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某重点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10月月考 全科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江省某重点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10月月考 全科

资源简介

高一化学问卷
考试说明: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密封区内填写班级、姓名、考试序号(座位号)、学号。
3.答案必须用黑色或蓝色的钢笔或签字笔或圆珠笔写在答题卷上才有效。
4.考试结束,只上交答题卷,请妥善保存问卷。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23 Mg-24 Al-27 S-32 Cl-35.5 Ca-40 Fe-56 Cu-64 Zn-65 Ba-137
第Ⅰ卷(选择题,共40分)
一、选择题(共20小题,2分×20=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下列各物质的分类、名称(或俗名)、化学式都正确的是
A、碱性氧化物 氧化铁 FeO B、酸性氧化物 二氧化硫 SO2
C、酸 硫酸 H2SO3 D、碱 纯碱 Na2CO3
2、能把Na2SO4、NH4NO3、KCl、(NH4)2SO4四瓶无色溶液加以区别的一种试剂是(必要时可以加热)
A.BaCl2 B.NaOH C.Ba(OH)2 D.AgNO3
3、过滤后的食盐水仍含有可溶性的CaCl2、MgCl2、Na2SO4 等杂质,通过如
下几个实验步骤,可制得纯净的食盐水:① 加入稍过量的Na2CO3溶液;
② 加入稍过量的NaOH溶液;③ 加入稍过量的BaCl2 溶液;④滴入稀盐
酸至无气泡产生;⑤ 过滤。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A.③②①⑤④ B.①②③⑤④ C.②③①④⑤ D.③⑤②①④
4、下列关于气体摩尔体积的几种说法正确的是
A.22.4 L任何气体的物质的量均为1 mol
B.非标准状况下,1 mol任何气体不可能占有22.4 L体积
C.0.1 mol H2、0.2 mol O2、0.3 mol N2和0.4 mol CO2组成的混合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约为22.4 L
D、在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单质所含分子数和原子数都相同
5、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常温常压下,44gCO2所含原子数为NA个
B. 0.5 mol·L-1硫酸钾溶液1 L 中含有K+和SO42-离子的总数为NA
C. 2.3g金属钠变为钠离子失去电子数为0.1NA
D. 标准状况下,22.4L水中含有个水分子NA
6、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21世纪教育网
A.蒸发操作时,应使混合物中的水分完全蒸干后,才能停止加热
B.蒸馏操作时,应使温度计水银球靠近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
C.分液操作时,分液漏斗中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换个烧杯后继续从下口放出
D.萃取操作时,应选择有机萃取剂,且萃取剂的密度必须比水大
7、下列括号中的物质是除去杂质所需的药品,其中错误的是
A.NaCl中有杂质Na2SO4(氯化钡)
B.FeSO4中有杂质CuSO4(铁粉)
C.SO2中有少量HCl气体(氢氧化钠溶液)
D.CO2中有少量CO(灼热的氧化铜)
8、在盛有碘水的试管里加入少量四氯化碳,振荡后静置,可观察到
A.分层,上层呈紫红色,下层颜色变浅  
B.分层,上层颜色变浅,下层呈紫红色
C.不分层,液体呈紫红色 D.不分层,液体为无色
9、气体的体积主要由以下什么因素决定的:①气体分子的直径 ②气体物质的量的多少?③气体分子间的平均距离 ④气体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0、下列物质间的转化能一步实现的是
A.Na2CO3 → NaOH B.CaCO3 → Ca(OH)2
C.NaNO3 → NaCl D.FeSO4 → CuSO4
11、下列物质的水溶液能导电,但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A.HNO3 B.Cl2(Cl2+H2OHCl+HClO)
C.NH4NO3 D.SO2
12、下列反应不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但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 2F2+2H2O=4HF+O2 B.AgNO3+NaCl=AgCl↓ +NaNO3
C.3CO+Fe2O32Fe+3CO2 D.MgCl2(熔融)Mg+Cl2 ↑
13、某无色混合气体可能含有CO2、CO、H2O(水蒸气)、H2中的一种或几种,依次进行如下连续处理(假定每步处理均反应完全):①通过碱石灰时,气体体积变小;②通过赤热的氧化铜时,固体变为红色;③通过白色硫酸铜粉末时,粉末变为蓝色;④通过澄清的石灰水时,溶液变得浑浊。由此可以确定混合气体中
A. 一定含有CO2、H2O,至少含有H2、CO中的一种
B. 一定含有H2O、CO,至少含有CO2、H2中的一种
C. 一定含有CO、CO2,至少含有H2O、H2、中的一种
D. 一定含有CO、H2,至少含有H2O、CO2中的一种
14、有一真空储气瓶,净重400g,在相同条件下,装满氧气后重404克,装满另
一种气体x时重405.5克,则x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A、44 B、64 C、71 D、48
15、把100 g某NaOH溶液(密度是1.2 g/mL)蒸发浓缩,余下50 mL溶液时,物质的量浓度为8 mol/L,原溶液的浓度是(  )
A.8 mol/L B.4.8 mol/L
C.3.3 mol/L D.16 mol/L
16已知14gA物质和10.5gB物质恰好完全反应生成7.2gC、3.8gD和0.3molE,则E
物质的摩尔质量是
A.55g/mol B.111g/mol C.45 D.45 g/mol
17、在一定条件下,某化合物X受热分解:2X=A↑+2B↑+4C↑,
测得反应后生成的混合气体对H2的相对密度为11.43。则在相同
条件下,X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A.11.43 B.22.86 C.80.01 D.160.02
18、.要把12 mol·L-1的盐酸(密度为1.19g/cm3)50mL稀释成6 mol·L-1的盐酸
(密度为1.10g/cm3),需加水
A、50mL B、50.5mL C、55mL D、59.5mL
19、某氮的氧化物和一氧化碳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充分反应,生成氮气和二氧化碳。若测得氮气和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则该氮的氧化物是
A.N2O B.NO C.NO2 D.N2O5
20、某混合气体由CH4和CO组成,在标准状况下测得密度为1g/L,
则该混合气体中CH4和CO的质量比为
A、1:1 B、1:2 C、2:3 D、7:8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0分)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48分)
21、已知①盐酸 ②酒精 ③SO2 ④熔融的BaSO4 ⑤液态HCl ⑥硫酸 ⑦蔗糖 ⑧铜 ⑨CaO ⑩CO2
上述物质属于电解质的是 ;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能导电的是 ;属于酸性氧化物的是 ;属于碱性
氧化物的是 ;
22、用20gNaOH配成250mL溶液,它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mol/L。取出5mL该溶液,它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mol/L,再加水稀释至100mL,则稀释后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mol/L,其中含NaOH的质量为 。该100mL溶液可以跟H+浓度为0.1mol/L的盐酸溶液 mL完全中和生成正盐。
23、书写下列方程式:21世纪教育网
(1)、书写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2)、书写硫酸铵的电离方程式
(3)、书写碳酸氢钠的电离方程式
24、某无色透明溶液只可能含有K+,Cu2+,Ca2+,SO42(,CO32(,Cl(中的几种,现进行如下实验:
(1)滴加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将沉淀滤出。
(2)上述沉淀有一部分溶于稀HNO3。
(3)向滤液中加入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该沉淀不溶于稀HNO3。
试判断,该溶液中肯定有 离子,肯定没有 离子,
可能有 离子。
25、欲配制500 mL 0.2 mol/L的碳酸钠溶液,回答下列问题:
①通过计算可知应用托盘天平称取_________g碳酸钠。
②称量的操作顺序为(填序号)_________。
A.调天平零点
B.游码归零
C.向小烧杯中加碳酸钠
D.称量空烧杯
E.向右盘加砝码并将游码移到所需位置
F.将砝码归盒
G.记录称量结果
③若砝码和药品位置放颠倒(假设称量时未用烧杯),天平平衡时,实际称得碳酸钠的质量是_________。
④下列操作使所配制溶液浓度偏高的是___________。
A.若称取28.6g Na2CO3·10H2O进行配制
B.称量时用了生锈的砝码
C.往容量瓶转移溶液时,有少量液体溅出
D.碳酸钠中含有不溶性杂质
E.未洗涤溶解Na2CO3的烧杯
F.定容时仰视刻度线21世纪教育网
G.小烧杯洗净后未干燥即用来称量
三、计算题(本题包括2小题,共12分)
26、含有3.01×1023个铝原子的铝单质与足量稀盐酸混合,充分反应,消耗多少克HCl?标准状况下最多能收集到多少升气体?
21世纪教育网
27、有Na2SO4和Na2CO3混合溶液10.0 mL,加入足量BaCl2溶液,充分反应后,经过滤、洗涤和烘干,得到白色沉淀1.451 g。将沉淀与过量盐酸反应,得到112 mL CO2 气体(标准状况)。求原混合溶液中Na2SO4和Na2CO3的物质的量浓度。
高一年级考试卷
化学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A
C
C
B
C
B
C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C
D
A
B
D
C
B
B
B
二、
21世纪教育网
二、填空题
21.(10分) ④⑤⑥⑨ ②③⑦⑩ ①④⑧
③⑩ ⑨
22.(10分) 2 2 0.1
0.4 100 21世纪教育网

23.(9分)(1) _2KMnO4 == K2MnO4+MnO2+O2 ↑

(2)_(NH4)2SO4==2NH4++SO42- 21世纪教育网
(3) NaHCO3==Na++HCO3- 21世纪教育网
24.(9分) K+ SO4 2- CO3 2- ; Cu2+ Ca2+ Cl- .
25.(10分)⑴ 10.6 ⑵ BADCEGF ⑶ 9.4 (4) B ;
三、计算题
26.
HCl:54.75g(3分)
H2:16.8L(3分)
21世纪教育网
27:
Na2CO3:0.5mol/L(3分)
Na2SO4:0.2mol/L(3分)21世纪教育网
高一历史月考试卷
考生须知:
1. 所有试题的答案必须涂(写)在答题卡和答题卷相应位置处,答在本卷上无效;
2. 本卷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为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70分)
一、选择题(共35题,每题2分,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共70分)
1.中国古籍中曾出现下列人名:殷孝祖、刘敬先、汤显祖、蔡兴宗等。下列制度中,对这些人的起名影响比较大的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刺史制
2.《左传》记载:“封建亲戚,以蕃屏周。”这句话反映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
①皇帝制 ②分封制 ③宗法制 ④郡县制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3.从“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到“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反映了中国古代
A.分封制的废除 B.宗法制的消亡 C.刺史制的建立 D.内阁制的形成
4.汉武帝统治时期,全国划分为十三个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名。当时刺史的主要职责是
A.监察地方政治 B.管理地方行政 C.征收地方赋税 D.掌管地方军事
5.韩非子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君主)独制四海之内”。下列制度中,最符合这一思想的是
A.禅让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郡县制
6.中国古代某地发生洪灾,内阁大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情境最有可能出现于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明朝
7.唐朝元和年间,中书省丞相皇甫鎛奏请减少内外官俸钱,门下省官员崔祐认为此法不妥,封还诏书,皇帝采纳了崔祐的意见,皇甫鎛的建议作罢。由此可见
A.唐朝时期的丞相权力大于皇权 B.唐朝三省制有互相制衡和分散相权作用C.唐朝门下省权限高于中书省 D.唐朝的中枢机构具备君主立宪制特征
8.中国古代某大臣上书皇帝言:“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这位大臣最有可能生活在
A.西周 B.秦朝 C.宋朝 D.清朝
9.在某古代史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载:“甲戌,命江浙行省明年漕运粮二百八十万石赴京师”。该史书有可能是
A.《汉书》 B.《旧唐书》 C.《宋史》 D.《元史》
10.内阁和军机处的设置是中国专制时代晚期政治形式的新变化,这一新变化出现在下列哪一时期?
A.秦汉 B.隋唐 C.宋元 D.明清
11.“中国式建筑是凝固的思想意识形态,…….太和殿内皇帝所用的御座,安置在一个高约2米的基座上,使御座从平地生起,犹如须弥座托着的太和殿的缩影。”这体现的政治思想是
A.民贵君轻 B.以法治国 C.皇权至上 D.天人感应
12.图1所示是举世闻名的中国皇家园林遗迹,该园林在1860年遭到西方列强的野蛮洗劫与焚毁。与此相关的列强侵华战争是21世纪教育网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3.近代列强侵华,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下列不平等条约中,最早允许外国人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的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4.清朝林福祥《平海心筹》记载:“初十回(1841年5月30日)辰刻,逆夷……抢劫,予闻锣声不绝,即带水勇应之……来会者众数万,刀斧犁锄……将夷兵困在垓心矣。”该记载反映了
A.三元里抗英 B.黄海海战 C.反割台斗争 D.义和团运动
15.“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导致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得出此结论的历史事件是
A.洋务运动 B.辛亥革命 C.维新变法运动 D.义和团运动
16.叶圣陶在一则日记中写道:“课毕后阅报纸,见专电栏中有云:武昌已为革(命)党所据,新军亦起而相应……从此而万恶之政府即以推倒,亦未可知也。”这则日记应写于
A.19世纪初期 B.19世纪晚期 C.20世纪初期 D.20世纪中期
17.图1所示是中国近代的一部法律文献。下列对这一文献的评述,
不确切的是
A.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B.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
C.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D.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8.吴玉章说:“从前皇帝自称为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强盗,可以打倒,别人一定把他看作疯子。……相反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辛亥革命前后的这种变化主要说明
A.清政府被彻底推翻 B.中华民国宣告成立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辛亥革命实现了民主
19.“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这是北京的大学生在某次爱国运动中喊出的口号。这次爱国运动是
A.维新变法运动 B.五四运动 C.国民革命运动 D.一二·九运动
20.为加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我国政府颁布了《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建设培育形成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下列各项主题中,最符合“沪浙红色旅游区”的是
A.辛亥首义,推翻帝制 B.革命武装,八一建军
C.开天辟地,党的创立 D.人民胜利,国旗飘扬
21.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下列关于中共‘一大’的叙述,符合实际的是
A.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农民运动
B.认识到建立革命武装的重要性
C.决定进行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北伐战争
D.明确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是党的革命任务
22.“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丛生、危在旦夕的战斗。”这里的“行军”是指
A.北伐战争 B.南昌起义 C.秋收起义 D.红军长征
23.“山歌越唱越开怀,东山唱到西山来。红色瑞金闹革命,工农政权建起来。”这首民歌反映出当时中国革命的特点是21世纪教育网
A.城市暴动,武装起义 B.以俄为师,党内合作
C.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 D.国共合作,全民抗战
24.“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鬼子的末日就要来到,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唱起那动人的歌谣”。这首脍炙人口的《铁道游击队》主题曲描述的历史发生在
A.1840年—1842年间?????? B.1927年—1936年间
C.1937年—1945年间?????? D.1946年—1949年间
25.我们的许多节日与重大历史事件有关。下列节日的由来,与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有关的是
①端午节 ②青年节 ③建军节 ④国庆节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6.观察图1,直接导致图中所示宣言发表的事件是
A.九一八事变 B.七七事变
C.一·二八事变 D.八一三事变
27.1937年7月《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中提出:‘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中共中央这一决定,主要是基于
A.八路军取得百团大战的胜利 B.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C.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D.日军攻陷南京,制造大屠杀惨案
28.1937年,国民政府组织了太原会战,国共两党合作抗击日寇。下列各项中,属于太原会战有机组成部分的是
A.平型关伏击战 B.台儿庄战役 C.百团大战 D.枣宜会战
29.“在黄河两岸,游击兵团,野战兵团,星罗棋布,散布在敌人后面;在万山丛中,在青纱帐里,展开了英勇血战!”这是《黄河大合唱》中的一段朗诵词。它描述的主要是
A.国民革命时期的北伐战争 B.井冈山斗争时期红军的武装斗争
C.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的敌后抗日 D.解放战争时期的淮海战役
30.1940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在华北进行了一次战役,歼敌四万多人,沉重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这一战役是
A.台儿庄战役 B.太原会战 C.百团大战 D.枣宜会战
31.安徽是红色旅游大省,红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下列战役发生在安徽的有
①辽沈战役 ②淮海战役 ③平津战役 ④渡江战役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2.“日本鬼子野心狼,侵略中国逞凶狂。全国军民齐奋起,打得日寇投了降。”此童谣反映了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最主要原因是
A.得到了海外华侨的大力援助 B.进行了正面战场的抵抗
C.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D.实行了全民族抗战
33.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这样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抓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这里说的“插上一刀”指的是
A.千里跃进大别山 B.挥师大西北
C.发动辽沈战役 D.挺进大西南
34.毛泽东获悉人民解放军取得一场重大战役胜利后,欣然赋诗:“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这一战役是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35.历史上的标语口号浓缩地表现着不同时代的内容和特征,下列标语口号按其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打倒列强,除军阔” ②“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③“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③②①④ D.④③①②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30分)
二、非选择题(共3题,第36题10分,第37题8分,第39题12分,共30分)
36.“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在政治制度创新方面多有建树,而且其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上其他民族不可比拟的。
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
材料二:(秦朝初年)“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史记》
材料三:(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明史》
材料四:(清人赵翼说)“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为宣召”。
——《檐曝杂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中的示意图,指出图示一、图示三反映的政治制度是我国历史上哪两个朝代开创的?图示二所示的政治制度的名称是什么?(3分)
(2)材料二中的“上”是指谁?他在地方上推行的行政制度是什么?(2分)你怎样认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影响?(1分)
21世纪教育网
(3)明清时期是中国专制时代的晚期,材料三、材料四反映出这一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有哪些新的变化?(3分)你怎样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消极影响?(1分)
37.统一战线是中华民族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法宝之一。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8分)
材料一 日本帝国主义决定要变全中国为它的殖民地,和中国革命的现时力量还有严重的弱点,这两个基本事实就是党的新策略即广泛的统一战线的出发点。
——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1935年)
(1)材料一中的“新策略”是指中国共产党的什么方针?(2分)这一方针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哪一会议上确定的?(2分)
材料二 共产党的这个宣言和蒋介石氏的这个谈话,宣布了两党合作的成立……两党的统一战线是宣告成立了。
——毛泽东《国共合作后的迫切任务》(1937年9月29日)
(2)材料二中“两党的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2分)这一统一战线的主要作用是什么?(2分)
21世纪教育网
38.(12分)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2年元旦的《申报》以显著地位刊登庆祝标语和祝词。标语字把民国的“国”改写为“囻”。
——宋军《申报的兴衰》
(1)根据材料一指出:《申报》庆祝的1912年元旦的重大政治事件是什么?(1分)这一事件反映了当时中国政治怎样的发展趋势?(4分)
材料二 (民国初年)官府之文告,政党之宣言,报章之言论,街巷之谈说,道及君主,恒必以恶语冠之随之。
——梁启超《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
1915年,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袁世凯身败名裂,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一》(人民版)
(2)材料二主要反映了辛亥革命的哪一重要成果?(2分)
材料三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列举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在破除传统陋习方面的三项措施。 (3分)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用一句话概括辛亥革命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历史地位。(2分)
21世纪教育网
高一历史月考答题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
2
3
4
5
6
7
8
9
10
B
B
A
A
D
D
B
C
D
D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C
B
C
A
D
C
D
C
B
C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D
D
C
C
B
D
C
A
C
C
31
32
33
34
35
C
D
A
D
B
二、 非选择题(共3题,第36题10分,第37题8分,第39题12分,共30分)
36、(10分)
(1)3分
图示一秦朝、图示三元朝(2分);图示二反映的制度是三省六部制(1分)。
(2)3分21世纪教育网
“上”是指秦始皇(1分)。他在地方上推行的行政制度是郡县制(1分)。
积极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1分)。21世纪教育网
(3)4分
材料三反映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材料四反映雍正年间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3分)
消极影响: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极大地妨碍社会的进步,自此,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1分)21世纪教育网
37、(8分)21世纪教育网
(1)4分
方针: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2分)瓦窑堡会议。(2分)
(2)4分21世纪教育网
标志: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2分)
作用:促使国共两党合作抗日,抗日战争发展成为各阶层参与的全民族抗战。(2分)
38、(12分)
(1)5分
中华民国成立(或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1分)从专制走向民主的发展趋势。(4分)
(2)2分
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2分)21世纪教育网
(3)3分
剪辫、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写出其中三点即给3分,其他言之成理的回答,亦可酌情给分。)
(4)2分21世纪教育网
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2分)
2012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一地理学科试题卷
考生须知:
1.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密封区内填写班级、姓名、学号和座位号.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试卷I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请选出各题中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2001年7月18日、19日黎明,天空上演了“众星捧月”的天文奇观——肉眼可见的土星、金星、木星和火星,依次排列在月球周围。由于天文学家对这一奇观作了预测,许多天文爱好者大饱了眼福。据此回答1-3题:
1. “众星捧月”这一天文奇观中,能体现出______级天体系统。
A.1 B.2 C. 3 D. 4
2. 天文奇观“众星捧月”中的四颗行星中,与地球相邻的是
A.金星和火星 B. 土星和金星 C. 木星和土星 D. 火星和木星
3. 天文学家能对“众星捧月”作出预测,让天文爱好者大饱眼福是因为
A.天文学家们认识了这些天体的运行规律
B.天文学家们掌握了丰富的科学知识21世纪教育网
C.天文学家们运用天文望远镜进行长期观测的结果
D.天文学家们借助了先进的观测仪器
4.太阳系中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是
A、水星 B、金星 C、太阳 D、月球
5.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三者关系应该是下图中的
6、关于黑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黑子是太阳表面的高温区域 B 黑子是太阳表面的低温区域
C 黑子是太阳活动的唯一显示 D 黑子的活动周期为22年
7、关于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维持地表温度的主要热源
B 太阳辐射是促使地球上水、大气、地壳、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C 太阳辐射能是目前人类日常生活和生产所用的能源
D 煤、石油等能源在形成过程中固定了大量太阳辐射能
8.当120°E处为11时20分时,地方时正好为12时处的经度是:
A.110°E B.120°E C.130°E D.130°W
9.已知51°E的地方时为3时30分,求42°W的区时
A、3时6分 B、21时6分 C、3时30分 D、20时30分
10.北半球冬至日时,下列城市昼最短的是
A、北京?????? B、上海???? C、杭州??? D、广州
读中心点为地球南极的示意图(右下图),完成11-13题:
11.若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则甲地的地方
时为
A.3时 B.9时
C.15时 D.16时
12.若图中阴影部分表示东半球,非阴影部分表
示西半球,则甲地的经度为
A.25°E B.65°W
C.135°E D.115°W
13.若图中阴影部分表示西经度,非阴影部分表示东经度,则甲地的经度为
A.25°E B.65°W C.135°E D.115°W
21世纪教育网
读图,回答14-15题。
14.该种地貌
A.迎风坡坡度陡 B.背风坡坡度缓
C.由流水沉积作用形成 D.由风力沉积作用形成
15.下列省区中可能有该种地貌的是
A.黑龙江 B.新疆 C.四川 D.山西
2007年9月21日,日本探测船“地球”号在东京
以南太平洋一处水深2 500米的海洋开始钻探,从海底向下钻入7 000
米深处,盼能揭示气候暖化秘密,寻找有助于解释生命起源的微生物
及了解地震成因。据此回答16~18题。
16.下列关于“地球”号探测船的钻探深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此次钻探的深度只能在地壳层 B.此次钻探可能到达莫霍面
C.此次钻探可能钻穿古登堡面  D.此次钻探能到达地心
17.有关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A.岩石圈属于地壳的一部分,是由岩石构成的  B.岩石圈与生物圈的关系密切
C.岩石圈属于上地幔的一部分         D.岩石圈的上部是软流层
18.若发生海底地震,“地球”号探测船将受到哪种地震波的影响
A纵波.P B.横波S    C.P波和S波 D.无任何地震波
2010年8月,“中国丹霞”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甲图为广东丹霞山地貌景观,图示山体主要是由红色砂砾岩构成。乙图为地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19-20题。
19.甲图中的岩石类型及其形成的地质作用对应于乙图中的
A.b①     B.a②      C.e③       D.d④
20.有关甲图中岩石类型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①形成于比较湿热的气候环境 ②受高温高压变质形成
③受流水的强烈侵蚀切割 ④经历了地壳的升降运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于4月30日20时(北京时间)隆重开幕,本届世博会将历时184天。设P点为晨昏圈与纬线的切点,当世博会开幕时,P点所在地盛行东南风。完成21—23题。
21、下列四图中(阴影表示夜半球),P点所处的位置与上述题意相符合的是
22.世博会开幕时,与P点位于同一时区的地点是
A.开普敦(18o32′E) B.伦敦(经度0o) 21世纪教育网
C.惠灵顿(174o46′E) D.布宜诺斯艾利斯(58o24′W)
23.在世博会期间,P点移动方向是
A.先向北,后向南 B.先向南,后向北
C.先向北,后向南,再向北 D.先向南,后向北,再向南
24.在板块的生长边界往往形成
A.海沟 B.孤岛 C.海岭 D.海岸山脉
25.下列地表形态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21世纪教育网
A.新疆的风蚀城堡 B.塔里木盆地的沙丘
C.泰山的块状山地 D.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形
20世纪50年代,我国地矿程人员在黑龙江松嫩平原某地区经多年地质勘探,判定本地区为大型背斜构造,储油的可能性极大。后经开采,原油喷出。本地区地质剖面如右图所示。据此完成26—27题。
26.该地区为大型背斜构造的判定依据是在地表由甲至乙一线多点采集岩石标本,经同位素方法测定,岩石年龄分布为
A.老—新—老 B.新—老—新 C.无规律 D.新—较新—较老—老
27.图中的E.F.G分别代表的是
A.气、水、油 B.气、油、水 C.水、气、油 D.油、气、水
28.北京天安门广场每天早晨升旗的时间与日出同步,下列节日中,升旗最早的是:
A.国庆节(10月1日) B.元旦(1月1日)
C. 儿童节(6月1日) D.建军节(8月1日)
29.当晨昏圈与经线圈重合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 B.极圈上的正午太阳高度为0°
C.地球公转速度越来越慢 D.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读地理素描图,回答30~32题
30.因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是
A、甲 B、乙 C、丙 D、丁
31.属于风力沉积地貌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32.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是
A、甲 B、乙 C、丙 D、丁
33.自3月21日至9月23日,下列现象正确的是
A.地球公转的速度是慢→快→慢 B.北极圈内极昼范围的变化是小→大→小 C.北京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是大→小→大 D.南半球昼长的变化是短→长→短
读6月22日日照图,按要求完成34-35题
34.此时北京时间是:21世纪教育网
A.6时 B.8时
C.12时 D.20时
35.按图中所示,如果是晴天,下列四城市中,40小时后能看到北极星的是:
A.北京(116°E) B.纽约(74°W)
C.悉尼(151°E) D.伦敦(0°)
试卷Ⅱ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共30分。)
36.读右图,按要求完成下列各小题(14分):
(1)该图表示的是每年 (节气)日的情况,此刻
该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 , 。
地球位于 (远日点或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 (快或慢)。
(2)图中AD两地均位于晨昏线中的 线上,A地日落时刻是 点钟,昼长 (小时)。D地日落时刻是 点钟。A地的正午太阳高度是 。
该日过后,太阳直射点向 (南或北)移动,此时,北半球昼夜长短的状况是___ ______。
(3)按图中所示情况,北京时间是 点钟。
(4)在图中所示的这一天,下列地点中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的是
A.北京 B.广州 C.C地 D.A地
37.读某地地质构造剖面示意图,结合已掌握的地理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图中①②③④四处,在地质构造上属于背斜的是 ,属于向斜的是 ,属于地垒的是 ,属于地堑的是 。在野外考察中,有时会见到一些在向斜构造上发育的山地,其原因是 。
(2)下列地理事物与图中④处的地质构造在成因上相似的是 (多项选择)
A.渭河谷地   B.长江三峡   C.吐鲁番盆地  D.峨眉山
(3)若计划在该地开凿一条东西走向的地下隧道,选在①②③④中 处最佳,其原因是
38.太阳辐射是地表能量的源泉。太阳能利用是能源开发的重要领域。分析下列图表,完成问题。(6分)
(1)据表归纳,春分日太阳辐射量的空间分布规律是____________;影响其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________。
(2)夏至日的北纬90°较冬至日的南纬90°获得的太阳辐射日总量少_____卡/厘米2·日,简析其原因。
(3)由图可知,我国东部的南方地区年太阳辐射总量比全球同纬度地区平均值_____,简析其原因。21世纪教育网
高一地理试卷答案
1-10 BAADD BBCBA
11-21 CBCDB BBACD
21-30 CBCCC BBCDA
31-35 DBBBA 21世纪教育网
36(14分).(1)冬至 23.5°S 0° 近日点 快
(2)昏 18 12 14 66.5° 北 昼短夜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夜现象
(3)20 (4)C 21世纪教育网
37.(10分)(1)②;①;③;④ (4分)
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坚硬(1分),不容易遭受外力的侵蚀,残留成山。(1分)21世纪教育网
(2)A、C (2分,一个1分)
(3)②处(1分)②处为背斜,有支撑作用,安全性好。地下水不易渗入。(1分)
21世纪教育网
38.(6分)(1)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纬度(2)73 日地距离是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北半球夏至日时,地球处于绕日公转的远日点附近,获得的太阳热量较少;冬至日时,地球运行到近日点附近,获得的太阳热量较多。
(3)少 我国东部南方地区大致在北回归线附近,受季风气候影响,降水多,对太阳辐射削弱强;而同纬度世界大部分地区属于干旱气候,天气晴朗,对太阳辐射削弱小。21世纪教育网
高一政治月考试卷
考生须知:
1. 所有试题的答案必须涂(写)在答题卡和答题卷相应位置处,答在本卷上无效;
2. 本卷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为100分。
一、选择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题2分,共35题,总计70分)
1.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其吉祥物的构思、设计和制作完成后,就迅速进行了
商标注册。在这里,作为有偿使用的奥运会吉祥物标志
A.是商品,因为具有使用价值 B.不是商品,因为不具有使用价值
C.是商品,因为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D.不是商品,因为它没有用于交换
2.战国时期楚国的“郢爰”(“郢”为楚都城名,“爰”为货币重量单位),是目前
中国发现最早的黄金货币。该黄金货币
A.本质上是具有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商品
B.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C.具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基本职能
D.与纸币的最大区别在于它本身没有使用价值
3.读下面的图,该图反映的是

A.物物交换 B.商品流通
C.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 D.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
假定市场上待售商品价格总额为2000亿元,且这些待售商品的价值都得到实现。在这一年里货币平均周转2次.如果国家发行纸币2000亿元。回答4~5题。
4.此时,一元纸币相当于________货币的购买力。
A.0.5元 B.2元 C.4元 D.1元
5.当上述现象发生时,会出现的经济现象是
A.纸币购买力提高 B.物价上涨,纸币贬值
C.商品销售困难,阻碍商品流通 D.出现通货紧缩现象
6.没有稳定收入的人士很难申请到银行发行的信用卡,因为银行信用卡是
A.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
B.商业银行对拥有房、车等资产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
C.商业银行对年满18周岁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
D.商业银行对喜欢提前消费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
7.2012年,国内成品油价格一度创下历史高价。以北京地区为例,93号汽油涨至每升7.45 元,97号汽油涨至每升7.93元。这里货币执行的职能与下列选项中货币执行的职能相一致的是
A.交房租350元 B.用360元买了一件上衣
C.这件上衣360元可以买到 D.一次性付清房款50万元
8.关于纸币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 在一定时期内发行多少纸币是由国家决定的
② 纸币的面值(如1元、10元、100元)是由国家决定的
③ 每种面值的纸币各发行多少是由国家决定的
④国家可以规定纸币的实际购买力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9.经济往来结算中经常使用的信用工具有
①电子货币 ②信用卡 ③支票 ④现金
A.①③④ B.①② C.②③ D.①②④
10.2011年1月27日,银监会表示,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迅猛发展,目前信用卡总量已达到2.1亿张,全年信用卡交易量达5.1万亿元。消费者使用信用卡
①可以提高支付结算效率 ②可以减少现金流通,增强消费安全
③方便购物消费 ④能集存款、取款、贷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1.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对外交往频繁,人们同外国人做生意、出国旅游和购物都需要使用外汇。外汇是 21世纪教育网
A.用于转账结算的支付手段 B.外国货币
C.用电子计算系统完成的支付手段 D.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12.假定去年生产1克黄金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生产1克白银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8倍,且5件A商品=2克黄金。如果今年全社会生产黄金的劳动生产率提高1倍,那么5件A商品的价格用白银表示为
A.4克 B.8克 C.16克 D.32克
13.看漫画《为何贵》。漫画中蔬菜价格之所以贵,是因为
A.使用价值决定价格
B.温室里生产的蔬菜耗费了更多的人类劳动
C.温室里生产的蔬菜营养价值要高于普通蔬菜
D.温室里生产的蔬菜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多
14.春秋时期,齐国国王命令大臣们必须穿丝制衣服,但国内只准种粮食而不准种桑树。齐国蚕丝需求量大,价格上涨,临近的鲁、梁等国纷纷停止种粮改种桑树。几年后,齐王又命令只准穿布衣,且不准卖粮食给其他国家。结果、鲁、梁等国因饥荒而大乱,不战而衰,齐国坐享其成,使疆土得以扩张。上述故事中蕴涵的经济生活道理有
①供求变化直接影响商品的价格 ②价格变动对生产具有调节作用
③价格在本质上是由供求决定的 ④价格涨跌是通过行政手段实现的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5.随着猪肉价格的上涨,牛羊肉价格也出现了大幅度涨价。这主要是因为
A.猪肉与牛羊肉互为替代品,猪肉价格上涨,导致牛羊肉需求量减少
B.猪肉与牛羊肉互为替代品,猪肉价格上涨,导致牛羊肉需求量增加
C.猪肉与牛羊肉互为互补品,猪肉价格上涨,导致牛羊肉需求量减少
D.猪肉与牛羊肉互为互补品,猪肉价格上涨,导致牛羊肉需求量增加
16.右图中①②③依次为
A.生产扩大 供不应求 价格下降
B.生产扩大 价格下降 供不应求
C.供不应求 生产扩大 价格下降
D.供不应求 价格下降 生产扩大 
近年来,原油价格持续上涨。为降低对石油的依赖程度,我国乙醇汽油的使用在不断增加,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三大生物燃料乙醇生产国。此外,受油价过高影响,美国市场中型汽车的销量持续下降。根据材料回答第17-18题。  
17.高油价推动乙醇燃料的生产与使用表明  
①价格变动可以调节生产,对生产经营有重要影响   
②价格决定生产,某种商品价格越高,从事该商品的生产越少   
③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将增加对该商品的替代品的需求  
④某一种商品价格的提高,会使这种商品的互补商品的需求量增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18.受油价过高影响,汽车销量下滑,说明  
①在有互补关系的商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会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减少  
②一般来说,价格变动会引起商品需求的变动  
③一种商品价格的上升,会使该商品的替代品的需求量减少  
④市场应该增加汽车的供给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19.面对大蒜、绿豆、生姜价格的上涨
①消费者可能会增加对其替代品的需求 ②国家必然会调整经济政策 
③生产者可能会扩大其生产规模  ④消费者可能会增加其互补品的需求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20.
动车组
直达特快列车
飞机
时间
16小时
20小时
不到3小时
价格
软卧上铺1055元、
下铺1185元
硬座200多元,
硬卧400多元,
软卧600多元
1610元
北京—福州动车组仅运行了两个多月之后,因为上座率低而停运。这说明
①价格是影响消费的重要因素  ②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③消费者总是选择物美价廉的商品  ④新型快速列车的发展不适合市场需求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中国银联发布数据显示,2011年春节期间,中国民众消费态势强劲,银行卡交易大幅增长,信用卡透支消费的功能正受到越来越多的持卡人的欢迎。据此回答21-22题:
21. 2011年春节期间消费态势强劲的基础性原因是
A.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广大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 B.消费品的价格普遍走低
C.许多商家纷纷利用节假日打折促销 D.我国目前处于卖方市场状态
22.用信用卡进行透支消费,从消费类型上看,这种消费行为属于
A.钱货两清的消费 B.贷款消费 C.租赁消费 D.享受资料消费
23. 中国商人历来推崇“薄利多销”,而犹太商人则认为“一种商品既然薄利,何不弃之,选择利厚的产品去生产和销售不是更好?”以上两种观点
A.都是违背价值规律 B.都能够自觉面向市场,调整产业结构
C.体现了两种不同的消费观念 D.都是正确的,都体现了价值规律的要求
24.经济学家发现:工作不稳定的人比有稳定工作的人有更高的储蓄愿望.这是因为
A. 前者比后者更崇尚物质生活享受 B.未来收入预期影响消费水平
C.过去的收入水平影响消费水平 D.当前的消费水平影响收入水平
25.观察下图,出现“不同收入群体对物价的敏感度”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物价高低决定着居民的消费水平
B.收入水平决定物价水平和消费量
C.消费水平决定物价水平和收入水平
D.收入水平决定消费水平,物价影响购买力  
26.有关部门从规划和土地供应管理方面着手,严格控制大户型、低密度的高档住宅。“大户型、低密度的高档住宅”属于  
A.生存资料消费 B.发展资料消费 C.享受资料消费 D.劳务消费  
27.消费可以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
享受资料消费,这种划分的依据是
A.消费品耐用程度不同 B.消费品类型不同
C.交易方式不同 D.消费的目的不同
28.右表为市民袁先生家2010年的开支清单。
据此可算出恩格尔系数约为
A.27%  B.42%  C.38% D.32%
29.实现“住有所居”,并非是让每个人都拥有产权住房,而是要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居住权益。我国城市居民多数希望通过购房解决住房问题,这样不仅使许多人沦为“房奴”,同时也助推了房价上涨,进而影响经济健康发展。材料启示我们解决“住有所居”,可通过______实现。
A.钱货两清消费 B.贷款消费 C.租赁消费 D.发展资料消费
30.下表是某省近年来的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情况(单位:%),从表中可知近年来该省
项目年份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10年
城镇居民家庭
恩格尔系数
37.7
36.1
35.7
35.1
35
农村居民家庭
恩格尔系数
47.2
46.6
44.5
43.5
43
①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 
②城乡居民家庭食品支出额整体上呈下降趋势 
③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不断完善,消费层次、消费质量不断提高
④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城市居民消费水平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1.“面子”一词,有着浓厚的东方文化色彩。在消费领域,面子的影响也随处可见。这种“面子”型消费,归根结底是虚荣心在作祟。“面子”型消费主要属于
A.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 B.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
C.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 D.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
32.苏东坡有诗云:“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这对我们的经济学启示是
A.要树立重文化消费轻物质消费的观念
B.要改变保守落后的消费习惯和消费心理
C.在物质消费满足的同时要注重精神消费
D.要坚持把文化消费作为今后消费的重点
33.2011年6月5日,是第40个世界环境日,我国确定的环境日主题是“共建生 
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强调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理念和公共参与。以下对绿色消费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绿色消费是以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为主旨的
②绿色消费的核心是可持续性消费
③绿色消费就是消费绿色食品
④绿色消费花钱较多,是一种高消费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34.小明对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人们在消费方面的巨大变化进行了调查研究。下面对调查研究内容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消费品花样增多了  ②生存资料的消费减少了 
③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的消费增加了 ④恩格尔系数降低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5.一般来说,家庭消费(Q)随着对未来收入预期(P)、物价水平(T)、经济发展水平(E)、利率(I)的变动而变动。下列曲线中正确反映其变动关系的是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二、非选择题(36题6分,37、38题各12分,总分共30分)
36.简述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6分)
21世纪教育网
37.(12分)材料一 随着2012年暑期的到来,各电脑商家纷纷推出降价促销手段,不少笔记本电脑开始大幅降价,降价幅度甚至超过千元。无论是国外品牌还是国内品牌,都期望凭借价格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更多份额。
材料二 IBM Think Pad笔记本电脑系列,俗称“小黑”。Think Pad的成功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创新的思维,在品牌的生存发展中,创新精神无疑是最大的推动力。“从第一款IBM ThinkPad笔记本电脑问世以来,在每一代产品中IBM都会融入新技术,而不是简单的硬件配置的升级。”当然,对ThinkPad来讲,创新不仅仅限于技术,在服务等方面它也在不断创新。二是沟通,在ThinkPad每推出一代产品之前的一年半时间左右,IBM都会邀请全世界的最终客户与技术研发人员面对面地交流,以了解客户真正的需求。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笔记本电脑价格下降的原因。(6分)
(2)请你根据材料中IBM ThinkPad的成功做法,向你熟悉的一个家电企业提出几点可行性建议并说明理由。(6分)
38.(13分)材料一:2010年7月1日、12月1日美元、欧元、日元与人民币兑换比率比较
货币名称
2011年7月1日
与人民币兑换比率
2012年7月1日
与人民币兑换比率
美元
100:667.86
100:634.25
欧元
100:829.33
100:867.18
日元
100:7.6780
100:7.9864
材料二:漫画:人民币升值的弊和利
材料三:近年来,人民币面临着巨大的升值压力。当地时间2010年9月29日,美国众议院还通过了一项针对人民币汇率政策的议案,以期对中国施压促使人民币加速升值。为此,我国政府在不同场合多次表示,要增加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弹性,保持人民币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4分)
(2)请指出漫画中哪些是人民币升值的利,哪些是弊?(4分)
(3)什么是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有何重要意义?(4分)
21世纪教育网
高一政治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题2分,共35题,总计70分)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C
B
A
B
A
C
A
C
D
序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C
B
A
B
B
D
B
A
B
序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A
B
D
B
D
C
D
B
C
B
序号
31
32
33
34
35
答案
C
C
B
C
B
二、非选择题(共30分)
36.略
37.(17分)(1)①价值决定价格。生产笔记本电脑的社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降低,这是笔记本电脑价格下降的根本原因。(3分)
②供求影响价格。笔记本电脑市场供大于求,为了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各生产厂家采取降价措施。(3分) 21世纪教育网
(2)①依靠科技,加强管理,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因为企业只有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缩短其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给自己的产品提供降价空间,使其在价格竞争乃至生存竞争中更具优势。(3分)
② 激励企业提高研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积极开发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因为消费者购买商品是为了获得使用价值。在市场经济中,哪个生产者能提供质量好的或者其他企业无法生产的产品,就能获得较大的市场份额,从中获取更多的利润。(3分) (其他合理答案,酌情给分,总分不超过6分)
③完善售后服务,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因为企业的信誉和形象是一种无形资产,关系到企业成败。(3分)
38.(13分)(1)材料一反映了2012年7月1日与2011年7月1日相比,
美元兑换人民币数量减少,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高,人民币升值;(2分)
欧元、日元兑换人民币数量增多,欧元、日元升值。(2分)21世纪教育网
(2)利:进口货物大幅降价;劳动力价格上涨;出国留学更加便宜。(2分)
弊:农业将受严重冲击,失业率上升,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2分)
(3)①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1分)21世纪教育网
②意义: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3分)
2012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一数学问卷
一、选择题 (每小题5分)
1.函数的定义域为 (  )
A. B.
C. D.
2.下列哪组中的两个函数是同一函数
(A)与 (B)与
(C)与 (D)与
3. 若函数为偶函数,则a= ( )
A. B. C. D.
4. 设函数则的值为 ( )
A. B. C. D. 21世纪教育网
5. 若不等式对一切恒成立,则的取值范围是( )
A. B. C. D.
6. 设函数则不等式的解集是( )
A. B. C. D.
7. .已知函数在(-,2)上单调递减,则a的取值范围是 (  )
A.[0,4]   B.  C.[0,]  D.(0,]
8.已知,若且,则集合的个数为(  )
A.6 B.7 C.8 D.15
9、定义在上的奇函数为减函数,若,给出下列不等式:


其中正确的是( )
A.和 B.和 C.和 D.和
10、若一系列函数的解析式相同,值域相同,但定义域不同,则称这些函数为“孪生函数”,例如解析式为,值域为的“孪生函数”三个:
,; ,; ,.
那么函数解析式为,值域为的“孪生函数”共有( )
A.5个 B.4个 C.3个 D.2个
二、填空题(每小题4分)
11.某班50名学生参加跳远、铅球两项测试,成绩及格人数分别为40人和31人,两项测试均不及格的人数是4人,两项测试都及格的有   人.
12.已知函数f(x)满足f(xy)=f(x)+f(y),且f(2)=p,f(3)=q,那么f(36)=     .
13. 已知集合{1,2},{},则集合B= .
14.已知,其中,为常数,若,则______.
15、已知是偶函数,当时,,则当时,
_____________.21世纪教育网
16、如果二次函数在是增函数,那么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_.
17、函数f(x)=的值域是_______________.
三、解答题
18.(14分)已知集合,,且,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19.(14分)已知集合,,若
,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20.(14分)已知是奇函数.
(1)求实数的值;
(2)判断函数在上的单调性,并加以证明.
21.(15分)已知函数.
(1)在如图给定的直角坐标系内画出的图像;
(2)写出的单调递增区间及值域;
(3)求不等式的解集.
21世纪教育网
22. (15分)
已知0≤≤1, =,的最小值为.
(1)用表示;
(2)求的最大值及此时的值
2012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数学答题卷
座位号
选择题(每题5分,共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B
C
A
C
A
C
B
A
C
填空题(每题4分,共28分)
11、 25 12、 2P+2Q
13、 14、 -10
15、 16、
17、 21世纪教育网

三. 解答题: 本大题有5小题,共72分. 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 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8、(本小题满分14分)
18.解:,…………
当时,,…………
当时,


 或…………
从而,实数的取值范围为…………21世纪教育网
19、(本小题满分14分)

解:方法1

中至少含有一个负数,即方程至少有一个负根。………
当方程有两个负根时,,,…………
当方程有一个负根与一个正根时,…………分
当方程有一个负根与一个零根时,
或或…………10分
从而实数的取值范围为…………12分
方法2:
,中至少含有一个负数
取全集,…………
当A中的元素全是非负数时,

所以当时的实数a的取值范围为…………
从而当时的实数a的取值范围为…………
20、(本小题满分14分)
解:(1)图像如下图所示; …………………………
(2)由图可知的单调递增区间, …21世纪教育网
………………
值域为; …………………………
(3)令,解得或(舍去); …………………………
令,解得。 …………………………
结合图像可知的解集为
21、(本小题满分15分)

解:(1)是奇函数, …………………………
即, …………………………
,从而; …………………………
(2)在上是单调增函数. …………………………
证明:,任取,则 …………………………
…………………………
, …………………………
,, …………………………
,在上是单调增函数.………………………
22.(15分)
(1)
(2)画图可得当a=1时有最大值0.25
21世纪教育网
高一物理试卷
考生须知:
(1)本卷共四个大题,21个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2)试题的解答请用钢笔或圆珠笔做在答题卷上,若没有特殊说明,本卷的g均取10m/s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观察图一中烟囱冒出的烟和车上的小旗,关于甲、乙两车相对于房子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甲、乙两车一定向左运动
B.甲、乙两车一定向右运动
C.甲车可能运动,乙车向右运动
D.甲车可能静止,乙车向左运动
2. 氢气球升到离地面80m的高空时从上面掉落下一物体,物体又上升了10m后开始下落,若取向上为正,则物体从掉落开始至地面时位移和经过的路程分别为
A.80m,100m B.-80m,100m C.80m,100 m D.-90 m,180 m
3.下列事例中有关速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汽车速度计上显示80 km/h,指的是平均速度
B.某高速公路上的限速为110 km/h, 指的是平均速度
C.火车从济南到北京的速度约为220 km/h, 指的是瞬时速度
D.子弹以900 km/h的速度从枪口射出,指的是瞬时速度
4.将做直线运动的质点的位置变化描述在如图所示的坐标轴上,x1、x2、… 、xn-1、xn分别为质点在第1s末、第2s末、…、第(n-1)s末、第ns末的位置坐标,那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0-x2为第2s内的位移
B. 0-xn为第(n-1)s内的位移
C. x2-xn为第2s内的位移
D. xn-1-xn为第ns内的位移
5. 如图所示为甲、乙两质点的v-t图象。对于甲、乙两质点的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质点甲向所选定的正方向运动,质点乙与甲的运动方向相反
B.质点甲、乙的速度相同
C.在相同的时间内,质点甲、乙的位移相同
D.不管质点甲、乙是否从同一地点开始运动,它们之间的距离一定越来越大
21世纪教育网
6.在下列所述的物体的运动情况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
A.物体在某一时间速度很大,而加速度为零
B.物体在某一时间速度很小,而加速度很大
C.运动的物体在某一时刻速度为零,而加速度不为零
D.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加速度的方向与运动的方向相反,它的速度在增大
7.某汽车作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为3m/s2,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任意1s内汽车的末速度一定是初速度的3倍
B.任意1s内汽车的末速度比初速度大3m/s
C.任意1s内的初速度比前一秒的末速度大3m/s
D.任意1s内的末速度比前一秒的初速度大小3m/s
8. 出行,是人们工作生活必不可少的环节,出行的工具五花八门,使用的能源也各不相同。某品牌电动自行车的铭牌如下:
车型:20吋(车轮直径:508 mm)
电池规格:36 V 12 Ah(蓄电池)
整车质量:40 kg
额定转速:210 r/min(转/分)
外形尺寸:L 1800 mm×W 650 mm×H 1100 mm
充电时间:2~8 h
电机:后轮驱动、直流永磁式电机
额定工作电压/电流:36 V/5 A
根据此铭牌中的有关数据,可知该车的额定时速约为 ( )
A. 15 km/h B. 18 km/h C. 20 km/h D. 25 km/h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16分。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
9.下列关于物体可以看作质点的说法正确的有( )
A.裁判给正在比赛的体操选手打分时,选手可以看做质点
B.地面控制中心的屏幕上观察飞船的运动情况时,宇宙飞船可以看做质点
C.观察航空母舰上的舰载飞机起飞时,可以把航空母舰看做质点
D.在作战地图上确定航空母舰的准确位置时,可以把航空母舰看做质点
10. A、B、C三个物体从同一点出发,沿着一条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S-t)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C物体做加速直线运动; B. A物体做曲线运动;
C. 三个物体在0~t0时间内的平均速度vA>vC>vB;
D. 三个物体在0~t0时间内的平均速度vA=vB=vC。
11.一辆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从甲地到乙地,在乙地停留了一段时间后,又从乙地匀速返回到甲地.下图所示的描述汽车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图象正确的是
12. 图6是某质点运动的速度图像,由图像得到的正确结果是( )
A.0~1 s内的平均速度是2m/s
B. 0~2s内的位移大小是3 m
C. 0~1s内的加速度大于2~4s内的加速度
D.0~1s内的运动方向与2~4s内的运动方向相反
三、填空题(每空2分,共22分)
13.某质点的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的关系是: x=4t+2t2,x与t的单位分别为m和s,则质点的初速度为 ,加速度为 。
14.如图示某物体运动的v-t图象,那么该物体做 运动,初速度为 m/s,加速度是 m/s2,前20s内经过的位移是 m。
15.如图所示,两块木块并排固定在水平面上,一子弹以速度v水平射入,若弹在木块中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穿过两木块时速度刚好减小到零,且穿过每块木块所用的时间相等,则两木块的厚度之比d1:d2=
16.(8分)如图所示,某同学在做“研究匀速直线运动”实验中,由打点计时器得到表示小车运动过程的一条清晰纸带,纸带上两相邻计数点还有3个点未标出,其中S1=7.05cm、S2=7.68cm、S3=8.33cm、S4=8.95cm、S5=9.61cm、S6=10.26cm,则A点处瞬时速度的大小是____________m/s,B点处瞬时速度的大小是____________m/s,小车运动的加速度计算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加速度的大小是_____________m/s2(计算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21世纪教育网
四、计算题(共38分,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17(9分)如图所示,滑雪运动员不借助雪杖,从静止由山坡以加速度a1匀加速滑下,测得20s时的速度为20m/s,50s到达坡底,又沿水平面以加速度a2匀减速滑行20s停止,求,
(1)a1和a2
(2)到达坡底后再过6s的瞬时速度大小
18.(9分)一质点沿直线ox方向作加速运动,它离开o点的距离x随时间变化的关系为x=5+2t3(m),它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为v=6t2(m/s),从零时刻开始计时。求:
(1)该质点在前2s的位移大小
(2)质点在第3s内的平均速度的大小。
19.(10分) 汽车刹车时以10m/s的速度行驶,刹车后获得2m/s2的加速度,则(1)刹车后4s末的速度多大?刹车后6s内的位移是多少?
20.(10分)汽车由静止开始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0 ~60s内汽车的加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如图所示。
⑴画出汽车在0~60s内的v-t图线;
⑵求在这60s内汽车行驶的路程。
21世纪教育网
物理答题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24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D
B
D
D
A
D
B
C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题4分,共16分)
题号
9
10
11
12
答案
BD
AD
BC
BC
三、填空题(每空2分,共22分)
13. 4 4
14. 匀减速直线 30 -1 400
15. 3:1 21世纪教育网
16. 1.08 1.16 1.00
四.计算题(共38分)
17.(9分)解:(1)设初速度方向为正
2分
1分
设滑到坡底的速度为v1,则
2分 21世纪教育网
1分
1分
(2)
2分
18.(9分)
解:(1)由x=5+2t3可得 ---1分 ---1分
---2分
= 16m ------1分
(2)----1分
---------------------2分
----------------1分
19. (10分)
解:(1) -------------3分
-------------1分21世纪教育网
(2)设停止所需时间为t,则
=5s -------------2分
即5s末汽车已刹车完毕

=25m -------------1分
20.(10分)解:设10s末、60s末的速度分别为v和v’,10s内、10s-40s内、40s-60s内的位移分别为x1、x2、x3
(1) -------------2分
-------------1分
-------------1分
(2)方法(a)由v-t图像的面积可得,路程
--------5分21世纪教育网 方法(b)由------------2分
得x1=100m、 x2=600m、 x3=200m-------------3分
高一英语月考试卷
考试说明:
1.本试卷分第一卷(选择题)和第二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请将第一卷答案用铅笔在答题纸上涂黑,用水笔或圆珠笔将第二卷答案写在答题纸上规定的地方。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上交答题卷。
第I卷(选择题,共100分)
第一部分 听力 (共两节,满分30分)
(共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7.5分)
听下面5段对话。每段对话后有一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 、B 、C 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听完每段对话后,你都有10秒钟时间来回答有关小题和阅读下一小题。每段对话仅读一遍。
1. How does Liz usually get to work?
A. By bus. B. By taxi. C. By car.
2. When was the woman born?
A. In 1980. B. In 1982. C. In 1984.
3. Where is woman now?
A. At home. B. At school. C. In a library.
4. Why is the man wearing a strange suit?
A. He wants to be special. B. It is required by the party. C. He got dressed without light.
5. How much will the man pay?
A. $70. B. $80. C. $100.
(共1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22.5分)
听下列5段对话或独白。每段对话或独白后有几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听每段对话或独白前,你将有时间阅读各个小题,每小题5秒钟;听完后,各小题将给出5秒钟的作答时间。每段对话或独白读两遍。
听第6段料,回答第6-7题.
6. What will the woman have to do tomorrow?
A . Write a paper. B. Hand in her paper. C. Repair the man’s computer.
7. What is the woman probably?
A. A student. B. A secretary. C. A computer programmer.
听第7段料,回答第8-9题。
8. Who did the man meet while waiting for the woman?
A. Norman. B. Mr Popes . C. Mrs. Popes.
9. Why can’t the man hear the woman clearly?
A. There is something wrong with his ears.
B. The woman speaks in a low voice.
C. It is too noisy nearby.
听第8段材料,回答第10-12题。
10. Why is the man late again?
A. He got up late. B. The traffic was heavy. C. He had an accident on his way.
11. What is the schoolmaster doing now?
A. Giving a class. B. Meeting a guest. C. Having a meeting..
12. What does the woman suggest the man do in the end?
A. Cycle to work. B. Go to bed early. C. Buy an alarm clock.
听第9段材料,回答第13-16题。
13. Where did the woman work right after leaving school?
A. In a training company. B. In a marketing company. C. In an engineering company.
14. How long did the woman work at Gibsons?
A. For two years. B. For four years. C. For five years.
15. What language does the woman want to learn?
A. Italian. B. French. C. German.
16. What is the proba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peakers?
A. Boss and worker. B. Interviewer and interviewee. C. Teacher and student.
听第10段材料,回答17-20题。
17. How many bedrooms does the speaker need?
A. 4. B. 3. C. 2.
18. What is very important to the speaker?
A. A nice view. B. A big kitchen. C. A school nearby.
19. How does the speaker usually travel?
A. She walks. B. She drives a car. C. She uses public transportation.
20. What do we know about the speaker?
A. She is married. B. She uses the Internet a lot. C. She likes to cook at home.
第二部分 英语知识运用 (共两节, 满分30 分)
第一节:单项填空(共20小题;每小题0.5分,满分10分)
从每题所给的A、B、C、D四个选项中,选出可以填入空白处的最佳选项,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项涂黑。
21. 1. ?Would you like _________ playing basketball? A.?join us in??????????? B.?to join us in C.?joining us in?????????D.?to join us to
22. His whole school education? ________ only 2 years because of his illness. A. added up??????????????????????????? B. added up in C. added up to????????????????????????? D. was added up 23. ?We are often made ________a lot of homework after school.
A.?to do???????B. doing?????? C. do????????? D. to have done 21世纪教育网 24. ?We? ________in the neighborhood. A. happened being?????????????????? B. happened be C. happened to be??????????????????? D. are happened to be 25. He asked ________ for the new mountain bike.
A. did I pay how much B. I paid how much C. how much did I pay D. how much I paid
26. His new book _____ a true story happened during the terrible earthquake.
A. bases on B. based on C. is based on D. basing on
27. Mr White ________ at 8:30 for the meeting, but he didn’t show up. ??A. should have arrived???B.? should arrive? C. should be arriving?? D. arrived 28. You can hardly imagine what great difficulty we had _________ the task.
A. finishing B. finished C. to finish D. finish
29. It was not until his mother came back ______ he finished his homework.
A. when B. that C. in that D. on which
30. The number of people present at the meeting??_________???about 1000 , a large number of whom _______ experts from abroad. A. was; was???? B. were; were????????C. was ; were?????? D. were; was? 31. Our spare time should be made full use ________ hard.
A. to study B. of to study C. of studying D. studying
32. He is difficult ________.
A. to get along B to be got along C. to get along with D. of getting along with
33. It’s the second time that I _______ in Beijing. What great changes! It’s years since I _____ here last time.
A. went; had left B. had been; left C. have been; left D. have gone ; had left
34. ______ make her father angry, Joan didn’t tell him her poor grade.
A. In order to not B. So that C. So as not to D. In order not to
35. She pretended to be calm but _____ she was more than nervous at the time she was being questioned.
A. fortunately B. actually C. exactly D. unfortunately
36. —How about Christmas evening party?
—I should say it was success.
A. a; a B. the; a C. a; 不填 D. the; 不填
37. Do you still remember the year _________ China became a member of WTO?
A. that B. which C. when D. what
38. Of the three ways you have suggested ______ the heating problem, I think the first one is the best.
A. solving B. solve C. to solve D. to solving
39. Look, the book still ____ where I ____ it the other day.
A. laid; lied B. lied; lay C. lies; laid D. lies; lay
40.— What about going to the theatre this evening?
— _________ .
A. Help yourself B. That’s all right C. Good idea D. Not at all
第二节:完形填空(共20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20分)
从每题所给的A、B、C、D四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项涂黑。
Mary was seven years old. Her parents recently moved to a new town, and so Mary was going to a 41 school, which was a few kilometers from the house they lived in now. A school bus going around picked up 42 every morning and brought them back to their 43 every afternoon, and as both of Mary’s parents 44 to go to work, she always went on this bus.
Mary’s parents always 45 their alarm clock for seven o’clock so that none of them would be 46 . But one morning the alarm 47 to go off, and it was not until a quarter past eight that Mary’s mother suddenly 48 , looked at the clock and said, “What’s ever happened to that clock?” and then 49 into Mary’s room to wake her up.
“I’m sorry, 21世纪教育网,” she said, “ 50 you’ll have to wash and dress very quickly, have an even 51 breakfast and then I’ll 52 you to school on my way to the office.”
“But how can you find the 53 , Mum?” Mary said, “You’ve been to school only once.”
“Yes,” her mother answered, “but you’ve done the 54 several times now on the bus, so you can be my guide to get there, can’t you?”
“Oh, yes,” said Mary, “I suppose so.” She washed, and 55 and had a quick breakfast, and then they set off. Mary told her mother to turn each time they came to a place she 56 . In this way she made her mother drive round most of the town 57 they got to her school. When they arrived, her mother saw that it was not really very far from her house.
“Why ever did you make me go such a long way round, Mary, instead of the most 58 way?” her mother asked her.
“Well, Mum,” answered Mary, “it was because I didn’t know 59 else to get here. That’s the way our bus always goes to 60 the other children to school.
41. A. big B. nice C. different D. distant
42. A. pupils B. teachers C. parents D. passengers
43. A. offices B. towns C. classrooms D. homes
44. A. seemed B. had C. refused D. used
45. A. found B. set C. cleaned D. fixed
46. A. late B. ready C. lazy D. asleep
47. A. started B. stopped C. failed D. continued
48. A. stood up B. stayed up C. put up D. woke up
49. A. rushed B. stepped C. escaped D. jumped
50. A. but B. and C. so D. then
51. A. later B. quicker C. easier D. heavier
52. A. bring B. fetch C. leave D. drive
53. A. truth B. bus C. way D. guide
54. A. homework B. shopping C. trip D. reading
55. A. rose B. dressed C. moved D. showed
56. A. wondered B. realized C. knew D. designed
57. A. unless B. after C. if D. before
58. A. comfortable B. helpful C. important D. direct
59. A. how B. when C. what D. which
60. A. look for B. pick up C. drop by D. deal with
第三部分:阅读理解(第一节16小题,第二节4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40分)
第一节:阅读下列短文,从每题所给的A、B、C和D中,选出最佳选项。
A
The professor stood before his class of 30 senior biology students, about to pass out the final exam. “I have been honored to be your teacher this term, and I know how hard you have all worked to prepare for this test. I also know most of you are off to medical school or graduate school next fall,” he said to them.
“I can well understand how much pressure you are under to keep your grades up, and because I know you are able to understand this material, I am prepared to offer an automatic(自动的) “B” to anyone who would prefer not to take the final.”
In relief a number of students jumped up to thank the professor and left the class. The professor looked at the students who remained, and offered again, “Any other takers? This is your last chance.” One more student decided to go.
There were seven students left. The professor closed the door. Then he handed out the final exam. There were only two sentences typed on the paper: “Congratulations, you have just received an “A” in this class. Keep believing in yourself.”
I never had a professor who gave a test like that. It may seem like the easy way out of grading (评分) a lot of exams, but it’s a test that any teacher in any subject could and should give. Students who don’t have confidence in what they’ve learned are “B” students at best.
The same is true for students of real life. The “A” students are those who believe in what they’re doing because they’ve learned from both successes and failures. They have learned life’s lessons, whether from formal education or the school of hard knocks, and become better people.
Take your cue(榜样) from Sir Edmund Hillary, the first person to reach the top of Mount Qomolangma: “It’s not the mountain we conquer (征服), but ourselves.” Don’t let the biggest limit be yourself.
61. The professor offered an automatic “B” to those who would prefer not to take the final exam because _________.
A. he liked the students who wanted to get a “B”
B. he believed they were able to pass the exam
C. he thought any teacher should give them a “B”
D. he thought it was the easy way of grading exams 21世纪教育网
62. According to the text,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is TRUE?
A. 22 students got a “B” in the final test without doing the paper.
B. Most of the students would go to medical school shortly after the exam.
C. There were actually no problems on the test papers for the students to work out.
D. The way the professor tested his students would not be suitable for other subjects.
63. According to the writer, the test given by the professor was ________.
A. funny
B. meaningful
C. difficult
D. harmful
64. The point of the story is to advise readers _________.
A. to pay attention to what they can do
B. not to miss any final exam at school
C. not to let themselves limit their growth
D. to surround themselves with confident people中学21世纪教育网

B
Sometimes teens (十几岁的少年) need to have some time away from their families. They may want to move out of the family or home for a while.
Many parents will say no to this demand. But experts say it might be a good idea to let your teens live with a friend or a relative. “It was the break I needed at the time,” said Richard Lerne. He is talking about the time he spent living with his grandmother when he was 15. “It allowed me to be a more different person than I was with my parents.” Lerne said. He now heads the Institute for Children, Youth and Families at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Experts say teens living away from their families can test new ways of thinking and getting along with people. They may see new ways to problems. Some teens who want some time away from family attend a structured summer program. Others live for a while with a relative or with the family of a friend.
If there is conflict (冲突) at home, having a teen live elsewhere can benefit other family members. It gives everyone space to develop better relationships.
Joseph Kett teaches history at the University of Virginia in Charlottesville. He says living at home until the late ten years has become the norm (准则) only in recent times. “In the 17th century, children were often sent to live in other people’s home when they were about 10 or 11”, he said.
Peter Sheras teaches education at the University of Virginia. He says parents should listen when a child wants to move out. They should try to find out why the child wants some time away.
65. According to this passage, many parents may think it _____ for their children to live away from them.
A. right B. happy C. unsafe D. reasonable
66. When children seriously disagree with their parents, experts suggest that parents should ______.
A. punish them B. let them live away from their family
C. send for a teacher D. keep them in the house
67. In the third paragraph the word “structured” means ______.
A. built B. stuck C. organized D. drunk
68. In history, ______.
A. teens never left their families B. teens often left their parents
C. teens never went to school D. teens never make friends with each other
C
When you cut your skin, you bleed(流血). If a person loses a lot of blood, he will become ill and may die. Blood is very important. People have always known that. At one time, some people even drank blood to make them strong!
When doctors understand how blood goes around inside the body, they try ways of giving blood to people who need it. They take blood from the healthy people and give it to people who need it. This is called "blood transfusion". The blood goes from the arm of the healthy person into the arm of the sick person.
But there are two problems. First, it does not always work. Sometimes people die when they have blood transfusion. Later, doctors find that we do not all have the same kind of blood. There are four groups—O, A, B and AB. We all have blood of one of these groups. They also find that they can give any kind of blood to people of group AB. But they find that they must give A-group blood to A-group people and B-group blood to B-group people. I have O-group blood and the doctor told me that I could give blood to anyone else safely.
There is another problem. To give blood of the right kind, doctors have to find a person of the right blood group. Often they can not find a person in time. If they have a way to keep the blood until someone needs it, they can always have the right kind of blood. At first they find they can keep it in bottles for fifteen to twenty days. They do this by making it very cold. Then they find how to keep it longer. In the end they find a way of keeping blood for a very long time.
We call a place where we keep money a "bank". We call a place where we keep blood a "blood bank". One day, when you grow up, you may decide to give blood to a "blood bank". In this way you may stop someone from dying. Or perhaps one day you may become ill. You may need blood. The "blood bank" will give it to you.
69. From the passage, we learn that sometimes people die when they have blood transfusions because they .
A. are unhealthy people B. have lost a lot of blood
C. are not given the right kind of blood D. are AB-group people
70.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rue?
A. Doctors can give any kind of blood to the writer.
B. The writer can give blood to B-group people.
C. The writer has never had a blood transfusion.
D. The writer has the same kind of blood as his father.
71. From the last paragraph (段落) of the passage, we learn that .
A. the writer thinks it's good to give blood to a "blood bank"
B. we may become ill if we give blood to a "blood bank"
C. many people died because they lost a lot of blood
D. blood is more important than money
72. The writer doesn't talk about in the passage. 21世纪教育网
A. how important blood is to us
B. the four groups of blood
C. where the blood bank is
D. what "blood transfusion" is
D 21世纪教育网
Americans with small families own a small car or a large one. If both parents are working, they usually have two cars. When the family is large, one of the cars is sold and they will buy a van(住房汽车)
A small car can hold(容纳)four persons and a large car can hold six persons but it is very crowded. A van can hold seven persons easily, so if there are three children in a family, they could ask their grandparents to go on a holiday to travel. They could all travel together.
Mr.Hagen and his wife had a third child last year. This made them sell a second car and buy a van. Their children’s sixth and seventh seat are used to put other things, for a family of five must carry many suitcases(衣箱)when they travel. When they arrive at their grandparents’ home , the suitcases are brought into the house and the two seats can then carry the grandparents.
Americans call vans motor homes. A motor home is always used for holidays. When a family are traveling to the mountains or to the seaside, they can live in their motor home for a few days or to the seaside, they can live in their motor home for a few days or weeks. All the members of a big family can enjoy a happier life when they are traveling together. That is why motor homes have become very popular. In America there are many parks for motor homes.
73. From the passage, a van is also called ____________.
A. a motor car B. a motor home C. a motorbike D. a big truck
74. Before Mr. Hagen and his wife bought a van, they__________.
A. sold their old house B. moved to their grandparents’ house
C. built a new place for a van D. sold their second car
75. A motor home is usually owned by a family with__________.
A. a baby B. much money C. more than two children D. interest in vans
76. Americans usually use motor homes____________.
A. to travel with all the family members of holiday
B. to do some shopping with all the family members
C. to visit their grandparents at weekends
D. to drive their children to school every day
第二节:任务型阅读(共4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8分)
第二节:根据短文内容,从A、B、C、D、E中选出最适合放入短文空缺处的选项,并将序号及相应答案写在答题纸上。选项中有一项是多余选项。中学21世纪教育网
Jogging (慢跑) is basically running at a steady (平稳的) speed over short or long distances. It has become popular some twenty years and remained a favorite way of keeping fit for lots of people.
77 People jog around college campuses, in parks, in the countryside and even in urban areas. Special courts, fields and running tracks are not necessary. Similarly, no special equipment is required — no costly hats, or balls, and no expensive sports kit. Good quality running shoes are advisable, but otherwise the jogger can simply wear loose, comfortable clothing.
78 It’s not unusual to see joggers exercising in the height of summer or in the depth of winter! Jogging is a solo (单独的) sport. You don’t need to wait until you have formed a team or found a partner. You can jog alone. A few words of warning, however: lone female joggers should be especially careful to choose sensible jogging routes, particularly at night time.
79 You just need to be basically healthy and after basic warming up, you are ready to begin. You simply start running, gently, and then build up to a steady pace. Do not overtire yourself by trying to go too fast. A steady, comfortable pace is your aim.
80 It’s good for the lungs, the heart and the circulation (循环). It’s easy and it’s convenient. Why don’t you try it? If you require more information, talk to one of the instructors at the sports centre. We are only too happy to help. Please remember: if you do decide to jog, talk to your doctor first if you have any health worries. Happy jogging!
A. Jogging is excellent for keeping fit.
B. That’s the reason why people like jogging.
C. The act of jogging doesn’t need any special training or skill.
D. One of the main advantages of jogging is that it can be done anywhere.
E. In addition to being able to jog anywhere, you can also jog at any time, in any season!
非选择题部分(共50分)
四、单词拼写 (共10小题,计10分)
根据下列句子及所给单词的首字母或中文意思,在答题卷上按题号写出各单词的完全形式,注意单词形式的变化 (每空限填一词)。
81. According to the law, t_______ under 18 are not allowed to smoke or drink. 82. I was so crazy about nature and it held me e_______ in its power.
83. The famous film star wore dark glasses in order not to be r________ by others. 84. As far as I am c__________, health is more important than money.
85. With all the problems s _________, the meeting came to an end at last.
86. He was g________ to his friend because of his timely help.
87. What a shame. Tom was caught c________ in the end-of-term exam.
88. Though he has studied English for only two years, he can speak it f_________.
89. It’s no pleasure looking at these any longer because nature is one thing that really must be e________.
90. The old man went t_______ many wars and suffered a lot from them.
五、短文改错 (共10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10分)
1. 下面短文中共有十个错误。错误涉及一个单词的增加、删除或修改。
增加:在缺词处加一个漏词符号(∧),并在此符号下面写出该加的词。
删除:把多余的词用斜线()划掉。
修改:在错的词下划一横线,并在该词下面写出修改后的词。
注意:1、每处错误及其修改均仅限一词;
2. 只允许修改10处,多者(从第11处起)不计分。
21世纪教育网 Editor,
(找出多余的, 缺少的,错误的单词或短语,并改正) (计10分)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Alice,
I have just got some good news to tell to you. I win a national prize for painting last week. My father was so pleasing that he suggested I go to England for a holiday. I’d like to staying there for half a month, visiting place of interest or practicing my English as well. We’ve been writing to each for nearly one and a half year now. I have often dreamed of talk face to face with you. I imagine you’ll be at vacation yourself by that time. Perhaps we could go out to do some sightseeing together.
Best wishes,
六:书面表达(满分30分)
李华是家里唯一的孩子,随父母来到美国已有半个月了,但他感到烦恼。请你根据下面提供的有关信息以李华为名用英语给当地报纸写一封信,请求帮助。
父母忙于工作和学习;
单独在家,整天与电视为伴;
没有朋友,感到孤独;
请求帮助。
注意:(1)信的开头与结尾已给出,不计词数;
(2)词数:100个左右。
21世纪教育网 Editor,
I’m writing to you for help.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est wishes,
Yours,
Li Hua
答 案
听力 (每题1.5 分,共30分)
1-5 CABCA 6-10 BAACB 11-15 CACBA 16-20 BCACB
单选 (每题0.5分,共10分)21世纪教育网
21-25 BCACD 26-30 BAABC 31-35 BCCDB 36-40 BCCCC
完型 (每题1分,共20分)
41~45 CADBB 46~50 ACDAA 51~55 BDCCB 56~60 CDDAB
阅读 (每题2分,共40分)21世纪教育网
61-64 BCBC 65-68 CBCB 69-72 CBAC 73-76 BDCA 77-80 DECA
单词 (每空一分,共10分)
1. teenagers 2. entirely 3. recognized 4. concerned 5. settled/solved
6. grateful 7. cheating 8. fluently 9. experienced 10. through
改错 (每空1分,共10分)21世纪教育网
1. tell to you 2. win- won 3. pleasing---- pleased/ happy 4. staying—stay 5. place—places 6. or—and 7. each—each other 8. year—years 9. talk—talking 10. at—on
写作30
21世纪教育网 Editor, 21世纪教育网
I am writing to you for help. I am the only child in my family. I came to America half a month ago. My parents are always busy with their work and they have to go to evening classes to learn English. When they are out, I have to stay at home alone, doing nothing but watching TV all day. Though the programs are interesting, I still feel lonely because I haven’t got any friends here now. I don’t know what to do. Could you give me some advice?
Best wishes,
Yours,
Li Hua
(82 words)
高 一 语 文 月 考 卷
考生须知:1.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 所有试题的答案均应写在答题卷相应位置上,答在本卷上无效。
一、基础题(共28分,每小题2分)
1.下列选项中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
百舸 gě  灰烬jìn  笔杆gǎn  不屈不挠náo
矿藏zàng  憎恨zèng  倔强jué   汗流浃背jiá
沉湎miǎn  挣脱zhèng  召唤zhào  恪尽职守kè
纤细xiān   菜圃pǔ  翘首qiáo   酒阑灯灺xiè
2.下列选项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 )
A. 寥廓   灰烬   沉缅  金壁辉煌
B. 慈祥   摭拾   落寞  引吭试啼
蒙蔽   勾销   慰藉  完美无瑕
恢宏   静谧   雾霭  铩羽而归21世纪教育网
3.填入下列横线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1)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同时既是完成又是 ,随处可到达终点却从不停歇,永远都存于永恒之中。
(2)最重要的途经这一,就是 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
(3)然而,对思想家或作家的每一部杰作的深入理解,却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
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 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
A. 鼓励 研读 不是/而是 B. 鼓励 阅读 不仅/而且
C. 激励 阅读 不仅/而且 D. 激励 研读 不是/而是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
在作者笔下,宝钗和黛玉这两个姑娘,常常是被人相提并论,加以评论的。
他一向不拘小节,无论做什么事,他都表现出不以为然的样子。
表弟犯了错误总好狡辩,你说他一句,他就举一反三,还你好多句。
你对我的帮助我会铭记在心的,我这个人从来讲究睚眦必报。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每天清晨,南京图书馆的大门一开,就有人陆续来借书了。
班主任王老师对李华同学所犯的错误进行了教育和纠正。
学习成绩的好坏,很大程度取决于你的努力。
采取各种办法提高师资水平尤其是中青年教师的水平,对一些民办学校而言,实在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
6.在文中横线出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时是 (? )
?? 如果有黑洞撞向地球,那么__________。当然,你听到的不是声波,而是引力波,因为_______。当黑洞靠近时,引力波会“挤压”内耳骨,产生类似照相机闪光灯充电时发出的咝咝声。尽管天文学家认为,_________,但正常情况下,__________。21世纪教育网
①引力波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我们?? ②你会听到它悄然逼近的声音
③引力波是听不到???????????????? ④声波在真空中无法传播
?A.②③①④ ??????B. ②④①③???? C. ③②①④?? D.? ③①④②
7.下列句子加点的称谓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这是您家母托我买的,您直接交给她老人家就行了。
令嫒这次在儿童画展上获奖,多亏您悉心指导,我们全家都很感谢您。
令郎不愧是丹青世家子弟,他画的马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我们家家教很严,令尊常常告诫我们,到社会上清清白白做人。
8.阅读辛弃疾词《沁园春·灵山齐庵赋,时筑偃湖未成》,作答如下试题:
??? 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初弓。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
争先见面重重,看爽气朝来三数峰。??????? ,??????? ,???????? ,?????? 。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新堤路,问偃湖何日,烟水蒙蒙?
??? 词的下阕空了四句,这四句分别是:①衣冠磊落;②似谢家子弟;③车骑雍容;④相如庭户。
??? 选出排列正确的一项 (?  ? )
A. ②①④③ ???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③ ??? D.②①③④
9.下列各项中没有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 )
蚓无爪牙之利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吾从而师之
古之学者必有师。
10.下列各项中活用现象不一样的一项是 ( )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则群聚而笑之
11.对下列两组加点词的含义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①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③ 圣人之所以为圣
②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A.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12.从句式特征看,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句相同的一项 ( )
A.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B.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D.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3.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江上的景色越发奇丽。两岸都是悬崖峭壁,累累垂垂的石乳一直浸到江水里面,像莲花,像海棠叶,像一挂一挂的葡萄,也像仙人骑鹤,乐手吹策……说不定你忘记自己在漓江上了呢!21世纪教育网
——此句运用了多个比喻句,写出漓江两岸石乳的千姿百态,进而表现了漓江景色的奇丽。
B. 我们总希望一切都是完美的,总希望所有的机缘都能在同时出现,总希望整条路上都是和风丽日、鸟语花香。却没想到,追求完美的我们,本身就是一种不完美,一种极端的不完美。
——句中三个“总希望”领起的排比句强调了“我们”对“完美”的希求,以及对完美难以得到的深深的惋惜。
C. 海与山绸缪在一起,分不出,是海侵入了山间,还是山诱俘了海水;只见海把山围成了一角角的半岛,山呢,把海围成了一汪汪的海湾。
——此句运用了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海、山浑然一体的优美意境。
D.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句中用具体而又可感的“骨头”代替实际存在却不可触摸的抽象精神,给人以形象、深刻的感受。
14.读下面这首词,选也对词中语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
西江月 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
张孝祥①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注] 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②波神:水神。③准拟:准定。
A.一、二句点明行船的季节,描写洞庭湖上风浪未起时的景色。
B.三、四句有主观想象色彩,“鳞鳞细浪”实际指滚滚波涛。
C.五、六句写明日风向一转便可顺风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
D.七、八句写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
二、阅读理解 (共30分,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9分)
词在发展的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不过,起源于民间的文体,到了文人手中,往往被赋予更深的意义,因而几乎在词得到北宋文人比较普遍喜爱的同时,词坛就出现了尊体①之说。这一学说大致是在相反相成的两个层面展开的。
北宋前期,《花间》、南唐词风盛行,学之者多追求风格细腻柔婉,至柳永则趋于平俗浮靡,于是有苏轼对传统词风的改革。苏轼改革词风的方式是“以诗为词”,主要表现为对题材内容的拓展,对格调意蕴的重视等。这在主要以倚红偎翠为基本内容的传统中,显得非常另类,所以当时经常得到讽刺性的评价。
值得提出的是,苏轼的这一类创作有着非常鲜明的自觉意识。这表现在,首先,他要突破传统,自成一家。其次,他在文学创作上一贯具有争胜心态。对词坛上某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的努力,他应该是曾经注意的。以我们对苏轼个性的了解,他肯定要在这方面继续力争超越前人。所以,苏轼实际上是在几个方面争胜,既有和传统词风的争,也有和体现士大夫意识的新兴词风的争,前者是破,后者则是进一步立。
就在苏轼提出词“自是一家”不久,李清照又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说法,同样进行了“尊体”的探讨。不过,和苏轼不同,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的。在其著名的《词论》中,这位女词人对北宋词坛作了全面梳理,在对所谓“俗词”大加声讨的同时,主要批评了忽视词的音乐性的做法。因为词自产生以来,本身就是一种音乐文学,到了李清照的时代,仍然主要是音乐文学。偏离了这一传统,或者使得这一传统变味,显然不能为词坛的多数人接受。
尽管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彼此带有一定的否定性,但不可否认,二者都有尊体的动机。前者是从意义的层面上,要把词向传统诗文的表达功能靠拢,从而否定“小道”之说;后者则从词的本来意义上,强调艺术的精工,从而保证这一文体的特殊性。看似相反,实则相成。
苏轼和李清照的尊体论,实际上从两个方面划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因而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21世纪教育网
[注]①尊体:指词这种体裁被词作家所推崇,不再被视为“小道”。
15.下列关于“尊体”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词在发展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到北宋时期,词坛始出现尊体之说。
B.苏轼“以诗为词”,对传统词风进行改革,这在当时是非常另类的表现。
C.当时词坛有人正努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苏轼也力争以创作实践来超越前人。
D.李清照并不反感北宋词坛的“俗词”,她主要批评了词作忽视音乐性的做法。
16.下列对苏轼、李清照尊体的“两个层面”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苏轼突破词的传统,主要表现为拓展词的题材内容,重视词的格调意蕴,因此自成一家。
B.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来维护“别是一家”的词的本来特征——音乐性。
C.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分别从意义的层面上和艺术的层面上尊体,两者相反相成。
D.两种尊体论从不同方面划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但都不被当时词坛的多数人接受。
17.依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苏轼的幕僚调侃“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体现当时词坛对苏轼“另类”词风的讽刺性评价。
B.超越传统词风是“破”,超越新兴词风是“立”,由于创作上的争强好胜,苏轼“立”的成就远远大于“破”。
C.进入南宋以后,李清照由于有了国破家亡的惨痛经历,其词作内容转为深沉,但依然保持了音律之美。
D.苏、李的尊体论,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可以推想,它们会在拓展主题和遵守音律两个方面不断互补。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人生的四种境界
张世英
按照人的自我的发展历程、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人生境界可分为四个层次,即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
最低的境界为“欲求境界”。人生之初,在这种境界中指知道满足个人生存所必须的最低欲望,故以“欲求”称之,当人有了自我意识以后,生活于越来越高级的境界时,此种最低境界仍潜存于人生之中。现实中也许没有一个成人的精神境界会低级到唯有“食色”的欲求境界,而丝毫没有一点高级境界。以欲求境界占人生主导地位的人是境界低下而“趣味低级”的人。
第二种境界为“求知境界”。在这一境界,自我作为主体,有了进一步认知作为客体之物的规律和秩序的要求。有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人的精神自由程度、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就大大提升了一步。所以,求知境界不仅从心理学和自我发展的时间进程来看在欲求境界之后,而且从哲学和人生价值、自由之现实的角度来看,也显然比欲求境界高一个层次。
第三种境界为“道德境界”,它和求知境界的出现几乎同时发生,也许稍后。就此而言,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但从现实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角度和实现精神自由的角度而言,则道德境界之高于求知境界,是不待而言的。发展到这一水平的“自我”具有了责任感和义务感,这也意味着他有了自我选择、自我决定的能力,把自己看做是命运的主人,而不是听凭命运摆布的小卒。但个人的道德意识也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当独立的个体性自我尚未从所属群体的“我们”中显现出来时,其道德意识从“我们”出发,推及“我们”之外的他人。
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是“审美境界”。这是因为此时审美意识超越了求知境界的认识关系,它把对象融入自我之中,而达到情景交融的意境;审美意识也超越了求知境界和道德境界中的实践关系,这样,审美境界既超越了认识的限制,也超越了功用、欲念和外在目的以及“应该”的限制,而成为超然于现实之外的自由境界。
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的交织在一起。很难想象一个人只有其中一种境界而不掺杂其他境界、只不过现实的人,往往以某一种境界占主导地位,其他次之。于是我们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区分出某人是低级境界、低级趣味的人,某人是高级境界、高级趣味的人,某人是以道德境界占主导地位的道德家,某人是以审美境界占主导地位的真正的诗人、真正的艺术家……
(节选自2009年12月31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8.关于“人生境界”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它存在于人的自我发展历程中,体现着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
B.它由四个层次组成,从幼年到成人,人的每一个时期都要经历这四个层次。
C.现实的人生中,它是一个整体,是由从低到高的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
D.每个人的人生境界表现错综复杂,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分别主导着人生的不同阶段。
19.对于“求知境界”与“道德境界”关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作者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并不意味着前者就一定比后者出现得晚。
B.达到了“求知境界”,人具备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为“道德境界”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C.责任感与义务感使“道德境界”不同于“求知境界”,并高于“求知境界”。
D.“求知境界”虽也把“自我”作为主体,但这个“自我”却不同于“道德境界”中的“自我”。
20.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欲求境界”是人生的最低境界,这种境界是任何一个具有高级境界的人所极为排斥的。
B.“求知境界”中的“自我”已不再仅满足于个人生存所必须的最低欲望,而对规律与秩序有了认知的要求。
C.“道德境界”中的人不再关注自我,而已经有意识地把“我们”作为自我选择、决定时的中心了。
D.“审美境界“是人生最高的精神境界,到了这一境界就能自由地超越并摒弃其他三种境界。
(三)阅读下列语段,完成下列题目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1世纪教育网
——选自《劝学》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21世纪教育网 ——选自《师说》
2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彰:清楚
B.而绝江河 绝:横渡
C.非能水也 水:游泳
D.今之众人 众人:许多人
2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蚓无爪牙之利
B.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其皆出于此乎
C.吾尝终日而思矣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而耻学于师
23.同“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子何恃而往?
C.不拘于时,学于余。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劝学》选段连用四个生活中常有的经历来设喻,阐明借助外部条件和注重积累的重要作用,借此证明人通过学习,能弥补自身不足。
B.《劝学》选段以学习的作用来论述“学不可以已”。认为人变得聪明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善假于物”。先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来阐说,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
C.《师说》选段承接对师道的论述,用三组对比,写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结果,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师说》选段最后对士大夫之族的评论批判的力度加深,“其可怪也欤”一句对不肯从师而学的愚蠢作风表现出近于无法容忍的批判态度。
试卷Ⅱ
三、(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学作品,完成25—28题。
姥姥的端午
王瀛
①十余年前的五月,姥姥忙碌完生命里最后一个端午,便匆匆离去。
②以前每自清明夜始,随着金银花的细碎步声,临近粽香五月,便有姥姥的絮语叮咛,踱着疲惫的小脚,轻轻推门,轻轻走近,拾起床边垂落的被角,为我一掩再掩。
③物质极度贫瘠的岁月,端午,在童年的期盼中,总是姗姗来迟。等待中长大的日子,不知何时,青苇已隔夜盈尺。端午,似一株凌虚而至的瓦楞草,无声无息落在老家的瓦房上,就在某个清晨,姥姥推醒了还在熟睡中的我们,她说,粽子熟了。烧了一夜的灶火已渐燃渐熄,大锅里还咕嘟嘟冒着些微的水泡,粽香漫过那口大锅的四周,弥漫在农家小院上空,萦绕在孩子渴望的小嘴边,飘荡在蹦跳的童歌里。 21世纪教育网
④端午粽香,萦绕岁岁年年童谣,我们在姥姥精心赶制的一个又一个端午之后长高。姥姥一双操劳的枯手,渐渐托不住昔日蹒跚的娃儿们,当小弟也站在她身后,声渐雄浑之时,姥姥缓身回望,却已一笑白头。
⑤姥姥的端午,从老家搬到城里,仍旧初始味道。而安逸清闲的市民生活,狭窄的蜗居,使姥姥更多地呆坐在门前,想念乡间,想念宽敞的农家小院,鸡鸣犬吠,想念清晨趟着两腿露珠,一双巧手侍弄过的黄瓜架、葡萄秧,想念老槐树阴下,几位老邻絮絮陈年旧话,农谚桑麻。姥姥似乎在那一年忽然苍老。
⑥最后的端午,姥姥依旧忙碌,她似乎始终是这个节日大会的主持人,任何人都可以忽略和忘记这个日子,唯她不能。我们从各自的家里奔来吃粽子的时候,还丝毫没有感觉到姥姥的端午,将在这里停留。只记得姥姥唠叨了许多,关于谁该谈朋友了,谁该快点结婚了,别让姥姥这么等着。大家听着,都没有在意。
⑦端午后几日,姥姥在一个深夜忽然丢下大堆未了的心事,匆匆撒手而去,我守在她床边仅仅一步之遥,却空着两手没留下老人家只言片语。
⑧次年端午,凝重在无限哀思里,大家小心翼翼躲闪着,似乎稍不留意会不慎碰落太多的哀伤。谈话间,说到童年,那苇塘、蛙鸣、老家的土炕、邻家小孩憨态可掬的猫头小布鞋……小弟忽然一句“一到端午,就想起姥姥来。”大家顿住了,都不说话,大弟站到阳台,低头点起一支烟,妈妈肩头抽动,不知谁的眼泪叮咚掉在米盆里,落在一只只秀气的青粽上……姥姥赐我农家巧手,包粽的“工艺”代代相传,粽香飘进以后的日子。
⑨端午,翠绿与寂静,蒹葭苍苍的古韵,带着一春濡湿的水气,简淡、玄远。芦丛摇曳、薄雾轻裳,青衣姗姗,不禁想起眉清目秀,淡妆行走在阡陌上的秀丽村姑,初见有股矜持的冷,一身素衣隔岸浅笑低吟,柔骨而就、甜而不腻,那种感觉在常久的凝睇里埋藏,永远都蛰伏在心灵深处不会消失。
⑩娴静的汨罗江,从远古走来,走近几千年光阴。姥姥的端午永远是其中一尺鲜洁的水,涤荡着我生命的五月,走过多少年,芬芳多少年。
选自《散文百家》2006年03期
25.第②节在全文起哪些作用?请从结构和内容上作出具体分析。(4分)
21世纪教育网

26.第④节和第⑤节画线的内容分别表现了姥姥什么样的感情?(4分)
(1)第④节画线内容
(2)第⑤节画线内容
27.请结合具体例子简要分析本文运用哪些手法来刻画姥姥这一形象的?(4分)


28.这篇散文回忆姥姥,姥姥应该有很多事情可写,但只选取了过端午、包粽子一件事来写,请从人物形象、线索等方面探究作者这样选材的好处。(4分)

四、(共16分)
29.默写下列名句(只选四句,共4分)
①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 。 选自《沁园春·长沙》
②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选自《荀子·劝学》
③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 ,功在不舍。 选自《荀子·劝学》
④吾师道也, ▲ ? 选自《师说》
⑤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 。 选自《师说》
30.翻译下列句子。(8分)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31.仿照下面文字中的画线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两句话。(4分)
现如今,个性早已成为新新人类的代言词。“你真有个性”成为一种语言的时尚,其实,个性不是奇装异服,不是夸夸其谈。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个性就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那忠贞爱国的热切与无望;就是 ▲ ;就是 ▲ 。 当个性化为一种精神,一种力量,当个性成为一种气质,一种风度时,你能不快乐地接受并享有吗?
五、作文(共60分)21世纪教育网
3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有两个人被关在纳粹集中营的一间狭窄的囚室里,他们唯一能了解世界的地方,是囚室里那扇一尺见方的窗户。每天早上,他们都要轮流去窗口眺望外面的世界。一个人总是愁苦地看着窗外的高墙和铁丝网,另一个人却总爱看窗外的天空,看蓝色天空中的小鸟自由的飞翔。半年后,前者因忧郁而死在狱中;后者却坚强地活了下来,直到获救。
这个故事能引发你哪些联想,给你什么启迪?请以“窗外的世界”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你的见闻,你的体验,也可以写你的思考,你的想象;可以编述故事,也可以发表议论,抒发感情。
注意:①所写的内容必须在话题的范围内。
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③立意自定。
④题目自拟。
⑤不得少于700字。
高 一 语 文 月 考 卷 答 案
一、基础题(共28分,每小题2分)
1.B
2. A
3. D
4. A
5. D
6.?B
7. C 
8.A?
9. B
10.A
11. B
12. C
13. B
14.D  
二、 (共30分,每小题3分)
15.D
16. D 21世纪教育网
17. B
18.A
【试题分析】B项人生境界是按照人的自我发展历程、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划分的,不是以年龄段划分的,“从幼年到成年,人的每一个时期都要经历这四个层次”错;C、文中说:“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因此,“是由四种境界错综复杂的交织在一起的”对。“由低到高”错,文中说“道德境界”“和求知境界的出现几乎是同时发 生,也许稍后。就此而言,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只具有相对的意义”。D、“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分别主导着人生的不同阶段”错,“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和“人生的不同阶段”没有必然联系。
19. B
【试题分析】“道德境界”“和求知境界的出现几乎是同时发生”,因此“求知境界”为“道德境界”的产生创造了条件是错误的,文中也没有相应的说法。
20. B
21.D
22.C
23.B
24.A
三(共16分)
25.以粽香为触发点,引发下文对姥姥一生种种深情美好的回忆;(2分)写姥姥的絮语,轻轻的动作,高度凝练、传神地概括了姥姥对儿孙辈呵护有加的高贵品质。(2分)
26.(1)第④节画线内容中的“一笑白头”,表现了姥姥的慈爱、善良;对自己耗费毕生心血呵护儿孙辈健康成长的满足。(2分)
(2)第⑤节画线内容中的“呆坐”,表现了姥姥对安闲、挤压的城市生活的不习惯;对乡间农家朴素、清静生活的怀念。 (2分)
27.动作描写。“踱着疲惫的小脚,轻轻推门,轻轻走近,拾起床边垂落的被角,为我一掩再掩。”细腻地描写了姥姥对儿孙辈的疼爱。外貌描写。“芦丛摇曳、薄雾轻裳,青衣姗姗,不禁想起眉清目秀,淡妆行走在阡陌上的秀丽村姑,初见有股矜持的冷,一身素衣隔岸浅笑低吟。”写出了姥姥了年轻时的美丽。想象。第九段再现姥姥年青时的美丽形象,使姥姥的形象更加完整丰满。(答对两点得4分)21世纪教育网
28.①使文章笔墨更为集中,能在有限的篇幅内生动细致地刻画出姥姥的可敬形象。②使文章的线索更为明晰,通过不同时期过端午、包粽子的事情,形象地展示了姥姥勤劳的一生。③使姥姥这个人物更具有鲜明的个性,姥姥的勤劳、善良、智慧、慈爱,全都融合在端午这个特殊的节日氛围里,化为清清的粽香,萦绕在儿孙的记忆里。④使作品更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的人文气息。⑤明确传达出“端午”作为中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在普通民众心目中根深蒂固的。(答对两点得4分)
四、(共16分)
29.略
30.翻译下列句子。(8分)
(1)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并没有什么不同之处,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2)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原因大概都出在这里吧。 21世纪教育网
31.仿照下面文字中的画线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两句话。(4分)
示例:个性就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李白那蔑视权贵的不羁与洒脱;个性就是“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那蹈死不顾的英勇与豪迈。
五、(共60分)
评分标准同高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