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题(word版含答案)2021--2022学年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题(word版含答案)2021--2022学年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下册

资源简介

八年级生物下册第2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同步测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在进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探究实验中,设计实验时,不需要考虑的因素有(  )
A. 外界氧气 B. 光照
C. 温度 D. 瓶内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2. 研究发现,某种蔬菜被蚜虫啃食时,会释放一种信号。周围同种蔬菜收到信号后,可快速产生抵抗蚜虫的物质,以避免被大面积啃食。上述描述中生物间的关系有(  )
A. 种内互助、寄生 B. 种内互助、捕食
C. 共生、捕食 D. 竞争、寄生
3. 下列影响玉米生存的因素中,属于生物因素的是(  )
A. 害虫 B. 阳光 C. 水分 D. 温度
4. 下列叙述中,体现了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是(  )
A. 六月盖被,有谷无米
B. 山上多种树,胜似修水库
C.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D. 有收无收在于水,多收少收在于肥
5. “朝蝇暮蚊”,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空气 B. 温度 C. 阳光 D. 湿度
6. 生活在平原地区的人,如果去西藏旅游就会出现“高原反应”,与此相关的非生物因素是(  )
A. 温度 B. 阳光 C. 水 D. 氧气
7. 种植人参、三七需要在田间搭建遮阳网。影响人参、三七生长的主要因素是(  )
A. 温度 B. 空气 C. 光照 D. 水
8. 生态系统的定义是(  )
A.生态学中的一个主要结构和功能单位
B.由生物和非生物共同构成的体系
C.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统
D.生物与非生物环境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9. 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
A. 一片农田 B. 一块草地
C. 生物圈 D. 河中的一条鱼
10. 下列属于生产者的是(  )
A. 草履虫 B. 细菌 C. 蘑菇 D. 草
11. 人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什么成分?(  )
A. 生产者 B. 消费者
C. 分解者 D. 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
12. 秸秆还田既增加了土壤肥力,又降低了环境污染。你认为秸秆变为肥料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  )
A. 太阳 B. 消费者
C. 分解者 D. 无机环境
13. 下列选项中,可以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
A. 一片森林中的所有树木
B. 一片草地上的阳光、土壤和空气等无机环境
C. 一片麦地上的所有生物和阳光、空气等无机物
D. 一个池塘中的所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14. 下列能正确地表示一条食物链的是(  )
A. 兔子→狼→狮子
B. 阳光→草→兔子→狼
C. 草→昆虫→青蛙→蛇→鹰
D. 昆虫→青蛙→鹰→草
15. 下列各项中,能构成生态系统的是(  )
A. 草原中的全部植物
B. 树林中的全部昆虫及它们的食物
C. 农田中的全部庄稼
D. 一个池塘
16. 太阳是一颗黄矮星,采用核聚变的方式向太空释放光和热,黄矮星的寿命大致为100亿年,目前太阳大约为45.7亿岁。大约在50亿~60亿年之后,太阳内部的氢元素几乎会全部消耗尽,假定地球上没有了阳光,温度仍正常,请根据所学知识推测最后灭绝的生物是(  )
A. 绿色植物 B. 微生物
C. 植食动物 D. 肉食动物
17. 在“青草→食草昆虫→蜘蛛→食虫鸟→猫头鹰”中,占生态系统总能量比例最多和最少的生物依次是(  )
A. 猫头鹰和食草昆虫
B. 青草和猫头鹰
C. 食草昆虫和猫头鹰
D. 食草昆虫和青草
18. 《说苑·正谏》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寓言中所述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可用下列哪条食物链来表示?(  )
A. 蝉→螳螂→黄雀
B. 露水→蝉→螳螂→黄雀
C. 树→蝉→螳螂→黄雀
D. 黄雀→螳螂→蝉
19. 能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中流动的特点是(  )
A. 各级相等 B. 逐渐减少
C. 逐渐增加 D. 反复循环运动
20. 在下列生物的生活方式中,与碳循环无直接关系的是(  )
A. 植物的光合作用 B. 生物的呼吸作用
C. 微生物分解作用 D. 植物的蒸腾作用
21.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主要取决于(  )
A. 生产者 B. 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
C. 分解者 D.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2. 草原上放养的牲畜太多,就会严重破坏草场植被,造成土地沙化,草场就很难恢复原样了,这一事实说明(  )
A. 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无限的
B. 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C. 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只能一成不变,否则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D. 草原上放羊的牲畜越少越好
23. 在一个长期处于平衡状态的生态系统中,生物数量是(  )
A. 逐渐下降 B. 逐渐上升
C. 相对稳定 D. 先升后降
24. 下列各种行为中,对保持生态平衡有益的是(  )
A. 在草原上大量养殖牛羊
B. 用大量农药喷杀草场害虫
C. 引进狐狸以避免草原兔子泛滥
D. 退耕还林还草
25.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
B. 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能力越弱
C.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D. 因为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各种生物成分之间才能长时间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
26. “一山不容二虎”这一谚语用生态学的观点可以理解为(  )
A. 虎所需的生存空间大
B. 身体强壮的老虎以弱小的老虎为食
C. 老虎位于食物链后端,得到的能量少
D. 老虎生性孤僻,不群居
27. 下列关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相互依存
B. 在生态系统中,先进行物质循环,后进行能量流动
C. 食物链和食物网不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
D. 物质在循环过程中不断递减
28. 在“草→鼠→蛇”组成的食物链中,若蛇的体重增加10克,则最少需要消耗草的质量为(  )
A. 100 克 B. 125 克
C. 250 克 D. 1000 克
29. 下列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属于分解者的是(  )
A. 杂草 B. 黄雀 C. 蘑菇 D. 螳螂
30. 根据美国航空航天局公布的研究数字,称世界绿色的增加中有四分之一来自中国;中国是人工造林最多的国家。人工造林属于(  )
A. 草原生态系统 B. 湿地生态系统
C. 农田生态系统 D. 森林生态系统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 分析资料,回答问题。(10分)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呼伦贝尔草原是我国最大的牧业基地。过去那里有许多狼,对牧业的发展构成严重的威胁,为了保护人畜的安全,当地进行了大规模的灭狼行动。
在“草→野兔→狼”“草→羊→狼”的食物链中,如果大规模地猎杀狼,野兔和羊的数量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2)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关系。
(3)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__________的状态,这种现象叫________________。
32. (综合应用)北京西山国家森林公园是典型的森林生态系统,其中元宝枫是重要的红叶观赏植物。(10分)
(1)元宝枫是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___,通过__________作用制造有机物,为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的生活提供_____________________,维持大气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
(2)黄刺、天牛等的幼虫均可以取食元宝枫叶片,捕虫鸟捕食这些幼虫。据此写出该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黄刺幼虫与天牛幼虫之间的关系为__________。
(3)进入秋季,叶色逐渐褪绿变红。在日最低平均温度低于8 ℃、昼夜温差大于13 ℃时,叶片变色效果最佳,西山漫山红遍、层林尽染。据此分析,影响叶片变红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__________。
(4)该生态系统内,所需能量最终来源于__________。
33. (综合应用)冬季,雷鸟的羽毛换成白色,以适应降雪的环境。据此回答:(10分)
(1)从生态因素来看,影响雷鸟换羽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__________。
(2)冬天,雷鸟的羽毛换成白色,与雪的颜色一致,称为__________,其适应意义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冬天降雪较晚或较少,雷鸟的白色羽毛反而易被捕食者发现,这种现象称为_______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 (读图理解)右图是有关碳循环的图解,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图中Ⅰ、Ⅱ分别代表两种重要
的生理作用,其中大气中的二氧化
碳通过Ⅰ__________作用变成植物
体中的有机物。
(2)Ⅱ表示的生理过程是_______________,这个过程在细胞的__________中进行,它将动、植物体内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满足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些能量最终来自_______。
(3)图中的分解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们把动、植物遗体分解为__________、水和__________等简单无机物。
参考答案
1--30 ABACC DCCDD BCCCD BBCBD BBCDB BACCD
31.(1)开始时野兔和羊的数量大大增加,相互争夺牧草,导致草原退化,然后羊和野兔又会因为缺少食物而数量下降(或先增加后减少)。
(2)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3)相对稳定 生态平衡
32.(1)生产者 光合 食物和能量 碳—氧平衡
(2)元宝枫→天牛幼虫(或黄刺幼虫)→捕虫鸟 竞争
(3)温度
(4)太阳能
33.(1)光照
(2)保护色 利于捕食和躲避敌害
(3)适应的相对性 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和相对稳定的遗传性状相互作用的结果
34.(1)光合
(2)呼吸作用 线粒体 太阳
(3)② 细菌和真菌 二氧化碳 无机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