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棠湖中学外语实验学校2012-2013学年高二10月学习情况检测试题(9科9份,答案不全)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川省棠湖中学外语实验学校2012-2013学年高二10月学习情况检测试题(9科9份,答案不全)

资源简介

第I卷(共16 题,满分48分)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3分/题)
1.生活中的下列现象与原子核外电子发生跃迁无关的是( )
A.焰色反应 B.节日里燃放的焰火
C.金属导线可以导电 D.夜空中的激光
2.下列能级中轨道数为5的是( )
A.S能级 B.P能级 C.d能级 D.f能级
3.下列轨道表示式能表示氮原子的最低能量状态的是( )
A. B.
C. D.
4.下列各原子或离子的电子排布式错误的是( )
A.Al 1s22s22p63s23p1 B.S2- 1s22s22p63s23p4
C.Na+ 1s22s22p6 D.F 1s22s22p5
5.根据元素周期律和物质结构的有关知识,以下有关排序错误的是( )
A.离子半径:S2->Cl->Ca2+ B.原子半径:Ca>S>Cl
C.热稳定性:HCl>H2S>H2Se D.酸性:HClO4<HBrO4<HIO4
6.有关核外电子运动规律的描述错误的是( )
A.核外电子质量很小,在原子核外作高速运动
B.核外电子的运动规律与普通物体不同,不能用牛顿运动定律来解释
C.在电子云示意图中,通常用小黑点来表示电子绕核作高速圆周运动
D.在电子云示意图中,小黑点密表示电子在核外空间单位体积内电子出现的机会多
7.对Na、Mg、Al的有关性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碱性:NaOHC.电负性:Na>Mg>Al D.还原性:Na>Mg>Al
8.下列分子或离子之间互为等电子体的是( )
A.CCl4和PO43- B.NH3和NH4+ C.NO2和CS2 D.CO2和SO2
9.下列分子或离子中,含有孤对电子的是( )
A.SiH4 B.CH4 C.NH4+ D.H2O
10.对δ键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S-Sδ键与S-Pδ键的对称性相同
B.δ键不属于共价键,是另一种化学键
C.分子中含有共价键,则至少含有一个δ键
D.含有π键的化合物与只含δ键的化合物的化学性质不同
1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键长越长,化学键越牢固
B.成键原子间原子轨道重叠越多,共价键越牢固
C.对双原子分子来讲,键能越大,含有该键的分子越稳定
D.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化学键叫共价键
12.下列具有特殊性能的材料中,由主族元素和副族元素形成的化合物是( )
A.半导体材料砷化镓 B.透明陶瓷材料硒化锌
C.吸氢材料镧镍合金 D.超导材K3C60
13.膦(PH3)又称磷化氢,在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有大蒜臭味的有毒气体,电石气的杂质中常含有磷化氢。以下关于PH3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PH3分子的P-H键是非极性键 B.PH3比NH3稳定
C.PH3的分子构型是正四面体形 D.PH3分子中有未成键的孤对电子
14.同学们使用的涂改液中含有很多有害的挥发性物质,二氯甲烷就是其中一种,吸入会引起慢性中毒,有关二氯甲烷的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键能均相等 B.键角均为109°28′
C.有两种同分异构体 D.该分子共含电子总数为42
15.若某原子在处于能量最低状态时,外围电子排布为4d15s2,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元素原子处于能量最低状态时,原子中共有3个未成对电子
B.该元素原子核外共有5个电子层
C.该元素原子的M能层共有8个电子
D.该元素原子最外层共有3个电子
16.已知X、Y元素同周期,且电负性X>Y,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X与Y形成化合物是,X可以显负价,Y显正价
B.第一电离能可能Y小于X
C.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X对应的酸性弱于于Y对应的酸性
D.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HmY小于HnX
2011-2012学年度棠外高2011级
高一上期学生阶段性学习情况检测(一)
化 学
第II卷(共 6题,满分52分)
17.(12分)根据所学物质结构知识,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人们把电子云轮廓图称为原子轨道, S电子的原子轨道都是 形的,P电子的原子轨道都是 形的。
(2)原子序数为24的元素原子中有 个能层, 个能级, 个未成对电子。
(3)硅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 ,价电子排布式为
(4)NCl3常温下为黄色粘稠的油状液体,可用作引爆剂和化学试剂。NCl3分子的VSEPR模型是 ,立体构型是 ,中心原子采取 杂化方式。
(5)具有(n-1)d10ns2电子构型的元素位于周期表中 区和 族。
18.(12分)已知元素的某种性质“X”和原子半径、金属性、非金属性等一样,也是元素的一种基本性质。下面给出13种元素的X的数值:
元素
Al
B
Be
C
Cl
F
Li
X的数值
1.5
2.0
1.5
2.5
2.8
4.0
1.0
元素
Mg
Na
O
P
S
Si
X的数值
1.2
0.9
3.5
2.1
2.5
1.7
试结合元素周期律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经验规律告诉我们:当形成化学键的两原子相应元素的X差值大于1.7时,所形成的一般为离子键;当小于1.7时,一般为共价键。试推断BeCl2中的化学键类型是 。
(2)根据上表给出的数据,简述主族元素的X的数值大小与元素的金属性之间的关系 ;简述第二周期元素(除惰性气体外)的X的数值大小与原子半径之间的关系 。
(3)某化合物分子中含有S—N键,你认为该共用电子对偏向于 原子(填元素符号)。
(4)写出O原子的电子排布图
(5)Cl元素的最高正价为 ,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化学式为 。
(6)若要鉴定某化合物中是否含有S元素,需用 的方法;若要确定C2H6O的结构,需用 的方法,分子式为C2H6O的两种不同的结构简式分别为 , ,这两种结构互为 。
19.(7分)请根据表格回答问题:
(ⅰ)根据下列五种元素的电离能数据(单位:kJ/mol),回答下面各题。
元素代号
I1
I2
I3
I4
E
500
4600
6900
9500
F
740
1500
7700
10500
H
580
1800
2700
11600
I
420
3100
4400
5900
(1)在周期表中,最可能处于同一族的是( )
A.F和H B.H和I C.E和H D.E和I
(2)它们的氯化物的化学式,最可能正确的是( )
A.ECl B.FCl3 C.HCl D.ICl4
(3)F元素最可能是( )
A.S区元素 B.稀有气体元素 C.p区元素 D.准金属 E.d区元素
(ⅱ)右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
ⅠA
ⅡA
ⅢA
ⅣA
ⅤA
ⅥA
ⅦA
1

2





3




(4)某元素原子的核外p电子数比s电子数少1,则该元素的元素符号是
其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是 。
(5)已知某些不同族元素的性质也有一定的相似性,如元素③与元素⑧的氢氧化物有相似的性质。这种现象被称为 。
(6)又如表中与元素⑦的性质相似的不同族元素是 (填元素符号)。
20.(8分)氮可以形成多种离子,如N3-,NH2-,N3-,NH4+,N2H5+,N2H62+等,已知N2H5+与N2H62+是由中性分子结合质子形成的,类似于NH4+,因此有类似于 NH4+的性质。
(1)NH4+的电子式为 ,N采用 杂化方式,NH4+粒子空间构型为 ,键角为 。
(2)写出二种由多个原子组成的含有与N3-价电子数相同的物质的化学式 。
(3)等电子体的微粒往往具有相似的结构,试预测N3-的构型 。
21.(5分)1994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为研究臭氧作出特殊贡献的化学家。O3能吸收有害紫外线,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O3分子的结构如图5,呈V型,键角116.5℃。三个原子以一个O原子为中心,与另外两个O原子分别构成一个非极性共价键;中间O原子提供2个电子,旁边两个O原子各提供1个电子,构成一个特殊的化学键——三个O原子均等地享有这4个电子。请回答:
图 O3的分子结构
(1)臭氧与氧气的关系是 。
(2)分子中某原子有1对没有跟其他原子共用的价电子叫孤对电子,那么O3分子有 对孤对电子。
(3)选出下列分子与O3分子的结构最相似的的是( )
A. H2O B. CO2 C.SO2 D. BeCl2
22.(8分)Q、R、X、Y、Z五种元素的原子序数依次递增。已知:①Z的原子序数为29,其余的均为短周期主族元素;②Y原子价电子(外围电子)排布msnmpn ③R原子核外L层电子数为奇数;④Q、X原子p轨道的电子数分别为2和4。请回答下列问题:
(1)Z2+ 的核外电子排布式是 ,Z原子基态时简化电子排布式为 。
(2)Q与Y形成的最简单气态氢化物分别为甲、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稳定性:甲>乙,沸点:甲>乙 B.稳定性:甲>乙,沸点:甲<乙
C.稳定性:甲<乙,沸点:甲<乙 D.稳定性:甲<乙,沸点:甲>乙
(3)Q、R、Y三种元素的第一电离能数值由小到大的顺序为 (用元素符号作答)。
(4)五种元素中,电负性最大与最小的两种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
(5)Q的一种氢化物相对分子质量为28,其中分子中的σ键与π键的键数之比为 ,该氢化物与氧气形成的燃料电池在碱性电解质中负极反应为 。
19.(1)D (2)A (3)A
(4) N (5) 对角线规则 (6)Li
20.(1) sp3 三角锥形
(2) CO2,N2O (3)直线形
21.(1)同素异形体 (2)5 (3)C
22.(1)1s22s22p63s23p63d9 [Ar]3d104s1 (2)B (3)Si(4)SiO2 (5)5:1,C2H4 - 12e- +16OH- =2CO32- + 10H2O

第I卷(共40题,满分40分)
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据此回答1~9小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就其性质而言,它是一中国历史上一场
A政治运动 B启蒙运动 C思想文化运动 D思想解放运动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产生的影响有①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形成②使儒家思想在战国时期成为主流思想③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④“学在民间”取代了“学在官府”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下列不属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A孟子 B墨子 C孔子 D荀子
孟子被称为“亚圣”,最主要的原因是他
A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 B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
C把孔子的思想发展成为更加系统的“仁政”思想
D十分崇拜孔子,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
齐景公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孔子说:“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景公高兴地说:“对呀,要不这样,即使有很多粮食,我还能吃得着吗?”这说明孔子提倡
A仁者爱人,理解和体贴他人 B克已复礼,人们应贵贱有序
C政在爱民,国君要严于律已 D忠孝有道,人际关系到和谐
全世界75位诺贝尔获得者于1988年在巴黎聚会,讨论新世纪世界的前途,他们竟然得出一致的结论,认为21世纪,人类如果要过和平幸福的生活,就应该回到2540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他们回到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应包括
A“克已复礼”B“民贵君轻”C“已所不欲,勿施于人”D“以德服人”
以下主张明显体现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是
A仁者爱人,民贵君轻 B万物虚无,祸福相倚
C兼爱非攻,节用尚俭 D以法为教,今必胜昔
下列对于孔子思想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孔子的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B春秋时期,孔子的思想在中国思想界占绝对统治地位
C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是孔子的思想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而形成的
D孔子的思想,具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
孔子曰:“仁者,爱人,爱有差等。”墨子曰:“兼相爱,交相利,爱无差等。”造成这种分歧的根源是
A二人所处的时代不同 B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C学术思想不同 D谈论的问题不同
董仲舒是汉朝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据此回答10~15小题
10.董仲舒受到下列哪位皇帝的重用
A汉文帝 B汉高祖 C汉景帝 D汉武帝
11.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学说①有利于加强君权②包含了儒家的“仁政”思想③使儒家带有神学迷信色彩④完全继承了先秦“民贵君轻”的思想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2. 西汉中期,有一位书生准备到长安投考太学,他做考试准备时必学的内容不包括
A《诗经》 B《春秋》 C《韩非子》 D《礼记》
13.汉武帝时期太学的兴办①是儒家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②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③打破了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④教育逐渐为儒家垄断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4.教材中引用唐章碣诗:“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该诗提到了哪些历史事件?
A统一方国,焚书坑儒 B政治改革,平定山东
C焚书坑儒,农民起义 D农民起义,刘项文盲
15.关于“罢黜百家,表彰‘六经’”与“大一统”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B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C政治上的统一确保思想上的统一 D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但是儒学以它顽强的生命力,有了新的发展。据此回答16~22小题
16. 下列关于宋明理学的评述,正确的是①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②南宋的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③王阳明创立“心学”,使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④理学和心学成为明清两代官方哲学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7.儒家的经典“四书”是指
A《诗经》《礼记》《论语》《大学》 B《春秋》《易经》《孟子》《中庸》
C《论语》《孟子》《中庸》《大学》 D《大学》《中庸》《易经》《周书》
18.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理气关系论主要吸收了谁的思想?
A张载 B二程 C周敦颐 D李翱
19.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
主要是指
A天体远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
C传统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天人感应”理论
20.明代王守仁研究心学理论得出的结论有①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②人人都有“良知”,“满街都是圣人” ③学以致胜的关键是“致良知”④特别强调“知行合一”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1.王阳明主张通过内心反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其根本意图是
A克服程朱理学的弊端 B挽救封建统治危机
C克服“私欲”,恢复心体无善无恶的本来面目
D修身养性,崇尚道德
22.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共同点是
A理气一体,理先气后 B心外无物,心即是理也
C纲常伦纪,即为天理 D内心反省,心致良知
李贽是明朝后期的重要思想家,他对正统思想发出了大胆挑战,号称是“离经叛道”的思想家。据此回答23~24小题。
23.李贽说:“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他认为:“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由此可以判断,李贽反对“存天理,灭人欲”,主张
A人文主义 B仁爱精神 C尊重人性 D个人主义
24.李贽称赞汉朝司马相如、卓文君“善择佳偶”,自由恋爱,赞扬寡妇再嫁,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政治家,赞颂商鞅,肯定封建社会揭竿起义的农民。上述材料反映了李贽
A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B反对“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礼教C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 D揭露道学家的虚伪
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思想的批判继承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据此回答25~30小题。
25.明确提出“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的思想家是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26.明清时期出现反对君主独裁的进步思想的根本原因是
A知识分子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B君主专制严重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
C商品济的发展 D西方近代思想的影响
27.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内容,不包括
A批判宋明理学 B批判重农抑商 C批判君主专制 D批判农工商皆本
28.“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源于下列哪位思想家的哪部著作
A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 B顾炎武的《日知录》
C李贽的《续焚书》 D王夫之的《船山遗书》
29.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以下的解释正确的是
A孟子、黄宗羲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B三种主张都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
C三种主张都遭到当时统治集团的轻视
D三种主张都反映社会转型时期的剧变
30.儒家思想在与其他思想的不断碰撞中
A不断修改自身的学说 B保持传统思想不变
C吸收其他思想补充发展自己 D压制其他思想发展
儒家文化经过漫长的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据此回答31-40题。
31.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的大变革时期,经济发展迅速,人才流动频繁,“朝秦暮楚”就是这种情况的写照,其相关因素主要有( )
①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形成 ②战争频繁,政局动荡不安 ③诸侯为争雄称霸,重视人才 ④礼崩乐坏,平等思想成为发展趋势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32.下列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都江堰很好地处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大型生态型水利工程。
B.荀子的主张“制天命而用之”不利于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C.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农耕缩小,畜牧业扩展,有利于缓解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D.唐诗“忆昨深山里,终朝看火耕”这一现象,对自然生态平衡产生了不利影响
33.古籍记载:战国时期“墨子之弟子徒属,充满天下”。它没有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 )
A.“兼爱”主张得民众的支持
B.封建经济发展,小生产者队伍壮大
C.“非攻”主张适应了当时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需要
D.私人办学在不断发展
34.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 )
A.制天命而用之 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C.兼相爱、交相利 D.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
35.下列哪项是孟子对孔子“民本”思想的发展( )
A.“为政以德” B.“节用而爱人” C.关心爱护百姓 D. “天下为主,君为客”
36.黄宗羲是我国明末清初杰出的民主思想家,其思想的进步因素中对构建近代社会影响最大的是?
A.激烈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 B.提倡“法治”,反对“人治”
C.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 D.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37.黄宗羲是我国反封建思想的先驱,下列与他有关的是( )?
A.得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害”的结论
B.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的民主思想
C.提出“气者,理之依也”和“天下惟器”的唯物观点
D.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指责儒家经典并非是“万世之至论”
38.明清之际形成的进步思想,最能体现时代发展趋势的是( )
A.经世致用 B.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C.工商皆本 D.天下为主,君为客
39.“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其核心思想是( )
A.维护封建礼教 B.主张学以致用
C.反对迷信崇拜 D.抨击腐朽统治
40.春秋时期,鲁国的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提出了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后来能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并且保持了长久的生命力,主要得益于①其思想体系根据时代的需要在不断丰富和完善②封建统治者的大力提倡③宗教思想始终没有得到广泛传播④封建官办教育对儒家思想的大力传播(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2012-2013学年度棠外高2011级
高二上期学生阶段性学习情况评估检测(一)
历史
第II卷(共4题,满分60分)
41、阅读下列材料: (14分) 材料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材料二:“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材料三:“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则天下治。” 材料四:“明主峭其法而严刑、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不足以止乱。” 请回答: (1) 材料一、二、三、四分别是哪些派别思想家的言论,他们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谁?请按顺序列出。(8分)
(2) 法家学派在战国末期发挥了什么作用,? (2分)
(3) 道家学派往往在一个王朝统治初期被采纳,原因何在? (2分)
(4)儒家学说后来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42、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古文尚书》。) “民为君之本。” ------《谷梁传》 材料二: “以百姓心为心。”《老子》;“君之爱民,当如心之爱身也。” ------(《明鉴》 材料三: “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无危者也。” ------(《荀子》
“民乏财用,不亡何待?” ------《国语》 材料四: “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孟子》
材料五:(执政者须)“言必信,行必果。”《荀子》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论语》
(唐太宗)“……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怨,民怨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 ------《资治通鉴》
材料六: 顾炎武推崇议论朝政的风气,要求以强大的社会舆论来监督制约当权者,以“众治”代替“独治”。黄宗羲进一步提出用“各得其私,各得其利”为原则的“天下之法”取代“桎梏天下人之手足的”的“一家之法”,以约束帝王的“人治”。 ------《文化发展历程》
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哪一理念?(2分)
唐太宗的这段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4分)
(3)材料六的观点与前面的材料有何不同?(2分)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4分)
43、阅读下列材料:(22分)
材料一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理而后有气,虽是一时都有,毕竟以理为主”,“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材料二 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凡一物之上有一理,须是穷致其理。
材料三 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

回答:
(1)材料一的“理”和“气”各指什么?他认为二者的关系是什么?(6分)
(2)材料一、二在思想上有何相同点?(4分)
(3)材料三与材料一又有何不同?(4分)
(4)材料一和材料三的哲学观分别体现了什么世界观?(4分)
(5)程朱理学有没有积极意义?谈谈你的看法?(4分)
44、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恒古恒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南宋)朱熹《行宫便殿奏扎》
材料二: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余百年而独无是非者,
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明)李贽《藏书卷》
材料三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茶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即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夕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原君》
材料四 后之人主,既得天下,惟恐其柞命之不长也,子孙之不能保也,思患于未然以为之法。然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是故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以其可以藩属于我也;宋解方镇之权,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而亦可谓之法乎?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指出李贽的观点同朱熹的观点有何不同?分析原因。(3分)
材料三、四中,黄宗羲把批判矛头分别指向了什么?这是一种什么思想?(2分)
材料四中,“秦变封建而为郡县…汉建庶孽……宋解方镇之权”分别是指哪些事件?(3分)
(4)黄宗羲的思想实质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在当时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41题 (14分) (1) 材料一、二、三、四分别是儒家(1分)、道家(1分)、墨家(1分)和法家(1分),他们的代表人物分别是孔子(孟子、荀子)(1分)、老子(庄子)(1分)、墨翟(1分)、韩非(李悝、商鞅、吴起)(1分)按顺序列出(1分)
(2) 奖励耕战、严刑峻法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1分)为秦统一六国奠定理论基础(1分) (3)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有利于恢复社会经济(1分)达到休养生息的目的(1分)
(4)儒家思想经过董仲舒的改造,更加有利于教化民众,维护君主专制的统治(2分)
44题(12分)
(1)朱熹认为儒家思想是不可改变的;李贽反对以孔子的思想为衡量是非的标准。随着封建制度衰落和商品经济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受到怀疑。
(2)封建君主专制和封建法制。早期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3)秦实行的郡县制;汉初的封国制;北宋削减节度使权力。
(4)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具有解放思想和民主思想启蒙的作用。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空2分)
2010年7月,河南省人口总量突破1亿大关,成为全国第一个人口过亿的省份。图1为河南省1970年以来人口增长示意图,图2为河南省2009年各类人口数量构成图。据图完成1~2题。
1.河南人口过亿,警示中国人口形势不容乐观。下列关于我国人口现状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我国是目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环境承载力已达到极限
②要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重视教育发展
③目前就业、教育、医疗压力很大
④城市化速度过慢,劳动力资源严重短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关于河南省人口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劳动力不足 B.出生率过高
C.外来人口多 D.老龄化问题突出
3.读图3,图中②、⑤代表的盆地和山脉分别( )
A. 柴达木盆地、横断山脉 B. 塔里木盆地、太行山脉
C .准噶尔盆地、大兴安岭 D. 四川盆地、巫山

下左图为“沿106.5°E我国局部地形剖面图”,分析完成4~5题。
4.图中②地形区为( )
A.华北平原 B.四川盆地
C.渭河平原 D.长江中下游平原
5.关于③地形区的地貌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 图4
A.冰川广布,雪山连绵 B.喀斯特地貌广布,地表崎岖
C.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D.远看是山,近看成川
6.现有四幅我国省区挂图,如果图幅大小相同,那么按比例尺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仅指省区的陆地面积而言)( )
A.新、青、鲁、琼 B.青、鲁、新、琼
C.鲁、琼、新、青 D.琼、鲁、青、新
7.下图是“等高距相同的地形图”,有关a、b、c、d四处坡度大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a>c>d>b B. a=b=c=d C. 无法确定 D. b>d>e>a
读等高线图5,已知a>b,回答第8~9题。
8. 有关M、N两处地形的正确叙述是( )
①M为山坡上的洼地 ②N为山坡上的洼地
③M为山坡上的小丘 ④N为山坡上的小丘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图5
9. 若b海拔高度为200m,a海拔高度为300m,则M、N处的海拔高度为( )
①200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下图是亚热带亚欧大陆东部某地等高线分布图,读图回答10~11题。
10.图示区域内拥有且最突出的旅游资源是(   )
A.瀑布飞流 B.湖光山色
C.云海日出 D.奇峰峡谷
11.下列四地的农业生产活动,合理的是(   )
A.甲——育用材林 B.乙——培育橡胶 C.丙——种植棉花 D.丁——发展茶园
下图7为某地等高线示意图。读图回答12~13题。
12.关于上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两山相对高度为2470米
B.CD是山谷,EF是山脊
C.H在西南坡上,阳光充足
D.H地比B地降水多
13.图中,有一处适合户外攀岩运动。运动员从崖底攀至陡崖最高处,高差可能有(   ) 图7
A.101米    B.198米   
C.298米    D.601米
读某地等高线图8(等高距:100米),回答14~15题。
14.图中河流的流向是(   )
A.自东北向西南 B.自西北向东南
C.自西南向东北 D.自东南向西北
15.X点与Y点之间的相对高度可能是(   ) 图8
A.190 m   B.385 m
C.550 m D.632 m
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完成16~17题。
16.野外宿营时一般不能选择①处的主要原因是 (   )
A.处于阴坡,光照条件差
B.离河流较远,取水不方便
C.位于山脊,风力太大
D.处于河谷、邻近陡坡,受山洪和山石威胁
17.②处修建了水泥厂,其原料主要来自③处采石场,
为了运输原料,计划修建一条公路,比较合理的线路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下图10为某地等高线图,读图回答18~19题。
18.下面四图中,能正确表示上图中沿30°纬线从106.5°至107°的地形剖面的是 (  )



19.在学生绘制的该地区地形剖面图中,地形起伏不明显。为了突出图中的地形起伏,绘图时应采用的做法是 (   )
A.比例尺不变,适当扩大图幅 B.水平比例尺不变,适当扩大垂直比例尺
C.比例尺不变,适当缩小图幅 D.垂直比例尺不变,适当扩大水平比例尺
20.下列地形区和城市中,都位于我国地形第二级阶梯的是( )
A.南岭山脉 、 包头、太原、昆明 B. 内蒙古高原、 哈尔滨、北京、重庆
C.云贵高原、 西安、长沙、广州 D. 准葛尔盆地 、 贵阳、乌鲁木齐、西安
图11我为国四省区轮廓图,回答21-22题。
2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A、B、C三省区位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D位于第三级阶梯。
B.B分布着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
C.C与两个国家相邻
D.图中山脉中,海拔最高的是②
22.图中A、B、C、D各省的省会分别是( )
A. 太原、南宁、拉萨、武汉 B.西安、南宁、拉萨、武汉
C.太原、贵阳、拉萨、武汉 D. 南昌、贵阳、拉萨、武汉
23.图12是我国重要的四条交通干线分布示意图。对四条线路的叙述正确的(   )
A.①-②线路处于高原、丘陵,人口密度最小
B.③-④线路穿过高原、平原,聚落分布均匀
C.⑤-⑥线路穿越高原、山脉,少数民族种类最多
D.⑦-⑧线路穿过丘陵、平原,聚落密度较大
读图13,回答24~25题。
24.山脉①两侧的地形区分别是( )
A.东侧为华北平原,西侧为黄土高原
B.东侧为东北平原,西侧为内蒙古高原
C.东侧为内蒙古高原,西侧为东北平原
D.东侧为黄土高原,西侧为华北平原
25.关于四条山脉共同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四条山脉都位于地势第二级阶梯上 B.四条山脉都位于两省交界处
C.四条山脉的东南侧降水比较丰富 D.四条山脉两侧的农业类型都不同
2012-2013学年度棠外高2011级
高二上期学生阶段性学习情况评估检测(一)
地 理
第II卷(共 4 题,满分 50 分)
26.读比例尺为十万分之一的地形图,完成下列问题。(每空2分,共12分)
(1)字母C表示的地形是__________,山脊线E的走向大致为__________。
(2)站在A处,不能看到的点是( )
A. ① B. E C. D D. ②
(3)分别站在山顶A和山顶B上,能看到河流上D处小船的是__________山顶。
(4)图中所绘乙、丙两支流中,事实上不存在的是_______支流。
(5)若想在河流的干流上修建一座水库,坝顶海拔为100米,请你用“||”在图上标出该水库理想的坝址。
27.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
(1)B位于山顶甲的??_???(方向), D、G两地的相对高度是??__??。(每空2分)
(2)C、D两地高程相等,若分别从C、D两地沿最短线路登上甲山顶,各有什么有利和不利条件?(4分)
(3)要在海边建油港码头,应建在A处还是B处?其理由是什么?(3分)
(4)现欲从油矿区向油港铺设输油管道,线路如图中用“”符号所示,现有乙、丙两条线路,请选择合适的线路,并说明理由。(3分)
28. 读我国某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8分)
(1)图中太白山南北两侧,坡度较陡的是 __ 侧(2分),请说明理由(2分)。
(2)请分析该区域的地形地势特征。(4分)
29. 读我国某区域图,回答问题。(16分)
(1)请写出C、D、E三省的简称及省级行政中心。(6分)
C省的简称 ;
省级行政中心______________。
D省的简称 ;
省级行政中心______________。
E省的简称 ;省级行政中心______________。
(2)图中A山脉是我国一条重要地理界线,请说出其名称,并列举两条地理界线。(6分)
(3)请分析B省的地理位置特征。(4分)
1.对文化的基本内涵,以下论述正确的是(  )
①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②文化既包括具有意识形态的部分,又包括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③文化是自然界特有的现象 ④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象形文字是最早产生的文字。字形来源于对实物的描摹,因此它本身就是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如马是人类最早驯养的动物之一,与马有关的字就造了许多,如驳(马的颜色不纯)、冯(疾行中的马)等。这一现象说明(  )
A.文化是自然而然产生的 B.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C.文化就是指语言文字 D.文化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
3.汉字大体来源于两个系统:一是刻画系统,一是图画系统。以图画系统为主,刻画系统为辅。这些原始文字属于表意字范畴,所描绘的或者是具体事物的形象,或者是生活当中的场景,或者是生活当中的事件,都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这一事实说明(  )
①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②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 
③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④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4.2011年11月3日,2011中国(江门)开平碉楼文化旅游节在开平市区城南广场拉开帷幕。据了解,在旅游节期间,游客除了品尝特色美食外,更可以看到全新打造的夜色赤坎,也可以到当地的大沙镇品味当地特色茶文化。这主要告诉我们(  )
A.文化的产生离不开人的精神活动 B.人的文化素养是生来就有的
C.精神产品要通过物质载体来体现 D.物质现象是文化的表现形式
5.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指出,要大力发展文化建设,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文化需求,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这说明文化(  )
①是一种现实的物质力量  ②是一种精神力量 
③对社会发展有深刻的影响 ④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决定因素
A.①③ B.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6.“政治是骨骼,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这一比喻形象地揭示了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下列对政治、经济、文化之间关系的正确表述是(  )
A.文化是基础,没有文化,政治和经济就不会存在
B.政治是基础,经济和文化服从于政治发展的需要
C.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D.经济、政治决定文化,经济、政治搞好了,文化也就搞好了
7.大力发展动漫产业,有利于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促进广东文化强省建设,为广东的经济社会发展更上层楼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和智力支持。这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
①动漫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 ②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③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④文化决定了经济发展的程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8.在知识经济时代,有人把国家区分为“脑袋国家”和“躯干国家”,“脑袋国家”通过生产和输出知识产权支配“躯干国家”,“躯干国家”受“脑袋国家”的控制与盘剥。上述材料对我们的启示是(  )
①要把文化创新作为我国当前工作的中心 ②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③要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④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决定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9.2012年1月1日至31日期间,广东南海影视城举行了“魅力影城伴我行——黄河文化艺术节”大型旅游活动。活动期间,《中华鼓王》和《太平流韵》两台节目以全新姿态与观众见面。该活动在丰富游客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由此可见(  )
A.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推进作用 B.文化与经济同步发展
C.文化是与政治相互交融的 D.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10.2011年,我国电影市场持续高速发展。上半年,全国城市电影票房近57亿元,全年电影票房达到130亿元。我国大力推进电影市场的发展繁荣,是因为发展文化产业(  )
①有利于优化文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 ②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
③能抵御外来文化,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④有利于提高文化软实力,增强综合国力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④
11.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比较注重“实在”、“直来直去”、“实事求是”、“大恩不言谢”、“刀子嘴豆腐心”的价值。在西方,即使是朋友间也信奉“不批评、不抱怨”的价值。对西方人的赞美之辞,不必沾沾自喜,那很可能是他对你礼节性尊重的表示。这说明(  )
A.文化的差异影响人的交往方式 B.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风俗习惯
C.文化的差异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 D.文化的差异影响人们实践活动
12.2012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强调,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是今年工作的重点。但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居民大多保持着勤劳节俭的好传统,习惯于不借钱、不欠债,这给我国扩大内需造成较大的压力。这表明(  )
A.文化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B.文化根源于经济,又高于经济
C.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有形的、强制的 D.文化决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3.漫画“效仿”说明(  )
A.文化现象为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 B.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C.文化素质在于模仿 D.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14.多年来,“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活动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总能使人们的心灵受到震撼,思想得到净化。这说明(  )
A.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B.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C.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D.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15.电影《山楂树之恋》将现实与艺术之间的巨大鸿沟填平,让观众在笑过之后有思考,在哭过之后有砥砺,在疏远之中寻温暖,在迷茫之中找方向。这说明(  )
①该影片能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 
②该影片通过灵活的表现方式,传播科学知识
③该影片采取了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使人们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价值观的影响
④优秀文化作品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们深受震撼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6.“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这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中对文化的独特功能作出的形象概括。对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
①文化具有塑造人的作用  ②文化产业发展要坚守社会主义道德
③文化是民族凝聚力的源泉  ④发展文化是我国各项工作的中心
A.①③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7.读书能使人更好地认识自己。当内心浮躁时,拿出冰心的一本散文集,你会觉得原来自己可以如此平静;当内心彷徨时,拿出鲁迅的一本杂文选,你会觉得整个人都属于正义,内心充满坚定。这表明(  )
①人创造了文化,也在享受文化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 
③优秀文化可以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④文化对人的影响是积极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8.2012年1月22日,中国农历龙年春节到来之际,海外华人华侨、留学生纷纷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喜迎新春。这是(  )
①中华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②中华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③中华民族文化成就的标志 ④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财富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9.2012年6月9日是我国第七个文化遗产日。今年的主题是“文化遗产与文化繁荣”。目前我国已有29处文化遗址和自然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数量居世界第三位。文化遗产是(  )
A.世界上各个民族均认可的风土人情 B.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C.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的风景名胜 D.一个国家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20.“如果全世界都吃汉堡包,那将是人类的悲哀;如果全世界都看美国电影,那将是世界文化的毁灭。”下列对这句话认识正确的是(  )
A.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B.文化是世界性和民族性的统一
C.民族文化的特色日渐消失 D.世界文化是以美国文化为主导的
21.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之一《梁山伯与祝英台》被誉为东方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表达了聪明善良的中国人民对纯美爱情的美好追求。一千多年来,它经由口头故事、戏曲及各种说唱文学等传遍大江南北,还通过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艺术形式传播到国外,使海外观众为之倾倒。这表明(  )
A.文化多样性是人们社会实践的重要基础 B.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各民族文化的差异性
C.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唯一特征 D.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22.秦国攻灭楚国后,为了加强对南方地区的控制,派50万官兵驻扎岭南地区。这使相当一部分中原人留在了粤北地区,对当地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岭南文化。这说明(  )
A.民族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外来文化的冲击 B.民族文化的根源在于外来文化
C.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 D.岭南文化就是中原文化的延续
23.图书漂流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欧洲,读书人将自己读完的书,随意放在公共场所,捡获这本书的人可取走阅读,读完后再将其放回公共场所,让下一位读者阅读,继续进行图书漂流。图书漂流活动(  )
A.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B.超越了时空对文化传播的局限
C.有利于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D.促进了文化传播与交流
24.古人曾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感叹,但随着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感情的交流、信息的传播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或发送短信来实现,当前年轻一代对“拇指文化”更是情有独钟。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文化传播总是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才能实现 B.文化传播具有历史性
C.网络等现代媒体正逐步取代传统媒体 D.现代媒体的出现丰富了文化传播的手段
2012-2013学年度棠外高2011级
高二上期学生阶段性学习情况评估检测(一)
政治
第II卷(共 5 题,满分 52 分)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雄厚的经济和科技实力,拥有大量的现代化传播工具,控制着强大的信息传播网,垄断着国际舆论和新闻发布渠道,向世界全方位、全时空、全天候地推销其价值标准、意识形态。美国的文化,不论是粗俗的还是高雅的,都强烈地向外散射,美国的软实力遍及世界各个角落。
材料体现了文化生活的什么道理?面对材料反映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应对?(9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近年来,各地纷纷挖掘本地历史文化资源,举办形式多样的文化节。例如,深圳于2011年10月22日至23日举行了第二届孔子文化节。本届活动呈现诸多亮点:文化节携手文学艺术名人,推出名人书画作品展,将抽象的文化符号审美化、具体化,文化活动更丰富,整体联动性更强;本届活动的主题、表现手段、演创队伍等均来自深圳,祭孔大典上的《祭孔子文》的撰稿、书写更是立足深圳,整合地方文化资源,深圳特色更加突出。据悉,10月23日晚慈善晚会拍卖所得善款将作为“孔子文化节”活动基金,用以推进传统文化的发展复兴。
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各地举办文化节的积极意义。(10分)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近年来,受就业困难和读书费用高等因素的影响,中国许多省份的高考人数出现了减少状况,个别省份的下降幅度甚至超过了10%,新的“读书无用论”在一些农村和校园里蔓延,有不少家长和孩子认为:“读书成本高,不如早些打工挣钱。”
从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角度,对 “读书成本高,不如早些打工挣钱”的观点进行评析。(8分)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究竟应该从哪些方面去提高人的环境意识呢?途径应该是很多的。如教育部门的配合。学校作为一个教育场所,在做好科学文化教育的同时,可以适当增加一些生态环境方面的课程。再比如,在铺天盖地的广告中,公益广告应该算是独树一帜的,但为数太少。如果能更多一些,力度再大一些,时间长了,环境的概念自然也会深入到每个人的心中。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播的知识分析应从哪些方面去提高人的环境意识。(8分)
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和而不同”是中国人自古尊崇的处世之道。“和而不同”的意思是说,要承认“不同”,在“不同”基础上形成的“和”(“和谐”或“融合”),才能使事物得到发展。如果一味追求“同”,不仅不能使事物得到发展,反而会使事物衰败。
我国著名人类学家、民族学家费孝通指出,承认不同但是要“和”……这种“和而不同”思想,将是世界多元文化必走的一条道路。
(1)如何正确认识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8分)
(2)在处理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时,如何做到“和而不同”?(9分)
高二上期学生阶段性学习情况评估检测(一)政治参考答案
1.C2.B3.D4.C5.B6.C7.A8.D9.D10.B11.A12.A13.B14.C15.A16.A17.C18.A19.D20.A21.D22.C23.D24.C
25.①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竭力推销自己的价值观。②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发展中国家在文化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③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29. (1)①由于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②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不同民族文化之间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每个民族文化都为世界文化的繁荣和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过贡献。③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尊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有利于推动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2)在处理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时,要做到“和而不同”,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满分60分)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三点确定一个平面
B.圆锥的轴截面是所有过顶点的截面中面积最大的一个
C.正六边形一定是平面图形
D.平面外一条直线有两点到平面的距离相等,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平行
2、正方体中,E、F分别是和的中点,则异面直线EF和所成的角( )
A. B. C. D.
3、a、b、c表示直线,表示平面,可以作为确定a//b的条件是( )
A. B.
C. D.
4、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该几何体的体积为( )
A.32 B.33
C.34 D.35
5、已知,,则的值为( )
A. B. C. D.
6、已知等差数列项和为,若,则等于( )
A.40 B.21 C.20 D.19
7、一水平放置的平面图形的斜二测直观图是一边长为2的正方形,则
原来平面图形的面积是( )
A. B.
C. D.4
8、正方体的内切球与外接球的半径之比为( )
A. B. C. D.
9、一个四面体共顶点的三条棱两两垂直,其长分别为1,,3.且四面体的四个顶点在同一个球面上,则球的表面积为( )
A. B. C. D.
10、四棱锥S-ABCD的所有顶点都在同一个球面上,底面ABCD是正方形且和球心O在同一平面内。当此四棱锥的体积取最大值时,它的表面积等于,则球O的体积等于( )
A. B. C. D.
11、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则此几何体的内接圆柱侧面积的最大值为( )
A. B.
C. D.
12、已知的最
小值为,将取得最小值的n由小到大排成一列,则
2010是这个数列的( )
A.第84项 B.第83项 C.第82项 D.第81项
第II卷(共 10题,满分 90 分)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16分)
13、若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圆心角为1800,半径为4的扇形,则这个圆锥的表面积是________.
14、空间四边形ABCD中,AB=CD,,E、F分别为BC、AD的中点,则EF和AB所成的角为 .
15、已知圆台的高为12,母线长为13,两底面圆的半径之比为8:3,则圆台的表面积为 .
16、已知a、b表示两条直线,表示三个不重合的平面。给出下列命题:
①若
②若a、b相交且都在外,
③若 ④
⑤若其中正确命题的序号为 _________ .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满分74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7、(本小题12分)已知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P是平面ABCD外一点,M、N分别是AB、PC的中点.求证:MN//平面PAD
18、(本小题12分)已知正方体中,E、F分别是的中点.
求证:.
19、(本小题12分)如图,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AC=3,BC=4,AB=5,AA1=4,点D是AB的中点。(1)求证:AC1∥平面CDB1;(2) 求异面直线AC1与B1C所成角的余弦值。
20、(本小题12分)已知向量,函数
(1)求f(x)的最小正周期;
(2)已知a、b、c分别为的对边,且A为锐角,a=,c=4,且f(A)恰是
f(x)在上的最大值,求A,b和.
21、(本小题12分)下图是一几何体的直观图、正视图和俯视图.(1)在正视图的右侧,按照画三视图的要求,画出该几何体的侧视图;(2)在所给的直观图中,连结BD.证明:BD//平面PEC;(3)按照所给的尺寸,求该几何体的体积.
22. (本小题14分)已知数列的前n项和为,对任意,都有,且
,令
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使乘积为整数的k()叫“龙数”,求区间[1,2012]内的所有“龙数”之和.
(3)判断大小关系,并说明理由.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有多个选项正确,全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
1.下列措施中,不属于防止静电危害的是( )
A.油罐车后有一条拖在地面上的铁链条 B.静电喷涂
C.在印染厂中保持适当的湿度 D.在地毯中夹杂不锈钢丝导电纤维
2.如图所示,两个点电荷A和B被固定在一条水平线上,A在左B在右,带电量分别为QA=1.0×10-9C和QB =-4.0×10-9C 。另取一个可自由移动的点电荷C,要使C仅在A、B的静电力作用下保持平衡,则C应该放在( )
A.AB连线上B的右侧
B.AB连线上AB之间
C.AB连线上A的左侧
D.AB连线的上方或下方某个位置
3.某静电场的电场线分布如图所示,图中P、Q两点的电场强度的大小分别为EP和EQ,电势分别为p和Q,则( )
A.EP>EQ,p>Q
B.EP>EQ,p<Q
C.EP<EQ,p>Q
D.EP<EQ,p<Q
4.如图所示,两个质量分别为m1和m2、电荷量分别是q1和q2的小球,用长度不等的轻丝线悬挂起来,两丝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分别是α和β(且α>β),两小球恰在同一水平线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根线上的拉力大小一定相等
B.两小球所受库仑力大小不一定相等
C.m1一定小于m2
D.q1一定等于q2
5.如图所示,在M、N两点固定了两个带电量相等的正点电荷,O为M和N连线的中点,在其连线的中垂线上有两点P和Q,已知P和Q关于O点对称,现将一负电荷由静止从P点释放,不计重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荷从P到O的过程中,加速度越来越大,速度也越来越大
B.电荷从P到O的过程中,加速度越来越小,速度越来越小
C.电荷运动到O点时加速度最大,速度达到最大值
D.电荷将在P点和Q点之间来回运动
6.如图所示,一水平宽度为d、竖直范围足够大的匀强电场,场强为E,一带电量为+q的粒子以不同的初速度从一侧垂直电场方向进入电场,不计重力。则该粒子( )
A.能飞出电场,且初速度越大,飞出电场时的速度变化越小
B.能飞出电场,且初速度越小,飞出电场时的速度变化越小
C.当初速度小于某一个值,不能飞出电场
D.当初速度大于某一个值,不能飞出电场
7.如图中虚线为匀强电场中的等势面,两粒子M、N质量相等,所带电荷量的绝对值也相等,现将M、N从虚线上的O点以相同速率射出,两粒子在电场中运动的轨迹分别如图中两条实线所示.点A、B、C为实线与虚线的交点,已知O点电势高于C点.若不计重力,则( )
A.M带负电荷,N带正电荷
B.M在从O点运动至B点的过程中,电场力对它做的正功
C.N在从O点运动至A点的过程中克服电场力做功
D.N在A点的速率与M在C点的速率相等
8.如图所示,由两块相互靠近的平行金属板组成的平行板电容器的极板N与静电计相接,极板M接地。用静电计测量平行板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电势差U。在两板相距一定距离d时,给电容器充电,静电计指针张开一定角度。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保持电容器所带电量Q不变,下面哪些操作将使静电计指针张角变大( )
A.将M板向下平移
B.将M板沿水平向右方向靠近N板
C. 将M板沿水平向左方向远离N板
D.在M、N之间插入云母板(介电常数ε>1)
9.如图为静电除尘示意图,在M、N两个点加高压电源时,使金属管内空气电离,电离的电子在电场力作用下运动,遇到烟气中的煤粉,使煤粉带负电,因而煤粉被吸附到管壁上,排出的烟就清洁了。就此示意图,且不计煤粉的重力。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为防止触电,N应接电源的负极
B.m、n两点的电势φm<φn
C.被吸附到管壁上的煤粉在m点的电势能大于n点的电势能
D.被吸附到管壁上的煤粉在m点的动能大于于n点的动能
10.如图所示,O、B、A为一粗糙绝缘水平面上的三点,一电荷量为-Q的点电荷固定在O点,现有一质量为m,电荷量为+q的小金属块(可视为质点),从A点以初速度v0沿它们的连线向固定点电荷运动,到B点时速度最小,其大小为v.已知小金属块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AB间距离为L、静电力常量为k,则 ( )
A.OB间的距离为
B.小金属块由A向O运动的过程中,电势能先增大后减小
C.小金属块由A向O运动的过程中,加速度先减小后增大
D.在点电荷-Q形成的电场中,A、B两点间的电势差
第II卷(共 8 题,满分 70 分)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16分。每空2分)
11.在两块平行且竖直放置的带等量异种电荷的金属板M、N间的匀强电场中有A、B两点,AB连线与水平方向成37°角,AB距离3cm,如下图(左)所示.现有一带电量为4.0×10-8C的负电荷从A沿直线移到B点,电场力做正功2.4×10-7J,则A、B两点间电势差为 V,此匀强电场的场强大小为 V/m.(sin37°=0.6,cos37°=0.8)
12.电子所带电荷量最早是由美国科学家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测出的.油滴实验的原理如上图(右)所示,两块水平放置的平行金属板与电源连接,上、下板分别带正、负电荷.油滴从喷雾器喷出后,由于摩擦而带电,油滴进入上板中央小孔后落到匀强电场中,通过显微镜可以观察到油滴的运动情况.忽略空气对油滴的浮力和阻力.若两块水平放置的平行金属板板间场强大小为8.0 ×103N/C,两板相距0.05m,则两板电势差为______V.板间有一带电量为2.0×10-11C的液滴恰好处于静止状态,则此液滴的质量为______kg.(g取10m/s2)
13.示波管是示波器的核心部件,它由电子枪、偏转电极和荧光屏组成,如下图(左)所示.如果在荧光屏上P点出现亮斑,那么偏转电极XX′中的极板X'应带_______电;偏转电极YY′中的极板Y应带_____电.(填“正”或“负”)
14.质量为m、电量为+q的小球用一绝缘细线悬于O点,开始时它在A、B之间来回摆动,OA、OB与竖直的夹角均为θ,如上图(右)所示。
(1)如果当它摆到B点时,突然加上一竖直向上、大小为E=mg/q的匀强电场,则此时细线中的拉力=_________。
(2)如果当它由A摆到最低点C时,突然加上一竖直向上、大小为E=mg/q的匀强电场,则当小球再摆到B点时细线中的拉力=________。
三.解答题(本大题4小题,共54分,其中15题12分,16题12分,17题14分,18题16分,要求必须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主要的计算步骤和明确的答案.)
15.如图所示,用绝缘细线拴住一个质量为m,带电量为+q的小球(可视为质点)后悬挂于O点,整个装置处于水平向右的足够宽的匀强电场中,小球静止时细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α=37°。重力加速度为g,求:
(1)电场强度的大小
(2)若将细线剪断,小球的加速度是多少?
16.一束电子流(一个电子电量为e=-1.6×10-19C)在电压U1=5000V的电场作用下由静止开始获得一定速度后,在距两极板等距离处垂直进入平行板间的匀强电场。如图所示,平行板的两板间距d=1.0cm,板长L=5.0cm。求:
(1)要让电子能从平行板间飞出,两个极板上能加的最大电压U2是多大?
(2)在(1)的最大电压U2下,电子飞出电场的动能是多大?(结果可用eV表示)
17.如图所示有一竖直放置的平行板电容器,左右两板各带等量的正负电荷。其间距d =0.1m、电势差U =103V,用一根长L=0.01m的绝缘细线悬挂一个质量m=2×10-4kg、电量q=10-7C的带正电荷的小球,现将小球拉到使丝线恰呈水平的位置A后由静止释放,求:(1)小球摆至最低点B时的速度和此时线的拉力的大小?(2)若小球摆至B点时丝线突然断裂,以后小球能经过B点正下方的C点(C点在电场内),则BC相距多远?(g=10m/s2)
18.如图所示,挡板P固定在足够高的水平桌面上,小物块A和B大小可忽略,它们分别带有+qA和+qB的电荷量,质量分别为mA和mB。两物块由绝缘的轻弹簧相连。不可伸长的轻绳跨过滑轮,一端与B连接,另一端连接一轻质小钩,整个装置处于场强为E、方向水平向左的匀强电场中。A、B开始时静止,已知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当地的重力加速度为g,不计一切摩擦及A、B间的库仑力,A、B所带电荷量保持不变,B不会碰到滑轮。
(1)若在小钩上挂一质量为m的绝缘物块C并由静止释放,可使物块A恰好能离开挡板P,求物块C下落的最大距离;
(2)若C的质量改为2m,则当A刚离开挡板P时,B的速度多大?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最佳选项)
1.下列不是内环境概念要素的是( )
A.细胞内液 B.主要组成为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C.细胞外液 D.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
2.垂体细胞和淋巴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依次是( )
A.体液、组织液和淋巴 B.组织液、血液和淋巴
C.组织液、血浆和淋巴 D.组织液、血浆
3.下列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细胞外液中溶质微粒的数量
B.细胞外液渗透压主要由Na+和Cl-的浓度决定
C.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D.人的血浆渗透压小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4. 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 )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神经—体液调节 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5.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 )
A.酶促反应速率的加快 B.渗透压下降
C.糖尿病 D.细胞代谢紊乱
6.内环境必须保持稳定,细胞才能进行正常生命活动,有关论述不正确的是( )
A.血浆中Ca2+也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其浓度过低会引起抽搐
B.内环境的温度调节受到下丘脑控制
C.剧烈运动积累了乳酸、碳酸,肌肉感到酸胀,血浆pH值将大幅下降
D.血浆中缺少蛋白质会引起组织水肿
7.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所有调节都有反射弧的参与? B.所有的稳态都是相对的?
C.所有稳态的形成都有许多系统参与? D.所有稳态的调节中枢都在大脑
8.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必须经过的系统是( )
①消化系统 ? ②呼吸系统 ? ③神经系统 ? ④泌尿系统 
⑤循环系统 ??⑥运动系统 ? ⑦生殖系统 ? ⑧内分泌系统  
A.①②③④  B.⑤⑥⑦⑧  ?C.①②④⑤   D.③⑥⑦⑧ 
9. 静脉注射时,药物进入人体后经过的一般途径是 (?  )
A.血浆→组织液→淋巴→血浆→靶细胞 B.淋巴→血浆→组织液→血浆→靶细胞
D.血浆→组织液→靶细胞
10.右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示意图。以下叙述正确的(? )
A.人发生过敏反应,1结构的通透性会升高????
B.2结构的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为淋巴???????
C.某人长期营养不良,则会引起C液减少
D.A液中的O2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至少要通过3层膜结构
11.下列现象属于反射的是 ( )
A.含羞草的叶受到外力碰撞而下垂 B.草履虫游向食物丰富的地方
C.白粉虱聚焦到黄色灯光下 D.正在吃草的羊听到异常的声响立即逃走
12.静息时和产生兴奋后,神经纤维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分别是(?  )
A.内正外负;内负外正 B. 内负外正;内正外负
C.内负外正;内负外正 D. 内正外负;内正外负
13. 在一条离体神经纤维的中段施加电刺激,使其兴奋。下图表示刺激时的膜内外电位变化和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导方向(横向箭头表示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  )
14.“小儿麻痹症”是由于病毒侵染了位于脊髓的传出神经元的细胞体,而传入神经元及神经中枢未受到侵染,所以严重的小儿麻痹症患者会表现出下肢( )
A.能运动,对刺激有感觉 B.运动障碍,对刺激有感觉
C.能运动,对刺激无感觉 D.运动障碍,对刺激无感觉
15.某一外伤病人能看懂文字、听懂别人的讲话,但自己不能说话,不能用词语表达思想,他受到损伤的中枢是( )
A.W区   B.H区 C.V区 D.S区
16.多起酒后驾车造成特大交通事故,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醉酒之人往往语无伦次、呼吸急促、行动不稳,以上生理活动与下列哪些结构有关( )
A.大脑 脑干 小脑
B.大脑 大脑 脑干
C.大脑 下丘脑 小脑
D.大脑 小脑 脑干
17.生活中存在以下现象:①婴幼儿经常尿床,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现象会明显减少;②由于惊恐而出现无意识排尿。以上现象说明( )
A.婴幼儿在夜间产生的尿液较白天多
B.婴幼儿排尿反射的传入神经兴奋只到达脊髓
C.无意识排尿不属于神经反射活动
D.低级中枢脊髓的功能受高级中枢大脑皮层的调控
18.下列有关突触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突触前膜与后膜之间有间隙
B.兴奋的电信号转为成化学信号,再转变成电信号
C.兴奋在突触处只能由前膜传向后膜
D.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是同步的
19.下列各组分泌腺产生的分泌物,均直接排放到内环境的是(  )
A.唾液腺、垂体、肠腺 B.肾上腺、甲状腺、胰岛
C.睾丸、汗腺、皮脂腺 D.卵巢、胃腺、肝脏
20.2008年奋战在汶川大地震抗灾第一线的英雄们,长时间不吃饭、不喝水、不休息,其体内激素含量变化正确的是(  )
A.甲状腺激素增多,胰高血糖素减少 B.促甲状腺激素和抗利尿激素均减少
C.胰岛素和抗利尿激素均减少 D.胰高血糖素和抗利尿激素均增多
21.下列激素中,对全身细胞都起作用的是(?? )
A.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B.促甲状腺激素
C.甲状腺激素 D.抗利尿激素
22.阻断下丘脑与垂体的联系后,受影响最小的内分泌腺是(? )
A.肾上腺 B.甲状腺 C.胰岛 D.性腺
23.下图为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当人的手被针刺时,可以通过刺激→A→C→D,使手缩回
B.人体内的甲状腺激素可能完成H过程
C.人在寒冷的条件下,可以通过刺激→A→C→D,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D.饭后血糖升高时,人体可以通过“内刺激→A→C→D”途径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24.给严重缺氧的病人输氧时,要在纯氧中混入5%的二氧化碳气体,以维持呼吸中枢的兴奋,这属于 ( )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激素调节 D.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
25.下列关于体液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体液调节比神经调节的作用时间长
B.体液调节比神经调节的范围广
C.单细胞动物和一些多细胞低等动物既有体液调节又有神经调节
D.体液调节中发挥作用的化学物质是通过体液传送的
26.在人体内,下面哪一组物质可以在同一个细胞中产生( )
A.胰岛素和胰蛋白酶 B.生长激素和淀粉酶
C.甲状腺激素和呼吸酶 D.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27.下列关于人体水分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量饮水,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B.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则尿量增加
C.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则尿量减少 D.大脑皮层渴觉中枢兴奋,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28.当人处于炎热环境时,会引起 ( )
A.冷觉感受器兴奋 B.温觉感受器抑制
C.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 D.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
29.某人从温暖环境进入寒冷环境时,一般不会发生的反应( )
A.肾上腺激素分泌增加,代谢活动增强,产热增加
B.皮肤血管收缩,皮肤血流量减少,皮肤散热减少
C.骨骼肌会产生不自主战栗,使产热量迅速增加
D.胰岛素分泌增加,葡萄糖氧化分解,产热增加
30.下列哪种现象属于特异性免疫( )
A.泪液中的溶菌酶可杀死沙眼衣原体 B.淋巴结内的吞噬细胞吞噬侵入人体内的链球菌
C.体内的天花抗体能防御天花病毒 D.胃液中的盐酸可杀死部分进入胃内的细菌
31.下列叙述中,属于细胞免疫的是( )
A.皮肤和黏膜组成的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B.体液中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的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C.浆细胞产生抗体,抗体与病原体结合,从而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D.效应T细胞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这些细胞裂解死亡
32.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异同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体液免疫中抗体和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发生免疫反应
B.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的攻击目标是已经被抗原入侵了的宿主细胞??
C.体液免疫中起重要作用的是B淋巴细胞
D.淋巴细胞都在骨髓中分化、发育成熟
33.为使移植器官长期存留,病人要长期使用某种药物,该药物的作用是( )
A.激活免疫系统 B.使免疫系统变得“迟钝”
C.抑制术后感染 D.保证植入器官的血液供应
34.重症肌无力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体内产生的抗体破坏了神经-肌肉突触后膜的受体蛋白。正确的治疗措施是( )
A.注射激素抑制抗体产生 B.注射神经递质提高传递效率
C.注射受体蛋白增加受体数量 D.注射淋巴因子增强免疫能力
35.下列关于抗体和抗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抗体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或核苷酸
B.抗体既能作用于细胞外的抗原,也能作用于细胞内的抗原
C.抗原往往是外来物质,抗体来源于自身的浆细胞
D.抗原在特异性免疫中只和相应的抗体结合
36.结合右图,有关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
A.若Y表示抗体,则该细胞只能由B细胞增殖分化而来
B.若该细胞表示垂体细胞,则Y可能是生长激素,也可能是促甲状腺激素
C.若Y表示胰岛素,则血糖浓度较高时,该细胞内核糖体和高尔基体的活动将有所加强
D.若Y表示神经递质,则神经冲动可通过Y在细胞间进行单向传递
37.乙酰胆碱(Ach)是一种神经递质。实验人员欲研究Ach浓度与反应时间的关系(简图如下图),在除去突触小泡的前提下自①处注入不同浓度的Ach,②处给予恒定刺激,③、④两处分别为感应测量点。测得不同浓度Ach条件下③、④两处感受到信号所用时间如下表所示。下列各项叙述正确的是( )?
Ach浓度(mmol·L-1)
③处感受到信号的时间(ms)
④处感受到信号的时间(ms)
0.1
5.00
5.56
0.2
5.00
5.48
0.3
5.00
5.31
0.4
5.00
5.24
A.图中的⑤、⑥与⑦共同构成一个突触?
B.实验中除去突触小泡的目的是防止实验结果受到相关因素的干扰?
C.表中数据说明高浓度的Ach能促进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D.表中数据说明Ach浓度的增加对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无明显影响
38.下列物质或结构中具有识别作用的是(  )
①血红蛋白  ②受体   ③抗体    ④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⑤递质 ⑥浆细胞   ⑦吞噬细胞 ⑧效应T细胞  
A.①③④⑤⑧    B.③⑤⑥⑦⑧    C.②④⑤⑥⑦    D. ②③④⑦⑧
39.在人体内环境中可以发生的生理过程是( )
A.抗体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的结合 B.合成血浆蛋白中纤维蛋白原和凝血酶原
C.葡萄糖的氧化分解 D.食物中淀粉经过消化分解为葡萄糖
40.下列各选项与所给模型不相符的是 ( )
A.若X表示甲状腺激素,则①可能代表促甲状腺激素
B.若X表示B细胞的增殖、分化,则①可能代表淋巴因子
C.若X表示人体排出的尿量,则②可能代表抗利尿激素
D.若X表示血糖含量,则②可能代表胰高血糖素
2012-2013学年度棠外高2011级
高二上期学生阶段性学习情况评估检测(一)
生 物
第II卷(共 5 题,满分 50 分)
二、非选择题
41.(9分)根据下面人体体液分布及物质交换示意图回答问题:

(1)指出图中所指部位液体的名称:A表示___________、B表示___________、C表示_________、D表示__________。
(2)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包括图中的 (只填字母)。
(3)A、B、C、D四种液体中蛋白质含量最高的是 。
(4)B中的CO2只会进入A而不会进入C的原因是 。
(5)食物过咸或饮水不足时, 激素的分泌量会增加,促进图中过程 (只填字母)。
42.(11分)下图为人的反射弧模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反射弧中M是 ,N是 ,M和N (填一定或不一定)位于机体同一部位。
(2)在反射弧中①是 ,受到刺激后产生的电位叫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以 形式传导的。
(3)③是两个神经元相联系的部位,通过释放 ,完成冲动的传递。该过程完成了信号的 次转变,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转变的部位是 。
(4)刺激a后N发生反应, (填是或不是)反射,此时能测到电位变化的位置是 (填数字标号)。
43.(10分)下图是人体部分组织示意图, a、b、c、d代表人体不同激素,请据图回答:
(1)当人体受到刺激时,兴奋只能由A传到B,而不能由B传到A的原因是,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与突触后膜上的 结合传递信息。
(2)当体内缺乏碘元素时,将导致激素 (填字母)的合成受阻,而 激素的含量会增加,从而导致甲状腺肿大。
(3)人遭遇危险而情绪紧张时,血液中激素d的含量将会 ,激素d会抑制下丘脑分泌 和垂体分泌 ,这一调节机制称为 。
(4)当正常人处于饱足状态时,图示中[c]__________增多,合成分泌c的细胞是 ,合成c的细胞器是 。
44.(12分)自艾滋病被发现起,科学家就通过国际合作致力于研制让健康人免于感染的疫苗。2009年9月24日,美国和泰国研究人员共同研制出了具有免疫效果的艾滋病“联合疫苗”。这种“联合疫苗”是由两种疫苗组成,其中一种负责刺激免疫系统,使其做好攻击艾滋病病毒的准备;第二种则担当“助攻手”,负责增强免疫反应。下图为人体免疫的部分过程示意图,请回答:
(1)B细胞和T细胞都来源于 细胞,分别是在 、 中形成。
(2)A、B的名称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其中B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
(3)艾滋病病毒进入人体后,图示①②③中可能发生的免疫是_______(填序号)。科学家研制的艾滋病疫苗在免疫学上称为___________。
(4)图中属于二次免疫反应特有的过程是________(填序号)。
(5)图中涉及细胞增殖、分化的过程有 (填序号),细胞增殖的方式是 ,细胞分化是通过 实现的。
45.(8分)小白鼠是恒温动物,当环境温度明显降低时,其体温仍能保持相对恒定。为了探究调节体温的中枢是否为下丘脑,某校生物兴趣小组制订了以下实验方案:
材料用具:略
实验步骤:
①取两只健康的,性别与生理状况相同的成年小白鼠,并标记为甲、乙;
②用一定的方法破坏甲鼠的下丘脑,乙鼠不做处理作为对照;
③把甲、乙两鼠置于可人工控制的温室中,将室内温度调为0℃,在相对安静的条件下观察24小时,每隔4小时分别测量一次体温,并做好记录。
预期结果与结论:
①若甲鼠体温发生明显改变,乙鼠体温保持相对恒定,则假设成立;
②若甲、乙两鼠体温均保持相对恒定,则假设不成立。
请分析回答:
(1)该兴趣小组设计的实验方案有哪些不妥之处?请指出。
① ;
② 。
(2)有同学认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可在同一只小白鼠身上进行,你是否赞同这个观点?并说明理由。 , 。
(3)若假设成立,下丘脑是其体温调节中枢,下面给出了四张坐标图,表示小白鼠的代谢状况与环境温度的关系(其中横轴表示环境温度,纵轴表示小白鼠的耗氧量或酶的反应速率)。则符合甲鼠生理状况的是 ;符合乙鼠生理状况的是 。

做题时,先将答案划在试卷上。录音内容结束后,你将有时间将听力部分第一节和第二节上面的答案转涂到答题卡上。
第一节 (共5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5分)
听下面5段对话,每段对话后有一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听完每段对话后,你都有10秒钟的时间来回答有关小题和阅读下一小题。每段对话仅读一遍。
1. 1. Where does the conversation take place?
A. In a hospital. B. In a school C. On the phone.
2. What will the weather be like tomorrow?
A. Sunny. B. Rainy. C. Windy.
3. When did Gary go to New York?
A. Yesterday. B. Last week C. Three days ago.
4. How will the man go to Shanghai?
A. By ship. B. By train. C. By air.
5. What does the man intend to buy?
A. A ticket for tomorrow’s show. B. Two tickets for tonight’s show.
C. A ticket for tonight’s show.
第二节(共15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15分)
听下面4段对话。每段对话后有几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 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相应的位置。听完每段对话后,你都有5秒钟的时间来回答有关小题和阅读下一小题。每段对话读两遍。
听下面一段材料,回答第6至7题。
6. What is the tall building?
A. Bank of China. B. A shopping mall. C. Jusco.
7. Which bus will the man most probably take?
A. No. 7 B. No. 21. C. No. 11.
听下面一段材料,回答第8至10题。
8. What is the woman probably?
A. A librarian. B. A student. C. A bookseller.
9. How old is the man’s son?
A. 7 years old. B. 8 years old. C. 9 years old.
10. Where should the Man go?
A. Go to the list of T. B. Go to the list of A. C. Go to the list of M.
听下面一段材料,回答第11至13题。
11. Where does the woman work?
A. In a school. B. In a newspaper. C. In a company.
12. How does the man go to classes?
A. On foot. B. By bicycle. C. By car.
13. When does the man have classes?
A. On Thursday B. On Friday. C. On Saturday.
听下面一段材料,回答第14至16题。
14. What did Jack invite the man to do?
A. Go to the concert. B. Go to the cinema. C. Go to the library.
15. When will the man be free today?
A. At 4 o’clock. B. At 5 o’clock. C. At 6 o’clock.
16. What do the two speakers decide to do?
A. Go to see the 6 o’clock film, and then go home for dinner.
B. Eat dinner first and go to see the 8o’clock film.
C. Go to see the 6 o’clock film, and then eat in a restaurant.
听下面一段材料,回答第17至20题。
17. When is the news programme broadcasted ?
A. At 5 o’clock. B. At 6 o’clock. C. At 7 o’clock.
18. How many people were injured in the first accident?
A. Three. B. Four. C. Five.
19. What caused the first accident?
A. The bus driver was drunk. B. The truck driver drove too fast.
C. The weather was too bad.
20. What killed the man in the second accident?
A. A train. B. A car. C. A motorcycle.
第II卷 英语知识运用(共两节,满分45分)
第一节 单项填空(共15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15分)
从A、B、C、D四个选项中,选出可以填入空白处的最佳选项。
21.——Have you found the house for me, Ms Mary?
——Yes, but I will tell you what trouble I had ______ your house on the way I came here.
A. find B. found C. finding D. founded
22. ——How do you find the cake?
——This cake is very sweet. You ______ a lot of sugar in it.
A. should put B. could have put C. might put D. must have put
23.——What happened, officer?
——Those prisoners made a (an) ______ to escape from the prison but failed.
A. adapt B. adopt C. attempt D. contract
24. This movie is referred to ______ a masterpiece of the famous director.
A. beyond B. opposite C. as D. via
25. ______ his timely help, Kate overcame the hardship at last.
A. Now that B. Thanks to C. Since D. Because
26. It is almost five years ______ we saw each other last time.
A. before B. since C. that D. when
27.Susan decided not to work on the program at home because she didn’t want her parents to know what she ______.
A. has done B. had done C. was doing D. is doing
28. He ______ the local accent while working in Tibet.
A. picked up B. picked out C .wore off D. made a fuss of
29. Since I won the big prize, my telephone hasn't stopped ringing. People ______ to ask how I am going to spend the money.
A. phone B. will phone C. were phoning D. are phoning
30. When the old man ______ to walk back to his house, the sun itself behind the
mountain.
A. started; had already hidden B. had started ;had already hidden
C. had started; was hiding D. was starting; hid
31. Mr. Lin ______ when I go to see him on Sundays.
A. is always working B. was always working
C. always worked D. has always worked
32. ——This letter is in Japanese, and I don’t speak a word of Japanese. Can you help me?
——Sure. I ______ it for you.
A. am to translate B. am going to translated
C. am translating D. will translate
33. Don’t take ______ for granted ______ everyone should adore you.
A. that; what B. this; which C. one; what D. it ;that
34. He has decided to settle ______ in France because he is fond of the romantic country.
A. intellectually B. temporarily C. manually D. permanently
35.——How are you getting on with your work these days?
——______.
A. I usually take the bus B. I do my work on the computer
C. slowly but steadily D. It is my business
第二节 完形填空(共20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30分)
阅读下面短文,掌握其大意,然后从36-55各题所给的A、B、C和D四个选项中,选出可以填入空白处的最佳选项。
I went to my favorite restaurant one evening to have supper. I knew the owner very well. __36 _ I was waiting for the soup to arrive, I looked around to see if I knew anyone in the restaurant. It was __37_ that I noticed a man sitting at the corner table __38__ watching in my direction, as if he knew me. The man had a newspaper open __39__him, which he was __40__ to read, though all the while I could see that he was keeping an eye on me. When the waiter brought the soup, the man was clearly __41_ by the familiar way in which the waiter and I talked to each other. He became even more puzzled as time went on and it grew more and more obvious that I was well__ 42__ in the restaurant. In the end he got up and went to the kitchen. After a few minutes he came_ 43__ again, paid his bill and left without__ 44__ looking in my direction.
When I finished and was__ 45__ to pay my bill, I called the owner over and __46__him what the man had wanted. The owner at__47_ didn’t want to tell me. I __48__ “Well”, he said “ that man was a detective.” “__49__?” I said, much surprised. “he followed you here because he_ 50__ you were the man he was looking for,” the owner said. “He showed me a photo of the__51__ man. He certainly looked __52__ you! Of course since we know you here. I was able to make him __53 _that he had made a mistake.” “It’s__ 54__ I came to a restaurant where I’m where I’m known,” I said, “otherwise I __55__have been taken to police station!”
36. A While B. After C. Before D. Until
37. A. time B. then C. here D. there
38. A. began B. enjoyed C. kept D. stopped
39. A. behind B. over C. in front of D. beside
40. A. pretending B. seen C. prepared D. hold
41. A. frightened B. surprised C. puzzled D. pleased
42. A. treated B. welcomed C. received D. known
43. A. around B. up C. in D. out
44. A. another B. all C. any D. each
45. A. able B. about C. willing D. anxious
46. A. told B. showed C. asked D. gave
47. A. last B. first C. least D. once
48. A. insisted B. apologized C. wondered D. regretted
49. A. Certainly B. Really C. Why D. How
50. A. knew B. found C. explain D. thought
51. A. strange B. famous C. wanted D. curious
52. A. for B. at C. after D. like
53. A. believe B. agree C. remember D. learn
54. A. necessary B. funny C. lucky D. clear
55. A. need B. will C. can D. might
第III卷 读写能力测试(共五节,满分85分)
第一节 阅读理解(共15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30分)
阅读下列短文,从每题所给的A、B、C和D四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
A
One of the greatest contributions to the first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was also one of its most unusual. In 1879, Oxford University in England asked Prof. James Murray to serve as editor for what was to be the most ambitious dictionary in the histo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It would include every English word possible and would give not only the definition but also the history of the word and quotations (引文) showing how it was used.
This was a huge task. So Murray had to find volunteers from Brita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British colonies to search every newspaper, magazine, and book ever written in English. Hundreds of volunteers responded, including William Chester Minor. Dr. Minor was an American Surgeon who had served in the Civil War and was now living in England. He gave his address as "Broadmoor, Crowthorne, Berkshire," 50 miles from Oxford.
Minor joined the army of volunteers sending words and quotations to Murray. Over the next years, he became one of the staff's most valued contributors.
But he was also a mystery. In spite of many invitations, he would always decline(拒绝) to visit Oxford. So in 1897, Murray finally decided to travel to Crowthorne himself. When he arrived, he found Minor locked in a book-lined cell(地窖) at the Broadmoor Asylum (精神病院) for the Criminally insane.
Murray and Minor became friends, sharing their love of words. Minor continued contributing to the dictionary, sending in more than 10,000 submissions in 20 years. Murray continued to visit Minor regularly, sometimes taking walks with him around the asylum grounds.
In 1910, Minor left Broadmoor for an asylum in his native America. Murray was at the port to wave goodbye to his remarkable friend.
Minor died in 1920, seven years before the first edition of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was completed. The 12 volumes defined(下定义) 414,825 words, and thousands of them were contributions from a very scholarly and devoted asylum patient.
56. According to the text, the first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
A. came out before Minor died
B. was edited by an American volunteer
C. included the English words invented by Murray
D. was intended to be the most ambitious English dictionary
57. How did Dr. Minor contribute to the dictionary?
A. He helped Murray to find hundreds of volunteers.
B. He sent newspapers, magazines and books to Murray.
C. He provided a great number of words and quotations.
D. He went to England to work with Murray.
58. Prof. Murray and Dr. Minor became friends mainly because .
A. they both served in the Civil War B. they had a common interest in words
C. Minor recovered with the help of Murray D. Murray went to America regularly to visit Minor
59. What does the text mainly talk about?
A. The histo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B. The friendship between Murray and Minor
C. Minor and the first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D. Broadmoor Asylum and his patients
B
Here is your best chance to travel around the UK in 2012: More than 200 B&Bs (bed & breakfast) across England, Scotland, Wales and Northern Ireland are selected to offer you amazing services for your stay at their lowest prices! Don’t miss it. Just collect the vouchers(活动券) in our B&B Daily printed from 01/ 04/ 2012 to 07/ 04/ 2012 and book the stays for your travel following the terms and conditions below:
The offer includes a room for the night and a breakfast the next morning.
The offer is of two kinds: £20 per room, per night, valid(有效的) during stay period of
02/ 04/ 2012--- 31/ 05/ 2012 and then again 01/ 08/ 2012--- 31/ 10/ 2012; £35 per room, per night, valid during stay period of 01/ 06/ 2012 --- 31/ 08/ 2012.
The offer is valid for a basic twin or double room only.
The stay must be booked directly with the chosen B&Bs before 28/ 04/ 2012.
If voucher holders book either the £20 or £35 per room per night, any additional services such as
lunch, evening meal or activities may require an extra charge. But these are not required in order to take up the offer. Please check directly with your chosen B&Bs to see what extra services are available.
Vouchers must be presented on arrival. If no vouchers are presented, the B&Bs may reserve(保留)
the right to charge at full price for every night of stay.
Vouchers may not be used together with any other offer.
The voucher holders must pay for the stay in full at the time of booking. Additional £10 may be
paid to confirm(确认) the booking and will be returned on arrival.
The B&Bs reserve the right to refuse voucher holders’ bookings for people under the age of 18.
60. The voucher can be used for a stay at the chosen B&B on .
A. 09/ 01/ 2012 B. 04/ 02/ 2012 C. 01/ 03/ 2012 D. 28/ 04/ 2012
61. How much should be paid for a two-night stay in October 2012 at a chosen B&B?
A. £ 70. B. £40. C. £35. D. £30.
62. By taking up the offer, the voucher holders can choose to .
A. book either a basic twin or double room at the chosen B&Bs
B. have lunch or evening meal without paying extra money
C. use the B&B offer together with other offers
D. book the stays through B&B Daily
C
On a hill 600 feet above the surrounding land, we watch the lines of rain move across the scene, the moon rise over the hills, and the stars appear in the sky. The views invite a long look from a comfortable chair in front of the wooden house.
Every window in our wooden house has a view, and the forest and lakes seldom look the same as the hour before. Each look reminds us where we are.
There is space for our three boys to play outside, to shoot arrows, collect tree seeds, build earth houses and climb trees.
Our kids have learned the names of the trees, and with the names have come familiarity and appreciation. As they tell all who show even a passing interest, maple(枫树)makes the best fighting sticks and white pines are the best climbing trees.
The air is clean and fresh. The water from the well has a pleasant taste, and it is perhaps the healthiest water our kids will ever drink. Though they have one glass a day of juice and the rest is water, they never say anything against that.
The seasons change just outside the door. We watch the maples turn every shade of yellow and red in the fall and note the poplars’(杨树)putting out the first green leaves of spring. The rainbow smelt fills the local steam as the ice gradually disappears, and the wood frogs start to sing in pools after being frozen for the winter. A family of birds rules our skies and flies over the lake.
63. What can be learned from Paragraph 2?
A. The scenes are colorful and changeable.
B. There are many windows in the wooden house.
C. The views remind us that we are in a wooden house.
D. The lakes outside the windows are quite different in color.
64. By mentioning the names of the trees, the author aims to show that .
A. the kids like playing in trees B. the kids are very familiar with trees
C. the kids have learned much knowledge D. the kids find trees useful learning tools
65. What does the underlined sentence in the last paragraph mean?
A. The change of seasons is easily felt.
B. The seasons make the scenes change.
C. The weather often changes in the forest.
D. The door is a good position to enjoy changing seasons.
66. What is the main purpose of the author writing the text?
A. To describe the beauty of the scene around the house.
B. To introduce her children’s happy life in the forest.
C. To show that living in the forest is healthful.
D. To share the joy of living in the nature.
D
Honey from the African forest is not only a kind of natural sugar, it is also delicious. Most people and many animals like eating it. However, the only way for them to get that honey is to find a wild bees' nest and take the honey from it. Often, these nests are high up in trees, and it is difficult to find them. In parts of Africa, though, people and animals looking for honey have a strange and unexpected helper - a little bird called a honey guide.
The honey guide does not actually like honey, but it does like the wax in the beehives (蜂房). The little bird cannot reach this wax, which is deep inside the bees' nest. So, when it finds a suitable nest, it looks for someone to help it. The honey guide gives a loud cry that attracts the attention of both passing animals and people. Once it has their attention, it flies through the forest, waiting from time to time for the curious animal or person as it leads them to the nest. When they finally arrive at the nest, the follower reaches in to get at the delicious honey as the bird patiently waits and watches. Some of the honey and the wax always falls to the ground, and this is when the honey guide takes its share.
Scientists do not know why the honey guide likes eating the wax, but it is very determined(坚定的) in its efforts to get it. The birds seem to be able to smell wax from a long distance away. They will quickly arrive whenever a beekeeper is taking honey from his beehives, and will even enter churches when beeswax candles are being lit.
67. Why is it difficult to find a wild bees' nest?
A. It's small in size. B. It's hidden in trees.
C. It's covered with wax. D. It's hard to recognize.
68. What do the words "the follower" in Paragraph 2 refer to?
A. A bee. B. A bird. C. A honey seeker. D. A beekeeper.
69. The honey guide is special in the way .
A. it gets its food B. it goes to church
C. it sings in the forest D. it reaches into bees' nests
70. What can be the best title for the text?
A. Wild Bees B. Wax and Honey
C. Beekeeping in Africa D. Honey-Lover's Helper
第二节 阅读表达(共10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10分)
阅读下面短文,并根据要求完成文章后的题目。(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对应题号的横线上。)
E
Have you ever wondered why there are so many skin colors in the world? Do you know why people living in particular areas usually have a certain color? Biology and history are the two reasons for this.
Skin contains something called melanin, which determines a person’s skin color. The more melanin a person has, the darker his or her skin will be. The amount of and the production of melanin are controlled by genetics, but can be affected by other things, such as sunlight. If a person lives in a place with less sunlight, a person’s body will produce less melanin, making the skin lighter.
Skin color is also affected by another source ---- vitamin D. humans all need vitamin D to build bones. People can get it by eating foods such as fish and milk, or from sunlight, so sunlight absorbed by melanin cannot be used for vitamin D production. Therefore, a dark—skinned person will produce less vitamin D than a light—skinned person when they received the same amount of sunlight.
The connection between vitamin D production and skin color is clear when we look at evolution. The earliest humans lived in Africa, their dark skin produced less vitamin D because of their dark skin. As a result, their skin made less melanin, so they could get enough sunlight to produce vitamin D. their skin gradually got lighter and they lost hair. Now, people living in areas with strong sunlight like Africa, have darker skin, while people living in other areas have lighter skin. The exception to this is the Inuit, who live in a place with little sunlight, but have dark skin because they eat a lot of fish and have enough vitamin D.
Evolution has given us a rainbow of skin colors. Humans have always had melanin to determine our skin color. What has changed through history is the environment where we have lived. This has in turn changed our melanin production, and eventually, skin color.
Brief __71__
People living in a particular __72__ usually have the same skin color and there are
many different skin colors in the world.
Reason for skin color
The reasons for different skin colors mainly__73__ in biology and history.
Biology reasons
The amount of melanin, by which a person’s skin color is__74__ , varies from people to people. The more melanin a person has, the __75__ his or her skin will be.
Vitamin D is another source__76__ skin color. Vitamin D is necessary for humans to
build bones. Sunlight contributes to vitamin D in the skin.
Historical
reasons
The earliest people in Africa had dark skin with hair covering it because the sunlight is very strong.
When they moved to places where they could not get enough sunlight to__77__
vitamin D, their skin color became lighter.
Generally speaking, people in areas with strong sunlight, have darker skin __78__ people in other areas have lighter skin.
__79__
Melanin__80__an important role in our skin color. With our living environment changing, melanin production is changed, which leads to the changes in our skin color.
第三节 词汇运用(共10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10分)
用方框内单词的适当形式填空。(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对应题号的横线上。)
81. His speech was so ________ that few people could understand it.
82. More than 300 police were sent to _______ the traffic.
83. There are many ________ of English in the world.
84. He is not ________ to be a doctor.
85. Now think of some more questions to ask people _______for these jobs.
86. For people doing this job , common sense is _________ to be more important than computer skills.
87. She is looking for a ________ assistant with good organized skills.
88. His disease is ________ to his bad habit of diet.
89. The piano my father bought for me ________ up too much room..
90. Running Marathons requires a high level of ________ fitness.
第四节 句子翻译(共5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10分)
根据汉语完成句子。(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对应题号的横线上。)
91. 老师讲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没有太大区别。
It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a difference whether a teacher speaks British or American English.
92. 每天早晨,他带着一个圆形木板爬到拐弯处.
Every morning he climbs up to the bend _______a large circular board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93. 但经常他们只是从他们身边驶过,把人体交通标志看作理所当然的事.
But often they just pass by, ________ the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for granted
94. 到19世纪50年代,它每年能卖出100万册,这使它成为迄今为止最受欢迎的教科书之一。
________ the 1850s, it ________ ________ one million copies a year, ________ it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school books ever.
95.应工人们的要求,老板向遇难者的家属道了歉。
________ ________ to the workers’ ________,the boss ________ an apology to the relatives of
victims.
第五节:书面表达(满分25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对应题号的横线上。)
假定你是华华,现就读于棠中外语学校高二,你从学校网站上得知学校摸拟联合国招聘一名英文秘书(男),你很感兴趣。请根据以下提示写一封应聘信,词数100左右。
1. 年龄,性别,性格特征;
2. 学习情况及英语水平;
3. 兴趣与特长;
4. 你应聘的目的。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一)(15分)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簇拥(zú)  两颊(jiá)  荸荠(qí)  阜盛(fù)
B.模样(mó) 陈抟(tuán) 悚然(sǒng) 博闻强识(zhì)
C.盘螭(chī) 罥烟(juàn) 金石可镂(lòu) 气馁(něi)
D.嫡亲(dí) 炮烙(pào) 歆享(xīn) 朱拓(tuò)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3分)
A.赎罪 堂皇 功亏一篑 走头无路
B.寒喧 逡巡 栩栩如生 声名鹊起
C.缥缈 诡秘 穷兵黩武 再接再励
D.教诲 蹙缩 莘莘学子 义愤填膺
3、下面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
B.果见正房厢庑游廊,悉皆小巧别致
C.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
D.身量苗条,体格风骚
4、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近一周,每个中国人都对十二名中国船员在泰国湄公河水域遭匪徒枪杀而愤怒。你可以登陆华纪网,点亮纪念六位四川籍船员的蜡烛,以寄哀思。
B.成都市教育局普通高中课改工作办公室的调查显示,因为增加了生物、实用技术等新课程,几乎所有学科都面临教学内容多、课时不足的问题,以至大部分师生都认为实行新课改后学习负担加重了。
C.少不更事的懵懂少年们,对于社会上那些虚浮的现象,对于那些“荒诞家”的不经之谈,都要仔细地辨识。
D.刘老师针对班上同学数学成绩良莠不齐的现状,讲课时特别注意对学生进行分层指导。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对于央视2012年春节联欢晚会革命性的改革来说应该被给予掌声和鼓励,因为不是所有人都有这样的勇气和魄力来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B.最近一段时间,社会各界“向雷锋学习”的活动开展得热火朝天,然而有一部分网友却对雷锋及雷锋精神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所谓质疑。
C.韩白之争、韩高之争、现代诗歌之争等网络事件之后,作家韩寒的博客赢得了大量的网络点击率,成为最受全球网民关注的博客名人。
D.《华尔街日报》报道称,阿富汗总统卡尔扎伊强烈谴责美军对《古兰经》的亵渎行为,并要求美方将巴格拉姆监狱交由阿富汗政府管理。
第II卷(共17题,满分135分)
(二)(15分)
6、阅读下面一则寓言,用一个精炼而深刻的语句总结寓意。(不超过20个字)(4分)
“告诉我一片雪花的重量。”一只知更鸟问一只野鸽。野鸽回答道:“微不足道。”“那么让我来讲一个不平常的故事,”知更鸟说道,“我飞落在一棵冷杉的树枝上,紧挨着树干,这时候下雪了,小瓣小瓣的雪花缓缓降落。我无事可做,于是就数飘落在我栖息的树枝上的雪花,确切的数字是141254。当有一片你所讲的微不足道的雪花落在树枝上的时候,树枝折断了。”说完,知更鸟便飞走了。鸽子沉思了一会儿,自言自语道:“兴许只差一个人的力量,和平就会来临。”
?
?
?
?
?
?
?
?
?
?
?
?
?
?
?
?
?
?
?
?
7、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筛选并概括出印尼政府考虑迁都的四点理由。(每点不超过5个字)(4分)
雅加达在十五世纪时还是个小渔村,历经荷兰、英国、日本的殖民统治,经历了五百多年发展成为现代化都市。但目前雅加达面临很多难题,如城市基本功能不足,人口超过1200万,来自各地的流动人口挤压着城市空间,同时还引发了不少社会治安问题。另外,雅加达如今的地理环境也令人担忧,有地层下陷和海水倒灌入侵地下水等问题。世界银行研究预测,十五年后海平面可能上涨到总统府门前。为此,印尼政府考虑迁都,位于雅加达以南50公里的绒果尔成了新首都最有可能的备选地。
        ;         ;    ?   ;         
8、填空(每空1分,共7分)
(1)荀子《劝学》一文的主旨句是??????????????????????????
(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
(3)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 ,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5)民本主义思想也是孟子仁政思想的一个方面,即:“民为贵,????????????,君为轻。”
(6)宝黛初会时双方都有似曾相识之感,它照应了书中的哪一传说:???? (用四个字概括)
二、阅读与鉴赏(60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9-12题。(19分)
司马相如者,蜀郡成都人也,字长卿。少时好读书,学击剑,故其亲名之曰犬子。相如既学,慕蔺相如之为人,更名相如。以赀为郎,事孝景帝,为武骑常侍,非其好也。会景帝不好辞赋,是时梁孝王来朝,从游说之士齐人邹阳、淮阴枚乘、吴庄忌夫子之徒,相如见而说之,因病免,客游梁。梁孝王令与诸生同舍,相如得与诸生游士居数岁,乃著《子虚之赋》。
会梁孝王卒,相如归,而家贫,无以自业。素与临邛令王吉相善,吉曰:“长卿久宦游不遂,而来过我。”于是相如往,舍都亭。临邛令缪①为恭敬,日往朝相如。相如初尚见,之后称病,使从者谢吉,吉愈益谨肃。
临邛中多富人,而卓王孙家僮八百人,程郑亦数百人,二人乃相谓曰:“令有贵客,为具召之。”并召令。令既至,卓氏客以百数。至日中,谒司马长卿,长卿谢病不能往,临邛令不敢尝食,自往迎相如。相如不得已,强往,一坐尽倾。酒酣,临邛令前奏琴曰:“窃闻长卿好之,愿以自娱。”相如辞谢,为鼓一再行。是时卓王孙有女文君新寡,好音,故相如缪与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相如之临邛,从车骑,雍容闲雅甚都;及饮卓氏,弄琴,文君窃从户窥之,心悦而好之,恐不得当也。既罢,相如乃使人重赐文君侍者通殷勤。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与驰归成都。家居徒四壁立。卓王孙大怒曰:“女至不材,我不忍杀,不分一钱也。”人或谓王孙,王孙终不听。文君久之不乐,曰:“长卿第俱如临邛,从昆弟假贷犹足为生,何至自苦如此!”相如与俱之临邛,尽卖其车骑,买一酒舍酤酒,而令文君当垆。相如身自着犊鼻裈②,与保庸杂作,涤器于市中。卓王孙闻而耻之,为杜门不出。昆弟诸公更谓王孙曰:“有一男两女,所不足者非财也。今文君已失身于司马长卿,长卿故倦游,虽贫,其人材足依也,且又令客,独奈何相辱如此!”卓王孙不得已,分予文君僮百人,钱百万,及其嫁时衣被财物。文君乃与相如归成都,买田宅,为富人。
(选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有删改)
【注】①缪(miù):假装。②裈(kūn):裤子。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使从者谢吉 谢:拒绝
B.临邛令前奏琴曰 奏:弹奏
C.长卿第俱如临邛 第:只要
D.昆弟诸公更谓王孙曰 更:轮番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以赀为郎 ②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
B.①因病免,客游梁 ②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C.①相如与俱之临邛 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D.①卓王孙闻而耻之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司马相如在朝廷做武骑常侍期间,孝景帝不喜欢辞赋,批评他爱好文学,于是司马相如就借口有病而辞了官职,旅居梁国。
B.卓家的宴会司马相如本不愿去,后由于临邛县令的殷勤,不得已而勉强前往,而这次宴会恰恰促成了他和卓文君的爱情。
C.卓文君私奔司马相如,卓王孙十分生气,不愿在经济上给以资助,后两人买了一间酒店来维持生计,生活倒也平静。
D.卓王孙听说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开酒店谋生,感到耻辱,后由于兄弟及长者们的劝说,还是资助了他们,使女儿女婿成了富人。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会梁孝王卒,相如归,而家贫,无以自业。(3分)
译文:
(2)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与驰归成都。(3分)
译文:???????????????????????????????????????????????????????????????
(3)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4分)
译文:???????????????????????????????????????????????????????????????
(二)1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即?事
王安石
径暖草如积,山晴花更繁。
纵横一川水,高下数家村。
静憩鸡鸣午,荒寻犬吠昏。
归来向人说,疑是武陵源。
⑴宋诗很讲究炼字,这首诗首联上下两句各有一字体现了诗人炼字的功夫,请找出来,并简要分析。(4分)




⑵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4分)


(三)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4-17题。(13分)
红楼启示录
王蒙
① 整个说来,《红楼梦》是长于写实的。“石头”在全书第一章中答复空空道人说:“其间离合悲欢,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寻踪,不敢稍加穿凿,致失其真。”这段写实主义的声明由“石头”所做,有点令人哭笑不得,也有点中国式的聪明灵活的辩证法。
② 写实的作品中,穿插环绕装点一些神话的、魔幻的、匪夷所思的故事,使写实的作品增添了一些幻化的生动、神秘、奇异,使写实的作品也生出想象的翅膀,生出浪漫的彩色,这就比一味写实、除了实还是实的作品更文学了。
③ 一般地说,写实的作品易于厚重,梦幻的作品易于轻灵,或反过来说,写实的小说易失之于拙,梦幻的小说易失之于巧。能不能把二者结合一下呢?厚重中显出轻灵,执著中显出超脱,命运的铁的法则中显出恍恍忽忽的朦胧。这是真小说家的境界,这是人生真味的体验。
④ 荒诞、幻化也是人的精神主体的一种要求,当科学性、必然性、可知性不能完全满足人的主体要求(包括观赏、享受的要求)的时候,荒诞性与梦幻性就应运而生了。荒诞、幻化也是一种美,是一种突破了现实的硬壳、摆脱了大地芜杂的美,就像梦的美,痴的美……
⑤ 荒诞化、幻化是把小说与人生间离的重要手段。《红楼梦》一开篇,作者就强调“将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经历过一番梦幻”,“说来虽近荒唐,细说颇有趣味”一方面强调不失其真,未敢失其真,一方面又强调不可当真。这就给创作主体留下了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极大灵活性,留下了极大的艺术创造力纵横弛骋的余地,留下了自己的创作自由,也为读者留下了阅读与欣赏的即进行二度创作的自由。
⑥ 完全地写实,写作本身也变成了一种介入,乃至变成了一种舆论,一种“大众传播”,一种“站队”,就必然会碰到一系列世俗人生中的问题。涉嫌不敬,涉嫌溢美,涉嫌揭人隐?私,涉嫌造舆论,涉嫌提倡异端与犯上作乱……曹雪芹有几个脑袋敢去以身试文字狱!小说毕竟只是说,至少首先是小说,虽然不如起诉书或辩护词那样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却因失去了这种针对性而获得了更普遍更长远的意义。写小说就要把小说当小说写。《红楼梦》摆在案头,您就“把玩”“把玩”吧。反正是: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本文系节选,文字有改动)
14、第①段中的“写实”在本文中指的是什么?(回答不超过30字)(2分)

15、第⑤段说:“荒诞化、幻化是把小说与人生间离的重要手段。”,请指出这种间离手段的作用(分条写出,每条不超过15字)(4分)


16、下面的说法不符合本文意思的几项是(? ?)(4分)?
A.《红楼梦》“一方面强调了不失其真”,“一方面又强调了不可当真”,这体现了曹雪芹的创作思想。
B.作者不同意用小说的创作反映、干预现实生活。
C.作者认为一味地写实,或者完全的梦幻化,都不是真小说家的境界。
D.作者提请人们,写实的作品会变成一种介入,一种舆论,容易提倡异端,容易犯上作乱。
E. 作者认为,只有穿插装点一些荒诞的幻化的内容,才能把小说与人生间离开来。 17、这篇短文节选自《红楼启示录》。从节选的文字看,作者从《红楼梦》的创作中受到的启示是什么?(回答不超过30字)(3分)

(四)阅读下面文章,回答18-21题。(20分)
永远的母亲
北方的季节,说变就变。好像时令就是命令。万物都违抗不得。春天到了,再坚硬的土地也得按时返青;秋天走了,再蓬勃的树叶也得屈尊枯萎。这是老天定下的时刻表,即使在这个弹丸小镇上。它仍然被一丝不苟地执行着。
振青嫂紧了紧身上的旧毛衣,使劲搓搓手,重新操起扫帚,一下下地扫过去。冬天越近,土地就越显得干硬,扫帚划过,响起刺耳的“咝啦”声,振青嫂的手也一阵阵干冷地疼痛。她只能把扫帚握得更紧,仿佛那是她的命一般。
其实,这把扫帚也的确是她的命,就像身上这件脱了线退了颜色的旧毛衣是她唯一的外套一样。这样的生活已经持续了七年。而七年前,她还是一个面庞红润的少妇,一个温婉朴实的母亲。只是后来,与她同来城里打工的丈夫弄丢了孩子,于是她失去了自己唯一尊贵的身份——母亲。她的亲亲的儿子豆豆,那时才只有五岁呢。
“找不到孩子,我就死在这儿!”每次回想这句话,振青嫂都觉得自己是一个无比坚强的女人,就像扫帚下枯黄的叶片,干瘪苦涩但筋骨嶙峋。
现在,一个胖嘟嘟的小男孩跑到她面前,打扰了她的回忆。小男孩有五岁左右,这让振青嫂想起了自己的心头肉,她忍不住暗地里比较:脸盘有点像,都是圆圆的,个头、胖瘦也差不多。不过,豆豆是双眼皮,比眼前这一个要漂亮些,而且,豆豆一边一个小虎牙,没有比他更惹人疼的孩子了。这样想过之后,振青嫂心中竟然略觉安慰。但是,既而她就想起:豆豆离开她已经七年多了。她不禁又将目光投向那个小男孩,这一次,他越看越像小豆豆了。
“豆豆——”振青嫂伸出手去。其实,几年来,她已经习惯于管所有的小孩子叫豆豆。可眼前的孩子显然被这个陌生人吓着了,小嘴一撇,就跑开了。振青嫂叹口气,这种情景她也早就习惯了,岂止孩子如此,这里的大人,哪一个不是经常对她指指点点,有时还甩下一句“神经有问题”,好像丢了孩子并非她的不幸,而是她的罪孽。当然,如果振青嫂有文化,如果她也读过鲁迅的话,她也许会知道,我们中国人是善于淡化悲剧的,尤其是淡化别人的悲剧。
小男孩穿着鲜红的羽绒服,像一团小火球在马路牙子附近滚来滚去。振青嫂很想掉过头专心扫地,可那个可爱的身影像钉在了脑子里,一再吸引她的目光。于是,振青嫂又紧了紧毛衣,想到自己初为人母时的兴奋和紧张,焦虑和不安,这让她心里有些酸涩。仅仅是酸涩而已,也许她已在痛苦中浸泡太久,只能体会出除痛苦以外的感觉了。
也许这个平凡的下午注定要爆发一场灾难,当一辆重型卡车向小男孩驶去时,振青嫂头发倏地竖了起来,浑身酸麻,像要散架一样。而这个胖宝宝显然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直到他被一记扫帚扫到三米开外,直到那个让他害怕的女人倒在车轮下。他才看着地上那一摊暗红的血,“哇”地哭了出来,而他哭的原因,可能是刚才摔倒时伤了自己的膝盖。
振青嫂仰面朝天地躺着,突然发现小镇的天空其实很蓝很蓝,而且并不像她想象中的那么瘦狭,也许她平时只顾低头看地,却忽略了原来世界上最广阔的是天空。现在,躺在地上,她在剧烈的疼痛中感到久违的舒适。围在她身边的,是一张张陌生的逐渐扩大的脸……
“没想到这个女人还挺勇敢!”
“哪儿啊,她肯定把孩子看成自己丢的那个了。”
“可她的孩子,少说也有十二岁了呀。”
“要不怎么说,她脑筋还是不清楚……”
“唉,啥人啥命,这样去了,也算她的造化。”
振青嫂突然觉出自己的伟大了,这些所谓的城里人,哪里懂得她的心思,他们只知道毛衣旧了要买新的,却不知道良心旧了就永远难以洗净。
而她,现在终于躺倒在自己扫了七年的干干净净的大街上了,在蓝天白云下尽情地想念她的豆豆。也许孩子在另一个世界等她,在那个世界里,她有一所房子,她可以在厨房里煮汤、煎鸡蛋,在客厅里看电视、织毛衣,一定要织两件,一件给自己,一件给她的豆豆……
18、找出文章前两段中隐含的自然环境描写,并分析其特点及作用。(5分)


19、联系全文谈谈你对下面这两句话的理解。(6分,每小题3分)
(1)也许她平时只顾低头看地,却忽略了原来世界上最广阔的是天空。


(2)他们只知道毛衣旧了要买新的,却不知道良心旧了就永远难以洗净。


20、试分析文章第四段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4分)



21、谈谈你对小说最后一段内容的理解。(5分)



三、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2006年全国高考作文题)
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俯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7、市政滞后(不足)、人口过多、治安严峻、地理环境差。(每点1分)
8、学不可以已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社稷次之木石前盟(每空1分)
9、B解析:奏,送上。
10、C.解析:动词,到。(A.①凭借,②连词,相当于“而”。B.①借口,②趁着。D.①表承接关系,不译;②表转折。)
11、A。“批评他爱好文学”是对原文“非其好也”的误解。
12、(1)正赶上粱孝王去世,相如只好返回成都。然而家境贫寒,又没有可以维持自己生活的职业。(会,无以,自业)
(2)卓文君乘夜逃出家门,私奔相如,相如便同文君急忙赶回成都。(亡,驰)
(3)罪、岁、斯、至
13、⑴“暖”和“晴”,“暖”字不仅描绘出小径上春意融融、温煦和暖的景象,也揭示了“草如积”的原因;“晴”字写出了山上天气晴好、阳光明媚的景象,正因为阳光朗照,所以春花才开得格外繁盛。这两个字分别与“径”和“山”搭配,而不直接说“日暖”“天晴”,可谓突破常规,别有情致。(意思对即可)
⑵颔联和颈联描写了一幅宁静幽美、自由闲适的农村生活画面:流水曲折,村舍稀疏,鸡犬相闻,生活安逸。 (意思对即可)
【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炼字的能力,一字而传神,“暖”字不仅描绘出小径上春意融融、温煦和暖的景象,揭示了“草如积”的原因。“晴”字写出了山上天气晴好、阳光明媚的景象,正因为阳光朗照,所以春花才开得格外繁盛。和“径”“山”搭配富有妙趣。
【小题1】此题考查对意境的分析,先用简洁的词语概括意境氛围,宁静幽美、自由闲适的农村生活画面。再具体描摹画面,流水曲折,村舍稀疏,鸡犬相闻,生活安逸,就会完整而严密。
14、离合悲欢,兴衰际遇,俱按迹录踪,不敢稍加穿凿。
15、(1)给作者智下创作的自由;(2)给读者留下阅读欣赏的自由(或给读者留下二度创作的自由)。
16、BDE
【解析】
18本题应从重要词句入手进行体会,由具体画面总结出抽象的感觉。文章前两段没有通过捕捉意象、白描刻画等手法进行直接的自然环境描写,但由“冬天越近”可以想象初冬之景,主人公一个人在扫街,土地干硬,声音刺耳,可见其冷清萧索。而由“命令”“违抗”“按时”“屈尊”“一丝不苟”等词语可体会出。这个冬天的到来让人无可奈何,让人有一种低沉、压抑之感。在这样的环境中,主人公出场,再联系下文,这样的枯寂萧索的环境正好衬托了她丢失孩子的不幸遭遇,以及艰苦环境中愈发坚强的性格特点。这样的遭遇和性格正是下文她英勇救人的伏笔。
19(1)解答这类题目应先突破重点句,然后联系上下文,搜索有用信息,进行整合。小说开头,振青嫂就以清洁工的形象出现,扫帚“仿佛那是她的命一般”,对孩子的思念和寻找成为她生活的主要内容和唯一目的,而周围人的不理解也只能使她更加孤独、封闭。所以,看到很久没有认真看过的蓝天时,她感到异常舒畅,心胸仿佛也开阔起来。
(2)联系上文。这件旧毛衣是振青嫂唯一的外套,可见她生活贫困。而文中的“城里人”一直对她施以冷眼。即使在她为救人而受伤之后,仍然以一己之心揣度其意,可见他们的精神世界中同情心的 严重缺失。解答本题一定要注意将两个方面考虑周全,并注意其对比关系。
20本题为开放探究性试题。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最好能体现一种社会意识、责任意识,如“对弱势群体的关注”。“结构”在此指段落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本段与其他段落的关系,如过渡、铺垫、总起、总结等。第四段开头振青嫂的话紧承上文孩子走失一事,点明她对此事的态度,是一个小结。此处写回忆,继而让孩子打断回忆,起到了引入下文的作用。在内容方面,对人物性格描写极为细致,“干瘪苦涩”既可以指外形的憔悴枯槁,也可指内心的孤寂凄苦,“筋骨嶙峋”却体现了一种内在的坚韧。二者合一,再联系前文她寻找孩子的决心,人物形象塑造得非常清晰,为下文情节的继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21本题为开放探究性试题。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最好能体现一种社会意识、责任意识,如“对弱势群体的关注”。
译文:司马相如是蜀郡成都人,字长卿。他少年时喜欢读书,也学习剑术,所以他父母给他取名犬子。司马相如完成学业后,很仰慕蔺相如的为人,就改名相如。最初,他凭借家中富有的资财而被授予郎官之职,侍卫孝景帝,做了武骑常侍,但这并非他的爱好。正赶上汉景帝不喜欢辞赋,这时粱孝王前来京城朝见景帝,跟他来的善于游说的人,有齐郡人邹阳、淮阴人枚乘、吴县人庄忌先生等。相如见到这些人就喜欢上了,因此就借生病为由辞掉官职,旅居粱国。粱孝王让相如这些读书人一同居住,相如才有机会与读书人和游说之士相处了好几年,于是写了《子虚赋》。   正赶上粱孝王去世,相如只好返回成都。然而家境贫寒,又没有可以维持自己生活的职业。相如一向同临邛县令王吉相处得很好,王吉说:“长卿,你长期离乡在外,求官任职,不太顺心,可以来我这里看看。”于是,相如前往临邛,暂住在城内的一座小亭中。临邛县令佯装恭敬,天天都来拜访相如。最初,相如还是以礼相见。后来,他就谎称有病,让随从去拒绝王吉的拜访。然而,王吉却更加谨慎恭敬。临邛县里富人多,象卓王孙家就有家奴八百人,程郑家也有数百人。二人相互商量说:“县令有贵客,我们备办酒席,请请他。”一并把县令也请来。当县令到了卓家后,卓家的客人已经上百了。到了中午,去请司马长卿,长卿却推托有病,不肯前来。临邛令见相如没来,不敢进食,还亲自前去迎接相如。相如不得已,勉强来到卓家,满座的客人无不惊羡他的风采。酒兴正浓时,临邛县令走上前去,把琴放到相如面前,说:“我听说长卿特别喜欢弹琴,希望聆听一曲,以助欢乐。”相如辞谢一番,便弹奏了一两支曲子。这时,卓王孙有个女儿叫文君,刚守寡不久,很喜欢音乐,所以相如佯装与县令相互敬重,而用琴声暗自诱发她的爱慕之情。相如来临邛时,车马跟随其后,仪表堂堂,文静典雅,甚为大方。待到卓王孙家喝酒、弹奏琴曲时,卓文君从门缝里偷偷看他,心中高兴,特别喜欢他,又怕他不了解自己的心情。宴会完毕,相如托人以重金赏赐文君的侍者,以此向她转达倾慕之情。于是,卓文君乘夜逃出家门,私奔相如,相如便同文君急忙赶回成都。进家所见,空无一物,只有四面墙壁立在那里。卓王孙得知女儿私奔之事,大怒道:“女儿极不成材,我不忍心伤害她,但也不分给她一个钱。”有的人劝说卓王孙,但他始终不肯听。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文君感到不快乐,说:“长卿,只要你同我一起去临邛,向兄弟们借贷也完全可以维持生活,何至于让自己困苦到这个样子!”相如就同文君来到临邛,把自己的车马全部卖掉,买下一家酒店,做卖酒生意。并且让文君亲自主持垆前的酌酒应对顾客之事,而自己穿起犊鼻裤,与雇工们一起操作忙活,在闹市中洗涤酒器。卓王孙听到这件事后,感到很耻辱,因此闭门不出。有些兄弟和长辈交相劝说卓王孙,说:“你有一个儿子两个女儿,家中所缺少的不是钱财。如今,文君已经成了司马长卿的妻子,长卿本来也已厌倦了离家奔波的生涯,虽然贫穷,但他确实是个人才,完全可以依靠。况且他又是县令的贵客,为什么偏偏这样轻视他呢!”卓王孙不得已,只好分给文君家奴一百人,钱一百万,以及她出嫁时的衣服被褥和各种财物。文君就同相如回到成都,买了田地房屋,成为富有的人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