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背景下家国情怀的渗透与涵养之道 课件(38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教材背景下家国情怀的渗透与涵养之道 课件(38张PPT)

资源简介

(共38张PPT)
“浓浓历史味,拳拳家国情”
——浅谈新教材背景下家国情怀的渗透与涵养之道
浙江省陈湘龙名师工作室“名师面对面”直播活动
一、缘起 ——基于培育家国情怀的“课题”研究
课题初“试水”
课题再“试水”
课题三“试水”
一、缘起 ——基于培育家国情怀的“教学”实践
“初试”新教材
一、缘起 ——基于家国情怀的“教学”实践
“再试”新教材
一、缘起 ——基于家国情怀的“教学”实践
“上手”新教材
一、缘起 ——基于家国情怀的“论文”撰写
家国情怀“三部曲”
家国情怀“三部曲”
二、思考:为何培育家国情怀?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历史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其课程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教育理念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使历史教育成为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二、思考:为何培育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价值追求的目标,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家国情怀是实践“立德树人”目标的具体要求,在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中居于核心地位,被称为“历史教育的根本归旨”。
因此,要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就必须以家国情怀这一核心素养为基础。
家国情怀之重要
家国情怀的内涵本身就具有多层次性,《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将其划分成以下4个水平:
水平 素养5.家国情怀
水平1 能够具有对家乡、民族、国家的认同感,理解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对祖国和人民的的深情大爱;能够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优秀文化传统。
水平2 水平3 能够把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以及世界历史发展的进步历程,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能够表现出对历史的反思,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更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和现实社会问题;能够将历史学习所得与家乡、民族和国家的发展繁荣结合起来,立志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
水平4 二、思考:为何培育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之内涵
家国情怀之现状
历史是过去了的、不能再现的人和事,年代久远、空间遥远且错综复杂,缺乏历史知识和理性思维的高中生在触摸、走进历史时,对异时异地的人和事难免会产生“天然的隔膜”。“高大上”的家国情怀对正值青春懵懂时期的高中生来说更是存在着“陌生感”、“距离感”。
在教育领域“重知识轻德育”、“唯分数论”、等现象仍然存在,作为基础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过于关注学生的分数和成绩,而往往忽视了其道德情操培养等。
加之当前历史课堂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一讲家国情怀,就变成了枯燥乏味地“政治说教”或简单粗暴地“思想灌输”等问题,甚至使学生产生了“抵触感”和“厌烦感”,造成家国情怀培育浮于表面,“落而不实”甚至“落空”。
家国情怀之现状
另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偏重中国史部分的家国情怀培育,而忽视世界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的渗透与涵养,造成家国情怀培育的“片面化”和“狭隘化”等问题。
新教材课时少与容量大等矛盾和考试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高中历史课堂培育家国情怀之难度。
因此,如何有效培育学生家国情怀,让家国情怀真正“落地”根植于学生心底,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已经成为广大教师所面临的当务之急。
——叶小兵《统编高中历史必修教材的使用建议》
三、探索:如何培育家国情怀?
探索之课堂教学——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作为当前中学历史课堂中较为常用的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并使学生的认知水平、智力状况、情感态度等得到优化与发展的教学方法。”
该教学方法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能够生动再现历史场景,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有效性,尤其在增强学生情感体验上有良好作用。因此基于历史情境教学,不失为有效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方法之一。
探索之课堂教学——情境教学法
①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家国情怀
好的历史情境正是加速家国情怀这颗种子萌发的“温床”和“催化剂”。从某种意义上讲,历史就是故事。历史情境的创设离不开一个个围绕教学主题展开的鲜活生动的好故事。“故事内容的情节性,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情节的趣味性,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趣味中的启发性,容易引发学生思考;启发后的教育性,容易使得学生接受。”
②神入历史情境,凸显家国情怀
好的历史情境正是架起学生与历史对话的桥梁,能拉近学生与所学内容的距离,进而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增强情感体验。教师在缩小这种遥隔古今、相望千年的时空距离感时,应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充分考虑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历史情境让学生神入历史,才能“以情感人”,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加深对历史的理解与同情,使之与有血有肉的历史产生“共鸣”、“共情”。最终在“共鸣”与“共情”中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和正确的国家观念,凸显家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③体悟历史情境,升华家国情怀
历史情境的核心在“情”字,“营造历史情境除了要突破疑难知识,更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历史人物为主线,创设历史情境,带领学生神入历史,最终的落脚点还是要使学生通过体悟历史情境,汲取历史智慧,“在课堂中自然感受到历史人物坚持不懈、奋斗不息、探寻不止的精神,体会到他们超越小我,胸怀大我,关注国家前途,心系民族命运的情怀与担当。”
③体悟历史情境,升华家国情怀
“依托这些鲜活的历史情境,教科书中原本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有意义。”
综上所述,基于历史情境展开教学,对于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至关重要,值得广大教师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三、探索:如何培育家国情怀?
探索之课堂教学——乡土史教学法
乡土资源:作为历史课程资源之一,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指学校所在社区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包括乡土地理、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生产和生活经验、人们口耳相传的历史故事、对某些事件有切身感受的老人、当地的历史学家以及教学专家等。”
乡土是学生最熟悉的生活环境,乡土史作为学生身边的历史,“是最亲切的历史,也是最易让学生感动的历史”。将最“接地气”的乡土史有机融入教学,不失为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有效方法之一。
探索之课堂教学——乡土史教学法
“故乡的风物民情往往可以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和自豪感,从而缩小与历史在心理上的距离,进而拉近时空的距离。”
因此,立足教学目标,挖掘与教学内容高度契合的乡土史素材并运用于课堂,不仅可以调动学生课堂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激发对乡土本能的情感,还“有助于学生对家乡传统文化的传承,加深对教科书内容的感悟,同时也有助于强化情感上的认同,使家国情怀这一核心素养得到真正的落实。”
探索之课堂教学——乡土史教学法
余姚城东南10公里化安山下的龙山东南麓
(现属余姚市陆埠镇十五岙村)
黄宗羲称为“中国思想启蒙之父”,其代表作《明夷待访录》,比卢梭的《民约论》还要早100年光景,历史学家侯外庐称之为中国十七世纪的“人权宣言” !
探索之课堂教学——乡土史教学法
展示了上图中的“一座墓”、“一本书”和“一位乡贤”:位于余姚城郊化安山下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浙东学派史迹——黄宗羲墓和比卢梭的《民约论》还要早100年光景,被誉为中国十七世纪的“人权宣言”——《明夷待访录》,由此引出“中国思想启蒙之父——黄宗羲”。再因势利导地设疑:明末清初的余姚人黄宗羲为什么能被誉为“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他和同时代的思想家们具体有哪些思想主张,为何会产生这样的思想?对中国历史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与西方启蒙思想家们的思想主张有何异同?然后围绕上述问题展开具体教学。
余姚有众多学生耳熟能详的有关黄宗羲的古迹,还有以其名字命名的街道、学校、医院等。作为余姚四大乡贤之一,学生对黄宗羲久仰大名,对其身平事迹亦略知一二。
以黄宗羲墓这一学生“身边的历史”切入,贴近学生生活体验,拉近时空距离,再顺理成章地引出《明夷待访录》和黄宗羲并设疑,既增进了学生对家乡的了解,激发了对家乡的自豪感,又调动了学习的探究欲和积极性。
同时,以学生较为熟悉的“身边的乡贤”——黄宗羲为主线,进而介绍较为陌生的同时代另外两位思想家——顾炎武和王夫之,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
教学内容紧紧着围绕导入的几个设问逐一展开,通过史料实证深入学习他们针砭时弊、振聋发聩的思想主张,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认识以黄宗羲为代表的明末清初思想家们对中华民族做出的重大历史贡献和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增强了学生对家乡、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探索:如何培育家国情怀?
探索之课外实践——主题活动法
根据高中历史核心素养的要求,通过对家国情怀的层级和水平的分析,针对目前高中历史教学培育家国情怀中存在的问题,以乡土史为切入点,初步构建了基于浙江省余姚中学的校情和学情的乡土史课程体系,形成了贴近历史教学实际并且行之有效的家国情怀培育对策,包括教师层面的课堂教学策略和学生层面的课外实践活动策略。
探索之课外实践——主题活动法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又“接地气”的乡土史主题活动,学生有了自己的亲身体验和切身感受,拉近了与历史的时空距离,消除了“天然的隔膜”,培养了对家乡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增强了社会责任感,还有利于深刻理解中华民族精神,领悟中华传统文化历久弥新的魅力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用价值,升华家国情怀,落实“立德树人”总目标。
①研究乡土史,撰写历史小论文
②围绕乡土史,开展暑期实践活动
③结合乡土史,开展历史社活动
④依托乡土史,参加学校德育活动
①研究乡土史,撰写历史小论文
②围绕乡土史,开展暑期实践活动
③结合乡土史,开展历史社活动
④依托乡土史,参加学校德育活动
集思广益 :
培育家国情怀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
培育家国情怀应基于“批判性思维”
培育家国情怀应基于“全球视野”
培育家国情怀应从“人” 出发
培育家国情怀应“潜移默化”
培育家国情怀应基于“生活实际”
培育家国情怀应从“细节” 着手
李惠军老师曾一再强调“世界史课程教育对于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历史观察广度,形成开放的国际视野和世界意识,发展历史思维和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世界史不仅充满着丰富、生动和感人的内容素养,而且蕴含着警世、精彩和深刻的思想哲理......应该帮助学生树立面向人类世界、面向未来世界的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既强调对本民族和母国的认同感和使命感,也强调学生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理性吸取世界各国发展之经验教训,学会与世界平等对话”,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下的“大家国情怀”。
在培育家国情怀时不应只局限于对家乡、民族、国家的认同,还应注重世界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的渗透与涵养,进而使学生能够把握世界历史发展的进步历程,反思世界历史并从中汲取全人类的经验教训,更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和现实社会问题,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最终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这是培育最高层次家国情怀的应有之义,也是真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曾多次强调:“我们要虚心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正是基于对人类历史发展经验的借鉴和历史教训的反思,为家国情怀的概念拓展提供了直接而宝贵的启发。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不仅理应成为世界史教学中涵养学生家国情怀的基本遵循和核心要义,而且顺乎人类文明发展的大势,合乎国家扩大开放的大政......只有将人类世界的共同命运与民族国家特殊命运紧密联系,家国情怀才具有现代意义和未来价值。”
反之,正如李惠军老师所强调的:“过度地强调家国情怀,不屑放眼世界,就会导致封闭保守,夜郎自大,不利于国家的创新与发展”。
四、困惑:培育家国情怀效果怎样?
①学生层面:培育家国情怀效果知多少?
②教师层面:培育家国情怀途径会多少?
③课改层面:培育家国情怀的理想与现实之间距离有多少?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新教材 新课标 新高考
谢谢聆听, 欢迎批评与指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