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教学反思)中山市永宁中学 罗萍波一、本课的成功之处:本课在小榄镇课堂教学竞赛中获一等奖,是我校全体地理教师精心设计的课程精品,本课的亮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善于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本课开始先复习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然后顺势导入新课“海陆轮廓是怎样形成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是固定不变的吗?”,既巩固了上节课的知识,又较好地创设了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在学习“大陆漂移”时,用动画演示“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的拼合效果,也较好地创设了教学情景。2、充分估计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效突破教学难点。这节课内容比较抽象,学生要完全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我在教学中注意用一些形象生动的例子和动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讲述“沧海桑田”时采用了实例分析法,利用“喜马拉雅山岩层中发现海洋生物化石”、“我国东海海底发现古河流遗迹”等实例分析海陆变迁的原因。讲授“板块张裂运动”和“碰撞挤压运动”时采用动画演示,使学生清晰地看到“裂谷”和“海洋”的生成过程,以及“海洋消亡”和“山脉隆起”的过程,十分形象也容易记忆,不但轻易突破难点,学生也乐于接受。3、教学设计侧重科学观念、科学兴趣和科学方法的培养,具有较强的探究性。考虑到初一学生心智还比较幼稚,好奇心强的特点。我在教学中采用推测探究法设计教学过程。首先让学生通过“喜马拉雅山发现古代海洋生物化石”等实例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海陆是变迁的。然后用动画演示“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的拼合效果,引出“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使学生从更深层次上认识海陆变迁。最后通过“大陆为什么为漂移?”自然地引出 “板块学说”,在介绍了学说内容后,重点放让学生运用板块学说的观点解释地理现象。特别是通过对汶川地震的原因分析,以及对“地震前兆”和“地震时应采取的措施”等拓展性知识的学习,培养了学生分析事物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地理是非常有用的,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4、教学过程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在整个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为指导思想,在对教材处理中,创设教学情景,化抽象为具体,并提出富有启发性和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注意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二、本课不足之处:1、由于本节课内容较为抽象,教学中补充了一些拓展性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加大了教学容量,使时间显得略紧。在试教过程中有个别班不能完成最后的知识竞赛,显得美中不足。2、还有一些细节的地方注意不够,例如,没有引导学生观察亚洲的阿拉伯半岛和印度半岛位于“印度洋板块”,学生往往以为它们位于“亚欧板块”。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教学建议)中山市永宁中学 罗萍波一、适用教育对象及使用建议: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适用于普通学校的学生。我校是一所处于城乡结合处的普通中学,学生的基础良莠不齐,知识面狭窄。我在教学设计中增加了不少拓展性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建议教师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适当采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优化教学效果。二、适用教学条件及调整建议:由于本课内容较为抽象,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一些生动形象的动画突破教学难点,化抽象为具体,所以教室需要具备多媒体设备。如果不具备多媒体设备,可以采用活动幻灯片或模型演示,再加上板图和自制的南美洲和非洲洲轮廓拼图配合教学,效果也不错。三、突破难点的教学建议:利用板块学说解释地理现象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中一定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自己读图分析,活学活用,加深感受和理解。四、提高课堂效率的建议:本课容量较大,拓展性知识多,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建议教师在课前先把学案发给学生预习,让学生课前先对主要学习内容和拓展性材料有所了解,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可以减轻课堂的学习负担,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用于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教学。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28张PPT)21世纪教育网精品教学课件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永宁中学: 苏平、罗萍波亚洲是亚细亚洲的简称。在古代,居住在地中海沿岸的人们,把地中海东的地方称“亚细亚”,是“东方日出之地” 。欧洲是欧罗巴洲的简称,在古代地中海人的语言中是“西方日落之地”非洲是阿非利加洲的简称。源自古希腊文,是“阳光灼热的大陆”。美洲是亚美利加洲的简称,以意大利航海家亚美利哥的名字命名。它又分为北美洲和南美洲。大洋洲是“大洋中的陆地”的意思。南极洲因位于南极地区而得名。苏伊士运河:位于埃及东北部连接亚非两大洲的苏伊士地峡上,开凿于1859-1869年,沟通了地中海和红海,大大缩短了从欧洲和北美洲到印度洋沿岸的航程。 巴拿马运河: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人工河道,位于南北美洲分界线处巴拿马共和国中部的巴拿马地峡,全长82千米,可通行6万吨级船舶。 请阅读材料:台湾海峡在2亿多年前为海洋,在距今约4000万年左右,受到地球表面的地壳运动的影响,第一次上升为陆地 ,以后,海峡地区的地壳时升时降,使得台湾地区与中国大陆时分时离。思考:1.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2.你相信海陆在不断变迁吗?(3)日本位于板块交界的地带,所以日本是一个多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国家。(4)几乎全在海洋的板块是 板块。火山地震太平洋日本(1)汶川地震震中位于 板块和 板块的交界处;属 火山地震带。(2)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是: 地处 板块和 板块的交界处,在 火山地震带上。四川日本亚欧印度洋地中海—喜马拉雅太平洋亚欧环太平洋8、汶川地震的成因:地处 板块与 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比较 。亚欧印度洋活跃位于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来的灾害1、动物反应异常;2、地形突变和地下水异常;3、有地光和地声等。地震前兆:首先,遇到地震时,要保持镇静,不要惊慌。①采取就地避震措施,躲在坚固的台椅或者其它家具下。②注意保护头部。③地震过后,要有秩序地转移到室外空旷处。①要尽量远离重大建筑物及高压电线。②迅速向空旷处转移。发生地震时,我们该怎么做呢?在室内:在室外:如果你所在的地方发生了地震怎么逃生?遇到地震时,假如你正在第16层的高楼上的家中做作业,你应该采取的措施是( )A.对着窗外大声呼救B.马上乘电梯下楼C.躲到厕所、储藏间等较小的房间内D.从安全门走到楼梯下楼C若发生地震,下列避震方法哪些是正确的?( )A. 在家中(楼房),选择浴室、厕所等空间小、不易塌落的空间避震,不能使用电梯。B. 在教室,应在老师的指挥下迅速用书包护住头部,躲在课桌下、抓紧桌脚;主震过后,迅速有序地撤离教学楼。C. 在操场或室外,躲在教学楼等建筑物墙脚、屋檐下,或马上回到教室去。D. 在野外,躲在山脚、陡崖下,遇到山崩、滑坡,要向山下方向跑,逃离滚石流。E. 在行驶的车内,应抓牢扶手,躲在车内,不要下车。F. 无论在何处躲避,都要尽量用棉被、枕头、书包或其他软物体保护头部。ABF地震和火山活动在很短的时间改变地表的形态在学校怎样避震别回教室去!在家庭怎样避震在户外怎样避震2亿年前6500万年前1、为什么南极洲会有煤层?2.澳大利亚被称为“世界活化石博物馆”,有许多特有的古老生物,动物进化缓慢,你能解析其中原因吗?与其他洲相连时有煤层存在,南极洲漂移时把煤层带走澳大利亚本和美洲大陆是相连的 ,由于澳大利亚漂移后远离其他大陆,海洋阻碍了各大陆间的动物迁徙与交流煤炭是古代植物深埋地底下演变而来的,而现在南极的气候几乎不支持绿色植物生存。这个事实说明南极洲原来的位置 (是/不是)寒带,它是后来 到现在位置的。现代科考发现:在寒冷的南极大陆发现煤漂移不是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七年级地理上册】 教学设计 (中山市永宁中学 罗萍波)课题 陆地和海洋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课型 新授课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运用实例说明海陆变迁的原因。(2)运用地图说明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和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2、能力目标:通过对海陆变迁、大陆漂移、及板块运动的分析,培养观察、感知、分析、归纳、表达等认知能力,及主动探究学习的能力。3、情感目标:(1)通过魏格纳的故事,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创新精神。(2)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3)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逐步体会学习和生活必须具有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重 点 1、了解大陆漂移的基本观点,认识大陆漂移的证据。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3、通过“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难 点 利用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解释相关的地理现象。教学方法 实例分析法、推测探究法 教具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复习导入 展示“大洲和大洋分布”图:1、复习旧知:请说出图中字母和数字所代表的大洲和大洋名称2、导入新课:海陆轮廓是怎样形成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是固定不变的吗?(展示“固定论”与“活动论”的不同观点,让学生讨论。) 1、读图回答2、讨论发言 巩固旧知,并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新知的兴趣沧海桑田 1、设疑:(1)“沧海桑田”的原意是指什么?(2)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有哪些?2、组织讨论:教材图2.10——图2.12 所反映的地理现象,分别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1、阅读教材,自主学习:(1)“沧海桑田”的原意是指海陆变迁。(2)地壳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如填海造陆,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2、分组讨论、代表发言:图2.10实例——地壳变动图2.11实例——海平面上升图2.12实例——人类活动 培养自主学习、观察、感知、分析的能力过渡 从刚才的事例中,我们可以感知到海陆的变迁。但在100年前,人们一直认为七大洲、四大洋是固定不变的,那么是谁突发奇想,提出了地球“活动论”呢?他提出了什么学说? 阅读教材,自主学习: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 承上启下,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1、魏格纳偶然从世界地图上发现了什么,让他产生了大陆漂移的猜想?(学生回答后用动画演示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的拼合效果,给学生直观感受)2、只是发现“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轮廓的凹凸非常吻合”,能不能直接说明它们原先是连在一起的?为什么?3、对魏格纳寻找的“大陆漂移”证据作出合理解释。4、说出“大陆漂移假说”的主要内容,根据大陆漂移假说推断大西洋和太平洋将来的变化。5、用大陆漂移假说的观点,解释“在寒冷的南极大陆为什么会有煤层”6、从魏格纳与大陆漂移的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1、阅读课文回答: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轮廓的凹凸非常吻合2、思考回答:不能说明,因为有可能是巧合3、读图思考、讨论、回答:相邻大陆的古生物化石、古老地层及动物的分布都具有相似性,说明它们原来曾经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4、观察、思考、推测: 大西洋不断扩张, 太平洋不断缩小5、思考回答:说明南极洲原来的位置不是寒带,曾有茂密的森林,它后来漂移到现在位置,古森林被埋在地下,演变成煤炭。 6、回答:学习魏格纳大胆质疑,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的精神。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科研手段。(2)知识迁移、指导实践析块的运动 1、设疑:(1)大陆为什么会漂移?(2)“板块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展示“六大板块与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图,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1)全球分为哪六大板块?几乎全部部位于海洋的是哪个板块?大洋洲主要位于哪个板块?(2)板块的运动方式有哪些?(3)不同的运动方式对地表产生的影响有什么不同?(动画演示) 1、阅读教材,自主学习:(1)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 的。(2)地球表层由六大板块拼合而成;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2、观察、思考、回答 (1)通过设疑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2)用动画生动直观地表现板块运动,加强感性认识,突破难点。析块的运动 (4)用板块运动的观点解释世界主要裂谷、高大山系的分布,以及海洋的扩张和消亡。(5)世界的火山、地震带主要分布在哪里?为什么?(6)解释日本、台湾多火山地震的原因。(7)中国为什么多火山地震?你印象中最深刻的地震是哪一次?(8)分析汶川地震的成因。(9)地震带来的灾害有哪些?(播放录象或展示图片)(10)列举一些地震发生的前兆。(11)判断地震时应采取的措施。 (3)进行知识的延伸,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4)通过补充材料进行知识拓展,培养发散性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结 总结、归纳本节课的知识结构 思考、与教师一起总结 培养归纳能力。加深认识。板书设计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学案)一、学习目标:1、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有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的变化。2、 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运用地图说出六大板块的名称和范围。3、 在图上记住世界著名山脉和火山—地震带的名称和位置。4、 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和成因。1、 过程与方法:学习主题一:沧海桑田(一)读以上资料,思考回答:1.“沧海桑田”原意是指 变迁,现代科学研究表明, 和 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此外,人类的活动,例如 等,也会引起 的变化。世界上著名的低地国家 ,有一半以上的土地就是人造陆地。2.请猜想下面地理事物的过去是怎样的,并写出变化过程和原因:(1) 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这里过去是 。过程:由 变 ,原因: 。(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说明这里过去是 。过程:由 变 ,原因: 。(3)日本面积狭小,为了解决争地矛盾,工业大多分布在沿海,日本也成为填海造陆最多的国家。过程:由 变 ,原因: 。学习主题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1.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是 国的科学家 ,他认为地球上各大洲曾经是相互连接的一块 。2.魏格纳偶然发现了什么,让他有了大陆漂移的猜想?3.只是发现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轮廓吻合能不能直接说明它们原先是连在一起的?为什么?4.从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来推断,大西洋将 ,太平洋将 。学习主题三:板块的运动1.读课本第37页图2.19“六大板块与主要火山、地震带”回答下题:位置特点(所在大洲或大洋)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图2—52.根据课本P37图2.19“六大板块与主要火山、地震带”中的箭头表示,试着找找板块交界地带的两种运动形式,并用板块运动分析下列世界著名山脉、裂谷的成因。(1)第一种是碰撞挤压(运动方向相对),板块边界常形成 ,例如:①处的喜马拉雅山脉是 板块和 板块碰撞挤压形成。②处的阿尔卑斯山脉是 板块和 板块碰撞挤压形成。③处的安第斯山脉是 板块和 板块碰撞挤压形成。(2)第二种是张裂运动(运动方向相离),板块边界常形成 ,例如:④处的红海是 板块和 板块发生 运动形成的。图2—6 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3.世界上的火山、地震带主要分布在哪里?4、日本和台湾为什么多火山、地震?5、中国为什么多火山、地震?你印象最深刻的地震是哪一次?6、分析汶川地震的成因。7、地震的前兆有哪些?地震时应采取什么措施?知识准备:传说东汉仙女麻姑,早年在姑余山修行得道,千百年过去了,长得仍如十八九岁的姑娘。麻姑曾说:“我自从得到天命以来,已经三次见到东海变为桑田。这次去仙山蓬莱,见海水比以前浅了许多,大概又快要变成陆地了吧!”后来人们用“沧海桑田”,比喻人世间事物变迁极大,或者变化极快。其原来的意思是海洋会变为陆地,陆地会变为海洋。这种沧桑之变是发生在地球上的一种现象。学习小结:地球表面海陆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的。知识准备:1910年有人第一次提出了这种疑问:位于大西洋两岸的南美洲大陆和非洲大陆的海岸线,为何如此相似?这个人就是德国地球物理学家、气候学家阿尔弗莱德·魏格纳,这个念头成为他提出“大陆漂移说”的契机。学习小结:1、科学是需要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敢于怀疑、勇于实践的。2、两岸轮廓、古地层以及生物的相似性证明南美大陆和非洲大陆曾经连接在一起。3、根据大陆漂移学说,可以解释或预测地球上一些地理现象,例如南极大陆地下埋藏着大量的煤矿,太平洋会越来越小等。知识准备:1912年德国学者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假说”,在此基础上,1968年法国地质学家勒皮顺等人首创“板块构造学说”,现已成为最流行的地球科学新理论。该学说较好地解释了世界火山、地震等现象发生和分布的成因。①②③④学习小结:1、板块学说认为,全球大致分为六大板块: 板块、 板块、 板块、板块、 板块和 板块。2、地球各大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中,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比较 ,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活动比较 。3、世界上的两大火山地震带 和 也都是沿板块交界分布的。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教学实录)小榄镇永宁中学 李育钦师说:(复习,展示七大洲和四大洋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大洲和大洋”的知识,老师先考一考同学们掌握得怎么样?(教师指图,学生回答大洲和大洋的名称。)师说;(导入)海陆轮廓是怎样形成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是固定不变的吗?(课件展示“固定论”与“活动论”的不同观点,让学生讨论。)生答:我认为地球“活动论”是对的。师问:你认为地球“活动”的表现有哪些?能举例说明吗?生答:火山和地震。师说:不错。火山和地震都是地球剧烈活动的表现。那么火山、地震是怎样形成的?世界上的火山地震带主要分布在哪里?今天老师将和大家一起来探究这些地球的奥秘。(课件展示课题“海陆的变迁”)。师问:同学们听说过“沧海桑田”这个成语吗?它的原意是什么?生答:海陆变迁。师问:引起海陆变迁的原因有哪些呢?请同学们先自学课文寻找答案。生答:地壳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如填海造陆,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师说:正确。引起海陆变迁的原因一共有3个,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地壳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这两种原因会造成大规模的海陆变迁,不过我们很难感受得到,因为它的过程十分缓漫。人类活动引起的海陆变迁规模相对小得多,但我们可以看得到。下面请大家讨论一下教材图2.10——图2.12 所反映的地理现象,分别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学生分组讨论,然后由小组代表发言)师问:为什么在喜马拉雅山的岩石中会发现海洋生物化石?生答:说明喜马拉雅山区曾经是海洋,后来由于地壳变动,使海洋变成了陆地。师问:为什么在台湾海峡的海底会发现古森林的遗迹?生答:说明台湾海峡曾经是陆地,后来由于地壳变动或者海平面上升,使陆地变成了海洋。师问:荷兰是世界著名的低地国,全国约三分之一的国土是从大海中取得的,它通过什么途径从大海中取得土地?生答:填海造陆。师说:(承转)从刚才的事例中,我们可以感知到海陆的变迁。但在100年前,人们一直认为七大洲、四大洋是固定不变的,那么是谁突发奇想,提出地球“活动论”呢?他提出了什么学说?(学生阅读课文P34—36的内容,寻找答案)生答: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师问:魏格纳偶然从世界地图上发现了什么,让他产生了大陆漂移的猜想?生答:大西洋两岸,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轮廓的凹凸非常吻合。(教师用动画演示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的拼合效果,给学生直观感受。)师问:只是发现“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轮廓的凹凸非常吻合”,能不能直接说明它们原先是连在一起的?为什么?生答:不能说明,因为有可能是巧合。师说:不错,为了证实大陆漂移,魏格纳通过收集资料和实地考察,从古生物化石、地层构造等方面找到了一些大西洋两岸相吻合的证据,请同学们分析一下这些证据是否合理。师问:(课件展示“拼合大陆古生物化石的相似性”和“拼合大陆几种古老地层的相似性”图片)相邻大陆的古生物化石、古老地层具有相似性,就好比一张撕碎了的纸,拼合以后,印刷文字和行列还能一一对应,这说明什么?生答:说明它们曾经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师问:(展示“海牛和鸵鸟在非洲和南美洲的分布”图)海牛和鸵鸟都没有远涉大洋的能力。它们是怎样到达大西洋彼岸的呢 生答:说明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曾经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后来大陆发生漂移分离,使原先生活在一起的动物也分开了。师说:分析得很有道理。那你们认为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仅仅是空想,还是有科学依据的?生说:是有科学依据的。师说:那我们下面就来详细了解一下大陆漂移说的主要内容。(课件展示“大陆漂移说的部分内容”)请同学们把空格所缺的内容补充完整。生答:1、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2、后来,原始大陆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师说:非常正确。(课件展示排序混乱的“大陆漂移”示意图)请根据你们的理解,说出地球上海陆分布变化由早到晚的顺序。生答:② ① ③师说:判断正确。(课件展示排序正确的“大陆漂移”示意图)请同学们根据大陆漂移示意图,推测一下大西洋和太平洋将来会发生什么变化?生答:大西洋不断扩张,太平洋不断缩小师说:正确。科学家利用现代测量技术已经测出大西洋的面积在不断扩大。同学们再观察一下印度半岛的位置与两亿年前相比有什么不同?生答:两亿年前印度半岛位于南半球,现在已经漂移到北半球与亚欧大陆拼合在一起。师问:(展示“南极大陆矿产分布图”及有关“煤炭形成的知识”)为什么说“现在南极大陆的气候几乎不支持绿色植物生存”?生答:因为南极大陆位于寒带,气候终年寒冷,绿色植物难以生存。师问: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南极大陆的煤矿非常丰富,谁能解释“在寒冷的南极大陆为什么会有煤层”?生答:说明南极洲原来的位置不是寒带,曾有茂密的森林,它是才后来漂移到现在位置,古森林被埋在地下,演变成煤炭。师说:分析得很有道理。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解释很多地理现象,还可以根据它预测未来海陆分布的变化,是一个伟大的学说。但是,他的这个假说刚提出的时候,人们却认为是十分荒谬的。为什么?生答:因为以前人们一直认为七大洲、四大洋是固定不变的。师说:是呀,要不是魏格纳敢于对人们的传统观念提出质疑,大胆创新,也许我们今天都还认为七大洲、四大洋是固定不变的呢!但当时的人们不能接受这个假说,魏格纳怎么办呢?生答:为了进一步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他只身前往北极地区的格陵兰岛考察,却在他50岁生日那天不幸遇难了。师说:真遗憾!值得告慰的是,他的大陆漂移假说现在已被大多数人所接受了。从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的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示呢?他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生答:他为了追求真理,勇于实践,坚持不懈……的精神。师说: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提出了地球“活动论”的观点,是人类对地球认识的一大进步。但是,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P37—38的内容,继续寻找答案。生答: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师问:板块学说的方要内容是什么?(课件展示“板块学说”的部分内容)请同学们把空格所缺的内容补充完整。生答:地球表层由六大板块拼合而成。各大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师说:(课件展示“六大板块与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图)全球分为哪六大板块?生答: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师问:几乎全部部位于海洋的是哪个板块?生答:太平洋板块。师问: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大陆主要位于哪个板块?生答:印度洋板块。师问:图中的箭头表示什么?生答:板块运动方向。师说:(课件在图中“圈出”两组板块的运动方向)板块的运动方式主要有两种,请同学们用手势表示出这两种运动方式有什么不同?(学生用手势比划)师说:不错,从同学们的手势可以看出这两种运动方向刚好相反。大家想象一下当两大板块发生“← →”运动时,地表会发生什么变化?生答:分裂。师说:不错。我们把这种运动方式叫“张裂运动”。 那么当两大板块发生“→ ←”运动时,地表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生答:碰撞。师说:不错。我们把这种运动方式叫“碰撞挤压”。下面请大家观看两组动画,看看 “张裂运动”和“碰撞挤压运动”使地表产生的现象有什么不同?(动画演示)生答:张裂运动使地表形成“裂谷”和“海洋”。碰撞挤压会使海洋缩小甚至消失,还会形成高大山脉。师说:非常正确。接下来请同学们运用板块运动的观点,解释一些地球上的实例。(课件展示“东非大裂谷和红海”示意图)根据测量,东非大裂谷及亚洲和非洲之间的红海在不断扩张。这是为什么呢?生答:因为红海两侧的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发生张裂运动。师问:(展示“地中海、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地带”图)现代测量表明,位于欧洲与非洲之间的地中海在不断缩小。这又是为什么呢?生答:因为地中海两侧的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发生碰撞挤压运动。师问:那么喜马拉雅山是怎样形成的?珠穆朗玛峰为什么还在不断升高呢?生答:因为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发生碰撞挤压运动。师问:(展示“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图)世界上的火山、地震带主要分布在哪里?为什么?生答:板块交界地带,因为地壳比较活跃。师问:你知道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和“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在什么位置吗?请在课本图2.19中相应的位置填出它们的名称。(学生填图,指图)师问:(在图中显示“日本”、“台湾”的位置)日本、台湾特别多火山地震,你知道为什么吗?生答: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地壳比较活跃。师说:正确。那么,中国为什么多火山地震呢?你印象中最深刻的地震是哪一次?生答:因为中国正好处在“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和“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之间,印象中最深刻的是汶川地震。师问:(展示“汶川地震”图片)请分析汶川地震的发生原因是什么?学生讨论并回答:汶川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地处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师说:正确。地震带来的灾害有哪些呢?(播放录象或展示图片)生答:房屋倒塌、道路桥梁损坏、山体崩塌、滑坡等。师说:不错,如果人们了解地震知识,就可以减少一些生命财产的损失。你知道地震发生的前兆吗?生答:老鼠搬家往外逃,鱼惊慌水面跳,鸡飞上树,鸭不下水,猪乱拱,狗狂叫;地下水升温等。师说:当大家发现上述异常现象时,就要向有关部门报告,让人们有所警觉。那么,地震发生时应采取什么措施才恰当呢?(课件展示一些措施,让学生判断)生答:应立即躲到坚固的家具底下,就地避震,待主震过后,再有秩序地撤离到室外空旷处。师说:看来同学们具备的地震知识不少。下面我们一起来对这节课所学的知识作一个小结。(课件显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师生共同回顾小结)〖备注〗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实验班的学生可以安排以下题目进行抢答比赛:1、造成地球上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 )A、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 B、全球气候的变化C、大量的水土变化 D、 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2、板块之间发生碰撞挤压时,地表产生的地理现象是( )A、形成裂谷 B、形成低谷 C、形成海洋 D、形成高山3、几乎全部位于海洋中的板块是( )A、亚欧板块 B、美洲板块 C、印度洋板块 D、太平洋板块4、经常发生地震的台湾岛处在两大板块交界的地带,这两大板块是( )A、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 B、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C、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 D、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5、下列表述不符合板块构造学说的是( )A、全球共分为六大板块 B、板块内部较稳定C、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多火山、地震 D、大西洋是板块间相互碰撞形成的6、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喜马拉雅山曾是一片汪洋,说明海洋可变为陆地B、地震、火山活动可在短时间内改变地形C、台湾海峡底部有古代森林遗迹,说明陆也可变为海洋D、大地非常坚固、稳定,海陆轮廓自古以来就是这样的7、日本是多火山、地震的国家,主要原因是( )A、日本国土狭小 B、日本经济发达动C、日本人口众多 D、日本位于板块交界地带8、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 )A、是密不可分的整体 B、是固定不变的 C、由板块拼合而成 D、由陆地和海洋组成9、澳大利亚所处的板块是( )A、大西洋板块 B、印度洋板块 C、太平洋板块 D、南极洲板块10、在寒冷的南极大陆发现有煤,可以解释它的原理是( )A、板块构造学说 B、海底扩张学说 C、大陆漂移学说 D、地质力学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整体规划中山市永宁中学 罗萍波一、教材分析:1、单元总体分析:作为初一年级第二单元,本单元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继“地球和地图”之后,对地球面貌及其发展变化的探索,以及对地图知识的实际应用。本单元内容包括“大洲和大洋”、“海陆的变迁”两大部分。这些内容既是以后学习地理的基础知识,又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基础知识,蕴含着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单课具体分析: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 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也是学生学好世界地理的基础。本课主要讲述世界的海陆分布,其中,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与分布是本课的重点内容。教材首先通过“世界海陆分布图”、“世界海陆面积比较”饼状图等向学生展示地球的海陆分布,通过直观形象的图形和具体的数据,让学生认识地球表面七分海洋、三分陆地的特点,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体会了一种说明问题的方法。然后,教材通过一系列直观与抽象图片的结合展示,以及大洲轮廓图的绘制等手段,让学生对大洲大洋的名称、分布、面积、轮廓、洲界等有了非常感性的认识。教材从陆地到七大洲,从海洋到四大洋,内容前后连贯,结构清晰。在呈现每一部分内容的同时,都配以直观形象的图片,这种图释的方式有利于摆脱死记硬背的学法,教师应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看图学习,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本节知识结构图如下:地球的海陆分布 七分海洋,三分陆地亚洲 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欧洲 黑海—土耳其海峡大陆 非洲 分界线:苏伊士运河陆地 半岛 七大洲 北美洲岛屿 南美洲 分界线:巴拿马运河大洋洲南极洲太平洋海 大西洋海洋 洋 四大洋 印度洋海峡 北冰洋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本节教材侧重于科学观念和科学史教育,以及科学兴趣和科学方法的培养。内容包括“沧海桑田”、“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板块的运动”三部分,教材通过大量实例说明海陆形态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从大陆漂移假说到板块运动学说的形成,是极好的科学方法论教育素材,从假设到推理,再到实践验证,最终形成完整的理论,这一过程是暗含在教材中的科学方法。而魏格纳的故事,则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难得案例。本节知识结构图如下:二、学情分析:1、知识准备方面:第一单元的“地球”内容中已经涉及的东、西半球及南、北半球和五带划分等都已经出现了陆地海洋的分布及轮廓,学生对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较熟悉,关键在于通过读图直观感受,并理解其逻辑关系。“地图”知识又为辨方向、认图例等打下了基础,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不过,学生由于年龄所限,而且进入中学后是首次接触世界地理教学内容,有些内容距其生活较远,需要特别加强直观手段的运用,通过大量感性认识建立表象,以便发挥想象,进行思考,从而获得理性认识,形成科学概念。2、个性心理方面:初一新生这段时间正处在小学到初中的过渡时期,大多数学生比较老实,课堂纪律没大问题。而且由于地理知识贴近生活,学生比较感兴趣,课堂气氛一般比较活跃,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能主动问老师,但也有部分学生学习习惯较差,自己感兴趣的就多听,积极参与,不感兴趣的就少听甚至不听。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找出学生的兴趣点,对学生多鼓励,少批评,让学生乐于思考,善于思考,不怕错误,具有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快乐学地理的心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3、思维方法方面:初一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简单的抽象概括能力,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和与人沟通、协商、合作、交流的能力。因而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从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学会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教学策略上可以采取课前预习、自主探究,课堂交流讨论、及时解疑、当堂过关,做到堂堂清,节节明。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面积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的特点。(2)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3)运用地图说明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面积和分布特征。(4)运用实例说明海陆变迁的原因。(5)运用地图说明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和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2、能力目标:(1)能看懂简单的地理统计图,并初步了解如何用统计图表描绘地理事物。(2)能够在地图上找出七大洲和四大洋,构建七大洲的基本轮廓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3)初步学会绘制简单几何图形表示大洲的基本轮廓及相对位置关系。(4)通过对海陆变迁、大陆漂移、及板块运动的分析,培养观察、感知、分析、归纳、表达等认知能力,及主动探究学习的能力。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创新精神。(2)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3)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逐步体会学习和生活必须具有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四、重点、难点及相关策略:1、教学重点:(1)认识全球海陆分布特点,记住海陆面积比例。(2)掌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洲界和分布特征。(3)了解大陆漂移的基本观点,认识大陆漂移的证据。(4)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5)通过“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2、教学难点:(1)掌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和分布特点。(2)利用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解释相关的地理现象。3、教学策略:(1)直观教学法,如可以让学生观察地球仪,了解世界海陆分布特点。(2)读图分析法(注意活动梯度),如大洲大洋的分布特征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 :①看大洲大洋的相对位置→②看大洲之间的分界线→③看各大洲的轮廓及分布特征→④完成七大洲分布草图。(3)实例分析法,如利用“喜马拉雅山岩层中发现海洋生物化石”、“我国东海海底发现古河流遗迹”等实例分析海陆变迁的原因。(4)推测探究法,如学习“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可以按照以下步骤组织教学内容:①展示大西洋两岸大陆的可拼合性——从地图上能得到什么启示?(发现问题)→②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思考假设)→③寻找支持大陆漂移说的证据(找证据论证)→④解释“南极大陆为什么有煤层”(大陆漂移的例证)→⑤大陆为什么会漂移?——提出板块学说(进一步探究)→⑥用板块运动的观点解释裂谷、高大山系、火山地震带的分布(板块运动的例证)。五、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大洲和大洋第二课时:海陆的变迁第三课时:单元检测海洋71%陆地29%EMBED PBrush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单元检测卷)中山市永宁中学 苏平(一)单项选择题(请将代表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下表中。每小题2分,总分70分)题 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答 案题 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答 案题 号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答 案1.地球上海洋与陆地的面积比大约是A.7:3 B.8:2 C.1:1 D.5:32.世界上最大的岛屿位于A.亚洲 B.非洲 C.南美洲 D.北美洲读图,回答3~6题。A甲 乙 丙 丁3. 甲乙丙丁四图的名称依次为A.东半球、北半球、南半球、西半球 B.北半球、东半球、西半球、南半球C.北半球、西半球、东半球、南半球 D.南半球、东半球、西半球、北半球4.甲图中的A为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5.全部位于东半球的大洋是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6.太平洋东岸的大洲是A.亚洲和非洲 B.北美洲和南美洲C.大洋洲和非洲 D.亚洲和大洋洲读图,回答7~13题。甲 乙 丙 丁7.甲、乙、丙、丁四大洲分别是A.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 B.亚洲、南美洲、欧洲、北美洲C.欧洲、非洲、大洋州、北美洲 D.北美洲、非洲、欧洲、亚洲8.甲、乙、丙、丁四大洲中,与其它三个洲都相邻的大洲是A.甲 B.乙 C.丙 D.丁9.甲、丙、丁三大洲共同濒临的大洋是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10.甲、乙、丙、丁四大洲按面积由大小的排列顺序是A.甲乙丙丁 B.甲丁乙丙 C.丁甲乙丙 D.甲乙丁丙11.甲和乙的分界线是A.苏伊士运河 B.巴拿马运河 C.乌拉尔山脉 D.白令海峡12.世界上最大的半岛位于A.甲 B.乙 C.丙 D.丁13.乙大洲西部的大洋是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14.关于苏伊士运河在国际航运意义上的叙述,正确的是A.沟通北冰洋和大西洋航运 B.沟通印度洋和大西洋并缩短亚欧两洲航程C.沟通北美洲和西欧航路 D.沟通南美洲和非洲的航运15.意为“阳光灼热的大陆”的大洲是A.亚洲 B.欧洲 C.非洲 D.南美洲16.下列大洲中,被太平洋、大西洋、北冰洋包围的是A.非洲 B.大洋洲 C.亚洲 D.北美洲17.下列海峡中,既是两大洲的分界线,又是两大洋的分界线的是A.马六甲海峡 B.白令海峡 C.麦哲伦海峡 D.英吉利海峡18.世界的陆地主要分布在A.东半球、南半球 B.西半球、北半球 C.北半球、东半球 D.南半球、西半球1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北极地区是陆地,且北极地区被三大洋包围 B.南极地区是陆地C.南极地区被三块陆地包围 D.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洲是大洋州20.关于各大洲位置的说法正确的是A.非洲大陆全部位于东半球 B.南极洲全部位于东半球C.南美洲大陆全部位于东半球 D.亚洲全部位于西半球21.位于五个大洲之间的大洋是A.太平洋和北冰洋 B.太平洋和大西洋 C.印度洋和北冰洋 D.大西洋和印度洋22.从世界地图上看,下列大洲陆地相连的是A.亚洲和欧洲 B.欧洲和非洲 C.亚洲和北美洲 D.南美洲和南极洲23.下列关于海陆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A.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都以大陆为主 B.西半球的陆地面积大于海洋面积C.地球表面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 D.东半球的陆地面积大于海洋面积24.下列既位于北半球,又位于西半球的大洲是A.北美洲 B.欧洲 C.大洋州 D.非洲25.地跨热带、温带、寒带的大洲是A.非洲 B.大洋州 C.南极洲 D.亚洲26.下列与四个大洋濒临的大陆是A.南极大陆 B.非洲大陆 C.亚欧大陆 D.美洲大陆27.纬度最高的大洲和大洋分别是A.亚洲和印度洋 B.南极洲和北冰洋 C.大洋州和太平洋 D.南极洲和大西洋28. 根据大陆漂移的假说,地球演变过程中海陆分布的变化情况,由早到晚的排列是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③① D.③②①29.下列理论中,可以解释在寒冷的南极大陆发现有煤层这一现象的是A.地质力学 B.大陆漂移学说 C.板块构造学说 D.海底扩张学说30.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山脉是A.阿尔卑斯山脉 B.喜马拉雅山脉 C.安第斯山脉 D.落基山脉31.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是A. 阿根廷 B.日本 C. 智利 D.印度尼西亚32.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原因是我国A.位于亚欧板块的内部 B.多火山,地形多为山地、高原C.地处地壳比较活跃的地带 D.在陆地和海洋的交界地带33.环太平洋地带多火山、地震的主要原因是A.位于板块的交界处 B.沿岸多山脉C.处于沿海地 D.纬度较低34.当地震发生时,若来不及撤离,下列采取的应急措施正确的是A.抱着电线杆 B.躲在桌底下 C.躲进被子 D.躲在大树下35.地中海在不断缩小,是由于A.地壳下沉 B.板块碰撞 C.海面上升 D.板块张裂二、读图、填图、填空题(30分)36.读“七大洲、四大洋”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5分)(1)写出图中字母所表示的大洲名称:A , B ,C ,D , E 。(2)写出图中阿拉伯数字所表示的大洋名称:① ,② , ③ 。(3)七大洲中,面积最大的是 洲,跨经度最广的是 洲,东临印度洋西临大西洋的是 洲。(4)四大洋中,面积最大的是 洋,形状呈“S”形状的是 洋。(5)亚洲和非洲的分界是 运河。北美洲与南美洲的分界是 运河。36.读亚洲与欧洲、非洲的分界线图,回答问题。(6分)(1)图中A为 山脉,B为 河,C为 山脉。(2)填写船只从黑海到印度洋航线经过的水域:黑海→ 海峡→地中海→ 运河→ 海→印度洋37、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回答问题:(9分)(1)全球的岩石是由 个大板块拼合而成,各大板块处于不断 之中。(2)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 。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多________和________。(3)说出板块的名称:C ,E 。(4)几乎全部是海洋的是________板块。(5)根据板块运动方向可以预测,亚洲和非洲之间的红海将不断________(扩张、缩小)。ABC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利用学案导学,提高课堂效率中山市永宁中学,罗萍波[初中,地理]【摘 要】“学案导学”教学法在课堂内外创设了一种主动愉悦的教学氛围,教师乐教、善教,学生活学、会学,既促进全体发展,又关注个体提高,同时通过多种交流渠道,有效地沟通了师生情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较好地落实了素质教育。【关键词】学案 导学 主体性 效率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因此,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让他们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案导学”是解决这一课题的有效途径。1、“学案导学”的特点:“学案导学”教学的一般模式是“学案导学——自主互助——当堂达标”。它是以学案为载体,以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情感态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目的,以“导学、诱思”为特点的学法指导教学策略体系。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较,其突出优点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自学行为,注重学法指导,强化能力培养,并注重学生间的互助交流,把学生由观众席彻底推向表演舞台,较好地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现代教育的特征,符合新课改的理念。同时,“当堂达标”的提出增强了师生的效率意识,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2、“学案”编写原则:学案是“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实施的基础,学案的编写是否科学合理,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课前学习和课堂教学效率。为尽可能的全面实现教学目标,学案的编写至少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2.1课时化原则:尽可能将一课时的内容写成一个学案。初中地理新教材内容的编排基本上是一小节一课时,有利于学案的编写。个别章节内容较多,如“亚洲的自然环境”、“美国”“中国的自然环境”等,则需要教师对大纲和教材进行深入的研究,宏观把握,细节入手,按课时编写学案。这样有利于控制课时学习的知识量,加强授课的针对性、计划性,有利于课时目标的实现和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2.2问题化原则:将知识点隐入一个个综合程序问题之中。通过一个个具有探索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问题的设计,除注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和认知规律之外,还必须符合以下六条基本要求:①学科信息的准确性;②学科信息的系统性;③学科信息的思想性;④学科信息的启发性;⑤学科信息的多样性;⑥学科信息的针对性。使之既源于课本又不落俗套,既注意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又加强知识的拓展与联系,具有较强的思考性。为解决这些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细也不行;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不联系不行,联系不广也不行。真正做到有效地把学生引入课本,激发思考,引导讨论又学会看书。2.3方法化原则:在学案设计的过程中,通过程序题引导学生以不同的方法去识记、理解、归纳、综合。重视对读图的指导、对认知方法的指导,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如在“大洲和大洋”的学案设计中,可以设计以下程序题引导学生理解和记忆七大洲、四大洋(读课本P29图2.6“大洲和大洋的分布”):①主要位于西半球的大洲有哪些?主要位于东半球的大洲有哪些?②赤道穿过哪些大洲?哪个大洲意为“阳光灼热的大陆”?③完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有哪些?完全位于南半球的大洲有哪些?④纬度最高和跨经度最多的大洲是哪一个?⑤面积最大和最小的大洲分别是哪一个?⑥哪两个大洲在同一块大陆?⑦世界最大的岛屿和最小的大陆分别位于哪个大洲?⑧面积最大和最小的大洋分别是哪个?纬度最高和跨经度最多的大洋是哪个?⑨完全位于东半球的大洋是哪个?⑩与亚洲不相邻的大洋是哪个?2.4生活化原则:尽可能的引导学生将课堂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根据地理学科特色,在学案设计过程中,应根据所学的教材内容,将现实生活中与之相关的现象引入课堂。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去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地理问题与现象,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板块学说”的学案设计中,让学生根据板块运动原理,分析“汶川地震产生的原因”。2.5人性化原则:学案应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循循善诱,要让优等生看到挑战,中等生看到激励,学困生看到鼓励,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一个积极健康的学习心态,因此,学案不应编成学生印象中的试卷。常见的学案有三种类型:①新授课学案;内容主要包括学海导航(课题名称、学习目标、重点难点)、自主探究(自学提要、自学疑问记录)、学习过程(学法指导、典型例题分析)、自我检测(当堂达标)、拓展提高、教学后记等环节。②复习课学案:内容主要包括复习导引(复习范围、复习目标、复习重点)、知识梳理、典型题析、跟踪强化、教学后记等环节。③讲评课学案:内容主要包括考情透析(成绩分析、存在问题、努力方向)、错题归类例析、针对补偿等环节。3、“学案导学”的操作策略:3.1课前预习阶段:教师将学案精心编写好后,于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明确学习目标,并在学案的指导下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自主的预习。同时教师要对学习方法进行适当的指导,如要求学生带着学案上的问题看书,用红笔划出书中的重点、难点内容,并列出自己尚存的疑问等,让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自学方法,有意识地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前预习阶段是“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既能充分体现学案的导学功能,又是实现“主体先行”的关键环节。教师必须在课前把学生预习过的学案收集起来,进行查阅,深入了解学生预习所达到的程度以及存在的问题,以便把握讲课的方向和重点。3.2课堂讨论阶段:通过自学学案,学生已基本掌握了课堂教学的结构和重点,并知晓自己存在的疑点,他们听课的目标会更为明确,更能把注意力集中到对问题的理解和深化上。所以,对于基础知识,可以教师提问学生,也可以学生之间相互提问。对于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要创设民主、和谐、平等、自由的情境和氛围,通过个体发言、同位探讨、小组讨论、全班辩证等多种讨论方式,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各抒己见。引导学生讨论时,教师要迅速准确地捕捉具有普遍意义的疑点和难点,并适时地予以启发,尝试释疑。3.3精讲点拨阶段:在讨论后,教师可采用两种方式处理学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疑点。一是点拨:在学生相互讨论解决疑点的过程中教师应参与其中,适时点拨;或是某个问题,某个组已经解决,其它组仍是疑点,教师可让已解决问题的小组做一次“教师”,面向全体学生讲解,教师补充点拨,这也可以说是讨论的继续。二是精讲:对于难度较大的倾向性问题,在学生渴望释疑的心理状态下,教师应针对疑难点,快速确定讲的内容,抓住要害,充分利用图、表及其它声像材料及时进行诱导、点拨、归纳,讲清思路,明晰事理,并以问题为案例,由个别问题上升到一般规律,以起到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归纳出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3.4巩固深化阶段:在学生解决疑难问题、理清知识结构后,教师应设计一定的达标练习,让学生当堂训练。针对达标训练中再次出现的问题,教师除了再次展示解题思路,引导学生突破问题外,还应再补充练习题,引导学生反复进行巩固性训练。只有这样,学生对所学知识才能进行内化整理,把新知识纳入到个体的认知结构中,进而达到知识的巩固与迁移。学案中的课堂练习题应尽量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完成,并及时给出解答。这样做的好处,一是让学生有及时而适当的训练巩固所学,并使学生学有所用,获得学习的成就感;二是可让教师获得直接的反馈信息,为课后的教学、指导提供信息;三是练习中的少数较难题又会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使学生始终对学习保持一种积极主动状态;四是减轻了学生的课后作业负担,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推进。综上所述,“学案导学”不仅能充分体现教师作为教育者的主导地位,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而且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能很好地与地理学科相结合,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还课堂给学生,还激情给教师。更重要的是,“学案导学”优化了教学过程和结构,使教学节奏明快,气氛活跃,既节约了时间,又提高了效率。目前,“学案导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在我校已经得到全面推广,对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起了积极作用。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37张PPT)21世纪教育网精品教学课件永宁中学 罗萍波 制作请指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ABCDEFGG①②③④④①亚 洲大洋洲欧洲非 洲南极洲北美洲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太平洋南美洲南极洲北冰洋复习大地多么坚固、稳定。海陆轮廓自古就是这样的。我们脚下的大地在运动,七大洲、四大洋是不断变化。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是固定不变的吗?海陆轮廓是怎样形成的?地球“固定论”地球“活动论”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沧海桑田地壳变动和海平面升降,例如填海造陆等,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人类活动地壳变动:海→陆在几千万年以前,这里是:浩瀚的海洋原来,在很久以前,这里曾是陆地,生长着茂密的森林。海平面上升:陆→海荷兰是世界著名的低地国,全国约1/4的陆地低于海平面。----人们围海造陆探究活动从地图上得到的启示第一个提出地球 “活动论”的人 是谁?他从地图上偶然发现什么现象?提出什么学说 德国科学家魏格纳①②③④①南美洲非 洲大西洋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大西洋两岸特别是非洲和南美洲大陆轮廓的凹凸非常吻合;可能是巧合吧,除非……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以前会不会是连在一起的?只是后来因为受到某种力的作用才破裂分离。大陆会不会是漂移的?古生物化石相邻大陆的古生物化石、古老地层具有相似性,说明它们原来曾经是 。仔细观察下图,请作出合理的解释?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海牛和鸵鸟都没有远涉大洋的能力。那么它们是怎样到达大洋彼岸的呢 根据大陆漂移假说,地球上海陆分布的变化由早到晚的顺序是( )①②③② ① ③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1、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 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2、后来,原始大陆 成几块大陆,缓慢地 ,逐渐形成了今天 、的分布状况。相互连接分裂漂移分离七大洲四大洋洋在不断扩张,洋在不断缩小。看看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变化:印度半岛的位置有什么变化 南亚欧大陆北美洲非洲美洲南极洲洋太平洋太平洋大西印度半岛大西太平煤炭是古代植物深埋地底下演变而来的,而现在南极大陆的气候几乎不支持绿色植物生存。这个事实说明南极洲原来的位置 (是/不是)寒带,它是后来 到现在位置的。现代科考发现:在寒冷的南极大陆发现煤漂移不是魏格纳刚提出大陆漂移假说的时候,人们都认为十分荒谬。为什么?从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示?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大陆漂移是由 引起的。板块运动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 拼合而成。全球大致划分为 板块。板块内部地壳比较 ;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 。世界上的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在 地带。各大板块处于不断的 之中。板块学说:六大板块运动稳定活跃板块交界点击“项目图标”可以超链接学习相关内容亚欧板块非洲板块极块南洲板洋印度块板太平洋板块洲美块板几乎全部位于海洋的是哪个板块?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大陆位于哪个板块?点击“椭圆” 超链接到板块运动的分析世界上的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在 地带。板块交界带地海马火山地震中喜拉雅环带震地山火洋平太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中国日本台湾汶川地震的成因:地处 板块与 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比较 。亚欧印度洋活跃位于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视频地震(解压后播放)地震带来的灾害看看能否把鱼、猪、狗、鸡、鸭、老鼠等填在适当的括号里,组成动物震前活动谚语:( )搬家往外逃,( )惊慌水面跳,( )飞上树,( )不下水,( )乱拱,( )狂叫。地震前兆:地震时应采取的措施:老鼠鱼鸡鸭猪狗A、应立即逃跑、跳楼( )B、应立即收拾东西离开( )C、立即躲到坚固的家具底下,就地避震,待主震过后,再有秩序地撤离到室外空旷处。 ( )D、立即打电话告诉家人发生地震,然后逃跑( )√×××两大火山地震带小结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海陆变迁板块运动地壳变动海平面的升降人类活动魏格纳大陆漂移假说多火山、地震沧海桑田(海 陆)地球表层由六大板块拼合而成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板块学说请多提宝贵意见! 再见!本节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本节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达标体验1、造成地球上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 )A、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B、全球气候的变化C、大量的水土变化D、 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2、板块之间发生碰撞挤压时,地表产生的地理现象是( )A、形成裂谷 B、形成低谷C、形成海洋 D、形成高山3、几乎全部位于海洋中的板块是( )A、亚欧板块 B、美洲板块C、印度洋板块 D、太平洋板块DDD达标体验4、经常发生地震的台湾岛处在两大板块交界的地带,这两大板块是( )A、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B、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C、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D、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5、下列表述不符合板块构造学说的是( )A、全球共分为六大板块B、板块内部较稳定C、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多火山、地震D、大西洋是板块间相互碰撞形成的AD达标体验6、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喜马拉雅山曾是一片汪洋,说明海洋可变为陆地B、地震、火山活动可在短时间内改变地形C、台湾海峡底部有古代森林遗迹,说明陆也可变为海洋D、大地非常坚固、稳定,海陆轮廓自古以来就是这样的7、日本是多火山、地震的国家,主要原因是( )A、日本国土狭小 B、日本经济发达动C、日本人口众多 D、日本位于板块交界地带8、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 )A、是密不可分的整体 B、是固定不变的C、由板块拼合而成 D、由陆地和海洋组成DDC达标体验9、在青藏高原上发现海陆变迁的证据是( )A、青藏高原目前正在不断抬升B、古代书籍记载此处曾经是海洋C、在青藏高原的岩层中发现海洋生物化石D、南部边缘的喜马拉雅山曾是海洋10、澳大利亚所处的板块是( )A、大西洋板块 B、印度洋板块C、太平洋板块 D、南极洲板块11、大陆漂移的原因是( )A、板块运动 B、地震、火山C、人类活动 D、水流冲击CBA达标体验12、提出“大陆漂移假说”的科学家是( )A、赫茨 B、魏格纳C、李四光 D、迪茨BC13、根据大陆漂移假说,地球上海陆分布的变化由早到晚的顺序是( )A、 ① ② ③ B、 ② ③ ①C、 ① ③ ② D、 ③ ② ①①②③达标体验14、我国是个多地震的国家,原因是我国( )A、位于亚欧板块内部B、地形多为山地、高原C、地处地壳比较活跃地带D、在陆地与海洋交界地带15、在寒冷的南极大陆发现有煤,可以解释它的原理是( )A、板块构造学说 B、海底扩张学说C、大陆漂移学说 D、地质力学CC形成( )、( )板块运动裂谷海洋( )缩小/消失;形成高大( )山脉海洋陆→海海→陆点击“箭头”可以超链接到动画演示试用板块运动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非洲板块红海两侧的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根据测量,亚洲和非洲之间的红海在不断扩张。东非大裂谷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现代测量表明,位于欧洲与非洲之间的地中海在不断缩小。解释:因为地中海两侧的 板块与 板块发生 运动。碰撞挤压亚欧非洲喜马拉雅山脉是由 板块和 板块发生 运动形成的。碰撞挤压亚欧印度洋裂谷海水侵入,形成海洋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拓展材料)中山市永宁中学 苏平1.读资料:在2004年最后几天的一个宁静周日,印度洋海啸带着每小时800公里的速度,以无坚不摧的惊人量,席卷了印尼、泰国、斯里兰卡等诸多印度洋沿岸国家,仅在印尼就造成至少10万人死亡,无数家庭失父母、兄弟和姐妹。一幕幕惨景,让所有亲历者不忍正视。乌来来海滩是班达亚齐市最著名的海滩,方圆32平方公里。海啸前这里风景如画,游人如织。海喃生后,这里尸横遍野,随处可见丧生的游客。据当地报纸报道,仅在乌来来海滩,截止到18日就挖掘9600多具尸体。记者在海滩看到,从海边向内陆的2公里内所有建筑几乎全部被摧毁,残垣断壁绵延100余里。在现场搜索的一名印尼军人说,在这些废墟之下,仍有大量尸体需要发掘。由于高温天气和时间经较长,挖掘这些尸体的困难越来越大,这意味着很多人再也不可能与自己的亲人见上最后一面。(1)查查资料,说说什么是海啸。(2)海啸带来的灾难有哪些 (3)这次海啸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2.读资料:中华版图水陆变迁惊人海岸延伸:在黄河三角洲,从1953年至1982年间,造就陆地1 100平方千米。到1994年,河口地区已是一个近6 000平方千米的近代黄河三角洲。在长江三角洲地区,新中国成立以来已有数十平方千米的陆地形成,仅改革开放后的浦东新区,就造陆11平方千米。岛屿变化:浙江省温岭的石塘岛,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地图上,清楚地标明石塘岛是岛屿,以后由于滩涂淤塞,才成为大陆的一部分。上海的崇明岛,1950年的面积约为lOO平方千米,现在的面积已扩展为1200平方千米,50年来整整扩展了一倍。湖泊消长:曾经干涸的吐鲁番洼地艾丁湖,已恢复湖面75平方千米,更多的湖泊或消失了或缩小了。素有“千湖之省”美称的湖北省,20世纪50年代有天然湖泊1052个,如今仅存83个。位于长江中下游的江汉平原,是我国湖沼比较集中的地区之一,面积达30000多平方千米,现有湖沼已有80%的面积消失.(1)上述事例说明了中国国土 。(2)这样的例子很多,你能再举出两个吗 3.阅读材料:珠穆朗玛峰又长高了美国科学家通过精密的卫星系统获得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最新高度:8849.868米。科学家说珠穆朗玛峰还在增高。(1)喜马拉雅山位于________板块与________板块的交接处(2)现在测定的8849.868米是珠穆朗玛峰的________高度。(3)我国科学工作者在喜马拉雅山的岩石中,发现含有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化石。这说明该地区几千万年前是________,后受到强大的________力的作用,才形成今天雄伟高峻的山脉。EMBED PowerPoint.Slide.8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七年级地理优质课展示上册《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_人教版.flv 拓展.doc 拓展.ppt 教学反思.doc 教学实录.doc 教学建议.doc 教学论文.doc 教学设计 .doc 整体规划.doc 练习.doc 喜马拉雅山脉的隆起.swf 喜马拉雅生物化石.swf 大陆漂移示意图.swf 地震.mpg 海陆的变迁.ppt 地震.mpg 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mpg 板块运动与裂谷海洋的形成.avi 火山喷发.m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