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0张PPT)论述类文本阅读——梳理行文脉络的“四把钥匙”解答行文思路题最基本的要求是层意准确、层次清晰。而层意不准、层次不清成为我们实际做题过程中的“老大难”问题。如何解决这两个问题呢?本节课我们一道尝试解决它们。2020新高考山东卷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明对象03040102析关系分层次抓标题2019·全国卷Ⅰ 《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2019·全国卷Ⅱ 《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2019·全国卷Ⅲ 《论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与传承》2020·全国卷Ⅰ 《“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意义》2020·全国卷Ⅱ 《实物的回归:美术的“历史物质性”》2020·全国卷Ⅲ 《谈谈〈古文观止〉》01抓标题明确对象或观点阅读下列标题,通过标题我们可以掌握哪些内容?02明对象阅读提示有中心句的画出中心句,没有中心句的画出各段对象采用粗读、跳读的方式,省略中间叙述句、举例句阅读文本一,明确各段陈述对象明确对象或观点明确对象或观点02明对象历史地理学起源《汉书·地理志》《水经注》沿革地理沿革地理沿革地理历史地理学产生的意义内容与历史地理的区别形成与发展准确把握各段意思第一句最后一句观点句明确对象或观点03析关系合并:“并列”“递进”“因果”关系分开:“转折”“总分”关系可分开可合可分:正反对比关系析段落间的关系03析关系历史地理学起源《汉书·地理志》《水经注》沿革地理沿革地理沿革地理历史地理学产生研究的意义与历史地理的区别形成与发展论与述并列总分总析段落间的关系04分层次整体把握全文思路、划分层次分三步:第一步抓标题,看文章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者说了什么事,以把握文章全貌;第二步明对象,以段为单位粗读,标示段意;第三步析关系,分层次,分析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清楚文章的层次。01抓标题分层次03析关系02明对象04分层次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1、通过《禹贡》《汉书·地理志》与《水经注》说明历史地理学的起源与发展。2、介绍沿革地理学的产生及存在的意义,阐述沿革地理与历史地理学的区别。3、我国历史地理学逐步取代沿革地理学取得重大成就,迎来现代化发展新阶段。01抓标题分层次03析关系02明对象04分层次完成阅读文本二的练习参考答案①开头总起,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指出“五四”文学的审美是-种青春心态的审美。(1分)②主体部分从“五四”倡导者们以青年为突破口进行青春文化建设、青年是文学创作主体、作家作品洋溢着青春气息和青春风格等角度并列展开论述了“五四”文学的青春型审美心理特征。(3分。以青年为突破口、青年是创作主体、作品洋溢着青春气息各1分)小组合作参考答案:①开头总起,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指出“五四”文学的审美是-种青春心态的审美。②主体部分从“五四”倡导者们以青年为突破口进行青春文化建设,青年是文学创作主体、作品洋溢着青春气息等角度并列展开论述了“五四”文学的青春型审美心理特征。任务:分析组员的答案,发现问题,总结答题技巧,每组派一位代表发言。(3分钟)整体略读 局部细读 整体梳理。2、局部阅读:明对象,析关系,分层次。3、段内关系标志词语”于是……”“然而……”“与此同时……“等。4、答案组织:(1)层意准确,即论点突出,内容全面;层次清晰。(2)答案语言尽可能用原文中的词句来组织,这是准确性最可靠的保证。(3)最好能在组织过程中加进论证角度或论证方法的语言,如“开头总起......””主体部分从......的角度并列展开论述。段内文脉梳理小结01抓标题分层次03析关系02明对象04分层次整体略读 局部细读 整体梳理边练边悟:完成阅读文本三的练习请简要梳理阅读文本三的行文脉。(1)首先,提出中心论点,抗战精神具有重要作用。(2)接着从过去到现在论述中华儿女抵御外侮浴血奋战,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以及这种精神对当下的积极作用(3)最后,展望未来,强调汲取抗战精神力量的重要性。参考答案课堂小结梳理行文思路:第一步抓标题,看文章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者说了什么事,以把握文章全貌;第二步明对象,以段为单位,标示段意;第三步析关系,分层次,分析段落之间或者段内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层次,概括段意。3、答案组织:(1)层意准确、层次清晰;(2)答案语言尽可能用原文中的词句来组织;(3)最好能在组织过程中加进论证角度或论证方法的语言,如“开头总起......””主体部分从......的角度并列展开论述。理清行文思路,还可以解决......1.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5.当下应如何有效地对青少年进行审美教育?请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的看法。......行文思路就是文本的导航系统,你的阅读理解程度决定了卫星定位的精准度。读懂文本,梳理行文思路,是我们解决信息类文本阅读的关键。谢谢论述类文本阅读之梳理行文脉络学案学习目标学会梳理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行文思路掌握该种题型的答题方法和规律学法指导通过“抓标题、明对象、分层次、析关系”梳理行文思路,解决相关问题。阅读文本一历史地理学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禹贡》。这篇托名大禹的著作实际产生在战国后期。《禹贡》虽以记载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后的地理状况为主,但也包含了对以往地理现象的追溯,含有历史地理学的成分。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汉书·地理志》对见于典籍记载的重要地理要素,包括古国、历史政区、地名、河流、山岭、古迹等都做了记载和简要考证,并不局限于西汉一朝。作者班固比较充分地利用已有的地理记载和地理研究成果,使得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初具雏形。同样,成书于公元6世纪的《水经注》也从传世的数百种地理著作中搜集整理了大量史料,并做了深入的考证和研究。今天,我们之所以还能知道先秦的某一个地名在现在的什么地方,能知道秦汉以降的疆域范围,能够大致了解黄河早期的几次改道,都离不开这两种著作。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皇朝的更迭、政权的兴衰、疆城的盈缩、政区的分合和地名的更改不断发生;黄河下游及其支流的频繁决溢改道又经常引起有关地区地貌及水系的变迁,给社会生活带来相当大的影响。中国古代繁荣的文化使这些变化大多得到了及时而详尽的记载,但由于在如此巨大的空间和时间中所发生的变化是如此复杂,已不是一般学者所能随意涉足,因而产生了一门专门学问——沿革地理。沿革地理研究的内容关系到国计民生,也是治学的基础,例如历史地名的注释和考证、历代疆域和政区的变迁、黄河等水道的变迁,特别是与儒家经典和传统正史的理解有关的地理名称和地理知识,都被看成是治学的基本功。沿革地理的成就在清代中期达到高峰,很多乾嘉学者致力于此。但是沿革地理并不等于历史地理学,二者不仅有量的不同,而且有质的区别。就研究内容而言,前者主要是疆域政区、地名和水道的变迁,后者却涉及地理学的各个分支。就研究的性质而言,前者一般只是对现象的描述和复原,很少涉及变化的原因,后者则不仅要复原各种以往的地理现象,而且要寻找它们变化发展的原因,探索背后的规律。由于产生于西方的现代地理学在中国的传播很迟,加上我国缺乏全面系统的科学基础,中国沿革地理虽然早已成为专门学问,却一直未形成新的学科。历史地理学则有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和理论,是现代地理学的一部分。显然,历史地理学形成和发展的一个决定因素是现代地理学的建立,中国到20世纪初叶才逐渐具备这一条件。中国沿革地理向历史地理学的发展是30年代以后才开始的。由顾颉刚等发起的学术团体禹贡学会及其主办的《禹贡》半月刊,起初仍以研究和发展沿革地理为宗旨。1935年,《禹贡》开始以The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 (中国历史地理)作为刊物的英语名称,这说明禹贡学会的学者们已经受到现代地理学的影响,产生了将传统的沿革地理向现代的历史地理学转化的愿望。新中国成立后,对学科发展满怀热情的学者及时指出了沿革地理的局限性,一些大学的历史系以历史地理学取代了沿革地理。到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历史地理的研究机构和专业人员已经粗具规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历史地理学者继承和发扬沿革地理注重文献考证的传统,充分运用地理学和相关学科的科学原理,引入先进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不断开拓新的学科分支,扩大研究领域,在历史地图编绘、行政区划史、人口史、区域文化地理、环境变迁、历史地理文献研究和整理等方面都取得显著成绩,有的已居国际领先地位。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在整体上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标着这门具有悠久传统的学科迎来了一个向现代化全面迈进的新阶段。(摘编自葛剑雄《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基础和前景》)请简要梳理阅读文本一的行文脉络。方法小结阅读文本二“五四”作家的宗教就是青春与欢乐、光明三位一体的“青春教”,他们将欢乐、光明融合在青春之中,开辟出一条以欢乐、光明、青春心态为宗旨的审美战线来反对封建文学的自虐、黑暗、老年心态。一句话,“五四”文学的审美是一种青春心态的审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是以青年为突破口来建设“五四”青春型文化的。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在发刊词《敬告青年》中力赞青年,将“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作为杂志的天职; 1916 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青春》一文,认为中国以前之历史为白首之历史,而中国以后之历史应为“青春之历史,青年之历史”。“五四”新文化运动从本质上讲是一场青年文化运动,它标志着中国传统的长老型文化的终结和中国现代青春型文化的诞生。“五四” 文学运动是与整个“五四”文化运动的青春型转向相应和的。“五四”新文学作家主体是青年,从这一角度将“五四”文学说成是青年的文学是完全不过分的。以1918年时“五四”作家的年龄为例,除陈独秀、鲁迅两人较大,其余李大钊29岁,周作人33岁,钱玄同31岁,刘半农28岁,沈伊默35岁,胡适27岁,都很年轻;至于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陶晶孙、冯沅君、庐隐等冲上“五四”文坛时大多只20出头。他们给现代文坛带来一股青春风,一扫中国文坛的暮年气。中国古代文学以士大夫为主体,他们写作常常从载道或消闲的角度出发。“五四”文学则是情感的自燃,青春的激情和幻想,青春的骚动和焦虑,青春的忧郁和苦闷,青春的直露和率真……不得不说,“五四”文学是青春性的文学。(摘编自葛红兵《正午的诗学》)3.请简要梳理阅读文本二的论证思路。(4分)4.方法小结阅读文本三汲取抗战精神的奋进力量①“革命就像火一样,任凭大雪封山,鸟兽藏迹,只要我们有火种,就能驱赶严寒,带来光明和温暖。”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之际,我们重温胜利历史,追溯胜利根源,汲取众志成城、排除万难、一往无前的奋进力量,任何人任何势力都不能阻挡中国人民实现更加美好生活的前进步伐。②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全体中华儿女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复兴而战、为人类正义而战,社会动员之广泛,民族觉醒之深刻,战斗意志之顽强,必胜信念之坚定,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为抵御外来侵略、维护民族独立顽强抗争、浴血奋战,谱写了全体中华儿女戮力同心、以弱胜强的雄浑史诗。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进步战胜反动,战场上较量的不仅是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更有民族精神和国民意志。杨靖宇、赵尚志、左权、彭雪枫、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一个个大义凛然的名字,一个个血染沙场的忠魂,永远为历史和后人所铭记。③回望历史,日本对华持续侵略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莽莽神州,已倒之狂澜待挽;茫茫华夏,中流之砥柱伊谁?”在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人勇敢战斗在抗日战争最前线,支撑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深刻指出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伟大胜利”“中国共产党坚持动员人民、依靠人民,推动形成了全民族抗战的历史洪流”。解民于倒悬,扶大厦之将倾,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坚决维护、巩固、发展统一战线,坚持独立自主、团结抗战,维护了团结抗战大局,让中国人民抱定了“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的决心,抱定了血战到底、抗战到底的信念。④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这是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抗战胜利75年来,从白手起家建设新中国,到实行伟大的改革开放,再到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中国取得的令世人瞩目的发展成就,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努力的结果。从抵御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再到抗击非典、新冠肺炎等重大疫情,中华民族不断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各样的风险挑战、荆棘坎坷,靠的就是压倒一切困难而不为困难所压倒的决心和勇气。“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抗战先烈永远值得后人缅怀,抗战精神永远值得后世传承。⑤今天的中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改革发展正处在攻坚克难的重要阶段。在新时代继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以“同心同德一戎衣”的情怀共同奋斗,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精神奋勇搏击,定能跨越一切艰难险阻,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历史必将证明,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脚步是不可阻挡的。”《人民日报》(2020年09月11日04版,有改动)5.请简要梳理阅读文本二的行文脉络。6.方法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2届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复习之如何梳理行文脉络 .pptx 论述类行文脉络学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