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测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测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四单元检测卷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有( )
①挟天子以令诸侯 ②招贤纳士 ③曹操联合孙权 ④实行屯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文武皆秀的齐鲁大地,有崇武尚勇的风气和重视兵学的传统,在5 000多年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涌现出诸多军事名家。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齐鲁英才们各为其主,在中华大地上演出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战争活剧。其中,诸葛亮(今山东临沂人)促使刘备与孙权结盟,在中大败曹军,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淝水之战 D.城濮之战
3.三国灭亡的先后顺序是( )
A.魏蜀吴 B.吴蜀魏
C.蜀魏吴 D.蜀吴魏
4.“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句诗描写的是三国时期的一位人物,他是( )
A.刘备 B.关羽 C.张飞 D.诸葛亮
5.“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八王之乱”,这些历史史实导致的共同后果是( )
A.发展了西晋经济 B.巩固的西晋统治
C.加速了西晋的衰亡 D.促进了国家的统一
6.西晋末年出现了大规模的移民潮,其迁徙的主要方向是( )
A.向东 B.向西 C.向南 D.向北
7.西晋初年出现了“八王之乱”,这场混乱的直接目的是( )
A.争夺地盘 B.争夺皇位 C.争夺人口 D.争夺国宝
8.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部和西部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其中,迁到辽宁、陕西及河套地区的是( )
A.氐族 B.羯族 C.鲜卑族 D.羌族
9.公元383年,使前秦的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状态的战争是( )
A.官渡之战 B.淝水之战
C.赤壁之战 D.巨鹿之战
10.小明同学绘制了一幅鲜卑族活动中心迁移历程图,下列选项中能正确描述鲜卑族活动中心迁移状况的是( )
A.大兴安岭一带→大同一带→洛阳一带
B.大兴安岭一带→洛阳一带→大同一带
C.洛阳一带→大同一带→大兴安岭一带
D.大同一带→大兴安岭一带→洛阳一带
11.中国古代有位改革家,果断地抛弃本民族落后的东西,积极吸纳汉族的先进文明,使本民族得到快速发展,并且促进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他是( )
A.商鞅 B.秦始皇 C.张骞 D.北魏孝文帝
12.下图反映了北魏经过改革后出现“胡人汉服”的社会时尚。这次改革的领导者是( )
A.商鞅 B.秦始皇 C.汉武帝 D.孝文帝
13.下列有关东晋南朝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东晋偏安江南,都城在建康
B.南朝的第一个政权是“宋”
C.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D.小麦的种植推广到江南
14.东汉末年,大批北方民众南迁,他们主要定居在( )
A.四川地区
B.岭南地区
C.长江中下游地区
D.淮河中下游地区
1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其中人口达百万,经济最活跃的一个城市是( )
A.成都 B.洛阳 C.建康 D.长安
16.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表现包括( )
①大量田地被开垦 ②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 ③农业生产使用粪肥 ④南方手工业也有了快速的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7.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一书中提出农业生产要“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他的这一观点主要强调了( )
A.听天由命,逆天无功
B.不误农时,因地种植
C.人定胜天,天顺人愿
D.勤劳致富
18.下列发明中为书法发展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提供了物质条件的是( )
A.甲骨文的出现
B.造纸术的发明
C.小篆的出现
D.印刷术的发明
19.顾恺之不仅擅长绘画,文章和诗也写得很好。时人称之有“三绝”,即才绝、画绝和痴绝。以下属于顾恺之代表作的是( )
A.《步辇图》 B.《洛神赋图》
C.《送子天王图》 D.《清明上河图》
20.下列各图中,能够反映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中外文化有机融合特点的是()
二、非选择题(第21题26分,第22题14分,第23题20分,共60分)
21.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图一、图二和哪次战役有关?交战的双方分别是谁?(6分)
(2)战争的结果如何?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12分)
(3)该战役对当时中国的南北方各有什么影响?(4分)
(4)除图二所示的成语外,你还知道哪些和该战役有关的成语?(4分)
2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王朝更替频繁,掀起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迁徙的浪潮。与此同时,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北方民族交融,促进了文化的发展。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表格中的相关问题。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北史》
材料二 “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戒!”
——《资治通鉴》
(1)材料一中提到的“魏主”指的是谁。他想把都城迁到哪儿 (8分)
(2)材料二体现了“魏主”在哪一方面的改革?“北语”指哪一民族的语言?(8分)
(3)“魏主”进行的这次改革有何历史作用?(2分)
(4)通过对“魏主”改革的分析,谈谈你对中华文明的认识。(2分)
答案
1.C 2.B 3.C 4.D 5.C 6.C 7.B 8.C 9.B 10.A 11.D 12.D 13.C 14.C 15.C 16.A 17.B 18.B 19.B 20.A
21.(1)淝水之战。前秦和东晋。
(2)结果:东晋胜利,前秦失败。原因:前秦军中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将士不愿为前秦卖命;前秦军队劳师远征;苻坚指挥失误;从东晋方面看,广大将士团结一致,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
(3)对北方:淝水之战后,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对南方:东晋的胜利,使南方获得暂时的稳定,为南方经济的继续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4)风声鹤唳;投鞭断流。
22.(1)吴;东晋;南京。
(2)政权分立。
(3)北方人南迁,带去了丰富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4)《兰亭序》。
23.(1)“魏主”是北魏孝文帝。洛阳。
(2)学习汉语。鲜卑族。
(3)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4)中华文明是由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明丰富多彩;等等。(本题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