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七年级地理(人教版)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2课时)中山市南头中学 李圣元【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主要讲述“沧海桑田”的变化及其原因。学习本节内容,要求:能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通过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进行科学史教育,培养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学情分析】“沧海桑田”是学生都非常熟知的成语故事,由此引入“海陆变迁”这一课题,对于初一学生来说,能引起他们的好奇和兴趣。大部分同学知道海陆是变化的,但对“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具体内容还是陌生的。因此,教学中应重“导”,以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课标要求】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2、知道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举出实例说明海陆变迁,初步形成海陆不断变化的科学观念;了解大陆漂移学说产生的背景和基本内容,知道海陆分布格局的形成过程;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有关地理现象的成因;阅读地图,说出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规律,说明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初步培养学生运用读图方式获取地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2、过程与方法注重观察发现——分析判断——实例检验这一学习方法的培养,在层层探究、步步求证的学习过程中,初步掌握探究的思路和方法。重过程、重结论。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学生注意观察、善于发现、敢于设想的科研兴趣和严于求证、勇于献身的科学精神。通过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变化,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教学重点】1、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及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2、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说出主要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教学难点】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成因。【教学构思】本课以故事导入,直接点出海陆变迁的观点,使学生对此问题有一个明确的认识。第一部分虚拟实地考察(喜马拉雅山发现古代海洋生物化石、海底发现古代人类活动的遗迹、荷兰的围海造田), 使学生在感性上认识海陆的变迁。此部分内容重在科学观的教育。第二部分是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以观察思考“世界地图中各大洲的轮廓”为切入点,引出“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使学生从更深层次认识海陆变迁。此部分内容重在对学生进行科学史的教育、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的培养,同时对科学方法也有一定的启发作用。第三部分“板块构造学说”,用“设疑探究”的方式学习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用“试验探究”证明“板块构造”的基本原理;用“原理应用”使学生从活动中学会运用板块学说解释地理现象;用“地理图像叠加法”发现板块边界与火山、地震带之间的分布关系。最后用歌谣的形式总结所学内容,让学生便于记忆。【教学准备】1、前置性思考题2、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剪切的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轮廓图 撕裂的几张不同的报纸【教学方法】教师教法:综合运用学法导学、活动导疑、问题导思等多种方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重在“导”。学生学法:学生尝试利用课前预习,课中观察发现,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和成果汇报等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自主学习。【教学过程】(2课时)教学环节 课件导示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探究、交流,汇报成果 设计意图复习提问 展示课件:空白“世界海陆分布图” 哪位同学上讲台来,在图上指出各大洲、大洋的位置,说出它们的名称。 学生踊跃举手,上讲台指图说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 “温故知新”,为转入新课作铺垫。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课题名称和本节课学习目的。播放动画短片“沧海桑田”视频。 全球海陆的分布是不是自古以来就是这样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全球海陆分布是如何变成现在这种形势的。这节课的学习,要求我们能够达到以下两个目标:一、能举例说明海陆分布是不断变化的;二、知道魏格纳从地图上得到了什么启示,了解“大陆漂移说”的主要内容。首先请听成语故事——“沧海桑田”。(学生看完视频后提问)“沧海桑田”这个成语故事,反映了什么地理现象 学生经分析判断,都作出了否定回答。学生观看“沧海桑田”视频短片学生举手回答:地壳变动和海平面升降。它的原意是指海陆变迁。 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对本节课内容的兴趣 提出任务,使学习具有目的性 听故事,明道理。以故事导入,直接点出海陆变迁的观点,使学生对“海陆是不断变化的”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课件导入学生探究活动成果汇报教师归纳点评学生汇报探究成果 引导总结知识点检测老师讲解 投影课本P33图2.10—2.12三幅图 读课本P33图2.10—2.12三幅图,思考:课本列出的各种地理现象,你能作出合理解释吗 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首先请汇报对图2.10的讨论结果,哪一个小组来汇报? 讲述:刚才三位同学的汇报告诉我们,从岩石中所含生物化石,可以推测这里曾经是陆地还是海洋;将过去与现在的情形进行对比,可以发现这里曾经发生过什么样的海陆变化。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对图2.11的讨论结果?有没有另一种可能,这里的地壳在下沉?图2.12的讨论结果呢?(出示课件,归纳总结)以上讨论的种种现象,都说明了海陆是不断变化的。海洋可以变为陆地,陆地也可以变成为海洋。根据刚才同学们的汇报,哪位同学来归纳一下海陆变迁的原因?现实中有许多反映海陆变迁的地理现象。你还能举出哪些实例?补充说明:人类活动引起海陆变化的范围较小。同时,人类的活动必须顺应自然规律,不然的话,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各小组按老师分派的任务,选择其中一幅图,结合课本图文,虚拟实地考察。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时间3分钟)(小组代表举手。甲小组汇报探究成果)生1:图2.10显示在喜马拉雅山中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喜马拉雅山区在很早以前曾经是海洋。生2:喜马拉雅山中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这里发生过海陆变迁,经历了由海洋上升为陆地的变化。生3:我认为这种海陆变迁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小组代表举手。乙小组汇报探究成果)生4:图2.11显示在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古水井等人类活动遗迹,说明我国东部海底在以前曾经是陆地。生5:古河流遗迹出现在海底,说明这里由陆地变成了海洋。生6: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海平面上升,海水将原来的陆地淹没了。(齐声回答)有。(小组代表举手。丙小组汇报探究成果)生7:荷兰人有围海造陆的传统,全国1/3的土地是通过围海造陆获得的。生8:荷兰人大量围海造陆是因为地势低,全国约1/4的陆地低于海平面。生9:荷兰的围海造田表明,人类活动也能引起海陆的变化。(学生举手回答)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学生根据收集到的资料例举:台湾海峡地壳下沉;太行山发现海螺,说明地壳上升;黄河三角洲面积不断扩大;澳门填海造陆等。 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本图文,虚拟实地考察。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图文阅读、分析、判断能力;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小组合作、共同探究的精神。同时,学生分组把自己收集、整理、讨论的结果,在全体同学面前展示,共同分享探究成果。老师通过点评,对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采用的方法进行归纳总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采用小组集体汇报的形式,让小组成员均有展示自我的机会,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促进、激励作用。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通过举例,检测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的掌握程度。引导过渡转入新内容创设情境探究发现操作演示 提问引导转入新内容演示讲解提问思考创设情境 探究活动成果汇报课堂检测归纳总结预设思考题 投影课本图2.13投影第二部分内容标题出示课件“活动:观察和发现”课件:哇!多像是撕破的一张纸。投影课本图2.18投影“大陆漂移的过程”课件,依次展示“证据1~3”课件出示课件“阅读与感悟”投影课件“问问我自己:”这节课的课题是什么?从知识上我记住了哪些内容?我学习了什么技能?从情感上有什么收获?(投影)第二课时课前预习思考题:1、大陆漂移是由什么引起的?2、全球共分为几大板块?各大板块的名称是什么?3、世界上有哪两大火山、地震带?它们与板块交界地带有什么关系? 讲述:上面我们讨论的几个实例,只是地球表面局部地区的海陆变迁。那么,就全球而言,海陆轮廓是怎样形成的?七大洲、四大洋是不是固定不变的呢?曾经有过很长时间的争论,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同学们,你同意哪一种观点,你认为地“静”还是地“动”?提问:请同学们观察“世界海陆分布图”,看看你有没有发现的眼光?你能从地图上发现什么?(教师指图,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特别提示学生注意观察非洲和南美洲的大陆轮廓有什么奇特之处。)请同学们拿出课前临摹好的世界海陆轮廓图,把非洲和南美洲大陆沿轮廓线剪下来,看能否将它们拼合起来?(巡视、指导学生动手操作)讲述:刚才,我们的同学做出了一个重大发现,只是同样的发现早在100年前就有人捷足先登了。这个人是谁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36页“偶然的发现 伟大的假说”,思考并讨论:根据这个发现,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什么假说?这个假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在课本的哪一页可以找到?谁来读读?那么,大陆漂移的过程怎样呢?(边演示讲解边提问)大家看,两亿年前,全球各大陆的分布怎么样?能不能在这张图上找出现在的各个大陆?(用教鞭依次指向图中各大陆位置,边指边提问)看来大家能够在二亿前的联合古陆图上找出现在的各个大陆。联合古陆经过一亿多年的漂移,发生了什么变化?再经过多少年的漂移,才逐渐演变成现在的海陆分布形势。(探究活动:老师将准备好的四张有不同文字和图案的旧报纸当众全部撕裂,然后将顺序打乱,叠放在一起,置于讲台上。)哪个小组的同学上来,将刚才撕裂的报纸重新拼合起来?请说说你们是怎样快速找到和拼合的。几位同学不但将报纸重新拼合起来了,还各自说出了拼合的依据,了不起。那么,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还是有科学依据?请你结合刚才的探究活动,从课本中寻找有关的证据。(指导学生在课本第34~36页中找到有关的证据,学生间相互讨论、交流,然后汇报成果)刚才3位同学从不同的方面列出了3个证据,来证明魏格纳大陆漂移假说的成立(依次展示“证据1~3”课件)。当然,除了这里所列出的以外,还有其它一些证据,感兴趣的同学可在课外更深入地开展探究。想一想,从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的故事中,我们除了在知识上有所收获以外,还得到了什么启示?课堂检测 投影练习内容(附后)请同学们各自将每道题的答案写在小纸条上,时间 3分钟。各小组最先做好的同学负责检查本小组其余同学的做答情况,然后汇报结果。从刚才所做的练习,反映出同学们对今天所学的内容掌握得很好。下面请同学们自己回顾一下今天所学内容。师生共同总结并板书:一、沧海桑田——海陆是不断变化的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1、发现和猜想2、内容和证据3、启示师:下课。 (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地动。活动:在老师的提示、引导下观察,并把自己的发现与小组同学共享。学生举手回答:非洲西海岸和南美洲东海岸的轮廓线非常相似。学生动手剪切,并展示剪切好的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轮廓图,将两幅图相向移动,直到看起来非常吻合为止。小组代表发言:非洲及南美洲大陆轮廓凹凸处可以很好地拼合在一起,就好像一张报纸被撕裂了一样。学生回答:魏格纳。活动学生阅读课本后回答: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生:在课本的第35页。主要内容是他认为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生:所有大陆是连在一起的。(学生依照老师指图,一一回答出南美洲大陆、非洲大陆和澳大利亚大陆等)生:各大陆分别向不同的方向漂移,相互间的距离拉大了。生:六千多万年。(一小组四位同学上讲台,很快就将四张报纸重新拼合起来,并一张张展示给同学们看。)生1:我是根据报纸的轮廓线是否相同来拼合。生2:我是从报纸上的文字,拼合后能一行行连起来进行判断的。生3:我是利用报纸上的图像来拼合的。生甲:我认为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线非常相似,两块大陆可以很好地拼合在一起,可以作为一个证据。生乙:我认为课本第35页图2.16提供的材料也可以作为一个证据。因为大西洋两岸古老地层和其中的生物化石,就好像被撕破的报纸上的文字和图像,重新拼合以后,又可以一行行地连在一起。生丙:我认为第36页图2.17所列的内容——海牛、鸵鸟在非洲和南美洲都有分布,同样可以作为证据。学生经思考后,先后发言:科学发现离不开敏锐、细致的观察;科学研究要敢于大胆的设想和孜孜不倦的思考;科学研究还要具有坚持不懈地探索和献身精神。 (小组反馈结果)每道练习,学生们都能快速、准确地回答。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剪切,拼合,证实学生自己的发现。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动画演示,直观反映大陆的漂移过程。一方面让巩固对各大陆轮廓的记忆,另一方面也说明魏格纳“大陆漂移”假说的合理性。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指导学生从课本上收集、筛选、整理资料来说明自己所要表述的问题,对探究能力的培养颇有益处。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检查本课时教与学的效果。“海陆的变迁”第二课时教学环节 课件导示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探究、交流,汇报成果 设计意图复习提问转入新课创设情境读图思考实验探究启发新知观察演示总结规律归纳总结练习巩固 投影课时内容标题投影“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投影课本图2.19案例1: (多媒体演示)结合课本图2.21“红海的形成示意”,演示“从裂谷到海洋”的演变过程。案例2:(多媒体演示)结合课本图2.24“喜马拉雅山的形成示意”,演示“从海洋到高山”的演变过程。课件演示“世界的火山地震分布示意图” 演示方法:第一步,点击世界主要火山分布带图;第二步,点击世界主要地震分布带图;第三步,点击六大板块分布图;最后,将上述三幅图叠加在一起,观察它们的分布有什么关系?投影练习内容: 提问:上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讲述: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后来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并得到进一步的证实。那么,大陆为什么会漂移?我们今天来学习第三部分内容:(三)板块的运动。讲述:20世纪60年代,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由此形成了板块运动学说。提问:地球表层分成几大板块?它们的名称是什么?哪一大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请同学们观察课本图2.19,说出图中各图例的含义。绿色的直线代表什么?单向箭头表示什么? “→←”表示什么? “←→”表示什么? 实验探究:(实验1)请同学们拿出一张纸,如果给这张纸一个相反方向的拉力,结果会怎样?读课本P38~40“活动”内容,思考:1、当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地表会产生什么现象?(实验2)老师将地理课平放桌面,用两手做相对挤压。同学们看到有什么现象发生?请自己做一做。读课本P39~40“活动”内容,思考:2、板块发生碰撞挤压时,地表会产生什么现象 (实验3)请两同学将两张课桌相向推动,用力碰撞,观察并设想会有何结果?原理应用:1、同学们想一想,如果两个巨大的板块相碰撞,是板块边缘地壳受到的影响大?还是板块内部受到的影响大?说明什么问题?老师边演示边提问:1、世界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在哪里?它们大体呈什么形状分布?2、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边界的分布是否一致?归纳小结:世界上有两大火山、地震带,即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阿尔卑斯山——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火山、地震带主要分布在板块边界地带。课堂检测:(内容附后)总结:跟着歌谣学地理板块构造学,六块来拼合;块内较稳定,边界地壳活。碰撞成山脉,张裂海洋谷; 若问交界处,火山地震多。 生:海陆变迁和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学生读图后,举手回答:地球表层由六大板块组成。它们分别是: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位于海洋上。 观察课本图2.19及图例。然后分别回答:绿色的直线代表板块边界;单向箭头表示板块运动方向;相向箭头表示板块间相互碰撞挤压相背箭头表示板块张裂活动学生实验活动后,汇报观察结果:开始看到纸会被绷紧,当用力到足够大时,纸张会被撕裂。学生根据刚才的实验发现和观察多媒体课件演示,思考回答:当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之间发生张裂运动时,红海在不断地扩大。有人预言,几千万年后,红海将成为新的海洋。学生经观察和动手操作后回答:书受挤压会产生向上隆起或向下凹陷。学生根据刚才的实验发现和观察多媒体课件演示,思考回答: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向运动,发生碰撞挤压,使古地中海不断变小,最后消失;在两大板块间逐渐形成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两学生用力相向推动课桌发生碰撞,然后观察并回答:课桌边缘破损大,中心则不受什么影响。学生经思考、讨论后回答:板块边缘。说明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而板块内部则比较稳定。观察认真观察老师演示,回答: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主要集中在阿尔卑斯山——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线和太平洋周边地区;大体呈带状和环带状分布。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边界的分布大体是一致的。 由大陆漂移到板块运动,让学生从更深层次认识海陆的变化。 培养学生读图识图能力。培养学生读图识图能力。实验探究,直观感受拉伸张力对纸张带来的影响。多媒体演示红海的形成,增强直观性。实验探究,直观感受挤压力对纸张带来的影响。多媒体演示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增强直观性。实验探究,直观感受碰撞对课桌不同部位带来的影响。经实验观察,分析归纳,由学生秘书得出“板块内部比较稳定;在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这一结论。通过演示,一方面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直观认识到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边界的分布大体一致,从而加深对板块交界地带地壳不稳定,多火山地震的这一结论的认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习和初步掌握一种地理图形的阅读、分析、判断的方法——将几种不同地理事物的分布图进行叠加,揭示它们之间的联系。运用歌谣形式,让所学内容生动易记。附:第一课时课堂检测师:请同学们各自将每道题的答案写在小纸条上,时间 3分钟。各小组最先做好的同学负责检查本小组其余同学的做答情况,然后汇报结果。)1、我国古代科学家沈括在太行山的崖壁中看到一条条含有螺蚌壳和鹅卵石的条带状岩层。这说明:( )A、螺蚌等生物本来就生活在山崖上;B、海陆分布是稳定不变的;C、地形是变化的,海陆也会发生变迁;D、海陆变迁都是非常迅速的。2、能说明喜马拉雅山地区曾经发生过海陆变迁的有力证据是( )A、喜马拉雅山目前正在不断上升B、古代书籍记载该地区曾经是海洋C、在喜马拉雅山的地层中发现海洋生物化石D、喜马拉雅山区中有鱼、海藻等生物3、地球上发生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 )A、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B、全球气候的变化C、太阳等其它星球的影响D、地壳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4、下面三幅图是表示地球演变过程中海陆分布的变化情况。根据大陆漂移的假说,由早到晚的排列顺序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③① D、③②①5、下列材料中,对“大陆漂移假说”起支持作用的是:( )A、古代书籍中记载大西洋两岸原来是连在一起的;B、大西洋两岸的大陆轮廓相当吻合;C、大西洋两岸所有生物种类都相同;D、大西洋两岸的岩石都连在一起。附:第二课时课堂检测1、说出空白投影图中六大板块的名称。2、用板块构造学说来解释下列地理事物的形成:东非大裂谷大西洋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3、六大板块中,几乎全部位于海洋上的板块是:( )A、印度洋板块 B、美洲板块C、太平洋板块 D、亚欧板块4、印度半岛所在的板块是:( )A、亚欧板块 B、印度洋板块C、非洲板块 D、美洲板块5、关于板块间的运动方式及其产生的结果的叙述,正确的是( )A、板块上升形成高原B、板块下降形成海洋C、板块碰撞挤压可以形成高大山脉D、板块拉伸张裂形成深海沟。6、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灾害的国家,原因是我国( )A、位于亚欧板块内部 B、地形多为山地、高原C、位于亚欧大陆与太平洋之间 D、地处地壳比较活跃的地带7、下列地理现象中,不能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的是:( )A、日本多地震 B、印度尼西亚多温泉C、意大利多火山 D、中国东南沿海多台风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初一地理精品课《大洲和大洋》听课反思南头初级中学 丘增元2009年10月23日,星期五上午第一节,南头初级中学地理科组开展精品课程教研活动,本次活动由梁光华老师在初一(10)班讲授精品课的公开课,课题是《大洲和大洋》。这次公开课开展得非常成功,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现在对这节地理课进行反思,总结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和一些有待改善的不足之处。这节课有很多优点,总结如下:一、梁老师教态端庄自然,令人感觉非常亲切,学生都敢于跟老师交流,同时,梁老师的授课富有激情、热情,语言又清晰,课堂气氛和谐、融洽。二、课程采用“生本教育模式”,以学生发展为本,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中教师先展示了本堂课需要探究的问题,之后,这些问题都由各学习小组向全班同学讲授,其他同学产生的相关问题也由学习小组负责释疑。这样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注重了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学习习惯。三、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素材丰富,化抽象为形象,令刚刚学习地理知识的初中生更容易接触和理解地理事物。四、结合教学内容,梁老师事先安排学生进行了七大洲轮廓的教具小制作,在学完新课内容后,学生纷纷向大家展示自己的作品,既满足了学生的成就感,又对新课内容起到了很好的巩固作用。这种做法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五、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环节紧凑,重点、难点突出。六、教学任务很好完成,实效不错。对这节课我有点小建议,课堂上的识图练习多一点能强化学生的读图能力,我认为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很必要。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参考资料1、水半球海洋最多、陆地最少的半个地球。它的中心在新西兰以东安蒂波德斯群岛附近。在水半球内,海洋占90.5%(相当于全球海洋的63.9%);陆地占9.5%,主要包括南极洲、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以及南美洲的南端。2、陆半球陆地最多、海洋最少的半个地球。它的中心在法国西部卢瓦尔河河口附近。陆半球的陆地主要包括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及南美洲的绝大部分,占全球陆地面积的81%。但是在陆半球内,海洋面积(占52.7%)仍然大于陆地面积(占47.3%)。3、张骞(?—前114)西汉汉中成固(今陕西城固)人。建元二年(前139年)奉汉武帝命出使大月氏,相约共同夹攻匈奴。他越过葱岭,亲历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地。途中两次被匈奴扣留,积十一年。元朔三年(前126年),匈奴内乱,始脱身归汉。元狩四年(前119年),又奉命出使乌孙,并派副使出使大宛、康居、大夏、安息等地。他两次出使,加强了中原和西域少数民族的联系,进一步发展了汉朝与中亚各地人民的友好关系,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官至大行,封博望侯。加加林(1934—1968)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位太空使者,被誉为“宇宙哥伦布”。他的名字是人类航天时代的象征。1961年4月12日,在前苏联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加加林穿着宇航服登上东方1号宇宙飞船,莫斯科时间9时7分,飞船在运载火箭推动下,点火升空,进入320千米高的地球轨道飞行。加加林在座舱内从舷窗向外望,不禁欢呼“多么美啊!我看见了陆地、海洋和云彩”。他在失重状态下感觉良好,绕地球一圈飞行108分钟后返航,上午10时55分借助降落伞安全着陆,完成了举世瞩目的航天飞行。加加林在1968年3月27日的一次驾机飞行训练中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他是世界上第一位航天英雄。丝绸之路古代横贯亚洲的交通通路,也称丝路。其主要路线,东端起自渭河流域,向西通过河西走廊,自敦煌后分两支,一支经今新疆境内塔里木河北面的通道,在疏勒(今喀什市)以西越过葱岭,更经大宛(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费尔干纳盆地)和康居南部(今撒马尔罕附近)西行;一支经今新疆境内塔里木河南面的通道,在莎车(今莎车县)以西越过葱岭,更经大月氏(今阿姆河上、中游)西行。以上两条路线会于木鹿城(今土库曼斯坦境内马雷),然后向西经和椟城(今里海东南伊朗境内达姆甘附近)、阿蛮(今伊朗境内哈马丹)、斯宾(今伊拉克巴格达东南)等地抵地中海东岸(今叙利亚境内安塔基亚),转达欧洲罗马等地。约自公元前第二世纪以后千余年间,大量的中国丝及丝织品皆经此路西运,故称丝绸之路。其他商品以及东西方各种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在古代和中世纪时也多通过此路,丝绸之路在历史上促进了中国和欧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4、郑和下西洋郑和(1371—1435),明朝航海家,本姓马,小字三保(一作宝),昆阳(今云南晋宁)人,回族,其祖、父均曾至伊斯兰教圣地麦加朝圣。他于明初入宫为宦官。永乐三年(1405年),成祖派他与副使王景弘率水手、官兵27 800余人,乘“宝船”62艘,远航西洋(当时称今加里曼丹至非洲之间的海洋为西洋),他们从苏州刘家港(今江苏太仓东浏河镇)出发,到占城(今越南南部)、爪哇、苏门答腊、锡兰(今斯里兰卡)等地,经印度洋西岸折回,至1407年返国。以后又于1407~1409年、1409~1411年、1413~1415年、1417~1419年、1421~1422年、1431~1433年出海,前后28年,7次远航,经30余国,最远曾到达非洲东岸、红海和伊斯兰教圣地麦加。他所率领的船队规模宏大,最多时达200余艘,最大的船长44.4丈(148米)、宽18丈(60米),有60余艘。航海技术相当发达,使用了罗盘、测深器和牵星板等。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和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它发展了中国的航海事业,加强了与亚非各国的联系,丰富了人们的地理知识,开阔了地理视野。它比西方哥伦布、达·伽马等的航行早了半个多世纪,而且在航海规模和技术等方面,也都远远领先于西方的航海家。郑和的随航人员马欢写有《瀛涯胜览》,费信写有《星槎胜览》,巩珍写有《西洋番国志》,记述航行中的见闻,都很有价值。5、马可·波罗(约1254—1324)意大利旅行家,生于威尼斯商人家庭。1271年随其父亲和叔父由威尼斯启程,经地中海、两河流域、伊朗高原、帕米尔高原到达中国喀什,沿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再经敦煌、酒泉、张掖、银川等地,于1275年抵上都(今内蒙古自治区多伦县西北)。以后到大都(今北京)。在中国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信任和优待。曾游历中国西北、西南、华东等地区及东南亚一些国家。1291年初离大都,1292年从泉州取海道离中国,经爪哇、苏门答腊、锡兰(今斯里兰卡)和印度南部,沿印度西岸到波斯(今伊朗),1295年回到威尼斯。1298年在威尼斯与热那亚战争中被俘,在狱中口述东方见闻,由同狱人笔录成书,即为流传至今的《马可·波罗游记》。其中记述了他来中国的沿途见闻,元代初年的社会情况及北京、扬州、杭州等城市的情况,中国东南邻邦的情况,蒙古诸汗国之间的战争和亚洲北部的情况。书中盛赞东方的富庶、文化的昌明,大部分篇幅是叙述有关中国的内容,马可·波罗是第一个向西方系统介绍中国情况的人。此书扩展了欧洲人的地理视野,对以后的地理大发现有一定影响,也是研究中古时期地理学史、亚洲史和中西交通史的重要资料。马可·波罗于1299年被释放回到威尼斯,其书很快被传诵。6、哥伦布(约1451—1506)意大利航海家,生于意大利热那亚,早年从事航海活动,1476年移居葡萄牙。他相信大地球形说,认为从欧洲西航可达东方的印度和中国,屡向葡萄牙国王提出西航计划,未被采纳。1485年移居西班牙,他的西航计划得到西班牙统治者斐迪南二世和伊莎贝拉一世的赞助,先后四次出海远航。1492年8月3日率船队携带西班牙统治者致中国皇帝国书从西班牙帕洛斯港出发,开始第一次西航,先后到达巴哈马群岛和古巴、海地等岛,1493年3月15日返回帕洛斯港。1493年9月25日从加的斯出发进行第二次西航,发现多米尼加等岛屿,1496年6月11日返回西班牙。1498年5月30日从桑卢卡尔出发进行第三次西航,发现特立尼达等岛屿,8月2日在帕里亚湾南岸首次登上美洲大陆,1500年10月返回加的斯。第四次西航在1502年5月11日从加的斯出发,为寻找海峡考察了中美洲洪都拉斯到达连湾的2 000多千米的海岸线,认识了巴拿马地峡,1504年11月7日返回桑卢卡尔。哥伦布开辟了横渡大西洋到美洲的新航路,在航行中还首次发现并利用大西洋低纬度吹东风、较高纬度吹西风的风向变化。他始终认为到达的新大陆是印度,并称当地人为印第安人。美洲的发现和新航路的开辟证明了大地球形说的正确性,促进了旧大陆与新大陆的联系。7、大洲的命名亚洲是亚细亚洲的简称,欧洲是欧罗巴洲的简称。古代地中海周围的人,以航海和经商闻名。由于航海定方位的需要,他们把地中海以东的大陆称为“亚苏”(Asu),意为“东方”或“东方日出之地”,把地中海以西的大陆称为“欧罗巴”(Ereb),意为“西方日落之地”,后来分别演化成英文Asia(亚细亚洲)、Europe(欧罗巴洲)。非洲是阿非利加洲的简称。“阿非利加”是希腊文,意思是“阳光灼热”,因为非洲3/4的地区位于热带,受到太阳的光热较多,气候炎热;另一种说法是,阿非利加洲(英文Africa)来源于古代北非的迦太基语Afarik,意为“迦太基以南的地方”。美洲是亚美利加洲的简称。据说来源于意大利航海家亚美利哥,公元1507年,亚美利哥根据他对美洲大陆的考察见闻,写了一本《海上旅行故事集》,向世界宣布了这个“新大陆”的存在,后来人们便以亚美利哥的名字为这个“新大陆”命名,并仿照其他大洲的名称词尾形式,称其为亚美利加洲。公元1914年,巴拿马运河开通以后,人们就以巴拿马运河为界,划分出自然地理上的北美洲和南美洲。大洋洲直到19世纪初才被欧洲人初步探测清楚。在这以前,人们只模糊地认为南太平洋该有大片陆地,随意在地图上注明“澳大利亚”字样,它的拉丁语原意就是“南方的陆地”。1812年前后,丹麦地理学家马尔特·布龙,正式命名澳大利亚大陆和周围太平洋上岛屿为大洋洲,意思是“大洋中的陆地”。在19世纪初的地理教科书中,坚持说地球上只有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大洋洲五大洲,而没有南极洲。1816~1821年,俄国探险船队首次进入南极圈,发现了新陆地,断定地球的南端并不是海洋。此后,探险成果渐多,南大陆的轮廓明朗化,人们就将这块位于地球南端的南极陆地取名为南极洲。南极洲因发现最晚,故又称第七大陆。8、四大洋名称的由来“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地球上的这四大洋,人们都比较熟知,那么“四大洋”的名称是如何得来的呢 (1)、太平洋——“和平之洋”公元1513年9月26日,西班牙探险家巴斯科·巴尔沃亚从巴拿马海岸见到此洋,命名为“南海”。1520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受西班牙国王委托,率领船队寻找通过东方的航线。经过四个多月的艰难航程,越过狂风恶浪的大西洋,穿过麦哲伦海峡,他们进入了新的大洋。时值当时天气晴朗,风平浪静,与前段航行截然不同,因此麦哲伦便把这个叫做“南海”的大洋改称为“和平之洋”,汉译为“太平洋”。(2)、大西洋——“大力士神的栖息地”。大西洋源于古希腊神话中大力士神阿特拉斯的名字。普罗米修斯因盗取天火给人间而犯了天条,株连到他的兄弟阿特拉斯。众神之王宙斯强令阿特拉斯支撑石柱使天地分开,于是阿特拉斯在人们心目中成了英雄。最初希腊人以阿特拉斯命名非洲西北部的土地,后因传说阿特拉斯住在遥远的地方,人们认为一望无际的大西洋就是阿特拉斯的栖身地,故有此称。(3)、印度洋——“通往东方的海洋”。印度洋的名称最早见于1515年中欧地图学家舍尔编绘的地图上,标注为“东方的印度洋”,此外“东方的”一词是和大西洋相对而言。奥尔大利乌斯编绘的世界地图集里正式称之为“印度洋”。因为古代西方对东方的了解很少,只传闻印度是东方的一个富有的国家,因此到东方就是到印度,通往东方的航路也就是通往印度的航路。1497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东航寻找印度,便将沿途所经过的洋面统称之为印度洋。(4)、北冰洋——“北极之海”。北冰洋大致以北极为中心,介于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北岸之间,面积1310万平方千米,为世界四大洋中面积最小、深度最浅的洋。由于终年气候严寒,绝大部分被冰层覆盖,因此一度曾经被称为“北极海”、“北冰海”,现在称之为“北冰洋”。9.四大洋的分界线(1)太平洋与北冰洋 西起俄罗斯东北部的杰口尼奥夫角,经白令海峡中的大、小代奥米德岛,至美国阿拉斯加西端苏厄德半岛的威尔士王子角一线。为白令海峡最窄处。(2)太平洋与印度洋 北起马六甲海峡北口,沿苏门答腊岛西海岸、爪哇岛南海岸,经阿拉弗拉海、托宙斯海峡,再沿澳大利亚东海岸和通过塔斯马尼亚岛东南角的东经146°51’线至南极大陆。(3)太平洋与大西洋 在德雷克海峡处,大致以通过南美洲南端合恩角的西经67°16’线为界。(4)大西洋与北冰洋 西起哈得孙湾东口,经戴维斯海峡、丹麦海峡、冰岛—法罗海槛、威维尔一汤姆森海岭、设得兰群岛的马克尔—弗拉格岛,到挪威西南沿海的塔斯德角一线。(5)大西洋与印度洋 自通过非洲大陆南端的厄加勒斯角的东经20°线至南极大陆。10、大陆与岛的划分大陆和岛屿是人为划分的,我们把澳大利亚大陆定为最小的大陆,这样,格陵兰被挤下来,坐了岛屿的第一把交椅。按照大陆是“地球上面积广大而完整的陆地”的定义,格陵兰是当之无愧的大陆。它面积217万平方千米,相当于西欧所有国家国土的总和,或相当于澳大利亚大陆的29%。如果它人口众多,肯定会作为一个洲从北美洲独立出来。可惜它只有5万人口,终年被冰雪所覆盖,只好屈居“岛屿王”了。11、珠穆朗玛峰的变迁喜马拉雅山的地层和化石记载了它的海陆变迁史。1975年,我国科学家考察登山队在珠穆朗玛峰地区采集的岩石标本中,发现了三叶虫、笔石、菊石、鱼龙等1 000多种生物化石。地质学家们经过对已发现的化石和地层构造的全面分析,认为:距今4 000万年的时候,这里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地壳不断下降,沉积了厚达30 000多米的海相地层,以及各地质时期的海洋生物化石。在距今约2 000多万年前,地壳发生一次强烈的构造运动──喜马拉雅运动,使古海区抬升为陆地,从此,喜马拉雅地区结束了海洋史。到距今约300万年的时候,喜马拉雅地区已经抬升变成了海拔约1 000米左右的热带草原。其后,地壳迅速抬升,直至全新世,世界上最高最年轻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终于形成了。至今,喜马拉雅山脉仍在继续抬升。12、台湾海峡的变迁地质工作者研究认为:台湾海峡经历了多次海陆变迁。2亿多年以前为海洋,在距今约4 000万年左右,海峡地区受喜马拉雅运动的影响,第一次上升为陆地,成为台湾山脉和福建山地之间的带状山间平原。以后,海峡地区的地壳时升时降,使台湾地区与大陆之间时连时分,海峡地区时而成为大陆与台湾之间的陆桥,时而变成被海水淹没的海峡。尤其是第四纪时,每当冰期,气候寒冷,海面下降,海峡地区便成为陆桥;每当间冰期,气候变暖,冰雪消融,海面升高,陆桥又被淹没成海峡了。由于海峡地区几度成为陆桥,所以,台湾岛上发现了许多与大陆类似的同时代的生物化石。13、地壳运动的证据地壳自形成以来,每时每刻都在运动着,这种运动引起地壳结构不断地变化。地震是人们直接感到的地壳运动的反映。更普遍的地壳运动是在长期地、缓慢地进行着,也是人们不易觉察到的,必须借助仪器长期观测才能发觉。例如,大地水准测量资料证明,喜马拉雅山脉至今仍以每年0.33~1.27厘米的速度在上升。地球在地质时期的地壳运动,虽然不能通过直接测量得知,但在地壳中却留下了形迹。在山区岩石裸露的地方,沉积岩层常常是倾斜、弯曲的,甚至断裂错开了,这都是岩层受力发生变形的结果。在我国山东荣城沿海一带,昔日的海滩现已高出海面20~40米。福建漳州、厦门一带,昔日的海滩也已高出海面20米左右,说明这些地方的地壳在上升。我国渤海海底发现了约达7千米的海河古河道,这表明渤海及其沿岸地区为现代下降速度较大的地区。再如,美丽的雨花石产于南京雨花台,这些夹有美丽花纹的光滑的卵石,是古河床的天然遗物。雨花台大量堆积着卵石,说明这里过去曾有河流,以后地壳上升,河道废弃,才成了如今比长江水面高出很多的雨花台砾石。14、大陆漂移说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1880~1930)在1912年系统提出的一种大地构造假说。他认为古生代后期全球只有一个庞大的联合古陆,称“泛大陆”。中生代由于潮汐摩擦和从两极向赤道方向的挤压力,泛大陆开始分裂,较轻的花岗岩质大陆在较重的玄武岩质地幔上漂移,逐渐形成今日的海陆格局。他认为地球上的山脉也是大陆漂移的产物,科迪勒拉山和安第斯山是美洲大陆向西漂移滑动时,受到太平洋玄武质基底的阻挡,被挤压而形成的褶皱山脉;亚洲东缘的岛弧群,是大陆向西漂移过程中留下的残块;格陵兰的南端、佛罗里达、火地岛等弧形弯曲,都是向西滑动摩擦脱落的结果;东西向的阿尔卑斯山和喜马拉雅等各大山脉,是大陆从两极向赤道挤压的结果。魏格纳根据当时掌握的资料,从地质、地形、古生物、古气候和大地测量等方面,详细论证了大陆漂移说。这个假说当时引起了地质学界和地球物理学界的重视。但是对于大陆漂移的机制和规律,则有很多学者表示怀疑。20世纪50年代以来,古地磁学的研究表明,地质历史时期磁极的移动,只有用大陆漂移说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因此大陆漂移说又获得了新生。15、板块构造学说1912年德国学者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1961年和1962年,美国的迪茨和赫茨提出了“海底扩张说”。在此基础上,1968年法国地质学家勒皮顺等人首创“板块构造学说”,现已成为最流行的地球科学新理论。板块构造学说将全球的岩石圈划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除六大板块外还有些小板块。大陆内部也可以划出一些次一级的板块。板块之间,分别以海峡或海沟、造山带为界。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其活动性主要表现为地震、火山、张裂、错动、岩浆上升、地壳俯冲等。世界上的火山、地震活动,几乎都分布在板块的分界线附近。板块学说认为地壳是有生有灭的。由于海底扩张,大洋底部不断更新,大陆则只是随着海底的扩张而移动。板块在相对移动的过程中,或向两边张裂,或彼此碰撞,从而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如3亿年前,欧、非两洲和南、北美洲相连,以后出现大西洋海岭,新的洋壳不断形成并以它为中轴向两边扩张,才使上述各洲分开。而在近7000万年以来,由于印度板块不断北移,与亚欧板块相撞,产生喜马拉雅山脉。东非大裂谷则正处于非洲大陆开始张裂,处于产生新洋壳的雏型期。红海亚丁湾则是两侧地壳张裂扩张的结果,处于大洋壳的幼年期。现在的地中海,则是代表大洋发展的终了期,它是广阔的古地中海经过长期演化后残留下来的海洋。关于板块的驱动力问题,有人认为是地幔对流,也有人认为是地幔中的“热点”和“热柱”把岩石圈拱起,而使其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滑动推挤板块运动,还有其他的一些主张,目前尚无统一的认识。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构造,这是人类对地壳运动认识过程不断深化发展的三部曲。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35张PPT)21世纪教育网精品教学课件世界海陆分布亚 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南 极 洲太 平 洋大 西 洋印度洋北 冰 洋太平洋读图:指图说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能举例说明海陆分布是不断变化的.知道魏格纳从地图上得到启示, 了解大陆漂移说的内容.沧 海 桑 田1.“沧海桑田”这个成语故事,反 映了什么地理现象 2.课本列出的各种地理现象,你能作出合理解释吗 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读课本P33图2.10—2.12三幅图,思考: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海洋生物化石说明了这里曾经是海洋。海底古河道和三角洲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古水井等人类活动遗迹,反映了该海域曾经是陆地。荷兰的围海大坝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不断在扩大是由填海造陆形成的。以上种种变化是怎样形成的呢?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例如“填海造陆”等,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现实中有许多反映海陆变迁的地理现象。你能举出其中的一些实例吗?海陆是不断变化的。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沧海桑田:海洋陆地大地在运动。七大洲、四大洋是不断变化的。海陆分布自古以来就是这样的。地“静”还是地“动”?世界海陆分布图1.观察世界海陆分布图,你发现非洲的东岸和南美洲的西岸有什么奇妙的之处?哇!多像是撕破的一张纸。2、根据这个发现,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什么假说?这个假说的内容是什么?活动阅读课本P36“偶然的发现 伟大的假说”及P35课文,思考并讨论:偶然的发现 伟大的假说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内容: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你认为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还是有科学依据?请你从课本中寻找有关的证据。活动: 读课文,找证据证据1 : 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非常吻合各大陆几乎可以拼合成一块。南北美洲与非洲、欧洲的拼合非洲与南美洲的拼合大西洋两岸的古老地层和生物化石不正好是记录演化历史的“文字”和“书页”么?证据2:大西洋两岸的古生物化石、地层构造具有相似性和连续性证据3:大西洋两岸生物分布具有相似性和亲缘性海牛和驼鸟在非洲、南美洲都有分布想一想,从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的故事中,我们得到了什么启示?这节课的课题是什么?从知识上我记住了哪些?我学会了什么技能?从情感上有什么收获?课堂练习:1、我国古代科学家沈括在太行山的崖壁中看到一条条含有螺蚌壳和鹅卵石的条带状岩层。这说明:( )A、螺蚌等生物本来就生活在山崖上;B、海陆分布是稳定不变的;C、地形是变化的,海陆也会发生变迁;D、海陆变迁都是非常迅速的。C2、能说明喜马拉雅山地区曾经发生过海陆变迁的有力证据是( )A、喜马拉雅山目前正在不断上升B、古代书籍记载该地区曾经是海洋C、在喜马拉雅山的地层中发现海洋生物化石D、喜马拉雅山区中有鱼、海藻等生物C3、地球上发生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 )A、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B、全球气候的变化C、太阳等其它星球的影响D、地壳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D4、下面三幅图是表示地球演变过程中海陆分布 的变化情况。根据大陆漂移的假说,由早到晚的排列顺序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③① D、③②①B5、下列材料中,对“大陆漂移假说”起支持作用的是:( )A、古代书籍中记载大西洋两岸原来是连在一起的;B、大西洋两岸的大陆轮廓相当吻合;C、大西洋两岸所有生物种类都相同;D、大西洋两岸的岩石都连在一起。B第二课时课前预习思考题大陆漂移是由什么引起的?全球共分为几大板块?各大板块的名称是什么?世界上有哪两大火山、地震带?它们与板块交界地带有什么关系?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练习答案《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课堂检测题(一)一、选择题:1C、2B、3C、4D、5D、6C二、非选择题:1、(略) 2、非洲 亚洲 3、亚洲 太平洋 4、南美洲《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课堂检测题(二)一、选择题:1D、2B、3C、4C、5D、6B二、非选择题:1、(略) 2、乌拉尔 乌拉尔 大高加索 3、土耳其 地中 苏伊士 红《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单元测试题答案一、选择题:1C、2D、3B、4C、5C、6B、7A、8D、9D、10B、11D、12D、13B、14D、15C、16D、17D、18A、19C、20C、21B、22A、23D、24C、25C、26A、27D、28A、29A、30D二、非选择题31、(1)印度洋 太平洋 大西洋(2)亚洲 大洋洲 北美洲(3)大洋洲 南美洲(4)南极洲 亚洲(5)① ⑤(6)太平洋 北冰洋 大西洋32、(1)A D (2)东 南 (3)陆地 海洋33、(1)略(2)乌拉尔 乌拉尔 大高加索(3)土耳其 地中 苏伊士 红34、(1)美洲板块 南极洲板块 印度洋板块 非洲板块 亚欧板块(2)太平洋板块 (3)火山 地震 (4)印度洋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地理单元测试题班级 姓名 学号 成绩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1.世界上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是…………………………………………………( ) A.葡萄牙的麦哲伦 B.美国的阿姆斯特朗 C.原苏联的加加林 D.波兰的哥白尼2.人们常说的地理大发现是指……………………………………………………………( )A.中国人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B.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到中国,增进亚欧交往C.中国人郑和七下西洋,足迹远及非洲东海岸,并留下著名的航海图D.意大利人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大陆3.沟通两个海洋的的狭窄水道叫…………………………………………………………( )A.半岛 B.海峡 C.岛屿 D.海湾4.关于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球又被称为“水星” B.六分海洋,四分陆地C.北半球陆地面积比南半球大 D.东半球海洋面积比西半球大5.四大洋中互不相通的两个大洋是………………………………………………………( )A.太平洋和印度洋 B.太平洋和大西洋 C.北冰洋和印度洋 D.北冰洋和大西洋6.地理工作者在喜马拉雅山脉的岩层中发现有鱼、海螺等海洋生物化石;很久很久以前,台湾岛和大陆是相连的。其原因是………………………………( )A.火山爆发和海啸 B.地壳变动和海陆升降C.登山运动员携带的物品和人们的填海造陆 D.气候变化和冰川消融7.世界著名的填海造陆的欧洲国家是……………………………………………………( )A.荷兰 B.丹麦 C.英国 D.瑞典8.跨经度最多的大洋是…………………………………………………………………( )A.太平洋 B.印度洋 C.大西洋 D.北冰洋9.由三个大洲包围的世界大洋是…………………………………………………………(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10.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山脉是………………………………………( )A.阿尔卑斯山脉 B.喜马拉雅山脉 C.安第斯山脉 D.落基山脉11.下列大洲,按面积大小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亚洲、欧洲、南极洲 B.非洲、大洋洲、南美洲C.亚洲、欧洲、北美洲 D.亚洲、南极洲、大洋洲12.纬度最高的大洲是……………………………………………………………………( )A.亚洲 B.北美洲 C.欧洲 D.南极洲13.下列海峡中,既是两大洲的分界线,又是两大洋的分界线的是……………………( )A.马六甲海峡 B.白令海峡 C.麦哲伦海峡 D.英吉利海峡14.世界上最大的岛屿在哪个大洲?……………………………………………………( )A.大洋州 B.非洲 C.南美洲 D.北美洲15.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原因是我国……………………………………………( )A.位于亚欧板块的内部 B.在海洋陆地的交界地带C.位于地壳比较活跃的地带 D.多火山,地形多为山地、高原16. “大陆漂移假说”是由谁提出的:………………………………………………( )A.哥伦布 B.麦哲伦 C.达尔文 D.魏格纳17.下面四幅图是表示地球演变过程中海陆分布的变化情况,根据大陆漂移的假说,由早到晚的排列顺序是………………………………………………………………………………( )A.③④②① B.①③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③18.中国东部面临的大洋是………………………………………………………………(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19.右图中表示海峡的位置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20.红海在不断扩大,是由于…………………………( )A.地壳下沉 B.海面上升 C.板块张裂 D.板块碰撞21.能够解释在寒冷的南极大陆发现有煤层的原理是( )A.海底扩张学说 B.大陆漂移学说C.板块构造学说 D.地质力学读图,回答22—23题:甲 乙 丙 丁22. 甲、乙、丙、丁四大洲中,与其它三个洲都相邻的大洲是:…………………( )A.甲 B.乙 C.丙 D.丁23.甲、丙、丁三大洲共同濒临的大洋是:…………………………………………(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24.对四大洋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太平洋面积最大,印度洋面积最小B.大西洋的形状像“S”,太平洋形状像“W”C.太平洋的面积与大西洋、北冰洋、印度洋面积之和几乎相等D.北冰洋纬度最高、太平洋跨经度最广25.对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解,正确的是………………………………………………( )A.地球表层由六大板块组成,板块与板块交界处都为高大的山脉B.世界六大板块中南极洲板块全部为陆地,印度洋板块全部为海洋C.六大板块是不断运动着的,这种运动现仍在继续进行D.板块构造学说最初是由美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的26.世界的陆地主要分布在:…………………………………………………………( )A.北半球、东半球 B.东半球、南半球C.西半球、北半球 D.南半球、西半球27.地球上海陆面积之比约为…………………………………………………………( )A .3 :7 B . 6 :4 C.4 :6 D.7 :328.从世界地图上看,下列大洲陆地相连的是…………………………………………( )A.亚洲和欧洲 B.欧洲和非洲 C.亚洲和北美洲 D.南美洲和南极洲29.下列既位于北半球,又位于西半球的大洲是………………………………………( )A.北美洲 B.欧洲 C.大洋洲 D.非洲30.地跨热带、温带、寒带的大洲是……………………………………………………( )A.非洲 B.大洋洲 C.南极洲 D.亚洲二.非选择题(40分)31.读大洲大洋分布示意图,回答: (1)写出图中字母所表示的大洋名称。 A.________ B._____ ___ C.________ (2)写出图中数字所表示的大洲名称。②. _____ __ ④ _ ______ ⑥ _____ __(3)赤道穿过的大陆有亚洲、 、 。(4)跨经度最多的大洲是 。面积最大的大洲是 。(5)七大洲中没有阳光直射的是图上数字中的 和 。(6)四大洋中,面积最大的是___ _____洋。纬度最高的是____ ____洋。轮廓形状像“S”的是____ ____洋。 32.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l)A~D四个半球中,表示东半球的是____ ____,表示南半球的是___ _____。(2)东西半球相比,陆地面积比较大的是________半球,南北半球相比,海洋面积比较大的是________半球。(3)北极地区与南极地区海陆分布有所不同,南极地区以____ ____为主,北极地区以_____ ___为主。33.读亚洲与欧洲、非洲的分界线图,完成下列问题。(1)在图上相应位置上填注亚洲、欧洲和非洲。(2)图中A为 山脉,B为 河, C为 山脉。(3)有一艘海船从黑海驶向印度洋,它将依次经过:海峡、 海、运河、 海。34.读世界板块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图,回答:(1)写出图中字母所表示的板块名称。 A._____ ___,B.____ ____,C._____ ___, D._____ ___,E.___ _____。(2)六大板块中,几乎全部是海洋的是____ ____板块。(3)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多___ _____和_ _______。(4)大洋洲在 板块。① ② ③ ④EMBED PBrushABC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课堂检测题(二)一、单项选择题。(60分)1.人们常说的地理大发现是指( )A、中国人张骞出使西域 B、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到中国C、中国人郑和七下西洋,足迹远及非洲东海岸,并留下著名的航海图D、意大利人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大陆2.水半球的范围最接近( )A.北半球 B.南半球 C.东半球 D.西半球3.下列四个半球的中心,生存环境最好的是( )A.西半球 B.水半球 C.南半球 D.北半球4.全部位于东半球的大洋是(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5.下列大洲中,被太平洋、大西洋、北冰洋包围的是( ) A.非洲 D.大洋洲 C.亚洲 D.北美洲6.下列海峡中,既是两大洲的分界线,又是两大洋的分界线的是( ) A.马六甲海峡 B.白令海峡 C.麦哲伦海峡 D.英吉利海峡二、读亚洲与欧洲、非洲的分界线图,完成下列问题。(40分)1、在图上相应位置上填注亚洲、欧洲和非洲。2、图中A为________山脉,B为________河,C为________山脉。3、有一艘船从黑海驶向印度洋,它将依次经过:________海峡→________海→ _______运河→____海。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第一课时教学反思南头中学 李圣元一、成功之处1、本课以故事导入,直接点出海陆变迁的观点,使学生对“海陆是不断变化的”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2、第一部分以小组探究——虚拟实地考察(喜马拉雅山发现古代海洋生物化石、海底发现古代人类活动的遗迹、荷兰的围海造田)的形式,使学生在感性上认识海陆的变迁。3、第二部分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以观察思考“世界地图中各大洲的轮廓”为切入点,引出“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引导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善于发现,大胆设想,重视收集证据,对学生认识科学史,激发科学兴趣,培养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是不可多得的一种尝试。同时,使学生从更深层次认识海陆变迁,牢固树立“海陆是不断变化的”科学观念。4、教学中设置的两个“探究活动”非常合理,但对海陆变迁不同方式的探究和人文活动对海陆分布影响的讨论未予以展开。二、不足之处我想以下的一些环节作以下的改动更好些:对于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不要让学生读,让学生概括这个故事,效果会好点,时间也好控制;对六大板快的分布的识记少了点,课堂练习再加强。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第一课时)教学反思中山市南头镇初级中学 梁光华在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地运用了生本教育的理念,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首先,基于郭思乐教授所说的:“最好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提问,解决问题,不要只传授知识──要鼓励行动”这一理念,我在课前预习时给出了4个前置问题让学生去准备:①为什么我们要把人类居住的这个星球称为“地球”?②我们把地表海陆各部分分别称为什么?③地球上有哪几个大洲和大洋?④地球表面各大洲的轮廓有什么共同的特征?要求学生根据问题阅读教材和地理图册,找出每个问题相关的知识点,并把自己发现的问题也记录下来。这样能帮助学生有目的地做好预习工作,完成初步感知教材内容的任务。接着,基于郭思乐教授所说的:“先教后学不仅局限于一般的预习,更多的是通过活动去学习,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学转化为活动来完成。这里指的活动,一个基本的要求就是覆盖某些必要的基础知识。”这一理念,我引入新课后,就让学生分成4人小组围绕前置问题展开了讨论,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大家纷纷发表意见,把找到的问题答案交流,并探讨各自发现的新问题。老师一边巡视,一边指导。这种交流活动是自由的、活跃的、有效的。限时讨论之后,就让学生分小组上台汇报,除了讲解问题的答案及其相关的知识点,汇报的同学还要组织提问、解疑和管理课堂纪律,基本担当了老师的角色。通过分组讨论、上台汇报这些活动,改变了传统的“灌输——接受”的落后模式,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关注的往往只是少数优生,大多数学生极少有表现自我的机会,更不要说登台表演了;而在生本教学的课堂上,学生是主角,他们在合作中感受与他人讨论、探究的乐趣,在登台汇报中体会“能为人师”的成功喜悦,大大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就算是登台没发言的同学,能站在台上,面对全班同学,也是一种很好的锻炼,甚至影响其一生。学生汇报完一个问题后,老师再适当加以小结点拨,特别是牵涉到地图的,要强调读懂;在大洲大洋地图的认读中,我是要求学生用1张黄色纸剪出七大洲的轮廓图,再把它们贴在蓝色的纸上,每个学生都自己亲自动手制作一幅大洲大洋地图,拿着这幅自己制作的地图来分析大洲大洋的问题,学生对应该掌握的知识点就能更清晰明了。这节课还有一个亮点就是课件制作精美实用,每张幻灯片的画面都很注意图文的搭配,插图美观而不夺目,文字简洁而清晰,虽然幻灯片不多,但每张幻灯片都充满活力,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关注度。信息技术和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加大了课堂密度和知识容量,让知识以恰当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并很好地把学生的汇报串联起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着极大的热情,并能够十分主动地参与其中。不可否认,这节课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是部分学生课前预习和个别小组的讨论不够深入,以致上台汇报时所讲的知识点欠具体,特别是与知识点相关的内容较少涉及,今后要加强这方面的指引;二是学生汇报后老师小结补充稍过多了点,看起来好像一切都水到渠成,或许这样也会遏制了一部分学生的思维;三是由于担心课堂教学任务不能完成,对于部分学生的质疑不敢放开讨论,学生们显得意犹未尽,对学生的积极性会造成负面影响。总的来说,作为一节生本教育实践课,本节课能够运用了生本教育的理念,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特点,基本做到了全面依靠学生、信任学生,为大家提供了一个生本课堂的有用案例。冀希望于今后能克服以上不足,把生本教育继续下去,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更广阔的学习空间。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A.“陆地和海洋”教学设计书一、教学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构建基于现代技术的开放式的地理课程、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二、教材内容本章内容主要讲述的是地球上海洋和陆地的分布状况和形成原因。本章共分两节,第一节大洲和大洋,介绍了大洲和大洋的比例,基本分布特征,一些地理事物的概念,七大洲的名称和分布特点,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状况。第二节海陆的变迁,这部分内容进一步解释了形成世界上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原因,包括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大陆漂移学说、板块构造学说两个学说的基本观点,以及建立在这两个学说上的火山和地震的形成原因。本章共分两节:“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学重点:七大洋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分布和轮廓特征;能够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岛屿、半岛、大洋、海、海峡等地理事物;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用所学的知识解释世界的主要山系和火山、地震的分布。教学难点:七大洋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分布和轮廓特征;用所学的知识解释世界的主要山系和火山、地震的分布。三、教材内容分析地球表面最显著的差别是世界陆地和海洋的分布,它构成了地球的基本面貌特征。对于地球上海洋和陆地分布状况、成因的了解,是我们学习自然地理知识和人文地理知识十分重要的。本章在《世界地理》基础知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章内容为后面章节的学习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本章内容前后互为照应,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是形成七大洲和四大洋分布形态的原因,七大洲和四大洋分布形态同时也验证了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在本章的教学中注意知识间的因果关系。操作方法和教学要点:1、教材处理和教学内容设计(1)紧扣地图,联系旧知识,学习新知识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读图、用图的能力不强,对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比较陌生,所以在本章中,教师要开始有目的、有步骤地引导学生读图和用图。如在阅读“世界海陆分布图”时,要联系第一章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划分图中出现过的大洲名称和各大洲的轮廓特点,从外形上对各大洲辨认,初步建立大洲相对位置的概念,使形象记忆与意义记忆相结合,以加深印象。还要重视对书中各种地图的分析和辨别,做到名称和图形能够一一对应记忆。(2)以文释图,以图释文,加强读图训练本章内容中共有24幅各类的地图、景观图等。图的信息量很大,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读图,养成用图的习惯。如在对图2.5“大陆、半岛、岛屿与海洋”和图2.6“大洲和大洋的分布”的读图时,先让学生自己对照课文内容后,看图说明,使学生通过自己观察思考而理解海陆分布的各种不同形式与各大洲和大洋的轮廓;然后让学生自己把各轮廓绘制在空白的平面图上。这样渐渐地让学生养成读图,用图的习惯。(3)理清知识联系,建立网络结构本章内容前后互为照应,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是形成七大洲和四大洋分布形态的原因,七大洲和四大洋分布形态同时也验证了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在本章的教学中注意知识间的因果关系。2、教学过程的展开结合本章重难点,以及地理的学习方法与教学方法,可以根据以下几个步骤进行讲解:首先解决七大洲和四大洋的轮廓及空间分布,这部分内容从东西半球图、南北半球图和世界海陆分布图入手,明确七大洲和四大洋的相对位置及轮廓特点,理解大洲、大陆、岛屿、半岛、大洋、海、海峡等地理事物的概念。书本有丰富的图片和材料,可以以预先设置好的问题引导学生阅读,让学生通过文字了解本章的主要内容,并通过读图练习进行强化。然后是讲解海陆的变迁,通过一些实例让学生分析海陆变迁的原因;通过相关的“活动题”让学生找出大陆漂移的证据,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念和科学兴趣。最后利用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释世界的主要山系和火山、地震的分布,从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整个教学设计紧扣材料和地图,以问题引导学生层层深入理解世界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及成因,初步掌握地理的学习方法。四、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全球海陆分布特点,记住海陆面积比例;学会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能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2、能力目标:能通过阅读“世界海陆分布图”、“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图”和“大陆的漂移图”和“六大板块与主要火山、地震的分布图,提高读图能力和析图能力,并能从地图中获得更多的地理信息。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今天正确反映在地图上的海陆面貌是无数人科学探究的结果,树立学生认识事物的发展观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使学生受到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念、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五、教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分析法、综合法六、教学检测安排:本章内容安排一次单元测试七、课时安排:(4课时)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 2课时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2课时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形态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课堂检测题(一)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0分,共60分)1.世界上第一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是( )A、中国的杨利伟 B、美国的阿姆斯特朗C、原苏联的加加林 D、葡萄牙的麦哲伦2.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叫( )A、半岛 B、海峡 C、岛屿 D、海湾3.关于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球又被称为“水星” B.六分海洋,四分陆地C.约71%是海洋,29%是陆地 D.陆地彼此连成一片4.纬度最高的大洲是( )A.欧洲 B.北美洲 C.南美洲 D.南极洲5.世界上最大的岛屿位于( )A.亚洲 B.非洲 C.南美洲 D.北美洲6.从地球仪或世界地图上看,大陆的形状似( ) A、圆形 B、方形 C、三角形 D、梯形二、读东西半球图,完成下列问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在图上相应位置填上:欧洲和大西洋。2、北回归线穿过的大洲有北美洲、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3、面积最大的大洲是___________,面积最大的大洋是____________。4、到南极考察的船舶,在________________洲的南端出发最容易到达南极洲。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26张PPT)21世纪教育网精品教学课件世界海陆分布复习篇1.甲、乙、丙、丁四大洲中,与其它三个洲都相邻的大洲是( )A.甲 B.乙 C.丙 D.丁2.甲、丙、丁三大洲共同濒临的大洋是(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3.甲、乙、丙、丁四大洲分别是按面积由大小的排列顺序是( )A.甲乙丙丁 B.甲丁乙丙C.丁甲乙丙 D.甲乙丁丙读图.回答后面问题。DDA新课篇 知道了世界有七大洲和四大洋,下面让我们继续踏上环游世界的旅程吧。制作:南头镇初级中学 梁光华1、世界的陆地和海洋在不同的半球分布情况如何?2、七大洲的分界线分别是什么?3、沟通四大洋的水道分别是什么?陆地主要分布在______,海洋主要分布在______。北极地区主要是____,南极地区主要是____。北半球南半球陆地海洋1、哪几个大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哪几个大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哪几个大洲主要分布在南半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哪几个大洲主要分布在北半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亚洲 欧洲 非洲 北美洲南美洲 南极洲 大洋洲4、赤道横穿哪几个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非洲 亚洲 大洋洲 南美洲3、本初子午线穿过的大洲有____________________。欧洲非洲南极洲2、世界上跨越经度最多、纬度最高的大洲是___________。南极洲各大洲的分界线(1)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 加索山脉— 黑海— 土耳其海峡。(2)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 苏伊士运河-红海。(3)南北美洲的分界线: 巴拿马运河。(4)亚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 白令海峡。(5)欧洲和非洲的分界线: 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1、各大洲在不同半球的分布。2、海陆分布的总体特征:很不均匀。3、大洲的分界线。4、沟通各大洋的水道。68亿课堂小结1.纬度最高的大洲是( )A.欧洲 B.北美洲 C.南美洲 D.南极洲2.下列海峡中,既是两大洲的分界线,又是两大洋的分界线的是( ) A.马六甲海峡 B.白令海峡 C.麦哲伦海峡 D.英吉利海峡3.水半球的范围最接近( )A.北半球 B.南半球 C.东半球 D.西半球4.下列四个半球的中心,生存环境最好的是( )A.西半球 B.水半球 C.南半球 D.北半球5.全部位于东半球的大洋是( )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6.下列大洲中,被太平洋、大西洋、北冰洋包围的是( )A.非洲 D.大洋洲 C.亚洲 D.北美洲DBBCCC1、完成《学习辅导》相关习题:P14-15的1、6、7、8、9、10、11、13、18题。2、预习新课:第二节 问题探究 ①地球上海陆变迁的原因有哪些?②大陆漂移假说的基本观点是什么?③板块运动学说包括哪些内容?④地球上的主要火山地震带分布在哪里?⑤当地震发生时,该怎么办?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人生在于探索,人生在于求真,愿我们在求真知的路途上勇往直前,学有所成!(共15张PPT)21世纪教育网精品教学课件大陆为什么会漂移?读图分析:地球表层分成几大板块?它们的名称是什么?哪一大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图中, “ ”表示什么? “→←”表示什么? “←→”表示什么?喜马拉雅山的形成过程喜马拉雅山的形成过程世界上的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交界地带有什么关系?世界的火山地震分布示意图3、六大板块中,几乎全部位于海洋上的板块是:( )A、印度洋板块 B、美洲板块C、太平洋板块 D、亚欧板块4、印度半岛所在的板块是:( )A、亚欧板块 B、印度洋板块C、非洲板块 D、美洲板块5、关于板块间的运动方式及其产生的结果的叙述,正确的是( )A、板块上升形成高原B、板块下降形成海洋C、板块碰撞挤压可以形成高大山脉D、板块拉伸张裂形成深海沟。6、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灾害的国家,原因是我国( )A、位于亚欧板块内部B、地形多为山地、高原C、位于亚欧大陆与太平洋之间D、地处地壳比较活跃的地带7、下列地理现象中,不能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的是:( )A、日本多地震B、印度尼西亚多温泉C、意大利多火山D、中国东南沿海多台风板块的运动板块构造学,六块来拼合; 块内较稳定,边界地壳活。碰撞成山脉,张裂海洋谷;若问交界处,火山地震多。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七年级地理(人教版)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第1课时)教学实录中山市南头中学 李圣元【教学思路】“海陆变迁”要求学生用动态的观点来认识世界海陆的分布。这部分识记的内容不多,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重过程轻结论。教材内容包括三部分:第一,海陆分布是变化的;第二,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第三,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理论。本课时学习前两部分内容。教学思路如下:一、海陆分布是变化的这一部分要解决四个问题:①明确认识到海陆分布是变化的。首先通过复习世界海陆分布,提出问题:全球海陆的分布是不是自古以来就是这样的?然后通过“沧海桑田”的传说故事导入新课,直接点出海陆变迁的观点,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我国古代就已经开始关注海陆的变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后面的教学作好准备。②指出海陆变迁的证据。运用课本列出的各种地理现象,虚拟实地考察(喜马拉雅山发现古代海洋生物化石、海底发现古代人类活动的遗迹、荷兰的围海造田),搜集海陆变迁的有关证据,认识到寻求证据是地理和地质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③探究海陆变迁的不同方式。通过文字材料和图像演示,看看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发生海陆变迁,分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表述能力。④讨论人文活动对海陆分布的影响。通过讨论加深对海陆变迁的认识,并初步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环境观。此部分内容重在“海陆是变化的”这一科学观的教育。二、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这部分内容分三个步骤进行。①引导学生重走魏格纳之路,也就是根据魏格纳研究的这一过程,把它浓缩到课堂教学之中。首先和学生一起观察世界海陆轮廓图,看有何发现、启示,然后根据观察结果提出自己的假想(设问、学生讨论、汇报讨论结果),最后谈谈如何用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勤于观察、善于观察、勇于假想、重于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科学的认知方法。②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基本内容(内容、演示)。③讨论从魏格纳身上得到的启示。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追求知识的面面俱到,而是抓住知识的主线,培养学生的科学观点、方法和认知能力。【教学实录】(一)沧海桑田1、温故而知新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是什么?生:大洲和大洋。(出示课件空白“世界海陆分布图” )师:哪位同学上讲台来,在图上指出各大洲、大洋的位置,并说出它们的名称?(一学生举手,上台准确指出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并能说出其名称。)师:刚才温嘉辉同学回答得很好,只是在讲到“大洋洲”名称时,将它说成了“澳大利亚洲”,有一点点纰漏。掌声嘉奖。(同学们鼓掌)师: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现在是这样子。那么,是不是自古以来就是这样的呢?生:(齐声回答)不是。师:同学们都做了否定的回答。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全球海陆分布是如何变成现在这种形势的。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32页——“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先后出示课件:1、课题名称——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2、本节课学习目标。并讲解。)师:这节课的学习,要求我们能够达到以下两个目标:一、能举例说明海陆分布是不断变化的;二、知道魏格纳从地图上得到了什么启示,了解“大陆漂移说”的主要内容。首先请听成语故事——“沧海桑田”。2、听故事,明道理(播放动画短片“沧海桑田”视频。)视频内容如下:沧海桑田在东晋人葛洪所著的《神仙传》里有这样一个传说:麻姑仙女应道士王方平之邀来到蓬莱仙岛。麻姑看上去好像才有十八、九岁的样子。“噢,麻姑如此年轻,真是令我老道羡慕啊。请问麻姑年方多少?”“啊,我也难以详答确切的数字啦,不过,我已见东海变为桑田,桑田变为东海,反反复复有三次了。”“噢,你已见过东海三为桑田,这样巨大的变化,可不是在短的年代里能遇到的。那你的年龄搞得确实是无法计算喽。可你看上去却如此年轻,我实在是佩服、佩服。”东海三为桑田后来就成为成语“沧海桑田”,比喻“世事变迁很大”。师:“沧海桑田”这个成语故事,反映了什么地理现象 生:地壳变动和海平面升降。它的原意是指海陆变迁。(学生掌声以示赞同。)“沧海桑田”从地理意义上讲就是指海陆变迁。请同学们读课本P33图2.10—2.12三幅图(投影三幅图所示内容),思考:课本列出的各种地理现象,你能作出合理解释吗?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有哪些?3、分组讨论,交流汇报(老师分派讨论任务:第一、二大组各学习小组完成图2.10的讨论,第三、四大组和第五、六、七大组各小组依次完成图2.11和2.12内容的讨论。老师巡堂检查并指导学生讨论。时间:3分钟。)师:下面请各小组汇报讨论的结果。首先请汇报对图2.10的讨论成果,哪一个小组来汇报?(小组代表举手)生1:图2.10显示在喜马拉雅山中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喜马拉雅山区在很早以前曾经是海洋。生2:喜马拉雅山中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这里发生过海陆变迁,经历了由海洋上升为陆地的变化。生3:我认为这种海陆变迁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师:刚才三位同学的汇报告诉我们,从岩石中所含生物化石,可以推测这里曾经是陆地还是海洋;将过去与现在的情形进行对比,可以发现这里曾经发生过什么样的海陆变化。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对图2.11的讨论结果?(小组代表举手)生4:图2.11显示在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古水井等人类活动遗迹,说明我国东部海底在以前曾经是陆地。生5:古河流遗迹出现在海底,说明这里由陆地变成了海洋。生6: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海平面上升,海水将原来的陆地淹没了。师:有没有另一种可能,这里的地壳在下沉?生:(齐声回答)有。师:图2.12的讨论结果呢?生7:荷兰人有围海造陆的传统,全国1/3的土地是通过围海造陆获得的。生8:荷兰人大量围海造陆是因为地势低,全国约1/4的陆地低于海平面。生9:荷兰的围海造田表明,人类活动也能引起海陆的变化。师:(出示课件,归纳总结)以上讨论的种种现象,都说明了海陆是不断变化的。海洋可以变为陆地,陆地也可以变成为海洋。根据刚才同学们的汇报,哪位同学来归纳一下海陆变迁的原因?生:地壳变动、海平面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也会引起小范围的海陆变化。师:需要说明的是,人类的活动必须顺应自然规律,不然的话,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师:(过渡)上面我们讨论的几个实例,只是地球表面局部地区的海陆变迁。那么,就全球而言,海陆轮廓是怎样形成的?七大洲、四大洋是不是固定不变的呢?请翻到课本第34页,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部分内容。(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师:课本上提到,对于海陆轮廓是怎样形成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是不是固定不变,曾经有过很长时间的争论,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投影课本图2.13相关课件)一种观点认为,海陆分布自古以来就是这样。另一种观点认为大地在运动,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轮廓是不断变化的。同学们,你同意哪一种观点,你认为地“静”还是地“动”?生:(异口同声)地动。师:看来大家都同意 “地动”这个观点。(出示课件“活动:观察和发现” )师:请同学们观察“世界海陆分布图”,看看你有没有发现的眼光?你能从地图上发现什么?(教师指图,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特别提示学生注意观察非洲和南美洲的大陆轮廓有什么奇特之处。)(学生举手)师:第一组同学有发现了。把你的发现向大家说说。生:非洲西海岸和南美洲东海岸的轮廓线非常相似。师:(用赞赏的眼光)很好!非洲西海岸和南美洲东海岸的轮廓线非常相似。我这里把两块大陆轮廓剪下来了,(先出示南美洲大陆)这表示哪一块大陆?生:南美洲大陆。师:(再出示非洲大陆)这一块呢?生:非洲大陆。师:(在投影的世界海陆轮廓图上,将剪下的两块大陆分别叠加在相应位置,边演示边讲解)如果将这两块大陆相向移动,挪在一起的话,你看到了什么结果?生:两块大陆就像撕破的一张纸,可以很好地拼合起来。师:刚才,我们的同学做出了一个重大发现,只可惜这个发现太晚了。早在100年前,就有人发现了这一奇特现象。谁啊?生:魏格纳。师:魏格纳就是在这个偶然发现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伟大的假说。(出示课件——活动)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36页“偶然的发现 伟大的假说”,思考并讨论:根据这个发现,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什么假说?生: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师:这个假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在课本的哪一页可以找到?谁来读读?生:在课本的第35页。主要内容是他认为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师:那么,大陆漂移的过程怎样呢?(投影“大陆漂移的过程”课件,边演示讲解边提问)大家看,两亿年前,全球各大陆的分布怎么样?生:所有大陆是连在一起的。师:能不能在这张图上找出现在的各个大陆?生:能。师:(用教鞭依次指向图中各大陆位置,边指边提问)这是哪一块大陆?生:南美洲大陆。师:这个呢?生:非洲大陆。师:猜猜这是哪一块大陆。生:大洋洲澳大利亚大陆。师:看来大家能够在二亿前的联合古陆图上找出现在的各个大陆。联合古陆经过一亿多年的漂移,发生了什么变化?生:各大陆分别向不同的方向漂移,相互间的距离拉大了。师:再经过多少年的漂移,才逐渐演变成现在的海陆分布形势。生:六千多万年。(探究活动:老师将准备好的四张有不同文字和图案的旧报纸当众全部撕裂,然后将顺序打乱,叠放在一起,置于讲台上。)师:哪个小组的同学上来,将刚才撕裂的报纸重新拼合起来?(一小组四位同学上讲台,很快就将四张报纸重新拼合起来,并一张张展示给同学们看。)师:请说说你们是怎样快速找到和拼合的。生1:我是根据报纸的轮廓线是否相同来拼合。生2:我是从报纸上的文字,拼合后能一行行连起来进行判断的。生3:我是利用报纸上的图像来拼合的。师:几位同学不但将报纸重新拼合起来了,还各自说出了拼合的依据,了不起。请给予掌声(鼓掌)。那么,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还是有科学依据?请你结合刚才的探究活动,从课本中寻找有关的证据。(指导学生在课本第34~36页中找到有关的证据,学生间相互讨论、交流,然后汇报成果)生甲:我认为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线非常相似,两块大陆可以很好地拼合在一起,可以作为一个证据。生乙:我认为课本第35页图2.16提供的材料也可以作为一个证据。因为大西洋两岸古老地层和其中的生物化石,就好像被撕破的报纸上的文字和图像,重新拼合以后,又可以一行行地连在一起。生丙:我认为第36页图2.17所列的内容——海牛、鸵鸟在非洲和南美洲都有分布,同样可以作为证据。师:好,刚才3位同学从不同的方面列出了3个证据,来证明魏格纳大陆漂移假说的成立(依次展示“证据1~3”课件)。当然,除了这里所列出的以外,还有其它一些证据,感兴趣的同学可在课外更深入地开展探究。(出示课件“阅读与感悟” )想一想,从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的故事中,我们除了在知识上有所收获以外,还得到了什么启示?生:科学发现离不开敏锐、细致的观察,要敢于大胆的设想和孜孜不倦的思考;科学研究还要具有坚持不懈地探索精神。课堂检测 (投影以下练习内容)师:请同学们各自将每道题的答案写在小纸条上,时间 3分钟。各小组最先做好的同学负责检查本小组其余同学的做答情况,然后汇报结果。)1、我国古代科学家沈括在太行山的崖壁中看到一条条含有螺蚌壳和鹅卵石的条带状岩层。这说明:( )A、螺蚌等生物本来就生活在山崖上;B、海陆分布是稳定不变的;C、地形是变化的,海陆也会发生变迁;D、海陆变迁都是非常迅速的。2、能说明喜马拉雅山地区曾经发生过海陆变迁的有力证据是( )A、喜马拉雅山目前正在不断上升B、古代书籍记载该地区曾经是海洋C、在喜马拉雅山的地层中发现海洋生物化石D、喜马拉雅山区中有鱼、海藻等生物3、地球上发生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 )A、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B、全球气候的变化C、太阳等其它星球的影响D、地壳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4、下面三幅图是表示地球演变过程中海陆分布的变化情况。根据大陆漂移的假说,由早到晚的排列顺序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③① D、③②①5、下列材料中,对“大陆漂移假说”起支持作用的是:( )A、古代书籍中记载大西洋两岸原来是连在一起的;B、大西洋两岸的大陆轮廓相当吻合;C、大西洋两岸所有生物种类都相同;D、大西洋两岸的岩石都连在一起。(小组反馈结果)每道练习,学生们都能快速、准确地回答。师:从刚才所做的练习,反映出同学们对今天所学的内容掌握得很好。下面请同学们自己回顾一下今天所学内容。(投影课件“问问我自己:”) 这节课的课题是什么? 从知识上我记住了哪些内容? 我学习了什么技能? 从情感上获得什么感受?(投影)第二课时课前预习思考题:1、大陆漂移是由什么引起的?2、全球共分为几大板块?各大板块的名称是什么?3、世界上有哪两大火山、地震带?它们与板块交界地带有什么关系?师:下课。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听课反思南头中学 黄巧媚本学期我们把《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的章节作为精品课程的研究模块,在这研究的过程中,我们积极准备,全情投入。由梁光华老师和李圣元老师各上了一节有针对性的、精彩的录像课,听课对我有以下的反思:一、课前复习 这两位老师都能抓住前一节课的重点来复习,并注意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做到温故知新。二、引入新课新课的引入都能采用多媒体的视频和动态的画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并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和欲望,增强了学习内容的直观性,这样的引入恰当和自然。特别是李老师能利用成语故事“沧海桑田”的视频,把学习内容直观化,易于让学生接受。三、新课讲授梁老师的《大洲和大洋》的课堂充满“生本教育”的教育理念,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教学理念贯穿始终,从学生自学—讨论—汇报—点拨—练习中,让学生能够实实在在地学习地理知识,认识地理原理,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特别注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的能力。通过分组讨论学习、上台汇报,改变了传统的“灌输——接受”的落后模式,在合作中感受与他人讨论、探究的乐趣,在登台汇报中体会“能为人师”的成功喜悦,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就算是登台没发言的同学,能站在台上,面对全班同学,也是一种很好的锻炼。李老师的《海陆的变迁》的教学过程,结合课本图文,虚拟实地考察。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图文阅读、分析、判断能力;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小组合作、共同探究的精神。同时,学生分组把自己收集、整理、讨以小组为论的结果,在全体同学面前展示,共同分享探究成果。老师通过点评,对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采用的方法进行归纳总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种采用小组集体汇报的形式,让小组成员均有展示自我的机会,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促进、激励作用。体现了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原则。四、拓展练习在教学过程中都能设计练习,检测学生学习的效果,让师生及时了解课堂的学习情况,并对学生的知识漏洞进行及时的辅导与纠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运用知识的能力。我觉得这两位老师都能以自己最好的一面参与精品课程的研究,身体力行地做好相关的每一项工作,以同科组的老师起了榜样的作用。都能以最新的教学理念引领地理课堂教学,给地理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很值得地理同行的学习。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初一地理精品课《海陆变迁》听课反思南头初级中学 丘增元2009年10月30日,星期五上午第三节,南头初级中学地理科组开展精品课程教研活动,本次活动由李圣元老师在初一(2)班讲授精品课的公开课,课题是《海陆变迁》。这次公开课开展得非常成功,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现在对这节地理课进行反思,总结李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和一些有待改善的不足之处。这节课有很多优点,总结如下:一、李老师教态自然大方,令人感觉亲切,学生都喜欢跟老师交流,课堂气氛和谐、融洽;二、教学课堂节奏紧凑,连贯性强;三、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四、教学目标明确,重点、难点突出;五、课堂笔记工整条理;六、密切联系现实生活;七、非常注重对学生的科学观和情感观的培养;六、教学任务很好完成,实效不错。对这节课我有点小建议,对于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不要让学生读,让学生概括这个故事,效果会好点,时间也好控制。还有就是对六大板快的分布的识记少了点,课堂练习再加强。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七年级地理优质课展示上册《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_人教版_李老师.flv 教学反思(1).doc 教学反思(2).doc 教学反思(3).doc 教学反思(4).doc 教学反思.doc 整体规划.doc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2课时).doc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第1课时)教学实录.doc 素材.doc 素材.flv 素材.mp3 练习(1).doc 练习(2).doc 练习(3).doc 练习.doc 课件(1).ppt 课件(2).ppt 课件(3).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