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讲与练(新教材统编版)-炼句学案(扫描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讲与练(新教材统编版)-炼句学案(扫描版)

资源简介

鉴赏诗歌的语言(二) 一一炼句(茧析关键句)
鉴赏诗歌语言的妙处,除了理解诗歌语言的字面意义之外,还要分析语言的表达效果,进而把握好诗
歌表f宵达意的语言特色。
对诗歌语言的鉴赏包指:品味关键词(炼字)、赏析涛熙、赏析关键句(炼句)和赏析语言风格 。 其中品
味关键词(炼字)和货析关键句(炼句)是热考!题型 。
E考点概念了解】
古代诗歌的语句具有表达凝练 、 内组丰富的特点,往往一句诗就窥含着深刻的思想和高超的技巧,因
而,鉴赏诗歌的语言,常常贫析诗人筋、句之妙。所考语句往往是主旨句 , 具有隐含信息的语句 , 含有特殊
句式的句子和在结构上起特殊作用的句子。
析之耍,赏句为妙。因此 “赏句 ”1,1" 是一种层次比较高的鉴赏。赏析诗句是E型综合性很强 , 自由度很
大 , 它可以从内容、形象、 语言、 表达技巧 、 情感等角度赏析 , 因赏析角度的不固定性 , 答题的自由度较
大 , 同时难度也较大。
【答题步骤图解】
:解读诗句的内涵。 描述诗句:
抓关键字词.|;梢绘的景象.僻读其内涵,结;
析句意 |;合具体语境概插诗句的内j
! ),充 j
i 抓住特点(炼字、 .ifii法 、 句法 、 :
→: 法.尤其是表达技巧方丽的j
析效果
! | i 特点)简析。
点意境情感. :点:“该句营造的意境或表达j
析作用 j的情感。〈内容方丽的作用)
【题型考查】z
(一〉诗句含义题:(手法+内容+情感〉
【例题】l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IT!:阳日荆州作【注】 吴副!
万里投荒己自哀,高秋寓目更徘徊。
浊酶任汾难重辛醉,黄菊因喧却未开。
上国莫归戎马乱,故人何在塞鸿来。
惊时感事俱无奈,不待残阳下楚台.
【注 1 吴融 , 晚唐恃人。 此诗作于诗人被贬荆州的第二年。
(I)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首句 “ ” ”万里投荒 从空间的角度, 写出了贬i商之地的遥远; “ 哀 字直抒胸臆 , 奠定了全诗沉郁哀伤
的感情基调。
B. 第二句 “ ”徘徊 为动作描写, 透露了诗人沉重愁苦的情绪: “ 更 ” 与首句的 “ 己 ” 呼应, 将这种情绪表
达得更为浓重。
” ’p
C颈联妙用意象,“戎马 写出了国家战乱不怠的时局 , “皇基鸿 则寄托了身处异乡的诗人对朋友的思念 。
D. 尾句中的 “
” ”
下维台 , 与杜甫《登高》中的
“ 独登台 , 都显现了饶有意咪的场索,蕴含着相同的情感。
1、D (“ 下楚台 ” 蕴含着诗人落寞失惫的情感. “ 独登台 ” 蕴含的情感除了落寞失意. 还有老弱多病的
愁苦、 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2 )诗歌领联 浊惨任冷难辞醉, 黄菊因晾却未开” 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6 分〉
【答案】
①诗歌领联写诗人欲饮酒以自宽. 但冷涌入愁肠难绊一醉:想佳节登高赏菊. 但天气温暖菊花永开不得观
主且( 分 答出一3 , 句意思给 1 分 , 答出两句意思给 3 分 , 意思对即可〉
@表现,诗人遭逢人生失意. 漂泊异乡. 遇佳节难以接遣的凄凉悲哀之情0 (3 分, 意思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
案, 只要言之成理, 可酌情给分)
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题目。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一)① 杜 甫
满月飞明镜, 归心折大刀②。
转蓬行地远, 攀桂仰天离。
水路疑霜雪, 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 窒欲数秋毫 。
【j主】 ①此诗为杜商避乱蜀中时所作。②传说月宫中, 有个叫吴刚的仙人被罚砍桂花树。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首句点是里, 将八月十五夜的满月比作 “ 明镜 ” ; “ 飞 ” 写出了月亮升起的动态感。
B.次句是诗入的想象: 月宫中央刚也思归情切, 无心砍树, 以致折断砍树的大刀。
C.颈联捎写中秋夜色 , 运用侧丽衬托孚法 虽无一, 字写月而处处可见月光的胶洁。
D.就在诗人眺望时 , 林中跳出一 只臼兔, 简直能数得清它的毫毛, 足见月色明亮。
解析 。项, “ 就在诗人眺望时, 林中跳出 一 只白兔” 错 据诗意 诗中的 “ 白兔 ”, , 指的是月宫中的玉兔,
诗人借此形容月色明亮 。
答案 D
(2)诗歌的领联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 分)
答案
①含意:我身如飞蓬,辗转飘零在遥远的异地:想要攀折月中桂枚. 无奈天空如此高远。
@表达了诗人饱受战乱、 漂泊元依的悲伤. 以及远离朝廷、 怀才不遇的苦闷。
解析
’p ”
领联意为 “ 辗转流离 , 家乡越来越远 ; 桂花攀折, 天空如此远阔 , 其中 “, 莲 , 指蓬萃 , 选风飞

转, 故叫 “ 飞莲 , 诗人借 “ 转莲
” 比喻自己漂泊不定的生活, 含蓄表达出自已羁旅漂泊的苦味。 同时 ,
诗人由景入惰, 转蓬象征漂泊无依的情感 , 作者空有归心只可惜无处还乡的凑凉。 “行地远 ” 指诗人自己
当时处在偏远的爱州。 诗人借此表达了反对战乱的思想。 “行地远 ” “仰天高 ” 表达了诗人远离朝廷 、 怀
才不迭的苦闷。
(二〉赏析语句题
(1)语言特点:句子倒装,错位之美;句子对仗,整伤之美:句子互文, 开合之美:用字准确,凝练之美。
【例 1)
“千古江山, 英雄无觅, 孙仲谋处 ”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 怀古》)正常的话j字是什么?作者
如此处理的表达效果如何?
答案: “英雄无觅. 孙仲谋处” 应为 “ 无觅英雄孙仲谋处飞这样倒装. 突出了词人对英雄的景仰之情.
I例2)
“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 ” 是温庭主药《商山阜行》中除炙人口的名句 , 它在句式上有何特点?如此
表达有何效果?
答案:统名词组合成句. 省略动词(意象叠加). 这两句选取了代表典型景物的名词组合在一起. 勾勒出旅
人平行的图画:意象具足. 所写平行情景宛然在目. 具有极大的包慈性. 给读者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例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题目 0 (2015 .全国卷 II)
残春旅舍
丰节 假①
旅舍残春宿雨睛, 恍然心地也成京②。
树头蜂抱花须荡, 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 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免被尘埃污@, 拂拭朝蟹待娘明@。
【注】 ①韩侄(约 842-923): 字致尧, 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闹地时所作。 ②成
京: 这里借指都城长安。 ③梁: 官帽上的横脊, 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 。 ④朝替 朝廷官员的冠饰 。
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领联 “ 乃晚唐巧句 ”, 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 并简要赏析。
答案 ①构思巧妙.把 “ 花须落”“ 柳絮行 ”这些常见的残眷景象与 “ 峰抱”“ 鱼吹” 联系起来. 十分新奇:
@用词巧妙. “抱 ” “吹 ” 的使用虽然出人意料.却又显得非常自然。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领联承接 “。 忆成京 ” 三个字, 首先抒写对皇都美好春光的回↑乙: “ 树
” ”
头蜂抱花须落 , 池而鱼吹柳絮行。 领联巧妙之处在于用了 “ 炮
” “ 欧 两个动词。 仰望绿暗红稀的树梢,
蜜蜂抱着花须随花飞落; 俯观!柳絮飘坠的池水 , 鱼儿吞吐7Kt末 , 像是吹着柳絮游玩。 飞花 、 落絮本是残眷
景物 而蜜蜂一“

抱 , 鱼儿一“ ”, 吹 , 就平添了无穷兴趣与几分生机 , 故没有半点伤春伤别的落寞 一, 扫
晚唐衰飘的诗风。
(2)表达技巧z表达方式, 表现手法, 修辞手法等。
【例 l]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 (杜甫《春望》)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有何表达效果?
答案:(1)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才已作者当时面对国家衰亡的无奈感慨和绵绵愁绪借用花的溅泪 、 鸟的
惊心表现出来。 (2)运用了以乐景表现哀僻的艺术手法.并赋予更深厚的情感.获得史为浓郁的艺术效果。
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会鱼雷添内心的伤痛。(3)这两句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
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忧伤回事、 思念 人的深沉感情。
E例 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完成后面的题目。(2017 全国卷I)
礼部贡院阅迸士就试
宋·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消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 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 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 赖有群公鉴裁精.
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 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
【答案】(1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考生下笔答卷的声音.就好像春蚕吃桑叶的声音一样.生动贴切。(2)
作者以动写静.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土的声响.生动贴切地表现出考场的庄严寂静的气氛. (3)
也表现了作者面对此情此情时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 ”
【解析】此j题考查把握涛歌句子含意的能力, 即 炼句 题型。 答题时, 要先结合诗歌题目、 作者、
注释、 诗句, 躯体现解诗歌内容, 然后从内容、 手法、 情感等角度重点分析指定句子 , 根据答题规范的要
求, 有条理地组织答案作答。
第一步: 理解意组。 试题下发后, 主祥子们奋笔疾书, 一片沙沙的声音, 好似春蚕在吃桑叶。

第二步: 多角度货析。 水题主要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 首先, 点出修辞, 诗句 “ 下笔春蚕食叶声 运
用了比喻的修辞; 其次, 具体分析, 将考生们写字的严音比作春蚕i嗡桑l汁的pi音, 生动地写出考生们应考
的情形 , 以声音衬托考场的寂静、 庄严:最后, 点出这样写所表现出的诗人的情感一一看到才华横i俗的考
生们内心流豁出的喜悦之俏 。
(3)句子位置:首句(开篇点题, 统领全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首句设间, 引起下文:吁应标题, 起
句自然〉: 中间句〈承前启后:借景抒情〉:尾句(总结全诗,深化主旨:卒章显志,表现情感:以景结惰,
含蓄隽永〉
【例 l ]请赏析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表达效果。
答案:(1) 以景代情作结. 结束诗句. (2)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使读者从景
物描写中. 驰骋想象. 体味诗的意珑. 产生钩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E例2]
阅读下面的唐诗, 完成题目。
除 夜 齐 己
夜久谁同坐?炉寒鼎亦涯。 乱松飘雨雪, 一室掩香灯.
白发添新岁, 清吟减旧朋。 明朝待晴旭, 池上看春冰.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标题 “

除夜 点明写作时间, 除夕之夜 , 挝人大都热闹团圆, 而作者的境遇不同。
B. 诗人除夜独坐, 窗外飞雪, 风吹:f'i乱; 一室之内, 幸有香灯相伴, 心中顿添暖意。
“ ” ”
c. 臼发添新岁, 消p今旧期 ,一“ ”添 一“ 减 , 相反用字, 均表现感伤之俏。
D. 本i寺虚实相生, 实写当下雨雪之策, 虚与次日待瞒天看眷j水,i寺境由此得以拓展。
【答案】 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思想感情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 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 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 诗歌鉴赏
的选择是且对黎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 目n考核诗句的含义、 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 注意结合诗
” ”
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B琐,"率有香灯相伴, 心中顿添殴意 赏析有误。"乱松飘雨雪, 一直掩香灯 , 窗外
飞雪 , 风吹松乱, 房间内只有香灯陪伴, 凸显入物的孤独。 故逃 B。
(2 )本诗首联颇为精巧, 请简要赏析。
【答案】①以设问开j在. 用只有炉寒鼎澄暗示元人相伴:②呼应衍起. 以 “ 夜” 破题.起句自然:③ “寒 ”
“澄” 二字一反节目 困. 凸显孤寂清寒。
【解析】本是E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语言和1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 通常由三部分组成 ,
i夺句的内容, 使用的手法 , 表达的效果及作用。 答题模式基本是, 该联(句〉使用了什么手法 , 然后结合
具体诗句内容-一分析其手法的具体表现,再次写使用该手法所传达出的效果,最后指出其表达的情感。“ 夜
久谁同坐?炉寒鼎亦澄” “, 谁同坐飞以设问开篇 , 只有炉寒鼎澄陪伴自己。 其实是无人同坐 , 无人陪伴自

己, 标题《徐夜》, 点明写作时间 , 除夕之夜,1耸人大都热闹团团, 而作者的境遇不同。 呼应标题 “。 寒 ,
跟 “ 暑 ” 相对, 冷消;“澄”, 澄清 , 一反节日的热闹氛围, 写出了环境的消寒 , 凸显人物的孤独、 失落。
【例3)
阅读下面的唐诗, 完成题目 。
湖南客中春望 顾i兄①
鸣雁嚓嚓才t向频, 深波何处是通津。 风尘海内怜双鬓, 涕泪天涯惨一身.
故里音书应望绝, 异乡景物又更新。 便抛印缓从归隐, 吴清香 @漫吐春。
【 Ii】①j顿况: 中应著名诗人, 苏州(古属吴地)人。 ②香施 γ 施菜。《世说新语》记载 , 晋人张翰在秋季
西风起时, 想到家乡那菜类和1妒鱼脸的美味, 便立即在辛官归乡。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起兴,以声声鸣叫、 频繁北返的大Jilli反衬宦游.xlt;归、 充满苦闷的自己。
B. 领 一 句 “ 风尘 ”联第 喻指战乱 , 因天下处处动荡不安, 诗人两鬓斑白 , 顾影生怜。
C. 领联第二句直抒胸臆 一, 诗人涕泪交流, 为沦洛夫派、 孤字 身而深感凌楚、 :哀痛。

D. 颈联上句写对 “ 故里音书 己绝望 , 下句臼描春日他乡之景,以哀景衬衷情。
【答案】D
【解析】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 语言、 表达技巧和思想梢感等, 每个选项一 个考点 , 几乎涵盖诗词
的所有内容 , 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 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 , 孚法不准确, 手法的解说和1艺术效
果的分析不对, 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 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 答l题时泼意仔细辨析。D项 “, 以

哀景衬衷情 错误, “ 故里音书应望绝, 异乡景物又更新 ”, “ 异乡景物又更新 ” 是乐景. 而 “ 故里音书应望

绝 是衷情, 故应为乐景衷情。 故选D。
(2 )请简要赏析本诗的尾联.
E答案】①用典.诗人以张翰因思念家乡 菜美 、 量卢鱼R生.从而弃官归隐的故事.表达作者也要效法前贤.
弃官不做. 归隐于故乡。②虚写〈想象). 诗人想象故乡小洲边或菜:自壮生长.散发出阵阵清沓的情景. 从
而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③以景结惜。 以想象之景结束抒情. 表达了强烈的思乡归隐之念.
【解析】本是蓝考查学生鉴赏品味诗歌谣言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 , 首先要分析设题句子所写的内容, 接着
分析使用的手法和i达到的效果。 本题要求 “ 简要货析木诗的尾联 ”。"便抛印缓从归|怠, 吴滔香菇漫n土春 ”,
尾联是说从此之后弃官归|怒, 故乡小洲边的药菜生长茂盛 , 散发阵阵消香;结合注释二 “ 香茹: 2革菜。《世
说新语》记载, 音人张翰在秋季西风起时, 想到家乡施桨羹和自卢鱼腾的美味 , 便立即辞官归乡 ” 可知, 尾
联后一句使用典故, 倍典故表达归|稳之思: 结合标题 “ 湖南客中存望 ” 可知 , 此时诗人身在旅途, 由此可

知1尾联所写故乡情形属于想象, 是虑写, 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倍;尾联毅后一句 “ 吴滔香蕉漫吐春 描写
的对象是故乡的到菜, 是写景, 这是以景结倍。
E强化训练】
1、 阅读下面的宋诗, 完成题目。
寄黄几复 黄庭坚①
我居北海君南海, 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 治病不薪三折脉。 想见读书头己白, 隔溪猿哭瘫溪藤。
【注】①此诗作于神宗元丰八年, 其时诗人监德州(今属山东)德平锐。 黄几复: 诗人少时好友, 时为广州
四会县令。 ②新: 求。 三折Jlt: 古语有 “ 三折H茬, 知为良医 ” 的说法, 这里是说黄儿复政治经验丰富 , 可
做大事。
诗的领联是干盲流传的名句, 请赏析其语言精炒之处。
【答案】①运用名词意象组合(列锦)(白描). 匠心独运. 营造出富有感染力的意珑. 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
空间。 @鲜明对比. “桃李 ”“春风 ”“ 一杯酒 ” 的清新、 明丽. “江湖 ”“夜雨 ”“ 十年灯” 的阴冷、 凄苦.
曾经相聚的美好和今天涯飘零的凄苦对举.凸显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与牵挂.③巧妙用典。“ 一杯酒 ” “、 江湖 ”
和 “夜雨 ” 均为用典. 且都扣住 “ 思念 ” 以故为新。 玉给有 “ 劝君支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元故人 ”:杜甫有
“江湖多风波,舟样恐失坠 ”:李商隐有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④寓情于景. 桃李春风、
江湖夜雨等乎常之景寄离诗人的浓浓深情。
【解析】
本题考核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 此类试题答题时先审消题干, 然后结合诗歌的
内容确定所用的手法, ;最后结合诗歌的内容分析手法的作用或效果。 本题是一边很规范的手法题, 答案也
很规范:内容+手法+作用+情感。
恃人摆脱常境, 不用 “ 我们两人当年相会 ” 之类的一般说法, 却抬出 “一杯酒 ” 三字。 “一杯酒 ”, 这
太常见了 , 但惟;It常见 , 正可给人以丰富的暗示。 王维《送元二佼安西》云: “ .m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

无故入。 在士甫《春日亿李白》云: “ 何时一梯I囚 , 重与细论文? ” 故入相见 , 或谈心 , 或论文, 总是要吃
” ”
洒的。仅用 “一杯酒气就写出了两人相会的情景. 诗人还逃了 “桃卒 、 “春风 两个词。 这两个词 , 也很

陈熟 , 但正因为熟 , 能够把阳春烟宗;一下子唤到读者面前 用这两个词给 “一, 杯酒 以良辰美景;的烘托 ,
就把朋友相会之乐表现出来了。 其实要用七个字写出两人离别和别后思念之般 , 也不那么容易。 讲人却选
了 “江湖 ”、 “夜雨 ” “、 十年灯 ”, 作了动人的抒写。"江湖 ”- 词 , 能使人想到流转和飘泊 , 丰土甫《梦李臼》
云: “江湖多风波, 舟椅恐失坠 ” “夜雨

。 , 能引起怀人之俏 “, 李商隐《夜雨寄北》云: 君闷归期未有期 ,
巴山夜雨涨秋池。” “江湖
” ”
在 而昕气支雨气就更增加萧索之感. "夜雨 之时 , 需要点灯, 所以接稍远了
“灯” 字。"灯” 一 “ ”, 这是 个常用词, 而 十年灯 , 则是作者的首创, 用以和 “江湖夜雨 ” 相联缀 , 就能激
发读者的一连串想象: 两个朋友,各自飘泊江湖, 每逢夜雨, 独对孤灯, 互相思念,深宵不寐。 而这般f背
景 , 己延续了十年 “桃卒 ” “ 春风 ” “一。 、 、 杯酒 ” “, 江湖 ”、 “夜雨 ”、 “十年灯”, 这都是些名词或名词性
词组, 其中的每一个词或词组 , 都能使人想象出特定的景象、 特定的情域, 展现了耐人寻味的艺术天地。
同时这两句诗 , 还是相互对照的。两句诗除各自表现的情景之外 , 还从相互对照中显示出许多东西。第一 、
下句所写, 分明是别后十年来的f背景 , 包括眼前的情景: 那么, 上句所写, 自然是十年前的情景 。 因此 ,
上句无须说 “ 我们当年相会 ” 而这层意思 己从与下句的对!!震中表现出来。第二 “, , 、 江湖 ” 除了前面所讲
的意义之外 , 还有与京城相对的意义 , 所谓 “ 身在江湖, 心存魏阙 ”, 就是明显的例证。“春风 ”一词, 也
另有含意 。 "挑李春风 ” 与 “江湖夜雨 ” “ ” “ ” “一 ” “ ” “一 ”, 这是 乐 与 哀 的对ml; 杯’洒 与 十年灯 , 这是
与 “多 ” 的对照。"桃李春风 ” 而共饮 “一杯酒 ” 欢会极其短促。 “ 江湖夜雨

而各对 “ 十年灯”, , 飘泊极
其漫长。 快意与失望 , 暂聚与久别 , 往日的交悄与当前的思念, 都从时、 地、 景、 事、 悄的强烈对照中表
现出来, 令人寻味无穷 张来评为 “。 奇话 ”, 并非偶然。
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完成题目 。
伊川独游 欧阳修
绿树绕伊JII, 人行乱石间. 寒云依晚日, 自鸟向青山。
路转香林出,{曾归野渡闲。 岩阿谁可访, 兴尽复空还.
【注】香林:l!!P禅林, 初指僧人的陵地 一, 后 般指佛家修行的寺院。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 绿树绕伊J II, 写伊*被噩噩绿树所环绕 , 诗人正是在如此美景中于河岸青L石问信步而前 。
n
B. 领联寓椅子明丽之策 , 无一情字却处处见惰, 与 “明月松问照 , 消泉石上流 异曲同工。

c. 复空还 ” 意味悠长 , 诗人出游观景 , 兴尽后又将回归到世俗生活 , 内心不免失落。
D. 本诗不事:倒在饰 , 用语平实 , 诗人在伊川独游途中心情虽起伏变化 , 但情感流露自然。
B 〈 “ 明丽之景” 错.)
(2 )诗歌的颈联有何作用?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 分〉
【答案】
①内容土:本联写了山路蜿蜒曲折. 一路延伸. 寺院赫然出现. 僧人缓步归来. ’于泼宁静悠闲. 描绘了一
幅自然清新的画面.(对诗句的解释l分, 将基本意象写出 p 大意正确即可 , 对画而总结 “ 自然消新 ” 1分〉
@结构上:本联由领联写高远的自然之景转向写山林有人之景. 由景渐次向情过渡, 为下联抒发情感及主
旨表达做了铺垫。 ( “ 囱写续;转向诗人情恩 ” 为得分点, 大意相同相近均可得l分, 为下联相关内容做铺
垫得I分〉
③情感土: “转 ” “出 ” 巧妙表现突然见到祥林山寺的惊喜之情. 写野波之 “闲 ” 表达出了诗人对闲适的
隐居生活的向往〈喜爱)之情. (能够答tl:1t常感关键词就可以的分, 两种情感各l分〉
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完成题目。
春 晚 范成大
荒圄萧瑟懒追随, 舞燕啼莺各自私①。 窗下日长多得睡, 得前花老不供诗。
吾衰久矣双蓬鬓, 归去来兮一钓丝。 想见篱东春涨动, 小舟无伴柳丝垂.
【注】①各自私: 这里是说燕子、 黄莺不管人的心情而只顾自家欢乐。
(l)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 一, 不恰当的 项是(3分)(
A. 首联选择了两个意象 “ 舞燕 ” “ H帝驾 ”, 描绘了晚春时期莺歌燕舞、 充满生机的美丽景象, 透且在出了
诗人游赏的兴致。
B. 领联点出暮春时令, 暗示诗人心绪。 诗人昏昏醉眠 , 日长难遣, 梅前花老 , 诗情难觅, 止不住把满
怀愁绪抒写出来。
C颈联是全诗的点睛之笔。 诗人由眼前 “ 花老 ” 而联想到人老 , 慨叹当时南宋朝廷不能振作 , 自己心
力交瘁 , 回天乏术。
D. 这首诗描写景物 , 不作精周佳细刻 , 意会副1止;描写心境 , 也只固自现迹象 , 巧妙用典 , 使得情意表达
委婉含蓄。
A (“ 充满生机 ” 不对. “ 荒圈萧瑟 ” 说明景物并无生机:诗人也没有游赏的兴致.反倒是 “ 懒追随”。〉
(2)本诗尾联历来为人称i莓, 请赏析此联的妙处。(6分〉
【答案】⑦应写(想象) 。 诗人通过想象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暮春因。①用典。 借用陶渊明 “ 采菊东篱下 ”
的典饮 , 写归隐之情 . 令营蕴籍. 言近旨远。 ③以景绘,惰。 借笨春田园美景抒发丁诗人的思归之情 . 委婉
含蓄 . 耐人寻味。(若答 “ 对比, 想象的荣景与前文荒园的现实萧瑟之景形成对比 ” 也可〉(每点2分)
4、 阅读下面这首诗, 完成题目。
杜工部蜀中离席 【店】李商隐
人生何处不离群?世路干戈倍暂分. 雪岭未归天外使, 松州犹驻殿前军。
座中醉客延醒客, 江上晴云杂雨云. 美酒成都堪送老, 当伊仍是卓文君.
【注】①诗,W本是唱中离席”, 因为诗的风格模仿杜离, 所以加 “杜工部”三字 。 ②天夕|、使: 唐朝往来
吐蕃的使者。①殿前军: 木指禁卫军 , 此借指戍守西南边陆的唐朝军队。
(1 )诗歌第二联不仅简洁醒目地勾勒出西南边境局势的一一一一, 更饱含着诗人一一-的情感。 (2 分〉
紧张. 动荡不安 忧国伤时
【解析】答是2时要注意结合金诗进行分析, 可以从题材入手、 从抒俏议论的句子入手、 从作者和创作
背景入手 、 从题目入手 、 从景物形象入手、 从用典入手等多角度分析悄感。 诗歌第二联“雪岭未归天外使 ,
i怡州犹驻殿前萃” “ ”, 这两句紧承土文的 世路干戈 , 写出了当前的动荡局势: 使者久久未得回归, 可}.%!.矛盾
-J至没有得到解决, 局势非常不稳定: 而边统处有大军驻扎, 也足以想象局势的一触即发。 这两句诗气象
阔大, 感慨深沉, 不仅简洁醒目地勾勒出西北边境历年战乱的紧张局面,更饱含着诗人无限忧国伤时之惰。
(2 )诗歌第三联写得相当出彩, 请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作简要赏析。 (6 分〉
【答案] “ ” “ ”(1) 晴云 、 两云 一语双关. 不仅仅是指天气的变幻不定,更是比喻社会局势的动荡不安,透
露出诗人的元fJ.忧虑。
(2)化用诗句. 诗人化用《楚铮. i:金父》屈原的诗句: “ 举世皆法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 此
时此刻.有谁能够理解自己忧国伤乱的心情呢?这些忧虑只能自己一个人慢慢地咀嚼了。
)对仗工整. 该句中 “ 醉客 ” 对 “霞客 ”. “ 晴云 ”(3 对 “ 两云 ”. 不仅造句工整巧妙.富有音韵之美.
史是运用了一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因此显得意义丰厚。
【解析1 此类试题答题时先审消题干, 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确定所用的手法 , 最后结合诗歌的内容分
析手法的作用或效果。 诗歌第三联“座中醉客延酸客, 江上硝云杂雨云”, 这两句从时事转入眼前: 宴席上,
醉客不|断地向醒客敬酒:远处的江面上,睛云夹杂着雨云, 也不知道天气会如何。看着人们只顾互相劝酒,
诗人不免感慨万端。 诗人用“醉客”来指饿行席上的醉者, 同时暗喻其为浑浑函 、 不关心罔辜的廊碌之辈。
此处是H商用了《楚辞渔父》屈原的诗句: “举世皆浊而我独j膏, 众人皆由丰而我独醒。”此时此刻, 有谁能够
理解自己忧国伤乱的心情呢 , 这些忧虑只能自己慢慢地咀嚼了。 “隋云” “雨云”、 也不仅仅是指天气的变幻不
定 , 更是比喻社会局势的动荡不安, 透露出诗人的无限忧虑。 该句中“醉客”对“醒客”, “日青云”对“雨云” , 不
仅 句工整巧妙, 富有音韵之美, 更是运用了一语双关的修辞孚法, 因此显得意义丰厚。
【背景】此诗乃诗人于宣宗大中六年时所写, 当时李商隐要离开成郁 , 返回桦州, 于是在钱别宴席上写下
此诗。 诗歌描绘了战乱时候与朋友情别的感伤 , 同时也表达了 i夺人忧国忧民 , 感时伤势的思想感情。
E释义】
离得:分别。 夭外伎:后朝往来吐蕃的佼者。
殿前军:本才旨禁卫军 , 此千昔才旨戍守西南边险的唐朝军队。
延:请 , 劝。 a!容: 指作者自己。
睛云杂雨云: 明亮的崎云夹杂着两云 , 这里是比喻边境军事的形势变幻不定。
送老:反过晚年。 当妒: 面对滔沪 , 才旨卖酒者。
1在文君: 汉代女子 , 囚与司马相击。相:爱而被逐出家门 , 而后卓文君在临>fl (qi 6 ng)亲自当4户’卖酒。 此处用
半文君喻指卖涵的女子。
【译文】人生在胜 , 哪里没有与朋友的离别?在战乱年代 , 短暂的分离也让人依依惜别 。 远处雪岭另Ii边朝
廷的使臣还稍留天外来归 一, 远处松州 带也还驻扎着朝廷的军队。 座中的醉客们邀请我这清醒的人喝酒 ,
而江水上空明亮的云夹杂着浓黑的雨云, 变幻不定 , 就像现今的社会局势动荡不安。 已经老大无成了, 在
这成都里面的美酒还真可以用来!度过晚年 , 更何况有像卓文君这样的美女当护实酒 。
5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题目。
早发别中石城寺 赵假
暂息劳生树色间, 平明机虑又相关。 吟辞宿处烟霞去, 心负秋来水石闲.
竹户半开钟米绝,松校静雾鹤初还. 明朝一倍堪惆怅, 回首尘中见此山。
(1)下面对这首诗歌的赏析, 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首联写诗人宿于石城夺中暂怠尘世奔忙, 而次日黎明囚要离去内心又为尘世思虑所扰。
8. 自负联写诗人辞别山中宿处时烟霞散去, 他为辜负这水石静美的秋景而深感遗憾。
c. 尾联写诗人醉别之际想象明朝会为离别此地倍加惆怅, 只能回望此山以慰藉情怀。
o. 作品以时间为序结构金篇 , 熔叙事、 描写、 抒情于一炉 , 情意自远 , 饶有韵咪。
答案:B项.“辞别由中宿处时烟盒散去” 错误.“ 烟霆 ”. 泛指山水 山林:“去”、 .离开:该句意为诗
人传别宿处的山水胜景离去。 故选B。
(2)这首诗的颈联尤为精妙, 请结合全诗, 加以赏析。
E答案】①写景上视听结合. 竹编的门半开半掩.寺院晨钟声隐隐在回荡.松枝在雨后苍翠而宁静.
白鹤刚刚飞回停歇.描绘了一幅由林清晨图景.营造出幽深 “、 铮谧 、 出尘的氛圈。 H番景抒情〈或 融情
于景 ”〉. 通过描绘竹门半掩、 寺院晨钟隐隐回荡 、 雨后松林苍翠宁份、 白鹤刚刚飞回的清幽铮谧的景象.
寄托了诗人对山中世界的喜爱。 ③反衬(或 “ 对比 ”“衬托 ”〉。“松 ”“竹 ” 象征高i吉.“鹤” 象征闲适. 与
俗世中奔忙忧劳的自己形成对比.呼应尾联末句. -*-达自己在世俗中奔走时内心的无奈 、 凄苦. ⑨巧妙扣
题. “竹户半开 ”. 可见史有早起之人· “ 钟永绝 ”.表明时间尚早. 都照应了题目 “平发 ” 二字. 用笔绵密
严谨. ⑤前后呼应〈或 “ 与尾句呼应 ” “结构统密 ”〉. 颈联描写了山中优美宁静的景象. 与末句在尘世中
回首遥望 “ 此山” 相呼应. 表达了对山中闲适生活的喜爱和留恋。⑥用词精当〈或 “精于炼字。. “’争” 字
表现了松间的宁铮 “ 靠 ”. 字写出了雨后的清新. 渲染出了静谧、 出尘的氛阁.
【解析】此题 “ 竹户半开钟朱绝 , 松校静3军鹤初还 ” 句编的门半开半掩 , 寺院展钟声隐隐在回荡, 松枝在
刷后苍怒而宁静 一, 臼在鸟刚刚飞回停歇 , 描绘了 幅山林滔晨图景, 营造出幽深、 静饿、 出尘的氛围。从写
景的角度看是 “ 视听结合 ”从抒情方式的角度是 “ 借景抒情 ”:从意象选取肴,"松 ”“ 竹 ” 象征高沽, “ 鹤 ”
象征,闲适 , 表达自己在世俗中奔走时内心的无奈、 E委苦; 从结构看 , 前后呼应, 紧相标题 , 还可从炼字的
角度分析。
6、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 完成(1)~(2)题。(9 分)

懈可晓发
谢 J陈
朝H军开众山 , 遥见居 关。
云出三边外 , 风生万马间。
征尘何日饰 , 古戍几人闲?
忽忆弃串患者@, 空惭旅鬓觅。
rI主!①榆河:在今北京之北 , 地形险耍 , 为明朝京城的北方锁钥。②弃辈革者:《汉书·终军传》载 , “军
从济南当诣博士 , 步入关 , 关吏予军惑。 军问: 4 以此何为? ’ 吏曰: 4 为复传, 还当以合符。’ 军曰:
‘大丈夫西游, 终不复传还。’ 弃绵而去。 ” 然, 古时用吊制成的出入关卡的凭证。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 不恰当的一项是( ) (3 分)
A. 首联写朝阳驱散晨雾 , 不仅众山可见 , 还可以远眺居庸关雄姿。
B. 第五句以 “ 征尘 ” 借l喻战争 , 表达对边境和平安宁的向往之情。
末句感慨自己长年漂泊, 双鬓己斑而一c. 事无成 , 思之令人惭愧。
D. 前两联写晓发所见 , 后两联写晓发所感, 章法i莲严, 层次分明。
解析 B项 “借喻战争 ” 错误 , 此处为借代。
答案 B
食(2)诗歌的领联历来受人称道. 请赏析其精妙之处。(6分)
答案 ①写萦远近综合. 层次分明:土句描写云从天边升起. 为远景:下句写大革房、主万马奔腾如同
刮风, 为近景。 ③善于炼字: “出 ” “生” 二字运用生动传神. 使整个画面充满动感。 象征着边境变幻不定
的战争风云. 暗含诗人对边怠的隐忧。③描绘出居庸关一带辽远空阔的地形. 气势雄浑. 格调离远。
解析 内容上: 领联描绘出居庸关一 带辽远空阔的地形 , 气势雄浑, 格调离远; 语言则分析动词
“ ” “ ”
出 生 两个字的运用生动传神 , 使整个画面充满动感; 艺术手法主要运用了象征手法 , 象征着边境
变幻不定的战争风云 , 哥音含了诗人对边患的隐忧;手法答远近结合也可。 分析要结合诗句进行 。
7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完成 l ~2 题。(9 分)
商妇岭φ

林景熙
良人沧海上 , 孤机i吵何之?
十年音信 i弱 , 安否不得知。
长忆相远处 , 缺月随我归。
月缺有困夜 , 人去元回翔。
回期倘终有 , 白首宁怨i足。
寒受苦相;在 , 才号灯鉴孤怖。
妾身不出怖 , 妾梦万里驰。
【注 1 ①以夫妇喻君臣 , 是中国传统诗歌的常用表现手法。 ②林景熙在南宋时宫礼部架阁。 宋亡不仕 ,
以义行著称。 在杨直在真伽发掘宋陵时 , 他化装成乞丐 , 收高 、 孝二段的遗骨子竹箩中 , 移葬东嘉 , 受到世
人敬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贫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σ分)
A. “
” ” “ ” ”
何之 二字道尽南宋恭帝去后的罪击波前程 诗中又用 “ 孤帆 渺 加以渲染 “ 一, , 使 思君之意 开
始就来得格外强烈。

B. “长忆 ” 两句写i运人 , 不说君去,单言我归:从不忍说 “ 良人 离去的情态和送行人掩泣而归的形象中反
映了思念者的痴情。
C.“ ” ” “良人 一去十年 , 音信海 逝 , 然而这位忠妇还以
“ 四期倘终有 , 臼首宁怨迟 自誓 , 表现作者的 思君

之意 , 透入纸背。
D.本诗采用民歌中常用的借代和IiJi针修辞手法 , 形成i寺歌回肠荡气的独特风格, 对表达难以割舍的思想感
情起到了积极作用。

解析 。项 , “本诗采用民歌中常用的倍代…… 错误 , 本诗并未采用借代手法。
答案 。

食(2)综合全诗内容, 对最后两句 “ 妾身不出怖, 妾梦万里驰 进行赏析。(6分)
答案 ①尾句中的 “ 身 ” “ 梦 ” .是从形体说到精神. 由实到虚.虚实相生:@“不出怖 ” 寄托了不与元
朝统治者合作的怀抱:@ “ 万里.Ile. ,, jfl]表达了对宋君的耿耿忠心:④用这样两勾结尾. 深沉凝重. 余味无
穷. 大大扩展了诗歌的内容含量.产生较强的感染力。
解析 将该句放到全诗的语境中, 结合整首诗的内容 、 主旨进行鉴赏。 句意: 我虽身不出推 , 但梦却追随
“ ”
万里之外的夫君。 这是从形体说到精神 , 由实到虚 , 虚实相生。 结合注解可知 , 不出怖 寄托了不与元

朝统治者合作的怀抱, “ 万里驰 则表达了对宋君的耿耿忠心。 表达效果方面 , 用这样两句结尾 , 深沉凝
重 , 余味无穷 , 大大扩展了诗歌的内容含量 , 产生较强的感染力 。
【易错点】 概念不清, 炼字炼旬角度单一
赏析诗歌中的字(i酌, 一是不能望文生义, 即不联系字(词)的具体语挠, 只是孤立地分析这个字(词)的
意思;二是要关注不同的角度 , 即从字(词)的含义 、 描述的画面 、 营造的意境、 使用的手法 、 表达的情感等
不同的角度来分析这个字(词)表达的意思和具体作用(效果)。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后面的题目。
始安秋日l盐1
宋之间
桂林风景异 , 狄似洛阳春。
晚家江天好 , 分明愁杀人。
卷云山角哉 , 碎石水磷磷。
t营业事焚老, 妙年孤隐沦。
归软卧沧海 , 何物贵吾身 。
【 j主】 公元 710 年 , 唐容宗即位 , 因为宋之问曾依附张易之 、 武三思 , 故将他贬至钦州(今广西钦州)。 这
是他第二次被贬岭南 , 这首诗就是他前往钦州途经桂林时所写的 。

请综合诗歌赏析 晚雾江天好, 分明愁杀人 ” 的精妙之处。(6分)
【答案】
①这两句写傍晚时分. 雨过天晴. 落日斜照在'IL面上的美丽江天晚景. 但景色至关. 终非故土. 只能使离
人更加愁肠欲断。
@诗人采用 “ 以乐景写哀情 ” 的手法. 赞美江天美景. 实乃抒发浓浓的愁情.
@诗句用词新颖活泼. “分明 ” 二字使得江天人格化. 江天的美丽晚景似乎有 '.恼人。
【解析】
答题思路:赏析诗句的非奇妙之处 , 注重把握以下几个方面:①诗句的内容 , 即诗句描写的对象具有的特征;
②诗句使用的手法:③诗句表达的情感;④诗句在诗歌中的具体作用或表达效果等 。
答题角度:
在内容描写上: 上句主要描写了雨过天晴后桂林的景色 , 夕阳斜照 、 江水与天空一色; 下句直抒胸H慧 , 表
达诗人此时此地的愁苦 , 结合诗歌写作的背景可以看出 , 诗人悲凉于自己的被贬和客居他乡 。
“ ”
在情景关系上: 描写的景色美好 、 亮丽 , 体现的却是悲凉和孤寂的情感 , 是 以乐景写衷情 。

在写作手法上: 写愁情却先描写美好景物, 运用了欲抑先扬的手法。 在词语的使用上 , “分明 二字使江
天人格化 , 江天好像是有意恼人的。
【增分策略】
类型 答题角度 内容分析
比如使动用法 、 意Z9J用法等 , 这些特殊用法体现了字(词}
关注字(词)的特殊

炼字{词)题 的用法特点。 比如王安石《泊船瓜渊。|》 春风又绿江南
用法
” “ ”岸 中的 绿 ,使动用法表现江南春亲的生机勃勃等 。
考生应该展开联想, 把字(词)放入诗歌描述的亲象中。
关注字(词)体现的
“ ” “ ”
比如|曾几《;n;秀道中》 梦回凉冷润衣襟 中的 衣襟
景物特征
“ ”
前冠以 1阂 字 , 写出了诗人当时的感受和l欣喜的心情。

比如中土商《绝句二首(其二)》 “111青花欲燃 中的
关注字(词)使用的
“ ” “ ”
燃 , 把花与 火 相比, 化静为动 , 表现了花的明
表现手法
丽、 鲜艳等。
“ ”
关注字(词)体现的 比如王之涣《凉州词》 一 片孤城万例LU

p’中的 孤 ,
作者情怀 以宗;物的孤叙来表现诗人内心的孤苦等。
“ ” ”
关注字(词)营造的 比如|王维《使至 上》 大漠孤烟豆

中的 直 , 用

意境 来形容 烟
理解句子内容大
“ ”
解答 筋、句 题, 要根据句子描写的对象 , 分析句子描
意, 不能简单地翻
写对象的主要特征, 透过现象去探究本质。
译句子
句子的表达技巧可以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孚法、
全面把握句子孚 句子与全恃(词)结构的关系等多个角度, 全面分析句子
一 “ ”法, 不应只考虑 的精妙之处。 除 表达技巧 这一角度之外, 还需要从
种情况 用词特点(叠i司等)、 句式特点、 语法特点(词类活用等)
赏析诗句题 等角度去赏析。

“炼句 体现的情感一定是恃歌表达的情感之一, 但
准确判定思想情
“ ”
炼句 表达的情惑不一定就是陈歌表达的全部情感 ,
感,不是指全诗(词)
所以表述句子表达的情感时, 要分析句子的情感而不是
的情感
分析诗歌表达的全部情感。
综合词句具体分
考生要结合具体的句子内容, 抓住关键词 , 分析句子的
析, 贫析不是架空
深层内涵。
分析
阅读下面两8宋诗, 完成题|司。
闯子H詹重;游商山
;n; 辙
终目向室主 J己春田 , 山水缘崖绿似苔。
谷鸟鸣呼嘲.fk.f主 , 野人笑语记曾来。
定邀i莲士弹鸣底, 谁与溪堂头酒杯。
应有新诗还夺我 , 与君和取当游陪。
重游终商子自以i夺见寄;欠韵
苏 轼
去年新才IP4!!. 田 , 今日残花.-Ii绿苔。
溪」L有堂还独宿 , 谁人元事1号重来。
古至民弹罢风吹庭,山闷M时月照杯。
懒不作诗君错料 , l日idi应许过时j嗲。
【洼】 宋仁宗荔被i八年二月 , 28岁的苏轼以军恩迁大理寺寺桑 。 赴任途中,过宝鸡,重游终南山。其弟
子由闯之 , 寄《阅子瞻重游南山》诗 , 苏软次韵 , 并作《减字*兰花-鸳初解语》以寄。
“ ”
苏轼诗颈联 古琴弹罢风吹座,山阁醒时月照杯 富有韵味,请结合两首诗的内容对此联作简要赏析.
答案
①此联巧妙回答了苏辙诗中 “ 定邀送去弹鸣鹿.谁与溪堂共酒杯 ” 的疑问.邀好友游乐皆为去年之事.而
今唯有清风明月和美酒相伴.却元故友相陪.
①此联从听觉、触觉、视觉等方面描写景物.富有画面感.渲染了一种宁铮气氛.流露出了诗人高雅的情
趣,给人以清旷闲逸之感.
解析
苏家兄弟情谊之深厚让人罕见 。 他们是兄弟,是师生 , 是诗词唱和的良友 , 是政治上荣辱与共的伙伴 ,
是精神上相互勉励安慰的知己 。 翻看一下两人的诗集,很大一部分是两人的互答诗 , 苏轼几乎每到一个任

所就给子由寄信赠诗,晚年被贬i商时更甚。 “古琴弹罢风吹座 , 山阁醒时月照杯 ,意思是弹罢古至在清风

吹拂座位 , 在山中阁楼半夜醒来月光如水照着空酒杯 。 此联巧妙回答了苏辙诗中 定邀道士弹鸣鹿 , 谁与

溪堂共酒杯 的疑问 , 遂好友游乐皆为去年之事 , 而今唯有清风明月和美i目相伴 , 却无故友相陪。 “古琴
” ” ”
弹罢 是听觉 , “风吹 是触觉 , “月照杯 是视觉,此联从听觉 、 触觉 、 视觉等方面描写景物 , 富有
画面感 , 渲染了一种宁静气氛 , 流露出了诗人高雅的情趣 , 给人以清旷闲逸之感。
[赏析诗句题]
步骤一> i 解释该句的含意 、 表达的情感
!指出它在炼字 、 i司法 、 知1Ji宏 、 Z立法.尤其是表!
步骤二〉 i 达技巧方丽的特点
步骤三 :根据该句在全诗中的位置
,分析其对全i夺结构所j
i 起的作用 ,或点出其对表达主旨和情感的作用;
、,
、J
@:@海@
;这也H寺运用了××的手法 , 写出了××的景象(人物特 i

j点 、 物象特点得) , 表达(或··表现 )了作者××的情j

: “!惑(或 情操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