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教学设计一、教学阐释1.教学目标(1)了解真理的含义和基本属性。(2)理解并区分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和具体性。(3)理解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4)树立坚持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的观念。2.核心素养政治认同: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科学精神:利用真理与认识的知识分析如何走好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公共参与: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3、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并区分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和具体性。教学难点:理解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和上升性。4、教材分析:《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是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四课的第二课时,是唯物辩证法认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课文包括三目,第一目是真理是客观的;包括真理的含义、基本属性;第二目是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包括真理的具体性、条件性、真理与谬误的关系;第三目是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包括认识的特点以及方法论要求。本章节内容理论性较强,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哲学与文化》不能将哲学教学与文化熏陶分割开来。教学要联系学生实际,兼顾家国情怀与理论学习,将哲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以提升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5、学情分析:第一,哲学理论比较抽象,但是议学材料却很丰富。将时政信息与思政教学结合,更好发挥议题式教学的优越性。第二,学生对社会生活中的情境材料感兴趣,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第三,小组讨论的习惯大致已经形成,为合作探究学习奠定基础。第四,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习总书记的新提法,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一定了解,这也为本节知识的学习提供了知识基础。6、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讲授分析法二、教学设计课题: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导入新课: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新提法——“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总议题:坚定不移地走好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子议题一: 走好当前的路 ——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新” 特征中探究真理的内涵 情境: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访谈视频 ——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 任务: 1、观看视频、畅所欲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新在哪? 2、自主探究、自由发言:怎样判定“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就是真理? 3、合作探究、延伸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真理)的基本属性是什么? 知识生成: 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国情相符合。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同一条件下人们对同一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设计意图: 走好当前的路,让学生了解习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新提法,合作探讨这一新提法与中国国情的关系,在合作探究中,理解真理的含义及最基本的属性,加深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 引导学生关注时政,了解国家大政方针的最新动态。子议题二: 回望来时的路——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艰辛探索中探究真理的特点 情境: 从党的七大到党的十九大,在不同时期都有具体的现代化目标;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西方现代化道路的对比资料: 中国不是照搬照抄西方模式,而是开创基于中国国情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西方学者认为发达工业国家的现代化道路具有普世价值。 雨果的名言:“不犯错误,那是天使的梦想。尽量少犯错误,这是人的准则;错误就像地心一样具有吸引力,尘世的一切都免不了犯错误。” 任务: 1、结合情境材料合作探究:为什么不同时期要有不同的目标?体现了真理的什么特点? 2、结合课前准备,课堂辩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PK西方现代化道路” 3、结合辩论情况,分析中国为什么不能照搬西方的模式?体现了真理的什么特点? 师生共勉,齐声朗读。 知识生成: 主观认识必须符合当时的实际,做到主观与客观历史的统一;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过程来说的,真理是具体的。 主观认识必须符合当地的实际,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统一;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真理是有条件的。 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 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 设计意图: 回望来时的路,让学生收集我国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资料,结合情境材料,设计问题链,由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来分析理解真理的特点。 设计课堂辩论,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坚定我国的道路自信。 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提升。子议题三: 展望未来的路 ——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发展中探究追求真理的过程 情境: 古今对照 古: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方案,拘泥于对西方现代化外显因素的纯粹复制,囿于西方现代化制度实践的机械嫁接。 今:结合中国国情和实际,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之路,坚定不移地走好这条道路,与时俱进拓展这条道路。 中西对比 中:吸收借鉴各国现代化模式的特点优点; 不是照搬照抄; 根据中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制度要求 西:美国学者认为:“英美工业化和民主化揭示了普遍模式; 在历史尽头矗立的,是发达工业国家的自由民主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改变、发展了中国,也改变、影响了世界。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因为这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任务: 设计问题链,结合情境材料,合作探究: 1、百年前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为什么会失败? 2、如何批驳美国学者认为“在历史的尽头矗立的,是发达工业国家的自由民主制度? 知识迁移: 从辩证法角度分析美国学者的观点。 3、怎么理解习总书记强调的“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走好这条道路,与时俱进拓展这条道路。” 师生共勉,齐声朗读。 知识生成: 认识具有反复性 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主体和认识的客体来看。 认识具有无限性 从认识的对象、主体、和基础中概括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发展具有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 认识具有上升性 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 设计意图: 在古今对比中,分析我国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经历的挫折,分析失败的原因,探究认识的特点。 在引导学生关注国家改革实践的同时,通过对材料信息进行分析,训练其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在中西对比中,评价美国学者的观点,概括出认识的特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引导学生在解答主观题时学会多角度分析。 在增强学生时政分析能力的同时,提高运用真理与认识的知识分析事件的能力。 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提升。让学生在关注国家政策的同时,树立道路自信,实现爱国主义的情感升华。课堂小结:归纳本课的知识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在总结本课理论的基础上,布置任务性活动:在情境材料下,合作探究,现场创作朗诵稿。 情境:历史和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不仅走得对、走得通,而且也一定会走得稳、走得好。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走好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同学们,正青春的你们,将把青春献给谁? 在齐声朗诵中,结束课堂: 《奋斗正青春!青春献给党!》 青春是春日的竹笋,草原的新绿; 青春是初生的太阳,远征的新帆; 青春是人生旅程中最绚丽灿烂的一站; 让我们树立“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远大志向; 让我们许下“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 让我们坚定理想信念,奋发作为,砥砺前行; 让我们奏响时代最强音:我把青春献给党!作业设计 1、请同学们利用网络、书籍资源查阅我们苏州市在现代化建设中所取得的成就。 2、围绕某一方面的成就,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运用图解方式写一篇演讲稿。 字数不少于200字,要求论证充分,逻辑合理,学科语言准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