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江西省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含解析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一、选择题(共19题)1、 将适量等长度等体积的相同土豆条均分为三组,分别置于等体积的甲、乙、丙溶液中一段时间 ( 甲溶液与丙溶液的溶质是同种物质 ) ,直至 b 时后,均同时放回相应溶液的低浓度溶液中一段时间。实验期间持续观察土豆条体积变化,并计算相对体积,结果如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三种溶液中,丙浓度 > 乙浓度 > 甲浓度B .甲、乙、丙溶液的溶质均能进入土豆细胞C .甲溶液中土豆细胞液渗透压小于外界溶液渗透压D .放回低浓度溶液后,乙中土豆条的细胞质基质渗透压大于外界溶液渗透压2、 研究者将乳腺细胞( M )诱导成乳腺癌细胞( M e ),如图表示细胞癌变前后的有关代谢水平变化情况,其中图 2 是在培养液中加入线粒体内膜呼吸酶抑制剂后测得的相关数据。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数据显示, M e 对葡萄糖的摄取能力低于 MB . M e 细胞膜上糖蛋白会增加,其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表达能力下降C . M 对该呼吸酶抑制剂的敏感性大于 M e ,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受到直接影响D .若 M e 进行无氧呼吸,则其培养液中酒精含量高于 M 培养液中酒精含量3、 图为某植物在夏季晴天一昼夜内 CO 2 吸收量的变化情况,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 .该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时间区段是 bg 段B .影响 bc 段光合速率的外界因素只有光照强度C . ce 段与 fg 段光合速率下降的原因完全相同D .该植物可以正常生长4、 为研究环境因素对某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影响,实验小组将绿色植物置于特定的实验装置中,于 28℃ 环境下测定该植物在不同供水条件下的氧气吸收量(如图 1 ),图 2 为在图 1 实验的基础上测定的不同光照强度(单位: klx )下的氧气释放量,光照强度及温度的变化对呼吸速率不产生影响。(横坐标为时间,单位:小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图 1 所示的实验应在黑暗环境下进行B .图 2 所示的自变量是时间C .光照条件倍增后,干旱缺水条件下该植物的净光合速率的增加幅度大于水分充足条件下D .在光照强度为 100klx ,干旱缺水条件下该植物 1 小时的氧气产量为 3mg5、 某校生物兴趣小组将等量甲、乙两个品种的新鲜小麦叶片,分别置于两个体积、 CO 2 浓度等完全相同的密闭小室中,利用灵敏的 CO 2 红外线测量仪追踪相同条件下两个小室内 CO 2 浓度的变化,获得如图曲线。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题中 “ 相同条件 ” 是主要指光照、温度等相同B . t 1 ~t 2 时间段,乙品种叶片的光合作用速率为 0C .从 0 到 t 2 时间内,甲品种叶片内有机物含量增加D .乙品种与甲品种相比,乙品种能在较低的 CO 2 浓度下生长6、 某精原细胞( 2N=8 )的 DNA 分子双链均用 15 N 标记后置于含 14 N 的培养基中培养,经过连续两次细胞分裂后,检测子细胞中的情况。下列推断不正确的是( )A .若进行有丝分裂,则含 15 N 染色体的子细胞所占比例不唯一B .若子细胞中的染色体都含 15 N ,则细胞分裂过程中不一定发生基因重组C .若子细胞中有的染色体不含 15 N ,则细胞分裂过程中不可能发生等位基因的分离D .若进行减数分裂,则第二次分裂后期每个细胞中含 14 N 的染色体有 8 条7、 下图为 5 种果蝇相同基因的排列和染色体的模式图,物种 B 是最原始物种,其演化的顺序是 B→D→E→A→C ,图中 ○ 表示着丝粒,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这种物种形成的方式可能属于是同地的物种形成B .由 B 形成 D 的过程,发生了倒位C .物种 A 、 B 、 C 、 E 所含的基因种类完全相同,严格意义上来讲,它们属于同一物种D . E 到 A 是 abc 易位到 def 的结果8、 大麦是自花传粉、闭花受粉的二倍体农作物( 2n=14 ),因杂交去雄工作很不方便,科学家培育出一种如图所示的 6 号染色体三体新品系,该三体植株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染色体 Ⅰ 和 Ⅱ 分离,染色体 Ⅲ 因结构特殊随机移向一极。研究表明,含染色体 Ⅲ 的花粉无受粉能力,雄性可育( M )对雄性不育( m )为显性,椭圆粒种子( R )对长粒种子( r )为显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大麦基因组测序时,需测定 7 条染色体上的 DNAB .该三体大麦植株通过减数分裂产生 4 种基因型的雌配子C .育性基因和粒形基因在遗传中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D .该三体植株自交产生的 F 1 中长粒种子种植后方便用来杂交育种9、 下图是发育性青光眼的家系图谱,该病是单基因遗传病且有明显的家族遗传史,经检测 Ⅰ 2 无致病基因。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该病为伴 X 染色体显性遗传病B . Ⅱ 3 与 Ⅱ 4 再生一个患病孩子的概率为 1/2C . Ⅲ 2 在 7 岁时检测出含有致病基因,其检测方法是 B 超检查D . Ⅲ 3 与正常男性婚配后,通常需要进行产前诊断来确定胎儿是否患该病10、 人类的非秃顶和秃顶基因( E 、 e )位于常染色体上,红绿色盲基因( B 、 b )位于 X 染色体上,两种性状的遗传都与性别有关。女性中只有 ee 表现为秃顶,男性中只有 EE 表现为非秃顶下图为某家族两种性状的遗传系谱图,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 .红绿色盲和秃顶都是伴性遗传,在人群中的表现都是男多于女B .红绿色盲和秃顶的遗传具有隔代遗传和交叉遗传的特点C . 和 个体中非秃顶基因可能分别来自 和D . 和 生育一个色觉正常非秃顶的女孩概率为 3/811、 我国科学家发现在体外实验条件下,蛋白质 MagR 能够与另一种蛋白质 Cry 共同形成含铁的杆状蛋白质多聚体,这种多聚体能识别外界磁场并自动顺应磁场方向排列。编码这两种蛋白质的基因在家鸽的视网膜中均表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 MagR 和 Cry 的合成过程需 RNA 聚合酶,但不需要消耗 ATPB .家鸽视网膜细胞表达 MagR 和 Cry 的基本过程是 DNA RNA→ 蛋白质C .家鸽所有细胞中都含有 MagR 基因和 Cry 基因并都可以进行表达D . Cry 基因突变的家鸽可能无法识别外界磁场而出现飞行方向紊乱12、 在雌果蝇中,卵细胞位于母体的营养细胞和滤泡细胞之间,胚胎发育所需要的部分养分、蛋白质和 mRNA 由营养细胞和滤泡细胞提供。常染色体上的某基因产生的蛋白质可从营养细胞和滤泡细胞运送到卵细胞,从而保证受精后形成的胚胎正常发育。如果此基因发生突变将会导致胚胎畸形而且无法存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如果此突变是显性的,则突变杂合子雄果蝇和正常雌果蝇交配所生的子代有一半可正常发育B .如果此突变是显性的,则可观察到存活的突变纯合子个体C .如果此突变是隐性的,则对于突变杂合子母体,只有雄性胚胎是畸形D .如果此突变是隐性的,两个突变杂合子的个体杂交产生 F 1 , F 1 自由交配, F 2 中有 1/6 是突变纯合子13、 甲病和乙病均为单基因遗传病,如图为某家族有关甲病、乙病的遗传家系图,乙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 1/10000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不考虑 X 、 Y 染色体同源区段遗传)A .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该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B .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可通过遗传咨询有效检测和治疗C . 7 号和 10 号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 2/3D . 9 号与正常女性婚配,所生孩子患病的概率是 1/20214、 如图为人体内苯丙氨酸的部分代谢途径,如图为甲、乙两个家庭(非近亲)的系谱图,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 .苯丙酮尿症、尿黑酸症的病因分别是缺乏酶 ⑥ 和酶 ③B .家系乙中 Ⅱ-4 携带尿黑酸症致病基因的概率是 1/2C .家系甲中 Ⅱ-3 可通过减少苯丙氨酸的摄入来减缓症状D .两家系中 6 号个体婚配,孕期内应进行相关的基因检测15、 人群中甲病(基因 A/a 控制)和乙病(基因 B/b 控制)均为单基因遗传病,其中有一种病为伴性遗传病。已知人群中每 100 人中有一个甲病患者,如图为某家族的系谱图, II 3 无甲病致病基因。关于甲、乙两病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甲病和乙病的遗传方式分别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和伴 X 染色体隐性遗传B . II 5 与 II 6 再生一个与 III 8 基因型相同个体的概率为 15/44C . III 7 和 III 8 生一个两病兼患的孩子的概率为 1/48D . II 4 产生同时含甲、乙两病致病基因配子的概率大于 II 516、 某地草地贪夜蛾(二倍体)幼虫大量啃食植物的茎和叶,严重危害农作物。使用有机磷杀虫剂对其防治一段时间后,其抗药性快速增强。研究发现其常染色体上抗性相关基因 a 可突变为 a l 、 a 2 ,。对该地草地贪夜蛾的基因型及比例进行调查,结果如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草地贪夜蛾的基因型及比例项目 基因型 /%aa aa 1 aa 2 a 1 a 1 a 1 a 2 a 2 a 2比例 20 18 24 1 15 22A . a 、 a l 、 a 2 的区别在于碱基对的数目、排列顺序不同B . a l 、 a 2 的产生体现了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C .该种群中 a l 、 a 2 基因频率分别为 21 . 9% 和 51 . 9%D . a 、 a l 、 a 2 的遗传遵循基因分离定律17、 人类 ABO 血型由 I A 、 I B 、 i 三个复等位基因控制, I A I A 和 I A i 为 A 型血、 I B I B 和 I B i 为 B 型血、 I A I B 为 AB 型血、 ii 为 O 型血。当 I B 基因突变为 I B(A) 时, I B(A) I B(A) 和 I B(A) i 为 AB 型血。下图家系中 Ⅰ-1 和 Ⅰ-2 血型均为 AB 型,其儿了 Ⅱ-1 的血型为 O 型,经分了检测 Ⅰ-1 和 Ⅰ-2 均存在 I B(A) 基因。 Ⅱ-3 的血型为 AB 型,其配偶 Ⅱ-4 的血型为 O 型, Ⅱ-5 为血友病(伴 X 隐性遗传病)患者。根据上述信息,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 . Ⅰ-1 和 Ⅰ-2 的子女中不会出现 B 血型或 A 血型个体B .若 Ⅰ-3 的血型为 A 型,其基因型必为 I A iC . Ⅱ-3 的基因型为 I B(A) i 的概率为 2/3D . Ⅲ-1 患血友病且血型为 O 型的概率是 1/1218、 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B .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灭绝,会影响到若干其他物种的进化C .生物变异和进化的不定向性,导致生物具有多样性和适应性D .深海中的鯉練鱼种群在环境条件稳定时,基因频率也可能会改变19、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 2020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发现丙型肝炎病毒( HCV )的三位科学家,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全球约 1 . 8 亿人感染了 HCV 。人体感染 HCV 易患丙型病毒性肝炎,可导致肝脏慢性炎症坏死和纤维化,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 HCV 病毒体呈球形,为单股正链 RNA ( +RNA )病毒,在核衣壳外包绕着囊膜,囊膜上有刺突。如图表示该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增殖的过程。1 .下列有关 HCV 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HCV 的组成成分只有脂质和 RNAB . HCV 的嘌呤碱基数与嘧啶碱基数相等C . HCV 的遗传物质的结构不稳定,容易发生变异D . HCV 的变异来源只有基因突变,进化速度较慢2 .下列关于 HCV 增殖过程的分析,错误的是( )A . HCV 的 +RNA 复制时,先合成 -RNA 再合成 +RNAB . HCV 的 +RNA 进入宿主细胞后同时开始复制和翻译C . HCV 的 +RNA 既可作为复制的模板,也可作为翻译的模板D . HCV 的 +RNA 的翻译产物有些参与复制,有些组成蛋白质外壳二、综合题(共1题)1、 蜜蜂是一类营社会性生活的昆虫。嗅觉在它们的生存和繁衍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已知蜂王(可育)和工蜂(不育)均为雌蜂( 2n=32 ),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雄蜂( n=16 )是由卵细胞直接发育而来的。研究发现,在嗅觉正常的蜂群中发现了部分无嗅觉的蜜蜂,现针对蜜蜂的嗅觉进行一系列遗传学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 1 )用一只无嗅觉蜂王与一只嗅觉正常雄蜂交配,其后代 F 1 中雌蜂均嗅觉正常,雄蜂均无嗅觉。在相对性状中, _______ (填嗅觉正常或无嗅觉)是显性性状,判断的依据是 __________ 。( 2 )用 F 1 中的蜂王和雄蜂交配, F 2 中出现了两种新的表现型,即传统气味型(嗅觉系统只能识别传统的气味分子,而不能识别非典型气味分子)和非典型气味型(嗅觉系统只能识别非典型气味分子,而不能识别传统的气味分子),已知嗅觉正常型蜜蜂均能识别传统和非典型两类气味分子。杂交结果如下图所示 ∶① 分析可知,蜜蜂嗅觉的相关性状至少由 ____ 对等位基因控制。② 若 F 2 雌雄蜜蜂中四种表现型的比例为 1∶1∶1∶1 ,则说明相关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是 __________________ 。( 3 )研究发现,蜜蜂体内气味受体分为传统气味受体(由基因 R 1 控制合成)和非典型气味受体(由基因 R 2 控制合成)。已知,雄蜂个体中上述基因所在染色体的相应片段缺失就会致死,雌蜂个体中上述基因所在同源染色体的相应片段均缺失才会致死。用紫外线照射 F 1 中嗅觉正常的蜂王, F 2 只出现传统气味型和无嗅觉型,请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可能原因 ∶①F 1 蜂王的卵原细胞中含有 R 2 基因的染色体片段缺失;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采用两种较为简便的方法确定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方法一 ∶_____________方法二 ∶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 D【分析】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会通过渗透作用而失水,细胞液中的水分就会进入到溶液中,使细胞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细胞体积变小;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会通过渗透作用而吸水,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就会进入到细胞液中,细胞体积变大。【详解】A. 甲溶液与丙溶液中溶质相同,由图可知,丙溶液中细胞失水最快,且放到低浓度溶液中后细胞不能恢复,说明丙溶液的初始浓度高于甲溶液的,且丙溶液中细胞失水过度,不能吸水复原;甲、乙溶液中,开始时土豆条失水速率相等,说明二者的初始浓度相同,因此三种溶液中,丙浓度 > 乙浓度,乙浓度 = 甲浓度, A 错误。B. 由曲线可知,甲溶液中细胞失水后可自动吸水复原,说明甲溶液的溶质可进入细胞;乙溶液中将土豆条放入低浓度溶液中之前细胞只失水,没有自动吸水复原,说明乙溶液中的溶质不能进入细胞, B 错误。C. 甲溶液中,起初一段时间内细胞失水,表明细胞液渗透压小于外界溶液渗透压,而后细胞开始自动吸水,这是由于溶质进入细胞,导致细胞液渗透压大于外界溶液渗透压, C 错误。D. 放回低浓度溶液中后,乙溶液中细胞开始发生质壁分离复原,即细胞吸水,说明此时细胞液渗透压大于外界溶液渗透压, D 正确。故选 D 。【点睛】本题较难,考查了学生的识图能力、判断能力以及从题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的能力。2、 C【分析】( 1 )癌细胞特征为:能无限增殖;癌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癌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使细胞间黏着性降低,易于在体内扩散转移。( 2 )癌细胞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突变。( 3 )分析题图:分析图 1 可知, M e 对葡萄糖的摄取能力高于 M ,分析图 2 可知, M e 对该呼吸酶抑制剂的敏感性小于 M 。【详解】A .图 1 数据显示, M e 对葡萄糖的摄取能力高于 M , A 错误。B . M e 是乳腺癌细胞,癌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不会增加, B 错误。C .由图 2 分析,加入呼吸酶抑制剂以后, M 的实验组细胞数 / 对照组细胞数,比值明显低于 M e 组,因此 M 对该呼吸酶抑制剂的敏感性大于 M e ,因加入的是线粒体内膜呼吸酶抑制剂,因此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受到直接影响, C 正确。D . M e 为人体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而不是酒精, D 错误。故选 C 。3、 D【分析】分析曲线图: a 点以前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 a 点以后开始进行光合作用; b 点表示植物光合作用的光补偿点,此时植物的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 ab 段,光合速率小于呼吸速率; b 点以后植物的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 ce 段下降的原因是中午温度过高,气孔关闭,导致二氧化碳的吸收减少,光合作用强度降低; g 点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 g 点植物的净积累量最大; gh 段表示呼吸速率大于光合速率; h 点以后植物进行呼吸作用。【详解】A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 a 点以后开始进行光合作用, h 点以后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故该植株进行光合作用的时间区段在 ah 段, A 错误。B .影响 bc 段光合速率的外界因素除了光照强度,还有温度等, B 错误。C . ce 段下降的原因是气孔关闭使二氧化碳吸收减少,导致植物光合作用减弱; fg 段下降的原因是光照强度减弱,导致植物光合作用减弱, C 错误。D .由曲线图可知,该植物在夏季晴天一昼夜内有机物的积累量大于 0 ,说明植物处于生长时期,可以正常生长, D 正确。故选 D 。4、 A【分析】植物在黑暗环境下只进行呼吸作用,在光照下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一般不能直接测出总光合速率,需要在黑暗环境中测得呼吸速率,再在光照下测得净光合速率,二者相加得到总光合速率。【详解】A .图 1 实验测的是氧气吸收量,即该植物的呼吸速率,由于绿色植物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会干扰实验结果,因此为了准确测定植物的呼吸速率,图 1 实验应在黑暗(或遮光)环境下进行, A 正确。B .根据图 2 曲线图可知,实验中的自变量是供水条件和光照强度, B 错误。C .从图 2 可以看出光照强度倍增 3 小时后,干旱缺水状态下该植物的氧气释放量的增加幅度小于水分充足状态下,故干旱缺水状态下该植物的净光合速率的增加幅度小于水分充足状态下, C 错误。D .在光照强度为 100 klx 条件下,干旱缺水条件下的净光合速率为 3mg/h ,呼吸速率为 1mg/h ,氧气产生量(总光合速率) =3+1=4mg/h , D 错误。故选 A 。5、 B【分析】由图可知,在 t 1 时,乙品种所在密闭小室 CO 2 浓度稳定,即在 t 1 时刻,乙品种光合作用速率与呼吸作用速率相等,同理,在 t 2 时刻,甲品种光合作用速率与呼吸作用速率相等。两个密闭小室中 CO 2 含量都降低,说明两品种植物都有有机物积累。【详解】A .本实验是测定不同品种小麦叶片相同条件下的光合作用,所以应保证单一变量,即光照、温度等条件相同, A 正确。B . t 1 ~ t 2 时间段,密闭小室内 CO 2 浓度稳定不变,说明该时间段内乙品种叶片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但光合作用速率不为 0 , B 错误。C . 0 ~ t 2 时间内,甲品种叶片所在的密闭小室 CO 2 浓度降低,说明甲品种叶片该时间内光合作用速率大于呼吸作用速率,即叶片内有机物含量增加, C 正确。D .在两密闭小室中 CO 2 浓度不变时,乙品种所在的小室中 CO 2 浓度更低,说明乙品种可以在 CO 2 较低的环境中生长, D 正确。故选 B 。6、 B【分析】( 1 )根据 DNA 分子的半保留复制特点,将某精原细胞的 DNA 分子用 15 N 标记后置于含 14 N 的培养基中培养。如果进行有丝分裂,经过一次细胞分裂后,形成的 2 个子细胞中的 DNA 分子都含有一条 14 N 的单链和一条 15 N 的单链,再分裂一次, DNA 分子复制形成的 2 个 DNA 分子中一个是 N 14 -N 14 ,一个是 N 15 -N 14 ,两个 DNA 分子进入两个细胞中是随机的,因此,形成的子细胞中含 15 N 染色体的子细胞比例为 1 2 ~ 1 。(2)根据 DNA 分子的半保留复制特点,将某精原细胞的 DNA 分子用 15 N 标记后置于含 14 N 的培养基中培养。如果进行减数分裂,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细胞分裂间期 DNA 复制形成的 DNA 分子都含有一条 14 N 的单链和一条 15 N 的单链,因此减数分裂形成的子细胞中每条染色体都含有 15 N 。【详解】A .根据分析可知,如果细胞进行 2 次有丝分裂,含 15 N 染色体的子细胞比例为 1/2 ~ 1 ,所占比例不唯一, A 正确。B .若子细胞中染色体都含 15 N ,则进行的是减数分裂,所以分裂过程中会发生基因重组, B 错误。C .子细胞中有的染色体不含 15 N ,则该细胞进行的是有丝分裂,不可能发生等位基因的分离, C 正确。D .如果进行减数分裂,每个 DNA 分子都是 15 N- 14 N ,则第二次分裂后期每个细胞中含 15 N 的染色体有 8 条, D 正确。故选 B 。7、 C【分析】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够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不同物种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的现象。可分为:生态隔离、季节隔离、性别隔离、行为隔离、杂种不育等。【详解】A .图示 5 种果蝇的进化过程可能发生在同一个地方,故这种物种形成的方式可能属于是同地的物种形成, A 正确。B .由图分析可知,由 B 形成 D 的过程,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倒位, B 正确。C .物种 A 、 B 、 C 、 D 、 E 所含的基因种类完全相同,但是它们属于不同的物种, C 错误。D .由图分析可知, E 到 A 的过程中, abc 所在的片段易位到了 def 上,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 D 正确。故选 C 。8、 B【分析】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的两对基因应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图示中两对基因连锁,故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由于雄性不育植株不能产生花粉,故可用 mm 基因型的个体做母本进行杂交实验,可免去了对母本去雄的操作。【详解】A .大麦是自花传粉、闭花受粉的二倍体农作物( 2n=14 ),无性染色体,所以基因组测序时,需测定 7 条染色体上的 DNA , A 正确。B .该三体植株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染色体 Ⅰ 和 Ⅱ 分离,染色体 Ⅲ 因结构特殊随机移向一极。所以可产生的卵细胞基因型为 mr 、 MmRr , 2 种基因型的雌配子, B 错误。C .由于育性基因和粒形基因位于 1 对同源染色体上,其遗传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C 正确。D .该三体植株减数分裂产生的雌配子基因型和比例为 mr : MmRr=1 : 1 ,雄配子基因型和比例为 mr : MmRr=1 : 1 ,由于含染色体 Ⅲ 的花粉无受粉能力,所以只有 mr 的雄配子可参与受精,故子代基因型为 mmrr 、 MmmRrr ,其中长粒种子 mmrr 由于雄性不育,故种植后杂交时无需去雄,即方便用来杂交育种, D 正确。故选 B 。9、 B【分析】据图分析:图中男女患者均有,且 I 2 无致病基因,但所生子女有的正常、有的患病,故该病不可能为隐性遗传病。【详解】A .因 I 2 无致病基因,致病基因由 I 1 传给下一代并且男女都有患病,所以不可能为隐性遗传病,如果是伴 X 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则 Ⅱ 7 应为患者,所以只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A 错误。B .结合 A 选项可知,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故 Ⅱ 3 基因型为 aa , Ⅱ 4 基因型为 Aa ,则 Ⅱ 3 与 Ⅱ 4 再生一个患病孩子的概率为 1/2 , B 正确。C . Ⅲ 2 在 7 岁时检测出含有致病基因,其检测方法是基因检测, B 超检查不能检测基因组成, C 错误。D .因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Ⅲ 3 和正常男性均不含致病基因,不需要进行产前基因诊断,就可确定胎儿不患该病, D 错误。故选 B 。10、 D【分析】( 1 )色盲为伴 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其特点是:隔代交叉遗传;男患者多于女患者;女病父子病,男正母女正。( 2 )秃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但其性状表现与性别有关,女性中 EE 和 Ee 表现为非秃顶,男性中只有 EE 才表现为非秃顶,属于从性遗传,但不是伴性遗传。【详解】A .红绿色盲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为伴 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人群中的表现是男多于女;非秃顶和秃顶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不是伴性遗传,属于从性遗传,秃顶在人群中的表现是男多于女, A 错误。B .红绿色盲为伴 X 染色体隐性遗传,其特点是隔代交叉遗传,女性中只有 ee 表现为秃顶,男性中 Ee 和 ee 都表现为秃顶,秃顶属于从性遗传,但不是伴性遗传,因此不具有隔代遗传和交叉遗传的特点, B 错误。C . Ⅰ 1 女性秃顶基因型为 ee , Ⅰ 2 男性非秃顶基因型为 EE ,故 Ⅱ 5 女性非秃顶基因型为 Ee ,其非秃顶基因 E 来自 Ⅰ 2 , Ⅰ 3 女性非秃顶基因型为 E , Ⅰ 4 男性表现为非秃顶,基因型为 EE ,子代 Ⅱ 6 为秃顶男性,基因型为 Ee ,因此可确定 Ⅰ 3 为 Ee ,因此 Ⅱ 6 个体中非秃顶基因 E 来自 Ⅰ 4 , C 错误。D . Ⅰ 1 秃顶基因型为 ee ,故 Ⅱ 5 非秃顶基因型为 Ee , Ⅰ 2 男性色盲基因型为 X b Y , Ⅱ 5 色觉正常为 X B X b ,故 Ⅱ 5 基因型为 EeX B X b , Ⅱ 6 秃顶色觉正常男,基因型为 EeX B Y , Ⅱ 5 和 Ⅱ 6 生育一个色觉正常非秃项的女孩概率为 3/4 ×1/2 ×1 = 3/8 , D 正确。故选 D 。11、 D【分析】( 1 )转录过程以四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以 DNA 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在 RNA 聚合酶的作用下消耗能量,合成 RNA 。( 2 )翻译过程以氨基酸为原料,以转录过程产生的 mRNA 为模板,在酶的作用下,消耗能量产生多肽链。多肽链经过折叠加工后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蛋白质。( 3 )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基因突变的特点是低频性、普遍性、少利多害性、随机性、不定向性。【详解】A .蛋白质 MagR 和 Cry 的合成过程需要 RNA 聚合酶,同时需要消耗 ATP , A 错误。B .家鸽视网膜细胞表达这两种蛋白质的基本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真核生物无逆转录过程, B 错误。C .家鸽所有细胞中都含有 MagR 基因和 Cry 基因,但并不是都进行表达,只在某些细胞中选择性表达, C 错误。D . Cry 基因突变可能导致 Cry 蛋白质无法合成,因此使家鸽可能无法识别外界磁场而出现飞行方向紊乱, D 正确。故选 D 。12、 D【分析】分析题文:一个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可控制雌果蝇受精后形成的胚胎正常发育,此基因发生突变将会导致胚胎畸形而且无法存活。设相关基因为 A/a ,若该突变为显性突变,则为 a→A ,受精后胚胎正常发育的雌果蝇基因型为 aa ;若该突变为隐性突变,则为 A→a ,受精后胚胎正常发育的雌果蝇基因型为 A_ 。【详解】A .如果此突变是显性的,则突变杂合子雄果蝇( Aa )和正常雌果蝇( aa )交配所生的雌性子代基因型及比例为 Aa : aa=1 : 1 ,由于亲代雌果蝇基因型为 aa ,这些雌性子代受精卵中来自卵母细胞旁边的营养细胞和滤泡细胞提供的 mRNA 是由正常基因( a )提供的,因此这些雌性子代胚胎都能正常发育,都可以存活, A 错误。B .如果此突变是显性的,突变纯合子个体基因型为 AA ,则其亲代雌果蝇必含有 A 基因,但含有突变 A 基因的雌果蝇受精后会导致胚胎畸形而且无法存活,因此其后代突变纯合子个体无法存活, B 错误。C .如果此突变是隐性的,则突变杂合子母体( Aa )产生的营养细胞和滤泡细胞中含有正常基因 A ,理论上其受精后所产生的雌、雄性胚胎都可正常发育, C 错误。D .如果此突变是隐性的,两个突变杂合子( Aa )的个体杂交, F 1 都能正常存活且比例为 AA : Aa : aa=1 : 2 : 1 , F 1 中基因型 aa 的雌果蝇产生的胚胎均不能正常发育,因此产生胚胎能正常发育的 F 1 雌果蝇基因型及比例为 AA : Aa=1 : 2 ,其产生的雌配子比例为 A : a=2 : 1 ,而雄配子比例为 A : a=1 : 1 ,故 F 2 中有 1/3 ×1/2 =1/6 是突变纯合子( aa ), D 正确。故选 D 。13、 C【分析】分析遗传系谱图,由于 5 号正常,其双亲均患甲病,故甲病为显性遗传病,若致病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则 1 号患甲病, 5 号必患甲病,因此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3 号和 4 号正常, 8 号为女性患者,因此乙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详解】A .据上分析可知,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该病在男性中和女性中的发病率相等,都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的平方, A 错误。B .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通过遗传咨询可有效预防遗传病的产生,但不能治疗遗传病, B 错误。C . 6 号和 7 号均不患乙病,但生出了患乙病的孩子,因此 6 号和 7 号为乙病致病基因携带者,则 10 号为乙病致病基因携带者的概率为 2/3 , 7 号和 10 号都不患甲病,甲病基因都为隐性纯合子,故 7 号和 10 号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 2/3 , C 正确。D .假设甲病基因用 A/a 表示,乙病基因用 B/b 表示,则 9 号基因型为 Aabb ,乙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 1/10000 ,即 b=1/100 , B=99/100 ,正常人群中 Bb 占比 = ( 2×1/100 ×99/100 ) ÷ ( 1-1/100 ×1/100 ) =2/101 ,即正常女性基因型为 2/101 aaBb , 99/101 aaBB ,所生孩子患甲病的概率是 1/2 ,不患甲病的概率是 1/2 ,患乙病的概率是 2/101 ×1/2 =1/101 ,不患乙病的概率是 100/101 ,所生孩子患病的概率 =1-1/2×100/101=102/202 , D 错误。故选 C 。14、 C【分析】分析图 1 :若酶 ① 缺乏,苯丙氨酸只能通过代谢生成苯丙酮酸患苯丙酮尿症,缺乏酶 ③ 尿黑酸会在体内积累,患尿黑酸症,该实例说明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是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影响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分析图 2 :苯丙酮尿症和尿黑酸症都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详解】A .由分析可知,苯丙酮尿症、尿黑酸症的病因分别是缺乏酶 ① 和酶 ③ , A 错误。B .家系乙中 II-4 的基因型为 AA 或 Aa ,且比例为 1:2 ,故携带尿黑酸症致病基因的概率是 2/3 , B 错误。C .家系甲中 II-3 减少苯丙氨酸的摄入后,产生的苯丙酮酸减少,可以减缓症状, C 正确。D .两家系的 6 号个体均不含对方家系的致病基因,孩子体内的致病基因没有纯合的可能,也就不可能患病,所以孕期内不需要进行相关的基因检测, D 错误。故选 C 。15、 D【分析】分析系谱图: I 1 和 I 2 都不患甲病,但他们有一个患甲病的女儿,即 “ 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 ” ,说明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I 1 和 I 2 都不患乙病,但他们有一个患乙病的儿子,即 “ 无中生有为隐性 ” ,说明乙病为隐性遗传病,又已知甲和乙中有一种为伴性遗传病,则乙为伴 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详解】A .由以上分析可知,甲病和乙病的遗传方式分别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和伴 X 染色体隐性遗传, A 正确。B .已知人群中每 100 人中有一个甲病患者,即 aa 的概率为 1/100 ,则 a 的概率为 1/10 , A 的概率为 9/10 ,人群中正常个体为 Aa 的概率为 Aa/ AA+Aa =(9/10 ×1/10 ×2)/(9/10 ×9/10 +9/10 ×1/10 ×2 )=2/11 , Ⅱ 5 ( 1/ 2 aaX B X B 、 1/2 aaX B X b )和 Ⅱ 6 ( 2/11 AaX B Y 、 9/11 AAX B Y )再生一个与 Ⅲ 8 基因型( AaX B Y )相同个体的概率为( 2/11 ×1/2 +9/11 ) × ( 1/2 ×1 2 +1 2 ×1 4 ) =15/44 , B 正确。C . Ⅱ 3 的基因型为 AA , Ⅱ 4 的基因型及概率为 1/3 AA 、 2/3 Aa ,则 Ⅲ 7 的基因型及概率为 1/3 AaX B X b 、 2/3 AAX B X b , Ⅲ 8 的基因型为 AaX B Y ,则他们的后代两病兼患的概率为 1/3 ×1/4 ×1/4 = 1/48 , C 正确。D . Ⅱ 4 的基因型及概率为 1/3 AAX B Y 、 2/3 AaX B Y ,其不可能产生同时含甲、乙两致病基因的配子,而 Ⅱ 5 可能产生同时含甲、乙两致病基因的配子,因此 Ⅱ 4 产生同时含甲、乙两病致病基因配子的概率小于 Ⅱ 5 , D 错误。故选 D 。16、 C【分析】基因频率的计算:( 1 )在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 1 ,基因型频率之和也等于 1 。( 2 )一个基因的频率 = 基因个数 ÷ 全部等位基因数 ×100% 。【详解】A . a 、 a 1 、 a 2 属于复等位基因,区别在于碱基对的数目、排列顺序不同, A 正确。B . a 产基因突变生 a 1 、 a 2 ,体现了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 B 正确。C . a 1 基因频率 = ( 18+1×2+15 ) ÷ ( 100×2 ) ×100%=17.5% , a 2 基因频率 = ( 24+15+22×2 ) ÷ ( 100×2 ) ×100%=41.5% , C 错误。D . a 、 a 1 、 a 2 属于复等位基因,遗传遵循基因分离定律, D 正确。故选 C 。17、 D【分析】分析题文及题图:由于 Ⅱ-1 的血型为 O 型( ii ), Ⅰ-1 和 Ⅰ-2 均存在 I B ( A )基因,所以 Ⅰ-1 和 Ⅰ-2 的基因型均 I B ( A ) i 。【详解】A .由分析可知, Ⅰ-1 和 Ⅰ-2 生育的子女基因型可能为 I B ( A ) I B ( A ) 、 I B ( A ) i 或 ii ,表现型为 AB 型血或 O 型血,不可能出现 B 血型或 A 血型个体, A 正确。B .由于 Ⅱ-4 的血型为 O 型( ii ),若 Ⅰ-3 的血型为 A 型则至少携带 I A 基因,所以其基因型必为 I A i , B 正确。C .由题图可知, Ⅰ-1 和 Ⅰ-2 生育的子女基因型可能为 I B ( A ) I B ( A ) : I B ( A ) i : ii=1 : 2 : 1 , Ⅱ-3 的血型确定为 AB 型,则其为 I B ( A ) i 的概率为 2/3 , C 正确。D .由于 Ⅱ-5 为血友病(伴 X 隐性遗传病)患者,其基因型用 X h Y 来表示, Ⅰ-3 和 Ⅰ-4 正常,则 Ⅰ-3 为 X H Y , Ⅰ-4 为 X H X h ,因此 Ⅱ-4 的基因型为 1/2 X H X H 、 1/2 X H X h ,而 Ⅱ-3 正常,其基因型为 X H Y ,因此生育患血友病孩子的概率为 1/2 ×1/4 = 1/8 ,又 Ⅱ-3 为 I B ( A ) i 的概率为 2/3 , Ⅱ-4 为 ii ,因此生育 O 型血的概率为 2/3 ×1/2 = 1/3 ,因此 Ⅲ-1 患血友病且血型为 O 型的概率是 1/8 ×1/3 = 1/24 , D 错误。故选 D 。18、 ABD【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A 正确。B .物种之间存在共同进化,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灭绝,会影响到若干其他物种的进化, B 正确。C .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性的,进化的方向是定向的, C 错误。D .在生活条件稳定的时候,可能会产生基因突变等,导致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D 正确。故选 ABD 。19、1 . C2 . B【分析】( 1 )中心法则是指遗传信息从 DNA 传递给 RNA ,再从 RNA 传递给蛋白质,即完成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的过程。也可以从 DNA 传递给 DNA ,即完成 DNA 的复制过程。这是所有细胞结构的生物所遵循的法则。在某些病毒中的 RNA 自我复制(如烟草花叶病毒等)和在某些病毒中能以 RNA 为模板逆转录成 DNA 的过程(某些致癌病毒)是对中心法则的补充和发展。( 2 )据图分析: HCV 是一种 RNA 病毒,因此 HCV 的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 RNA 片段,能编码多种蛋白质。一个 +RNA 复制时,先合成出 -RNA ,再以 -RNA 为模板合成该 +RNA ,说明复制一次需要合成两条 RNA 。1 .A . HCV 为单股正链 RNA 病毒,其组成成分为 RNA 和蛋白质, A 错误。B .单链 RNA 没有碱基配对,因此嘌呤碱基数不一定等于嘧啶碱基数, B 错误。C . HCV 为单链 RNA ,不稳定,极易发生变异, C 正确。D . HCV 为单链 RNA ,不稳定,极易发生变异,进化速度快, D 错误。故选 C 。2 .A . HCV 为单链 RNA ,故 HCV 的 +RNA 复制时,先合成 -RNA 再合成 +RNA , A 正确。B .由图示可知, HCV 的 +RNA 进入宿主细胞后先翻译后复制, B 错误。C .据图分析, HCV 的 +RNA 既可作为复制的模板形成 RNA ,也可作为翻译的模板合成蛋白质, C 正确。D .据图分析, HCV 的 +RNA 的翻译产物有些参与复制,有些组成蛋白质外壳, D 正确。故选 B 。二、综合题1、( 1 ) 嗅觉正常 无嗅觉的蜂王与嗅觉正常的雄蜂杂交,其后代中由受精卵发育成的雌蜂嗅觉均正常( 2 ) 两 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3 ) 基因 R 发生了隐性突变(或基因 R 突变为隐性基因) 用显微镜观察 F 1 ,蜂王的卵原细胞内是否发生了染色体片段缺失 统计经紫外线照射的蜂王的雄性后代数量,若明显少于其他蜂王的雄性后代,则说明发生了染色体片段缺失;若雄性后代数量相差不大,则说明发生了基因突变【分析】自由组合规律是现代生物遗传学三大基本定律之一。当具有两对(或更多对)相对性状的亲本进行杂交,在子一代产生配子时,在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表现为自由组合。其实质是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即一对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与另一对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彼此间互不干扰的,各自独立地分配到配子中去。因此也称为独立分配定律。( 1 )雄蜂是由亲本蜂王的卵细胞发育而来的,蜂王为无嗅觉型,而 F 1 中雄蜂均无嗅觉,说明亲本蜂王为纯合子;雌蜂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由于无嗅觉的蜂王与嗅觉正常的雄蜂杂交,其后代中由受精卵发育成的雌蜂嗅觉均正常,故嗅觉正常对无嗅觉为显性。( 2 )若嗅觉相关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则 F 1 雌蜂应为一对等位基因的杂合子,其与 F 1 中雄蜂交配产生的 F 2 雌雄蜜蜂应只有两种表现型,而由题可知: F 2 雌雄蜜蜂有四种表现型,故嗅觉相关性状至少是由两付等位基因控制的。若 F 2 雌雄蜜蜂中四种表现型的比例为 1 : 1 : 1 : 1 ,则说明这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3 )根据题意可知,正常情况下 F 1 中嗅觉正常的蜂王基因型为 R 1 r 1 R 2 r 2 ,经紫外线照射后 F 2 只出现传统气味型和无嗅觉型,很可能是其卵原细胞中含有 R 2 基因的染色体片段缺失,或者是 R 2 基因发生了隐性突变,即 R 2 突变为 r 2 。可用显微镜观察 F 1 蜂王的卵原细胞内是否发生了染色体片段缺失;由于雄蜂含 R 2 基因的染色体片段缺失会死亡,故统计经紫外线照射的蜂王的雄性后代数量,若明显少于其他蜂王的雄性后代,则说明发生了染色体片段缺失;若雄性后代数量相差不大,则说明发生了基因突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