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承德市2011-2012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试题(打包5份)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北省承德市2011-2012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试题(打包5份)

资源简介

河北省存瑞中学2011-2012学年高一第二次月考
历史试题
命题人 袁野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分)
1.据说周公东征以后,“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材料中的“封建”,准确地说是指( )
A.进行分封 B.严密监视 C.委任官职 D.将他们变为地主
2.上题材料中的“蕃”是指( )
A.西周军队 B.少数民族 C.周边国家D.诸侯国
3. 君权和相权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的一对基本矛盾,封建统治者为加强皇权削弱相权采取的措施是( )
①秦朝三公九卿制②唐朝的三省六部制③北宋设三司使④元朝行省制度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汉武帝统治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制度较秦始皇统治时期有了发展,主要表现在( )
A.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和诸卿 B.让身边工作人员等参与军国大事
C.实行察举制度 D.实行郡县制
5.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以后,历代王朝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全国政务。延续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最终被哪位帝王废除? ( ) A.汉武帝 B.唐太宗 C.明太祖 D.康熙帝
6.下列机构或官职,曾经负责全国军事的有( )
①秦朝时期的太尉②隋唐时期的兵部 ③唐朝的节度使 ④宋元时期的枢密院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7.下列中央官制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
①三公九卿制 ②三省六部制 ③内阁制
A. ①②③ B. ②①③ C. ①③② D. ③②①
8.下列不属于宋初中央集权加强特点的是( )
A.集中相权 B.百官权力分散 C.重文轻武 D.军事上内重外轻
9.康熙帝统治时期,清朝中央机构出现三足鼎立状态,下列表示正确的是 ( )
A.议政处、六部、内阁 B.议政处、内阁、南书房
C.军机处 、议政处、内阁 D.议政处、军机处、南书房
10.唐朝有人评价科举制度“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其主要是指科举制度( )
A.加强了思想控制 B.选拔了大量人才 C.提高了庶族地位 D.阻碍了学术进步
11.7—9世纪末日本先后派遣13批遣唐使来唐.接待这些人的唐朝政府机构是 ( ) A.工部 B.户部 C.礼部 D.吏部
12. 1840~1860年英国连续两次发动侵华战争的动力来自于( )
A. 资本主义的本质 B. 资本主义制度 C. 工业革命 D. 第二次工业革命
13.下图是签订《南京条约》时的情景图,这一事件及此后可能出现的历史情景是( )
A. 消息传到英国,英国商人为中国全境通商举杯祝贺
B. 中国皇帝认为《南京条约》影响很坏而一直不批准它
C. 清朝官员普遍为政府放弃“闭关锁国”政策而庆幸
D. 中国政府派出专员与英国商定进出口货物的税率
14. 1852年英国驻广州代办米切尔惊异地说:“经过和这么一个大国开放贸易10年之久,并且双方都已废除了一切独立制度,而拥有如此庞大人口的中国,其消费我们的制造品竟不及荷兰一半……这好象是一个奇怪的结局。”出现这一结局的根源是( )
A. 清政府继续实行闭关政策 B. 自然经济对外国商品的抵制
C. 英国商品倾销仅限于五口及东南沿海地区D. 鸦片输入骤增削弱国人购买外国商品能力
15.一个侵略者曾经在日记中写道:“庄严华贵之区,且曾为高贵朝觐之殿,经此吞灭一切的火焰,都化为云烟了。……园门和那些小屋,也一个不留……我们已经完毕这件大工作,便再回到北京去。……所有年深日久、精美绝伦的建筑和物品,都一齐牺牲了。”据此分析,他参加的侵华战争应该是( )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6.历史课上,吴老师组织学生探讨“甲午战争是近代前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一课题,下列可以支持其观点的有:列强的侵略( )
①由沿海深入内地 ②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资本输出为主 ③由军事侵略为主转变为经济侵略为主 ④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④ D. ②③④
17. “对欧洲人的仇恨如同烈火一般蔓延到全中国,……一场针对外国势力的仇恨和恶作剧以一种古老的形式爆发出来。”(H·G·韦尔斯《世界史纲》)这段材料描述的事件是( )
A. 太平天国运动 B. 义和团运动 C. 五四运动 D. 辛亥革命
18. (2009·镇江模拟)近代前期中国有份《盟约书》表示为保卫国土,“万死不辞”,“纵使片土之剩,一线之延,亦令保全,不令倭得”。文中所要保全的国土是( )
A. 香港 B. 台湾 C. 东北 D. 南京
19.下图为七七事变后,我国著名画家张光宇所作漫画《“七七”与“切切”》。对这幅漫画理解比较准确的是( )
①认为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是自取灭亡 ②坚信中国抗战必将取得胜利 ③表明了日本人普遍反对战争 ④日本军人对发动的侵华战争感到悲观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20.某本书中有这样一个场景,林彪在一次遛马时,被国民党一士兵误伤,阎锡山命令将林彪送到山西最好的医院去治疗,还把这件事向延安做了解释。该场景最有可能发生在( )
A. 国民大革命时期 B.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21下图是《南京大屠杀》照片(略),这一照片反映的悲惨景象发生在( )
A. 1935年12月 B. 1937年12月 C. 1936年12月 D. 1938年12月
22.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期间,东条英机对日本议院作年度军事总结报告说:“昭和十五年度,敌军讫未进行主力的反攻,只有共产军于去年在华北举行大规模的出击。”“大规模的出击”指( )
A. 平型关战役 B. 台儿庄战役 C. 枣宜会战 D. 百团大战
23、中国近代史中经常提到中国“近代化”一词,从生产力的角度说,近代化是指采用机器生产;从政治方面说,是要求民主政治;从思想文化来说是主张天赋人权,要求民主权利。
下列哪一历史运动没有推动中国的近代化 ( )
A、洋务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新文化运动 D、辛亥革命
24.中国国民党党史馆为迎接大陆观光客,与厂商制作一系列历史人物玩具,其中包括蒋介石与毛泽东“欢笑言和版”。历史上蒋介石与毛泽东“欢笑言和”所取得的最大成就是( )
A. 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B. 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C. 签署了《双十协定》 D. 第一次取得了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25.从下面两幅图中,可以看出( )
A. 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B. 中共革命道路的变化C. 中国革命对象的变化 D. 中国军队性质的变化
26.战争题材电影在我国电影史上占重要的地位。下列战争电影所反映的史实,其先后顺序是( )
①《南京大屠杀》 ②《南昌起义》 ③《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 ④《甲午风云》
A. ④③②① B. ④①②③ C. ④②③① D. ④②①③
27. 1938~1944年,我国科技人员在大后方注册的专利共431件,比此前20年全国的总和增长了157%,其中机器、电器、交通工具、化学药品类居多。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科技人员的内迁 B. 军工企业的激增 C. 民营工业的发展 D. 战时需求的刺激
28.沈同衡作于1938年《“武运”岂能长久》的漫画反映了( )
①日本统治者企图以武力征服世界 ②日本民众存在厌战心理 ③日本侵略面临失败境地 ④日本法西斯是中日人民共同敌人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29. 电视剧《亮剑》成功塑造了八路军独立团团长李云龙和国民党晋绥军某部团长楚云飞的形象。右图是剧中李云龙和楚云飞共同抗日的情景,你认为出现该情景的原因是( )
①国共两党的阶级立场相同 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③国共两党坚持的抗战路线基本一致 ④中日民族矛盾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③
30. 在某学校的德育展室的宣传栏上,张贴着下面一幅珍贵图片。在图片旁边的解说词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
A. 中国近百年来首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B. 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C. 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 D. 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
二、填空题(每空1.5分、共15分)
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公及职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侵华日军的罪行:1937年12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军违反国际公法,
用活人做实验并实施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对占领区实行所谓的________________
的政策,扶植傀儡政权,实行殖民统治。
三、简答题
1、《天朝田亩制度》内容、目的和评价?(8分)(要求条理清晰,否则不给分)
2、《资政新篇》的目的和评价?(6分)(要求条理清晰,否则不给分)
四、阅读下列材料(11分)
材料一 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材料二 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真未可逆料。……此朕所以饬令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日本天皇停战诏书》
材料三 自1963年至1969年,日本贸促团体在中国举办了三次工业展览会。……中国贸促会先后在东京和大阪、名古屋和北九州,举办了两次综合性的经济建设成就展览会。……互办展览会对于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起了巨大的作用。……这么多人的互相参观,实际上是一个友好大交流,而且是遍布在各阶层的群众性交流。
——林连德《当代中日贸易关系史》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军事两个方面论证材料一的观点。(4分)
(2)材料二中日本对美英两国宣战的原因是否是真实原因?如果不是,真实原因是什么?(3分)
(3)依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4分)
高一第二次月考答案
三、材料解析
1、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军事上: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共产党的敌后战场共同抗日。
2、不真实。日本发动战争是为了争夺霸权。
3、主要原因:中国的全民族抗战。次要原因: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苏联出兵东北,美国投放原子弹等)。
河北省存瑞中学2011-2012学年高一第二次月考
英语试题
第一节:听力(10’)
请听第七段材料,回答下面两道题:(注意:听力材料中的8,9两题,对应在卷面上的1,2两题)
1.. What does the man think of Canada ?
A. Modern B. Big C. Good
2. What do we know about the man ?
A. He has decided to stay with his family .
B. He loves travelling . C. He is now a graduate student .
请听第八段材料,回答下面三道小题。(注意:听力材料中的10,11,12题,对应在卷面上的3,4,5题)
3. Where is the woman going ?
A. To the movie theatre B. To the library C. To the lab
4. What do we know about the man ?
A. He finds doing lab experiments easier than writing term papers .
B. He has a lot of reports to write this term .
C. Term papers are easy for him .
5. What kind of movie would the woman like to watch ?
A. Comedy B. Murder mystery C. Romance .
单项选择:(15’)
6. My sister seems to prefer ___________ music to __________ me .
A. listening to / talking to B. to listen to / talk
C. listening to / talk to D. to listen to / talking to
7. I’d like to take _________ of this chance to thank you for your help .
A. advantage B. case C. use D. care
8. It must be ________ great fun to play chess on the Internet .
A. a B. the C. / D. an
9. I insist that a doctor __________ immediately .
A. has been sent for B. sends for C. will be sent for D. be sent for
10. There are _______ many people in ______ a small room that it is crowded now .
A. such / so B. so / such C. such / such D. too / so
11. Although I hurried , ________ I was late for the train .
A. but B. so C. yet D. that
12. It’s time you changed your attitude _______ women now , Tom ; they hold up half the sky , you know .
A. towards B. from C. with D. in
13. The country life he was used to ________ greatly since 1992.
A. change B. changing C. has changed D. have changed
14. She can’t help _______ when she heard the bad news .
A. burst into tears B. to burst into tears
C. bursting out tears D. bursting into tears
15. ________ from the number of cars , there were not many people at the club yet .
A. To judge B. Judged C. Judging D. Judge
16. I agree with most of what you said , but I don’t agree with _________ .
A. everything B. anything C. something D. nothing
17. He talked as if he ________ to Beijing , but I knew he hadn’t .
A. went B. were C. had been D. would have been
18. We could not eat in a restuarent because _______ of us had ______ money on us .
A. all / no B. none / any C. every / no D. no one / some
19. This is the factory _______ we visited the other day .
A. there B. in which C. / D. whom
20. Anything _______ could be fond has been used to repair the bridge .
A. which B. that C. whose D. /
第二节:完形填空(共20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20分)
阅读下面短文,掌握其大意,然后从36-55各题所给的四个选项(A、B、C和D)中,选出最佳选项。
I was 10 the year my cousin Marley’s parents gave her a(n) 21 Christmas surprise: they were getting a divorce (离婚). My aunt 22 California, but my uncle decided to get her back. There was one matter: 23 to put his young daughter. 24 , my mother loved Marley, giving her more attention than her family ever did.
On that Christmas Eve, my 25 arrived on our doorstep 26 an old blue suitcase. Before she stepped 27, Marley said, “It doesn’t matter. When my parents come back, we’ll have a bigger 28 than this.”
Late on the night Marley arrived, my mom came into my room, her arms 29 with packages.
I knew they were my Christmas presents. “I know how you love surprises but we have to 30 which ones to give to Marley.”
My mother carefully 31 the gifts. Wow! I saw ice skates, red leather gloves and a dollhouse. The last present was the 32 we’d asked the lady at the local store to take down and play for us over and over again.
“Which ones?”my mother asked. “She can 33 the ice skates,” I said reluctantly (勉强地). “That’s good,” my mother said. She began to 34 the pack-ages up again. Then she stopped and asked, “Are you sure about these?” At that moment, I realized she expected 35 from me than I had already 36 . So I gave her the music box, too, and she hugged me.
The next morning, Marley’s eyes were resolute (坚定的). She expected nothing and wanted us to know she didn’t 37 . But when she saw her name on the biggest box, she couldn’t hide her 38 . I thought my happiness would be cut in half. Instead it was 39 .
Over the last 40 years, Marley and I have grown apart. But the love we felt for each other that day still
40 . Today Marley says, “They were the best presents I ever got.”
21. A. comfortable B. painful C. interesting D. wonderful
22. A. came to B. arrived in C. went to D. dreamed of
23. A. when B. how C. where D. why
24. A. Fortunately B. Surprisingly C. Unluckily D. Successfully
25. A. aunt B. uncle C. sister D. cousin
26. A. following B. carrying C. keeping D. owning
27. A. inside B. outside C. away D. down
28. A. present B. suitcase C. matter D. Christmas
29. A. filled B. taken C. brought D. supplied
30. A. offer B. choose C. afford D. decide
31. A. listed B. divided C. served D. opened
32. A. gloves B. dollhouse C. ice skates D. music box
33. A. have B. play C. try D. use
34. A. pick B. tape C. hang D. put
35. A. less B. little C. more D. many
36. A. asked B. given C. received D. accepted
37. A. care B. agree C. want D. think
38. A. movement B. encouragement C. disappointment D. excitement
39. A. reduced B. increased C. doubled D. added
40. A. remains B. happens C. appears D. moves
IV. 阅读理解(共15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30分)
第一节阅读下面短文,从每题所给的A、B、C、D四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项涂黑。
A
Everyone needs friends. We all like to feel close to someone. It is nice to have a friend to talk, laugh and do things with. Surely, there are times when we need to be alone. We don't always want people around. But we would feel lonely if we never had a friend.
No two people are the same. Sometimes friends don't get along well, which doesn't mean that they no longer like each other. Most of the time they will go on being friends. Sometimes friends move away, then we feel very sad. We miss them much, but we can call them and write to them. Maybe we would never see them again, and we can make new friends. It is surprising to find out how much we like new people when we get to know them. Families sometimes name their children after a close friend. Many places are named after men and women, if they are friendly to people in a town. Some libraries are named this way. So are some schools. We think of these people when we go to these places.
There's more good news for people, if they have friends. These people live longer than those people if those don't have friends. Why? It could be that they are happier. Being happy helps you stay well. Or it could be just knowing that someone cares, if someone cares about you, you take better care of yourself.
41. The first paragraph tells us __________.
A. none needs friends B. we always need friends around us
C. making friends is the need in people's life D. we need to be alone
42.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what the writer doesn't say in the passage?
A. People are happy when their friends leave them.
B. People may never see their friends after their friends move away.
C. People can know their friends in different ways.
D. People like their friends very much if they get to know them.
43.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he most probable place people name after friendly people?
A. A house. B. A room. C. A library. D. A village.
44. If people have friends, they would live longer, because __________.
A. they feel happier and healthier B. they get a lot of help from their friends
C. they take better care of themselves D. both A and C
45. This passage tells us __________.
A. that people are all friends B. that people need friends
C. how to get to know friends D. how to name a place
B
The best way of learning a language is using it. The best way of learning English is talking in English as much as possible. Sometimes you'll get your words mixed up (混合) and people will not understand you. Sometimes people will say things too quickly and you can't understand them. But if you keep your sense of humor , you can always have a good laugh at the mistakes you make. Don't be unhappy if people seem to be laughing at your mistakes. It's better for people to laugh at your mistakes than to be angry with you, because they don't understand what you are saying.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for learning English is: "Don't be afraid of making mistakes because everyone makes mistakes."
46. The writer thinks that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for you to learn a language is___________.
A. reading B. practising C. talking about it D. listening
47. What should you do in learning English?
A. Try to make some mistakes. B. Avoid making any mistakes.
C. Remember as many new words as you can. D. Use it as often as you cam
48. If people laugh at the mistakes you make, you should ___________.
A. be angry with them B. be angry with yourself
C. not care D. believe you are right
49. When you make a mistake, you should___________.
A. never make any mistakes again B. tell others not to make the same mistake
C. punish yourself for making it D. keep your sense of humor
50. The story tell us:" ___________."
A. It is normal (正常的) that we make some mistakes in learning English
B. Everyone must make mistakes
C. We can avoid making mistakes in learning a language
D. Laughing can help one learn English well
C
Can you remember the day when you spoke your first word? If you can, you are unusual. Try to imagine what first few months of your life were like. I am sure you just spent most of your time eating, sleeping and crying. As you grow older, you were awake more of the time. It took your parents more time to play with you and talk to you. You watched and listened curiously. You began to know that people made certain sounds to go with certain things.
Then you began to try making the sounds you heard. And step by step you were able to make the right sound for one thing.
On that day you came to understand the secret of language. The secret is that a certain sound means a certain thing. One sound might be as good as another. But it is no good as a word unless everybody agrees on its meaning. Only when a group of people use the same set of sounds of things, can they understand each other. Then, and only then do these people have a LANGUAGE.
After you found the secret of language, you learned words. Some of the words meant things, such as BOOKS, CHAIRS and SHOES. Some words meant doing things, such as GO and SWIM. And other words describe things, such as GOOD and DIRTY. Soon you learned to put words together to express one's idea, such as "1 want to go out and play with my friends." This is language. By means of language people can communicate. So we say languages are means of communication.
51. can remember the day when___________.
A. One; he spoke his first word B. No one; he spoke his first word
C. Most people; they spoke their first words D. None; they spoke their first words
52. When you were a little baby, you_________.
A. made sounds to let people know that you wanted to eat
B. spent most of your time playing with your parents
C. could not hear any sound around you
D. spent most of your time eating, playing and crying
53. The secret of language is that____________.
A. one sound might be as good as another
B. people can understand each other
C. a certain sound is for a certain thing
D. there is a special sound for each person
54. You could learn words_____________.
A. before you knew what the language was
B. after you knew what the language was
C. if you knew the secret of the language
D. when you were a baby
55. The aim in using language is .
A. to get everything one wants from others
B. to say what one wants to know
C. to share ideas, opinions, news, etc with one another
D. to make oneself understood by others
第二节;根据短文内容,从短文后的选项中选出能填入空白处的最佳选项。选项中有两处多余的选项。(10’)(把所选项目涂在答题卡相应的题号71-75中)
Last night when Jim was going over his lessons, his Grandma came into his room and chatted with him for a while. 71__.But suddenly she fell down to the ground. Jim was very frightened. ___72__ ___73____ ____74___. _____75_
A.Knowing her heart trouble must have come again, he quickly phoned the nearest hospital for help
B. But his grandma felt uncomfortable
C. Then she got up from the sofa and wanted to go to her bedroom.
D.Soon help came and his grandma was sent to hospital at once
E.Before the doctors came, he helped his grandma lie on her back and comforted her, which made her feel better
F. He sent his grandma to the hospital
G. One doctor said Jim had done the right thing and actually saved her life.
第II卷
第一节:短文改错 (10’)
I went shopping with my wife. We have a lot of things to buy them. We drove to
the center of the city and stopped our car in front of the shop. An hour late, we came
back to the car. But it was strange that we can’t open the door. So we asked policeman
for help. He was glad to help us. A few minute later, he got the door open. Just then a
man came up and shouted angrily. “How are you doing with my car?” We were
surprising and went to see the number of the car. What you think we did then? We had
to speak sorry to the man again and again.
第三节:书面表达(满分25分)
假设你叫Jessie,你的加拿大笔友James 想了解一下你将要参加的2007年全国中学生英语冬令营的有关信息,请你根据下面的海报给他写一封信,谈谈有关情况和活动意义,并邀请他参加你们的活动。回信的日期:2007-12-10
Welcome to our winter camp 2007
营址:大连
活动时间:2007年12月底,共4天
参加人员:来自全国各地的英语爱好者
中国,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的英语老师
活动内容:举行英语演讲比赛
观看学生表演;游览大连风景名胜;
交流学习英语的经验;
注意:1.书信必须包括以上提供的内容要点,可以适当增加细节,使内容连贯;
2.词数:100字左右; 参考词汇:表演 : performance n.
December 10, 2007
Dear James,
Nice to hear from you again!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est wishes,
Yours sincerely,
Jessie
Dear James,
河北省存瑞中学2011-2012学年高一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题
卷Ⅰ选择题 (共15分,)把答案涂在答题卡上
命题人:黄志超
一、基础知识(每题3分,共15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立仆(pū) 解剖(pōu) 涕泗(sì) 殒身不恤(xù)
B婆娑(suō) 装载(zài) 撰写(zhuàn) 按剑而跽(jì)
C籼米(xiān) 拎着(līn) 揩油(kǎi) 一椽破屋(chuán)
D瞥见(piē) 袅娜(nuó) 夹袄(jiá) 恪守不渝(kè)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透露 慢慢征途 乾坤 朝阳辉映
B九霄 嫦娥奔月 型谱 轻歌慢舞
C关键 摘星揽月 借鉴 预订轨道
D酝酿 连战连捷 泄露 保障系统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 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
(2) 据说艺术家住在一个不太大的城市里,隔壁人家养了小狗,它和艺术家相处很好,艺术家——用吃的东西款待它。
(3) 经过世代的筛选,——至今的谷肉果菜,水陆珍奇,不仅营养价值高,而且易于消化吸收。
A 居然 常常 留传
B 居然 往往 流传
C 竟然 往往 流传
D 竟然 常常 留传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这次校园网络建设,我们尽管想尽了办法,但还是屡试不爽,不得不推迟开通的时间。
B全篇不断地使用排比和重复的修辞方法,在反复地吟咏中,更使诗人的感情凝重隽永,意犹未尽。
C著名歌唱家刘欢演唱的蜀军为诸葛武侯举哀时响起的那首《赞诸葛》真是长歌当哭,如泣如诉,让人潸然泪下。
D干这种职务的人,大半是带工头的亲戚,或者在 “地方上”有一点势力的流氓,所以在这种地方,他们差不多有生杀予夺的权力。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英国的告别仪式日期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
B 0时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28任港督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
C 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者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D现在,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都是很安静的地方,人们再也听不到喊叫的受难者 了。
卷‖ (105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14分)
专诸者,吴堂邑人也。伍子胥之亡楚而如吴也,知专诸之能。伍子胥既见吴王僚,说以伐楚之利。吴公子光曰:“彼伍员父兄皆死于楚而员言伐楚,欲自为报私仇也,非能为吴。”吴王乃止。伍子胥知公子光之欲杀吴王僚,乃曰:“彼光将有内志,未可说以外事。”乃进专诸于公子光。
光既得专诸,善客待之。九年而楚平王死。春,吴王僚欲因楚丧,使其二弟公子盖余、属庸将兵围楚之灊;使延陵季子于晋,以观诸侯之变。楚发兵绝吴将盖余、属庸路,吴兵不得还。于是公子光谓专诸曰:“此时不可失,不求何获!且光真王嗣,当立,季子虽来,不吾废也。”专诸曰:“王僚可杀也。母老子弱,而两弟将兵伐楚,楚绝其后。方今吴外困于楚,而内空无骨鲠之臣,是无如我何。”公子光顿首曰:“光之身,子之身也。”
四月丙子,光伏甲士于窟室中,而具酒请王僚。王僚使兵陈自宫至光之家,门户阶陛左右,皆王僚之亲戚也。夹立侍,皆持长铍。酒既酣,公子光详为足疾,入窟室中,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既至王前,专诸擘鱼,因以匕首刺王僚,王僚立死。左右亦杀专诸,王人扰乱。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尽灭之,遂自立为王,是为阖闾,阖闾乃封专诸之子以为上卿。 (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6.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乃进专诸于公子光 进:推荐
B光既得专诸,善客待之 客:好客
C公子光详为足疾 详:通“佯”,假装
D既至王前,专诸擘鱼 擘:掰,用手把东西分开或折断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内空无骨鲠之臣
B门户阶陛左右,皆王僚之亲戚也
C左右亦杀专诸,王人扰乱
D尽灭之,遂自立为王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楚平王死后,吴王僚趁火打劫,派兵围楚。不料楚国出兵断其回路,导致国内空虚,给公子光夺位造成可乘之机。
B专诸认为,公子光是吴国真正的继承人,吴王僚欲把王位传给他人是不道德的,所以专诸才决定帮助公子光夺取王位。
C公子光看到夺位时机已到,一方面解除专诸的后顾之忧,让其刺杀王僚;另一方面设宴邀请王僚,王僚终于上当被杀。
D公子光依靠专诸多为成功,他没有忘记自己对专诸的承诺,还是封了专诸的儿子做了上卿。
9.把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光将有内志,未可说以外事。(2分)
译文:
(2)此时不可失,不求何获!且光真王嗣,当立,季子虽来,不吾废也。(3分)
译文:
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试题 (23分)
看荷花,宜晨,宜夜。朝晖月色映照下,玉立婷婷,青盖田田,倍添丽色。不过黄昏夕阳中,却也别有风情。
近来,炎天溽暑,始终徘徊不去。很想念那片“清风徐来,绿云自动”的荷池。趁着晚晴时分,全家到了植物园。一路上尽念着姜白石(南宋词人)的句子“古城野水,乔木参天”、“水佩风裳无数”、“冷香飞上诗句”、“高柳垂荫,老鱼吹浪,留我花间住”,似乎凉意顿生,溽暑已消。
可是,真正面对满塘翠叶红花,却很想叹气!首先,荷叶太挤,挤得每片叶子都不易伸展,很难有“田田”之感。其次,花不是已谢,就是未开,加上刚下过一场雨,一点荷香也闻不到,自悔寻芳到已迟,“冷香嫣然”只是凭想象得之。再放眼一望,池中间居然一大块空白,片叶俱无,真像人头上患上了癣癞之疾,成了不毛之地!据说是水污染的后遗症,真是大煞风景。看荷的心情,到此已索然无味,正预备败兴而返。——偏偏一岁半的小女儿面对平生初见的“奇景”,正感动得目眩神迷,不停地说“花花开啦”、“蜻蜓来啦!”两条小腿,绕池急奔,兴奋得恨不能纵浪池水中,伴花叶蜻蜓共舞!怕她跌倒,我们也只有绕池一周。这才发觉到池边树下,游人如织,观赏荷塘夕照的人并不少!面向一池翠碧,有人静坐,有人闲聊,有人读书,有人漫步,俱是怡然自得。骤雨方晴,夕阳灿灿如金,荷风阵阵,拂面生凉,老树浓荫,细草柔碧。再细看池中未开的花苞宛如木笔,亭亭擎立,嫣红如染,荷叶上圆珠的闪烁,晶莹如玉。此情此景,确也可乐。忽觉心中阴霾顿消,也想着和女儿唱起歌来:“夕阳斜,晚风飘,大家齐唱采莲谣……”
原来喜乐悲愁,全在一念之间。一年好景,一岁繁华,本无须远求,只要以不沾不染之心,巨细无遗的眼,真正去领略,就是福气。
10.文中与“玉立婷婷”同义的词语是________。(2分)
11.“不毛之地”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3分)
12.“黄昏夕阳中,却也别有风情”的“风情”是指________(可用文中词语稍加组织概括作答)(3分)
13.第二节引姜白石词句,意在表达________。(3分)
14.作者“预备败兴而返”的原因是什么?(概括作答,不要照抄原文)(9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3分) ( )
A.本文的主旨用文中的话来说,就是“喜乐悲愁,全在一念之间。”
B.作者对荷池感情的变化可以这样概括:向往荷池——叹气败兴——观赏得乐。
C.作者写如织游人怡然自得衬托了荷塘夕照之美和自己的心中之乐。
D.作者用华美的词藻和大致整齐的文句描写荷塘夕照,流露出愉悦之情。
E.作者用对比的手法写荷塘的不同景色,表现出对水污染的不满。
四、背诵默写。(每空一分,共10分)
(1) , ,谁主沉浮?
(2)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3)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 , 。
(4)惨象, ;流言, 。
(5)于嗟鸠兮, !于嗟女兮, !
(6)昔我往矣, 。
五、语言运用。(8分)
4月23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世界读书日”,学校准备组织开展一次全校性的读书活动,请你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1请你给这次活动命一个名,以体现活动主题。(2分)

2请你向活动组织委员会就怎样开展这次活动提两点建议。(4分)


中新网9月21日电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原总设计师王永志21日透露,根据“三步走”战略规划,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目前进入第二步第一阶段,已成功实施神舟六号多人多天飞行试验和神舟七号出舱活动飞行试验,紧接要开展的空间交会对接试验,任务准备即将迈入正样研制阶段。中国载人空间站等后续工程的实施方案,正在立项审批过程中。
中国工程院当天在北京组织举办“中国工程科技六十年成就座谈会”,王永志院士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国航天”时作上述表示。他说,载人空间站实施方案一旦确定,再过十年稍多一点的时间,中国将拥有长期在轨运行的载人空间站,届时,中国人将不仅能进入太空,而且还可以进驻太空,载人航天当然能发挥更大效益。
3请概括上面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2分)
六、作文(50分)
如果把生命比做一把披荆斩棘的刀,那么,挫折就是一块不可缺少的磨刀石。为了使青春的“刀”更锋利,让我们勇敢地面对挫折的磨砺吧!
请以“挫折”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
参考答案
亭亭擎立。
池中一大块空白,片叶俱无。
荷塘夕阳,确也可乐。
去荷池路上的喜悦之情。(或对荷池的向往之情。)
①荷叶太挤,难有“田田”之感。②闻不到荷香。③因污染而致池中大片空白,大煞风景。
(A)(E)
承德一中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
高一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題卷分第i卷(选择題)和第ii卷(非选择題)两部分,总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2.答题前,考生须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題卡指定的位置上
3. 选择題的每小題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題卡上对应題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字迹的签字在答题卡上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考试结束,将答题纸和答题卡一并交回,试卷自己保存以备讲评。
一、选择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计80分)
1、《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周王姓姬)独居五十三。”这段材料能够说明西周分封制中分封的主要对象是
A.平民 B.在战争中立功的将士
C.周王的亲族 D.商朝的王族和贵族
2、商代统治者凡事都要通过占卜予以决定,这一现象说明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是( )
A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B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C权力高度集中于商王手中 D决策体现原始民主色彩
3、由于血缘关系的亲疏不同,西周贵族集团形成的宗法等级序列应该是( )
A、周王——卿——诸侯——士 B、周王——诸侯——卿大夫——士
C、周王——诸侯——士——大夫 D、周王——大夫——士——卿
4、《诗经》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句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制度的沿革,这种制度是( )
A分封制度 B宗法制度 C井田制度 D世袭制度
5、《史记》记载,刘邦称帝之后以旧礼尊其父,有人劝说刘父:“今高祖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 如此则威重不行”。此后其父以尊礼待刘邦。从文中可以看出( )
A.刘邦违背了纲常伦理 B.宗法关系要服从于君权
C.汉初宗法制趋于崩溃 D.君臣关系等级森严
6、“皇帝”制度创立于秦朝,关于这项制度说法错误的是( )
A、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个人的意志
B、“主独制于天下而无所制也”成为中国古代的政治定律
C、历代官僚体制虽有变化,但都以维护王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准则
D、“法令出一”意思是说,皇帝的决策往往要得到群臣的一致意见
7、西汉王朝大体继承沿用了秦王朝的基本制度,史称“汉承秦制”。下列哪项制度不是对秦制的沿用 ( )
A、皇帝制度 B、三公九卿制度 C、郡县制度 D、刺史制度
8、在位时期注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用人,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主要决策,形成“内朝”和“外朝”政治现象的皇帝是(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宋太祖
9、假设唐太宗时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请问它的修建需要中央政府如何运转
A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 .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D .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10、下面四幅关于中国历史上皇权势力的消长图,哪一幅是正确的( )

11、小华找来《康雍乾三朝实录》、《论军机处与极权政治》、《“文字狱”的研究》三本书,计划写一篇小论文。下列最可能成为这篇论文题目的是( )
A、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B、明清的君主专制
C、浅议焚书坑儒 D、清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12、下列是有关加强我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措施,按其先后顺序排列的是( )
①设置参知政事 ②废丞相、设内阁 ③设立军机处 ④创立三省六部制
A.①②③④ B.④②③① C.②④①③ D.④①②③
13、中国古代崇尚“德治”,孝道是政府与民间最推崇的。有史料记载,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减食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郭巨因此而被荐举为孝廉。这一史料反映的是 ( )
A、分封制 B、编户制 C、察举制 D.科举制
14、清朝为近代中国版图的基本奠定做出了贡献,下列说法符合史实的是------( )
A、其边疆政策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
B、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是御史台
C、明代形成的土司制度发展到清代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的统治
D、土尔扈特部的回归是清政府实施“改土归流”的结果
15、清光绪帝曾发布《罪己诏》:“今兹议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文中“议约”是指( )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16、1840、1856年英国连续两次发动侵华战争的动力来自于( )
A. 资本主义的本质 B. 资本主义制度 C. 工业革命 D. 第二次工业革命
17、当《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朝官员董宗远上奏反对。他说:“国威自此损矣,国脉自此伤矣,乱民自此生矣,边境自此多事矣。”他反对签约的主要出发点是( )
A. 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B. 维护民族利益 C. 维护国家独立自主 D. 学习西方技术
18、1852年英国驻广州代办米切尔惊异地说:“经过和这么一个大国开放贸易10年之久,并且双方都已废除了一切独立制度,而拥有如此庞大人口的中国,其消费我们的制造品竟不及荷兰一半……这好象是一个奇怪的结局。”出现这一结局的根源是( )
A. 清政府继续实行闭关政策 B. 自然经济对外国商品的抵制
C. 英国商品倾销仅限于五口及东南沿海地区
D. 鸦片输入骤增削弱了国人购买外国商品的能力
19、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代表了帝国主义列强的普遍要求。这里的“要求”是指( )
A、实施“以华治华”策略 B、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
C、阻止英国势力独霸中国 D、展开对中国长江流域的争夺
20、一个侵略者曾经在日记中写道:“庄严华贵之区,且曾为高贵朝觐之殿,经此吞灭一切的火焰,都化为云烟了。……园门和那些小屋,也一个不留……我们已经完毕这件大工作,便再回到北京去。……所有年深日久、精美绝伦的建筑和物品,都一齐牺牲了。”据此分析,他参加的侵华战争应该是( )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1、某条约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此条约是( )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22、近代前期中国有份《盟约书》表示为保卫国土,“万死不辞”,“纵使片土之剩,一线之延,亦令保全,不令倭得”。文中所要保全的国土是( )
A. 香港 B. 台湾 C. 东北 D. 南京
23、“对欧洲人的仇恨如同烈火一般蔓延到全中国,……一场针对外国势力的仇恨和恶作剧以一种古老的形式爆发出来。”(H·G·韦尔斯《世界史纲》)这段材料描述的事件是( )
A. 太平天国运动 B. 义和团运动 C. 五四运动 D. 辛亥革命
24、1900年以后,在天津老城厢南门外出现了租界与天津地方当局均不实施管理,并一度畸形繁荣的地区,俗称“三不管”,这本质上反映出近代天津城市的( )
A. 封建落后性 B. 治安管理的不合理性 C. 半殖民地半封建性 D. 建设的散乱性
25、下图为七七事变后,我国著名画家张光宇所作漫画《“七七”与“切切”》。对这幅漫画理解比较准确的是( )
①认为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是自取灭亡 ②坚信中国抗战必将取得胜利 ③表明了日本人普遍反对战争 ④日本军人对发动的侵华战争感到悲观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26、某本书中有这样一个场景,林彪在一次遛马时,被国民党一士兵误伤,阎锡山命令将林彪送到山西最好的医院去治疗,还把这件事向延安做了解释。该场景最有可能发生在( )
A. 国民大革命时期 B.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27、下图是一幅关于抗日战争的漫画。对此漫画所表达的主题,理解最准确的是 ( )
A. 中国经济实力强于日本 B. 全民族抗战是抗战胜利的重要保证
C. 中国抗战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 D. 日本侵略势力付出了沉重代价
28、从下面两幅图中,可以看出( )
A. 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B. 中共革命道路的变化
C. 中国革命对象的变化 D. 中国军队性质的变化
29、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目的是
A.为了获得中国政府的感激 B.承认列强在华权益,缓和与列强的矛盾 C.为了与列强“机会均等”,“利益均沾” D.不再追随西方列强,实行独立侵华政策
30、1937年,中国共产党曾致电国民党保证:“共产党领导的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直接受南京中央政府及军事委员会指导。”这表明 ( )
①中共放弃了对特区和红军的领导权 ②中共放弃了与国民党敌对的政策 ③中共有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诚意 ④中共以让步换取和国民党合作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31、在某学校的德育展室的宣传栏上,张贴着下面一幅珍贵图片。在图片旁边的解说词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
A. 中国近百年来首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B. 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C. 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 D. 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
32、在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中含有可贵的“抗灾救灾”思想,下面摘自这一文件的内容中能够体现“抗灾救灾”思想的是( )
A.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 B.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
C. 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
D. 凡天下田,丰荒相通,此处荒,则移彼丰处
33、有人称“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准备阶段”,其主要依据应是( )
A. 太平天国在近代中国首次提出向西方学习的主张
B.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深受洪秀全及其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C. 太平天国运动在近代中国首次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革命任务
D. 太平天国运动是历次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并显示出向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的特征
34、有专家认为:“由于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其中“阶级局限”是指( )
A. 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势力过于强大 B. 封建主义的势力过于强大
C. 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 D. 农民阶级缺乏科学的革命理论
35、《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能看到出路……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面临着两种形势的史实是( )
A. 《马关条约》和公车上书 B. 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
C. 《辛丑条约》和戊戌变法 D. 《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36、20世纪初期,当时刚成立的中国政府曾把下列歌词作为国歌广泛传播:“东亚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这个政府“揖美追欧”的表现有( )
①实行三权分立 ②实行内阁责任制 ③实行“耕者有其田” ④鼓励发展工商业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37、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里有这样一段描述:“(赵秀才和假洋鬼子)他们想了又想,才想出静修庵里有一块‘皇帝万岁万岁万万岁’的龙牌是应该赶紧革掉的,于是又立刻同到静修庵里去革命。……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官。这些名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带兵的还是先前的老把总。”这段描述揭示了( )
A. 辛亥革命深入人心,地主和官僚积极主动地参加革命
B. 辛亥革命从城市向农村扩展,动摇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
C. 革命缺乏坚实的群众基础,潜伏着失败的危机
D. 除少数人外,未庄人对辛亥革命的真正意义了解不清
38、我国汉字博大精深,而修改汉字就更加独特有趣。近代史上“国”字的传统写法是“國”,但在太平天国的文献中“国”字却少了一点,口中是个“王”字,即“囯”;而辛亥革命后却又有人将“国”写为“囻”,口中是个“民”字。对两次修改所表达的不同含义,理解正确的是( )
A. 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认为没有统一全国,故“国”不完整;
后者说明中华民国已取得民族独立
B. 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未摆脱专制思想的束缚;
后者说明主权在民思想在《临时约法》中得到体现
C. 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认为国中无财富;
后者说明辛亥革命体现了孙中山的民权主义
D. 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时时提醒自己清政府尚未推翻;
后者说明孙中山把民生主义放在革命的首位
39、革命党人陈天华说:“国家譬如一只船,皇帝是一个舵工,官府是船上的水手,百姓是出资本的东家??????倘若舵工水手不能办事,东家一定要把这些舵工,水手换了,另用一班人,才是道理,这一言论体现的观念是(???)
A.天赋人权??? B.主权在民??? C.君民共主??? D.民贵君轻
40、20世纪初,有人预测“清王朝必将被一个新的王朝所取代”,但历史的车轮并未重蹈王朝循环的覆辙。造成这一结果的因素有(??? ) 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
③救亡图存意识的增强????????? ④资本主义国家的支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二、非选择题(共1题,计20分)
41 、一百年前,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发动了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中国近代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抉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1911午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历、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基。它是外国的、空洞的,是附加在中国之上的。……这种共和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代人。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西方的迷梦。很奇怪,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呢?中国人向西方学的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为中国带来的“前无古人的变化”。(6分)
(2)材料一、二对“民国”的评价有何不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同?(6分)
(3)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应如何理解“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4分)
(4)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又出现了新一轮的辛亥革命研究热。结合对以上材料的理解,以辛亥革命为例,谈谈你对历史研究重要性的认识。(4分)
承德一中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
高一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
1-5 CBBAB 6-10 DDBBB 11-15 DDCAD 16-20 CABBB
21-25 CBBCA 26-30 CBCCC 31-35 DDCDD 36-40CCBBA
41、 (1)政治上,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确立了共和政体;(2分)
法制上,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民主精神的约法;(2分)
经济上,颁布了发展实业的法令(或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2分);
思想上,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社会生活上,礼仪习俗发生了重大变化。(2分)
(8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得满分6分)
(2)材料一认为民国的建立为中国社会带来了重大变化,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2分)
材料二认为民国在中国缺乏根基,失败是必然的。(2分)
分析评价的着眼点不同。(2分) (3)共和政体符合时代潮流,辛亥革命的失败不能说明共和政体的失败;(2分)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软弱的民族资产阶级照搬西方模式,没有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救亡道路(不能领导中国人民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2分) (4)把握历史发展进程(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政体,实现了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的巨变);
总结历史发展规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西方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
汲取历史智慧(体会孙中山的爱国精神)等。(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河北省承德市兴隆一中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试卷
时间:2011年10月26日
说明: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Ⅰ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他题为必考题。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整体卷面整洁、美观,字迹工整,书写规范,答题规范,可加5分。
注意事项:
1.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2.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3.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4.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涂黑。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一个人不喜欢诗,何以文学趣味就低了呢?因为一切纯文学都有诗的特质。一部好小说,或是一部好戏剧,都要当一首诗看。诗比别类文学较严谨,较纯粹,较精微。如果对于诗没有兴趣,对于小说、戏剧、杂文等等的佳妙处,也终不免有些隔膜。不爱好诗而爱好小说、戏剧的人们,大半在小说、戏剧中只能见到最粗浅的一部分,就是故事。所以他们看小说和戏剧,不问它们的艺术技巧,只求他们里面有趣的故事。他们最爱读的小说,不是描写内心生活和社会真相的作品,而是福尔摩斯侦探案之类的东西。如果要真能欣赏文学,我们一定要超过原始的童稚的好奇心,要超过对于福尔摩斯侦探案的爱好,去探求艺术家对于人生的深刻的观照以及他们传达这种观照的技巧。第一流的小说家不尽是会讲故事的人,第一流小说中的故事,大半只像枯树搭成的花架,用处只在撑持住一团锦簇灿烂、生气蓬勃的葛藤花卉。这些故事外的东西,就是小说中的诗。读小说只见到故事而没有见到它的诗,就像只看到花架而忘记架上的花。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的文学。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来说,比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或者崔颢的《长干行》: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里面也有故事,但是这两段故事是多么简朴与平凡!两首诗之所以为诗,并不在于这两个“故事”,而在故事后面的情趣,以及抓住这种简单隽永的情趣,用一种恰如其分的简朴而隽永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艺术本领。读诗就要从此种看来容易而实在不容易的地方下功夫,就要学会了解此种地方的佳妙。对于这种佳妙的了解和爱好就是所谓“趣味”。
(朱光潜《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
1.下列对文章开头提到的“诗的特质”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诗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较精微。
B.小说和戏剧里面有趣的故事。
C.艺术家对于人生的深刻的观照和他们传达这种观照的技巧。
D.是“花架”上的“花”,即指“这些故事以外的东西”。
2.下列对作者提倡青年读诗的目的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消除对于小说戏曲的佳妙处的隔膜。
B.超越原始的童稚的好奇心,从而达到“真能欣赏文学”的境界。
C.从读诗入手,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
D.能欣赏诗,就能看到小说、戏剧中故事以外的诗。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一个人不喜欢诗,文学趣味就低下的原因是他在欣赏时仅停留在满足原始的童稚的好奇心这一层面。
B.故事只是文学作品中最粗浅的一部分,只不过是搭成花架的枯树,不值得一读,喜欢读故事,就是没有趣味。
C.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和崔颢的《长干行》两首诗所写的故事都很简单,但语言简朴而隽永,非常富有诗的情趣。
D.文末的“趣味”是指对于诗中的情趣以及表达这种情趣的艺术方法的了解和爱好。
二.古诗文阅读(15分,每小题3分)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弟子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而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自刎而死。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项王自度不得脱 度:估计
B.直夜溃围 直夜:整个晚上
C.乌江亭长舣船待 舣:使船靠岸
D.未尝败北? 败北:失败,溃退
?5.?下列各句中,加点字不属于词类活用的是: ( )
A.项伯杀人,臣活之
B.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
C.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D.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吾其还也 ,亦去之 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
B.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C.范增数目项王 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D.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
7.与所给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
A.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B.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C.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D.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穷途末路的项羽已经丧失理智,失去了自己的判断。他到阴陵后迷了路,便向一个老农夫问路。老农骗了他,使他陷入一片沼泽地中(骑兵无法通过)。
B.项羽性格刚愎自用,一向自负。他至死仍未悟出他失败的原因,反复说是天意亡他,而不是人为因素。
C.项羽身上具有浓郁的英雄情结。项羽从垓下突围到乌江自刎,拒绝渡江,羞见江东父老,都表现了他末路英雄的本色,使整个故事充满了悲壮的色调。
D.项羽崇尚功名利禄。处于末路的他对部下说,他从八岁就开始有建功立业的愿望,以后历经七十多次战斗,从来没有失败过。?
三.(20分)
9.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4分)
⑴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3分)
译文:
⑵ 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4分)
译文:
⑶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而见之?(3分)
译文:
(4)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4分)
译文: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惨象, ;流言, 。
(2)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
(3)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4)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 。
(5)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
乙 选考题
请从以下四、五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并在所选大题号后的口上打“√”作为标记。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做未选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第一大题计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一则通讯,完成11—14题。(25分)
别了,“不列颠尼亚”
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总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在濛濛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25任港督的庭院。
????四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四时40分,代表英国女皇统治了香港5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陈迹。
????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制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东面举行。停泊在港湾里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临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此时,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在香港上空。150多年的英国管制即将结束。”
????7时45分,广场上灯光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156年前,是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
????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
????0时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周树春 胥晓婷 杨国强 徐兴堂)
1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
A.第1自然段是这则通讯的导语,有三个重点,一个是点题,二是揭示全文主旨,三是突出时间概念,为新闻主体部分按时序顺序组织材料奠定了基础。
B.主体部分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将事件的始末简略地介绍,通过对四个特定的场景的描述,真实而艺术地再现了香港回归祖国怀抱这一历史时刻。
C.文章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查尔斯王子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将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再现在读者面前。
D.1997年7月1日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的大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E.最后一段,作者又一次把历史的今昔放在一起相互对照,深化了主题,鲜明地表达了一种祖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时的庄严与喜悦的心情。
12.本篇通讯的标题叫“别了,‘不列颠尼亚’”,它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4分)
答:

13.结合上下文分析作者为何要突出“蒙蒙细雨”这一自然环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8分)
答:





14.本文主体部分选取了1997香港回归,英国撤退时的四个重要场景。试找出这四个场景并加以概括。 (8分)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25分)
不寻常的补偿
柯蓝
?
①在旅游中,常常特别感动我的,并不一定是什么幽美的自然景色,而是另一种人的“景色”。
②我从洛阳龙门石窟上,沿着台阶下来,已经一身大汗,腿也发酸了。抬头一看,在台阶下面的平地上,忽然有一个外国朋友,坐着轮椅,在原地转动。走近时,我才看清楚,这个外国游客是一位残疾人,他的双腿……当时第一个感觉,这个不能走路的人,怎么能够坐飞机,还坐火车出门的呢?接着,又感到,这么一个连路也不能走的人,他出来看什么山水名胜呢?晚上,回到宾馆,那位坐轮椅游龙门的外国朋友的影子,又显现在我的脑海里。也是直到这个时候,我才开始感到(认识到)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感动的一种人的景色。这是一种超常情的“不寻常的补偿”。此刻,该轮到我对自己进行反思了。我感到一种羞惭与内疚。我有什么权力用不屑的眼光去看望他?
③这件事情,我后悔了很久。可是没有想到,这种同样的事情,我又重演了。
④那是我和文秋一起参加桂林首届旅游笔会。桂林山水甲天下。30年前我俩和白杨、蒋君超夫妇同游过漓江,坐着小木船去阳朔,晚上住宿在木船上,江上的明月,水影中的群山,景色之优美,至今令我倾倒。而且现在出现了汽轮游漓江,这种景色已不可能重复看到,令人更觉珍惜。30年后我俩和一同参加笔会的老诗人公木夫妇,又一同游了漓江,也游览了桂林有名的溶洞——芦笛岩。这是我第一次来时还没有发现的一个大溶洞。景色自然优美,但我又看到了比自然景色更优秀的“人的景色”。
⑤我们一行人,已经随着讲解员,在芦笛岩洞里,在极微弱的暗光中,依次前进。人多极了。暗光中人头一片。脚底下高低不平的石路,异常潮湿,处处积水,有人在轻轻叮嘱:“小心,当心路滑。”我虽然不担心路滑,却感到光线如此黑暗,仿佛自己成了一个盲人。正在我十分困惑的时候,身边挤过来两个拿着竹竿探路的人,凑近一看,原来是两个瞎子。这太叫我意外了。两个盲人,怎么来旅游,又怎么来看溶洞?“你们怎么想起要到桂林来旅游?”“听说山水好,特别是溶洞,中外闻名!”我没有问出要领,也不好意思再直截了当地说出我的看法。这回,出于对这两人热爱桂林山水、热爱生活的赤诚的敬慕,我敬重他们不辞艰苦,出门旅游的决心和毅力。我沉默下来了。但我的内心却固执地认为,在龙门遇到的那位失去双腿的游客,他至少能看个明白,对名胜古迹还可以做到不虚此行。而这两位盲人,在这黑暗的溶洞中,不是同在他那个不可改变的黑暗世界中一样吗?又何必多此一举。
  ⑥我这么想定下来,便跟在这两位盲人兄弟的后面,随着人群,随着讲解员一程一程忽上忽下地前进。参观中叫我奇怪的是,这两位盲人反应强烈。每到一景,听到讲解员报名,他俩就哈哈大笑起来,好像比谁都看得清楚,领略得又深又快。我对他俩这种异常的对景物欣赏的能力,感到十分震惊。从进口一直到溶洞的出口,在他俩不断的笑声中,还夹杂着一些听不清的对话,看来他俩还在悄悄议论着他们所“看”到的溶洞……
  ⑦在洞口和这两位盲人告别之后。我坐在返回宾馆的汽车上,这回又该轮到我反思了。这两位盲者充满着对光明对美的追求的激情。他们充满着想象。他们已经透过包围他们的黑暗世界,看到了比我们更光明更美好的东西,至少比我们看到的更要丰富、多样。这,是他们从另一个方面找到了超额的补偿。这是人的生命力的奥秘。盲人失去两眼,那么,他们听觉加倍地灵敏,甚至他的手指的感触,也会在某些方面起到眼睛的作用。至于像他们这样,居然能够欣赏山川名胜,说明这种补偿能力,已达到了一种惊人的高度。这,不是比任何自然景色更美,更动心的人的景色么?
  ⑧生活中以至艺术品中,有一种缺陷美。对于有缺陷的现象,在人力进行追求补偿时,所呈现出的美,常常被我们忽略,这是很不应该的。龙门石窟和桂林溶洞之游,不仅大自然教会了我勇敢、开阔,而且上述亲眼所见的残疾人所追求的补偿,更教会了我如何开拓自己生命力所形成的局限。谁的潜力冲击发挥得最充分,谁就幸福。
11.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
A.第②段写作者自己“一身大汗”“腿也发酸”是为了反衬外国残疾游客龙门的超于寻常。写外国残疾游客游龙门的举动是为了反衬中国盲人兄弟游溶洞的超乎寻常。
B.作者写游桂林漓江时,先写30年前的那次游玩所见到的“至今令我倾倒”的优美景色,这是为后文所写的“更动的心人的景色”作铺垫。
C.作者详细写盲人兄弟在游溶洞时的表现——写他们追求的激情,写他们的追求想象,写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都是为后文的反思蓄势。
D.生活中或艺术品中的所谓缺陷美,就是人力对缺陷的现象追求补偿时所呈现出的超乎寻常的美,这种美是瞬间存在的。
E.全文重点强调的是“人的景色”特别感动我,在旅游前“我“曾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残疾人。而“人的景色”多次出现,成为全文的线索。
12.作者在第②段感到“羞惭与内疚”,第③段又说“这件事情,我后悔了很久”,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4分)
答:

13.请简述“我”对两位盲人游客的态度的变化过程。(8分)
答:





14.请联系全文,探究本文的写作意图。(8分)
答:





六.语言表达(21分)
15.把下列句子组成前后衔接、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只填序号) (4分)
①有人在演奏《化蝶》,在最后的节奏里,我想起了雪花。
②雪由水汽变成雪花从高空飘落,这是一个凄美的过程。
③二胡凄婉的曲调从中午持续到傍晚,直到月色在地上泛起青光。
④自然景物中与蝴蝶相似的只有雪花。
⑤雪落了,雪化了,茫茫天空再也找不到那些雪花,好像什么也不曾发生过。
答:
16.将下面一段文字概括为一句话新闻。(不超过25字)(5分)
中国教育报北京3月23日讯 记者从文化部今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从5月1日起,全国文化、文物系统各级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要对未成年人集体参观实行免票;家长携带未成年子女参观的,对未成年子女免票。
由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发出的通知强调,公共文化设施在向未成年人等社会群体免费开放的同时,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积极开展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活动,将思想道德建设内容融入其中。根据未成年人的心理特点和教育需求,举办多种陈列和展览,为广大未成年人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服务。
答:
17.中新网9月29日电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常万全宣布,“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准确入轨,发射圆满成功!作为中学生的我们,一定有很多的感慨。请你写两句祝贺性的话,来表达自己对中国航天事业的祝贺。要求:每句不少于5个字。(6分)
答: , 。
1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8月5日,湄公河水域发生了惨绝人寰的中国船员被杀惨案,对此,我们中学生也只能长歌当哭。
B.在国际空间站里,宇航员们眼界大开,他们一会儿俯瞰脚下的行云流水,一会儿举目眺望绿色地球,指点江山,心潮澎湃。
C.想当初,正值豆蔻年华的卡扎菲以武装夺取了政权,如今特立独行的卡扎菲大势已去,偌大的利比亚再也没有他容身的地方。
D.在新一轮全球经济危机的巨大冲击下,我国部分民营汽车企业盲目崇洋,妄自菲薄自己;但也有一部分民营企业与之相反,夜郎自大,刚愎自用。
1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表达明确的一项是:(3分) ( )
A.“天宫一号”发射场通过广泛应用信息一体化、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智能化等现代化技术,研发了新型载人航天测发指挥监控,显著提高了测发指挥的信息化程度。
B.据中华工商时报报道,从宿迁泗洪“宝马乡”的崩盘,到南京太平南路珠宝店老板关门走人,再到宇扬集团董事长杨军的“跑路”等等,江苏民间借贷的阴霾正在漫延。
C.杨洁篪在会见美国国务卿希拉里时严正地表明了中国的立场——美方必须停止对台军售和台湾军事联系,以实际行动维护中美关系大局。
D.面对日益猖獗的“地沟油”非法制售行为,我们到底是一味地采取大规模的查、堵、封策略查堵呢,还是大力推行发达国家的有效做法加以引导并积极借鉴其的成功经验呢?
七.作文(60分)
20.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亲人的重逢,朋友的惜别;获得成功的时刻、遭遇失败的瞬间;误会病逝后的拥抱;绝处逢生后的欢笑……这一幕幕难以忘怀的画面,请用深情的笔触记录下这一幕。
请以 “那一幕,我难以忘怀”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提示:① 写作之前请精心构思,努力写出自己作文的亮点。② 请注意自己的书写,清爽整洁的卷面对自己以及阅卷者都是一种美好的享受。
兴隆一中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试卷
语文(参考答案)
1.【信息筛选】 C
2.【信息筛选】 C
3. 【归纳推断】 B
4.【文言实词】 B ( 直夜:当夜 )
5.【词类活用】 C ( 活:使动用法 南:向南,名词作状语 邢:名词作动词)
6.【词义辨析】 B ( 其:表商量语气,还是;/ 他的 数: shuò ,副词,多次;
shù 数词,几,表示不确定的数目 军: 动词,驻军;/ 名词,军队 )
7.B.与所给例句均为定语后置【A判断句,C省略句,D状语后置】
8.【文意理解】 D ( 他从八岁就开始有当兵的愿望,不符合文意 )
9. 评分标准:
⑴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3分)
译文:这是上天要我灭亡,不是用兵打仗的错误啊!
⑵ 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4分)
译文:江东虽小,还有方圆千里的土地,几十万民众,也足以称王的了。
(3)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而见之?(3分)
译文:即使江东的父老兄弟怜惜我而以我为王,我又有什么面目见他们呢?
(以上加点字各1分,句子大意各1分)
(4)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4分)
译文:楚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一向和留侯张良交好。
(判断句,1分;“素”,1分;“善”,1分;句子大意1分)
10.略
11.【解析】AC(B“简略地介绍”,应为“详细地介绍”,“真实而艺术地”应为“真实而客观地”;D“中国政府”包含“香港特别行政区”,二者不该是并列关系;E“鲜明地”应为“含蓄地”。说明:选A,3分;选C,2分;选D,1分。
12.参考示例:
①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2分)
②倒装句式(1分),突出“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即象征(1分)着英国殖民地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国政府即将对香港行使主权。
13.参考示例:
①“蒙蒙细雨中”,是天气状况的实写(2分),烘托出末任港督离开、英国殖民统治结束时沉重心情(2分);
②象征(2分),象征着香港的明天犹如雨过天晴,阴霾终将过去,前途无限光明(2分)。
14.参考示例:
①下午4点30分,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
②晚上6点15分,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
③子夜时分,举行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答“日落仪式”给1分);
④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说明:每条2分,共8分。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
11.【解析】E“我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残疾人”在文中没有相关表述,属于以虚代实;A外国残疾游客和中国盲人兄弟没有内在的联系;D这种美不仅仅是瞬间存在的。
说明:答C得3分,答B得2分,答E得1分。
12.因为残疾人表现出一种“我”所缺乏的令人感动的“人的景色”,“我”曾用不屑的眼光看待残疾人的这种“不同寻常的补偿”。
13.①感到意外,询问;②敬重,沉默,不理解;③感到奇怪,震惊;④反思,赞叹。
说明:意思对即可。
14.参考示例:
一.赞美残疾人,敬重缺陷美。残疾人游览山水名胜,他们所追求的补偿是不同寻常的生命美德力量,彰显了生命不同寻常的魅力。
二.呼唤人们突破生命力所形成的局限,找到幸福。人要有勇气、有能力去突破自己生命力所形成的局限,谁的潜力发挥得最充分,谁就幸福。
15.答案:③①④②⑤
16.答:5月1日起公共物化设施免费对未成年人开放。
17.参考示例:搏击万里风云动,天宫一号展雄风/数十载拼搏如一日,航天人梦圆在太空/天宫一号刺长空,中国航天振雄风/
18.【解析】答案A(B望文生义,“行云流水”, 形容文章自然不受约束,就象漂浮着的云和流动着的水一样;“指点江山”, 指点:批评;江山:指国家。指批评国家大事。C特:独特;立:立身。形容人的志行高洁,不同流俗;“豆蔻年华”, 豆蔻:一种花色淡黄、果实含香可入药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比喻少女,指少女十三四岁的妙龄年代。D“妄自菲薄”, 过分看轻自己,形容自卑,妄,过分地,菲薄,小看,轻视。“夜郎自大”, 夜郎,汉代我国西南方的一个地方政权;自大,自以为很大,比喻孤陋寡闻,妄自尊大。“刚愎自用”, 刚,强硬;愎,固执、任性;刚愎,倔强固执,不接受别人的意见。自用,自以为是,固执任性,自以为是)
19.B【解析】A成分残缺,应为“研发了┅┅系统”,搭配不当,应是“提高了┅┅水平”;C表意不明,应为“停止对台军售和与台湾的军事联系”;D结构混乱,改为“采取大规模的查、堵、封策略呢”。
20.作文:参考2011年全国课标卷评分标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