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 4.2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第2课时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1-2022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 4.2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第2课时 教案

资源简介

思想政治必修4 《哲学与文化》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教学设计
【导入】今天我们从这朵玫瑰说起,她叫做仰韶玫瑰,是我们中华民族梦开始的地方……
2021年10月17日,仰韶文化发现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纪念大会在河南省三门峡市召开。仰韶文化距今约7000—5000年,以黄河中游为中心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文化,也是全国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种核心文化。
仰韶文化是中国第一个被发现和命名的考古学文化,标志着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诞生,影响深远、意义重大。正是在仰韶村,考古学家揭示了史前华夏的人文之光,开启了中华文化的寻根之旅。
【视频】《仰韶玫瑰 花开中国》宣传片——纪念仰韶文化发现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
图片展示:仰韶文化典型代表——彩陶
【议题】:百年筚路蓝缕 勾勒文明脉络——纪念仰韶文化发现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
子议题01 溯洄:找寻失落的文明印迹
子议题02 求索:不断延伸的历史轴线
子议题03 进发:风华正茂的中国考古
子议题01 溯洄:找寻失落的文明印迹
图片展示:仰韶文化的发现
1921年10月,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的仰韶村遗址迎来科学发掘的第一铲。在中国政府的许可下,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与袁复礼等中国学者来到仰韶村,进行了36天的正式考古发掘,共开挖17处发掘点,出土大批精美陶器、石器,还有骨器、蚌器等珍贵遗物。优美古朴、图案绚丽的彩陶破土而出,将一段距今5000年至7000年的灿烂史前文明画卷逐渐铺陈在世人面前,中国现代考古学也由此发轫。
随着仰韶文化的发现,关于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的起源在当时出现了几种不同的观点:
A.仰韶文化(中国文化)西来说 B.古史辨派 “疑古思潮” C.中华文明本土原创说
【学生活动一】:请同学们结合资料包,了解这三种观点及其形成的原因。
资料包部分内容:
A.仰韶文化(中国文化)西来说。仰韶文化以彩陶为重要特色,安特生发现仰韶村彩陶与美国考古学者庞贝利1904年在中亚土库曼斯坦安诺遗址发掘出土的彩陶十分相像。受欧洲中心主义思潮影响,他认为在新石器时代,来自西方以彩陶为表现形式的先进农业文化传入中国,并成为中国史前文化的一部分。于是有了“仰韶文化西来说”的推断。这个说法有彩陶实物为依托,加之安特生的特殊学术地位,在当时颇为流行。由于仰韶遗址是当时中国发现的最早文化遗存,“仰韶文化西来说”的观点进一步引申就会得出“中国文化西来”的结论。
B.古史辨派 “疑古思潮”。疑古派又称古史辨派,是五四运动后的一个史学流派。由于当时中国统治者的顽固保守和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日本先于中国进入工业化和现代化,甲午一役,中国战败,中国作为文明大国的形象轰然倒地。1909年,日本人白鸟库吉在东洋协会评议委员会上提出“尧舜禹抹杀论”,中国人极度的自卑和日本的狂妄促成了这股疑古思潮传入中国并泛滥开来。当时华夏文明处于历史的最低潮,所面临的的是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国人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之下,对自己的文明持怀疑和否定态度,中国五千年的历史硬生生的打了对折,春秋以前的历史都成了伪史。
C.中华文明本土原创说。中国文化究竟从何而来?“中国文化西来说”深深刺痛了当时的很多中国学者,也更激发出他们通过考古重建古史的热情。肩负寻根问祖、证经补史的使命,中国第一代考古人李济、董作宾、梁思永等人分赴多地,先后发掘了夏县西阴村遗址、安阳殷墟遗址、章丘城子崖遗址。后继考古学者找到了比仰韶文化更早的距今7000年以上的李家村文化,随后又发现了仰韶文化的直接源头,距今8000年以上的老官台文化遗存,彻底推翻了安特生“仰韶文化西来说”。一代代考古人对仰韶文化源头的不懈探寻,印证了中国史前文化的原创品格和本土性格。通过考古发现的一系列重要遗址,理清了发展谱系,证明了从古至今中国文化的发展是一脉相承、不曾间断的。
【思考】:
1.对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起源的看法,人们的认识为什么会不同?
2.在这些看法中,哪个观点才是真理?什么样的认识,能被称为真理?
【教材梳理】:一、真理是客观的
辨析:认识的差异性 VS 真理的客观性
认识的差异性: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
真理: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内容、检验标准客观)
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反对:实用主义“有用的观念就是真理” / 强权就是真理)
子议题02 求索:不断延伸的历史轴线
一代代考古学家“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栉风沐雨、青灯黄卷,不同时期的重要文化遗存不断被发现和发掘。从仰韶文化、红山文化到良渚文化、龙山文化,从巩义双槐树、偃师二里头到安阳殷墟、余杭良渚、广汉三星堆……中华文明的历史轴线不断被拉长,历史信度不断在增强,文明细节不断被丰富。
【学生活动二】请同学们利用资料包,谈谈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和中华文明起源的认识,我们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分成A、B、C三组,进行课堂交流。
A.仰韶—龙山文化二元论。对于“仰韶文化西来说”,中国学者始终持审慎的态度。从学术、情感角度而言,说中国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源于西方,都是不可接受的。再加上安特生发现的仰韶遗物与安阳商代遗物之间,的确存在缺环。为了证明各自观点,安特生向西寻找彩陶传播的路径,中国学者则向东追寻商文明的源头。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发现了龙山文化。其制作技术明显较高的黑色陶器与卜骨等,显示出其与殷商文化的紧密联系。但是,囿于已有的学术框架和战乱时局等因素,二者被当作同时期东西对峙的两大文化,各有起源而在河南交汇,中国史前仰韶―龙山文化二元论就此形成。
B.中华文明中原中心说。1949年后,随着大规模基础设施的建设,许多考古遗址涌现出来。在河南陕县境内,距离渑池县仰韶村很近的地方,发现了庙底沟二期文化。它的陶器和仰韶文化的一样,流行手制,还没有达到龙山文化普遍轮制的条件,一定数量的彩陶显示出其与仰韶传统的密切联系。同时,类似蛋壳陶的陶片大量出现,斝、鼎、豆等陶器萌芽,开启了龙山文化典型陶器的先河,整个文化显示出浓厚的过渡风格。更为重要的是,这里还发现了仰韶—庙底沟二期―龙山三者连续发展的科学地层,证明了中原地区从远古时代经过仰韶、龙山直到殷周连续不断的文化传统,形成了中国文明的中原中心说。
C.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说。百年考古证明了中华文明是本土生长、连续发展的多元一体的文明。中国相对独立和广大的地理环境,为中华文明的独特性和连续性准备了条件。中国以黄河和长江流域为主体的复杂多样的地理格局,为中华文明有主体、有中心、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距今5300年前后,以良渚文化为代表的长江流域、以仰韶文化为代表的黄河流域和以红山文化为代表的西辽河流域社会快速发展,启动了文明化进程,各地区密切互动,形成被称为“早期中国文化圈”,或称为“文化意义上的早期中国”。后经夏商周三代创立大一统的王朝文明,多元一体华夏文明由此形成。
【思考】:对于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和中华文明的起源,为什么会不断被修正?
真理会变成谬误吗?真理会被推翻吗?
【教材梳理】:二、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真理都是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真理都是具体的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真理不能超越历史条件,真理不会被推翻,但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完善。
真理和谬误相伴而行,要正确对待谬误。
子议题03 进发:风华正茂的中国考古
考古研究寻回关乎历史遗产和文明根脉的一块块“拼图”,让人叹为观止的精美文物一次次揭开历史的神秘面纱,解锁中华民族的“文明密码”,深刻改变了国人对祖先和历史的认知。
【学生活动三】辨析讨论:有人认为,“有史料佐证的历史就是真实的历史。”
① 这一观点强调了史料实证的认识方法。(1分)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2分)有其合理性。
②史料有真伪之分,对掌握的史料要进行甄别和辨析才能去探寻真实的历史。(2分)这是因为认识具有反复性,(1分)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历史真实面貌的展现有一个过程。(1分)
③历史并非依赖于史料而存在。(1分)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2分)随着实践的深化,认识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将会发现更多有史料佐证的历史。(1分)
【教材梳理】:三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1、认识具有反复性
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
从主体来看:实践水平;人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制约
从客体来看: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变化性,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
所以,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
【图片展示】科技感十足的今日考古
一代代考古人用一项项考古发现补齐我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的缺环,有力打破了“中国文化西来说”的谬论,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轨迹也因此逐渐条理清晰、脉络分明。
2、认识具有无限性
认识的对象——物质世界无限变化
认识的主体——人类世代延续
认识的基础——社会实践不断发展
3、认识具有上升性
认识运动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者螺旋式的上升
【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视频】中国现代考古学,走过了怎样的百年风雨历程?
习近平致信祝贺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强调,发扬严谨求实艰苦奋斗敬业奉献的优良传统,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
【图片展示】让文物活起来 文创产品
【学生活动四】活动体验:第二届苏州文化旅游创意设计大赛
【总结】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考古热、国风炫、文物火 ……无声的历史文化遗存,正以生动鲜活的方式与公众跨时空对话。
【本课小结】
【声音】你怎么看?
跟着心灵走,北大考古女生钟芳蓉。
湖南的留守女孩钟芳蓉,今年夏天,以文科676分的成绩报考北京大学考古专业,争议随之而来。她家境贫寒,有人质疑学习考古恐无出路;可在考古圈里,教授们却送书祝福,将她视作“团宠”。
【课后拓展】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
古语有云:志不定,天下无可成之事。
请同学们制定自己的高中生涯规划书,为自己谋得精彩人生!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