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说课课件(34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纲要上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说课课件(34张PPT)

资源简介

(共34张PPT)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
与面临的挑战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四单元
*
教学策略
教学反思
教学理念
教材
目录
单元设计
学情
教学目标
*
教学理念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学生通过学习,进一步拓宽历史视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
*
知识的前后联系:本单元上承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的统一,下启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知识的重要性:明清时代是中国专制时代晚期,世界从分散发展的文明到整体化发展的转型时期。
教材分析:地位
*
教材分析:课标
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
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
教材分析:课标解读
两个学习要点:
一、认识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意义
二、认识明清时期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和面临的危机
*
教材分析:课标解读
一、明至清中叶统一和经略边疆的举措
1、明清易代与社会转型
2、明至清中叶的民族政策
3、中国疆域的形成
*
教材分析:课标解读
二、明至清中叶社会各领域的巨大变化
1、君主专制的强化
2、经济结构的变迁
3、社会思想观念的变迁
4、社会阶层的变迁
教材分析:课标解读
三、明至清中叶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1、新经济因素在明清时期发展缓慢
2、明清保守的对外政策(郑和下西洋)
3、社会内部危机
4、新思想被扼杀
5、中国与西方差异探析
教学目标:核心素养
时空观念:将明至清中叶放到中国专制时代晚期及西方大变革的时代背景下,理解明清疆域版图奠定的措施,以及中国社会的危机。
三征噶尔丹
教学目标:核心素养
史料实证:地图、文献等史料的运用,树立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意识。
教学目标:核心素养
历史解释: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西学东渐、闭关锁国、雇佣关系、白银货币化等历史概念,并能对其作出解释。
教学目标:核心素养
家国情怀:①通过明清为巩固统一多民族的国家的不懈努力和斗争,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是历史发展的潮流,各族人民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②通过明清时期对外关系呈现“交往与冲突并存”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
单元教学重点
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
明清时期的政治形态;
明清在经济和文化方面的表现。
单元教学难点
明清时期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化如何体现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结合明清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来分析思想文化的变化;
结合同时期世界的变化,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教学目标:重难点
学情分析
1、加强知识点学习的深度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2、八年级下学习过相关史实的学习,但更需要加强通史感。
3、学生有兴趣,历史学习能力需要强化。
*
对比
感悟
思考
表达
教学策略
情境创设--史料解读--引导探究--情感升华
*
教学立意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
单元设计
明清时代是中国专制时代晚期,明至清中叶对巩固奠定统一多民族国家辽阔版图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但是面对汹涌的世界潮流,专制皇权极度膨胀,在推行闭关政策、钳制思想、遏制近代化因素成长和阻碍社会变革等方面带来严重恶果。一味守护农耕藩篱的清帝国与西方列强的力量对比发生逆转,至近代前夜的清中期开始陷入深刻的危机。
单元设计
【单元导入】
单元设计
第一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朝统一
1.内阁的性质,与丞相的区别
材料:明朝重要的内阁首辅
思考:内阁首辅是否变相设置宰相?
单元设计
第一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朝统一
2.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动因及特点
封建专制、小农经济
朝贡体系、闭关锁国
思考:我们在规模上遥遥领先,为何结果大相径庭?
单元设计
第一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朝统一
3.从明朝的民族政策理解中央政府维护国家统一的措施
民族认同感?
史料1:课本90页史料阅读
史料2:课本91页历史纵横
史料3:课本94页史料阅读
单元设计
第二课 清朝的鼎盛与危机
1.思考:君主专制强化的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单元设计
第二课 清朝的鼎盛与危机
2.清代中国疆域最终确定
看课本87页和93页明清两幅地图,有何不同?——长城未画出
材料: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能当。可见守边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今欲修之,兴工劳役,岂能无害百姓?且长城沿袤数千里,养兵几何方能分守?
——《承德府志》,转引自马大正主编《中国边疆经略史》

思考:不修长城而修避暑山庄意味着什么?
单元设计
和平方式 战争方式
第二课 清朝的鼎盛与危机
2.清代中国疆域最终确定
任用少数民族上层、
因俗而治
维护国家统一,打击外来侵略者
单元设计
第二课 清朝的鼎盛与危机
2.清代中国疆域最终确定
明清疆域版图奠定
中华民族认同感
统一国家的认同感
统一多民族国家称号规范
材料1:天朝尺土俱归版籍,疆址森然,即岛屿沙洲,亦必划界分疆,各有专属。 ——《清高宗实录》
材料2:国家抚有疆宇,谓之版图,版言乎其有民,图言乎其有地。——《清史稿》皆转自于逢春《论中国疆域最终奠定的时空坐标》
单元设计
第二课 清朝的鼎盛与危机
3、思考清代中国社会的危机在何处?
康雍乾三代的繁荣,更使掌握权力的满朝君臣恬然自满,更不注意周边环境的变化,更不论欧洲已在脱胎换骨。兔子与乌龟赛跑,不但兔子中途停下休息,而且兔子根本不知道有此正在进行中的赛跑!
——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单元设计
第三课 明清经济与文化
从“许仙”看明清经济文化
单元设计
第三课 明清经济与文化
材料一:绍兴年间,杭州临安府过军桥黑珠巷内,有一个宦家,姓李名仁。见做南廊阁子库募事官,又为邵太尉管钱粮。家中妻子,有一个兄弟许宣,排行小乙,他爹曾开生药店,自幼父母双亡,却在表叔李将仕家生药铺做主管,年方二十二。
材料二:据粗略统计,在“三言”“二拍”近两百篇作品里,以市民为主人公或设计市民的作品约近七十篇。约占四分之一。此类作品在“二拍”中所占比例更大,几近二分之一。作品以如此铺张的笔墨描写“市井细民”,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是罕见其匹的。
——皆出自 冯天瑜《明清文化史札记》
探究:市民为什么会成为明代文学的新主角?
单元设计
第三课 明清经济与文化
单元设计
第三课 明清经济与文化
材料1:西方传教士所传来的一切,在明清之际的中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不同的士大夫对之有不同的反应。一派为肯定“天学”,认为西方传教士所传来的一切,有益于国计民生和民风的纯化。另一派则斥传教士为“西夷”,认为“天学”荒诞不经,乱我学脉,伤风败俗。
——陈义海《对明清之际中西异质文化碰撞的文化思考》
材料2:《利玛窦札记》原名取为《基督教远征中国史》
材料3:从伽利略到牛顿的科学体系,以及培根、笛卡尔的思想方法等均未能传入中国。而哥白尼的“日心说”也由于传教士的隐瞒,而迟迟未能在中国得到全面、准确的介绍。
——林延清《试论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分期、特点和历史作用》
探究:当时传入到中国的西方文化为什么没有造成文化冲击?
单元设计
单元探究主题:中国疆域的发展
课后思考:
明清中国是一个“停滞”的国家吗?
明清中国是一个“闭关自守”的国家吗?
单元总结提升
【教学活动建议】
1、学生搜集中国疆域版图变迁的地图,说明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2、阅读明清相关历史著作(如《明史讲义》《历史大脉络》《紫禁城的荣光:明清全史》等)全面了解明清的社会特征。
3、分小组搜集资料,讨论中西方的差距以及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整体上把握时代特征。
单元设计
教学反思
1、新教材中如何处理传统的教师讲述与学生自主探究的关系?
2、如何处理教材内容简单但考试要求高的问题?
3、如何做到落实基础与培养能力、形成价值观的和谐统一?
谢谢聆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