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取向上向善的文化力量--2022届高考政治二轮复习时政热点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汲取向上向善的文化力量--2022届高考政治二轮复习时政热点

资源简介

2022届高考政治二轮复习时政热点
汲取向上向善的文化力量
“这份文明过节倡议书,请您查收!”随着春节临近,全国许多地方结合精神文明建设要求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需要,纷纷发出文明过春节、易俗树新风的倡议。打造卫生整洁的生活环境,过干净健康年;倡导遵德守礼,培育文明家风,过文明慈孝年;摒弃“舌尖上的浪费”,践行“光盘行动”,过勤俭节约年;关爱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过友善互助年……一条条倡议得到人们热烈响应,为寅虎年春节增添了向上向善的文化气息。
今年,“就地过年”成为一种过节新风尚。遥隔万里并不妨碍视频连线,足不出户也可以环游世界,稍动指尖就能够互贺新春。信息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人们的文化在场感和情感紧密度得到强化,春节文化对人的召唤非但没有因为社会转型、人口迁徙而减弱,反而更加深厚有力。无论返乡团圆还是就地过年,无论回味乡土人情还是融入都市时尚,春节文化始终具有凝聚人心的向心力。
作为一道“文化大餐”,春节的内容形式越丰富,越能散发持久而且广泛的吸引力。过年的仪式感,来自“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的传统节俗,来自守更待岁、走亲访友的情感互动,也来自形式多样的家风建设和家教传承。遵从孝老敬亲的伦理规约,表达祈福纳祥的美好期望,涵养积德行善的文明礼仪,增进节约粮食、爱惜生灵等文明观念……中国人过年,过的是辞旧迎新的“时间之年”,过的更是向上向善的“文化之年”。作为节庆的春节是忙碌生活的调味剂,作为文化的春节则是心灵慰藉的必需品。完全可以说,春节是中华文化和中国品格的一道独特风景。每个徜徉其中的人,都应砥砺传承创新的文化自觉、增进凝心铸魂的文化自信。
比之如何过节、在哪儿过节的选择题,守护什么价值、追寻什么使命的问答题更关乎根本和长远。在春节文化里,我们不难找寻到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和魂。同是在春节假期,一年前我们共同见证了“我是党员我先上”的初心闪耀、“国有战,召必回,战必胜”的誓言铿锵;今年我们又将共同书写“万家灯火我守护”的坚定担当、“就地过年不流动”的自觉奉献。春节里既有天伦之乐,还有国泰民安。看那人潮中站岗的武警战士,看那坚守疫情防控一线的志愿者,看那穿梭于大街小巷的快递小哥,就能明白:幸福快乐的“小家”,总是同共同奋斗的“大家”、安定祥和的“国家”紧紧联系在一起。炽热而深沉的家国情怀,正是我们冲散阴霾、乘风破浪的力量之所在。
“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春天,象征着生命和活力,寓意着复苏和希望。在春节来临之际,我们放慢脚步、舒缓身心,共忆沧桑、互致祝福,既是为品味甜蜜的亲情、慰藉辛劳的灵魂,也是为培护梦想的蓓蕾、眺望随风起舞的日子。汲取向上向善的文化力量,焕发新气象、抖擞新姿态、开启新奋斗,是春节历久弥新的价值内核。新的一年,像春牛一样奋蹄躬耕,像春水一样恣肆奔流,像春草一样向阳生长,韶光不会辜负每个奋斗者。
文章来源:人民网
涉及知识点:
文化与经济相交融
过健康的文化生活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传统文化的特点
弘扬民族精神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练习题
一、单选题
1.尽管有网友调侃“春运买票难,难于上青天”,但是出门在外的人,还是会选择春节期间回家。因为对于中国人来说,春节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许多离家在外的中国人认为回家陪父母过年是一种孝道。这反映了( )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为人类所特有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
③文化能对人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④文化决定人们的交往行为与交往方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年味,是不能抑制的乡愁,是记忆中家的味道。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关于年的味道、年的记忆,南北不一,味道各异,但都蕴含着深深的爱。无论岁月如何更替,年俗怎样演变,洋溢着的欢喜是一成不变的。小时候总觉得有好吃的东西才叫过年,长大后明白有家人的地方就是过年……从年味获得的哲学感悟是( )
①年的记忆源于每个人对年的心理感受
②不同家庭的年味寓于相同的家庭之爱中
③人们对年的情感来自于长期的生活体验
④记忆中的年味是对不同时期社会存在的反映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3.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年开始由过去的**吃喝年”逐渐发展成为“休闲年”,如“网上过年”可能成为时尚。“网上过年”在给人们提供新的过年方式的同时,也让传统习俗在高科技条件下找到了与年轻人的亲和点。这包括的文化生活道理有( )
①民族传统习惯应该在继承中发展
②文化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
③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魂
④对于腐朽文化必须进行改造
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
4.“数字时代”让过年多了一份穿越感,也有了更宽广的共享空间。打开老相册,在微信群回忆"小时候的年",总能引起许多共鸣;回到老地方,在朋友圈晒出"各地的年俗大全",总能激发更多欢乐。互联网为我们调制出别具一格的年味儿。这表明( )
①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②大众传媒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③人们在创造文化的过程中享用文化
④传统年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5.新冠肺炎疫情在春节期间爆发,打乱了人们走亲访友的生活节奏。一些“土味”宣传标语“话糙理不糙”,成为网络爆款,一些用快板、莲花落等民间曲艺形式创作的抗疫作品,更是受到群众欢迎,在宣传防疫知识、增强抗疫信心方面功不可没。这启示我们应( )
①扎根文化创新的源泉,回应社会实践的需求
②增强文化创造的活力,创新文化的表达方式
③创新文化传播的手段,解放发展文化生产力
④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立足群众的精神需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每当临近春节,过年的话题总是很热闹。小年到底是哪一天成为了今年网友热议的话题:有的地方是腊月二十三,有的地方是腊月二十四,有的地方甚至还是正月初六!虽说小年日期看起来混乱,但不管何地何时,这个日子都饱含着中华民族对家庭团圆的眷念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材料表明( )
①中华文化具有区域性差异的特点
②中华文化因辽阔区域而具有包容性
③小年是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④中华民族具有共同的民族文化精神纽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2022年“欢乐春节”新年音乐会在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拉开帷幕。中外曲目笙磬同音、相得益彰,中罗观众们被极富感染力的乐曲和中罗艺术家们精湛的演奏技巧、独特的艺术表现力所打动。演出票在开票2周内全部售馨,出现了少见的一票难求的局面。由此可见( )
①中国传统节日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青睐
②人们应欣赏高雅的艺术,从中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③在实践中产生的不同民族文化有其共性和普遍规律
④音乐艺术能以特有的感染力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爆竹声中一岁除”是传承千百年的中国春节习俗,然而2017年春节期间,许多人选择少放甚至不放烟花爆竹,北京、上海等许多城市的烟花爆竹燃放量较往年大幅减少,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在从“放”到“少放”或“不放” 的变化中,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绿色环保过春节正成为 “新年俗”。年俗的这种变化表明( )
①社会意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主变化的
②社会意识可以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
③社会意识的变化总是滞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④社会意识的变化归根到底是社会存在变化的反映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年味,是不能抑制的乡愁,是记忆中家的味道。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关于年的味道、年的记忆,南北不一,味道各异,但都蕴含着深深的爱。无论岁月如何更替,年俗怎样演变,洋溢着的欢喜是一成不变的。小时候总觉得有好吃的东西才叫过年,长大后才明白有家人的地方就是过年。从中我们获得的哲学感悟是( )
①年的记忆源于每个人对年的心理感受
②不同家庭的年味寓于相同的家庭之爱中
③记忆中的年味是对不同时期社会存在的反映
④人们对年的情感来自于长期的生活体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近年来,广东某村在加强集体经济的基础上,通过文化长廊、村报以及微信公众号等多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对村民进行思想道德和法治教育;通过定期举办多种体育竞赛、村民美德评选等文体活动,鼓励村民奋勇争先,弘扬诚信、友善等美德。曾经的落后村一跃成为“中国十佳小康村”。这一华丽蜕变印证了( )
①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真实反映
②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
③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根源于生产生活的发展变化
④与社会存在同步变化的社会意识是先进的社会意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1.2020年10月23日,抗美援朝电影《金刚川》提档上映,《金刚川》讲述的是志愿军为了给前线投放更多的兵力和物资,用生命修补金刚川河旁的一座木桥的故事。这部影片是历史的真实再现,它承载的红色基因和爱国主义精神,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力量源泉。这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道理是( )
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②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③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④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信仰、信念、信心,至关重要。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都是指引和支撑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精神力量,推动新时代创造中华民族新的更大奇迹!从唯物史观看这是基于( )
①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②社会意识推动社会存在的变化和发展
③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
④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二、材料分析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解决时代赋予的中国发展问题的伟大实践和探索中,我党逐渐形成了既一脉相承又各具特色的社会发展理论,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在不同历史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关于发展观有不同表述。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发展战略;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重要论断;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促进高质量发展”的五大新发展理念。发展理念的变化,深刻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发展状态,又对不同时期的社会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导,是我国在不同时期进行经济社会建设的理论武器。
结合材料,运用社会意识的相关知识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观会在不同时期有不同内涵。
1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我国是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的人口大国。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否拥有统一、规范的语言,是关系到国家独立和民族凝聚力的具有政治意义的大事。汉族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过程度不同的分化和统一,因而使汉语逐渐产生了方言。方言所体现的地方特色是普通话无法比拟的,汉语的各种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也是普通话健康发展的资源和保障。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由于人口大量流动,城市语言和方言的生态环境也发生急剧变化:一是普通话的生存环境大为改善,普通话成为越来越多的人学习和使用的语言;二是方言的使用场域日渐萎缩,使用能力也日渐衰微。如何看待这种现象,有两种针锋相对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应“推广普通话,贬抑方言”;另一意见是“反对过分推广普通话,大力提倡保卫方言”。
结合材料中的两种分歧,请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有关知识谈谈你的认识。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对于中国人来说,春节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体现了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①符合题意。许多离家在外的中国人认为回家陪父母过年是一种孝道,体现了文化能够对人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②符合题意。材料不涉及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③不合题意。 文化影响而非决定人们的交往行为与交往方式,④错误。故选A。
2.答案:B
解析:①表述错误,年的记忆源于人们的社会实践;②表述错误,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关于年的味道、年的记忆,南北不一,味道各异,但都蕴含着深深的爱”说明相同的家庭之爱寓于不同家庭的年味之中;③符合题意,“无论岁月如何更替,年俗怎样演变,洋溢着的欢喜是一成不变的”说明人们对年的情感来自于长期的生活体验;④符合题意,“年味,是不能抑制的乡愁,是记忆中家的味道”说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记忆中的年味是对不同时期社会存在的反映。故选:B。
3.答案:D
4.答案:B
5.答案:A
解析:①②一些“土味”宣传标语“话糙理不糙”,成为网络爆款,一些用快板、莲花落等民间曲艺形式创作的抗疫作品,更是受到群众欢迎,这启示我们应扎根文化创新的源泉,回应社会实践的需求,增强文化创造的活力,创新文化的表达方式,①②正确。③材料体现的是创新文化的表达方式,没体现创新文化传播的手段,同时,也没体现解放发展文化生产力,③排除。④应该是立足社会实践,④排除。故本题选A。
6.答案:B
解析:不同地方对小年在哪一天有不同的习俗,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区域性特点,①正确。但是各地的小年文化有共同的精神内涵,凝聚着中华民族对家庭的归属感,体现了精神纽带作用和民族文化的统一性,④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小年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对比和借鉴,②③项与材料无关。
7.答案:D
解析:①不合题意,材料中没有涉及“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传统节日的青睐;②不合题意,材料主旨体现不出人们应欣赏高雅的艺术;③④符合题意,“中外曲目笙磬同音、相得益彰,中罗观众们被极富感染力的乐曲和中罗艺术家们精湛的演奏技巧、独特的艺术表现力所打动”表明在实践中产生的不同民族文化有其共性和普遍规律,也体现了音乐艺术能以特有的感染力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故选:D。
8.答案:C
解析:②④符合题意,从“放”到“少放”或“不放”这种年俗的变化,是人们观念的变化,说明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也说明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可以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①错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主变化,而是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逐渐发生变化。③错误,社会意识也可能先于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9.答案:D
解析: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以前觉得有好吃的东西叫过年,现在明白有家人的地方就是过年,这说明人们对年的情感来自于长期的生活体验,并且年味是对不同时期社会存在的反映,③④正确;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年的记忆源于每个人的生活实践,而不是人的心理感受,①错误;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相同的家庭之爱寓于不同家庭的年味之中,②错误。
10.答案:C
解析:①: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但不一定是真实反映,①错误。②:通过定期举办多种体育竞赛、村民美德评选等文体活动,鼓励村民奋勇争先,弘扬诚信、友善等美德。曾经的落后村一跃成为“中国十佳小康村”。这一华丽蜕变印证了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②符合题意。③:广东某村在加强集体经济的基础上,通过文化长廊、村报以及微信公众号等多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对村民进行思想道德和法治教育,这说明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根源于生产生活的发展变化,③符合题意。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不一定与社会存在同步变化,同时与社会存在同步变化的社会意识也不一定是先进的社会意识,④错误。故本题选C。
11.答案:C
12.答案:C
13.答案: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引起社会意识的变化。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关于发展观的理论表述也在相应发生变化。②科学理论、先进的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发展理念的变化,深刻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发展状态,是与当时的社会实践水平相符合的科学理论,能够为我国不同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科学指导。
14.答案: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们生活的社会环境、社会实践、受到的教育等不同,所以对使用普通话或者保护方言的态度不同。
②价值观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或“价值判断影响价值选择”)。人们对普通话或者方言的不同态度正是基于不同的价值判断做出的选择。
③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差异性。对于使用普通话或者保护方言的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自的看法。
④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应该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推广使用普通话或者提倡保护方言应该做出既符合语言发展规律,又合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选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