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指导:高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例解(怎样审题立意+材料类型+突破方法+强化训练+答案示例)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考作文指导:高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例解(怎样审题立意+材料类型+突破方法+强化训练+答案示例)

资源简介

高考作文指导:高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例解(怎样审题立意+材料类型+突破方法+强化训练+答案示例)
一、怎样审题与立意
1.审题三原则
高考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其功能主要是为考生拟定话题提供支撑、规定范围、提示思维方向,考生的审题、立意、行文必须以此为依据来进行。高考材料作文可以多角度立意,但提炼的观点不能脱离材料。考生审题的过程,其实也是审视材料与拟定话题的过程,即要将读与写结合起来。类别解说
整体性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于局部的细节,原则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跑题等现象。
多向性一般说来,材料作文中材料所蕴含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原则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
因为从材料中提取的观点可以有多样性,所以在进入写作时对所提炼
筛选性
的观点还要进行适当的筛选。筛选时要注意三点:①服从材料的整体;
原则
②观点比较新颖;③有理可讲,有话可说。
2.立意四原则
如果说“审题”是指明辨题目所给的材料和要求的话,那么“立意”指的就是明确自己的看法和态度,是在对文题所给的材料进行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提炼主题,向读者展示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中心论点。作文评分标准基础等级中的“中心明确”就是针对立意所提出的要求,作文必须“以意为主”“意在笔先”。类别解说
准确、鲜明。立意准确就是准确提炼材料的主旨,做到“思想健康,中准
心明确”。“思想健康”就是要体现时代的正能量,抒发积极健康的感情。
理性、稳妥。所持观点中肯,不走极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稳
点来分析问题,行文缜密妥当。
深刻、集中。“深刻”指论证触及事物或问题的本质,能揭示问题产生深的原因,能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或方法,观点具有启发性。“集中”指
作文围绕一个主题深入开掘,不旁敲侧击,不零乱分散。
新颖、独到。指观点、材料、论证过程新鲜有创意,有个性特点,能给新人以新鲜的心灵感受与教益;但“新”建立在写作者对社会、生活、事
物所具有的独到、深刻的认识与理解之上,要行文有度,不可弄巧成拙。
3.操作分步走
考场作文,审题、立意是紧密相连的两个环节,落笔之前就要构思清楚。因为考场特殊的时空限制,考生不可能有绝对充裕的思考时间。尽管随着命题的改革,作文审题的难度在不断降低,但是每次考试,总是有不少考生因为审题失误而出现立意偏差。所以,要把审题和立意联系起来考虑,而且要做到快速、准确。
不管什么作文,考的都是写作者的思想、思维、语言和情感。考场作文是特殊的写作,就是根据命题者的要求写,所以,先要搞清楚命题者的意图:命题者有价值立场吗?隐含的思想指向是什么?还要明确命题者的命题要求:要我干什么?要求共有几条?都是些什么?
例[2020·全国新高考Ⅰ卷(山东)]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面对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国家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果断采取防控措施,全国人民紧急行动。
人们居家隔离,取消出访和聚会;娱乐、体育场所关闭;政务服务网上办理;学校开学有序推迟;公共服务场所设置安全“一米线”。防疫拉开了人们的距离。
城乡社区干部、志愿者站岗值守,防疫消杀,送菜购药,缓解燃眉之急;医学专家实时在线,科学指导,增强抗疫信心;快递员顶风冒雨,在城市乡村奔波;司机夜以继日,保障物资运输;教师坚守岗位,网上传道授业;新闻工作者深入一线,传递温情和力量。抗疫密切了人们的联系。
请综合以上材料,以“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审题
第一,审读材料
材料由三段文字组成:第一段文字强调的是国家层面上的措施、原则;第二段文字表明社会层面采取的措施,点出由此而带来的距离;第三段文字具体点出各行业具体人物的行动。材料的主题为“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疫情”点明时代背景,“距离”点明空间关系,“联系”点明情感和心理关系,如党和人民、社会和个人、医护人员与患者、个人与个人等。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待材料中的内容,不但是此次写作的需要,也是每一个考生生活中需要思考的问题。
第二,审清要求解说
请综合以上材料,以“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800字。
注意:
①“请综合以上材料”,不是简单地结合运用材料,而是在提取材料内涵的基础上进行整体考虑,从而精准立意。
②“以‘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为主题”,行文应围绕这个主题,进行阐述和分析。
通过“二审”,就可以进入立意阶段了,考场作文是否切题,就看立意是否准确,但准确恰当的立意是建立在审辨命题者的意图之上的。立意就是要能找出一个概括作文观点的句子。
(2)立意类别解说
作文材料可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疫情背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国家与人民的所作所为。第二部分介绍因防疫产生的距离在社会各层面的具体体现。关键词为“居家隔离”“取消”“关闭”“网上办理”“有序推迟”“安全‘一米线’”,关键语句为“防疫拉开了人们的距离”。第三部分介绍抗疫密切了人们的联系,社会不
第一步:同身份不同岗位的人展现出来的正能量。关键词为“缓解燃眉之急”抓住关“增强抗疫信心”“奔波”“保障物资运输”“网上传道授业”“传递键词句温情和力量”,关键语句为“抗疫密切了人们的联系”。
第二、三部分统一在第一部分背景下发生,第二和三部分又形成思辨关联,行文时,要阐述分析两者的关系和区别。材料展现了面对出现的疫情,全国人民上下团结一心、众志成城、齐心协力共同抗疫的新时代社会面貌。个人与国家形成命运共同体,自觉组成坚不可摧的社会聚合力。
材料中提及的“距离”和“联系”就是最佳的切入口。
隔离不隔爱,封城不封情,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无数的普通人选择逆行而上,主动加入到抗击疫情的一线队伍中。他们中有医
第二步:生、建筑工人,有司机、社区工作者,有警察、教师、志愿者、快找准切入递小哥……他们心怀大爱,挺身而出,义无反顾,用平凡而温暖的口“萤光”点亮了万家灯火,给我们带来光明和希望,他们给广大群
众带去的不仅是无私服务,更是温暖和信心,让人们更加珍视彼此,靠近彼此。他们身上蕴含的强大的中国力量,让我们更加坚信,疫情防控阻击战一定会取得胜利。
在表述对“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的认识与思考时,可谈面对疫情,隔离病毒不隔离爱,爱让彼此心联系在一起。这“爱”可以
第三步:
是你我之间、亲情友情之爱,也可以是集体、家国之爱;也可以谈
选定好角
隔离期间,人们更善于体察生活,收获感动,这份来自他人与自我

的感动,让人与人的心更贴近,联系更紧密……总之,围绕“距离”,对于“抗疫密切了人们的联系”的思考,方向多样,角度自由。
第四步:
观点句,就是作文的立意,是记叙文的中心、散文的线索、议
形成观点
论文的论点。文章有了观点句,就不会偏题、跑题。

二、审题立意分类突破
依据《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及最新命题动向,情境是写作考查的根本载体,因此,材料作文是今后高考命制写作题的重点和趋势,在此只讲练材料作文。
高考材料作文题,一般分为文字材料作文题和漫画材料作文题。
一般来说,一道材料作文试题由“话题”材料、“任务”材料和“作文要求”
材料三个部分组成。当然,不是每年每道作文题都必有这三个部分。但作文要符合题意,就必须对组成试题的各个部分作准确、细致、全面的审读。只有这样,考生在行文时,才能不折不扣地按要求表述,否则就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类型1]叙事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叙事类材料,也称情境类材料,其作文的材料一般叙述事情,包括时事热点、普通事件和故事等,有特定的人物、完整的事件过程、明确的事件结果。要求考生在读了材料后,或由材料设定的特定情境,引发感想,谈人生感悟——情境感悟型;或根据材料设定的交际情境,以特定的身份与特定的对象交流自己的感悟——情境交际型。
比如,2020年的天津卷作文题与全国新课标卷Ⅰ作文题都由三个段落组成:
第一段,是“话题情境”材料,呈现出写作时“从何谈起”——这是考生写作的起点、基石和重要参考,更是防宿构、防套作的利器;
第二段,是“任务情境”材料,规定写作时要“写什么”;
第三段,是写作的“要求情境”材料,提示“怎么写”。
从“任务情境”材料来看,天津卷是以“走过2020年的春天,你对‘中国面孔’又有什么新的思考和感悟?”设置了特定的写作内容情境;全国新课标卷Ⅰ作文题除了创设写作内容情境外,还增加了“交际情境”(“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这里指以班级读书会的形式——班级内“我”和同学间对“话题情境”中的“历史人物评说”进行读书交流)和“文体情境”(“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也就是说,2020年天津卷作文题,“任务指令”限制的比较少,写作空间大,开放度高;2020年全国新课标卷Ⅰ作文题,“任务指令”限制比较多,针对性比较强。但不管是情境感悟型作文题,还是情境交际型作文题,在审题立意上,还是有规律可循的。
[方法1]抓住重点句,“追问式”感悟
“重点句”常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一般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我们可以将其作为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
“追问式”感悟,就是“由果溯因”,通过对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进行追根究底,连续多向发问,进而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这样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如储存的论据材料和思想认识水平情况,去择其一“因”进行立意。
例1[2020·全国新课标卷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
“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这道情境交际型作文题材料,属于“历史人物评说”,要求考生以“读书会上同学间交流发言”的形式谈人生感悟。审题时,思维应落在“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这句话上。而这句话也就是这道作文题的重点句,抓住它,结合“话题情境”材料,并通过对三人的比较,选择出感悟最深的人物,然后“由果溯因”多方追问,为什么这个人物使你感悟最深,写出选择他的原因,这样立意就会高远新颖。
[立意]
我对鲍叔感触最深:
(1)鲍叔辨才识才又甘居人下,成就一段千古佳话;
(2)鲍叔为国为民,不利己的赤诚之心,温暖了过去和现在。
我对管仲感触最深
:(1)适时变通,英雄方有用武之地;
(2)要成为千里马,实力才是硬道理。
我对齐桓公感触最深:
(1)齐桓公有识才、用才、容才的王者之风;
(2)宽容的胸襟,可以立大业、创辉煌。
[方法2]紧扣关键词,“透视式”感悟
“关键词”是命题者在材料中陈述对象、突出中心时特别强调或反复出现的词语(或短语),往往透露出命题者的情感倾向。关键词或出现在材料中,或设置在要求里。
“透视式”感悟,就是“由表及里”,通过拨开材料表面的迷雾,穿透表象的藩篱,用思想感悟潜藏在作文题材料纷乱现象背后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和特点。
例2[2020·天津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面孔”是全球热播纪录片里充满家国情怀的杜甫,是用中医药造福人类荣获诺贝尔奖的屠呦呦,是医务工作者厚重防护服下疲惫的笑脸,是快递小哥在寂静街巷里传送温暖的双手……也是用各种方式共同形塑“中国面孔”的你和我。
走过2020年的春天,你对“中国面孔”又有什么新的思考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审题]
2020年天津卷高考作文题,精心选择了杜甫、屠呦呦以及医务工作者、快递小哥等四副“中国面孔”作为材料。命题人要求考生写出对“中国面孔”的新思考和感悟。那么,“中国面孔”就是这道作文题的关键词。审题立意扣住这一关键词,结合作文题材料“由表及里”进行感悟。材料先提出“中国面孔”是怎样的,随后选择四副“中国面孔”加以解读:全球热播纪录片里的杜甫和用中医药造福人类的屠呦呦,他们的事例都是近年的热点素材,而这两个例子,可以归为一类,是站在家国、社会的宏观大层面来加以解读的。医务工作者、快递小哥,这两个例子,是人物群像,就在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可以归为另外一类,它是站在个体的、微观的小层面来解读的。由此,我们就有了新的感悟:“中国面孔”,不仅可以用“大人物”作注解,还可以是生活中看似平凡的“小人物”。正是透过关键词“中国面孔”,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由表及里”地诠释了“时代精神”“中国精神”以及“家国情怀”,我们的立意才更加深刻。
[立意]
(1)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中国面孔”;
(2)你我坚守岗位,共塑“中国面孔”;
(3)家国情怀是“中国面孔”的灵魂与核心;
(4)传递中国精神的“中国面孔”熠熠生辉;
(5)无论是英雄,还是平凡小人物,他们无私奉献、忠于职守的品质都鲜明地体现了“中国面孔”。
[方法3]把握契合点,“聚焦式”感悟
“契合点”就是对所提供的各则材料,先逐则审读,再比较分析,最后综合归纳,找准各则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点,即契合点,以此提炼出恰当的观点。
“聚焦式”感悟,指的是在多则材料的作文题中,通过分析综合找到多则材料思想的共通点,将作文立意集中在这几则材料的契合点进行感悟。
叙事类材料作文或提供一段或几段材料,让考生从材料的整体或某一个角度出发,或感悟,或思考,并在此基础上立意写作。对于这样的材料,如何概括归纳,才不致顾此失彼呢?这就需要考生必须对所提供的材料,先逐个分析每则材料的内涵,然后再比较这几则材料内涵的异同,最后由浅入深找到思维的契合点,这个契合点就是作文的立意之所在。也就是说,对作文题材料要全面、准确地分析,不能只顾及一点而不顾及其余,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切忌把几则材料割裂开来,就事论事;要弄清几则材料间的联系,由浅入深,寻找聚焦点,把握契合点,并在立意方面力求做到新颖。
例3[2020·全国新课标卷Ⅱ]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墨子说:“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英国诗人约翰·多恩说:“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同气连枝,共盼春来。”……2020年的春天,这些寄言印在国际社会援助中国的物资上,表达了世界人民对中国的支持。
“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消失吧,黑夜!黎明时我们将获胜!”……
这些话语印在中国援助其他国家的物资上,寄托着中国人民对世界的祝福。
“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邀请你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参会,发表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主题的中文演讲。请完成一篇演讲稿。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这是一道情境交际型材料作文。材料共有三段,先逐段理解:第一段引用中外名言,墨子这段话的意思是:对待别人的国家,要像对待自己的国家一样;对待别人的家庭,要像对待自己的家庭一样;对待他人,也要像对待自己一样。体现墨家“兼爱”的思想主张。英国诗人约翰·多恩的名言从个人与集体、国家与世界的角度谈团结的重要性。第二段材料意在表明世界各国与中国同命运,共风雨。第三段表达了中国投桃报李,与各国共抗疫情的态度。然后把握三段材料的契合点: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样感悟出青年在此情境下——“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上作为中国青年代表身份,应有的责任与担当,展现出当代中国青年的精神风貌,发出中国声音,立意就显得新颖高远。
[立意]
(1)当代青年要牢记责任,勇于担当,共创未来;
(2)青年是创造未来的主力,世界青年要荣辱与共,携手共进,实现人类的共赢;
(3)青年一代唯有加强团结协作,相互支持,才能共克时艰;
(4)青年要有长远眼光和博大胸襟,把握世界的风向标,携手创造美好的未来。
[类型2]事理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事理类材料作文的材料,是指阐述道理的材料,包括名言警句、经典论断、哲理性诗歌等,在高考中多以故事、寓言、名言警句、哲理诗歌等形式命题,意蕴深厚,哲理性强。考生要想挖掘出切合题意的事理,就要注意根据不同的材料命题特点,确定相应的方法去审题。
[方法1]由果溯因,选定最佳立意
审题时,如果是“故事型”材料,一般来说,这种题型大都是对一种生活现象的叙述,平平实实,司空见惯,但是其中蕴涵着深刻的道理,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可通过“由果溯因”发问的形式来探究故事的本质。
“果”是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因为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可以这样发问:“谁做了什么?结果怎样?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或“谁做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做?”或“谁说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说?”“为什么”解决了,观点也就有了。每一个“为什么”都可能有几个答案,而每一个答案都是一个立意点,最后通过比对筛选,选出最切合题意、最有心得的一个点来写。唯有如此,才能对一些习以为常的事物或现象进行辩证
思考和分析,才能发掘出其中蕴涵的哲理,从而写出深意,写得精彩。
例4[2018·全国新课标卷Ⅱ]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二战”期间,为了加强对战机防护,英美军方调查了作战后幸存飞机上弹痕的分布,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然而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返航,而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事实证明,沃德是正确的。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审题]
这是一道“故事型”材料作文题,提出了一个问题:“战机防护应加强幸存飞机弹痕多的地方,还是弹痕少的部位?”审题时,我们可根据“故事型”材料特点“由果溯因”对作文题材料进行因果分析:为什么英美军方的想法是错误的?为什么沃德的结论是正确的?这是因为人们习惯运用惯性思维,调查的是返航飞机,而忽略了被击落的飞机。如此,调查就不具有代表性、全面性、客观性和科学性。如果按照这种思维模式,即使加固“重点部位”,仍会有许多飞机被击落。惯性思维虽然直观,但不科学,因而调查从一开始就出现偏差。由此,可以鲜明地提出全文的观点——惯性思维有时会误大事。这样具有哲理的立意,就是通过因果逻辑思维分析得出的,它契合了命题者命题的核心内涵。
[立意]
(1)跳出惯性思维,需要尝试着抛弃旧的思维模式,重新收集、整理信息;
(2)发现本质,需要独立思考的精神,还需要勇于质疑、勇于试错的精神;
(3)坚持正确的己见,不随波逐流;
(4)任何事物都是普遍联系、对立统一的,要全面、综合地看问题。
[方法2]由浅入深,把握深刻内涵
如果是“寓言型”的材料,材料内容往往有寓意,通常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有所寄托,意思是隐含的。审题时,切忌停留在材料的表层,因为材料“寓意”埋藏的深度不一,必须有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解读过程,这样才能切入“本质区”,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抓住关键语句细细推敲。如果没读懂关键语句的含意,仅对材料浮光掠影,满足于“一望即有得”,往往会偏离题意。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才能准确把握材料的寓意,挖掘出深刻的内涵。
例5[2015·湖南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棵大树,枝繁叶茂,浓荫匝地,是飞禽、走兽们喜爱的憩息场所。飞禽、走兽们经常讲它们旅行的见闻。大树听了,请飞禽带自己去旅行,飞禽说大树没有翅膀,拒绝了;请走兽帮助,走兽说大树没有腿,也拒绝了。大树决定自己想办法,它结出甜美的果实,果实中包着种子。飞禽、走兽们吃了果实,大树的种子就这样传播到世界各地。
请根据上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审题]
这道作文题材料是一则寓言。审题立意时,可抓住“大树”和“飞禽”“走兽”这几个关键词,理解其象征义和引申义,并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把握这则寓言的寓意。这则寓言说的是大树虽然没有翅膀,没有腿,不能像飞禽走兽一样去旅行,但是它靠自身的智慧和努力,让飞禽走兽将种子带到世界各地,从而实现了自己周游世界的理想。由物及人,我们就能挖掘出其深刻的内涵。
[立意]
(1)求人不如求己;
(2)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3)成就梦想要运用智慧与策略;
(4)不排斥依靠的力量;
(5)转换思维天地宽;
(6)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7)“激将”的智慧;
(8)置之死地而后生;
(9)帮助别人,温暖自己;
(10)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方法3]由表及里,聚焦深邃哲理
如果是“名言警句型”的材料,命题者往往提供与写作者道德修养或学习生活的某一方面紧密相关的名言警句(一句、一段或几句、几段),审题的关键在于理解材料所给的名言或话语的深刻含意。名言警句富含深邃的哲理,其含意往往是含而不露,具有很强的隐喻性或象征性。如果就事论事,就只能触及皮毛,得到一个肤浅的认识,想要参透其中深层的哲理,就要抓住关键语句或意象,由表及里,深入挖掘内在含意,从中悟出与生活相关的道理。
如果是多则名言警句,审题时要注意全面准确,从不同的名言警句中挖掘其内在的相同点,根据相同之处立意。
例6[2017·全国新课标卷Ⅱ]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③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
④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
⑤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鲁迅)
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审题]
这道作文题材料由精心选择的六个中华名句组成,分别来自古代、近代和现代。材料提供的既有名人名言,也有诗句,颇“耐人寻味”。审题时,可把握命题要求“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考生在充分理解名句内涵的基础上自主进行组合,选出两三个在立意上有内在逻辑关联的句子来确定立意:如以①⑤为基础探讨自强奋发、敢作敢为;也可以辩证思考由两三个名句组合生发的新含意,如以③④⑤为基础,讨论自信与正视问题、开放进取之间的关系。
为了使立意深刻,考生应该深入挖掘这6句话的相通内涵,即共同点——都强调了个人品格与家国天下的关系。
[立意]
(1)可以深入研析个人、国家、社会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以①③④为基础,探究如何全面提升个人的人格境界——不断奋斗,积极追求进步,努力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2)以②⑤为基础,表现个人对家国情怀、社会现实的关注与思索——敢想,敢说,敢做,敢当,为家乡出力,为社会作奉献;
(3)以③⑤⑥为基础,论说坚持自我与承担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不断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的能力,为家乡作贡献;……
总之,事理类作文题材料,一般都有内涵和底蕴,材料仅是载体,事理性主题则寄寓其中。我们审视事理类作文题,认清题型后,要根据题型的特点,善于捕捉文字信息:或抓住关键词,或抓住意象,……作为突破口切入,进而明确各种题型材料的侧重和指向,从中挖掘出材料蕴涵的深刻事理,并进行立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