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教学案例 一、教学目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总体小康的建设成就在宏观和微观上的表现, 2.理解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3.知道全面小康社会化的经济方面的新要求 4.知道小康社会建设进程是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二)能力目标 通过分析由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培养学生用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展示小康社会的目标和经济建设的成就,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充分体会社会主义优越性。树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和平发展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正确理解和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理解全面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新要求 难点: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的三大区别 三、教学方法 教师讲解为主,通过启发、引导学生讨论,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五、课型:新授课 六、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看幻灯片名言“世上最重要的事不在于我们在何处,而在于我们朝着什么方向走。”思考:我国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处于什么阶段,接下来将朝着什么目标迈进? (二)新课讲授 第十课第一框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一、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探究活动:你知道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战略”吗,请用数轴的形式简洁的表述出来,分析我国现在处于第几步? 结合你个人的感受以及和同学们的交流,你认为我们的家乡近几年有什么变化? 学生讨论,发表感受。 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 ①通化市老照片“第二百货商店” ②通化市老照片“广场上人民的娱乐活动” 教师引导:结合探究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相应内容,并联系图片思考现阶段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处于什么状态?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积极思考 教师点拨:到20世纪末,我国实现“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和第二步,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1)微观表现: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温饱问题得到解决。消费结构从温饱型消费过渡到小康型消费,部分向富裕型服务类消费迈进。 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2010年中国的GDP世界排名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86页“名词点击:GDP的含义”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总结: (2)宏观表现:国家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告别了商品短缺时代,国民生产总值和主要工农业产品总量居世界前列。 1.我国总体小康的表现:(板书) ①微观表现,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板书) ②宏观表现,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板书) 多媒体课件展示: 材料一:对比:幻灯片图表我国总体经济实力和人均GDP排名说明图表反映什么问题? 图片:①豫北癌症村 ②山区的失学儿童 材料二:东南部地区经济与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 探究活动:以上材料说明了小康社会建设中存在什么问题? 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发言:小康社会发展不平衡 教师归纳总结: 这说明总体小康社会的第三个表现:从总体上看,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因此,本世纪初20年,要集中力量,全面建设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为此,我们必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共同富裕。 2.全面小康社会的美好远景(板书) 党在十七大对全面小康社会经济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二、经济建设的新要求(板书) 1.新要求的具体内容(板书) ①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板书) 探究一:国内生产总值人均翻两番 十六大报告表述: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 十七大报告新要求: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 算一算:2000年,我国的人均国内生 产总值约为800美元,如果翻两番,是多少? 想一想:要实现202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翻,关键是做好哪方面的工作? 探究二: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探究活动:由学生课收集资料,说明自主创新的重要性 多媒体课件图片展示:我国工业发展的污染图片,思考我国经济的发展方式应依靠什么实现良性发展? ②全面改善人民生活(板书) 探究三: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 十七大报告新要求: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 探究四: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 十七大报告新要求: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由学生课收集资料,谈对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的认识 ③建设生态文明(板书) 探究五:生态文明 十七大报告新要求: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 由学生课收集资料,说明建设生态文明重要性 2.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板书) 辨一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否等同于全面同步建设小康社会呢?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归纳总结: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板书 )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得更快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实现现代化;相对落后的地区,则要奋起直追,加快发展。 探究讨论: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的区别有哪些方面? 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发言 教师归纳总结: 区别 总体小康 全面小康 标准: 低标准,人均GDP只有800多美元 较高标准,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 全面程度: 偏重于物质消费的小康,不全面 除了注重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外,还特别注重人们的精神生活,所享受的民主权利、生活环境改善等,实现社会全面进步 发展程度:发展不平衡,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工农差距较大 缩小地区、城乡各阶层的差距,惠及十几亿人口 课堂升华: 通过视频《新疆的达西小康村的建设》分析其中体现的全面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新要求?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小康社会的有关知识,知道了我国小康社会的现状和发展的前景与目标,通过学习明确了总体小康是一个低标准的小康,偏重于物质消费的小康,一个发展不平衡的小康;全面小康则是一个较高标准的小康,更注重精神、文化、环境质量等全面的小康,一个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大为缩小的小康。 课后探究: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什么必须坚持贯彻科学的发展观? 板书设计: 10.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一、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1.总体小康 2.全面小康 二、经济建设的新要求 1.增强发展协调性,又好又快发展 2.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3.建设生态文明 七、教学反思 本课从名言引入新课,让学生从家乡的变化,谈自己的亲身感受,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当前所处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了解总体小康社会的微观表现,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本节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在学习中应该多引导学生联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和人民生活发生的重大变化,从实践中理解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事实,展望全面小康社会的美好前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