亲发现以后,被母亲有意投入水中。这个病弱的小家伙,终于死于一次崇高而决绝的谋杀?
一个暗夜里有种种可能。
几天后,夜深人静之时,百鸟归巢息声,但有一只鸟总是在树梢上发出呱呱大叫,每叫必高低两声,声声相续,久久不歇,一心要喊破天似的。以致它何时停止叫喊,是否停止了叫喊,我都印象十分淡薄。我开始以为独鸟孤鸣是为了求偶,后来奇怪其它求偶者为何不鸣。最后,我终于听出了叫喊中的凄切,觉得它更像一种母亲寻找儿女的苦苦呼唤。
一个夜晚因为有了这种呼唤,有了这种凉透心底的忧伤和绝望,才会成为真正的山乡之夜。
(1)请概括前三段的内容,分析其在文中结构上的作用(4分)


(2)请简要分析妻子在飞飞到来后的心理变化。(6分)


(3)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4分)
①我说:“你是不是要到林子里去给它们读几篇《人民日报》社论?”


②这个病弱的小家伙,终于死于一次崇高而决绝的谋杀?


(4)试探究本文的人文意蕴,并联系文本作简要阐述。(8分)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苦 夏
冯骥才
这一日,终于搁下扇子。来自天上干燥清爽的风,忽吹得我衣诀飞举,并从袖口和裤管钻进来,把周身滑溜溜地抚动。我惊讶地看着阳光下依旧夺目的风景,不明白数日前那个酷烈非常的夏天突然到哪里了。
四季是来自于宇宙的最大节拍。在每一个节拍里,大地的景观便全然变化与更新。四季还赋予地球以诗,故而悟性极强的中国人,在绝句中确立的法则是:起,承,转,合。这四个字恰恰就是四季的本质。起始如春,承续似夏,转变若秋,合拢为冬。合在一起,不正是地球生命完整的一轮?为此,天地间一切生命全部依法从着这一节拍,无论岁岁枯荣与生死的花草百虫,还是生命百岁的漫漫人生。然而在这生命的四季里,最壮美和最热烈的不是这长长的夏么?
女人们孩提时的记忆散布在四季,男人们的童年往事大多在夏天里。这是由于我们耳时的伴侣总是各种各样的昆虫。蜻蜓、天牛、蚂蚱、螳螂、蝴蝶、蝉、蚂蚁、蚯蚓,此外还有青蛙和鱼儿。它们都是夏日生活的主角;每种昆虫都给我们带来无穷的快乐。甚至我家人和朋友们记忆最深刻的细节,也都与昆虫有关。比如妹妹一见到壁虎就发出一种特别恐怖的尖叫,比如邻家那个斜眼的男孩子专门残害蜻蜓。比如同班一个最好看的女生头上花形的发卡,总招来蝴蝶落在上边;再比如,父亲睡在铺了凉席的地板上,夜里翻身居然压死了一只蝎子。这不可思议的事使我感到父亲无比强大。后来,父亲挨斗,挨整,写检查;我劝慰和宽解他,怕他自杀,替他写检查——那是我最初写作的内容之一。这时候父亲那种强大感便不复存在。生活中的一切事物,包括夏天的以为全部发生了变化。
在快乐的童年里,根本不会感到蒸笼般夏天的难耐与难熬.惟有在此后艰难的人生里,才体会到苦夏的滋味。快乐把时光缩短,苦难把岁月拉长,一如这长长的仿佛没有尽头的苦夏。但我至今不喜欢谈自己往日的苦楚与磨砺。相反,我却从中领悟到“苦”字的分量。苦,原是生活中的蜜。人生的一切收获都压在这沉甸甸的苦字的下边。然而一半的苦字下边又是一无所有。你用尽平生的力气,最终所获与初始时的愿望竟然去之千里。你该怎么想?
于是我懂得了这苦夏——它不是无尽头的暑热的折磨,而是我们顶着毒日头默默又坚忍的苦斗的本身。人生的力量全是对手给的,那就是要把对手的压力吸入自己的骨头里。强者之力最主要的是承受力。只有在匪夷所思的承受中才会感到自己属于强者,也许为此,我的写作一大半是在夏季。很多作家包括普希金不都是在爽朗而惬意的秋天里开花结果?我却每每进入炎热的夏季,反而写作力加倍地旺盛。我想,这一定是那些沉重的人生的苦夏,煅造出我这个反常的性格习惯。我太熟悉那种写作久了,汗湿的胳膊粘在书桌玻璃上的美妙无比的感觉。
在维瓦尔第的《四季》中,我常常只听“夏”的一章。它使我激动,胜过春之蓬发、秋之灿烂、冬之静穆。友人说“夏”的一章,极尽华丽之美。我说我从中感受到的,却是夏的苦涩与艰辛,甚至还有一点儿悲壮。友人说,我在这音乐情境里已经放进太多自己的故事。我点点头,并告诉他我的音乐体验。音乐的最高境界超越听觉;不只是它给你,更是你给它。
年年夏日,我都会这样体验一次夏的意义,从而激情迸发, 心境昂然。一手撑着滚爽的酷暑,一手写下许多文字来。
今年我还发现,这伏夏不是被秋风吹去的,更不是给我们的扇子轰走的——
夏天是被它自己融化掉的。因为,夏天的最后一刻,总是它酷热的极致。我明白了,它是耗尽自己的一切,才显示出夏的无边的威力。生命的快乐是能量淋漓尽致地发挥。但谁能像它这样,用一种焚的形式,创造出这火一样辉煌的顶点?
于是,我充满了夏之崇拜!我要一连跨过眼前辽阔的秋,悠长的冬和遥远的春,再一次与你相遇,我要一连跨过眼前辽阔的秋,悠长的冬和遥远的春,再一次与你相遇,我精神的无上境界——苦夏!
(1)文章中写到父亲的两件事,其作用各是什么?(4分)


(2)结合全文,说明下面语句表达的含意。(6分)
①音乐的最高境界是超越听觉:不只是它给他,更是你给它。


②一手撑着滚烫的酷暑,一手写下许多文字来。


(3)通观全文,作者产生夏之崇拜的原因是什么?(7分)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当秋意来临时,作者感到惊异茫然,因此借夏去秋来之时机,对整个夏天做了回顾性思考。
B.文中以绝句法则喻四季,与后文谈音乐相呼应,都表现出作者对夏天的审美意义的认识。
C.和“我”的创造旺盛期在夏季不同,别的作家没有经过苦夏的锻造,他们的创作力旺盛期在秋天。
D.文中有“汗湿的胳膊粘在书桌玻璃上”这样的细节,表明了“我”在苦夏中经过锻造,获得精神的满足。
E.作者对苦夏的感悟,既含有苦夏给予作者的,也含有作者结合自己的经历给予苦夏的。
3、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雪山的长夜
迟子建
午夜失眠,索性起床望窗外的风景。
以往赏夜景,都不是在冬季。春夜,我曾望过被月光朗照得荧光闪闪的春水;夏夜,我望过一叠又一叠的青山在暗夜中呈现的黝蓝的剪影;秋夜,曾见过河岸的柳树在月光中被风吹得狂舞的姿态。只有冬季,我记不起在夜晚看过风景。也难怪,春夏秋三季,窗户能够打开,所以春夜望春水时,能听见鸟的呜叫:夏夜看青山的剪影时,能闻到堤坝下盛开的野花的芳香;秋夜看风中的柳树时,发丝能直接感受到月光的爱抚,那月光仿佛要做我的一绺头发,从我的头顶倾泻而下,柔顺光亮极了。而到了寒风刺骨的冬季,窗口就像哑巴一样暮气沉沉地紧闲着嘴,窗外除了低沉的云气和白茫茫的雪之外,似乎就再没什么可看的了了。
雪山东侧的那簇灯火先自消失了。是凌晨一时许了,想必挖沙人已停止了夜战,歇息去了,而南侧的那簇灯火仍如白莲一样盛开着。我盯着那灯火,就像注视着挚爱的人的眼睛一样,以往归乡, 我在小路上散步总是有爱人陪伴。夏季时,我走着走着要停下脚步,不是发现野粟子了,就是被姹紫嫣红的野花给吸引住了。我采了野果,会立刻丢进嘴里。爱人笑我、是个“野丫头”。有时蚊子闹得凶狂,我就顺手在路边折一根柳枝,用它驱赶蚊子。而折柳枝时,手指会弥漫着柳枝碧绿而清香的汁液。那时我觉得所有的风景都是那么优美.恬静,给人一种甜蜜、温馨的感觉。可自从爱人因车祸而永久地离开了我,我再望风景时,那种温暖和诗意的感觉已荡然无存。当我孤独一人走在小路上时,我是多么想问一问故乡的路啊:你为什么不动声色地化成了一条绳索,在我毫无知觉的时候扼住了他的咽喉?你为什么在我感觉最幸福的时候化成了一支毒剑,射中了我爱人的那颗年轻的心?青山不语,河水亦无言,大自然容颜依旧,只是我的心已苍凉如秋水。以往我是多么贪恋于窗外的好山好水,可我现在似乎连看风景的勇气都没有了。
我很庆幸在这个失眠的冬夜里,又能坦然面对窗外的风景了。凌晨两点多,南侧雪山的灯火也消失了。三座雪山没有因为灯火的离去而黯淡,相反,它们在星光下显得更加的挺拔和光华。当你的眼睛适应了真正的黑暗后,你会发现黑暗本身也是一种明亮。仰望天上的星星,我觉得它们当中的哪一颗都可以做我身边的一盏永久的神灯。而先前还如花一样盛开的人间灯火,它们就像我爱人的那双眼睛一样,会在我为之无限陶醉时,不说告别,就抽身离去。雪山沐浴着灿烂的星光,焕发出一种孤寂之美。那隐隐发亮的一道道雪痕,就像它浅浅的笑影一样,温存可爱。凌晨四时许,星光稀疏了,而天却因为黎明将至呈现着一股深蓝的色调,雪山显得愈发得壮美了。我想我在望雪山的时候,它也在望我。我望雪山,能感受到它非凡的气势和独特的美;而它望我的房屋,是否只是一头牛的影子?而我只是落在这牛身上的一只飞蝇?
我还记得1998年河水暴涨之时,每至黄昏,河岸都有浓浓的晚雾生成。有一天我站在窗前,望见爱人从小路上归家。他的身后是起伏的白雾,而他就像雾中的一棵柳树。那一瞬间,我有一股莫名的恐慌感.觉得这幻象一样的雾似乎把爱人也虚幻化了,他在雾中仿佛已不存在。现在想来。死亡就像上帝撒向人间的迷雾,它说来就来,说去就去。它能劫走爱人的身影,但它奈何不了这巍峨的雪山。有雪山在,我的目光仍然有可注视的地方,我的灵魂也依然有可依托的地方。
我感谢这个失眠的长夜,它又给予了我看风景的勇气。凌晨的天空有如盛筵已散,星星悄然隐去了,天空只有一星一月遥遥相伴。那月半残着,但它姿态袅娜,就像跃出水而的一条金鱼。而那颗明亮的启明星,是上帝摆在我们头顶的黑夜尽头的最后一盏灯,即使它最后熄灭了,也是熄灭在光明中。
(1)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川是什么?(4分)


(2)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6分)


(3)作者对风景的态度有哪些变化?其原因是”么?请简要概括。(7分)


(4)著名散文评论家红孩说:“在唯关的前提下,散文无外乎有三种成分:第一,提供多少情感含量;第二,提供多少文化思考含量;第三,提供多少知识含量。”请结合文章探究本文提供的是哪种“含量”,并简要陈述。(8分)


4、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4)题。(25分)
大 师
他是个普通的石匠,那天,接到一桩大买卖。邻村的财主要用汉白玉为去世的母亲雕座真人像,放在园子里,天天看着。
第一次听到消息时,他不敢相信这样的好运会落在自己身上。一个石匠能雕刻玉石,应该说身价上了一个台阶。他知道这是一次机会,如果真的完成了这座人像,那么他就可以在石像上刻上自己的名字。那时,他就是石匠行当里数一数二的人物了,再也不会雕那些石碑石人石马,摆在自家门前,等人来收购,然后送到墓地,过着清贫的日子。因为那时,他应该是位大师了。
他认真地做着准备工作。先将所有的工具磨了一遍,然后将自己关了三天三夜,只看财主母亲的一幅画像,那画像似乎是女人年轻时候的,看上去很漂亮。石匠将那女人的相貌记在了心里。
当他做好一切准备工作,来到财主家,第一眼看见那块汉白玉的时候,就已经按人体的比例位置,将那块漂亮的汉白玉给划分了,包括他的名字刻在哪里。他给自己的名字找了三个地方,一是在人像裙子的下摆处,二是在人像的袖口处,还有就是在人像的背后。
石匠构思好了便开始干活。一个月过去,人像完成了。财主来看的时候叫了起来:“你这刻的不是我母亲!”石匠找出财主母亲的画像,对比着看了起来。看着看着也觉出不像,但他没说,只是拿着画像给财主看。可财主却不看画像,冲着石匠说:“你现在雕的只是像我母亲,而不是我母亲。如果你只能做成跟这幅画一样,那我要你来雕什么?我有这幅画就行了。”说着,财主指着人像的袖口处说:“这是什么?你的名字?这画上有吗?我跟你说,你要雕得不好,这汉白玉的钱你出!”说完扬长而去。
石匠傻了眼,他没想到会是这样的结局。没赚到钱还要赔钱,要是传出去,在这个行当里就没法混了。石匠坐在人像前,目光呆呆地看着他亲手雕出来的人像,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时间一点点过去了,月光洒落在人像上,映衬出汉白玉的洁白。石匠透过月光看见汉白玉发散出一片金光,在那金光里他看见了离世多年的母亲,正满含愁苦却不失慈祥地看着他。石匠,多年没看见母亲了,他想起母亲带给他的温暖,以及在他年少时母亲给他的关爱。这个时候,他突然想扑进母亲的怀里,再一次感受母亲给他的爱。他扑了上去,摸到的却是冰冷的石头,石匠的眼泪一下子流了出来。
石匠又在雕刻那座人像了,一个月过去了,没有完工。两个月过去了,还是没有完工。财主派人来看了几次,回去报告说还没有完工。整整十个月,石匠每天对着汉白玉慢慢地雕刻着,汉白玉是越来越鲜活,而石匠却是日渐消瘦。
十个月后,财主再次看见人像的时候,一下子跪倒在人像前,失声痛哭起来。跟来的家丁们也一下子肃然起敬,眼前的人像就是他们当年的老夫人。
一个管家模样的人绕着人像转了几圈后,轻轻地走到石匠面前说:“你还没刻上你的名字。”
石匠看了看天空,淡淡地说:“这么洁白的人像上为什么要刻我的名字?”说完,他停了一会儿,似乎在思考什么,然后对那个人说:“我好像忘了我的名字,你能告诉我吗?”
那人一下子弯下了腰,轻声地说:“你的名字叫大师。”
——选自《天池小小说》(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本文以“大师”为线索,讲述了一个石匠一开始想当大师,却险些身败名裂,后来不想当大师,甚至忘了自己叫什么名字却反倒成了大师的故事。
B.“你现在雕的只是像我母亲,而不是我母亲。”这句话很有深意,表现了关于“艺术真实”的问题,说明财主是懂艺术的,他不满意石匠的作品。
C.在雕像上刻工匠的名字是中国人的传统,财主不准石匠在雕像上刻名字,还威胁石匠要他出汉白玉石料钱,体现了财主的蛮不讲理,强横霸道。
D.困境中石匠想到自己的母亲,带着对母亲的深情投入到雕刻中去,使一尊冰冷的汉白玉石升华为形神兼备的艺术作品,得到了财主的认可。
E.小说语言平实质朴,又富有感染力,简单的故事里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结尾处石匠说“我好像忘了我的名字”,一语双关,耐人寻味。
(2)小说中写石匠在构思雕像时,还设想了自己的“名字刻在哪里”,并且很具体。这一细节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塑造石匠这个人物形象用了哪些描写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中普通石匠成为大师的经历启示我们成为大师需要具备一些条件,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8分)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一头牛
马卫
岳步云活了六十二岁,家里来的最大的官就是村长,这回村长说这是县长,吓得他差点尿裤子。不为别的,就为他岳步云是我们黑水村的老落后,全村都脱贫了,只有他家还没有脱贫,害得村长年年受批,乡长年年挨骂。这些是小,最关键的是乡长升不了官,常把村长的祖宗八代拿出来骂。
县长真是个好县长,朴实得就像地里的玉米。他看了粮仓,看了猪圈,特别是看到有一头肥硕的牛,嘴里赞不绝口:“不错嘛,这牛不就值五千多吗?还有五头猪,这一加起来不就脱贫了吗?”
随行的记者忙着记录,乡长、村长的脸上露出了微笑。
第二天,村长正儿八经地把红红的“脱贫户”铁牌牌牢牢地打在岳步云的门楣上。
“老岳啊,你家脱贫了,这牛也该还给人家了吧?”村长心情很放松。
“村长,啥子牛?我家可没有租人家的牛啊。”岳步云摇着脑袋说。
“就是昨天县长看过的那头黄牯牛。”
“嘿嘿,村长,你真会说笑话,那头牛是我喂了几年的了,怎么会是别人的?”
这下轮到村长鼓眼睛了。为了让县长参观,更为了脱贫致富的牌子,县长还没有来之前,村长找到在邻村的表弟,那是个养牛专业户,让他借头牛来装门面,事后再还他,顺带给他点儿补助。表弟当然同意。
“岳步云,你可不能耍横啊,这牛明明是为了应付县长的检查借来的,怎么会成了你的?”
“村长啊,这牛在我家的牛圈,不是我家的还是你家的?”
双方说红了眼,撕破了脸。村长怄得吐血,想不到这老实巴交的岳步云,要昧良心,吞了这头牛。村长想:你也太胆大了,也不想想我是谁!
岳步云真是十头牯牛也拉不回头,坚决不承认这牛是别人的。
村长心里很冒火,路过红红酒楼,抬腿就跨了进去。
红红给村长炒了他爱吃的椿芽鸡蛋,炖上香菌排骨,再开一瓶本地的崇阳大曲,生意也不做了,二人对酌起来。
村长说出他的痛苦。
红红嘻嘻笑起来:“真是笨,不就是一头牛吗?”
“你个蠢婆娘,也敢侃大话?那是一头牛,不是一只鸡,一只兔!”
“一头牛就把你难倒了?”
“你有啥子办法?”
红红说出了她的妙计,村长也不得不佩服。
村长第二天早早地起来,对直来到岳步云家中。他要看看那头牛还在不在。
岳步云看到村长来他家,心里不爽,但没发作。
“村长,你有啥子事哟?”
“还不是那头牛!”
岳步云早料着了,很坦然:“你去牛圈牵嘛!”
村长真的去牛圈,可哪里有?只有几泡牛尿还热乎乎地冒气。
村长的如意算盘落空了。原来,红红给他出的主意很简单,晚上找人把牛偷回来,不就得了?本来就不是他的牛,他岳步云也不敢报案。可现在牛上哪儿去了?
转天,村长还在纳闷,毕竟心里有事,老是放心不下那头牛,不料乡秘书风风火火地闯进来。
“你个背时砍脑壳的还在做梦,乡长叫你快去,出了大事!”
“出了大事?”村长心里迷糊了。
骑着自行车到了乡里,乡长一脸的怒火——
原来县里打电话来说,我们黑水村的岳步云牵着头牛到了县里上访。牛背上写着:村长借来一头牛,我们全家熬出头,脱贫就是块铁牌牌,不信大家问这头牛!
县城轰动了,电视台的,报纸的,杂志的,广播的,嚷得个不得了。
岳步云回来了,不过不是一个人,当然还有那头牛。
跟着岳步云回来的小车上,坐着调研组。乡长陪着,村长没资格陪,只有端茶递水的份。那个戴着眼镜白脸白皮的什么科长,亲自把“脱贫户”的铁牌牌摘下来,然后对岳步云说:“大叔,你说了真话,这牛归你,钱由县里出。”
岳步云说:“我不要牛。我只想要上面晓得真相!”
乡长、村长全垂着脑壳。
村长还是不明白:那天,这岳步云为啥不当着县长的面揭穿他呢?不过他已不为这个操心了,因为他的村长当不成了,连累得乡长也当不成了。好在村长的表弟还是得到了县里赔的牛钱,不会来找他的麻烦了。
后来,岳步云成了养牛一专业户,很快就脱贫了,起因就是那头借来的牛。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岳步云家还没有脱贫,害得村长年年受批,乡长年年挨骂。村长急得帮岳家借了头牛,瞒天过海地给他家 “脱了贫”,钉上一了红红的“脱贫户”的铁牌牌。
B.村长的表弟愿意借牛给岳步云,一方面是因为村长允诺给他一些补助,另一方面他也怕由于表哥管辖的村里还有个别贫困户的存在,而影响表哥的政绩。
C.此事轰动了县城,调研组查清事实真相,岳步云家虽被摘下“脱贫户”的铁牌牌,但领导说“谢谢你说了真话,这牛归你”,实现了他不还牛的目的。
D.这篇小说写村长为溜须讨好领导,乡长为了升官,合起伙来造虚假业绩,结果弄巧成拙。小说对社会上弄虚作假、搞虚假政绩之风给予了辛辣的讽刺。
E.这篇小说语言平实,日语化,如话家常,具有浓郁的乡村特色,同时又极具个性化。人物的语言、神态描写,用语简省,但性格跃然纸上。
(2)小说前四段的交代和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岳步云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4)岳步云一开始给人的印象与后来的行为构成一了巨大反差,你认为这种反差是否合理?请从人物形象或情节设计中任选一项,结合原文,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8分)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0分)
换脑以后
(英国)罗斯马瑞·廷帕莱
手术极其成功。
  大卫·卡逊瞧着镜子里体格健美的男子:“大夫,我要看我本人。”
华莱大夫平静地说:“一场交通事故使你体无完肤,面目全非,但你的脑子却完好无损。正好医院存放着一个体态健美的男人的躯体,他死于大脑损伤,于是就移植了你的脑子。卡逊先生,这完完全全是你本人,只是身体不一样。”
大卫注视着“他”的身体,那手指修长,不像他自己原来粗短的小手。他用这双不熟悉的手抚摸着自己不熟悉的面孔。这是多么异乎寻常的体验啊!不错,新鼻子是笔直的,而旧鼻子的鼻梁中间有一个鼓包;眉毛比原先的浓了;现在的下巴是直挺挺的,而他自己的下巴却是往后缩的;嘴唇饱满了;牙齿是齐的,他原先装的是一副假牙……
  “你现在成了标准的美男子,你得好好珍惜才是啊!”华莱大夫补充说道。
  “我妻子知道这一切吗?她对我的死作何想法?”
  “我不知道,她表现得很平静。当然了,她有她自己的工作。”
  “可不是,赛拉有她自己的工作。”大卫苦恼地说。
他那自以为当了寡妇的妻子是个演员,她总是事业在先,个人生活在后。而他爱赛拉远胜过赛拉爱他。
他长得不漂亮,他娶赛拉时正值她时运不佳,因而她被他的体贴和爱怜感动了。婚后不久,赛拉时来运转,青云直上,他在赛拉的生活中也就处于次要地位了。
  大卫出院了。他想作为一个陌生人重新与他妻子认识并且赢得她的爱情。
  当他在拍摄现场重见赛拉时,缕缕旧情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他两眼牢牢地盯着她,使她不免也用带着疑问的眼神注视着他。等拍摄完毕,他拿出以前从未有过的胆量迎上前去,说:“我十分敬仰你的表演,卡逊太太。你愿意和我一起吃饭吗?”
  周围的人都哈哈大笑,满以为他会遭到拒绝。
  可赛拉却优雅地说:“当然可以。”
  吃饭时,赛拉取笑他:“你总是这么大胆地跟女人搭话的吗?”
  “我一生中从来没有过。”
  “真是这样吗?”
  “真的是这样的,赛拉。”他把她的名字不免叫得亲切得过分了,“我叫理查,理查·新勇。”
  “从你对待我的样子来看,你似乎认识我。”
  “我看过你拍的所有电影。”
  “还有别的原因。我也觉得我们似曾相识,可是我又从来没见过你。这一阵我一般不接受邀请。自我丈夫死后,我一直独来独往。”
“我也听说了你丈夫的事,我很难过。”
  “他生前我没有好好待他,后悔莫及啊!真像是一场梦。”
  之后,他向他的妻子求婚。再以后,他俩结婚了。
就在结婚当天,祸从天降。
  正当夫妇俩从婚礼大厅出来时,一个女人冲出大卫,喊道:“裘罗德……裘罗德……”
  大卫倒退一步,说:“我不认识你,我不叫裘罗德。”
  “他们告诉我你已经死了!他们干嘛骗我?裘罗德,你是我的丈夫啊!”
  “不,不,你认错人啦,”他说,“我是理查·新勇。”
  “你不是。你是裘罗德·透纳。你确确实实是我丈夫……你左胳膊内侧有个胎记——一个红星一样的小疤。你有的。是吗?”
  赛拉用害怕和迷惑不解的目光瞅着他:“理查,她是谁?你身上确实有这样的疤痕!”
  大卫让赛拉在旅馆里等他,然后平静地对透纳太太说:“我们离开这里好好谈谈吧。”
  大卫仍旧没有直接解释他究竟是谁,而是告诉了透纳太太关于自己发生交通事故后在医院做脑移植手术的事。这虽然很残酷,但他不得不告诉她这些。最后,华莱大夫又作了证明。
  听完这些,透纳太太泣不成声,她猛地展开双臂扑向大卫:“我才不信呢!裘罗德……我亲爱的……”
  她直盯着他的眼睛。继而又突然面带惧色地缩回身子,喃喃自语:“不,那眼睛后面是一个陌生人,一个活在我丈夫身体里的陌生人。”说完,她哭泣着跑出了房间。
  大卫回到他与赛拉约定度蜜月的旅馆,心里忐忑不安:我一直在骗人,我该对赛拉说实话吗?她会因害怕而不敢见我吗?
  赛拉没有走,安详地在房间里等着他。
  大卫深深地吸了口气之后,鼓足勇气说:“赛拉,我想要向你坦白一件事——关于我身份的问题。”
  赛拉直盯着他的眼睛,脸上柔情四溢,表情非常丰富,仿佛瞬息间就可以漾出一个微笑。
 “瞧你的眼睛,”她柔声细语地说,“一点不错,□□□□□□□□□□□ ”她调皮得像个小孩。
“你要向我坦白一件什么事呀——大卫·卡逊,关于你的身份?”
(本文有删节)
(1)小说为什么要详写大卫手术后身体的变化?(3分)


(2)大卫为什么想“作为一个陌生人重新与他妻子认识并且赢得她的爱情”?(4分)


(3)联系全文,在空格内写一两句话,要求连贯、生动,能揭示主旨。(不超过30字)(3分)


(4)作者安排了在婚礼后一个女人出来认夫的情节,其作用是什么?(4分)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谋杀身边的好人
尼古拉斯·帕蒂
这桩谋杀案很奇特,死者是出了名的好好先生,小镇的人甚至说他这辈子都没跟人斗过嘴。
没有仇人,没有妻子儿女,每天本本分分地在不远的一所私立学校教书,按时上下班,周末去做礼拜,虽然没有太多人喜欢他,但也从来没有人讨厌他。
没有病史,更不是意外,谁会对这样一个人下狠手,竟然一刀直插进胸膛,毫不留情的手法。
警察调查了小镇所有录像,全是熟人,有一两个陌生人也能提供充分的不在场证据,所以,这是一桩棘手的谋杀案。
电视台天天在报道,小镇居民惶恐不安,警察局压力很大,只好整天跑到死亡现场取证,寻找线索,可惜,这一切都是徒劳。
这个案子一直悬了三十年,而且,三十年后也并不是警方成功破案,而是凶手无意间泄露了天机,我要讲的重点便在这里。
那是在伊顿公学的开学典礼上,学校请来了著名的商业大家艾维尔先生作励志演讲,他一生坎坷,从一名乞丐奋斗到如今的成就,很多媒体都报道过他的事迹。
可他为什么会被警察盯上?只因为伊顿公学的一位学生提了一个问题,艾维尔先生,你那么富有,可为什么不做慈善呢?
事实也的确如此,连伦敦电视台著名主持人马森都曾公开调侃过,说艾维尔先生真像莎士比亚戏剧里的一个男主角,是谁呢?夏洛克。
哦,对不起,回到伊顿公学的问题上。当时,艾维尔先生迟疑了片刘,接着便说出了惊世骇俗的一段话:“如果我去做慈善,那么,我会杀死很多人,或者,我被很多人所杀。”
这是什么意思?没有人能理解艾维尔到底在讲什么,最后还是一旁的主持人打了圆场:“艾维尔先生,您能给我们的孩子们讲得更具体一点吗t”
“当然!”艾维尔的演讲出现在电视屏幕上,他非常自信地站在演讲台上说,“我认为,一个人的成功来自于他的不满足,只有不满足于现状,面临着生存压力,他才会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能量,去争取自己的生存空间,实现自身的价值,因为不满足,所以我才有今天。”
全场立刻响起热烈的掌声,确实,艾维尔先生用一生的奋斗证明了他的价值,可是,这与慈善有什么关系?所以,主持人趁着全场热烈的气氛,立马追问:“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做一点慈善去帮助那些难以生存的人呢?”
“你错了,如果我是一个没有生存空间的人,我就不希望任何人施舍我。因为别人的慈善会让我觉得满足,觉得不争取也能活下去,谁这样对我,就是在害我,我宁愿把身边这样的好人杀死。”
就是因为这段话大过震撼,虽然其中不乏真谛。但当电视台热播出来时,一位当年的老警察觉察出了一丝端倪,艾维尔曾经就是一位乞丐,二十年前,他就在那起谋杀案现场附近乞讨,只不过,谁都没想到他会是凶手。
谋杀案告破之后,报纸上一行叙述触目惊心:“他每天都会给我一点钱,我讨厌他这样子对我。如果他不死,我就永远站不起来,他要杀死我的希望,我就要杀死他。”
这是发生在英国温莎小镇的一起真实谋杀案,因为这桩谋杀案,当地居民特意在小镇立了一块“自省碑”,上面是当地一位著名绅士亲手刻的碑文: ▲ 。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2年第3期)
(1)“艾维尔先生,你那么富有,可为什么不做慈善呢?”这一句话在这篇小说中起什么作用?(6分)


(2)根据小说的相关内容,分析艾维尔先生这个人物形象的特点。(6分)


(3)举两例分析小说人物描写的主要手法。(5分)


(4)请在文章最后一段横线上填上一句揭示主旨的话,并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由。(8分)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俄罗斯妈妈
【俄罗斯】弗拉季斯拉夫·费多托夫
1944年夏天,列宁格勒城里出现了第一批德国战俘。他们是被押来拆除一栋在战争期间被炸坏的大楼。
突然,人群中响起一个女人声嘶力竭的叫喊声:“混蛋!畜生!”紧接着,一个手臂细瘦、双拳紧握的老妇人推开前面的人,朝走在队伍边上的一个年轻德军战俘扑了过去。“你这是干什么?你就是打死他,也换不回你的亲人啊……而且也不止你一个人这样……”巴甫洛夫娜安慰着这个老妇人。巴甫洛夫娜的女儿丽托奇卡是在列宁格勒被封锁后的第一个冬天饿死的。儿子科连卡7月份去当了志愿兵,8月份就在卢加牺牲了。
那个受了惊吓的德国小兵,长得又瘦又小,红红的头发,跟巴甫洛夫娜的儿子科连卡也许年龄一样大,也那么年轻。
一次,她无意中看见了那个被袭击过的红发年轻德国战俘。战俘们的队长,正在按照守卫士兵们的吩咐朝他大喊大叫。中午,车给战俘们送水。每次咽水时,汉斯,她这么称呼那个红头发的、笨拙瘦小的年轻德国战俘,细细的脖子上突出的喉结一动一动。她觉得他非常可怜一~要是能给他点吃的该多好啊。
她回到家,切了几片黑面包,抹了点猪油。再从只剩下半罐的糖罐里取出两块糖放在上面,然后又取了一块…..
“妈妈……好……好………谢谢……好……谢谢。”汉斯结结巴巴地说着,那块面包在他的嘴里嚼了很长时间,怎么也咽不下去。
第二天,她躲着看守的士兵,又把自己带来的一小包吃的转交给汉斯。
此后的一天,上车的时候,一个守卫朝汉斯又喊又叫,想从他手里夺下那个小凳子。
“你要带着凳子去哪儿?”
汉斯怎么也不肯松手,抓得紧紧的。
“长官,请您允许……可以吗?”汉斯用德语夹杂着俄语请求着。
“你快松手吧。他愿意把凳子顶在脑袋上你也别管。”另一个守卫的士兵过来解围。
战俘们七手八脚地把汉斯推上了卡车,把那个小凳子藏了起来,免得让守卫的士兵看着不顺眼。
巴甫洛夫娜的茶还没喝完,门铃响了。铃声很短,很突然。肯定不是邻居,她的那个女邻居不这样按门铃。
门外站着的是汉斯。这不是做梦,也不是幻觉。他一只手拿着那个蓝色小凳子,一只手攥着从头上摘下来的船形军帽。
“这是给您的礼物,俄罗斯妈妈……”汉斯用自己的母语激动地快速说道。
如果巴甫洛夫娜能听懂德语的话,汉斯最后的一句话是:“我永远也忘不了俄罗斯妈妈的善良。不是所有的德国人都是法西斯。不是这样。”
巴甫洛夫娜拉着汉斯的手,把他领进了屋里,虽然她不明白他在说什么。汉斯把凳子放在了门厅.里,笨拙地弓下身子,拥抱了一下身材瘦弱的巴甫洛夫娜。他身上的石灰让巴甫洛夫娜喘不过气来,他脸上刚刚长出来的火红柔软的胡须触到了巴甫洛夫娜的两腮。最后,他快速捡起掉在地上的军帽,跑出了巴甫洛夫娜的家。
是这栋楼的看楼人安德烈给汉斯指的路。他很快就明白了汉斯要找谁,因为他不止一次看见过巴甫洛夫娜拿着小包去那片废墟。
战俘们又清理了两天那片废墟。这两天满头白发的巴甫洛夫娜都来给汉斯送吃的,所有的守卫士兵都认识她了,也不再赶她。汉斯只要从远处看见她,就马上放下手里的活跑过来。她把小包交给他,她的目光中充满了怜惜和慈爱,他的目光里满是谢意和感激。两天后,战俘们被送到别的地方去了,他们再也没有在这里出现过。那栋被炸毁的大楼被拆除后,那里修了一个小广场,妈妈们经常推着婴儿车来散步。
那个小凳子在厨房里用了好多年。巴甫洛夫娜每次把小凳子搬过来坐下,就会想起红头发的汉斯。
“费多尔,你不是木匠。你做不出这样的凳子来。”巴甫洛夫娜对丈夫说。
“我怎么能和那个手艺人比呢?”费多尔似乎有些生气地说,“我还杀过那些手艺人呢,因为他们的脑门上也没写着谁是木匠,谁是法西斯。”
(选自《读者》,李冬梅译)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守卫士兵对巴甫洛夫娜给汉斯送吃的的态度由拒绝变成默许,主要是因为其被巴甫洛夫娜与战俘汉斯之间跨越仇恨的亲情感动了。
B.汉斯能够把礼物成功地送到俄罗斯妈妈的手里,不仅是因为他巧妙地躲开了看守士兵,更是因为两个地方离得近和同伴的帮助。
C.德国战俘为了赎罪而不停地劳作,在拆除被炸毁的大楼并清理完废墟后,为那里的人们修了一个小广场,这是他们恢复良知的开始。
D.小说安排的巴甫洛夫娜给德国战俘汉斯送吃的有关情节,其意图是通过这位俄罗斯妈妈有违常理的举动,从正面凸显她的善良本性。
E.巴甫洛夫娜与汉斯无亲无故,在战争中却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汉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法西斯,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敌对与朋友、亲人的关系。
(2)小说的结尾写巴甫洛夫娜与丈夫费多尔的对话,从中折射出二人怎样的性格特征?请概括说明。(6分)


(3)小说的主人公是巴甫洛夫娜,但为什么还用较大篇幅写汉斯?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由巴甫洛夫娜给汉斯送吃的和汉斯给巴甫洛夫娜送小凳子这两条线索贯穿情节,你认为哪条线索起的作用大?请谈谈你的观点,并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陈述理由。(8分)


9、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 ~18题。
分享如秋光
闫琰
①我曾到过9月的东北,广袤的黑土地上呈现出淋漓尽致的收获景象。路两旁盛放着九月菊,粉的、紫的、白的,在风中轻轻摇摆。金黄色的稻田绵延铺展,9月温暖的阳光把一切镀上一层金黄,这样饱满的色泽让人想起油画里令人沉醉的田园风光,美得让人说不出话来。
②我也曾体会过南方的秋,含蓄又明媚。天空高远,树木青黛,迟开的花儿开的从容而又倔强;秋水波澜不惊,湖面清透如镜。驱散最后一缕暑热,清新的空气浸润着人们身上的每一个毛孔。
③人们客居城市,纷繁杂扰的生活使我们忽略了生命的真相,过多的注意力被倾注到结果上。人们计算对枝繁叶茂的失去,计算有没有获得谷粒满仓的收获,计算收割了多少别人所给予的爱。人们总在盘算得与失,消耗着我们的安宁与真实。
④我们的内心总逃不过俗世生活的困扰。我们会情不自禁拿别人的生活跟自己比较,根据优劣来决定自己幸福的心情;有时是我们匆忙的赶路,忽然间丢失了曾今的同伴和自己。也有时是因为我们完美的理想主义,却每每触碰到现实的坚硬和残缺而不堪一击。不知不觉中,我们在负重前行,疲惫不堪。在生命这条单行道上,我们疲惫前行,一路索取算计,只把自己走到最终,剩下形影相吊。
⑤是我们忘记了。
⑥且看看这个季节,春生夏长以后,秋季来得自在恬然。古人说秋三月是为容平,这是一个多么难得的季节,丰饶却宽容,春夏努力过的物种都能在这个季节得到相应的回报,自然间最本真的规则在这个季节得到完美体现。
⑦在做不到“出世”之前,且让我们恬然地“入世”。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句话是狭义者的良药,也是不得志者的坦途。没人责怪一个人的努力向上,就像没人责怪生命朝向太阳。“修身岂为名传世,做事唯思利及人”,儒家传世千年,这一点说得极好。《尚书》明确了人生的境界:不是为生活回报了我们什么,而是我们给予了什么,给这个世界分享了什么。
⑧母亲从老家过来住,有她的邮件寄来,很平实的一个信封,是母亲拜的书法老师寄过来的作品,叠得整整齐齐。听母亲说,那是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享有全国知名书法家的美名,只是身体不好。他总鼓励母亲说,你没事就常带作品过来吧,我这个身体只能用“苟延残喘”来形容,有今天不一定有明天,能指导一点是一点。
⑨小心翼翼地拆开信封,慢慢展开作品,只见豪迈苍劲的字体,挥洒的英武而又潇洒,两行大字为“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我仿佛看到一个老人步履维艰地爬楼,挥毫泼墨后,又顶着烈日下楼去邮寄。想象里的老人身影和着幽幽墨香,像秋天一般,淡泊宁静。
⑩这正是秋天的独特气质,淡薄而从容,分享而喜悦。一个已向人生之秋的老人,以仅有的生命尽享给予、分享之乐。这种力量,突破躯体的局限,在人群中蔓延开来,让我们隔着遥远的距离,就能感受到它的温暖,如沐秋阳。
(11)心不是别人的跑马场,也不是只做加减计算的名利场。秋天到来之时,在纷纷扰扰中开辟出一点属于心灵的空间,带着一颗安宁的心去感受彼此灵魂的微光,灌溉心的土壤。
(12)“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当我站在秋天的路口,看着红叶漫天,落叶纷纷抽离枝头,怀抱着一丝丝秋凉,怀想那些春日里发芽的梦想,夏日里激扬的青春。在秋天,放下渴望收获的心,去静养心灵,分享四季。我看到缓缓流淌在体内的真实和宁静,不为获得才去给予,不为喝彩与人分享,慢慢体味这样一种清甜的香味,远远地弥漫出来,淡淡的,就是灵魂的香味。这也是一种坚强。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或句子在文中的含义。(4分)
①纷繁杂扰的生活使我们忽略了生命的真相。


②心不是别人的跑马场。


(2)文章第⑧⑨两段写到了母亲收到书法老师的作品,这样写有何作用?(4分)


(3)请结合文章具体语句,简要分析最后一段在写法上的特点。(6分)


(4)联系全文,理解“分享如秋光”的含义,并探讨你从中获得的启示。(6分)


10、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太阳·老人·少女
【苏联】瓦西里·舒克申
白天像是烧着明晃晃的大火。土地是灼热的,树木也是灼热的。草都干枯了,踩上去沙沙作响。
到傍晚才有了凉意。
这时候,一位年迈的老人出现在湍急的卡图尼河的岸边。他总是在老地方坐下——在那棵长在水中的盘根错节的老树旁;然后就向太阳凝望。
太阳正落到山后去。傍晚时的太阳看上去又大,又红。
老人一动也不动地坐着,双手放在膝上——这是一双深褐色、干枯的手,手上的皱纹多得惊人。他脸上也刻满了皱纹,湿润的眼睛黯然无光。他的颈项很细,头也小,但盖满了白发。蓝色的印花布衫下支撑着瘦削的肩胛骨。
有一天,老人正这样坐着的时候,听到背后有人说话:“您好,老爷爷!”
老人点了点头。一个少女在他身旁坐下,她手里提着一只扁平的小箱子。
“我给您画一张像,可以吗?”少女问。
老人沉默了片刻。他望着太阳,眨动着微微发红的眼睑,那上面已经没有睫毛了。
“我如今可不好看了。”他说。
“为什么?”少女有些茫然地说,“不,您很美,老爷爷。”
“而且还有病。”
少女对老人看了很久。然后,她用自己柔软的小手抚摸着老人那只酱色的干枯的手说“您很美,老爷爷。真的。”
老人淡淡地笑了笑。“既然这样,那你就画吧!”
少女打开了箱子。老人一直望着太阳。
少女画着,她从侧面仔细端详老人的面容。
“多好的太阳啊!”老人低声地赞叹说。
“怎么好?”少女不懂。
“它多大啊!”
“你看那河水,多好看……对面岸边的……”
太阳轻轻接触到阿尔泰山的山顶,便开始缓慢地沉入远方蓝色的天底里去。后来,太阳完全隐藏到山脊后面了。一束鲜艳的金光,投在淡绿的天幕上。
“太阳落下去了。”老人叹息说。
少女把画纸叠好,放进箱子。
他们就这样静坐了一会儿,谛听微微的水波急促地拍打河岸的声音。
“您明天到这里来吗,老爷爷?”她问老人。“来。”他答应道。
少女站起身,到村里去了。老人又坐了一会儿,也走了。
他回到家里,在炉子旁边他那个小角落里坐下。他默默无言地坐着。
儿子下工回来时总是疲惫不堪,百事都不顺心的样子,儿媳妇也总是带着气。孙子都已长大,进城去了。家里没有他们冷清得很。
大家坐下来吃晚饭。他们给老人把面包捏碎,和到牛奶里。他挨在桌子边喝着,小心翼翼地不让勺子碰到盘子,生怕弄得太响。大家都不说话。
第二天傍晚,老人和少女又坐在河岸边那棵盘根错节的树旁。少女匆忙地画着,老人一面望着太阳,一面说:
“以前我当木工,活儿总是挺多。几个儿子也都是木匠。打仗的时候死了四个,剩下两个。
现在我跟一个儿子过,他叫斯捷潘。万卡在城里住,是一个工地上的主任。他有信来,说生活不错。他们来这里做过客。我有许多孙子,他们都喜欢我,现在都分散在各个城市里……”
少女在画老人的双手,她画了又涂,涂了又画,心情很急迫,也很激动。
“生活很艰难吧?”她问道,好像没听见老人的话。
“什么?艰难?”老人很惊讶,“我活得挺好呀!”
现在轮到少女惊讶了,为老人的安详和平静。
太阳又落到山后去了。天边又悄悄燃起红霞。
“明天是阴雨天。”老人说。
少女看了看明朗的天空,“为什么?”
“我浑身酸疼。”
“你明天来吗,老爷爷?”
“不知道,”老人没有立刻回答,“不知怎么回事,浑身都疼。”
老人站起身,沿着小路上坡了。
少女望着他的背影,一直等他折进小巷。他走得很慢,低头看着脚下的路。少女忽然产生一个奇怪的猜想:她仿佛觉得老人是个盲人。
第二天老人没到河岸边来。少女独自坐着,想念着老人。他的一生是那样简单,那样平常,而其中又含有某种不简单、不平常的东西。“太阳是平平常常地升起,平平常常地落下,”少女想道,“但难道这是平平常常吗?”于是她长久地审视着自己的画,忧伤起来。
老人第三天、第四天都没有来。
少女于是去寻找他的家。她找到了。院子里一个身材高大、年近五十的男人正在台子上刨松木板。
“请问,有位老爷爷是住在这里……”
男人仔细而又有点奇怪地打量她。
“原来在,”男人说,“我这不正在给他做棺材嘛。”
少女惊愕地张开了嘴。男人又低下头来刨木板。
“请问,他是盲人吗?”少女沉默了许久说。
“是瞎子。”
“瞎了很久吗?”
“十年了。怎么?”
“没什么……”
少女走出院子,她靠着篱笆哭了。不过,又觉得自己好像在不知不觉中长大了。
(1)在小说中,多次出现的太阳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2)小说中对老人家庭生活的叙写是否多余?为什么?(4分)


(3)小说结尾才交代老人是个盲人。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4分)


(4)请结合全文,探究这篇小说的丰富意蕴。(6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倒 计 时
(德)沃尔夫冈·伯格
  她端正地坐在椅子上,就像一只落在大钟上的乌鸦。她把一个奇怪的旧手提包放在膝盖上,像碰见上司的临时工那样呆看着我。我向施耐德做了个手势,他悄无声息地退下,把门带上了。
  “那么,我能为您做些什么,费希莱女士?”
  她咽了下口水,张开嘴,看着我,又闭上。什么都没做。
  “不好意思,我必须再提一次,我的时间很少,费希莱女士。已经过了五分钟了,请吧。”
“抱歉,这是个很长的故事……”
  “请讲吧,费希莱女士,请注意下时间。”
  她点头,喉咙动了动,又点了点头。上帝,还是不说。我正要按铃叫施耐德来送她离开。这时,她开口了。这只黑色的鸟开始鸣叫。
  “是这样的,医生先生。我有一个女儿,米尼亚。我的丈夫很早就去世了,嗯,她是我的唯一,我的全部。您能理解吗?”
  “可以,就目前您的讲述而言。”
  又过了四分钟。
  “米尼亚遭遇了很大的不幸。她上二年级时在操场捡到一个注射器,而那是一个吸海洛因的人丢下的。她那时太小了,才七岁,她把那东西带回了家。有时下午她要一个人待在家里,因为我要赚钱养家,您懂吗?但这不意味着没人照顾她,不是如此。有一位钟点工,奥古斯丁夫人,但她那天休假了,或者病了,大概如此。米尼亚自己玩着泰迪熊,给它打针,而那针头扎到了她自己。”
  她悲哀地望着地面。我尽量耐着性子不时点头。又沉寂三分钟。
  静默。我想,她已经忘记要说什么了。这时她低沉的声音传来:
  “在那个,在那个针头上,有艾滋病毒。”
  “真是令人遗憾,费希莱……女士。您的女儿怎么样了?但愿她没被感染。”
  她机械地点着头,哭起来,撕扯着她那个有些奇怪的手提包,如果她继续这样,也许我该递给她块手绢?不必了,她抽泣着,继续道:“她死了。前天举行了葬礼。”
  她又哭起来。的确这很残酷。
  “这真令人遗憾,费希莱……女士,难以置信。但是,您还有两分钟的预约。我还能为您做些什么?”
  “您说说,医生,我对此想过很多。米尼亚病了很久。她死去时是十七岁,而我一直在想。我煎熬了很久,必须有人为此负责,不是吗?必须有个人,来承担这个罪责,不是吗?”
  随你吧。她的手提包里到底有什么呢?还有一分钟。
  “一开始我想当然地认为,是吸毒者的责任。我去了欧洲广场和御花园(均为柏林市内地名)。但我看到,这种人都处在病态当中,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后来我读了不少相关资料,最后甚至警察都知道了我。这很困难,他们一开始并不想告诉我。不过最后我找到一位警长。我相信,他也有自己的孩子。他告诉我,警方没能抓到毒贩,他只抓住了几条杂鱼,而大的那条还没上钩。他说,已经知道了是谁,却没有直接证据。然后,他告诉了我这人的名字,您的名字,医生。”
  该死!
  “我想过了。米尼亚已经离开了,我照顾了她这么久,辞去工作,以现在的年纪,也没法再谋一个职位。而我决不允许你继续逍遥法外,那么,即使警察没法对付你,我却可以,不是吗?”
  如果这女人在讲笑话,笑点就是我会被害死。施耐德在哪?那该死的电铃在哪?
  “所以我来到了这里,医生。让你肯接见我并不是件易事。搞到一个炸弹,并放到包里带进来,的确很不容易,尤其对我这样的女人而言。”
(1)费希莱女士迟迟不开口的原因是什么?(4分)


(2)本文以第一人称来写,有什么好处?(4分)


(3)以“倒计时”为标题有什么含义?(4分)


(4)费希莱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试作些分析。(6分)


12、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江南雪
欧阳冰云
①我守着季节的变换,等待着江南雪舞的曼妙,已经很久很久……犹如守着永恒,任由岁月变换。
②秋天,江南棉船小镇的秋天。阡陌纵横的道路无限延伸,像一双双神奇的臂膀拥抱着一望无垠的棉田。我的姐妹,系起了棉布围裙,浩浩荡荡地走进棉田。一朵朵雪白的棉花在他们的指尖盛开、飞舞。丰收的喜悦和汗水汇成棉田外那奈龙脉,龙湖滋润着江南,也滋润着江南如雪的棉花,充实着江南人的梦想和世界。
③洁白的棉花在奶奶纤细、干枯的指尖绽放,在奶奶的怀抱盛开。奶奶坐在地里剥棉花。含苞待放的棉花,包裹在青褐色的棉花桃里,奶奶用纤细的手指一掰,雪白的棉花朵儿就在奶奶干枯的手掌中悄然绽放。奶奶把剥好的棉花装在篾篓里,棉花一点点积累,一点点增高,不一会工夫就像堆砌的雪堆。雪白的棉花飘落在奶奶的发丝上,染白了奶奶的青丝,奶奶就一直这样剥棉花,直到满头白发,双手失去了知觉。奶奶是在棉花盛开的深秋离开我们的。那夜,她坐在灯下悠悠地剥棉花,棉花一篓篓摆在奶奶面前,她就坐在洁白的棉花堆中,剥着剥着,再也没有醒来。棉花在奶奶的指尖恒久她盛开,一朵一朵……
④我在那个深秋背着简单的行囊,离开了江南,去追溯自己的梦想。在中原辽阔的土地上,我看见大片大片的麦子和高粱,延伸向无边无际的天空。我穿梭在麦地里,感觉自己的渺小和浅薄。金黄的麦芒刺痛了心里柔软的底线,我躺在麦禾上哭泣,我牵挂江南美丽的雪花,温暖的棉花。粮食滋养着生命,棉花温暖着身体、精神和灵魂。奔波的日子,我夜夜拥抱温暖的棉被,那是爱的锦囊,是母亲千万里的牵挂。
⑤江南又一个雪花飞舞的季节,我归来。层层叠叠的雪花覆盖着江南的棉田,寒风张着贪婪的臂膀,要将时间留住。江南棉船小镇,像一首经典的歌谣,在龙湖的码头荡漾。我坐在龙湖的船上,凝视着江南雪中的棉船,我心中歌谣纷飞。此时此刻,我像一个纯情的江南少女,满怀心事地吟唱。雪花深处,该是怎样热闹的丰收场景,该是怎样热烈而丰富的过往。瞬间,沉淀成一片纯净的画面。
⑥棉花的枯枝还残留在风雪中。雪花飘落在棉花的枝桠上,远远望去,像是盛开的棉花,雪白雪白,满满一地,让人心生许多惊喜和温暖。奶奶抚摸过的棉花,在雪地里盛开,仿佛知道这个世界还有很多的寒凉,义无反顾地开始了灵魂的蜕变。
⑦大朵大朵的雪花,覆盖在奶奶的坟头,那是棉花的精魂,在恒久地追忆着奶奶。江南雪,从奶奶的身边一直铺开,铺向遥远的天际。雪夜,我听到雪花在我的窗棂下低低地哭泣,寒风从门窗的缝隙里探着脑袋张望,瞅准了棉被的边缘,从床沿溜进我温暖的被窝。瓦楞的缝隙里,有雪花钻进来的响动,在静寂的寒夜发出隐秘的声音。我蜷缩在温暖的棉被里,里面散发着奶奶酌气息,柔情、亲切、温暖,这种气息一直在夜晚抚摸着我,环绕着我。我一闭上眼睛,就看见奶奶像雪花一样飘过来,在黑夜中落定在床沿上,抚摸棉被和我。我不停地颤抖,雪花在我脸上融化,浸湿了棉布枕头。
⑧冰天雪地,银装素裹,到处回荡着相对的命运。棉船小镇的人们纷纷背上了棉被衣物,在雪花飞舞中走向他乡。只有漫天雪花在呜咽。雪花的归宿是土地,而棉花却选择了背井离乡。
⑨枯枝在雪地里颤抖、呼叫和哭泣。棉船失去了他的孩子,耕种棉船这块土地的孩子。离乡的脚步,踏上了寻梦的远方。枝头的雪花朵朵,犹如棉花盛开的美。此刻,却寂寞、冷清。
④无边的雪将天她合一。温暖的棉花将寒冷的身体包裹,故乡或者他乡,棉花都将像亲人一般,呵护着你。
⑩江南雪,棉花似雪,雪似棉花。是爱的精魂,是梦的故乡。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4分)
A.开头与结尾都写了江南雪,不仅首尾照应,营造一个绵渺、诗意的审美图景,而且取雪与棉的形似,来表达自己对故乡的依恋。
B.“棉花在奶奶的指尖恒久地盛开”,既写出奶奶临终前劳作时的情景,也写出了那种温馨、那种满足在“我”心中留存的永恒记忆。
C.第七自然段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雪花与寒风,渲染冬夜客居异乡的寒冷孤独,自然引发作者对奶奶的思念。
D.江南棉船小镇的秋季里,姐妹们在棉田里尽享丰收的喜悦,奶奶也在这时候走向生命的终点,这些抒情的描写,给故乡染上了一层奇丽梦幻的色彩。
E.全文以雪与樟象征灵魂的纯净、爱的温暖,旨在表达作者寻梦之旅中的追求和失落,流露出对家园的渴望与坚守的感情。
(2)请简要分析第四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3)江南雪与棉花是文章的写作主体,文章为什么用了大量的笔墨写奶奶?(4分)


(4)寻梦必将离乡,远方与故乡永远不能重合。请依据文本内容,并联系现实探究你对寻梦与归乡关系的理解。(8分)


1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故园春
柯灵
故乡的三月,是田园诗中最美的段落。
桃花笑靥迎人,在溪边山脚,屋前篱落,浓淡得宜,疏密有致,尽你自在流连,尽情欣赏。不必像上海的摩登才子,老远地跑到香烟缭绕的龙华寺畔,向卖花孩子手中购取,装点风雅。
冬眠的草木好梦初醒,抽芽,生叶,嫩绿新翠,妩媚得像初熟的少女,不似夏天的蓊蓊郁郁,少妇式的丰容盛髻。
油菜花给遍野铺满黄金,紫云英染得满地妍红,软风里吹送着青草和豌豆花的香气,燕子和黄莺忘忧的歌声……
这大好的阳春景色,对大地的主人却只有一个意义:“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对乡下人不代表诗情画意,却孕育着梦想和希望。
天寒地裂的严冬过去了。忍饥换冻总算又捱过一年。自春徂秋,辛苦经营的粮食——那汗水淘洗出来的粒粒珍珠,让地主开着大船下乡,升较斗量,满载而去。咬紧牙齿。勒紧裤带,度过了缴租的难关,结帐还债的年关,好容易春天姗姗地来了。
谢谢天!现在总算难得让人缓过一口气,脱下破棉袄,赤了膊到暖洋洋的太阳下做活去。
手把锄头,翻泥锄草,一锄一个美梦,巴望来个难得的好年景。虽说惨淡的光景几乎年不如年,春暖总会给人带来一阵欢悦和松爽。
在三月里,日子也会照例显得好过些。“春花”起了:春笋正好上市,豌豆蚕豆开始结荚,有钱人爱的就是尝新;收过油菜子,小麦开割也就不远。春江水暖,鲜鱼鲜虾正在当令,只要你有功夫下水捕捞。……干瘪的口袋活络些了,但一过春天,就得准备端阳节还债,准备租牛买肥料,在大毒日头底下去耘田种稻。挖肉补疮,只好顾了眼前再说。
家里有孩子的,便整天被打发到垄头坡上,带一把小剪刀,一只蔑青小篮子,三五结伴,坐在绿茸茸的草场上,细心地从野草中间剪荠菜、马兰豆、黄花麦果,或者是到山上去摘松花,一边劳动,一边唱着顽皮的歌子消遣。
因为大自然的慷慨,这时候田事虽忙,不算太紧,日子也过得比较舒心。——在我们乡间。种田人的耐苦胜过老牛、无论你苦到什么地步,只要有口苦饭,便已经心满意足了。地主的生活跟他们差得有多远,他们永远想不到,也不敢想。——他们认定一切都命中注定,只好逆来顺受,把指望托付祖宗和神灵。
在三月里,乡间敬神的社戏特别多。
按照历年的例规,到时候自会有热心的乡人为首,挨家着户募钱。农民哪怕再穷,也不会吝惜这份捐献。
演戏那天,村子里便忙忙碌碌,热火朝天。家家户户置办酒肴香烛,乘便祭祖上坟,朝山进香。午后社戏开场,少不更事的姑娘艘子们,便要趁这一年难得的机会,换上红红绿绿的土布新衣,端端正正坐到预先用门板搭成的看台上去看戏。但家里的主人主妇,却很少有能闲适地去看一会戏的,因为他们得小心张罗,迎接客人光降。
镇上的侧主也许会趁扫墓的方便,把上坟船停下来看一看戏,这时候就得赶紧泡好一壶茶,送上瓜子花生,乡间土做的黄花果糕、松花饼;傍晚时再摆开请过祖宗的酒肴。殷勤地留客款待。
夜戏开锣,戏场上照例要比白天热闹得多。来看戏的,大半是附近村庄的闲人,镇上那些米店、油烛
店、杂货店里的伙计。看过一出开场的“夺头”(全武行),各家的主人便到戏台下去找寻一些熟识的店伙先生,热心地拉到自己家里,在门前早用小桌子摆好菜肴点心,刚坐下,主妇就送出大壶“三年陈”,在锣鼓声里把客人灌得大醉。
他们用最大的诚心邀客,客人半推半就:“啊哟,老八斤,别拉呵,背心袖子也给拉掉了!”到后却总是大声笑着领了情。这殷勤有点用处,端午下乡收帐时可以略略通融,或者在交易中沾上一点小便宜。
在从前,演戏以外还有迎神赛会。
迎起会来,当然更热闹非凡。我们家乡,三月里的张神会最出名,初五初六,接连两天的日会夜会,演戏,走浮桥,放焰火,那狂欢的景象,至今梦里依稀。可是这种会至少有七八年烟消火灭,现在连社戏也听说演得很少。农民的生计一年不如一年,他们虽然还信神佞佛,但也无力顾及这些了。——今年各处都在举行“新生活运动”提灯会,起先我想,故乡的张神会也许会借此出迎一次罢?可是没有。只是大地春回,一年一度,依然多情地到茅檐草庐访问。
春天是使人多幻想,多做梦的。那些忠厚的农民,一年一年地挣扎下来。这时候又像遍野的姹紫嫣红,编织他们可怜的美梦了。
在三月里,他们是兴奋的,乐观的;一过了三月,他们便要在现实的灾难当中,和生活作艰辛的搏斗了。
一九三四年春
(选自《柯灵》,三联书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2月出版,有删改)
(1)阅读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5分)
①从字义和情感两个方面,对“那汗水淘洗出来的粒粒珍珠”一句中“珍珠”一词加以分析。(3分)


②解释“挖肉补疮”一词在文中的含义。(2分)


(2)文章多次出现“在三月里”,有什么作用?(5分)


(3)作者为什么说“故乡的三月,是田园诗中最美的段落”?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4分)


(4)文章末尾说“春天是使人多幻想,多做梦的”,作者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谈谈你由此获得的启示。(6分)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6~19题。
三月关东
黄文山
①关东三月,一个非常的季节。
②尽管冬天即将过去,但春天并未到来。这是季候中的一段耐人寻味的空白。 看不到鲜花,也听不到鸟啼,大自然显得冷清而平淡。平淡得有些空荡甚至有些无奈。河面上依然结着冰,凝脂一般冻着一艘孑然无助的小船;树丫上光秃秃的,没有一点绿的动静。虽说冰雪的生命很短,但三月还是它们的世界。不仅背阴的山坡,依然覆盖着厚厚的积雪,就是路两旁的堆雪,也在发出耀眼的白光。阳光照在它们身上,就像照在被褥上,它们只是报以安详的一笑,根本不相信自己会在三月的阳光下融化。
③冬睡的山,此时大约醒来了吧。那是一场太过漫长的浓睡,慵懒的阳光从它们身上拂过,反而让它们睁不开眼睛,它们似醒非醒的样子,就像稚童般憨态可掬。不过,脱去了繁盛的绿装,山,反而现出它们真实的面貌。它们裸露的筋骨肌肉,让人想到关东汉子敦实的身躯;它们不用修饰的神态,也像关东汉子般爽朗。
④穿过辽河平原一路向南,便有一列列大山迎面驰来,这是千山山脉南行的步伐,雄壮、威严。看这一重又一重的山脊在天边勾勒出一幅天然的关山行路图,总不禁让人想到宋琬的一首《关山道中》:“拔地千盘深黑,插天一线青冥。行旅远从鱼贯入,樵牧深穿虎穴行,高高秋月明。半紫半红山树,如歌如哭泉声。六月阴崖残雪在,千骑宵征画角清,丹青似李成。”在少数写北地风情的诗人中,宋琬最见功力。
⑤从车窗望去,山连绵起伏,层层叠叠。尽管时届冬残,山坡上却看不到树叶凋零的景象。映入眼帘的则是满山遍野的柞树,织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它们从来都是顶着满头黄叶,经受着寒冬的考验,无论厉风冻雨乃至严霜重雪,在新芽吐翠之前,决不肯轻易落下。那树叶的颜色,不是华丽的金黄,也不是灿烂的红艳,而是土地那样厚重的赭黄,透着坚忍和从容。于是它们在关东漫漫的长冬里,坚持着,等待着。等待也是一种美丽。
⑥孤零零地看一棵棵柞树,实在不起眼。它既没有挺拔伟岸的树干,也没有婆娑秀逸的枝叶,普通得就像一个个质朴的庄稼汉。但千万棵柞树相呼应、相映衬、相扶持,随山形起伏,如巨毡延展,形成了一片让人徜徉不尽的风景。
⑦在冬将阑而雪犹然之际登凤凰山则另有一番韵味。少了春花秋叶的点缀,山色则更显古朴苍然;听不到鸣禽流水的声响,山势倒更觉空旷清幽。一座座深藏在山间的寺庙还都披着厚厚的雪装,瓦楞上是雪,台阶旁是雪,树梢上挂着的还是雪。只有红漆的廊柱在这一片白色中闪耀着鲜艳的光泽,很有些年头的庙宇经白雪这么一衬,竟格外精神起来。
⑧铺在凤凰山的这片雪足有半尺多厚。长长的一个冬季,说不清降了多少场雪。雪的品格真让人崇敬。雪不独个占着一方地盘。旧雪每每敞开胸怀,迎接天上降临的新伙伴。于是,新雪压着旧雪,后来者总是居上,最下面的雪早凝成了冰,上面的则是粉嫩的新雪,也许来到世上不过几天。这雪白得洁净,白得让人心疼。车停下了,人却迟迟下不了车,因为实在不忍心踩在这样洁白的雪身上。终于,杂沓的脚印踏在雪地上,那洁白便有了伤痕,有了疼痛,但因此也就有了活生生的气息。
⑨凤凰山在辽东诸山中以险峭闻名。远远地看凤凰山,那锐如剑戟的山峰,在天际划出一道急剧起伏的影线,好像众多的山峰在负气争高。而当你走到一座座山峰面前,才感到凤凰山的可贵和不易。诸多山峰攒插在十分有限的土地上,那山峰能不陡吗?由于山势陡峭,表面的浅土被雨水冲刷殆尽,裸露出累累岩石。无论是板块说也罢,火山说也罢,大凡山都是挤压的结果。可以说,没有挤压便没有山峰,挤压越甚,山形越险峭。那布满全山的悬崖峭壁,以及镶嵌在岩缝间的庙宇和悬挂于绝壁上的链梯,似乎都写着“坚忍”二字。这便是风凰山给每一个登临者最好的赠予。
⑩关东三月,一个没有鲜花的季节,却是最耐人寻味的时节。万物尚未复苏,一切都处于混沌之中,大自然制造了一个空白。那空白里却蛰伏着一个美丽的等待,如同那飘飘忽忽的春的影子,让人为之着迷,为之感动。
(选自《百年美文·地域卷》,有删节)
(1)作者不惜笔墨描绘关东的积雪,有何目的?请简要概述。(4分)


(2)概括说明文章第⑧段中所写的雪有哪些特点?描写这些特点时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6分)


(3)文章开头就说“关东三月,一个非常的季节”,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非常”的理解。(7分)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
A.文章第①段直接点题,简明扼要;而且用“非常”一词突出“关东三月”的特异之处,有着统领全文的作用。
B.第②段所谓的“空白”,是说关东三月尽管冬天即将过去,但春天并没有到来,到处还是冰冻、积雪而无鲜花、鸟啼。
C.作者在描绘山和树的同时善于联想,由物及人,分别赞美了像山一样的关东汉子、诗人宋琬以及像树一样的质朴的庄稼汉。
D.第⑩段中“那空白里却蛰伏着一个美丽的等待”,表明大自然等待人类去欣赏,揭示了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的文章主旨。
E.通观全篇,作者没有过多地抒发自身的情感,也没有生发深奥的议论,而主要以看似不经意的景物描写给人以心灵的震撼。
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能言树
阿伦·马歇尔
我听见有脚步声,便抬起头看。一个带着淘金盘子的人正从堤岸上下来。
“这个人是从来不开口的,”一家小铺子的老板跟我说过,“只很少几个人听他说过‘你好’一类的话。他一般总是靠摇摇头或是点点头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大伙儿管他叫‘沉默的乔伊’。”
现在,这个人来到了一个小池子跟前。他蹲下来,舀了些水到他的盘子里去,伛着身子转动盘子,让盘子里的泥水流出去。我从地上拿起我的拐杖,在卵石滩上一瘸一瘸地走过去,站在他的正对面。
“你好,”我说,“今天天气真好。”
他抬起头来看看我。眼光倒是没有敌意,仅仅有一种狐疑。突然之间,他眼睛里的表情起了变化,露出了“你好”的意思,明显得就像用嘴说出来的一样。
我跨过小溪朝他走去。“找到金子了吗?”他把盘子伸过来给我看,指着沙砾边上的三颗金屑。
“金子就是这样的呀,”我说,“三粒呢,嗨!世界上一半动乱都是聚敛这种东西引起的。”他笑了。笑容慢慢地在脸上漾了开来,慈祥地看着我。片刻之间,我仿佛看到站在我面前的是一棵树,不是那种高不可攀的大树,而是和蔼可亲的朋友般的树。如果我能理解他,我也就能够理解树了。我这么寻思。他又转过身去,再次用沉默把自己与外界的关系切断。这沉默不是无话可说的沉默,而是树木那种雄辩的沉默。
“我想跟你一起去看看。”我说。我们并排走着。他怕我摔倒,仔细地看着路面,把地上的小树枝踢开,把悬垂在小路上空的树枝折断。
我们来到了矿井旁。井口上安了一个辘轳,辘轳下面挂着一只沉重的铁桶。
“这就是你的矿呀!”我朝井下深邃的黑处望去。一股阴冷的气流,直向我脸上扑来。“天哪,好深呢!”我喊了起来。我的惊讶使他颇为得意。
“你是打这个梯子下去的吧?”我问。他的梯子是用铁丝把树枝扎在木头上做成的。
“一般梯子我还是能爬的,”我喃喃自语道,“不过这样的可没法爬。”他怀疑地看看我,脸上泛起了一丝同情。
“是小儿麻痹症。”我解释道,“你说能不能用铁桶把我吊下去呢?我想去见识一下你挖到金子的矿脉。”我本想他会把头一摇,表示这事太危险,不好办。
可他倒是不犹豫。他走到井口,把铁桶拉到井边,用手抓住桶把。我把拐杖放在地上,跨坐在吊桶上,两只膝盖夹住桶把。他提起吊桶,于是我就悬在井口上空了。他按住辘轳把,拔掉一个楔子,使劲压着,不让吊桶滑落下去。
吊桶慢慢转动着往下降落,还带下去一片片小瀑布似的沙土。最后吊桶停住不动了。我伸开腿,踩到了井底的土地上。
过了一会儿,我听到了梯子的嘎吱响声。接着,一根火柴划亮了,他点燃了一只蜡烛,矿道变得明亮起来。
“我真傻,”我说,“我忘了把拐杖带下来了。”
他若有所思地看看我,很快换了一种决断的表情。他弯下身来,把我背上。他走的时候腰弯得很低。来到坑头,他把我轻轻地放下来,把蜡烛拿到很靠近自己脸的地方,笑容满面地用食指点给我看嵌在石子表面的金屑。
我非常激动,我们果真找到了金子。我向他提出许多问题。他不是雄辩地点点头,便是摇摇头,他就这样回答着我的问题。那段蜡烛头的火光开始摇曳不定了。
“咱们得走了吧。”我说道。他站起身,把我背到竖井的底部。这一回,我用绳子把双膝捆在一起,把两腿塞进了铁桶。我坐在桶边,攥紧井绳,等待着。蜡烛闪了几下之后,熄灭了。我听到那架受到重压的梯子所发出的吱嘎声,然后便是一片沉寂。
沉重的黑暗压迫着我。晃晃悠悠地,我突然像只气泡向上升腾。我在空荡荡的空间打着旋,磕磕碰碰地继续上升。突然之间,我来到了炫目的阳光中。一只胳膊伸了出来,一只手抓住了吊桶的把。吊桶向上一提,我便觉得落在厚实的土地上了。他站在那儿看我,一只胳膊伸平了像座桥似的搭在一棵灰色的树上,那棵树和他模样居然有点相像。
我谢了他,在碎石上坐下来。我扯了扯自己的情况,也讲了些熟人的事儿。他听着,一动不动,可我能感觉出他兴味盎然地在吸收着我的话语,有如干旱的土地在吸收水分。
“再见了。”我离开时对他说。
我走了,不过在抵达树丛之前我回过身来向他招手示意。他仍然靠在那棵树上,仿佛他自己也是一棵同类的树,可是他突然站直身子,也挥手向我作答。
“再见。”他大声喊道。制那之间我真的感到一棵树开口说话了。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当“我”和乔伊打招呼时,他的眼光没有敌意,仅仅有一种狐疑,主要是对“我”的出现感到惊奇。
B.“如果我能理解他,我也就能够理解树了”,树不会说话,乔伊沉默寡言,理解乔伊像理解树一样困难重重,无法做到。
C.“我”和乔伊一起去淘金,两人对金钱有相同的认识,认为世界上一半动乱都是聚敛金子引起的。
D.本文开头通过小铺子老板的评价对乔伊进行侧面描写,后文则主要运用神态描写、动作描写正面刻画乔伊的形象。
E.这篇小说热情讴歌了像乔伊这样的劳动者,赞美他们纯洁的心灵和高尚的品质,同时也希望他们能够更为开朗、健谈。
(2)结合全文,简析小说题目“能言树”的含义及作用。(6分)


(3)乔伊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4)有人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乔伊,有人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我”。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8分)


1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垫底的人
陈大超
终于调到一个局机关,吃上朝思暮想的“财政饭”,徐芳高兴得一天到晚都是笑盈盈的,可是等她醒过神来,她就发现在这个既讲级别也讲资历同时也讲能力的机关里,她原来是个垫底的人,谁都可以指派她,谁都可以指责她,谁都可以对她垮下脸来。人到中年、在原来的单位里大小是个头儿的徐芳,心里的高兴劲立刻就烟消云散了。
好在没过多久,局里又来了一个脑子不好使的人——基本上就是个只能拖拖地夹夹报纸冲冲厕所的傻瓜。虽然傻瓜来头不小,但徐芳仍然可以把他当作垫底的人,只要她受了谁的窝囊气,她立刻就找到傻瓜,或者说“把地再拖一遍!”或者说“把报纸都好好夹起来!”或者说“帮我捶捶背!”傻瓜简直像个一摁按钮就立刻动作起来的机器人,不论你的脸色多难看,不论你对他的指使多么不合情理,他都是一点反应一点想法也没有。
这个名叫闵天飞的傻瓜,考大学时离读清华的分数仅仅只差一分,一阵狂笑就变成了一个痴不痴呆不呆的傻瓜了。徐芳也挺同情他的,但她一旦受了谁的气,仍然要把他当作出气筒,恶言恶语地把他使唤一通,让自己产生某种虚幻的优越感。她甚至觉得在这个机关里,对她真正重要的,不是那些局长科长们,而是这个傻瓜——没有这个傻瓜给她垫底,她真不知道自己会怎么过下去。
这天上班,她居然没见到天飞,楼上楼下各个科室都找遍了,也没见着他的身影。一问,原来是他家里人领着他到上海治病去了。她听了心里猛然一惊,接下来一整天都恍恍惚惚、心神不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