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期末复习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期末复习试卷

资源简介

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期末复习试卷
一、单选题
1.(2021九上·金华期中)中国近代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  )
A.兴中会 B.强学会 C.同盟会 D.促进会
【答案】C
【知识点】辛亥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05年8月,孙中山联合华兴会、光复会和兴中会的成员,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这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ABD三项都不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不符合题意;
C项同盟会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同盟会,要求具备基础史实的识记能力。
2.(2021九上·金华期中)一位美国历史学家在谈到一战前的欧洲形势时说:“欧洲就像一只火药桶,只等一粒火星将它引爆。”这里的“火药桶”和“火星”分别指(  )
A.法国、凡尔登战役 B.意大利、萨拉热窝事件
C.德国、凡尔登战役 D.巴尔干、萨拉热窝事件
【答案】D
【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
【解析】【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影响下,帝国主义国家间围绕着争夺殖民地、争夺霸权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各帝国主义大国出于自身的利益,拉帮结派,寻找盟友,重新组合,导致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两大军事集团形成后,激烈争夺巴尔干半岛的控制权,使巴尔干成为欧洲战争的“火药桶”,1914年的萨拉热窝事件,成为了一战的导火线。
ABC三项都不是题干里的“火药桶”和“火星”所指的内容,不符合题意;
D项巴尔干、萨拉热窝事件分别是题干里的“火药桶”和“火星”所知的内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相关史实及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相关史实。
3.(2021九上·长兴期中)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交战双方都期待着一场短时间内就能取得胜利的战争。但是,不久他们便发现自己被一场持久的、残酷的战争所折磨。这表明(  )
A.战争带来的灾难超乎人们预想 B.战争引起无产阶级革命
C.战争引起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 D.人们期待着战争的爆发
【答案】A
【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
【解析】【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历时四年多,三十多个国家、15亿人口被卷入了战争,大约有6500万人参战,1000万人丧生,2000万人受伤。经济损失3400万美元,给人类带来空前的浩劫,给参战各国带来巨大的灾难;这说明战争带来的灾难超乎人们所想。
A项战争带来的灾难超乎人们预想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BC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相关知识。
4.(2021九上·杭州期中)下图是1919年召开的巴黎和会上签订的一份和约。以下条文中,体现该会议分赃性质
的一项是(  )
A.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
B.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
C.德国承认并尊重奥地利独立
D.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答案】D
【知识点】凡尔赛体系
【解析】【分析】1919年1月,战胜的协约国集团为了缔结和约,对战后的世界做出安排,在巴黎召开了会议,这就是巴黎和会。巴黎和会是帝国主义战后重新瓜分殖民地,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赃会议。在巴黎和会上对德国在海外的殖民地进行了分割,德国战前所有的海外殖民地都被英法日瓜分,这最能体现会议的分赃性质。
ABC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最能体现巴黎和会分赃性质,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凡尔赛条约》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应把握《凡尔赛和约》的有关知识。
5.(2021九上·杭州期中)状元实业家张謇认为“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对其中“国体之改革”理解正确的有(  )
①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
②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
③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④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知识点】辛亥革命
【解析】【分析】由材料“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可知,“国体之改革”是指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③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描述错误,结束的是封建帝制而不是封建制度,封建土地所有制依然存在;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④描述错误。
A项①②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辛亥革命的影响的认识。需正确认识有关辛亥革命的意义。
6.(2021九上·诸暨月考)下列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叙述中,正确的有(  )
①一战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②1914年,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标志着一战的爆发
③战场主要集中在欧洲,先后有30多个国家卷入战争
④1918年,协约国的核心国——德国投降,宣告一战结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A
【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
【解析】【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尖锐,分别形成了由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组成的三国同盟和由英国、法国和俄国组成的三国协约。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以英国为核心的三国协约与德国为核心的三国同盟形成了对立双方。故④叙述错误,排除。
A项①②③叙述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7.(2021九上·金华期中)中国共产党走上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始于(  )
A.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 B.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
C.遵义会议的召开 D.中共“八七会议”召开
【答案】A
【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
【解析】【分析】1927年,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失败后,当即立断,率部队向井冈山进军,开始创建中国革命史上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的革命道路。
A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使中国共产党走上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符合题意;
BCD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的相关史实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的相关史实。
8.(2021九上·长兴期中)澳大利亚人莫理循曾任《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在北京居住长达20余年(1897-1920年)。下列资料中,最有可能是莫理循居住北京期间看到的是(  )
①工农红军长征胜利的新闻报道
②"外争主权,内惩国贼”标语照片
③袁世凯宣布撤销帝制的新闻报道
④联俄 、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文件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知识点】五四运动;北洋政府与军阀混战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红军长征胜利是在1936年间,故①不符合题意。 “外争主权,内惩国贼”是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的标语,故②符合题意。袁世凯宣布撤销帝制是在1916年,故③符合题意。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是1924年国民党一大确立的,故④不符合题意。
B项②③最有可能是莫理循居住北京期间看到的,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1897-1920年中国发生的重大事件。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9.(2021九上·长兴期中)宋庆龄说,“孙中山和中国共产党之间具有历史意义的合作不是偶然的,它是当时的国际局势和中国本身的内部条件造成的”。这里的“内部条件"主要有(  )
①欧洲列强加紧了对中国政治和经济的控制与侵略
②“打倒列强,消灭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③“土地革命,分田分地”成为全国人民的呼声
④五四运动使孙中山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决定改组国民党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B
【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和中国共产党的合作发生于国民大革命时期,当时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与北洋军阀成为包括国共两党在内的中国人民的最主要敌人,两党都把反帝反封建作为其革命目标。五四运动使孙中山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决定改组国民党。①欧洲列强加紧了对中国政治和经济的控制与侵略不是原因,与题目无关;③“土地革命,分田分地”成为全国人民的呼声是在1931年,孙中山已经逝世;②④是题干材料里的“内部条件”,符合题意。
B项②④是题干里的“内部条件",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考查国共第一次合作的背景及学生解读题干信息和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内部条件”的解题关键。
10.(2021九上·金华月考)请给下列图片所示的历史事件确定一个共同的主题,最确切的是(  )
A.国共关系的不断变化 B.人民军队的成长历程
C.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D.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答案】A
【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工农武装割据
【解析】【分析】仔细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变化,不断调整同国民党的关系。二七罢工的失败后,面对北洋军阀的统治和帝国主义的剥削和压榨,共产党认识到,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合作和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创立黄埔军校,进行了北伐战争。1927年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后,阶级矛盾成为主要矛盾。国共开始了十年的对抗,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抗战胜利后,阶级矛盾成为主要矛盾。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1946年国民党大举进攻中原等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国共关系破裂。中共领导全国人民通过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全面进攻、挺进大别山、大决战、渡江战役推翻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图所示图片共同反映了一个主题,最确切的应该是国共关系的变化。
A项国共关系的不断变化最确切,符合题意;
BCD三项和题干图片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国共关系的变化及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能力,注意掌握国共关系的变化以及影响。
11.(2021九上·杭州期中)我国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了历史。”站在南京城墙的废墟上,我们可以“读到”的历史包括(  )
①日军大屠杀
②中华民国成立
③台儿庄战役
④淞沪会战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①②
【答案】D
【知识点】辛亥革命;抗战民族统一战线与全民族抗战;日军罪行
【解析】【分析】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的正式成立。1937年12月,日军侵占南京后,对南京进行了长达六个星期的大屠杀。①②。1938年春,日军从山东分两路南下,进攻徐州。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将日军一路阻止在山东临沂,另一路阻止在山东台儿庄。双方在台儿庄地区展开激战,结果中国军队大败日军。1937年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中国军队与侵华日军展开淞沪会战。
D项①②发生在南京,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近代发生在南京的重大事件。掌握重大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及影响。
12.(2021九上·金华月考)“我们无可言状的悲怆追忆那血腥的风雨,我以颤抖的手抚摸那 30 万亡灵的冤魂,我以赤子之心刻下这苦难民族的伤痛。我祈求,我期望,古老民族的觉醒,精神的觉醒。”这中在(  )纪念馆门前的发言
A.人民英雄纪念碑
B.淮海战役纪念馆
C.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D.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
【答案】C
【知识点】日军罪行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30万亡灵的冤魂”,联系所学可知1937年12月,日本占领南京后,侵略者所到之处,烧杀淫掠,无恶不作。并制造了南京大屠杀,日军在占领南京后的六周之内,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三十万人以上。因此这是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前的发言。
ABD三项和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南京大屠杀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南京大屠杀的史实,注意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
13.(2021九上·浙江月考)1929—1933年发生了一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当时人们最有可能的体验是(  )
A.“找工作比买彩票中奖还要难”
B.“牛奶面包价格都涨到天上去了”
C.“整个西方世界像一潭死水般平静”
D.“为共渡难关各国变得亲如兄弟”
【答案】A
【知识点】30年代的大危机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各国工业生产陷人瘫痪状态,失业人员剧增,失业工人达到3000多万,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导致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因此当时人们最有可能的体验是“找工作比买彩票中奖还要难”。
A项“找工作比买彩票中奖还要难”是当时人们最有可能的体验,符合题意;
BCD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的影响及学生准确识记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14.(2020九上·温州期末)史料类型多种多样,价值各有不同。下列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的史料可信度最高的是(  )
A.长篇小说《辛德勒名单》
B.英国首相丘吉尔的《二战回忆录》
C.二战经典影片《珍珠港》
D.当时拍摄的斯大林格勒战役的照片
【答案】D
【知识点】大战的转折
【解析】【分析】AB两项属于回忆录,掺杂了个人观点,不符合题意;
C项二战经典影片《珍珠港》属于电影、文学,经过了艺术加工,不符合题意;
D项当时拍摄的斯大林格勒战役的照片是第一手资料,没有经过加工,没有掺杂个人观点,可信度最高,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史料的可信度,要求运用史学常识分析解决问题。
15.(2020九上·江干期末)历史比较法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以下图片反映的两大历史事件,其共同点有(  )
①共产党都作出了积极努力
②都发生于民族命运关键抉择时期
③都促成国共内战基本结束
④国共两党都没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知识点】西安事变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安事变与重庆谈判两者的相似之处有都是民族前途面临抉择的关键时候;共产党都作出了积极的努力,故①②正确。
促成国共内战基本结束只适用于西安事变,不适用于重庆谈判,故③错误。
西安事变和重庆谈判国共两党都达成初步合作意向,故④错误。
D项①②是西安事变和重庆谈判的共同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西安事变与重庆谈判两者的相似之处及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安事变与重庆谈的相关史实。
16.(2021九上·金华期中)上海打 工者炳德在其日记中记录的收支表显示,1947 年1月他以37000元购入一双皮鞋,转年6月,他又购买了一双最贱的黄色皮鞋,花160万;他的理发费用在1947 年初是4000元,转年2月已变成8万元。这反映了(  )
A.军阀混战致经济衰退 B.经济受日本侵华冲击
C.国民党坚持内战方针 D.国统区经济走向崩溃
【答案】D
【知识点】内战的爆发
【解析】【分析】题干中的现象出现在“1947年”,联系所学知识,当时正处在解放战争时期,全面内战的爆发使得国统区经济迅速恶化,逐渐走向崩溃,导致题干现象的出现。
ABC三项和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国统区经济走向崩溃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全面内战爆发的相关史实及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内战的影响。
17.(2021九上·金华期中)口号往往有着明显的时代气息。下列有关中国近代不同时期的口号标语,按其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五四风雷,激荡百年
②推翻帝制,走向共和
③国共对峙,走向抗战
④民族独立,获得新生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③②①④ D.④②①③
【答案】B
【知识点】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战民族统一战线与全民族抗战;新中国的诞生
【解析】【分析】①五四风雷,激荡百年反映的是1919年的五四运动,②推翻帝制,走向共和反映的是1911年的辛亥革命,③国共对峙,走向抗战是指1927—1936年,④民族独立,获得新生反映的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按其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②①③④。
B项②①③④排列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口号标语出现的先后顺序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习历史一定要注意对历史时间的掌握。
18.(2021九上·金华期中)下图是1945年国共谈判时期的一张旧照,对于该事件的(  )
历史要素,叙述正确的有
①背景:为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②目的: (国)为内战做准备; (共)争取和平、民主
③地点:重庆
④结果:签订《双十协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D
【知识点】内战的爆发
【解析】【分析】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也为了欺骗人民,蒋介石接连三次打电报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1945年8月,毛泽东偕周恩来、王若飞前往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经过40多天的艰苦谈判,10月10日,国民党被迫同中国共产党正式签署国共双方代表《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也就是著名的《双十协定》,使中国共产党取得了政治上的主动权。
D项②③④叙述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重庆谈判的相关史实。理解并识记重庆谈判的相关史实。
19.(2021九上·长兴期中)某展厅由“开天辟地”“伟大的决策”、“打响第一枪”、“南征下广东”、“转战上井冈山”等章节组成,下图所反映的事件与展厅中“开天辟地”该主题一致的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共产党成立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会议的最后一天转移到了嘉兴南湖的游船上进行,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A项“红船”所反映的事件与展厅中“开天辟地”该主题一致,符合题意;
BCD三项所反映的事件与展厅中“开天辟地”不一致,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相关史实。
20.(2020九上·新昌月考)下列图片反映了一个主题,最恰当的是(  )
A.美国的霸权主义 B.美苏握手结盟
C.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D.“冷战”中的对峙
【答案】D
【知识点】冷战中的对峙
【解析】【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为争夺世界霸权,遏制苏联,实施冷战政策。冷战政策在政治上的表现是出台杜鲁门主义,经济上表现为马歇尔计划,援助西欧,军事上成立北大西洋组织。为对抗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55年,苏联、捷克斯洛伐克等8月建立华沙条约组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建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题干图片反映了一个主题,最恰当的是“冷战”中的对峙。
ABC三项和题干图片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冷战”中的对峙最恰当,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冷战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需要全面分析题干相关内容,寻找共同之处,确定主题。
2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挑起了“冷战”,东西方两大阵营严重对峙,世界呈现出“不战不和”的“冷战”局面。拉开“冷战”序幕的是(  )
A.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B.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C.马歇尔计划的提出 D.北约和华约的建立
【答案】B
【知识点】冷战中的对峙
【解析】【分析】据所学知,1946年3月5日,英国前首相温斯顿 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城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的反苏联、反共产主义的演说,宣称“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运用“铁幕”一词之意攻击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用铁幕笼罩起来”,因此此演说被称为“铁幕演说”。铁幕演说也被认为是正式拉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
ACD三项分别是冷战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表现,不符合题意;
B项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拉开了“冷战”的序幕,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以拉开“冷战”序幕为切入点,考查丘吉尔的铁幕演说的相关知识。注意识记冷战开始的标志及其具体表现。
22.(2021九上·金华期中)习近平主席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指出:“正义必定战胜强权,和平发展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以下史实能印证此观点的有(  )
①甲午中日战争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
③第二次世界大战
④抗美援朝战争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狂潮;第一次世界大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抗美援朝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失败,不能印证“正义必定战胜强权,和平发展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的观点;②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对交战双方,都无正义可言,不能印证“正义必定战胜强权,和平发展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的观点;③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以轴心国的彻底失败而宣告结束,可以印证“正义必定战胜强权,和平发展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的观点;④抗美援朝战争粉碎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阴谋,可以印证“正义必定战胜强权,和平发展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的观点。
D项③④能印证题干观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战争的理解。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3.(2021九上·金华期中)下图反映了某时期我国(  )
A.1949年 B.1952年 C.1956年 D.1978 年
【答案】C
【知识点】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公有制经济成分占据绝对的比例,联系所学,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结合表格信息,公有经济和私有经济所占的比列可以得出,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
AB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项1956年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三改造完成的意义及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图片信息。
24.(2021九上·金华期中)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提到“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 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南方谈话后,中共“十四大”明确改革的目标是(  )
A.决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提出中国梦的总方针
C.开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D
【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分析】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四大后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有利于实现我国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中共“十四大”明确的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ABC三项都不是中共“十四大”明确改革的目标,不符合题意;
D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共“十四大”明确改革的目标,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相关史实及学生的识记能力。识记中共“十四大”明确的改革目标。
25.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之际,二班组织了海报展,细心的小明在展板中发现一个小错误,这个错误是以下哪一项(  )
A.澳门回归时间:1999年12月20日
B.澳门回归时间:1997年7月1日
C.澳门曾经被葡萄牙占领
D.港澳回归洗雪了百年国耻
【答案】B
【知识点】香港和澳门回归
【解析】【分析】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设立了澳门特别行政区。故B表述错误;ACD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港澳回归的有关知识。试题较为简单,旨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1999年12月20日,中葡两国政府在澳门举行澳门政权交接仪式,中国正式恢复对对澳门行使主权。澳门回到祖国的怀抱
26.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成功实践这一构想的地区有(  )
①香港特别行政区 ②澳门特别行政区 ③台湾 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A
【知识点】香港和澳门回归
【解析】【分析】20世纪80年代国家领导人邓小平为实现台湾回归祖国怀抱而提出“一国两制”方针,在香港、澳门回归的过程中得以成功实践。“一国两制”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我国对新疆和西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港澳回归的有关知识。试题较为简单,掌握“一国两制”的构想及实践是解题的关键。
27.20世纪即将结束的时候,有一首歌家喻户晓,中国人唱着这首歌,迎来了一个被外国租占的领土的回归,这首歌的歌词应该是(  )
A.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B.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
C.我和你,心连心,同住地球村 D.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答案】D
【知识点】香港和澳门回归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1999年澳门回归,故正确答案为D项。
A选项反应了抗美援朝战争,没有涉及到回归问题,故排除;
B项,体现了1980年深圳被列为经济特区,与题意无关,故排除;
C选项体现了世界日益连为一个整体的进程,与澳门回归无关,故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澳门回归的有关知识。试题较为简单,题干中的“20世纪即将结束”、“一个被外国租占的领土”、“回归”等关键词是重要的答题提示。
28.截止2017年,中国累计派出军事人员3.5万余人次,先后参加了24项维和行动,被国际社会誉为“维和行动的关键因素和关键力量”。这说明(  )
A.中国在联合国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B.当今世界地区冲突缓和
C.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D.联大是联合国的主要机构
【答案】A
【知识点】联合国与走向世界的中国
【解析】【分析】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的维和行动体现了新时期新中国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说明中国在联合国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故A正确;
材料只反映了中国的维和表现,无法反映地区冲突的缓和,排除B项;
C项是在1971年,而且“一切”说法绝对化,排除;
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 A
【点评】 本题考查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解答的关键信息是中国累计派出军事人员3.5万余人次,先后参加了24项维和行动,被国际社会誉为“维和行动的关键因素和关键力量" ,结合新时期新中国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的表现分析。
29.据图推断,1972年中国迎来建交高峰的原因是(  )
A.中国提出求同存异 B.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C.中国实行改革开放 D.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答案】B
【知识点】联合国与走向世界的中国
【解析】【分析】图片材料表明1972年出现建交高峰,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第26届大会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多数,通过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合法席位。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有关知识。题较为简单,题干中的“1972年”是重要的答题提示。结合所学,逐一分析选项内容,很易得出正确答案。
30.1971年10月28日《人民日报》社论指出,美帝国主义企图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宣告彻底破产,这是一切维护正义的国家的胜利,是全世界人民的胜利。该社论评述的是(  )
A.“求同存异”方针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D.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答案】D
【知识点】联合国与走向世界的中国
【解析】【分析】A. “求同存异”方针 ,不符合题意;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不符合题意;
C.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不符合题意;
D.依据题干信息“ 1971年10月28日 ”“ 企图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宣告彻底破产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打破了美国制造“两个中国”的企图,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语句,尤其是时间,来分析回答;也可以拿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二、材料分析题
31.(2021九上·杭州期中)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在学习了“辛亥革命”内容后,某校学生开展了“历史伟人孙中山”的研究性学习,搜集到了以下资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孙中山)的到达,彻底改变了局面,原来四分五裂的革命党,一下子就拧成一股绳,大家都同意他的意见。
——《辛亥: 摇晃的中国》
材料二:武昌发生的那些事,是一场意外,意外里的意外。这场意外,毁了一个王朝,像扳道岔一样,把古老的中国,扳到了另一个轨道上。
——《辛亥: 摇晃的中国》
材料三:以农为经,经商为纬,本末毕(完备的意思),是即强兵富国之先声,治国平天下之枢纽。凡有利于农田者无不兴,有害于农田者无不除。
——《孙中山全集》
(1)为将革命党拧成一股绳,孙中山在组织上和思想上做了哪些准备?
(2)材料二中这场意外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它将中国扳到了哪一个轨道上?产生了什么重要影响?
(3)材料三中“以农为经”体现了孙中山的什么思想?它的核心是什么?
【答案】(1)组织上:成立中国同盟会;思想上:把三民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
(2)辛亥革命;轨道:建立民主共和国,走资本主义共和道路。影响: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进步潮流的闸门。
(3)民生主义或平均地权:核心是解决土地问题。
【知识点】辛亥革命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同盟会与三民主义,要求运用所学解材料信息。依据材料一“他(孙中山)的到达,彻底改变了局面,原来四分五裂的革命党,一下子就拧成一股绳,大家都同意他的意见。”及所学知识可知,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为辛亥革命作了组织上的准备。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为辛亥革命作了思想上的准备。中国同盟会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2)本题考查辛亥革命,要求运用所学分析材料信息。依据材料二“武昌发生的那些事,是一场意外,意外里的意外。”及所学知识可知,这场意外指的是1911年辛亥革命;依据材料“这场意外,毁了一个王朝,像扳道岔一样,把古老的中国,扳到了另一个轨道上。 ”及所学知识可知,“另一个轨道”指的是通过辛亥革命使中国走上了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的近代化道路。
(3)本题考查孙中山的民生主义,要求运用所学准确分析材料信息。依据材料三“以农为经,经商为纬,本末毕(完备的意思),是即强兵富国之先声,治国平天下之枢纽。凡有利于农田者无不兴,有害于农田者无不除 ”及所学知识可知,以农为经”体现了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以变革旧的土地制度,实现”土地国有”,以避免工商业发达后土地涨价而出现贫富对立的社会问题;依据材料“凡有利于农田者无不兴,有害于农田者无不除。”及所学知识可知,民生主义的核心问题: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问题。
故答案为:(1)组织上:成立中国同盟会;思想上:把三民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
(2)辛亥革命;轨道:建立民主共和国,走资本主义共和道路。影响: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进步潮流的闸门。
(3)民生主义或平均地权:核心是解决土地问题。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辛亥革命、国共两党的两次合作的相关史实及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辛亥革命、国共两党的两次合作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孙中山的主张的相关史实。
32.(2021九上·长兴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德国倚仗着他的学问好,兵力强,专门侵害各国的平等自由。如今他打得大败,稍微懂得点公理的协约国,居然大胜了。这就叫作“公理战胜强权”。
——陈独秀在《每周评论》的发刊词(1918年12月22日)
材料二:李大钊说:“这回欧战完了,我们可曾做梦,说什么人道。平和得了胜利,之后的世界或者不是强盗世界了,或者有点人的世界的色彩了。谁知道这些名词,却只是强盗政府的假招牌。……说来让人失望极了,悲愤极造了。”
——摘选自沈潜《顾维钧家族》
(1)联系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陈独秀所评论的历史事件及当时国人非常关注这一事件的原因。
(2)联系所学知识,“让人失望极了,悲愤极透了”指的是什么?
(3)从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分析,上述材料带给我们怎样的历史启示?
【答案】(1)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
(2)1919年巴黎和会上,列强拒绝了中国的多项正当要求,作出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的决定。
(3)列强控制着中国北洋政府,中国处于四分五裂状态,政局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弱国无外交,外交是国家综合实力的较量。
【知识点】五四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凡尔赛体系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中的“德国...... 打得大败”“协约国”等可判断,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指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原因从中国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关系回答即可,即中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之一。
(2)在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中国作为战胜国在会议上提出的收回日本在山东的权益的正当要求不但被列强拒绝,而且它们作出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的决定。
(3)本题属于开放性问题,学生言之有理即可。如:列强控制着中国北洋政府,中国处于四分五裂状态,政局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弱国无外交,外交是国家综合实力的较量。
故答案为:(1)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
(2)1919年巴黎和会上,列强拒绝了中国的多项正当要求,作出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的决定。
(3)列强控制着中国北洋政府,中国处于四分五裂状态,政局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弱国无外交,外交是国家综合实力的较量。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巴黎和会和五四运动的相关知识。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
33.(2021九上·杭州期中)今年是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6周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1929年2月,南京《时事月报》刊出《惊心动魄之日本满蒙积极政策——田中义一上日皇之奏章》的爆炸性新闻,透露了不为人知的《田中奏折》。奏折宣称:“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中国东北);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
材料二:时政宣传画《暴日摧毁不了的中国新长城》 (载于1937年12月《时事月报》)
材料三:泱泱华夏,赫赫文明。一洎及近代,积弱积贫。一侵华日寇,毁吾南京。劫掠黎庶,屠戮苍生。卅万亡灵,饮恨江城。一哀兵奋起,金戈鼍鼓。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鼎铭文
(1)《田中奏折》暴露了日本的狼子野心,列举两例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的对中国的侵略行动及其目的。
(2)材料二中的“新长城”指的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全面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兄弟同心,共御外侮”的主要表现。
【答案】(1)发动 “九一八”事变,占领东北三省;发动七七事变,挑起全面侵华战争
(2)“新长城”指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
(3)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国民党组织正面战场抗战,共产党领导敌后战场抗战,形成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
【知识点】“九一八”事变与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抗战民族统一战线与全民族抗战;“七七”事变与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
【解析】【分析】(1)结合所学可知,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之后占领东北三省,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开始全面侵华。
(2)七七事变后,中华民族在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情况下,国共两党坚决抗战,号召全民族团结起来抗击日本侵略者,因此材料二中的“新长城”指的是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全民族抗战。
(3)七七事变爆发后,国共两党正式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英勇抗击日军,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抗日武装力量,深入敌后,打击日本侵略者,形成了正面、敌后两个战场共同抗日的局面。
故答案为:(1)发动 “九一八”事变,占领东北三省;发动七七事变,挑起全面侵华战争。
(2)“新长城”指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
(3)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国民党组织正面战场抗战,共产党领导敌后战场抗战,形成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三则材料为依托,综合考查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及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把握九一八事变以及影响、七七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二 九运动的相关知识。运用所学,具体分析作答。
34.(2021九上·金华月考)从 1921 年到 2020 年,99 年的历史发展,中国共产党经历了从弱小到强大,从幼稚到成熟,从在野到执政,探索出了革命和建设两条辉煌道路。在外交上也取得了辉煌成就。
材料一:她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了。
材料二:毛泽东曾对几位外国来访者说:“1927 年,他(蒋介石)把我们像鸡蛋一样地摔在地上,可他没想到,当时国外的许多人也没想到,我们还会孵出小鸡来!”
材料三:毛泽东说:“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的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终的。”
材料四:李济深致国民政府电文:“陕变事起……曾通电一致对外……不图讨伐令忽然而下,值兹强邻压境,国家民族危在旦夕,方谋解救之不暇,何忍再为其豆之煎?况汉卿通电各项主张,多为国人所同情者,屡陈不纳,迫以兵谏,绝不宜叛逆目之”——摘自 1936 年12 月《桂林日报》
(1)材料一中的“开天辟地的大事”指的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1927 年中国共产党通过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孵出”了两只“小鸡”。这两只“小鸡”指的是什么?
(3)如果说长征创造了中国革命史上伟大的传奇,那么长征途中的重要转折点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具有怎样重大的历史意义?
(4)材料四中的“陕变”指什么事件?“陕变”的解决对时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5)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的胜利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答案】(1)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者中共一大)。
(2)两只“小鸡”是:人民军队(或工农革命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或农村革命根据地,或革命根据地)。
(3)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4)西安事变。影响: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5)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发展才是硬道理等。(答出任意一点即可得分)
【知识点】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西安事变;工农武装割据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中共一大的历史意义。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2)本题考查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1927 年,中国共产党通过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孵出”了两只“小鸡”。这两只“小鸡”分别指的是人民军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朱德等发动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发动统治的第一枪,成为中共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队伍和湘南的农民武装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两军会师后,改编为工农红军第四军。1927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受挫后,毛泽东分析了敌强我弱的形势,决定放弃攻打中心城市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于是,毛泽东领导工农革命军向湘赣边界的井冈山进军,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从此领导中国人民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唯一正确的革命道路。
(3)本题考查遵义会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召开的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挽教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4)本题考查西安事变,要求分析理解材料和知识运用的能力。根据材料四中“1936年12月”“李济深”“通电主张一致对外”等信息,可知“陕变”指的是西安事变。根据所学知识,1936年12月初,蒋介石带领军政要员到了西安,督促张学良、杨虎城出兵进攻陕北的红军。为了逼迫蒋介石抗日,12月12日,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联合行动,扣押了蒋介石,实行“兵谏”。西安事变在中共的努力下得到了和平的解决,蒋介石接受了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国共实现了第二次合作。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5)本题属于开放性问题,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1)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者中共一大)。
(2)两只“小鸡”是:人民军队(或工农革命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或农村革命根据地,或革命根据地)。
(3)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4)西安事变。影响: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5)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发展才是硬道理等。(答出任意一点即可得分)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遵义会议、西安事变等知识及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遵义会议、西安事变等知识。
35.(2021九上·金华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安事变的突然爆发,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日本竭力挑拨南京和西安的关系,声明不能坐视南京同西安妥协,企图挑起中国大规模的内战,以便趁火打劫。国民党内部亲日派何应钦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主张“讨伐”张学良、杨虎城,企图置蒋介石于死地,取而代之……规模内战有一触即发之势。而与蒋介石关系密切的宋子文、宋美龄等人,坚决反对“讨伐”,坚持营救蒋介石。
材料二: “全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1937年7月8日中共中央《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
材料三:“因为我们是弱国,所以不可求战;……但到了逼不得已时,我们不能不应战。……如果找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
——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讲话
材料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国战场长期牵制和抗击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主要兵力。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
(1)面对材料一中的形势中国共产党作出了怎样的选择?这一选择对中国时局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
(2)材料二该通电的直接背景是什么?概括材料二和材料三的共同主张。
(3)根据材料四说说中国的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关系?综合上述材料,说说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所起的作用。
【答案】(1)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头键,至此,国共十年内战基本结束,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2)七七事变,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实行全民族抗战。
(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以巨大的民族牺牲支撑起了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重大贡献,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也得到了国际广泛支持。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起中流砥柱的作用。
【知识点】西安事变;抗战民族统一战线与全民族抗战;“七七”事变与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看中国的地位与作用
【解析】【分析】(1)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2)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了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中国共产党1937年7月8日发出《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的抗日主张。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发表通电,号召国共两党合作,把日本帝国主义驱逐出中国;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庐山谈话”,表明了国民政府准备抗战的态度;因此材料二和材料三都主张实行全民族抗战。
(3)根据所学可知,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为反抗法西斯的侵略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为世界的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抗日战场上,共产党领导八路军、新四军抗击了大量的日军,因此,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故答案为:(1)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头键,至此,国共十年内战基本结束,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2)七七事变,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实行全民族抗战。
(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以巨大的民族牺牲支撑起了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重大贡献,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也得到了国际广泛支持。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起中流砥柱的作用。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抗日战争的史实。
36.(2021九上·金华期中)历史小报是我们走进历史、探求新知的一种好方法。认真阅读下面的历史小报,完成相关问题。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改革开放的起步”历史小报
[版块一:爷爷说故事]
新中国成立时爷爷15岁,1952年家里分得了土地,1956年入社,1979年又开始大包干……
[版块二:改革促发展]
材料二:我国1978年以来经济发展情况
项目 1978年 2001年 2021年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3645 95933 1015986
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元) 187 4213 32189
[版块三:外交展风采]
(1)结合“爷爷所说的故事”,说说我家的三件大事分别与当时国家的哪些政策或事件有关?这些事件在当时起到的共同作用是什么?
(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把数据变化的起始时间定位于1978年的原因。
(3)三幅图中的领导人在活动中分别提出了什么主张?从版块三中可以看出我国实行怎样的外交政策?
【答案】(1)土地改革、对农业的社会改造(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也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2)1978年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会议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开启了我们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化代的伟大征程。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求同存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知识点】三大改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新中国初期外交成就;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1)联系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在全国农村展开;到1952年底,中国大陆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三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自1953年起,对农业实行合作化,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集体化道路;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1956年底,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号角,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农村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我国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3)1953年,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缅甸,三国总理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1955年,在亚非会议上,周恩来针对帝国主义国家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的分歧,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深化务实合作,携手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风险挑战,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版块三中可以看出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故答案为:(1)土地改革、对农业的社会改造(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也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2)1978年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会议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开启了我们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化代的伟大征程。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求同存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土地改革、对农业的社会改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及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基础知识。
1 / 1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期末复习试卷
一、单选题
1.(2021九上·金华期中)中国近代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  )
A.兴中会 B.强学会 C.同盟会 D.促进会
2.(2021九上·金华期中)一位美国历史学家在谈到一战前的欧洲形势时说:“欧洲就像一只火药桶,只等一粒火星将它引爆。”这里的“火药桶”和“火星”分别指(  )
A.法国、凡尔登战役 B.意大利、萨拉热窝事件
C.德国、凡尔登战役 D.巴尔干、萨拉热窝事件
3.(2021九上·长兴期中)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交战双方都期待着一场短时间内就能取得胜利的战争。但是,不久他们便发现自己被一场持久的、残酷的战争所折磨。这表明(  )
A.战争带来的灾难超乎人们预想 B.战争引起无产阶级革命
C.战争引起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 D.人们期待着战争的爆发
4.(2021九上·杭州期中)下图是1919年召开的巴黎和会上签订的一份和约。以下条文中,体现该会议分赃性质
的一项是(  )
A.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
B.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
C.德国承认并尊重奥地利独立
D.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5.(2021九上·杭州期中)状元实业家张謇认为“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对其中“国体之改革”理解正确的有(  )
①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
②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
③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④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2021九上·诸暨月考)下列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叙述中,正确的有(  )
①一战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②1914年,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标志着一战的爆发
③战场主要集中在欧洲,先后有30多个国家卷入战争
④1918年,协约国的核心国——德国投降,宣告一战结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7.(2021九上·金华期中)中国共产党走上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始于(  )
A.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 B.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
C.遵义会议的召开 D.中共“八七会议”召开
8.(2021九上·长兴期中)澳大利亚人莫理循曾任《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在北京居住长达20余年(1897-1920年)。下列资料中,最有可能是莫理循居住北京期间看到的是(  )
①工农红军长征胜利的新闻报道
②"外争主权,内惩国贼”标语照片
③袁世凯宣布撤销帝制的新闻报道
④联俄 、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文件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9.(2021九上·长兴期中)宋庆龄说,“孙中山和中国共产党之间具有历史意义的合作不是偶然的,它是当时的国际局势和中国本身的内部条件造成的”。这里的“内部条件"主要有(  )
①欧洲列强加紧了对中国政治和经济的控制与侵略
②“打倒列强,消灭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③“土地革命,分田分地”成为全国人民的呼声
④五四运动使孙中山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决定改组国民党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0.(2021九上·金华月考)请给下列图片所示的历史事件确定一个共同的主题,最确切的是(  )
A.国共关系的不断变化 B.人民军队的成长历程
C.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D.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1.(2021九上·杭州期中)我国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了历史。”站在南京城墙的废墟上,我们可以“读到”的历史包括(  )
①日军大屠杀
②中华民国成立
③台儿庄战役
④淞沪会战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①②
12.(2021九上·金华月考)“我们无可言状的悲怆追忆那血腥的风雨,我以颤抖的手抚摸那 30 万亡灵的冤魂,我以赤子之心刻下这苦难民族的伤痛。我祈求,我期望,古老民族的觉醒,精神的觉醒。”这中在(  )纪念馆门前的发言
A.人民英雄纪念碑
B.淮海战役纪念馆
C.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D.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
13.(2021九上·浙江月考)1929—1933年发生了一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当时人们最有可能的体验是(  )
A.“找工作比买彩票中奖还要难”
B.“牛奶面包价格都涨到天上去了”
C.“整个西方世界像一潭死水般平静”
D.“为共渡难关各国变得亲如兄弟”
14.(2020九上·温州期末)史料类型多种多样,价值各有不同。下列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的史料可信度最高的是(  )
A.长篇小说《辛德勒名单》
B.英国首相丘吉尔的《二战回忆录》
C.二战经典影片《珍珠港》
D.当时拍摄的斯大林格勒战役的照片
15.(2020九上·江干期末)历史比较法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以下图片反映的两大历史事件,其共同点有(  )
①共产党都作出了积极努力
②都发生于民族命运关键抉择时期
③都促成国共内战基本结束
④国共两党都没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6.(2021九上·金华期中)上海打 工者炳德在其日记中记录的收支表显示,1947 年1月他以37000元购入一双皮鞋,转年6月,他又购买了一双最贱的黄色皮鞋,花160万;他的理发费用在1947 年初是4000元,转年2月已变成8万元。这反映了(  )
A.军阀混战致经济衰退 B.经济受日本侵华冲击
C.国民党坚持内战方针 D.国统区经济走向崩溃
17.(2021九上·金华期中)口号往往有着明显的时代气息。下列有关中国近代不同时期的口号标语,按其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五四风雷,激荡百年
②推翻帝制,走向共和
③国共对峙,走向抗战
④民族独立,获得新生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③②①④ D.④②①③
18.(2021九上·金华期中)下图是1945年国共谈判时期的一张旧照,对于该事件的(  )
历史要素,叙述正确的有
①背景:为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②目的: (国)为内战做准备; (共)争取和平、民主
③地点:重庆
④结果:签订《双十协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9.(2021九上·长兴期中)某展厅由“开天辟地”“伟大的决策”、“打响第一枪”、“南征下广东”、“转战上井冈山”等章节组成,下图所反映的事件与展厅中“开天辟地”该主题一致的是(  )
A. B.
C. D.
20.(2020九上·新昌月考)下列图片反映了一个主题,最恰当的是(  )
A.美国的霸权主义 B.美苏握手结盟
C.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D.“冷战”中的对峙
2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挑起了“冷战”,东西方两大阵营严重对峙,世界呈现出“不战不和”的“冷战”局面。拉开“冷战”序幕的是(  )
A.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B.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C.马歇尔计划的提出 D.北约和华约的建立
22.(2021九上·金华期中)习近平主席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指出:“正义必定战胜强权,和平发展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以下史实能印证此观点的有(  )
①甲午中日战争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
③第二次世界大战
④抗美援朝战争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3.(2021九上·金华期中)下图反映了某时期我国(  )
A.1949年 B.1952年 C.1956年 D.1978 年
24.(2021九上·金华期中)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提到“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 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南方谈话后,中共“十四大”明确改革的目标是(  )
A.决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提出中国梦的总方针
C.开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5.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之际,二班组织了海报展,细心的小明在展板中发现一个小错误,这个错误是以下哪一项(  )
A.澳门回归时间:1999年12月20日
B.澳门回归时间:1997年7月1日
C.澳门曾经被葡萄牙占领
D.港澳回归洗雪了百年国耻
26.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成功实践这一构想的地区有(  )
①香港特别行政区 ②澳门特别行政区 ③台湾 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27.20世纪即将结束的时候,有一首歌家喻户晓,中国人唱着这首歌,迎来了一个被外国租占的领土的回归,这首歌的歌词应该是(  )
A.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B.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
C.我和你,心连心,同住地球村 D.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28.截止2017年,中国累计派出军事人员3.5万余人次,先后参加了24项维和行动,被国际社会誉为“维和行动的关键因素和关键力量”。这说明(  )
A.中国在联合国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B.当今世界地区冲突缓和
C.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D.联大是联合国的主要机构
29.据图推断,1972年中国迎来建交高峰的原因是(  )
A.中国提出求同存异 B.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C.中国实行改革开放 D.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30.1971年10月28日《人民日报》社论指出,美帝国主义企图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宣告彻底破产,这是一切维护正义的国家的胜利,是全世界人民的胜利。该社论评述的是(  )
A.“求同存异”方针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D.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二、材料分析题
31.(2021九上·杭州期中)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在学习了“辛亥革命”内容后,某校学生开展了“历史伟人孙中山”的研究性学习,搜集到了以下资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孙中山)的到达,彻底改变了局面,原来四分五裂的革命党,一下子就拧成一股绳,大家都同意他的意见。
——《辛亥: 摇晃的中国》
材料二:武昌发生的那些事,是一场意外,意外里的意外。这场意外,毁了一个王朝,像扳道岔一样,把古老的中国,扳到了另一个轨道上。
——《辛亥: 摇晃的中国》
材料三:以农为经,经商为纬,本末毕(完备的意思),是即强兵富国之先声,治国平天下之枢纽。凡有利于农田者无不兴,有害于农田者无不除。
——《孙中山全集》
(1)为将革命党拧成一股绳,孙中山在组织上和思想上做了哪些准备?
(2)材料二中这场意外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它将中国扳到了哪一个轨道上?产生了什么重要影响?
(3)材料三中“以农为经”体现了孙中山的什么思想?它的核心是什么?
32.(2021九上·长兴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德国倚仗着他的学问好,兵力强,专门侵害各国的平等自由。如今他打得大败,稍微懂得点公理的协约国,居然大胜了。这就叫作“公理战胜强权”。
——陈独秀在《每周评论》的发刊词(1918年12月22日)
材料二:李大钊说:“这回欧战完了,我们可曾做梦,说什么人道。平和得了胜利,之后的世界或者不是强盗世界了,或者有点人的世界的色彩了。谁知道这些名词,却只是强盗政府的假招牌。……说来让人失望极了,悲愤极造了。”
——摘选自沈潜《顾维钧家族》
(1)联系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陈独秀所评论的历史事件及当时国人非常关注这一事件的原因。
(2)联系所学知识,“让人失望极了,悲愤极透了”指的是什么?
(3)从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分析,上述材料带给我们怎样的历史启示?
33.(2021九上·杭州期中)今年是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6周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1929年2月,南京《时事月报》刊出《惊心动魄之日本满蒙积极政策——田中义一上日皇之奏章》的爆炸性新闻,透露了不为人知的《田中奏折》。奏折宣称:“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中国东北);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
材料二:时政宣传画《暴日摧毁不了的中国新长城》 (载于1937年12月《时事月报》)
材料三:泱泱华夏,赫赫文明。一洎及近代,积弱积贫。一侵华日寇,毁吾南京。劫掠黎庶,屠戮苍生。卅万亡灵,饮恨江城。一哀兵奋起,金戈鼍鼓。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鼎铭文
(1)《田中奏折》暴露了日本的狼子野心,列举两例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的对中国的侵略行动及其目的。
(2)材料二中的“新长城”指的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全面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兄弟同心,共御外侮”的主要表现。
34.(2021九上·金华月考)从 1921 年到 2020 年,99 年的历史发展,中国共产党经历了从弱小到强大,从幼稚到成熟,从在野到执政,探索出了革命和建设两条辉煌道路。在外交上也取得了辉煌成就。
材料一:她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了。
材料二:毛泽东曾对几位外国来访者说:“1927 年,他(蒋介石)把我们像鸡蛋一样地摔在地上,可他没想到,当时国外的许多人也没想到,我们还会孵出小鸡来!”
材料三:毛泽东说:“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的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终的。”
材料四:李济深致国民政府电文:“陕变事起……曾通电一致对外……不图讨伐令忽然而下,值兹强邻压境,国家民族危在旦夕,方谋解救之不暇,何忍再为其豆之煎?况汉卿通电各项主张,多为国人所同情者,屡陈不纳,迫以兵谏,绝不宜叛逆目之”——摘自 1936 年12 月《桂林日报》
(1)材料一中的“开天辟地的大事”指的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1927 年中国共产党通过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孵出”了两只“小鸡”。这两只“小鸡”指的是什么?
(3)如果说长征创造了中国革命史上伟大的传奇,那么长征途中的重要转折点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具有怎样重大的历史意义?
(4)材料四中的“陕变”指什么事件?“陕变”的解决对时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5)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的胜利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35.(2021九上·金华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安事变的突然爆发,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日本竭力挑拨南京和西安的关系,声明不能坐视南京同西安妥协,企图挑起中国大规模的内战,以便趁火打劫。国民党内部亲日派何应钦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主张“讨伐”张学良、杨虎城,企图置蒋介石于死地,取而代之……规模内战有一触即发之势。而与蒋介石关系密切的宋子文、宋美龄等人,坚决反对“讨伐”,坚持营救蒋介石。
材料二: “全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1937年7月8日中共中央《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
材料三:“因为我们是弱国,所以不可求战;……但到了逼不得已时,我们不能不应战。……如果找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
——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讲话
材料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国战场长期牵制和抗击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主要兵力。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
(1)面对材料一中的形势中国共产党作出了怎样的选择?这一选择对中国时局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
(2)材料二该通电的直接背景是什么?概括材料二和材料三的共同主张。
(3)根据材料四说说中国的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关系?综合上述材料,说说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所起的作用。
36.(2021九上·金华期中)历史小报是我们走进历史、探求新知的一种好方法。认真阅读下面的历史小报,完成相关问题。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改革开放的起步”历史小报
[版块一:爷爷说故事]
新中国成立时爷爷15岁,1952年家里分得了土地,1956年入社,1979年又开始大包干……
[版块二:改革促发展]
材料二:我国1978年以来经济发展情况
项目 1978年 2001年 2021年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3645 95933 1015986
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元) 187 4213 32189
[版块三:外交展风采]
(1)结合“爷爷所说的故事”,说说我家的三件大事分别与当时国家的哪些政策或事件有关?这些事件在当时起到的共同作用是什么?
(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把数据变化的起始时间定位于1978年的原因。
(3)三幅图中的领导人在活动中分别提出了什么主张?从版块三中可以看出我国实行怎样的外交政策?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辛亥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05年8月,孙中山联合华兴会、光复会和兴中会的成员,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这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ABD三项都不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不符合题意;
C项同盟会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同盟会,要求具备基础史实的识记能力。
2.【答案】D
【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
【解析】【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影响下,帝国主义国家间围绕着争夺殖民地、争夺霸权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各帝国主义大国出于自身的利益,拉帮结派,寻找盟友,重新组合,导致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两大军事集团形成后,激烈争夺巴尔干半岛的控制权,使巴尔干成为欧洲战争的“火药桶”,1914年的萨拉热窝事件,成为了一战的导火线。
ABC三项都不是题干里的“火药桶”和“火星”所指的内容,不符合题意;
D项巴尔干、萨拉热窝事件分别是题干里的“火药桶”和“火星”所知的内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相关史实及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相关史实。
3.【答案】A
【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
【解析】【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历时四年多,三十多个国家、15亿人口被卷入了战争,大约有6500万人参战,1000万人丧生,2000万人受伤。经济损失3400万美元,给人类带来空前的浩劫,给参战各国带来巨大的灾难;这说明战争带来的灾难超乎人们所想。
A项战争带来的灾难超乎人们预想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BC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相关知识。
4.【答案】D
【知识点】凡尔赛体系
【解析】【分析】1919年1月,战胜的协约国集团为了缔结和约,对战后的世界做出安排,在巴黎召开了会议,这就是巴黎和会。巴黎和会是帝国主义战后重新瓜分殖民地,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赃会议。在巴黎和会上对德国在海外的殖民地进行了分割,德国战前所有的海外殖民地都被英法日瓜分,这最能体现会议的分赃性质。
ABC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最能体现巴黎和会分赃性质,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凡尔赛条约》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应把握《凡尔赛和约》的有关知识。
5.【答案】A
【知识点】辛亥革命
【解析】【分析】由材料“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可知,“国体之改革”是指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③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描述错误,结束的是封建帝制而不是封建制度,封建土地所有制依然存在;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④描述错误。
A项①②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辛亥革命的影响的认识。需正确认识有关辛亥革命的意义。
6.【答案】A
【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
【解析】【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尖锐,分别形成了由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组成的三国同盟和由英国、法国和俄国组成的三国协约。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以英国为核心的三国协约与德国为核心的三国同盟形成了对立双方。故④叙述错误,排除。
A项①②③叙述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7.【答案】A
【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
【解析】【分析】1927年,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失败后,当即立断,率部队向井冈山进军,开始创建中国革命史上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的革命道路。
A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使中国共产党走上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符合题意;
BCD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的相关史实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的相关史实。
8.【答案】B
【知识点】五四运动;北洋政府与军阀混战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红军长征胜利是在1936年间,故①不符合题意。 “外争主权,内惩国贼”是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的标语,故②符合题意。袁世凯宣布撤销帝制是在1916年,故③符合题意。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是1924年国民党一大确立的,故④不符合题意。
B项②③最有可能是莫理循居住北京期间看到的,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1897-1920年中国发生的重大事件。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9.【答案】B
【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和中国共产党的合作发生于国民大革命时期,当时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与北洋军阀成为包括国共两党在内的中国人民的最主要敌人,两党都把反帝反封建作为其革命目标。五四运动使孙中山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决定改组国民党。①欧洲列强加紧了对中国政治和经济的控制与侵略不是原因,与题目无关;③“土地革命,分田分地”成为全国人民的呼声是在1931年,孙中山已经逝世;②④是题干材料里的“内部条件”,符合题意。
B项②④是题干里的“内部条件",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考查国共第一次合作的背景及学生解读题干信息和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内部条件”的解题关键。
10.【答案】A
【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工农武装割据
【解析】【分析】仔细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变化,不断调整同国民党的关系。二七罢工的失败后,面对北洋军阀的统治和帝国主义的剥削和压榨,共产党认识到,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合作和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创立黄埔军校,进行了北伐战争。1927年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后,阶级矛盾成为主要矛盾。国共开始了十年的对抗,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抗战胜利后,阶级矛盾成为主要矛盾。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1946年国民党大举进攻中原等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国共关系破裂。中共领导全国人民通过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全面进攻、挺进大别山、大决战、渡江战役推翻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图所示图片共同反映了一个主题,最确切的应该是国共关系的变化。
A项国共关系的不断变化最确切,符合题意;
BCD三项和题干图片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国共关系的变化及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能力,注意掌握国共关系的变化以及影响。
11.【答案】D
【知识点】辛亥革命;抗战民族统一战线与全民族抗战;日军罪行
【解析】【分析】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的正式成立。1937年12月,日军侵占南京后,对南京进行了长达六个星期的大屠杀。①②。1938年春,日军从山东分两路南下,进攻徐州。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将日军一路阻止在山东临沂,另一路阻止在山东台儿庄。双方在台儿庄地区展开激战,结果中国军队大败日军。1937年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中国军队与侵华日军展开淞沪会战。
D项①②发生在南京,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近代发生在南京的重大事件。掌握重大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及影响。
12.【答案】C
【知识点】日军罪行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30万亡灵的冤魂”,联系所学可知1937年12月,日本占领南京后,侵略者所到之处,烧杀淫掠,无恶不作。并制造了南京大屠杀,日军在占领南京后的六周之内,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三十万人以上。因此这是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前的发言。
ABD三项和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南京大屠杀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南京大屠杀的史实,注意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
13.【答案】A
【知识点】30年代的大危机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各国工业生产陷人瘫痪状态,失业人员剧增,失业工人达到3000多万,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导致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因此当时人们最有可能的体验是“找工作比买彩票中奖还要难”。
A项“找工作比买彩票中奖还要难”是当时人们最有可能的体验,符合题意;
BCD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的影响及学生准确识记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14.【答案】D
【知识点】大战的转折
【解析】【分析】AB两项属于回忆录,掺杂了个人观点,不符合题意;
C项二战经典影片《珍珠港》属于电影、文学,经过了艺术加工,不符合题意;
D项当时拍摄的斯大林格勒战役的照片是第一手资料,没有经过加工,没有掺杂个人观点,可信度最高,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史料的可信度,要求运用史学常识分析解决问题。
15.【答案】A
【知识点】西安事变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安事变与重庆谈判两者的相似之处有都是民族前途面临抉择的关键时候;共产党都作出了积极的努力,故①②正确。
促成国共内战基本结束只适用于西安事变,不适用于重庆谈判,故③错误。
西安事变和重庆谈判国共两党都达成初步合作意向,故④错误。
D项①②是西安事变和重庆谈判的共同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西安事变与重庆谈判两者的相似之处及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安事变与重庆谈的相关史实。
16.【答案】D
【知识点】内战的爆发
【解析】【分析】题干中的现象出现在“1947年”,联系所学知识,当时正处在解放战争时期,全面内战的爆发使得国统区经济迅速恶化,逐渐走向崩溃,导致题干现象的出现。
ABC三项和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国统区经济走向崩溃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全面内战爆发的相关史实及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内战的影响。
17.【答案】B
【知识点】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战民族统一战线与全民族抗战;新中国的诞生
【解析】【分析】①五四风雷,激荡百年反映的是1919年的五四运动,②推翻帝制,走向共和反映的是1911年的辛亥革命,③国共对峙,走向抗战是指1927—1936年,④民族独立,获得新生反映的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按其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②①③④。
B项②①③④排列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口号标语出现的先后顺序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习历史一定要注意对历史时间的掌握。
18.【答案】D
【知识点】内战的爆发
【解析】【分析】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也为了欺骗人民,蒋介石接连三次打电报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1945年8月,毛泽东偕周恩来、王若飞前往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经过40多天的艰苦谈判,10月10日,国民党被迫同中国共产党正式签署国共双方代表《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也就是著名的《双十协定》,使中国共产党取得了政治上的主动权。
D项②③④叙述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重庆谈判的相关史实。理解并识记重庆谈判的相关史实。
19.【答案】A
【知识点】中国共产党成立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会议的最后一天转移到了嘉兴南湖的游船上进行,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A项“红船”所反映的事件与展厅中“开天辟地”该主题一致,符合题意;
BCD三项所反映的事件与展厅中“开天辟地”不一致,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相关史实。
20.【答案】D
【知识点】冷战中的对峙
【解析】【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为争夺世界霸权,遏制苏联,实施冷战政策。冷战政策在政治上的表现是出台杜鲁门主义,经济上表现为马歇尔计划,援助西欧,军事上成立北大西洋组织。为对抗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55年,苏联、捷克斯洛伐克等8月建立华沙条约组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建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题干图片反映了一个主题,最恰当的是“冷战”中的对峙。
ABC三项和题干图片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冷战”中的对峙最恰当,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冷战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需要全面分析题干相关内容,寻找共同之处,确定主题。
21.【答案】B
【知识点】冷战中的对峙
【解析】【分析】据所学知,1946年3月5日,英国前首相温斯顿 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城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的反苏联、反共产主义的演说,宣称“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运用“铁幕”一词之意攻击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用铁幕笼罩起来”,因此此演说被称为“铁幕演说”。铁幕演说也被认为是正式拉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
ACD三项分别是冷战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表现,不符合题意;
B项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拉开了“冷战”的序幕,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以拉开“冷战”序幕为切入点,考查丘吉尔的铁幕演说的相关知识。注意识记冷战开始的标志及其具体表现。
22.【答案】D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狂潮;第一次世界大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抗美援朝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失败,不能印证“正义必定战胜强权,和平发展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的观点;②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对交战双方,都无正义可言,不能印证“正义必定战胜强权,和平发展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的观点;③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以轴心国的彻底失败而宣告结束,可以印证“正义必定战胜强权,和平发展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的观点;④抗美援朝战争粉碎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阴谋,可以印证“正义必定战胜强权,和平发展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的观点。
D项③④能印证题干观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战争的理解。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3.【答案】C
【知识点】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公有制经济成分占据绝对的比例,联系所学,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结合表格信息,公有经济和私有经济所占的比列可以得出,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
AB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项1956年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三改造完成的意义及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图片信息。
24.【答案】D
【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分析】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四大后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有利于实现我国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中共“十四大”明确的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ABC三项都不是中共“十四大”明确改革的目标,不符合题意;
D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共“十四大”明确改革的目标,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相关史实及学生的识记能力。识记中共“十四大”明确的改革目标。
25.【答案】B
【知识点】香港和澳门回归
【解析】【分析】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设立了澳门特别行政区。故B表述错误;ACD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港澳回归的有关知识。试题较为简单,旨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1999年12月20日,中葡两国政府在澳门举行澳门政权交接仪式,中国正式恢复对对澳门行使主权。澳门回到祖国的怀抱
26.【答案】A
【知识点】香港和澳门回归
【解析】【分析】20世纪80年代国家领导人邓小平为实现台湾回归祖国怀抱而提出“一国两制”方针,在香港、澳门回归的过程中得以成功实践。“一国两制”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我国对新疆和西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港澳回归的有关知识。试题较为简单,掌握“一国两制”的构想及实践是解题的关键。
27.【答案】D
【知识点】香港和澳门回归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1999年澳门回归,故正确答案为D项。
A选项反应了抗美援朝战争,没有涉及到回归问题,故排除;
B项,体现了1980年深圳被列为经济特区,与题意无关,故排除;
C选项体现了世界日益连为一个整体的进程,与澳门回归无关,故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澳门回归的有关知识。试题较为简单,题干中的“20世纪即将结束”、“一个被外国租占的领土”、“回归”等关键词是重要的答题提示。
28.【答案】A
【知识点】联合国与走向世界的中国
【解析】【分析】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的维和行动体现了新时期新中国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说明中国在联合国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故A正确;
材料只反映了中国的维和表现,无法反映地区冲突的缓和,排除B项;
C项是在1971年,而且“一切”说法绝对化,排除;
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 A
【点评】 本题考查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解答的关键信息是中国累计派出军事人员3.5万余人次,先后参加了24项维和行动,被国际社会誉为“维和行动的关键因素和关键力量" ,结合新时期新中国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的表现分析。
29.【答案】B
【知识点】联合国与走向世界的中国
【解析】【分析】图片材料表明1972年出现建交高峰,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第26届大会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多数,通过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合法席位。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有关知识。题较为简单,题干中的“1972年”是重要的答题提示。结合所学,逐一分析选项内容,很易得出正确答案。
30.【答案】D
【知识点】联合国与走向世界的中国
【解析】【分析】A. “求同存异”方针 ,不符合题意;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不符合题意;
C.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不符合题意;
D.依据题干信息“ 1971年10月28日 ”“ 企图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宣告彻底破产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打破了美国制造“两个中国”的企图,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语句,尤其是时间,来分析回答;也可以拿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31.【答案】(1)组织上:成立中国同盟会;思想上:把三民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
(2)辛亥革命;轨道:建立民主共和国,走资本主义共和道路。影响: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进步潮流的闸门。
(3)民生主义或平均地权:核心是解决土地问题。
【知识点】辛亥革命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同盟会与三民主义,要求运用所学解材料信息。依据材料一“他(孙中山)的到达,彻底改变了局面,原来四分五裂的革命党,一下子就拧成一股绳,大家都同意他的意见。”及所学知识可知,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为辛亥革命作了组织上的准备。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为辛亥革命作了思想上的准备。中国同盟会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2)本题考查辛亥革命,要求运用所学分析材料信息。依据材料二“武昌发生的那些事,是一场意外,意外里的意外。”及所学知识可知,这场意外指的是1911年辛亥革命;依据材料“这场意外,毁了一个王朝,像扳道岔一样,把古老的中国,扳到了另一个轨道上。 ”及所学知识可知,“另一个轨道”指的是通过辛亥革命使中国走上了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的近代化道路。
(3)本题考查孙中山的民生主义,要求运用所学准确分析材料信息。依据材料三“以农为经,经商为纬,本末毕(完备的意思),是即强兵富国之先声,治国平天下之枢纽。凡有利于农田者无不兴,有害于农田者无不除 ”及所学知识可知,以农为经”体现了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以变革旧的土地制度,实现”土地国有”,以避免工商业发达后土地涨价而出现贫富对立的社会问题;依据材料“凡有利于农田者无不兴,有害于农田者无不除。”及所学知识可知,民生主义的核心问题: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问题。
故答案为:(1)组织上:成立中国同盟会;思想上:把三民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
(2)辛亥革命;轨道:建立民主共和国,走资本主义共和道路。影响: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进步潮流的闸门。
(3)民生主义或平均地权:核心是解决土地问题。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辛亥革命、国共两党的两次合作的相关史实及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辛亥革命、国共两党的两次合作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孙中山的主张的相关史实。
32.【答案】(1)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
(2)1919年巴黎和会上,列强拒绝了中国的多项正当要求,作出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的决定。
(3)列强控制着中国北洋政府,中国处于四分五裂状态,政局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弱国无外交,外交是国家综合实力的较量。
【知识点】五四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凡尔赛体系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中的“德国...... 打得大败”“协约国”等可判断,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指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原因从中国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关系回答即可,即中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之一。
(2)在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中国作为战胜国在会议上提出的收回日本在山东的权益的正当要求不但被列强拒绝,而且它们作出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的决定。
(3)本题属于开放性问题,学生言之有理即可。如:列强控制着中国北洋政府,中国处于四分五裂状态,政局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弱国无外交,外交是国家综合实力的较量。
故答案为:(1)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
(2)1919年巴黎和会上,列强拒绝了中国的多项正当要求,作出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的决定。
(3)列强控制着中国北洋政府,中国处于四分五裂状态,政局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弱国无外交,外交是国家综合实力的较量。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巴黎和会和五四运动的相关知识。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
33.【答案】(1)发动 “九一八”事变,占领东北三省;发动七七事变,挑起全面侵华战争
(2)“新长城”指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
(3)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国民党组织正面战场抗战,共产党领导敌后战场抗战,形成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
【知识点】“九一八”事变与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抗战民族统一战线与全民族抗战;“七七”事变与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
【解析】【分析】(1)结合所学可知,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之后占领东北三省,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开始全面侵华。
(2)七七事变后,中华民族在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情况下,国共两党坚决抗战,号召全民族团结起来抗击日本侵略者,因此材料二中的“新长城”指的是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全民族抗战。
(3)七七事变爆发后,国共两党正式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英勇抗击日军,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抗日武装力量,深入敌后,打击日本侵略者,形成了正面、敌后两个战场共同抗日的局面。
故答案为:(1)发动 “九一八”事变,占领东北三省;发动七七事变,挑起全面侵华战争。
(2)“新长城”指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
(3)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国民党组织正面战场抗战,共产党领导敌后战场抗战,形成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三则材料为依托,综合考查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及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把握九一八事变以及影响、七七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二 九运动的相关知识。运用所学,具体分析作答。
34.【答案】(1)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者中共一大)。
(2)两只“小鸡”是:人民军队(或工农革命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或农村革命根据地,或革命根据地)。
(3)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4)西安事变。影响: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5)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发展才是硬道理等。(答出任意一点即可得分)
【知识点】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西安事变;工农武装割据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中共一大的历史意义。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2)本题考查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1927 年,中国共产党通过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孵出”了两只“小鸡”。这两只“小鸡”分别指的是人民军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朱德等发动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发动统治的第一枪,成为中共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队伍和湘南的农民武装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两军会师后,改编为工农红军第四军。1927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受挫后,毛泽东分析了敌强我弱的形势,决定放弃攻打中心城市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于是,毛泽东领导工农革命军向湘赣边界的井冈山进军,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从此领导中国人民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唯一正确的革命道路。
(3)本题考查遵义会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召开的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挽教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4)本题考查西安事变,要求分析理解材料和知识运用的能力。根据材料四中“1936年12月”“李济深”“通电主张一致对外”等信息,可知“陕变”指的是西安事变。根据所学知识,1936年12月初,蒋介石带领军政要员到了西安,督促张学良、杨虎城出兵进攻陕北的红军。为了逼迫蒋介石抗日,12月12日,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联合行动,扣押了蒋介石,实行“兵谏”。西安事变在中共的努力下得到了和平的解决,蒋介石接受了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国共实现了第二次合作。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5)本题属于开放性问题,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1)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者中共一大)。
(2)两只“小鸡”是:人民军队(或工农革命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或农村革命根据地,或革命根据地)。
(3)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4)西安事变。影响: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5)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发展才是硬道理等。(答出任意一点即可得分)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遵义会议、西安事变等知识及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遵义会议、西安事变等知识。
35.【答案】(1)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头键,至此,国共十年内战基本结束,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2)七七事变,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实行全民族抗战。
(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以巨大的民族牺牲支撑起了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重大贡献,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也得到了国际广泛支持。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起中流砥柱的作用。
【知识点】西安事变;抗战民族统一战线与全民族抗战;“七七”事变与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看中国的地位与作用
【解析】【分析】(1)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2)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了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中国共产党1937年7月8日发出《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的抗日主张。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发表通电,号召国共两党合作,把日本帝国主义驱逐出中国;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庐山谈话”,表明了国民政府准备抗战的态度;因此材料二和材料三都主张实行全民族抗战。
(3)根据所学可知,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为反抗法西斯的侵略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为世界的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抗日战场上,共产党领导八路军、新四军抗击了大量的日军,因此,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故答案为:(1)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头键,至此,国共十年内战基本结束,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2)七七事变,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实行全民族抗战。
(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以巨大的民族牺牲支撑起了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重大贡献,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也得到了国际广泛支持。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起中流砥柱的作用。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抗日战争的史实。
36.【答案】(1)土地改革、对农业的社会改造(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也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2)1978年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会议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开启了我们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化代的伟大征程。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求同存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知识点】三大改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新中国初期外交成就;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1)联系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在全国农村展开;到1952年底,中国大陆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三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自1953年起,对农业实行合作化,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集体化道路;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1956年底,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号角,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农村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我国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3)1953年,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缅甸,三国总理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1955年,在亚非会议上,周恩来针对帝国主义国家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的分歧,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深化务实合作,携手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风险挑战,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版块三中可以看出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故答案为:(1)土地改革、对农业的社会改造(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也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2)1978年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会议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开启了我们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化代的伟大征程。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求同存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土地改革、对农业的社会改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及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基础知识。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