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泗县双语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7科8份)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安徽省泗县双语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7科8份)

资源简介

双语中学高二上学期历史月考
一、单项选择题(50分,每题2分)
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产生的影响有(  )
①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形成 ②使儒家思想在战国时期成为主流思想 ③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④“学在民间”取代了“学在官府”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2.右图是韩非子的《守株待兔》:“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这反映了韩非子主张(  )
①社会是发展变化的  ②自然万物总在不停地变化,而对立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③治理国家的政策、措施必须与时俱进 ④先王之政重在“尚贤”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3.孔子路过泰山,见一妇女在坟边痛哭,询问后才知道,她的公公、丈夫和儿子都被老虎吃了。孔子问她为什么不早些搬迁,妇女回答:因为这里没有苛政。孔子感慨地对弟子们说:“苛政猛于虎也!”由此,他提倡(  )
A.无为而治       B.人而不仁,如礼何
C.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D.为政以德
4.表现墨家“兼爱非攻”思想的战争巨片《墨攻》在全国上映后引起强烈反响。今天,墨子的思想又重新引起世人关注。墨子坚决反对“攻伐无罪之国”,即所谓“非攻”;但同时他又在《墨子》一书中详细解析了战国时期城防工事的战略布局、守城器械的制造和使用、人员的配备等。这说明 (  )
①墨子反对一切战争 ②墨子不是单纯的和平主义者,他主张战争的正义性 ③墨子主张以积极的军事谋略抵御外来进攻 ④墨子的“非攻”带有虚伪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分析百家争鸣局面的历史意义,视角很重要。其中对当代中国和谐社会建设最具借鉴价值的是
A.思想道德的视角   B.学术文化的视角
C.思想解放的视角 D.主流文化形成的视角
6.提出“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则天下治”的先秦思想家是
A.庄子   B.孔子   C.墨子   D.孟子
7.历史探究课上,教师从“如何遏制学生上课说话现象”的角度进行设计,提出三个观点,让学生讨论,以便加强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观点1:“这是品德问题,应该以德教化。”观点2:“这是违纪行为,应该严格惩罚。”观点3:“这是无意识的,要让学生自我觉悟。”上述观点所对应的思想是 ( )
A. 1—儒,2一法,3—道 B. 1—儒, 2—道,3—墨
C. 1一墨,2一法,3—道 D. 1—道,2一墨,3—儒
8.孟子曰:“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材料所体现的政治思想是 (  )
A.礼治    B.仁政 C.仁爱 D.兼爱
9.鲁迅说:“在中国的王道(儒家思想),看上去虽然好像是和霸道(法家思想)对立的东西,其实却是兄弟。”这句话说明了( )
A. 儒家、法家都体现统治阶级意志,是统治人民的工具
B. 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的根本一致
C. 儒家思想就是法家思想
D. 儒家、法家的代表是兄弟
10.齐景公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孔子说:“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景公高兴地说:“对呀,要不然,即使有很多粮食,我还能吃得着吗?”这主要说明孔子主张(  )
A.克己复礼,人们应贵贱有序
B.仁者爱人,理解和体贴他人
C.政在得民,国君要严于律己
D.忠孝有道,人际关系要和谐
11.《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天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  )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12.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孙家洲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中讲《汉武盛世的历史透视》时说:“汉武帝在推行儒术的时候,通过垄断教育,进而控制仕途,树立儒学的主导地位”。汉武帝在这方面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 )
A. 开创私人讲学之风 B. 创设太学
C. 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D. 规定儒家经典为必读教科书
13. 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汉代,中国思想界逐渐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其所反映的根本性问题是( )
A. 中国思想文化出现倒退 B. 中央集权制度加强
C. 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D. 中国由民主走向独裁
14.我们现在看的许多古装剧,剧中常常出现这样的镜头:皇帝的诏书开头都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一现象最早出现应该是在 ( )
A. 战国时期 B. 秦朝 C. 唐朝 D. 西汉
15. 明清之际有位思想家被称为“船山先生”,后人把他的著作汇编为《船山遗书》,书中很多地方体现了唯物思想和朴素的辩证法内容。据此请你判断“船山先生”应该是 ()
A. 黄宗羲 B. 王夫之 C. 李贽 D. 顾炎武
16. 以下思想家与其思想主张对应不正确的是 ( )
A. 李贽——抨击正统思想
B. 顾炎武——“天下为主,君为客”
C. 黄宗羲——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
D. 王夫之——物质第一性
17. 明清之际三位进步思想家的思想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由此形成了什么思想 ( )
A. 经世致用思想 B. 君主批判思想
C. 自由平等思想   D. 重农抑商思想
18.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慧能和尚的著名佛偈,与其修炼的方式相吻合的是()
A. 孔孟之学 B. 程朱理学 C. 陆王心学 D. 格物致知
19.下面是朱熹为湖南岳麓书院的题字,这些题字反映了 ( )
① 儒家思想是人身修养的重要内容 ② 书院注重对学子个人品德的养成
③ 儒家传统道德是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 ④ 理学的伪善和欺骗性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20. 史学家张岱称:“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王阳明的“良知”是指 ( )
A.人固有的善性 B. 自然规律
C. 社会规律 D. 天的意志
21.下列叙述符合右图人物的是 ( )
① 是宋朝理学之集大成者
② 是继孔孟之后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
③ 重要的著作是《五经正义》
④ 其学术思想影响达到日本、朝鲜以至欧洲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22.孔子的教育思想中与其“贵贱有序”的政治主张相矛盾的是(  )
A.因材施教      B.有教无类
C.学而不思则罔 D.知之为知之
23.下图中的三人从右至左分别是老子、释迦牟尼、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正在辩经论道。画面中,释氏坐于菩提树下成为画面主体,老子坐于蒲草之上,与一身士大夫装束的孔子相对。此图反映的问题是 ( )
A. 体现了古代中国儒佛道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
B. 此三人不是同一时代,不可能同时出现
C. 儒、佛、道三家主张各异,冲突激烈
D. 主要反映了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24.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明末清初批判君主专制的反封建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的是 ( )
A. 封建制度的衰落 B. 西方殖民者东来
C. 商品经济的发展 D. 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25.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这句话表明的观点是 ( )
A. “人伦者,天理也” B. “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
C. “先有理而后有气 ”D. “心即理也”“心外无物”
二、非选择题(50分,第26题25分,第27题25分)
26.儒家学说和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儒家经典不仅是封建统治者的思想统治工具,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自古以来,中国古代主流思想发生了很多重大变化。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 (仲舒)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南宋)朱熹《行宫便殿奏札》
?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成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明)李贽《藏书卷》
材料三 儒家思想以人际关系为基础,治理国家为重要内容,追求完善道德为核心目标。它超越了现代民族国家的民族主义观念、政治、法律制度和世界各大宗教文明,其内在价值具有普遍的世界意义。1988年2月.75位诺贝尔奖得主齐聚巴黎开会,会后发表了一个宣言,最后的一句话写道: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那就必须回到两千五百年以前的孔子那里去汲取智慧。2004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一次向世界公布设立“孔子奖”,每年一届,以奖励在教育、文化、哲学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总统、部长、专家们,这是第一个以中国人命名的国际最高级别的奖项。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核心,(4分)并指出两种主张的不同结局及原因(8分)
(2)据材料二,分析李贽与朱熹的观点有何不同?(6分)这一不同观点的产生说明了什么问题?(3分)
(3)根据材料三并联系当前世界形势,谈谈儒家思想对构建和谐世界、促进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只要答出两个要点即可给满分)(4分)
27.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吾将以教主尊孔子。……而教主不足以尽孔子。教主感化力所及,限于其信徒……举中国人,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吾将以教育家尊孔子。……而教育家不足以尽孔子。教育家之主义及方法,只能适用于一时代、一社会,而孔子之教育,则措四海而皆准,俟百世而不惑也……吾将以政治家尊孔子。……而政治家不足以尽孔子。食政治家之赐者,不过一国……不过百年,而孔子之因时的政治,可以善当时之中国,可以善2000年迄今之中国……
━━摘自梁启超《世界伟人》
材料三: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朱子语类》
材料四: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工商业;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
材料五:孔子之道,远传于四域之外,东经朝鲜,波及日本。南则风靡于安南……孔子之道,又流行于欧美。英、法、德、美、意、奥之学者,热心研究孔子者,岁炽日烈……就全世界观之,《论语》之价值,已与《新约全书》竞胜。
━━ 摘自日本学者岛献吉朗《诸子百家》
(1)材料一作者是怎样评价孔子的 ?(3分)概括作者评价的主要依据 (3分)
(2)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学”,据材料三说明其“新”在何处?(3分)
(3)依据材料四,概括明清时期三大思想家的思想内容。(9分)这些思想与中国传统儒学的关系怎样?(3分)
(4)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谈谈“孔子之道”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地位。(4分)
2012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地理试卷
一、选择题(以下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前的字母填在相应题号下方的空格内,本大题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
1、关于亚洲地形、地势、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河流较少 B、地势中部高,四周低,河流呈放射状流向四周 C、地势中部低、四周高,河流多为内流河 D、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河流短急
2、以下描述海陆面积比例中正确的是( )
A、海洋:69%,陆地:31% B、七分陆地,三分海洋
C、海洋:79%,陆地:21% D、海洋:71%,陆地:29%
3、世界上最大的大陆是( )
A、格陵兰岛 B、澳大利亚大陆
C、亚欧大陆 D、加里曼丹岛
4、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是:( )
A、乌拉尔河 B、巴拿马运河
C、土耳其海峡 D、苏伊士运河
5、四大洋中跨经度最多的大洋是( )
A、北冰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太平洋
下图为“中东某区域年等降水量线图”(单位:mm),读图回答5~6题。
6、导致图中L地与R地降水量差异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纬度位置 B、离海的距离
C、地形 D、植被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M海区属于太平洋
B、Q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
C、该区域为热带草原景观
D、油橄榄是该区域主要农作物之一
8、世界著名最高大的喜马拉雅山是由哪两个板快相碰撞而成的( )
A、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快 B、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
C、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 D、南极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
9、昨天在气象站一天当中四次(2时、8时、14时、20时)测得的气温分别为2℃、6℃、8℃、4℃则,昨天的日平均温度为:( )
A、2℃ B、5℃ C、4℃ D、10℃
10、下列各地中,年降水量最多的是: ( )
A、赤道地区 B、南极地区 C、北极地区 D、中纬度地区
11、联合国的总部设在 ( )
A、美国纽约 B瑞士洛桑 C、英国伦敦 D、法国巴黎
12、下列叙述中,表示气候的是( )
A、四季如春 B、狂风暴雨 C、阴雨绵绵 D、电闪雷鸣
C、受地形因素的影响 D、受洋流因素的影响
13、一年当中,北半球大陆月平均气温最高值出现在( )
A、七月 B、八月 C、一月 D、二月
14、某点以西是西半球,以东是东半球,以南有极昼极夜现象,以北为温带地区,这一点地理坐标应是( )
A、23、5°N,180° B、66、5°N,180°
C、66、5°S , 20°W D、66、5°S,160°E
15、 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是( )
A、 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地壳很不稳定
B、 暴雨很多
C、 板块张裂的结果
D、 两个大陆板块碰撞的结果
16、下列地区,处在亚洲与大洋洲、印度洋与太平洋“十字路口”的是( )
A、 西亚 B、 东南亚 C、 南亚 D、 东亚
17、下列四个国家中独自占有一块大陆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8、 我国科学家要到南极去考察,你认为最佳时间是
A、 每年6月到9月 B、 每年11月到次年3月
C、 每年3月到11月
D、 每年4月到6月
读下图,回答19~20题。
19、图示河流所在地形区突出的地理特征是(  )
①气候湿热 ②人口稀疏 ③城市密集 ④商品谷物农业发达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0、该河流河口海域(  )
A、国际海运繁忙 B、是“淡水海”
C、台风多发 D、有世界著名渔场
20、亚洲季风气候显著的主要原因是
A、处于世界气压带、风带的对称位置
B、处于世界最大海洋和最大大陆的交界处,海陆热力差异显著
C、地势中间高、四周低,山脉呈放射状分布
D、纬度跨度大,最南到南纬10度左右,最北到北纬80度左右
21、拉丁美洲是指
A、美国以南的美洲国家和地区 B、墨西哥以南的美洲地区
C、巴拿马运河以南的美洲地区 D、整个南美洲
读印度及周边国家轮廓图,据此回答22~23题。
22、有关印度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绝大部分领土在热带
B、是亚洲耕地面积最大、产粮最多的国家
C、印度河是印度最主要的河流
D、恒河三角洲是印度重要的产棉区
23、关于该区域自然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形以山地为主
B、自西向东降水量逐渐减少
C、河流水量大、水位季节变化小
D、蕴藏有丰富的煤、铁、锰等矿产资源
24、与欧洲西部大西洋沿岸的气候相符的是
25、欧洲西部的气候自西向东气候表现为
A、海洋性逐渐减弱 B、大陆性逐渐减弱
C、气温年较差逐渐缩小 D、降水量逐渐增多
26、东南亚主要的热带经济作物是:?(?? )
A、天然橡胶、油棕、椰子 B、天然橡胶、油棕、水稻
C、油棕、椰子、小麦 D、油棕、水稻、棉花
27、“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山山皆向北,条条南流水”,所描述的中南半岛的地形分布特点是( )
A、高原与盆地相间分布 B、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C、高原、山地为主,平原狭小 D、地形平原为主
28、俄罗斯的气候特点是 ( )
A、冬季短而寒冷,夏季长而温和 B、四季分明
C、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而温和 D、长年严寒
29、俄罗斯河流众多,被称为“母亲河”而且是欧洲第一长河的是( )
A、鄂毕河 B、叶尼塞河
C、伏尔加河 D、勒拿河
30. 下图代表马来群岛的气候类型的是( )
二、综合题
31、 将下列重要的地理事物与其所在大洲用直线连接起来。(共5分)
亚马逊平原 北美洲
墨西哥高原 南美洲
撒哈拉大沙漠 非州
多瑙河 亚洲
恒河三角洲 欧洲
32、 读“美国简图”,回答问题(10分)
(1)写出图中代码所代表的的地理事物的名称:
①_______山脉 ; ②_______河,其长度居世界第_______位。
国家:③_________;④________
城市:⑤_______是最大的城市;⑥是_________。
(2)美国的本土部分共有_______个州,一个首都所在的特区,还有两个州与本土不相连,一个位于北美洲西北角的_______州,另一个是位于太平洋北回归线附近的_______州。
33、读下面图形完成下列练习:(17分)
(1)写出图中字母所表示的大洲名称
A、________ B、________ C、________ D、________
(2)写出图中数字所表示的大洋名称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④________
(3)七大洲中,纬度最高的是________,面积最大的是________。
(4)赤道穿过的大陆有 、 。
(5)亚洲北面是 洋,非洲东部是 洋。
(6)四大洋中,面积最大的是________洋。纬度最高的是________洋。
34.读“非洲东北部地区图”,回答下列问题:(9分)
(1)在图中填注:地中海、红海、尼罗河、开罗、亚历山大。
(2)数码①代表    运河,该运河大大缩短了印度洋通往    洋的航程。?
(3)数码②代表    (国家),该国的河谷及    三角洲地区盛产优质的    (经济作物)。?
《文化生活》第一单元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环顾我们身边的生活,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社区文化,还有转瞬间已经不再新奇的网络文化,这说明文化现象
A.无处不在  B.无时不有  C.具有多样性  D.具有复杂性
2.人的文化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的教育--------出来的。
A.创造     B.培养     C.继承     D.创新
3.文化是人们    的产物
A.生产劳动   B.科学实验   C.社会实践   D.精神活动
4.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A.到市场上购物,挑选中意的商品  B.旁听一次价格听证会
C.参加学校举办的艺术节活动    D.就学校周边的环境问题向环保局提出建议
5.文化发展的基础是
A.经济发展   B.政治发展   C.社会发展   D.科学发展
6.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已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说明
A.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       B.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
C.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D.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7.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渊源于
A.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       B.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C.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       D.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
8.下列属于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的是①语言②文字③艺术④自然科学⑤河流⑥价值观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⑥ D.①②③④⑤⑥
9.恩格斯:“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列宁:“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毛泽东:“主义譬如一面旗帜。”以上论断共同说明
A.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B.文化决定经济和政治
C.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        D.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
10.在封建社会,受封建伦理的影响,君臣之间、主仆之间、长幼之间、男女之间,必须遵循封建等级规范,不能平等交往。这说明
A.文化反作用于政治     B.文化影响社会生活
C.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  D.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11.文化是人创造的文化又影响着每一个人。文化实现对人的影响的主要来源是 ①文化环境  ②文化活动  ③文化观念  ④文化产业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2.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是 ①世界观 ②人生观  ③价值观 ④发展观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3.短信文化的发展为移动通信企业带来了无限商机,使移动增值业务产业链各环节不断延伸,这说明
A.经济决定文化  B.文化反映经济
C.文化决定经济    D.文化反作用于经济
14.美国的“麦当劳”在全球开设了那么多连锁店,靠的不是资金,而是“麦当劳”文化。这说明
A.经济与文化日益交融 B.不同地域的文化日益融合
C.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重要 D.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
15.增强综合国力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下列行为中不属于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采取的措施是
A、中国和法国互办文化年
B、中央出台各项政策,整治小煤矿,保障安全生产
C、我国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D、2000年我国依法共关闭了1100多个淫秽色情网站
16.“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One World One Dream),北京奥运会主题口号一诞生,就得到了国内外的一致好评。这一口号是全世界人民对和平与繁荣的期盼,也必将给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这表明
A.优秀文化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B.文化促进社会的发展
C.世界文化将取代各国和民族文化 D.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17、我们参观兵马俑,可以从中透视中国古代秦朝社会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这说明
A、精神的东西与物质的东西没有关系 B、精神的东西就是物质的东西
C、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D、物质活动离不开精神活动
18、不同的民族,往往待人的礼节各不相同。这表明
A、特定的文化环境是由特定的经济环境决定的
B、文化环境不同,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肯定不同
C、不同的文化环境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D、各民族的礼节不同,反映的内涵也完全不同
19、影响人们交往方式的文化因素有①价值观念②身体健康③风俗习惯④文化程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0、成语“耳濡目染”表达的是文化对人的影响的
A、潜移默化的特点 B、深远持久的特点
C、相对独立性的特点 D、差异性的特点
21、俗语“乡音难改”表现的是文化对人的影响的
A、潜移默化的特点 B、深远持久的特点
C、相对独立性的特点 D、差异性的特点
22、在封建社会,受封建伦理的影响,君臣之间、主仆之间、长幼之间、男女之间,必须遵循封建等级规范,不能平等交往。这说明
A.文化反作用于政治     B.文化影响社会生活
C.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  D.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23、关于文化,下列观点正确的①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②文化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③文化包括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和非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④纯自然的东西也是文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4、徐本禹怀着回报社会的信念,放弃读公费研究生的机会,坚持在贵州支教,而且不要一分钱工资。这表明
A、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一旦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会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B、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一旦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决定着人的终身发展
C、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一旦形成,就会对人的终身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D、人们在实践中一定会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5. 13岁的初中生小艺,在一个平静的早晨,以网络游戏中的“飞天”造型,沉醉而安祥地从24层高楼坠落,飞进他神往的虚幻世界……。小艺的悲剧说明
A.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B.人们接受文化影响的方式是消极被动、无目的的
C.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有形的、强制的
D.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26.青藏高原的文化之美无处不在。譬如帐篷这一供藏族同胞栖身的特殊“居所”,便带有高原特有的神秘和深厚的藏传佛教及民俗文化的色彩。这说明
A.生活就是自然,自然就是生活 B.文化包括纯自然的景观
C.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D.不同区域的文化具有鲜明的特色
27.每年在庄稼黄熟、准备开镰之前,藏族农民总是身着节日服装,手捧预示五谷丰登的“切玛”(五谷斗)和青稞酒,来到农田载歌载舞,欢庆—年一度预祝丰收的“望果节”,这在全国其他地方是很少见到的。这说明
A.必须在全国各地发展先进文化 B.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文化生活
C.文化只有地域之别,没有先进与落后之分 D.文化与政治是相互交融的
28.10月20日,《伟大壮举,光辉历程—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展览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举行。展览通过珍贵的实物和照片再现了红军无与伦比的精神丰碑—长征精神。这说明
A.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B.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C.人们的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D.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
29.英国人认为人应该随时保持绅士作风,所以与人讲话时总会刻意保留一段距离,而阿拉伯人认为朋友之间应亲密无间,所以与朋友在一起时总不由自主地靠近朋友,这说明了
A.文化影响人们的社会活动 B.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
C.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 D.文化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
30.民族精神是—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是因为
A.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反作用 B.文化决定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
C.先进文化才能反作用于社会 D.文化促进社会的发展
二、简答题。(10分)
31、人类社会的构成是复杂的,有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思想文化领域等,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
(1)什么是文化?(3分)
(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是怎么样的?(7分)
?三、辨析题(10分)
32、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因此,只要经济发展了,文化就会自然而然地发展起来。
四.论述题(20)
33、材料一:某地对中学生在网吧上网内容调查情况表
内容
聊天、游戏
浏览不健康网站
查阅学习资料
看电影听音乐
其他
比例
50%
15%
20%
10%
5%
材料二: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不可阻挡地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一方面,人们在网上发邮件、下载软件、购物等,大在拓展了人们的视野,丰富了自己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另一方面,网上出现了一些虚假信息、黄黑色内容,对人们精神世界带来消极影响,甚至有些学生沉迷于网吧中,严重影响了学业和健康。
(1)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说明为什么要倡导文明上网、健康上网?(10)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谈谈怎样才能有效发挥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积极影响。(10)
双语中学2012-2013学年上学期高二考试(文)
数 学 试 题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

( )

3.在中,a=15,b=10,A=60°,则=
A. B. C. D.

5.若A={x|x+1>0},B={x|x-3<0},则A∩B=(  )
A.(-1,+∞) B.(-∞,3) C.(-1,3) D.(1,3)
()

7.在中,若,则等于 ( )
A.1 B. C. D.
8. 在中,若,则与的大小关系为 ( )
A. B. C. ≥ D. 、的大小关系不能确定
9. △ABC中,sin2A=sin2B+sin2C,则△ABC为( )?
A直角三角形? B等腰直角三角形?C等边三角形 D等腰三角形
10.在中,若,则= ( )
A. B. C. D.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1.在△ABC中,若b = 5,∠B = ,sinA = ,则a = .
12. 在△ABC中,若b = 1,c =,,则a =
13. 在△中,三边、、所对的角分别为、、,若,则角的大小为
14在中,a=20,b=10,A=60°,则=_______
15. 在中,角所对的边分别是若且,则的面积等于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6题,共75分,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6(12分).
在(ABC中,a:b:c=1:3:5,求代数式cosC的值
17.(12分)
在(ABC中,已知A=45(,a=2,b=,求
18.(12分)
在(ABC中,b=1,c=2,A=60(,求a 值
19.(13分)
已知a,b,c是△ABC中角A,B,C的对边,S是△ABC的面积,若a=4,b=5,S=5,求c 的长度。
20.(13分)
在(ABC中,a=1,A=60(,b+c=2,求bc 值
21.(13分)
.在中,角,,所对的边分别是,,,且
(Ⅰ)求的值;
(Ⅱ)求的值.
安徽省泗县双语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9科9份,答案不全)
双语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物理月考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 共48分)
一、单选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关于功是否为矢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因为功有正功和负功,所以功是矢量
B.因为功没有方向性,所以功是标量
C.力和位移都是矢量,功也一定是矢量
D.力是矢量,功也是矢量
2.关于功率概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力对物体做的功越多,力做功的功率越大
B.功率是描述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C.从公式P=Fv可知,汽车的发动机功率可以随速度的不断增大而提高
D.当轮船航行时,当牵引力与阻力相等时,合外力为零,所以此时发动机的
实际功率为零
3.关于重力势能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重力势能的大小只由重物本身决定
  B.重力势能恒大于零
  C.在地面上的物体,它具有的重力势能一定等于零
  D.重力势能实际上是物体和地球所共有的
4.关于重力做功和重力势能,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B.当物体克服重力做功时,物体的重力势能一定增加
C.重力势能为负值说明其方向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反
D.重力势能的大小与零势能参考面的选取有关
5.某人用同一水平力先后两次拉同一物体,第一次使此物体沿光滑水平面前进
s距离,第二次使此物体沿粗糙水平面也前进s距离,若先后两次拉力做的
功为W1和W2,拉力做功的功率是P1和P2,则( )
A.W1=W2,P1=P2 B.W1=W2,P1>P2
C.W1>W2,P1>P2 D.W1>W2,P1=P2
6.对于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速度在改变,动能也在改变 B.速度改变,动能不变
C.速度不变,动能改变 D.动能、速度都不变
7.在地面15m高处,某人将一质量为4kg的物体以5m/s的速度抛出,人对物
体做的功是( )
A.20J B.50J C.588J D.638J
8.以一定的初速度竖直向上抛出一个小球,小球上升的最大高度为h,空气阻力
大小恒为f,则从抛出至回到原出发点的过程中,空气阻力对小球做的功( )
A.0 B.-fh C.-2fh D.-4fh
9.质量为m的物体从地面上方H高处无初速释放,落在地面后出现一个深度为h
的坑,如右图所示,在此过程中说法不正确是( )
A.重力对物体做功为mgH
B.重力对物体做功为mg(H+h)
C.外力对物体做的总功为零
D.地面对物体的平均阻力为mg(H+h)/h
10.质量为m的滑块沿着高为h、长为L的粗糙斜面恰能匀速下滑,在滑块从斜
面顶端下滑到底端的过程中,下面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重力对滑块所做的功等于mgh B.滑块克服阻力所做的功等于mgh
C.合力对滑块所做的功为mgh D.滑块的重力势能一定减少mgh
11.a、b、c三球自同一高度以相同速率抛出,a球竖直上抛,b球水平抛出,c
球竖直下抛.设三球落地时的速率分别为Va、Vb、Vc(不计空气阻力),则( )
A、Va>Vb>Vc B、Va=Vb>Vc C、Va12.质量为m的小球用长为L的轻绳悬于O点,如右图所示,小球在水平力F作用下由最低点P缓慢地移到Q点,在此过程中F做的功为( )
A.FLsinθ B.mgLcosθ
C.mgL(1-cosθ) D.FLtanθ
第ⅠⅠ卷(非选择题 共52分)
二实验题,共12分.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或按题目要求作答.
13.为了探究物体做功与物体速度变化间的关系,
现提供如图所示的装置,
让小车在橡皮筋的作用下弹出后,沿木板滑行,
请思考探究思路并回答下列问题(打点计时器
所接交流电频率为50Hz)。
⑴为了消除摩擦力的影响应采取什么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当我们分别用同样的橡皮筋1条、2条、3条……并起来分别进行第1次、第2次、第3次……实验时,每次实验中橡皮筋拉伸的长度都应该保持一致,我们把第1次实验时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记为W;⑶由于橡皮筋对小车做功而使小车获得的速度可以由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测出,如图所示是其中四次实验打出的部分纸带;
⑷试根据第⑵、⑶步骤中的信息,填写下表;
次数
1
2
3
4
橡皮筋对
小车做功
W
小车速度
v(m/s)
v2(m2/s2)
从表中数据可得出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以下关于该实验的说法中有一项不正确,它是_______________。
A.本实验设法让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分别为W、2W、3W……。所采用的方法是选
用同样的橡皮筋,并在每次实验中使橡皮筋拉伸的长度保持一致。当用1条
橡皮筋进行实验时,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为W,用2条、3条、……橡皮筋并
在一起进行第2次、第3次、……实验时,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分别是2W、
3W……。
B .小车运动中会受到阻力,补偿的方法,可以使木板适当倾斜。
C.某同学在一次实验中,得到一条记录纸带。纸带上打出的点,两端密、中间
疏。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没有使木板倾斜或倾角太小。
D.根据记录纸带上打出的点,求小车获得的速度的方法,是以纸带上第一点到
最后一点的距离来进行计算。
三,本题共4小题,满分40分.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14.一辆汽车以54km/h的速度在水平路面上作匀速直线运动,牵引力为6000N,汽车前进了200m后关闭发动机,又滑行了50m,在这过程中牵引力做了多少功?阻力做了多少功?合力做了多少功?
15、如下图,质量为m=2kg的木块在倾角θ=37°的斜面上由静止开始下滑,木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5(sin37=0.6? ? cos37=0.8? g=10m/s2? )求:(斜面足够长) (1) 前3S内重力做多少功?? (2)前3S内重力势能变化多少? (3)前3S内重力的平均功率?? (4)3S 末重力的瞬时功率?

16.一辆质量为2. 0×103kg的汽车以额定功率为6.0×104W在水平公路上行驶,汽车受到的阻力为一定值在某时刻汽车的速度为20m/s,加速度为0.50m/S2,求(g取10m/s2):
(1)汽车所能达到的最大速度是多大?
(2)当汽车的速度为10m/s时的加速度是多大?
(3)若汽车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不是额定功率行驶),加速度的大小为a=1.0m/s2,则这一过程能保持多长时间?
17.一质量为m的滑雪者从A点由静止沿粗糙曲面滑下,到B点后水平飞离B点.空间几何尺寸如下图所示,滑雪者从B点开始做平抛运动的水平距离为S,求滑雪者从A点到B 点的过程中摩擦力对滑雪者做的功.
泗县双语中学2012-2013学年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
生物试题
总分 100分 时间 9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仅一个最佳答案,请把答案写在答题卡中。每小题2分,共50分)
1.班氏丝虫寄生在人体淋巴管内后,常造成人体下肢肿胀,这是由于 ( )
A.细胞将不能接受氨基酸 B.组织间隙积聚液体
C.不能消耗脂肪 D.组织内葡萄糖浓度升高
2.下列物质中,不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 ( )
A.氧气 B.尿素 C.纤维蛋白原 D.胃蛋白酶
3.有关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内环境包括血液、组织液和淋巴等
B.剧烈运动后,乳酸在血浆中含量先增加后减少
C.人喝醋后,血浆中的pH明显下降
D.组织液中蛋白质含量过低,会引起组织水肿
4.关于人体内环境中pH调节叙述错误的是 (?? ? )
A.人体血液pH通常在7~7.53之间
B.血液中乳酸过多时,就与NaHCO3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和H2CO3
C.血液中Na2CO3过多时,就与H2CO3结合形成NaHCO3
D.血液中CO2过多会刺激呼吸中枢,促进呼吸加深加快将CO2排出
5.右图为正常人体内肝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体液的成分,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氨基酸脱水缩合反应可发生在③中
B.体液a中含有胰岛素和血浆蛋白
C.图中b、c构成了肝细胞生存的直接内环境
D.正常情况下,①②④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动态平衡
6.?对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内环境指的是体液?????????? B.内环境指的是细胞内液  C.内环境指的是细胞外液?????? D.内环境指的是组织液、血浆和体腔液
7.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B.内环境的稳态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稳定状态  C.内环境稳态能使内环境的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等理化性质处于一种不变状态?????  D.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8.下列反应属于条件反射的是 ( )
A.见到话梅就分泌唾液 B.膝跳反射
C.手一碰到火就缩回来 D.婴儿出生就会吮奶
9.人体中绝大部分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导是通过突触处的神经递质传递实现的。下列关于突触和兴奋传导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导
B.兴奋通过突触时电信号转化为化学信号,再转化为电信号
C.构成突触的两个神经元之间是有间隙的
D.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是同时发生的
10.如图是一个反射弧模式图,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
①S是感受器,M是效应器
②S是效应器,M是感受器
③Ⅰ是传入神经,Ⅲ是传出神经
④Ⅰ是传出神经,Ⅲ是传入神经
⑤兴奋的传导方向是S→Ⅰ→Ⅱ→Ⅲ→M
⑥兴奋的传导方向是:M→Ⅲ→Ⅱ→Ⅰ→S
⑦兴奋的传导方向是:S→Ⅰ→Ⅱ→Ⅲ→M或M→Ⅲ→Ⅱ→Ⅰ→S
⑧一般情况下,M的细胞将消耗蛋白质分解后释放的能量
⑨兴奋在该反射弧中的传递要两次通过突触
A.②④⑥⑧    B.①③⑤⑨ C.①③⑧⑨ D.②⑤⑦⑨
11.下列关于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在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是双向的
B.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沿传出神经传导
C.在突触上,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必然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
D.依靠形成局部电流进行神经元间的兴奋传递
12.下列关于动物激素的来源和生理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选项
激素
分泌腺体
生理作用

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
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

胰岛素
胰岛
抑制细胞对葡萄糖的分解利用

催乳素
性腺
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维持第二性征

生长激素
垂体
促进生长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13.某些麻醉剂是一种神经递质的阻断剂,当人体使用这些麻醉剂后,痛觉消失了,而其他大部分神经的传递功能正常,这一事实说明 ( )
A.不同的神经纤维是以不同的递质传递
B.不同的神经元之间的递质可能不同
C.所有的神经元之间的递质可能相同
D.麻醉剂能作用于大脑皮层,使痛觉中枢失去功能
14.下列能正确表示神经纤维受刺激时,刺激点膜电位由静息电位转为动作电位的过程是
(  )
A.①→④         B.②→③
C.③→② D.④→①
15.如图是突触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兴奋只能从①经②传递到③
B.②中的液体属于组织液
C.③为一个神经元的轴突膜或细胞体膜
D.③处实现由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
16.在促进新陈代谢时,下列器官相互作用的正确表示是( )
A.垂体→甲状腺→下丘脑 B.下丘脑→垂体→甲状腺
C.甲状腺→下丘脑→垂体 D.甲状腺→垂体→下丘脑
17.下列不属于内分泌腺的是 ( )
A.垂体 B.甲状腺 C.卵巢 D.肠腺
18.大气变冷时,人体内下列哪种腺体的分泌量会增多 ( )
A.卵巢 B.睾丸 C.胰岛 D.甲状腺
19.切除某动物的垂体后,血液中的( )
A. 生长激素减少,甲状腺激素也减少 B.生长激素减少,甲状腺激素增多
C. 生长激素增多,甲状腺激素也增多 D. 生长激素增多,甲状腺激素减少
20. 关于高等动物动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由无导管的腺体分泌
②直接进入体液
③激素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
④血液里含量极少?但对动物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A.①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21.人在遇到危险的时候,会爆发出比平时更大的力量和产生更敏捷的反应,此时如测定其体内激素水平,明显提高的是(  )
A.胰岛素 B.肾上腺素 C.性激素 D.胰高血糖素
22.人体内激素分泌量过多或不足都会对机体有害,体内有一系列机制维持激素在血液中含量的相对稳定。下图表示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垂体细胞、甲状腺细胞及它们分泌的激素之间的关系。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激素A是促肾上腺素释放激素
B.激素B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C.激素C是甲状腺激素
D.各类生物激素只能由内分泌腺分泌
23.下列各项中,都是因为人体内缺乏激素而引起的疾病是 … (  )
①呆小症 ②糖尿病 ③白化病 ④血友病 ⑤巨人症 ⑥侏儒症 ⑦大脖子病 ⑧夜盲症   A.①②④⑤⑦ B.②③⑥⑦ C.①②⑥ D.①④⑥⑧
24.正常情况下,人体进食后血液内
A.胰岛素含量减少,胰高血糖素含量增加
B.胰岛素含量增加,胰高血糖素含量增加
C.胰岛素含量减少,胰高血糖素含量减少
D.胰岛素含量增加,胰高血糖素含量减少
25.给小鼠注射一定量的某种激素溶液后,该小鼠出现活动减少、嗜睡,甚至昏迷现象,所注射的激素是(  )
A.胰高血糖素 B.胰岛素 C.抗利尿激素 D.胸腺激素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10分)右图为脊髓反射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神经纤维在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的内外膜电位表现为 。当神经纤维的某处受刺激产生兴奋时,表现为 ,因而与邻近未兴奋部位间形成了 ,使兴奋依次向前传导。
(2)兴奋是在神经元之间通过 来传递的。该部位又由 、 、 三部分组成。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方向只能是 。
(3)假设M是一块肌肉,现切断a处,分别用阈值以上的电流刺激Ⅱ、Ⅲ两处,则发生的情况是:刺激Ⅱ处,肌肉 ;刺激Ⅲ处,肌肉 。
27.(10分)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右图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表示细胞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其中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 。(填标号)
(2)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有多种。以氧气为例,氧从血液进入组织细胞的方式是 。
(3)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之间既有密切关系,又有一定区别。一般情况下,②与③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 。
(4)②中的化学组成中有HCO3?、HPO4?2等物质,它们对于维持 的稳定有重要意义。
(5)如果该图为肝脏组织局部结构膜式图,则B端与A端液体相比较,明显减少的物质有 明显增加的物质有 。
28.(12分)一年一度的高考来临时,保健品市场常出现很多脑保健品,有些产品是通过给大脑持续补充磷脂酰胆碱,有效合成记忆传递因子——乙酰胆碱(Ach)的。当人大脑里乙酰胆碱浓度增高时,信息传递快,记忆增强,思维敏捷。下图为实验人员研究Ach浓度与反应时间的简图,A处注入不同浓度的Ach,B处给予恒定刺激,C、D处分别为灵敏感应时间测量点。
写出图中①—④的结构:
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
(2)下表为在不同浓度的Ach刺激B点后到C、D两处感受信号所用的时间。请分析回答:
Ach浓度(mmol/mL)
C处 (ms)
D处 (ms)
0.1
5.00
5.56
0.2
5.00
5.48
0.3
5.00
5.31
0.4
5.00
5.24
①C处数据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D处数据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18分)下图表示下丘脑神经细胞、垂体细胞、甲状腺细胞及它们分泌的激素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物质乙是一种糖蛋白。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下丘脑神经细胞除具有神经细胞的功能外,还能分泌物质甲 。
(2)成人若缺乏碘元素,物质丙 (填甲、乙、或丙)的合成将减少,引起 病。
(3)如果用物质丙饲喂正常动物,则物质甲、乙的分泌量的变化分别是 ;如果用物质乙饲喂正常动物,则物质丙的分泌量_______ ___,原因是 。
(4)物质乙与甲状腺细胞的细胞膜表面的 结合。
若刺激图中A点,电表指针将发生 次方向 ___(“相同”或“相反”)的偏转
泗县双语中学2012—2013学年度(上)第一次月考
高二英语试卷
本试题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
考题时间:120分钟 试卷总分:150分
命题人: 高二外语组
第一卷(选择题部分 满分115分)
第一卷:第一部分:听力(共两节,20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30分)

听下面5段对话,每段对话后有一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听完每段对话后,你都有10秒钟的时间来回答有关小题和阅读下一小题。每段对话仅读一遍。
1. What will the woman have for dinner?
A. Steak. B. Salad. C. Chicken.
2. What are the speakers doing?
A. Shopping. B. Parking the car. D. Looking for their car.
3. What do we know about the man’s sister?
A. She hates all social activities . B. She’s been writing her paper.
C. She’s not feeling very well lately.
4. Who might the man be?
A. Photographer. B. A director. C. A building desiger.
5. Where doer the conversation take place?
A. In a store. B. In a factory. C. In arepair shop.
第二节 听下面5段对话或独白。每段对话或独白后有几个小题,从题中所给A、 B、C三 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 听每段对话或独白前,你将有时间阅读各个小题,每小题5秒钟。听完后,各小题将给出5秒钟作答时间;每段对话或独白读两遍。
听第6段材料,回答第6至7题。
6.Which part of the woman’s body was injured?
A. Her ankle. B. Her hand. C. Her knee.
7.What does the doctor think of it ?
A.It’s not serious . B.It won't be too painfull C.The woman will need an operation
听第7段材料,回答第8.9题。
8.What does the man's father do?
A.He is an engineer. B.He is a doctor. C.He runs a company.
9.What does the man want to do first ?
A.Go to college . B.Go to Africa. C.Look for a part-time job .
听第8段材料,回答第10至12题。
10.Why is the woman worried?
A.She thinks she is too thin B.She thinks she is overweight.
C.She thinks she has heart disease.
11.What is the man's opinion about beauty?
A.Women should be slim to be beautiful. B.All people are beautiful
C.being healthy is beautiful.
12.What is the best way to stay beautiful according to the man ?
A.Sleeping well B.Eating less C.Keeping in a good mood .
听第9段材料,回答第13至16题。
13.Why do the speakers want to go on vacation?
A.They are not busy at the moment. B.They have been working too hard.
C.It is not expensive to go vacation now,
14.What does the man think about going to New York ?
A.He'll go if he can afford it . B.It would be very relaxing
C.It would take too much time .
15.Where do the speakers decide to go ?
A.A place they have been to before . B.A new place in the mountains .
C.A famous summer resort.
16.When might this conversation take place?
A.In July B.In September. C. In December.
听第10段材料,回答第17至20题。
17.Which term will begin?
A.The winter term . B.The spring term. C.The summer term.
18.When did Mr.Frank join the school?
A.After the speaker . B. About 20 years ago. C.A few years ago.
19.Which room is the most popular?
A.The computer room B.The teacher's room. C.The study center.
20.What is true about the classes at the school?
A.They start at 9:00a.m and end at 6:00p.m
B.They are held on the first floor of the main building.
C.They start after 9:00a.m and end before 6:00p.m
第二部分 英语知识运用(共两节,满分45分)
第一节 单项填空(共15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15分)
21.The earthquake and the nuclear proliferation(核扩散) are a ______to Japan as well as the whole world.
A .surprise B.chanllenge C.reaction D.threat
22.We shouldn't complain about being poor—many families are much ________ than we are.
A.worse off B.badly off C.well off D.better off
23.He didn't make ________ clear when and where the meeting would be held.
A.this B.that C.it D.these
24.Mary made coffee ________ her guests were finishing their meal.
A.so that B.although C.while D.as if
25.American Indians ________ about five percent of the U.S. population.
A.fill up B.bring up C.make up D.set up
26.This magazine is very ________ with young people who like its content and style.
A.familiar B.popular C.similar D.particular
27.Although the country has had political independence for over a century, ________ it needs the support of its neighbors.
A.naturally B.economically C.especially D.luckily
28.In face of ________ failure, it is the most important to keep up ________ good state of mind.
A.a; / B./; a C.the; / D./; the
29.He told us whether ________ a picnic was still under discussion.
A.to have B.having C.have D.had
30.Tim is in good shape physically ________ he doesn't get much exercise.
A.if B.even though C.unless D.as long as
31.—Is it all right if I keep this photo?
—________.
A.No, you don't B.No, it shouldn't C.I'm afraid not D.Don't keep it
32.Joseph ________ to evening classes since last month, but he still can't say “What's your name?” in Russian.
A.has been going B.went C.goes D.has gone
33.Strangely, the two men look ________ alike that nearly all the people think they are twin brothers.
A.too much B.such much C.much too D.so much
34.If the food tastes nice, I'll go to buy some more; ________, I won't go.
A.if not B.when not C.if any D.whenever
35.She ________ Japanese when she was in Japan. Now she can speak it freely.
A.picked out B.made out C.made up D.picked up
第二节 完形填空(共20小题,每小题1.5,满分30分)
请阅读下面短文,掌握其大意,然后从36~55各题所给的四个选项(A、B、C和D)中,选出最佳选项,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选项的标号涂黑。
It was the last day of the final examination in a large eastern university. On the steps of one building, a group of engineering seniors gathered, discussing the exam due to begin in a few 36 . On their faces was confidence (自信). This was their last exam — then on to 37 and jobs.
Some talked of jobs they already had; others talked of jobs they 38 get. With the certainty of four years of college, they felt ready and able to take 39 of the world.
The coming exam, they knew, would be a(n) 40 task. The professor had said they could bring 41 books or notes they wanted, requesting only that they did not 42 each other, during the test.
43 they entered the classroom. The professor passed out the papers. And smiles 44 on the students’ faces as they noted there were only five essay-type questions.
Three hours had passed 45 the professor began to collect the papers. The students no longer looked confident. On their faces was a frightened expression. Papers in hand, no one spoke as the professor faced the class.
He looked at the 46 faces before him, and then asked, “How many completed all five questions?” 47 a hand was raised.
“How many answered four?” Still no hands.
“Three? Two?” The students moved restlessly in their seats.
“One, then? Certainly somebody finished 48 .”But the class remained silent.
The professor put down the papers. “That is exactly what I 49 ,” he said. “I just want to impress upon you that,50 you have completed four years of engineering, there are still many things about the 51 you don’t know. These questions you couldn’t answer are relatively 52 in everyday practice. ” Then smiling, he added, “You will all 53 this course, but remember — even though you are now college graduates, your education has just 54 .”
The years have 55 the name of this professor, but not the lesson he taught.
36. A. seconds B. minutes C. hours D. days
37. A. interview B. discussion C. education D. graduation
38. A. would B. must C. have to D. used to
39. A. hold B. control C. charge D. place
40. A. interesting B. necessary C. easy D. unusual
41. A. no B. either C. any D. all
42. A. listen to B. look at C. refer to D. talk to
43. A. Nervously B. Joyfully C. Quickly D. Curiously
44. A. appeared B. changed C. froze D. stopped
45. A. then B. as C. before D. after
46. A. pleased B. worried C. surprised D. moved
47. A. Not B. Once C. Only D. Even
48. A. all B. none C. one D. it
49. A. wondered B. enjoyed C. hated D. expected
50. A. right now B. as though C. now that D. even though
51. A. exam B. subject C. question D. college
52. A. valuable B. difficult C. common D. strange
53. A. pass B. fail C. take D. start
54. A. begun B. completed C. failed D. succeeded
55. A. forgot B. remembered C. strengthened D. weakened
第三部分 阅读理解(共20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40分)
(A)
People bury treasure to stop other people from taking it. They choose a quiet place, dig a deep hole and bury the treasure in it. Then they make a map of where the treasure is or write down other clues(线索)that will help them or someone else to find it again.
In Britain a few years ago; a writer wrote about some treasure that he had buried. He put clues in the story to help readers find it. Thousands of people hunted for the treasure. They dug holes all over Britain, hoping to find it.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adventure stories ever written is Robert Louis Stephenson's ‘Treasured Island’, an exciting story about a young boy, Jim Hawkins, who is captured by pirates and later finds some buried treasure.
Then there is the true story about a man who had to travel overseas for a year. He did not trust banks, so he buried his life savings in a park. Then he went away. On his return, he went straight to the park. But the park was no longer there. In its place there was a huge building.
And then there was the man who buried his savings, all in bank notes, in a waterproof(防水的) bag. When he dug it up years later, there was nothing left. Worms and insects had eaten the bag and everything in it.
And of course, these are stories about people who bury things and either forget where they have buried them or lose the map.
Although it is true that people sometimes lose their money because a bank fails, banks are still the safest place to keep our savings and treasures.
56.People who bury treasure usually
A.do not trust banks B.have a little money .
C.want to live in a quiet place. D.expect to lose it
57.The writer in Britain
A.really had buried something.
B.started a nationwide treasure hunt.
C.had lost his treasure and wanted people to help him find it.
D.caused trouble because people dug holes everywhere.
58.“Treasure Island”
A.is a story about pirates.
B.is about the adventures of Jim Hawkins.
C.is the most popular story ever written.
D.is a well-known fairy tale.
59.The man who buried his money in a park
A.thought his money was safer there than in a bank.
B.travelled on the sea for a year.
C.got his life savings back again.
D.stayed away longer than he expected.
60 . From these stories we understand that
A.we cannot trust banks.
B.we should not trust anyone.
C.a waterproof bag is not proof against worms and insects.
D.insects eat anything.
(B)
For years, business people in Western Europe were worried. They knew they could not compete against business from the U. S. The United States is much larger and had many more resources than any Western European country.
Some European people realized that the European nations need to join together to help each other. If they could forget their language differences and the differences in customs, they might become strong competition against other countries.
In 1958, six of the European countries----Belgium, the Netherlands, Luxembourg, France, Germany and Italy got together and decided to cooperate(合作). They called their group the European Economic Community, or the Common Market. These countries agreed to join their resources together.
Within a few years, the European Economic Community had worked so well that its members were more prosperous(繁荣) than many other European nations. Soon, other nations began to realize the advantages(好处) of the Common Market. Today the Common Market includes most of the important countries in Western Europe. It is helping Western Europe to again take its place as a leader among the industrial nations of the world.
61.From the passage we know the U. S. is much richer than ______ in resources.
A.any other Western European countries B.any other country in Western Europe
C.any country in Western Europe D.every country in Europe
62.The members of the European Economic Community have developed fast because they ______ .
A.share their resources and produce more goods
B.can again take the place as a leader
C.forget the differences in their languages and customs
D.have become strong competition against the U. S.
63.Which statement is true?
A.The Common Market is only a political association(联盟).
B.The Common Market is an economic and political association.
C.The Common Market is only an economic association.
D.The Common Market is neither an economic association nor a political one.
64.In order to ______ the Western European countries decided to cooperate.
A.join together to found a united country
B.help each other to smooth away the differences in customs
C.work and act together for common purpose
D.fight against the U.S.
65.Today the Common Market has helped ______ again take the place as a leader among the industrial nations of the world.
A.Belgium, the Netherlands, Luxembourg, France, Germany and Italy
B.Belgium, the Netherlands, Luxembourg, France, Germany, Italy and other countries
C.Belgium, the Netherlands, Luxembourg, France, Germany, Italy and other European countries
D.Belgium, the Netherlands, Luxembourg, France, Germany, Italy and other Western European nations
(C)
For years, business people in Western Europe were worried. They knew they could not compete against business from the U. S. The United States is much larger and had many more resources than any Western European country.
Some European people realized that the European nations need to join together to help each other. If they could forget their language differences and the differences in customs, they might become strong competition against other countries.
In 1958, six of the European countries----Belgium, the Netherlands, Luxembourg, France, Germany and Italy got together and decided to cooperate(合作). They called their group the European Economic Community, or the Common Market. These countries agreed to join their resources together.
Within a few years, the European Economic Community had worked so well that its members were more prosperous(繁荣) than many other European nations. Soon, other nations began to realize the advantages(好处) of the Common Market. Today the Common Market includes most of the important countries in Western Europe. It is helping Western Europe to again take its place as a leader among the industrial nations of the world.
66.From the passage we know the U. S. is much richer than ______ in resources.
A.any other Western European countries
B.any other country in Western Europe
C.any country in Western Europe
D.every country in Europe
67.The members of the European Economic Community have developed fast because they ______ .
A.share their resources and produce more goods
B.can again take the place as a leader
C.forget the differences in their languages and customs
D.have become strong competition against the U. S.
68.Which statement is true?
A.The Common Market is only a political association(联盟).
B.The Common Market is an economic and political association.
C.The Common Market is only an economic association.
D.The Common Market is neither an economic association nor a political one.
69.In order to ______ the Western European countries decided to cooperate.
A.join together to found a united country
B.help each other to smooth away the differences in customs
C.work and act together for common purpose
D.fight against the U.S.
70.Today the Common Market has helped ______ again take the place as a leader among the industrial nations of the world.
A.Belgium, the Netherlands, Luxembourg, France, Germany and Italy
B.Belgium, the Netherlands, Luxembourg, France, Germany, Italy and other countries
C.Belgium, the Netherlands, Luxembourg, France, Germany, Italy and other European countries
D.Belgium, the Netherlands, Luxembourg, France, Germany, Italy and other Western European nations
  (D)
  Henry Ford was the first person to build cars which were cheap,strong and fast.He was able to se11 millions of models because he could produce them in large numbers at a time;that is,he made a great many cars of exactly the same kind.Ford’s father hoped that his son would become a farmer,but the young man did not like the idea and he went to Detroit(底特律)where he worked as a mechanic(机械师).By the age of 29,in 1892,he had built his first car.However,the car made in this way,the famous “Model T” did not appear until 1908-----five years after Ford had started his great motor car factory.This car showed to be well-known that it remained unchanged for twenty years.Since Ford’s time,this way of producing cars in large numbers has become common in industry and has reduced the price of many goods which would otherwise be very expensive.
71.Henry Ford was the man to build _____ cars.
A.cheap and strong B.cheap and long
C.fast and expensive D.strong and slow
72.Ford was able to sell millions of cars,because_____.
A.he made many great cars B.his cars are many
C.he made lots of cars of the same kind D.both A and B
73.The young man became a mechanic,_______.
A.which was his father’s will B.which was against his own will
C.which was against his father’s will D.which was the will of both
74.The “Model T” was very famous_____.
A.before 1908 B.between 1982 and 1908
C.before 1892 D.after 1908
75.Ford built his own car factory____________.
A.in 1903 B.in 1908 C.in 1913 D.in 1897
第二卷(非选择题 满分35分)
第一节:汉译英(10分)
76.对..感到满意________________. 77.使......免受_____________.78.斗争_______________.
79.现在_______________.80.穷的_________. 81.挑出____________.82.导致______________.
83.宁愿____________.84.幸亏____________.85.使信服_____________.
第二节:作文(25分)
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目中偶像,比如一个演员一个老师,你的偶像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按要求写一篇“心目中的偶像”不少于120词英语短文。
描述生活家庭背景
个人爱好及突出的成就
偶像对我的影响
涉及词汇:idol 偶像 achievements 成就 influence 影响 childhood 童年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双语中学2012~2013学年度第一次月考质量检测
高二语文试题
第一卷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世界一流国家是怎样产生的?
  综观500年来世界历史的进程,总结发达国家的经验和他们走过的道路,有两条是非常重要的:一是他们所具有的那种文化能力(这一民族或国家普遍自觉的观念和方式);二是需求(一种普遍的需求)。
  这两者的关系决定了一流国家的产生或消失。当一种文化能力最能满足的需要还没有产生时,这种能力被荒废着。比如商业不发达时,犹太人的市场经营能力被荒废了;制造业没有产业化时,德国人、日本人的制造能力毫无用武之地;当软件不知为何物时,印度怎么想都不可能取得在国际软件行业的位置。民族、国家、地区和个人发达的前提条件就是需求,一种人类的普遍需求。当这一需求出现,而一个民族、国家、地区、企业、个人的文化能力可以充分满足这一需求时,他们的发展和发达就指日可待了。从民族到个人的发达无非是人类需求、我最擅长、能者不多三条的结合。
  欧洲人(尤其是北欧人)因为生存需要,几千年来都有一种强烈的物质需求,这种需求激发了它的文化能力和文化形成,体现出了以制造、生产物质来满足生存需要的精神。就像韦伯说的:自律、节俭、勤奋、进取、征服,这一系列的理念是在它的需求与自然交换过程中产生的。当人们必须通过制造、生产物质产品来满足生存需要时,这种理念自然就出现了。当一系列的理念形成文化,当这种精神和文化成为欧美普遍自觉的文化观念和方式以后,这种能力就养成了。可是,为什么在这种文化能力养成后,欧洲在公元1500年至公元1800年里没有发展起来呢?这是因为一种人类普遍的社会需求还没有出现,也就是现代生活还没有被全世界所认同。比如草鞋可以代替皮鞋、油灯可以代替电灯、土布可以代替洋布……而只有当现代化逐渐成为整个世界普遍需求的时候,这种文化能力的历史机遇才可能出现。当众多民族、国家、个人的生活都要实现现代化时,这一巨大的社会需求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世界市场。欧洲在千百年里为满足这种需求准备了充足的文化能力,深刻地体悟到了这种需求,并用这一能力开始进行生产、营销、发展。100年来现代化成为全世界的主题,这个主题的普及过程、宣扬过程和实现过程就是一流国家形成的过程。把这些观念、方式和他们所走的道路归结起来,也就是一句话:一种深刻的文化能力同一种普遍需要的社会需求相结合,造就了世界一流的国家。
  20世纪的现代化发展过程证明:凡是制造业最为先进的国家也都是发展和生活水平在世界上居于顶尖地位的国家。这个过程使我们看到了现代一流国家的产生或者说现代化的一个特点:那种深刻的、普遍的文化能力同某种社会普遍的需要结合起来以后,由某种机制化、体制化的方式运作后,成为世界一流的国家变得十分容易和轻松。这样的国家既不必实行文化变革,也毋须强化管理,因为那里的人们已经普遍自觉于时间、节俭、规则、科学、严肃、精细、理性等一系列文化理念,并已落实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之中。
1.下列对“一流国家”这一概念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具有悠久历史和先进文化的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国家。
  B.具有很强的个人文化能力和发达的经济实力的国家。
  C.具有适应时代的文化能力并可以满足世界范围普遍的需求的国家。
  D.具有制造能力与市场经营能力和领先于世界的软件行业的国家。
2.下列不属于发达国家的经验的一项是( )(3分)
  A.在现代生活还没有被全世界所认同时,应该暂时停止发展自己的文化能力。
  B.世界一流的发达国家具有普遍自觉的观念和方式,并有能力满足市场的需求。
  C.北欧人强烈的物质需求,激发了他们自律、节俭、勤奋、进取、征服等文化理念的形成。
  D.普及、宣扬并实现现代化,为人类需求而生产、营销、发展,是形成一流国家的必经之路。
  3.下列理解不属于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以制造、生产物质来满足需求的精神是一个国家的文化能力和文化形成的体现。
  B.在草鞋可以代替皮鞋、油灯可以代替电灯、土布可以代替洋布的时代,是不会出现人类普遍的社会需求的。
  C.在发展和生活水平方面居于当代世界顶尖地位的国家,其制造业必然是最先进的。
  D.当人们把科学、节俭、精细、时间、理性等落实在工作和生活中并已形成自觉的文化理念时,所谓文化变革、强化管理等就没有必要了。
二、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后面4——8题。(22分)
陶渊明
陶潜,字渊明,或云渊明,字元亮,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潜少有高趣,尝著《五柳先生传》。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稻。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
义煕末,征著作佐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潜尝往庐山,弘令潜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
潜不解音声,而蓄素琴一张,无弦,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候潜,值其酒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毕,还复著之。
潜元嘉四年卒,时年六十三。
(节选自《宋书·隐逸列传》)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躬耕自资,遂抱羸疾 躬:亲自
B.县吏白应束带见之 白:禀告
C.而蓄素琴一张 素:古老的
D.毕,还复著之 著:穿,戴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6.以下各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思想的一项是(  )
①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②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
③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
④义煕末,征著作佐郎,不就
⑤我醉欲眠,卿可去
⑥值其酒熟,取头上葛巾漉酒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④ D.③⑤⑥
7.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潜自幼志向高远,但因家境贫困,父母年迈,不得不去做官;又因无法容忍官府的束缚,所以不久便又辞官。
B.陶潜有志过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怎奈身体瘦弱多病,不得不再次出来做官。
C.陶潜先后多次出仕,分别做了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著作佐郎等,终于不能忍受官府的束缚,彻底辞官归家,并赋《归去来》。
D.江州刺史王弘想结识陶潜,但未能达到目的。在陶潜前往庐山的途中,王弘便派陶潜的老朋友庞通之在半道上邀请陶潜。
8.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潜尝往庐山,弘令潜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琅琊溪① 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9.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10.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4分)

四、名句默写(6分)
11.在横线处写出课文原句。每小题1分
(1)又前而为歌曰:“____________________,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2)________________,池鱼思故渊。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4))渔舟唱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声断衡阳之浦。
五、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24分)
执虚如盈
张丽钧
每当听到学生们背诵《弟子规》中“执虚器,如执盈”的时候,我都会不由自主地放慢了脚步。
好喜欢这两个短句!一遍遍在心里默念它,被提醒的顿悟与被寄望的欣悦暖暖地包围了我。
从字面上来看,它很好理解——就算你手里拿着的器物里空无一物,你也要当它盛满了东西一样,小心翼翼地捧着,不要生出半点轻慢不恭。
?我试图让自己潜入这两个短句的深层,轻轻叩问一下作者:先生究竟出于怎样的考虑,号召人们视“虚”为 “盈”呢?难道说仅仅是为了爱惜器物、不使堕地吗?
?——当然不是。
先生应该是十分看重那颗“恭肃的心”的。即使是捧着一只粗瓷的空碗,也当那里面盛满了佳肴美馔,不因“空”而生狎昵,恭肃的心,惴惴地悬了,让“盈”在这一刻成为“虚”的别解。
我得承认,我是慢慢喜欢上那种“执虚如盈”的庄肃感的。在这个美好的提示面前,我郑重地将自己所打发走的日子归了类,分为“执盈如虚”、“执虚如虚”、“执虚如盈”三个阶段。
在“执盈如虚”的岁月里,何曾知道自己正“执盈如虚”?生活将那么多盛满了琼浆的精美器物送到我手中,我却没想到它们都是需要我怀着一颗恭敬的心去珍爱的。这颗心,与其说是粗疏的,不如说是贪婪的,它惯于挑剔,惯于骄横,惯于在一朵花前遥想另一朵花。
? 后来,生活或是恼了?竟粗暴地略去了“洽谈”的程序,劈手从我怀里掠走了一些,又掠走了一些。我不能呼告,不能悲鸣,只能默默注视着自己越来越空虚的怀抱,惊恐莫名。于是,赞歌喑哑,腹诽茁长。一双“执虚如虚”的手,注定逃不掉被荒漠吞噬的命运。
? 感谢那个飘着海腥味的夏天,它使我幸福地读懂了“盈虚”的内涵。在那条仿佛被世界遗弃了的夜航船上,我站在甲板上看下弦月,一位写诗的大姐静静地站在我身旁,我叹口气说:“月缺的日子,总是多于月圆的日子——多像生活!”大姐却说:“换个角度想想,每一天的月亮其实都是圆的——你用光明的想象补充上那暗影部分就成了。”我把这说法进驻我的心的那一天看成节日,因为就是打从那一天开始,我渐渐修炼了一项将一弯金钩看成一轮玉盘的本领。
?那一年,在大昭寺,顺着导游的手指看去,我们看到了那么多塞在“牙柱”缝隙里的牙齿。导游告诉我们说,这些牙齿都是朝圣者的,他们不幸死在了朝圣途中,同行者便敲掉他们的牙齿,带到了这令他们神往一生的圣地。浩叹四起。我知道这些浩叹背后不乏鄙夷的同情,但是,我却忍不住朝那些牙齿深深鞠躬。想那毅然踏上朝圣之路的人,大概都曾逆料过这样一个途中抛尸的结局,可这却没有成为他们逃遁的理由。甘心的生命,甘心的灵魂,将空虚的朝圣之旅装扮得一路花开。
恭肃的心,充盈了器物;颖慧的心,充盈了月亮;虔敬的心,充盈了天地。说到底,真正空虚空洞的,既不是器物也不是生活,而是我们昏花的眼与蒙昧的心。
?——“执虚器,如执盈”,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境界啊。
12.第四段作者连用两个问句,有什么作用?(4分)

13.文中把“自己所打发走的日子”分为“执盈如虚”、“执虚如虚”、“执虚如盈”三个阶段,这样划分的理由是什么?(6分)

14.按照下面的要求,赏析这篇散文的表现手法。(6分)
(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进行赏析。(3分)

(2)对于塞在“牙柱”缝隙里的牙齿,“我”与众人的态度不同,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15.本文题目是“执虚如盈”,请联系全文,探究其中蕴含着怎样的生活态度和人生境界?
(8分)


第二卷
16.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舟楫/编辑 道观/冠名权 濒临/彬彬有礼
B.蹒跚/珊瑚 嫁接/度假村 布帛/并行不悖
C.慑服/拍摄 昭示/软着陆 荒诞/肆无忌惮
D.忏悔/阡陌 储蓄/处方药 复辟/刚愎自用
17.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 分)                
A.冀望 建档 捷足先登 宁缺毋烂
B.抵御 修葺 玲珑剔透 信马由缰
C.壁垒 赎职 心驰神往 视如寇仇
D.缄默 疏浚 得垄望蜀 望风响应
1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该产品的试用效果非常好,相信它大量投产后将不孚众望,公司一定会凭借产品的优异品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骄人业绩。
B.某市两家报社相继推出的立体报纸受到广大市民的热烈追捧,更多的立体报纸呼之欲出,可能会成为当地报业的一种发展趋势。
C.中国古典家具曾经非常受消费者青睐,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市场上却没有了踪影,而在全球崇古风气盛行的今天,它又渐入佳境了。
D.这位专家的回答让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实在没想到这个困扰我两年的问题他却理解得那么轻松。
19、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遍布华夏的古村落,作为乡土建筑的精华, , , , 。
, ,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形成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①却辉映着辉煌的过去   ②鲜明地折射出中国悠久的历史   ③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④它们看似陈旧   ⑤生动地展示着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  ⑥成为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一个重要窗口
  A.④①③⑥②⑤ B.②⑤⑥①④③   C.③⑤②⑥④① D.⑥④①③②⑤
20、依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
梅花在冰天雪地的季节吐蕾,意在教导我们:学会坚强;
昙花于万籁俱寂的深夜绽放,意在提醒我们:不要张扬。


21.安晴同学一直想参加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一天,安晴向转会组织委员李华同学询问相关情况 。下面是他们交谈的部分内容,请你补写出其中的空缺部分。要求:符合情境,简明得体,正确使用标点符号。(5分)
安晴:①
李华:当然可以,欢迎你加入!
安晴:②
李华:下周六正好有一个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
安晴:③
李华:我们打算赠送一些书籍、文具,还要给他们辅导功课呢。
安晴:哦,我有一些书,正好可以带过去。
李华:④
安晴:好的,我出个小节目。

六、本大题共一题(60分)
作文
请以“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作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以外,文体不限。
20、【答案示例】溪流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上不断穿行,意在告诉我们:学会追求。
河流在一望无垠的大地滚滚奔向大海,意在启迪我们:学会奋斗。
21、【解析】本题考查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答题时,应该先了解安晴的诉求,答话者李华是回答安晴的诉求的,揣摩他们的谈话内容,交谈的要点信息,注意他们对话的礼貌委婉得体。答案示例:
①你好!我想加入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可以吗?
②请问协会近期有什么活动?
③我想参加,有哪些内容呢?
④太好了!我们还打算跟她们联欢呢,你能出个节目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